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48: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10篇

  《罗素道德哲学》是一本由罗素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41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一):凶

  今天看到个吃惊的故事,阿兹特克人曾认为吃人肉是他们痛苦的责任,他们担心如果不这样做,阳光就变得暗淡。又听到有人说,我们应当像对待染上瘟疫的人一样对待犯人。因为二者都是公共的危险,都必需被剥夺自由。但事实是,染上瘟疫的人可以成为被同情的对象,而犯人永远是被诅咒的对象。

  我说,道德准则其实不少源自迷信,现代的正派人未必禁止真正有害的东西。犯人和病人都能一样,那人和米饭也一样好了,不都是个消耗能源的玩意儿,真是连主动被动都分不清楚。

  可他说,道德这种明智的自私,依附于对赞赏的渴望和对不赞赏的恐惧。良知存在于模糊的童年记忆中,想必已经不会比言传身教的保姆和母亲更加高明。爱之所以比恨好,是因为在爱里,人的欲望更加协调而非冲突,相爱的两人成败与共,相恨的两人,一人的失败便是另一个的成功。

  还以为是讲故事结果是说道理,一下子心情都坏了吧...(凶巴巴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二):罗素道德哲学

  不知道为什么,不怎么喜欢他的哲学,貌似还没看过他的作品就不怎么喜欢。十分奇怪,十分奇怪,真是太奇怪了。

  因为想系统了解下哲学,所以看了他的西方哲学史。深深被他作品的逻辑,缜密,明晰所折服。所以又找了本算是他作品sample(说抽样,也不是特别贴切。我也洋一把。用个英文词。常看电影的人,估计能比较贴切的明白我想表达的意思。)的书。

  算是帮他个广告。九州出版社的哲人咖啡厅系列之一—再顺便说句,这套书还可以,你想了解下某个人的书,可以考虑先看下这个系列中关于那个人的,名字也好找,就叫XXXX哲学(只是把心理学也算进去了)。看完之后,一般就可以确定你是否对这个人的作品感兴趣了。

  ——前扯

  关于他的社会改造原理,有多大的可用性,暂且不讨论——我讨论这问题,也有困难。只是我想,他会不会有跟那些空想社会主义者一样的尴尬——怎么给猫带上铃铛?

  而且,我觉得他有一种正确得令人可怕理性。就是他也推崇感性的享受和感受,也好像是在理性的控制之下。就像他赞同苏格拉底的——不经过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对于这点,我还是保留态度的。因为这牵扯到一个关于“意义”的问题。

  什么是有意义的呢?如果要由理性得出的话。就必要要先确定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的确定却又不是理性可以证明的。从这个角度出发,理性是一种工具,是一种证明。而不是创造的原力,不是“原题”!理性估计可以得出假设是否正确,却无法提出假设。

  怎么说清楚点呢?打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

  人的原动力在于感觉。比如我想享福,这是我的“意志”,而不是通过什么理性推理出来的。就像理性上我们可以说,人是热爱快乐的,但并不能说明人为什么热爱快乐——没一个看似已经由理性解决的问题,这样为什么下去,就会发现理性的作用范围还很小。

  人的动力在感觉,而实现它的方法在于理性,通过理性的分析,判断,行为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

  所以我想,关于意义。这是无法通过理性讨论得出结果的。就像问这个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原理,会有规律一样无法回答。也许只能去求求上帝——顺便说下,罗素对宗教的态度,我也不太苟同。对于这么一个存在,是十分值得深究下它存在的原因的,也许并不是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一棒子敲死,未必就是个好方法。

  总之,我认为意义就是人自己给自己寻找的一种行为的根据。这种根据的形成,会涉及许许多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心理学也许在这边会有所贡献。意义的话题就说到这了。不过我发现好像我也没其他想说的了。

  补充下,罗素也许就像他后来的自传(这书我还没淘到)中说的——我的一生太注重理性。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三):一些句子........

  服从神的意志会产生一种无与伦比的安全感,这种使许多不服从任何尘世之人的君王对宗教表示谦卑,服从源于恐惧,无论我们所服从的领袖是人还是神。

  对于人类,我们要说它是什么呢?是像太空人所见到的,在一个小而不重要的行星上无望的匍匐着的微尘?还是像化学家可能认为的,是以某种巧妙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一堆化学元素?还是像哈姆雷特所看到的,有高贵的理性和无限的能力?还是,以上这些同时兼而有之?

  哲学,就我对这个名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

  你也许会问,那么为什么要在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上面浪费时间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以一个历史学家的身份来回答,也可以以一个面临着宇宙孤寂的恐怖感的个人身份来回答。

  我相信,我死后,我将腐烂,我的自我没有任何东西会残存,我已不年轻,并且我热爱生活,但是,我蔑视因想到死亡而吓得战栗。

  革命运动的动力大都源于对富人的妒忌。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是从两个主要的起源来的:一个是本能的喜爱,一个是共同的目标。

  社会主义像一种万应灵药,在我看来这方面是错误的,因为它过于轻易的认为有了更好的经济条件就当然会使人幸福。人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更多的物质用品,而是更多的自由,更多的自主,更多的创造性的出路,更多的生活愉快的机会,更多的自愿的合作,而少些非出于自愿的为他人的目标而服务。

  凡是崇拜金钱的人,他不再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行动来得到幸福;他把幸福看成从外界得来的一种被动的享受快乐。

  但是,把教育当做一种政治制度时,它就要设法去形成习惯和限制知识,并使人只能有一套一模一样的见解。

  开始倡导革命的人都是杰出的公而忘私的人,而革命成功后掌握政权的人都是从古至今把持政府的野心家那一类人。这类人听不得反对意见,容不了自由的存在。

  社会主义有基本构想: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得参加劳动,否则就会挨饿,或被绳之以法。而自然只有权利当局所承认的劳动才能算所劳动。撰写反对社会主义或反对政府所体现的任何理论的书当然不被算作劳动。同样,作出与国家画院的风格不同的绘画作品以及写出不合审查机关口味的剧本也都不能算作劳动。任何新思想都将被禁止,思想都只有借助某种影响或者攀龙附凤才能博得学术权威的青睐。

  假如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是允许官员拥有极大权利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则资本主义的灭亡将会大大加快人们从思想观念上放弃使用武力的过程。

  社会主义社会的艺术是否会繁荣这将取决于采取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假如国家或者无论什么公共权威机构坚持要控制艺术,只给那些它认为是胜任的人颁发执照的话,结果将是一场灾难。

  婚姻简直就跟卖淫没有多大不同,只不过婚姻更难摆脱罢了。

  经济上的原因让婚姻变成一种讨价还价和签订契约的事,感情是次要的,没有了感情甚至不能作为要求离婚的理由。

  在一个官僚作风十足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恐怕很快就要停滞并污染上中世纪崇拜权威的风气。

  我的结论是,尽管无法做出确切的预见,却没有任何确凿的理由可以断言人口的可能增加会对社会主义构成严重的阻碍。

  社会主义形式多种多样:以国家作为雇主,所有人都从它那儿领工资的这种社会主义,包含着专制和阻碍进步的危险,这些危险很可能导致比现行制度更坏的后果。

  无论你获得多少财富,你总希望得到更多,满足是一个老是躲着你的美丽梦想,你是不会满足的。

  其次,我们之所以恨法西斯是因为他们敌视宗教信仰,但是中国人自从十一世纪以来便一直敌视宗教信仰。

  官方教育最大的害处是,它使儿童产生权利的理想,并向他们展示获得权利所具有的愉快。

  酗酒给他们带来的不过是犯罪感的发泄,而这在人清醒的时候却为理智所压抑。

  一个从未和自己所爱的女子一起欣赏过美好事物的人,便不能充分体会出这些事物所具有的神奇魅力。

  为什么宣传在激起人们的仇恨时比激发人们的友好感情更易成功?原因很清楚,现代文明造就的人的心灵更趋向于仇恨而不是友谊。

  事实上,“良心”这个词,包好有好几层不同的意思,最简单的就是担心被发现的恐惧。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四):忍受单调

  罗素认为,伟人们的特征之一是过平静安逸的生活。他们不追求那种在外人看来兴奋激动的快乐。不通过坚持不懈的劳动是不可能取得伟大成就的,这种劳动如此艰苦,且需要人全神贯注,以致于使从事它的人没有精力再去参加那些更劳人身心的娱乐活动,唯一的例外是在假日里进行恢复体力消除疲劳的活动,如登山。

  对或多或少有些单调的生活的忍受能力,应该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培养,父母应当在这方面特别注意。绝不能给孩子提供过多消极的娱乐活动,如电影、戏剧和美食等。孩子们需要的快乐,主要应该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从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取得。那些令人兴奋又不需要付出体力代价的快乐活动,如看戏等,应尽量减少。因为这种兴奋就本质来说,像毒品一样,兴奋越多,追求兴奋的欲望也就越强烈,但在兴奋期间,身体的消极被动状态则是违反人的本能的。

  人只有在具有某一严肃的创造性目标时,才会甘于忍受巨大的厌烦,这种忍受是走向成功所必需的。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习惯了懒散享乐,他的头脑就无法产生创造性目标,因为在享乐情况下,他脑子里想的总是下一个享乐目标,而不是距离遥远的成功。

  所以,一个不能忍受单调和厌烦的人将是一个小人,这样的人将逐步与缓慢的自然发展过程分离开来,他身上任何一种生命的冲动都将渐渐消亡,犹如花瓶中的花儿一样凋谢枯萎。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五):摘抄

  “一个只对自己感兴趣的人是不值得称赞的,如果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所关心的是这个世界应该对他表示敬慕。”

  “典型的不幸福的人,由于在青年时期被剥夺了某些正常的满足,于是就把这种满足看的比其他方面的满足更重要,一生只朝着这一方面孜孜追求,他仅仅对成功、而不是那些与此相关的活动,给予更多的、不恰当的重视。”

  “产生空虚这种情感是由于自然需要的过分容易满足而产生的。”

  “我在生命之火前烘烤着双手,火焰低落熄灭,于是我准备离去。”

  “在平衡的理想生活中,健全的、温文的快乐享受是必要的。”

  “厌烦的基本要点之一是:把目前的状况同别的更易为人接受的、顽强地突出到想象中来的状况进行对比;厌烦的官能不能处于繁忙紧张状态。”

  “不要为理性时刻与非理性时刻的交替感到满足。”

  “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禁锢起来更让人呆板迟钝了,也没有什么比把自己的注意和能量转向外部世界更使人振奋高兴了。”

  “真正使人满足的幸福是由人体官能的充分发挥,以及对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一世界的充分认识伴随而获得的。”

  “理性能摒弃不恰当的道德观念。”

  “对舆论的恐惧,同其它形式的恐惧一样,是压抑性的,它阻碍人的发展。”

  “对舆论采取的真诚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就会成为幸福的力量和源泉。”

  “在工作中,责任感是有效的,但在人际关系中,它却是糟糕的,人们希望彼此喜欢,而不想让别人忍耐、顺从地去忍受。”

  “幸福的秘诀在于:使你的兴趣尽可能地广泛,使你对你感兴趣的人和物做出的反应尽量地倾向于友善,而不是敌视。”

  《罗素道德哲学》读后感(六):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谈到罗素

  今日的西方文学没有表现甚么学术成就。相反,那些所谓有质素的报章只注重煽情的报导。还有很多书本肯定是由那些从地狱来的撒旦之徒写下来的。人们如何接受这毁灭的东西,甚至去享受它,实难以理解。人类再没有道德感,或道德的判断力,知道甚么对人类是好是坏。很多在毛姆(Somerset Maugham)和康尼(Cronin)之辈的作家写下很多美妙优良的著作。即使在他们之前,我们有萧伯纳(Bernard Shaw),罗素(Russell)和很多其它作家,描写人们尊严的美丽及生命的纯洁。他们开首是痛恨那些理想中的英雄人物,描述那些人如何不道德,但却乔装作好人。但现在的作家却写那些十分坏的英雄,如何成功及受到荣耀。——锡·玛塔吉(Shri Mataji),霎哈嘉瑜伽的创始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