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行旅花木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行旅花木的读后感10篇

2018-03-09 21:5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行旅花木的读后感10篇

  《行旅花木》是一本由沈胜衣著作,海豚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1.80元,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行旅花木》读后感(一):行旅花木深

  行旅花木深

  春城晚报2013年12月22日

  □朱晓剑(专栏作家)

  在旅行的过程中,更多的人会关注景点风景美食,但对于作家沈胜衣来说,这固然都重要,但却比不得花木的重要。在他的新著《行旅花木》中,既有“书事”、“花事”,又有旅行,将两者巧妙结合在一起,构成了行旅中的独特风景。在这一点上,他跟时下的诸多植物写作离开来。冬天时节,户外活动也渐渐地少了,却正好遇见这《行旅花木》,且拥被观植物,也是一种景致吧。

  最近几年,沈胜衣一直致力于植物写作,从最初的《书房花木》到《笔记》,再到《行旅花木》,虽然同样是写植物,却别有深意:《书房花木》侧重于文史梳理考辨加个人情思心事突出文字之美。《笔记》的部分内容用书话的风格介绍大量植物著作,是传统读书笔记的另类新篇,让贴近生活的花木与超脱现实的读书联系起来,从而使读书与人生不即不离。如今的《行旅花木》则又在两者基础上加入旅行特色。可以说,在植物写作领域,沈胜衣不断书写对植物王国喜爱之情,这是最为独特的一位。

  《行旅花木》是一册别开生面的“植物游记”,写旅途探访的花木,包括国内各地和中国香港、台湾,以及巴黎、希腊、印度、美国、新加坡等。一方面,继续发挥作者的文史所长,引用文献精华进行植物名实考辨,并再次起到“植物书籍书目”之效;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地的风景和人文,将植物心得与旅行观感结合起来,让行色与花色相汇,是旅行、植物、书话的三合一体。在写作中,他还注重将植物放在对等的位置,不求草木之用,而是尽量去纯粹发现欣赏

  有意思的是,在《行旅花木》中所到之处,有一些地方我也曾涉足,但大多停留在行走之上,至于植物啦掌故啦,总是没有较多的关注,而沈胜衣细细写来,比如苏州博物馆莲花、拙政园的莲蓬、网师园的花、无锡灵山的莲瓣,以及南京的梧桐……真是养眼又舒服感觉。但他又不是单独地写花事、书事,而是将此升华为对植物生命的关注。这恰如古诗人的寄情山水寄情草木的路数,却又加入了更为丰富内涵,写出了植物的风度

  且看在婺源:“对油菜花审美疲劳,不如看树。婺源到处可见古樟,粗壮雄伟,枝劲叶繁,高大参天,树影蔽地。在村头田边这么一两棵老樟树,与油菜花相对,仿佛黄花少女依傍着敦厚长者,是颇有情味的图景。”这书中所写的月季、蔷薇、紫荆、牡丹杨柳……这些花草在沈胜衣的笔下,无不是“颇有情味的图景”。

  难怪著名文史学者扬之水为本书作跋指出:“作者寻觅的诗境,乃附着于花木之精魂,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景物入怀,便成诗心,便成安顿情感的诗境。非借助草木的万般风流以足自家之风雅,而是融入草木,同仰自然之鼻息。”

  倘若按照沈胜衣的行旅方式到一地去发现植物之美,那也是极有意思的事。可惜像我这样的俗人只会满足于对美食小吃的贪欲,忘却了自然的自在性情,即使是游走在天地间,也难以有沈胜衣这样的感同身受

  行旅花木深,别有敬惜情。不过,在阅读《行旅花木》的过程中,也是在开启另一段旅程:不妨让旅行中多一些花木多一些自然,让这旅行变得更有意思一些吧。那些花花草草,在我们的人生中,所占据的位置若说是对生命的眷顾,不如说是在探求一种生活的自然气息了。

  《行旅花木》读后感(二):行色花色,书事心事

  行色花色,书事心事

  依湄

  红袖读书杂谈

  闲静的冬日午后,读沈胜衣的《行旅花木》。书衣是浅淡的绿,与这些花木文字有种相宜相衬的好。沈先生叙写行旅相遇的好花好木,我则在他用笔栽种的好花好木中行旅。一路的绚丽清芬,连日来灰黯的心情也跟着变得“柔嫩喜悦”起来。

  春天江南的“杂花生树”,盛夏希腊的橄榄树,金秋美国的红黄彩林,冬日岭南的香雪白梅,西北、中原,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度、法国等地各异各样的缤纷花影……沈先生很多时候都是特意选择恰好的时节,踏上行旅,去探访那些正当最好的花木。为一睹琼花芳容,作者专程“烟花三月下扬州”,行前做足功夫,读了许多花书,“辛勤爬梳整理资料”,品味佳咏考辨名实;沿途“殷勤探访”,终于在临别的时候意外邂逅,得以细细观赏曼妙花姿,“慰籍了苦苦相思”,欢喜得自喻“这也算一场艳遇了……”。在小城常熟一处湖边见到三种都像迎春花的小黄花,“皆花朵灿烂繁密,也都是丛生纤条,垂曳拂水”,作者在欢赏花容的同时,非常细心地注意到它们的不同,经请教当地人和查书,终于辨识它们的芳名:正宗的迎春花、连翘、重瓣棣棠。那样的不辜负相遇每一样花色,真为那些花儿高兴

  跟着作者的行脚,徜徉在这斑斓花径,每每令我不由轻叹,对花木情深如此。作者早年在《用纸笔回报花木》中写道,“我曾是一个爱花、爱树的少年,那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爱”,这种对花木的爱“刻骨长在,扎根心底”,并不因岁月流逝而减弱,反而因时光沉淀而更见深挚。就像扬之水在跋中所说的,“附着于花木之精髓,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作者“将植物放在一个对等的位置”“尽量去纯粹地发现和欣赏”。在《行旅花木》中,随随处处可见这种对花木的体贴、爱惜与懂得。我这个自诩的植物爱好者,也不过是有植物在身边则心安,对植物并不太关爱垂注,也是读了沈先生的花木文字后,才留意到周围的花木在不同季节不同的美。世间许多的美丽美好转瞬即逝,“能有好花在身边的时候,好好去欣赏吧”。

  读《行旅花木》,让我沉醉的不仅是那一路的艳阔花色,还有那些清雅的书事。你且看这位花迷书痴:出行前先看一些花书,出门时带上几本精心挑选的花书,在途中相宜的景色中品阅花书,在旅途中购买恰好的花书,返家后又再翻阅相关的花书。行色花色中处处可见书事,而且常常在不经意间渲染出一种淡静迷人氛围。作者初夏去苏州留园,“觅一幽静角落,小廊花窗下,竹树绿影中”,读周瘦鹃的《紫兰忆语》,“长廊上、水槛外不时透来清风,吹得身边阳光中的疏枝乱叶依依拂我,偎脸攀肩入书卷,如佳人相伴挽留”,好一幅花色书香艳寂的画面,那悠然雅兴真羡煞人也。金秋去北疆喀纳斯,沈先生带着沈苇的《植物传奇》,一个傍晚,“在旁边的山上对着这一湖翡翠碧水,读其中白桦一章”,感受那灿灿彩林带来的震撼宁静。这些如诗如画场景最是让人心动神往。对此,中山大学中文系董上德教授有精当的点评,“花中有‘书事’,书里有‘花事’,两相交织,结为慰藉心灵安乐窝。此是诗性人生……”。

  其实沈先生和我们一样,都过着一份凡俗生活,只是他对相遇的点滴美好始终怀着随缘惜缘的心情。正是这样的有缘心情,把那些花事书事一一串起来,衍化而为诗性人生。作者早年就说过,“合适缘分、巧遇,都是我所喜爱的、难得的好东西”,在《行旅花木》自序中也坦言,“我喜欢的,就是这样天赐般的恰好”。作者在书中记写了许多行色花色书事心事的“美遇巧遇”、“美好恰好”。这其中,最多的是出行中所访所见花草果木与所带所购植物图书之间的“巧合呼应”。在农历的“花朝”节到香港访杜鹃,无意偶遇亦舒的《杜鹃花日子》,映衬浓绿深红的花影心迹,“天造地设般恰好,仿佛天意完美纪念”。更有意思的是,作者盛夏出行鄂渝,“在不同地方观赏石蒜,然后随即在一本旅途之书中认识;在相近时日的不同旅程中观赏鸭拓草,然后在相近时日的不同书籍中找到出处”,恰巧得好玩。而我这些年读沈先生的花木文字,相遇了许多植物书籍,这本《行旅花木》也不例外,我也把它作为我的“植物书籍目录”:《草木皆喜》《花之语》《台北花事》《植物传奇》《杜鹃花日子》《草木相伴》《荷事》……光看书名就很想读。在植物之书中相遇植物之书,这也是读《行旅花木》的又一个恰好缘分。

  《行旅花木》就是这样一本“将植物心得与旅行观感结合起来”的植物游记,也是一本“旅行、植物、书话三合一体”的读书笔记,又是一本“草木书情”“花径书缘”两相得的植物书话。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继而作些辩证和考据”,不时“还要表达一点个人‘意思’”。作者在编选过程中,尽量“删掉一些过于沉重的私己心迹、过于缠绵悲欢倾吐”。散见在书中各处的这些心思心事,虽“疏朗清明”,却也是行色花色之外的另一种简约静美,很耐人沉吟寻味。作者写初春印度小游,看到菩提叶“去青成纱”的绘画,自然地点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虚无的底色上,尽力画出一些哪怕仅仅好给自己看的美好画面”。金秋时节游走北疆阿尔泰山区,在忽至的大雾中忆起少年时的夏日新疆之行,心底低回,“如今我已是一颗葡萄干,却因为新疆,得以重新倾听自己体内的夏日汁液”。有时也借引好诗好句,轻抒心怀,写西湖杨柳时引宋人的“尽是当时,少年清梦……玉留情,沈郎无奈,向柳荫期候”。夏日神农架一行,看到蓝紫的野豌豆旁,间杂这白色菊花,想到席慕容的一句好诗,“从纯白到蓝紫,仿佛在说着我一生向往故事”……

  多么好,能有“一生向往的故事”。有位读者为沈郎文字填了一首独特的歌词别出心裁地汇合了沈先生的诸多书名文题,第一段是:“清风吹开笔记/人散后月如钩天如水/小小阳台亦可满堂花醉/任清欢客尘里纷飞。”我很喜欢这句,“任清欢客尘里纷飞”。在冬日的午后和静夜,慢慢地读完这些花木文字,为那样的美好而美好,为那样的欢喜而欢喜。是的,“谢谢一切令活着活得更愉快的人”。

  2014.1

  《行旅花木》读后感(三):跋:拂了一身还滿

  跋:拂了一身还滿

  扬之水

  在快速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找一个安顿身心的诗境,是很难的,何况从事的职业就是在快速喧嚣的律动中周旋,但是《书房花木》的主人找到了。及至走出书房,在飞来飞去而非灞桥驴子上的行旅中,依然有他无所不在的诗境。

  观堂先生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以我观物,我是有知性的,以物观物,物是有灵性的。景物与我人之喜怒哀乐,原也可以不分彼我。《行旅花木》一如《书房花木》,作者寻觅的诗境,乃附着于花木之精魂,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景物入怀,便成诗心,便成安顿情感的诗境。非借助草木的万般风流以足自家之风雅,而是融入草木,同仰自然之鼻息,也因此最喜欢作者的为花木“洗冤”,——洗去人为的寓意,还花木以清白。当然这其中还是颇存犹豫的,作者坦白道:一面喜欢“附丽了人文色彩,背后有故事、可想象、供谈说”之花木,即如梅花,一面也“喜欢像风铃木那样,没什么诗词歌赋书画文艺渊源,连专门的植物图书都少见记载,仅以其本身就可炫目动心”。(《台岛花事与书事心事》)

  台湾,香港,天竺,南洋,希腊,追随作者行脚,很有既熟悉又陌生之感,彼足迹所至之处,也多是我曾经驻足的地方,然而却从未留意过花木。不过以我之修行尚未达证果,方一留意,即将伊纳入“考据”对象,而不能如同本书作者于花木的“乐而不淫”,则落入下乘倒是更教人丧气,如此,便宁可在此书中与曾经擦肩而过的花木相逢。

  为花木写真,已蔚成胜衣君之特色,而缤纷绚烂,总是一归于宁静。“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滿”,可以是幽怨,可以是惆怅,也可以是心地纯净一往情深的恋慕。“有空虚打底,能祛热中;有充实内容,可戒漂浮”。“安于污浊外界劳碌的庸生,只在内心的寂园开出那样的丰盛花朵,便自有悠闲平和之美了”。(《菩提叶上绘莲花》)——书中的几句话,正可移作自赞,当然也是我赞。

  壬辰初春,雨水

  (按:该跋以《关于<行旅花木>》为题,收入扬之水的《棔柿楼杂稿》

  《行旅花木》读后感(四):花花草草总牵情

  花花草草总牵情

  羊城晚报

  □林伟光

  很少有人不喜欢旅游,我也喜欢;但喜欢旅游可以有种种之理由,却还没有像沈胜衣如此特别的。你道他是被什么所牵引,说来或许不大相信,他的旅游完全是由花花草草所牵系着的。

  这本《行旅花木》,所透露的,却也不仅这一份惜花人的情怀,十分欣赏扬之水女史的贴心体会,她说,作者寻觅的诗境,乃附着于花木之精魂,于是体贴,爱惜,相与呼吸如同知己,景物入怀,便成诗心,便成安顿情感的诗境。此语可谓知音。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何沈胜衣这些年行脚遍及江南塞北、香港台湾,又逐花践约,远赴美国、法国、印度、南洋了,其所关心者岂非花事而已乎?

  若干年来,沈胜衣致力于“广书话”的写作,花事书事与心事,无不倾注笔端。他说,以书话形式介绍植物书籍,此为书话之另类新篇;而《行旅花木》则把范围拓得更广,不但于走马观花中观察花木,更注重有关花木的诗与文的记载,使行色、人文与花容花貌相映成趣。其行文生动,极注意一个情趣,这当然可以当成《花谱》来看,却又比一般的植物书好看,是文学意义上的植物志与花谱。于是,扬之水称赏其是“植物文学家”。

  我把此书放在手头,偷闲读一两页,怕把它一下子读完,很吝啬地像个守财奴似的把玩着,心里十分享受这份阅读的快乐。历来撰写书话,我总是要把书翻读个三五遍后,这才动笔;可是,此书却不是如此,才翻读了不到一半,已是情致盎然,欲罢不能了。

  好的书,其实是有芬芳,有颜色的,活色生香,这本《行旅花木》当然更是如此。那些花花草草,在沈胜衣笔下生动着,这些年里,从2009至2012年,不算很长的日子里,作者被众多的花色花香所吸引,而不断地流连风景,并冀图用文字为花木写真与留影。世间美丽之物最不坚牢,花红不足百日,虽然谢了又开,年年花相似,但究竟只是相似而已,又哪里是原来谢了的那一朵?故沈胜衣说,有时候书籍和文字比世间万物更值得依凭,因为花会谢,书籍和文字还在,可让我们以之长久念想,回味曾经的色香姿容。

  沈胜衣的文字,却也不仅仅让我们“回味曾经的色香姿容”,他把旅行、植物、书话融于一体,开拓了书话写作的新境界,其中引入了许多植物的书籍,这是不是“有书为证”?也不完全如此。可是因此,也使这些花花草草,多了若干书香的韵致,有了些扎实的学问根底。有时候,这是札记的写法,色香姿容里有历史的衣香鬓影;有时候,又是随笔的笔调,敷衍开来,关乎时风,有人情有故事,可以牵引出款款的风花雪月。

  寻花人不老,他是热爱这个世界的,也喜欢这生活,作者写在扉页的两句话说得真的好:人生亦一场漫漫行旅,且牵些花木沿路相随。其后还钤有一个闲章,与之呼应。闲章里一“五四”式人物正漫步赏花;又有“沈郎憔悴不胜衣”之句,俨然自画像也。

  □林伟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