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杀手挽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杀手挽歌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5 03:0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杀手挽歌的读后感10篇

  《杀手挽歌》是一本由徐然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杀手挽歌》读后感(一):为人性泣血,为生者挽歌

  国内推理作品看的不多,主要是其整体水平与外国推理尚有不少差距。所以,有点想当然的,没有对此书抱有太多期望。然而,作者徐然却给了我不小的惊喜。大多的推理作品都以一个杀人事件开始,通过对线索的分析和缜密的推理,最终挖出杀手的直面目。主要的看点在于“杀人手法的诡异——于看似不可能中发掘可能”,“真相的出人意料——迷团背后的别有洞天”,能够处理好这两点中的一点,且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作品了。但作者显然没有局限于此,她还有更多的想法,于是,在作品的开头便将杀手直接暴露在读者眼前。杀手已然现身,那吸引读者看下去的是什么呢?动机,没错,是杀人动机,这让我想起了东野圭吾的《恶意》。《恶意》是东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正是其以杀人动机为主线的奇妙构想让读者叹为观止,同时也奠定了东野在推理界不可撼动的地位。可以说,徐然这部《杀手挽歌》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故事从单一的线条开始,随着场景的铺开逐渐完满起来,本来看似无关联的人物和故事逐渐交织在一起,似一块块失落的图片又重新拼接在一起,构成了原本的完整图象。这又让我看到了悬疑大师哈兰•科本的影子,他总能在掉足胃口,让人以为真相呼之欲出的时候,却突然峰回路转,给人惊愕却十分合理的结局。当然,徐然这部作品在情节设计与人物的表现张力方面与这两位大师还有差距,期待加以时日,我们能看到越来越精彩的徐氏推理作品。

  作者对每个小人物的刻画都极为用心,赋予了其明显的性格特点,但正是这样刻意的“特点化”让某些人物略显不够“正常”。比如那两个警察,一个性格有点火爆,说话直来直去,给人一种“猛张飞”再现的感觉,另一个和蔼可亲,有着吃巧克力的嗜好,却总能通过旁敲侧击发现新的线索,其心思之细密几无人能敌。这样两个个性十足的警察虽然有趣,却总给我一种不够现实的感觉,与其它人物“社会味”十足的个性特点相比,也不够协调(当然,也许作者原本就想塑造一个“福尔摩斯”般的传奇人物也说不定呢)。

  但说到底,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现实社会中人性扭曲丑恶的一面。通过骆非这样一个白领杀手,我们看到了竞争惨烈的商业世界能将人推向疯狂的深渊。女秘书手段阴险且深谙职场潜规则,好朋友之间为了一个“位子”可以反目成仇,就连关系要好的堂兄妹在关键时刻也会为了自己而要胁对方,甚至欲除之而后快。此外,穆连江不能人道却乐于猥亵少女的卑劣行径,骆美雪作为一名中学生扭曲得近乎变态的价值观,都折射出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性的卑微与丑恶。自私,贪婪,纵欲,对权力的过分追逐,已经让这个社会越发变得道德沦丧,丑态百出。现实中,药加鑫撞人后将受害者乱刀砍死,却有众多的专家教授为之呼号辩护,这是多么可悲的一幕?然而竟在我们眼前活生生的发生了。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的道德底线在哪?我们的社会良知在哪?如果连最基本的是非曲直都不再明晰,不再坚持,那人们集体奔向死亡的一天或许就不远了,不在2012,也会在不久的某个时候。除非,有一种“药”,能够逐渐唤回那正在失去的公道正义,那正在幻灭的社会良知,那正在沦丧的道德底线。而这“药方”,终归要人们自己创造。

  《杀手挽歌》读后感(二):一场由心所生的连锁悲剧

  我读《杀手挽歌》一开始也是从国产推理的角度出发的,因此当我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获得了一份惊喜。一方面是因为作者用了非常简单的人物关系,编制了一段复杂、曲折,并充满爱恨情仇的故事;另一方面,在不到最后不揭晓的令人瞠目的杀人动机之下,读者也能享受到常常在日本推理小说中才附属的那种被故事情节牵着鼻子走,边走便猜测真相,直到最后发现被骗的乐趣。除了上述两点以外,作者对人物塑造之丰满入骨,以及通过心理描写所体现的亦真亦假、亦正亦邪的世界观更是令我叹服。

  书中成功的塑造了多位悲剧角色,其中最为乍眼的就是杀手骆非。一开始,他轻松的杀掉了穆连江,并制造了本书中第一个推理元素,即通过密室制造不在场证明杀人法。此时的骆非已然成为了一位高智商杀手帅哥。随着高智商警察乔安南的登场,杀手开始作茧自缚。骆非的势头开始走下坡路,而此时他的弱点也逐渐开始暴露。乔安南也完成了他的推理首秀,即过于自然就显得不自然。

  可以说骆非的弱点也是这位悲剧人物之所成功塑造的关键点。他可以算是怀才不遇,并且嫉妒心强,直到他最后崩溃前的反思,我们都以为他只不过是男版的嫉妒白雪公主的邪恶后母——虽然人物性格特点比较单一,但也足够组成一部好故事。但是作者显然把所有的亮点都放在了最后。真正的解谜阶段,解开的不只是谜题,还有人性。

  正如骆非临死前所说,他到底犯了什么错?为什么每个人都要针对他?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是被别人故意引向了歧途,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利用了他的心理弱点。如果没有这些强加给骆非的外界因素,也包括导致骆非与冰川闹翻的那次偶然相识的客户,骆非即便没有升职,也不至于会成为今天的连环杀人犯。当然,如果冰河没有设计一个复杂的圈套,骆非也不会成为整个故事的主角,甚至没有这个故事。

  当读过本书反过来回顾整个故事的前前后后,我们会发现,最可怜的人就是骆非,他以为自己用反侦察手段杀了穆连江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他却不知道自己早已经被人无形之中当成了遥控玩具。正应了那句话,你在楼上看风景,却不知道早已经成了别人的风景。

  但是骆非也并非无辜,凡事没有偶然。正因为他的嫉妒与不满足,或者没有一颗知足者常乐的心,他才会被冰河算准了会杀人,而且会继续杀人。而一但杀人成性,也就不在乎杀更多人。在书中多次对骆非进行的心理活动描写中,我们通常会看到他为达到目的不惜牺牲他人性命。就连是从小玩到大的表妹骆美雪,他也曾下过将其杀害的决心。

  骆非时常问自己,凭什么他如此优秀却远不及冰川的人际关系好。其实这都是由他自己的世界观所决定。在群居社会中,一个没有感情的人,谁又会对他产生好感呢?因此,有了骆非这样一个人,再加上一段偶然的事故,偶然就成了必然,虽然这可能不是事实,但谁又愿意相信骆非这样的人呢?既然没人相信骆非,骆非也就干脆鱼死网破吧!紧接着,接二连三的悲剧发生了。最后,出现了《杀手挽歌》。

  不得不说,尽管多数推理小说都是悲剧,但是《杀手挽歌》的确更清晰的展示了悲剧是如何产生的。

  《杀手挽歌》读后感(三):《杀手挽歌》杀与被杀,人性的罪与罚

  初读此类悬疑小说,我并不是非常地领悟其中的奥妙与精髓。毕竟,悬疑类的小说设置了诸多的疑念与问题;线索与障碍。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考验亦或是挑战。但是,《杀手挽歌》却运用了某些恰到好处地不知名手法,引领我这个初级悬疑入门领略到阅读这类作品的好处所在。读着这本书,我居然茅塞顿开地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而且我居然开始产生了破案寻踪,挑战自我,开动脑筋的一系列油然而生的潜在行为。《杀手挽歌》是值得称道的好书;书中的情节是曲折波澜;书中的人物是鲜明形象;书中的问题是一个个相互窜联。由此及彼;由彼至它。这也许就是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最难能可贵之处吧!

  这本书尤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内容的穿插串联。故事是好几个的凶杀案。但是居然是案中有案。作者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描述手法,同步进行般地向我们读者揭示着两个看似独立却紧密关联的凶杀案;一个是显而易见,警方不断侦查的,凶手直接出现的,出租车司机谋杀案。而另外一个却是隐藏在这个凶杀案背后的,充当这个凶杀案动机的深层被人利用的凶杀案。正可谓案中又案,疑云重重。明处的案件是直接作者的描述;暗处的案件则是作者灵活地通过被害者姜冰河自我书写的日记阐述给我们读者。能够如此唯美,纯熟恰当地讲述故事,绝对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对作者能有这样独到的想象力和如此挥洒自如地讲述悬疑故事而折服。

  作为读者,我们无法在没有读到最后一个章节时候,猜测到书中人物真正的杀人案件动机与结局。正如作者在开篇内容简介中所阐述的“现实永远比你想象中残酷,案情永远比你想象中复杂,人物永远比你想象中纠结……”只有真正读过此书的人,才会深切体会上面字里行间的意义和内涵。故事的结局是让人震撼的;案件的真相是匪夷所思的;书中的人物是那么地有血有肉。假如一本推理书在开篇就可以猜测到故事的解决,那绝非一本好书了。

  其实,不论故事的结局最终如何。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本书最终要向我们世人所揭示的内涵。杀与被杀,其实完全就是人性的罪与罚。究竟是凶手计划了完美的杀人计划维护了自我,亦或是凶手早在无形害人的过程中成了被他人所报复的的配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场无声的挑战; 这是一场匪夷所思的战斗;这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决斗;这更是一场人人都难以猜透的不解之迷。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从书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杀手挽歌》读后感(四):挽歌为谁而奏,杀手为谁而亡

  挽歌为谁而奏,杀手为谁而亡

  ——《杀手挽歌》

  谁是凶手,谁又是死者?徐然用死者日记与警方调查的双重进程叙述了整个故事的起因与结果。

  骆非,开篇就指定的杀人凶手,居然在死者的步步为营下走向死亡。那么,到底谁又是凶手,谁又是我们值得同情与惋惜的对象,结局不言而喻。姜冰河虽然是策划一切的主谋,岳明明虽然是一切事情发展推波助澜的关键人物,但是如果没有骆非那惨无人性的自私,一切或许都可以不用发生。

  冰河日记,是一个充满着对哥哥的心疼以及对骆非的仇恨以及对明明的抱歉的心灵忏悔,而岳明明的那一句“冰河,天堂的入场券何其昂贵,而我已经放弃”又何其让人心疼。一个善良的女孩子,一个经历过惨痛经历的女孩子,在骆非人面兽心的作为下宁可变成魔鬼,宁可让自己的尸体腐烂,也要让骆非死在自己的弱点之下,这种力量何其的强大。

  爱一个人需要用多大的代价,才可以强颜欢笑面对敌人,恨一个要有多大的代价才可以设计如此周全的策略而下地狱。无疑,乔安南是这本书中唯一的一抹阳光,唯一的不依靠心理活动而活动的人。他作为警察,平易近人,不同于其他警察只看到湖面的平静而不看湖底掀起的涟漪,他很聪明,知道怎样发现线索并且降低敌人的防线。他通过一些细微的不自然就看出了骆非的犯罪嫌疑,这时,正直而莽撞的聂宇便成为了他的鲜明对比。可是,他又做到了以虚探实,成功的逼迫骆非达到心理的崩溃。这样说来,骆非的死就变的复杂起来,一方面是姜冰川的谋略,岳明明的推波助澜,一方面是乔安南的步步紧逼,警方的突击调查,于是,骆非终于输在了自己的自信上,他并没有自己想象的坚强,所以,他的心理防线一旦坍塌,那么陈瑜林的话便成为催化剂,使他想活都难。

  《杀手挽歌》读后感(五):杀手的心路——评《杀手挽歌》

  《杀手挽歌》是一部推理小说。这话没错。但是它和一般的推理小说又不太一样。通常的推理小说都是这样的路子:一件命案离奇的发生了,侦探介入,搜寻线索,排查嫌疑人,最后真相大白,侦探当众指出凶手,书里书外的人全都哗然——怎么会是他?!

  而《杀手挽歌》完全不是这个路子,作家徐然从小说的第一页就告诉了你谁是杀手,他是怎么杀的,又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做了哪些手段,怎么设计出了一个不在现场的证明。然后才是警察发现尸体,展开调查……

  换个角度说,这部小说颠倒了推理的顺序,它并没有把凶手的身份放在最后一页,而是把他放在了开头;它也没有让警察调查来调查去调查到凶手的头上发现他有不在现场的证据而让调查陷入僵局。它让以往的那种警察(侦探)一个人的智慧游戏变成了现在这种警察和凶手两方智慧的较量。凶手身份前置,并没有让小说失去悬念,反而产生了另外的悬念:凶手最后是怎样被抓住的,以及他为什么要杀人。当然,后一种也是几乎所有的推理小说都要设置的一个悬念。

  其实,单从案件本身来说,它的悬念性并不是很强,但是小说作者通过高超的叙事技巧让小说变得相当复杂,但是却条理明晰。到最后凶手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之后,传统推理小说最为精彩的一幕——侦探揭露出全部的真相这一华章还是在《杀手挽歌》的结尾当中出现了,这就给作者穿插性的叙述结构以一个交待,从而使小说避免了同类小说当中那种为结构而结构的弊端。

  也许,这部小说的最核心趣味并不在于悬念和叙述,而是对小说人物心理的把握,尤其是凶手的心理。这就让小说丰富了很多。以往的推理往往都忽视了凶手的心理——阿婆有一些经典作品倒也涉及到了心理层面,但是她还是把凶手身份的悬念放在了最后。而徐然却直击凶手心理,告诉我们他在想什么、在干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干。但是,这里存在的问题是,作者这么写凶手的心理,却没有让读者对凶手产生任何同情,反而是越来越反感,到最后甚至是对他产生了仇恨。我不知道,这样的效果对于作者来说是好事还是弊端。

  一部推理小说,如果没有对人性的提示,那就不能算是成功。而在这一点,《杀手挽歌》做得也还是不错的。“他从小就不是喜欢流泪的人,也许除了是身为男孩的自觉,更多的是,他从小到大都没遇到过什么挫折……是不是正因为这样,他才会把一切都想得很简单,比如杀人……”在结尾的这段话,作者把凶手的心路历程完全描绘了出来。没错,一个人如果太顺,他反而更会容易生恨,因为他并不知道人世的艰难和人生的复杂,他的眼里只有他自己,只会认为自己才是永远最好的,什么东西都应该属于他,否则,他就受不了。

  作者刻画了这样的一个人物,其实对现代的年轻人有一定的警示作用。现代人,就是太顺了,顺到极度自私,不能容人,又盲目自大,事实上,凶手设计的“不在场证据”一点都不高明,这也恰恰印证了他的外强中干和不堪一击。

  总之,《杀手挽歌》无论在故事上、结构上,还是主题上,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算是一部不错的小说。

  《杀手挽歌》读后感(六):《杀手挽歌》杀与被杀,人性的罪与罚

  初读此类悬疑小说,我并不是非常地领悟其中的奥妙与精髓。毕竟,悬疑类的小说设置了诸多的疑念与问题;线索与障碍。对于我这样的懒人来说,或许是一种考验亦或是挑战。但是,《杀手挽歌》却运用了某些恰到好处地不知名手法,引领我这个初级悬疑入门领略到阅读这类作品的好处所在。读着这本书,我居然茅塞顿开地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而且我居然开始产生了破案寻踪,挑战自我,开动脑筋的一系列油然而生的潜在行为。《杀手挽歌》是值得称道的好书;书中的情节是曲折波澜;书中的人物是鲜明形象;书中的问题是一个个相互窜联。由此及彼;由彼至它。这也许就是一部优秀的悬疑小说最难能可贵之处吧!

  这本书尤其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内容的穿插串联。故事是好几个的凶杀案。但是居然是案中有案。作者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描述手法,同步进行般地向我们读者揭示着两个看似独立却紧密关联的凶杀案;一个是显而易见,警方不断侦查的,凶手直接出现的,出租车司机谋杀案。而另外一个却是隐藏在这个凶杀案背后的,充当这个凶杀案动机的深层被人利用的凶杀案。正可谓案中又案,疑云重重。明处的案件是直接作者的描述;暗处的案件则是作者灵活地通过被害者姜冰河自我书写的日记阐述给我们读者。能够如此唯美,纯熟恰当地讲述故事,绝对是这本书的精髓所在。在这里,我们也不得不对作者能有这样独到的想象力和如此挥洒自如地讲述悬疑故事而折服。

  作为读者,我们无法在没有读到最后一个章节时候,猜测到书中人物真正的杀人案件动机与结局。正如作者在开篇内容简介中所阐述的“现实永远比你想象中残酷,案情永远比你想象中复杂,人物永远比你想象中纠结……”只有真正读过此书的人,才会深切体会上面字里行间的意义和内涵。故事的结局是让人震撼的;案件的真相是匪夷所思的;书中的人物是那么地有血有肉。假如一本推理书在开篇就可以猜测到故事的解决,那绝非一本好书了。

  其实,不论故事的结局最终如何。我们可以体会到这本书最终要向我们世人所揭示的内涵。杀与被杀,其实完全就是人性的罪与罚。究竟是凶手计划了完美的杀人计划维护了自我,亦或是凶手早在无形害人的过程中成了被他人所报复的的配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场无声的挑战; 这是一场匪夷所思的战斗;这是一场生者与死者的决斗;这更是一场人人都难以猜透的不解之迷。一切的一切都有待我们从书中寻找真正的答案。

  《杀手挽歌》读后感(七):挽歌是谁在唱?

  本来这篇评,被我起了一个直接终极剧透的题目,那个题目其实是我看完整本书的直接第一感觉。后来转念一想,无论是看书还是观影,我都挺讨厌别人剧透了,特别是悬疑、推理的故事,若是直接被人告诉了结局和凶手,那完全是被剥夺了自己思考和推理的乐趣啊。于是我立马换了一个题目,不剧透了。请读者朋友自己看去吧,虽然在倒数第二章“毁灭与重生”中好像已经是结局了,但不是的,真正的结局在最后的“尾声”中揭晓,我所说的结局,也就是真正的“杀手”的动机。

  其实刚开始看开头,我有疑问的。啊?一开始就描写杀人者骆非的杀人经过和心理历程,这个还有什么悬念呢,还用什么推理呢?或者说,让读者知道凶手,然后看看警察是怎么破案的吗?结果两个警察的断案经过,作者也写得不多,反正塑造了这对警察搭档是一粗一细的形象,令人的印象也不是很深刻。作者大量的篇幅用在写杀人者骆非如何企图瞒天过海蒙混过关,如何一步错步步错继续杀人。

  书中两条线索,一条是凶手骆非的经历,另一条是冰河的日记,交错着让读者一步一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看到最后,才会明白书名的含义《杀手挽歌》,才知道,原来挽歌是谁在唱?为谁而唱?

  书中的人物,除了几个是传统意义上的好人,其余大部分都是显现出人性的丑恶一面。比如保姆和男主人偷情借位,赶走女主人;比如丑恶的穆司机对幼女的可恶行径;比如职场间为竞争而勾心斗角欺骗朋友;比如女中学生为了钱去拉皮条……总之社会的阴暗面都暴露地比较多了,再加上谋杀这个元素,《杀手挽歌》的整体基调都是很黑暗的,看完觉得心情比较沉重。

  然后忍不住提个小小质疑啊,宣传语上写着“让东野圭吾惊叹不已的悬念与真相”,可是东野圭吾是不是真的看过这本书啊?这本书2011年4月才出版的,还要翻译成日文,东野圭吾才看得懂吧?咳咳,不好意思,最近沉迷在当当论坛上的推理题比赛中了,习惯什么都要推理一下。我很少看国内的推理小说,这本《杀手挽歌》算是这些年来的第一本,当然比起国外的大师是肯定有差距的,但是还是要鼓励原创!

  《杀手挽歌》读后感(八):现实,永远比想象中残酷

  天蝎座的女作家特别多,天蝎座适合的职业里,作家、艺术家等都是较佳选择。因为冷静和深邃,所以能写出好作品,而杀手挽歌,我没有想到是一个女孩子能写出来的,因为主旨太过残酷,情节不仅复杂而且离奇,唯有对人性分析的深邃以及对于两个女人的深谋远虑让人想到是女作家的手笔。徐然,这个上海籍女子,做到了,用冷静的理性的笔锋,尖锐的传递了一种态度:现实,永远比想象中残酷,人性,永远比你所认识到的更复杂;在人生这局棋里,你以为你在操纵别人,其实是你被操纵,你挣扎的越狠,就出局的越快……

  一论结构

  作者把这部小说的结构安排的格外精致、巧妙,不落俗套,不像其他的悬疑小说,杀手永远都在结局处才揭示,杀手挽歌一开始就交代了杀人犯,至于杀人动机和背景,则是通过隔三差五的章节尾篇的“冰河日记”来体现,而且随着每一篇冰河日记的披露,不能完全回答读者的疑问,而是又抛出一个个新人物,新关系,这样的结构下来,让读者感受到,事情不是你想想的那么简单,而且所有的事实阐述都是小说中各种人物的记忆、感受,都是主观的,充分体现了这样的认识:没有绝对的真相,真相都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所谓的对于同一件事情,一万个人就有一万种真相。这种结构就契合、突显了这样的主题。

  二论情节

  整片小说读下来,直到倒数第二章,你都会以为骆非,这个杀手,就是主人公,他为了不知所以然的目的,杀害了父亲家里保姆的前任情夫,似乎是应该完全没有生活交集的两个人,原因就是这个人掌握了他的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信息,而在被勒索并汇款之后,他选择了杀人灭口,但是这件关键的东西,虽然一直到结尾才交代,却成为整部小说的一条主线;并在最终结尾暴露出了两个女人共同的秘密。

  骆非策划了一份完美的杀人计划,一个滴水不露的瞒天过海妙法——完美的不在场证明;没有目击者;没有指纹;没有杀人动机。可是从那日开始,他却发现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要把他推向地狱深渊……整篇小说,有计划谨慎并且自信的白领杀人犯,有可怜的青春期就被折磨的女孩子,有爱子、护子心切的母亲,有价值观极度扭曲胁迫别人卖淫的未成年女子,有觊觎主人财产献出自己并献出女儿的护理工人,还有社会关系冷漠、自私的出租车司机……有爱、有恨、有怨、有悔、有嫉妒、有不平,情节不可谓不复杂、矛盾、紧张。而偏偏这些人物都联系在一起,因为人性是复杂的。

  三论题目

  杀手挽歌的题目蛮有意思,既然是杀手,杀手都是邪恶的,那么哪点值得为他唱挽歌呢?

  这个杀手的确有点惨,开始是被迫防伪,因防卫过当而杀人,本来可以主动报警的,可因为他心里有愧疚,同时又太过自信,偏偏被了解他的女人所利用,选错一步,全盘皆错,从法律上你不能责怪利用他的女人,杀人是他自己选的,如果他不选这一步,这两个女人便无从展开报复计划,结果他不仅杀了人,而且还连续的杀,一旦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挽歌其实就交代了这篇小说远非一个杀手杀人那么简单。

  四论内涵

  这部小说做到了真正的探讨了人性这样一个问题。

  我体会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几个观点:

  1.你以为的真相其实只是被某个人脑海里任意加工之后的产物

  小说中一件事情会有一万种真相,而大部分人都只掌握了一个真相,那第一万种真相是留给有特别嗜好、且特别有心的人的。每个参与者都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相,但是你看,无论导演者冰河,还是杀人现场的骆非,抑或旁观者明明,他们都只看到一面,都只掌握了一部分信息,冰河认为是骆非先欺骗哥哥而后又导致哥哥摔残的,冰河认为是因为哥哥摔残,他的女朋友陈瑜琳才分手的,而对于骆非和陈瑜琳而言,事实远非如此。

  2.人性是复杂矛盾的,自己都无法彻底了解自己,你真的以为能控制自己的人生吗

  骆非之所以被两个女人算计成功,就是因为他那太为典型的性格,从未吃过太多苦,一直自信满满,自恋且格外要强,冰河算准了和骆非产生争执时,骆非会杀掉自己,算准了当把柄在另外一个人手中时会再现杀气,而骆非,实际上也是如此,他认为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中,所以他杀死司机之后,并未故意制造一个劫财杀人的现场,反而把最关键的信息--照片留在了现场,他以为自己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其实彻彻底底成为女人的一步棋子。

  他的杀人只在一念之间,本来完全可以不走这一步

  3.公正存在人的心间,正义是用来被利用的,邪恶也同样可以

  冰河和明明都是那种命苦的女孩子,在青春最美的花季遭受来自生活的无情的欺侮。也正是这样,才塑造了冰河这种冷酷而深谋远虑的性格,不依赖他人赚钱的价值观,而明明,在其亲生母亲为了自己的幸福而拒绝保护女儿的情况下,在受到了冰河的帮助,格外感激和支持冰河的一切决定,包括在道德和法律上都不正义的这个计划,在她眼睛里,冰河的选择是为了哥哥和她,就是正义,所以她的行为也是伸张正义。

  其实,正义是主观的,哪有都认同的正义呢?

  邪恶,也是主观的,你所认为的邪恶,是面临命运的种种捉弄下的反抗方式而已,仅仅是自我保护,

  正义可以成为一个人行为坚定不移的动力,而邪恶呢,也可能在正义的大旗下,被利用,成为伸张正义的工具。

  《杀手挽歌》读后感(九):究竟是谁奏响了他的挽歌?

  挽歌(Elegy)是写给死者的诗歌。挽歌是古人送葬时所唱的歌,由乐曲和歌词两部分组成。春秋战国时期,挽歌已经产生了。汉魏以后,唱挽歌成为朝廷规定的丧葬礼俗之一,在我国中古时代的挽歌和挽歌诗中有着生动的表现,千载以下,仍然令人回味悠悠。

  而这次挽歌是唱给杀手的,书中的主人公策划了一个在他看来滴水不露的杀人计划:现场没有指纹;不在场的证明;不存在的杀人动机。自认也没有目击者。

  可是为什么事件结束后,主人公却发现事实没能按照他的预期那样发展,他一步步被推向了事件的前沿,慢慢的被展露在警方的视线中,这一切为何?他在一步步走向绝望的同时,却又在期望新的希望。为了活下去,他开始一轮新的计划,这些计划在他看来都是那么天衣无缝,可是计划真的如他所愿么?

  杀手真的总是那么冷血么?杀手的计划中哪个地方出现了纰漏呢?当完成一次杀人程序后,那么第二次、第三次的杀人程序是不是就变得那么简单呢?杀手为什么要杀死一个与其“无关的”人呢?为什么会出现一个人日记的内容呢?

  小说没有对杀人现场有什么过多的描写,因此没那么血腥。也没有对法医如何鉴定有太多叙述,就是通过警察之间的对话、警察的推测、警察对嫌疑人的问话、嫌疑人与周边人群的交流,渐渐将原本在杀手看来天衣无缝的细节捅的满目疮痍。让杀手的灵魂不断受到一次次冲击,直至最终形神俱溃。

  匪夷所思的构思,引人入胜的情节,环环相扣的内容,一步步将开头萦绕在读者脑海中的迷雾,通过作者巧妙的安排,慢慢变得清晰化。看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深陷网中的杀手,却在不断挣扎,以为能够逃脱这网。可杀手绝对意想不到的是他的挽歌不是自己奏响的,而是由他人联合奏响的。

  当然小说加入了不少现实社会中涉及少女卖淫、性侵犯等一些现象,更让小说的内容丰富了许多,即感受到人性的贪婪、复杂,又体会到很多时候受害者是那么的无助和可怜。杀手的问题在于自身,那么社会的这些问题谁来承担呢?

  更感谢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不辞辛苦、将事件追查到底、机智的警察,真的希望现实中能多些这样的警察。

  《杀手挽歌》读后感(十):耳目一新的国产推理

  虽较少看国产推理,不过算下来,这两年零零散散也看了七八部国产推理作品。看到的徐然的这部《杀手挽歌》时,觉得有点不一样的味道。

  一般来讲,阅读推理小说的乐趣之一,就便是追随了作者的脚步步作一回侦探寻找各种蛛丝马迹,剥茧抽丝,然后结局之时让一切水落石出,经过一番苦处,让好人终得瞑目,让杀手遭受严惩。或者也有一些玩花样,在布局中巧妙设置,或者人物之间煞费苦心地折腾,更有在临近结束之时,人人都以为某某是杀手时,来个大逆转,惊得人是自叹不如。《杀手挽歌》里,开篇不一样,包袱一开始就是打开的,杀手一开始就在明处。杀人,逃匿,警方,查案。顺序写法,如顺藤摸瓜,一顺溜地下来。如果只是报着乐趣的意味阅读,那么就小看作者的意图了。杀手挽歌,这不仅仅是为逝者,为牺牲者,也是为杀手唱起的一首挽歌。

  作者徐然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开篇杀人的精心布局,细节的天衣无缝非常及时地抓住我们读者的心思,自自然然跟着这个反常蓄谋己久的杀手追问:为什么这么做?于是自然引入警察的调查和事态顺延及其变化等等。因此,这部推理小说,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归类到侦察犯罪小说的范畴里。

  一场绞尽脑汁不惜搭上自己的性命也要完成的谋杀究竟为什么?阅读的过程中,时刻感受着主人公作案的内心焦虑恐慌,如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这种绵密细致的心理描写引起的这种高度溶合的心理感受,以前也只曾在日本的一些私小说中感受到,没想到从徐然的《杀手挽歌》再次引略,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并没有错过。我想如果没有这些细微的心理描写作铺陈,没有与凶手的心理作互动,那么作为一个读者,是不可能对杀手产生叹息,叹婉,遗憾之类的感想的。如此这样,杀手挽歌也称不得挽歌了。或许激进一点,甚至在阅读中,大骂该死的杀手,而不报丝毫的同情。同情本身并没有错,可怜之人必有可悲之处,即使是杀手也不例外。杀手没有父兄子弟吗?没有亲情爱情友情吗?没有七情六欲吗?他们也都有,就像平常人一样,或光鲜或平静的外表下,却是百感交集,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被社会,被时代裹夹着前行的个人,渺小而脆弱。为主人公唱起的挽歌也是为我们每个人唱起的警魂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