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14 21:1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心理学生活》是一本由[美] 理查德·格里格 / 菲利普·津巴多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6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一):一本名副其实的书

  一开始对心理学感兴趣上网查书,找到大家推荐的两本书,其中之一不用说就是这本,还有一本就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因为听说这本书更贴近现实,不会打击兴趣便先看这本。

  看了之后感觉似懂非懂的很多,因为我之前看过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感觉很多交叉,不过这本更加全面,只是有点失望,因为虽说贴近生活,但是还是有点啰嗦。

  总的来说值得一看。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二):一本好书

  一本好书,会让你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不要读畅销书,他们为了吸引人们眼球,会掺杂太多不合常理的“闪光点”。

  一本好书,一定是更贴近现实,会让你对这个世界认识更加贴近事实,而不是相反。

  我可以很开心的说,除了曾经存在轻微抑郁症悲观)和偏执障碍不信任动机邪恶论)之外,我不存在什么心理问题,我不要太正常

  -------------

  人的价值观观点,归根结底是取决于其他人的,也就是社会。

  为何你在其他人都随地吐痰的时候,你不这样做?因为你知道在更大的范围内,大家不这样做。

  为何你相信中国最终将会走向自由民主,因为你知道,整个世界基本上都是这样。

  清朝的人不会这样想,明朝的人也不会这样想。因为那个时候的整个世界就是那样。

  --------------

  世界:残酷竞争,为资源,建立团队,不择手段,以命相搏。这是自然

  解决问题的思维:归纳,演绎,类推

  应激思想灌输:

  1什么导致失败

  2 改变行为

  3 重新评价:因为我做了准备,所以做出明智反应,这种感觉真好。

  建议

  不说自己不好东西,提建设意见

  与做的好的人比较,修正自己的行为

  与密友分享

  消除敌意,寻求支持合作

  责任

  越集中越有效。只要能真正帮别人的,第一个去做。

  人们常常根据别人的反应来决定事件是否紧急事件,从而错过时机

  寻求帮助时把责任指向具体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三):跳出三界外

  佛学有种境界是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要是在心理学里,算不算心理素质极其稳定

  我并非专业人士,就算读此类入门,也是一头雾水。所以没按次序,随手翻开看的。但仍觉得非常有趣

  心理学的神秘感其实来自于人类对于自身探究的庞大未知

  一直想理性的生活,面对情感,面对抉择。在徘徊时能远瞻,在矛盾中能平衡,在激烈中能冷静。。。。。但是好难。。。

  其实很想通过心理学能加强自控力,让自己更加理智结果,却找到任性冲动的更多借口,呵呵:)

  当局者迷,我跳不出三界,也许也没有那些慧根。所以只好乖乖的享受生活赐予的喜怒哀乐

  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四):心得1-自我成功

  高的自我成就 需要

  1. 自我能够成功的信念 (确信自己有能力也一定会取得自己的期望。)

  2. 他人的激励 (他人鼓励自己取得成功。e.g.父母告诉小孩确信小孩能够取得成功)

  3. 自我对环境知觉 (认识环境现状对自己成功的帮助或阻碍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环境。e.g. 孟母三迁)

  增强自我能够成功的信念的方法

  1. 永远不要说关于自己不好的事情,只给自己和他人“建设性的批评”。

  2. 将自己的反应、想法感受同他人比较,评估出自己行为的适宜性以及同社会规范关系

  3. 结交密友并与其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愁,致力于发展、保持和拓展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

  4. 发展一种“平衡时间”的观点。有目标时面向未来;目标达到、快乐珍惜现在;与老友联系时珍惜过去。

  5. 永远对自己的成功和快乐充满信心,并与他人分享积极感受。了解自己的个人优势——独特的、与众不同品质

  6. 当感觉自己即将情绪失控时,离开不快的环境,或站在另一个人的角度考虑,或设想未来。

  7. 记住失败和失望有时是伪装下的祝福

  8. 自己无法走出抑郁时,向专业人员寻求建议。

  9. 多做自己可以做到并能得到更好享受活动。(无论与他人的社会活动,还是自己独处的爱好、反省与放松。)

  自尊

  1. e.g. 如果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则:自己认为自己肯定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让别人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自己确定别人认为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此方法可类推)

  2. 高自尊部分来自于高自我妨碍。

  高自我妨碍不能改变失败的客观现实,但能维持个人高的主观自信心

  高的自信心在主观上有利于取得高的成功。

  高的自我妨碍——更多的借口——阻碍客观上的提高——客观上阻碍成功。

  所以,高自尊到底好不好?

  推论:如果有高的自信心同时能够看穿自己使用的借口,避免借口而采取更多客观上的努力,则能最大化的实现成功。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五):站在一定智慧高度看人

  这本书伴随我两年多,今天终于读完了,真是一个大部头。

  书很好,学了很多东西,有很多感受,但时间托的太久了,一时没法都写出来,挑几点吧。

  1. 我们社会很多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或者价值观念都不符合心理学原理,都会让人心里不健康,比如谦虚,犯错误不好抱怨环境,还有阿Q精神等。

  2. 该书的所有观点都根据实验调查研究,还要使用数理统计方法来证明实验数据可靠性,这种科学精神十分值得学习

  3. 理性很重要,不管是什么现象,都理智的分析原因,找解决方案,不随便揉进感情因素。读完本书,你会觉得那些极端可恶坏人其实都是可怜虫。

  4. 一部分观念得到加强,一部分观念受到严重冲击。总之,可以更清醒的认识自己,更勇敢的承认自己的问题,承认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虽然是一个大部头,但各方面点到为止,需要再仔细读各方向的专注,我发现我对社会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很有兴趣,呵呵。

  读了这么多,其实也没记住多少,以后随手翻翻,在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慢慢体会吧。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六):关于本我、超我与自我的一些感想

  本我 可以看做是原始动力的储存处。它非理性地运作着,它跟随冲动运动追求即时的满足感,而不考虑所渴望的行为是否现实可行、被社会认可。本我被快乐原则所支配,无节制的寻找快乐,这种快乐特别指、生理和情感快乐。

  超我 是一个人的价值观的储存处,包括从社会习来的道德态度。超我大致上和良心概念相对应。当儿童开始将父母或者其他成年人对于某些社会禁忌作为他的价值观一部分时,超我便逐步发展起来。超我也包括理想自我,这是一个人想让自己努力成为的样子。这样,超我经常和本我出现矛盾。本我想要做精神上快乐的事情,而超我则强迫本我坚持做那些正确的事情。

  自我 是一个基于现实的自我方面,来调整和本我冲动和超我需求之间的冲突。自我代表一个人关于生理和社会现实的观点,是他关于行为的原因和结果的理性认识。自我的一部分工作是选择那些能满足本我冲动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同时又不会带来不愿看到的结果。自我是受现实原则支配的,这种原则为快乐的需求提供现实的选择。比如,自我会阻止考试作弊的冲动,因为他考虑到被抓住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同时,他会用以后更努力的学习行为或者寻求教师同情等方法来代替作弊。本我和超我产生矛盾后,自我会进行折中来尽量满足两者的需要。然而,当本我和超我之间压力非常紧张时,自我很难制定出最优的折中。

  ——引用原文定义

  从上面的定义看很好理解本我、超我与自我的概念。其实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冲突与矛盾都是这三个“我”之间的“思想斗争”。举一个简单例子,前几天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告诉我她不想上班,而想出国旅游,游山玩水的过一辈子——这个“想”的过程就可以理解为本我欲望的驱动力,也就是内在本我的体现,然而她哀叹了几声后第二天又不得不乖乖的去上班了,为什么呢?哲学上说,物质决定意识,也可以理解为现实决定思想。在心理学上来讲,又是一个“超我”与“自我”的过程,“超我”可能会说:工作是你的职责,是你应该完成的分内的事,是你“该做的事”,这个“该做”是以一定的社会道德观及个人价值观为基准的,超我往往是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成功的我”的样子;自我是什么呢,它是现实的我,理性的我,它会分析,如果不上班会有什么后果,会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足够多的享受生活所需要的经济基础

  所以一般情况下“自我”会帮助协调“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会做出合理判断及决定。而且这个倾向随着年龄增长经历的增加会愈加明显,即我们会愈加倾向做出符合现实的“正确的事”。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总是会做出一些违背社会道德观的事情,譬如打架斗殴,是因为他们“本我”意识很强烈,甚至超越“超我”范围,而由于社会经历的缺乏,又不能意识到这些事情所带来的后果,即“自我”的现实性不强。诸多因素造成的行为。

  一句话,本我是感性的我,超我是文明的我,自我是理性的我。

  一个人的内心若想没有冲突或把冲突减到最小,就要合理并协调发展这三个“我”。

  个人觉得最佳状态是本我、超我与自我是处于同一个发展方向的,我们的内心会感到最大程度的满足与舒适。即本我上想完成的事是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同时又具有现实意义。由此想到了许三多——这个在许多人眼里的“笨人”,明显看出在他的心中内在的快乐就是奉献,“奉献”符合社会道德观又具有现实意义,所以虽然在别人看来他很傻,但他的内心却是无比充实和快乐的。相比较那些过于计较得失的人,表面上看他们很精明会算计,但他的内心却是挣扎的,不和谐的,最终会心病缠身,将自己妖魔化,害人又害己。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有工作有钱花却不快乐?两个可能,要么他没有切实的爱他的工作,将其化作一种情感快乐的源泉;要么他很清楚自己的快乐不在工作上——只是为了挣工资敷衍了事,他本能的快乐得不到满足,从而导致内心的冲突感和压抑感。

  弗洛伊德说,人是带着道德面具动物。这也看出为什么人的心会那么复杂,人远没有动物单纯,要保证人像个“人”,就要受到道德思想的束缚——这也可能是自尊心的驱使。比如地上有个钱包,你的本能欲望是去捡,归己所有,但若上升到道德层面,是要遭到批评的,所以这个行为就变得不那么单纯了,当然也正因为有这个道德观的束缚,我们的社会才会井然有序

  当然,如果一个人只注重本我和自我而抛弃“超我”,即以现实的手段来满足个人快乐与欲望而不顾社会道德观,那么短期看,他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利益,只是他要为这种违背社会道德的行为付出代价。所以我觉得这种人可以看做“短视者”。

  总之,这三个“我”最重要的是平衡发展,过分压抑哪一个都是不好的。

  ———并非专业人士,纯属个人感想。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七):行为学派的应用

  斯大林是第一流的社会心理学家,但他老是朝人性的下端看,更多地看到人性里面底下的东西。他认为,要想别人听话,最根本的是两手,第一是让人处于恐惧之中,第二是给人足够的私利。他一辈子坚信,一靠恐惧,二靠收买,才能让别人成为可靠的工具

  列宁死前看到的机关集权只是冰山一角。斯大林在列宁病变的那两三年里,已做了非常扎实布置,掌控了日常管理党务的权力,把服从他、完全照他思路办事的机关人员,安排在重要的岗位。随着列宁的去世,这种人事安排加速了。

  1923年到1929年,斯大林一步步击败列宁一代近卫军里对他有威胁的诸位,包括托洛斯基与许多他想象中的敌手。斯大林50岁时,权力斗争就已经完结了,他成了当仁不让的接班人。

  斯大林建立的人事制度,不是列宁实践过的,更不是他所设想的自下而上式的,而是拜占庭式的。跟传统西欧和北欧的那种开放性的强调选举与法治的制度不一样,拜占庭式强调宫廷政治,强调权术与谋略。俄罗斯几百年受东正教的影响源远流长。列宁一代从西欧北欧带回来的那点开放性的人事体制鲜活要素,渐渐被掩埋。

  斯大林是第一流的社会心理学家,但他老是朝人性的下端看,更多地看到人性里面底下的东西。他认为,要想别人听话,最根本的是两手,第一是让人处于恐惧之中,第二是给人足够的私利。他一辈子坚信,一靠恐惧,二靠收买,才能让别人成为可靠的工具。

  1922-1923年间,斯大林就开始建立台面和台下两套系统。他让“任命局”把所有第一二层次最重要的机关干部职务列一个现职名单,再列一个后备名单,万一这些人不听话了,成了“内奸、特务、叛徒、暗杀组织者”了,一旦被清洗,马上有替代者。不仅在全联盟的最高层次上,还包括15个加盟共和国的最重要职务,他都亲手掌握那个“官职表”(Nomenklatura)。到了1936-1937年,所有重要职务都配一到两个替代者,官员们随时可以被清洗。他使官员日夜意识到,你是可以被替代的,但何时被替代,谁也不知道。红军领袖之一的乌博列维奇,每次离家上班时都要准备一个日常用品包,因为不知道出去了是否还能回家。这就是人事制度中的恐惧一面。

  另一面就是收买。列宁时代,所有高层不能拿高工资。党政、企业等的高层,工资都不能超过最好的技术工人。列宁规定,最好的技术工人的工资,相当于中央委员的工资。领导干部的演讲、稿酬等收入,超出部分通通要拿来交给党的公用基金会,这就是所谓的partmaximum规定。列宁一代领导人的生活,虽然未必很苦,但确实清廉。

  有个著名的故事,是讲为什么建立了克里姆林宫的特别食堂。1918年,来中央做报告的粮食人民委员(即粮食部长),因为营养不良,开会中途晕过去了。列宁说,连他都不行了,我们怎么带领人民打赢内战、战胜饥荒呢?那时高级领导层就几十个人,列宁说首先得让这些人吃饱肚子,于是就有了那个特别食堂。

  而到了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实行“大信封”制。除了工资,斯大林对他最依赖的人给予私底下的收入。这种制度细节只有他及其办公室主任知道。赫鲁晓夫上台后,斯大林的副手莫洛托夫承认,自己也搞不清楚到底拿了多少信封装的钱,反正很多。斯大林通过信封给钱的,都是帮他做核心操作的人。这钱从不上账不交税。到1930年时,他已全面改变了20年代的工资规矩,所有高级领导人的工资,已经涨到比最好的技术工人高30到40倍。别墅、度假、酒、高级食品、小轿车这些短缺物资更不包括在内。

  这并不是说要坚持20年代那种革命清教徒式的工资制度。那很难,但提到这么高,尤其是大信封的做法,变成了一种收买制度。工资外收入不算太离谱,很多大公司都有类似做法。但大公司对雇员的物质刺激,要根据人的素质、工作能力、贡献来公平地衡量。大信封的做法则更像黑道老大在给好处,没有公平标准,也没有记录。斯大林的“恐惧”做法是要使人不敢违背其意志,不敢有任何独立的作为。这种恐惧是日常状态,他对所有高官都监听,二把手以下全被监控。

  以庸才小人取代干才贤人

  斯大林通过建立起恐惧加收买的负筛选人事制度,把在列宁时代涌现的最有才能的人,一个个地在政治上乃至肉体上消灭了。那些跟列宁非常亲密的同事,只要在任何一个方面比斯大林突出,都被干掉了。

  二战初,德国军队之所以能一下毁掉几十万苏联红军,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苏军中最杰出的将领,一大半要么被自己的政府干掉了,要么在监狱里。战争期间苏联存亡一线时,有人建议该把监狱里少数幸存的将军放出来,重组红军,后来战功卓绝的罗科索夫斯基就是其中之一。杰出的战时经济最高管理者沃兹涅先斯基,军工生产和战略物资体系,全部是他在做统筹安排。没有这个奇才,苏联在毁灭性打击后,不可能那么快地组织起战时经济。二战结束后,他也被消灭了。

  几乎无人是不可被消灭的——假如他才能卓越又具有独立见解的话。对斯大林绝对听话的庸才和坏人才可能被重用。他用人有个绝招,就是提拔劣迹斑斑、教育程度低、能力差的人干狠事。为何?要把那些正直和优秀的人栽赃成特务、间谍、恐怖活动组织者,没法使用正派的人,只能用劣迹斑斑的人。用苏联最出色的军史学家沃尔科戈诺夫的话说,斯大林消灭优秀文武人才过程中最依赖的叶若夫、维辛斯基、乌尔里希、贝利亚、梅赫利斯等,不仅不符合党政高级干部的德才高标准,事实上他们全是普通道德和法律意义上的恶徒和罪犯。

  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苏联的人事格局已经定型了。赫鲁晓夫时代给党政领导当顾问的学者私下问:我们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大国,成批的领导人素质却怎么都这么低?做过六任苏联最高层顾问的阿尔巴托夫总结道:“斯大林体制最沉痛的后果之一,就是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把这个国家置于软弱无能的领导之下,消灭了千百万优秀的人才,使社会肌体失血过多,切断了最有才华的人的出路,却给那些最善于钻营的人的飞黄腾达和官运亨通,铺垫了通道。这不是偶然的。斯大林体制运作几十年后,常常找不到很优秀的人来代替庸人。这一点可以解释赫鲁晓夫提拔的人,智力水平和管理才能为何如此之低。他们过去之所以被选中并得到升迁,并非是因为出类拔萃,只是听话。他们熬过来了,是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坚定信念。他们之所以浮到上面,首先是由于地位比他们高的人没有把他们看作是竞争对手。

  斯大林的人事做法树立了一个坏样板。到了1960-1980年代,苏联已经难以提拔出列宁一代那样的优秀人才梯队,那样的人才不是提拔出来的。苏联既有的体制惯性之力量,已经把自己的大脑和手脚捆绑得太紧。俄罗斯历史上人才辈出,但斯大林的人事制度却把极为丰沛的人才资源筛选出局,只让三四流的人员管理一个庞然大国,日新月异的局面自然是出不来的,只能一步步走向衰亡。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八):心理学的入门篇

  看到此书,很亲切感啊,这可是我考研时候看过的书啊。首先为翻译此书的中国作者点个赞,对于外国书籍的中国译本,我向来会得过敏症:就是不能消化,也不能理解 ,但此书很好,适应了本土文化的需要。

  这本书,是心理学入门的重要钥匙,国内的心理学都是借鉴国外慢慢发展壮大起来的,所以看北师大那一套书,还不如看原汁原味的。

  题目“心理学与生活”,其实就是生活中的心理学,确切的说,是心理学与人、社会。 里面讲述了人的心理、社会的心理,每章大都是对理论、理论与生活的结合的大致描述,还有许多生动的例子,吸引人们的眼球,但你合上书之后 ,会发现,你能用上的心理知识太少了,你会想去多了解,那么就要寻求各个粗枝上的细叶,细细咀嚼,才会发现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是很有重叠部分的,特别是社会心理学那部分,但是它是一种科学。它有独特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它散发出来的魅力,让人着迷,但揭开那道面纱,它与文学、哲学、历史学一样,只是社会科学的一种。

  所以,千万不要迷信,它会改变什么,它只是你万千知识中的一种而已。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九):公益沙龙活动

  【公益沙龙系列之八】沙盘游戏是让参与者在沙箱内,使用沙具和沙子创造一个场景,搭起一座从潜意识到意识,从精神到物质、从非语言到语言的沟通桥梁,从而激发治愈过程和人格发展,尤其适合儿童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近期,资深沙盘游戏指导师王会绒将和各位朋友们分享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人生成长八阶段,本期王老师继续和大家分享青年期人的生理特点、行为及语言特点,讲解家长在此阶段家庭教育的重点。 另外,本周留有参与沙盘游戏体验的名额,凡10岁以上都可参与体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报名。 今晚七点,公益沙龙活动等候您的参与!

  主办单位:西安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中心二、沙龙形式:现场个案体验,注重实际操作三、主讲人:王会绒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中国家庭教育高级指导师; 国家首届沙盘游戏指导师高级讲师; 中小学生沙盘游戏治疗专职咨询师;四、时间地点:【时 间】:7月18日19:00---21:00(本周三晚)【地 址】:玉祥门外蔚蓝国际A座708室 【报名电话】: 029-84387506 15249262433 欢欢

  15991711436 王苗苗

  18717370964 杨琼

  《心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十):很具挑战性

  此书一翻开立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广博,想啃下这本书要开着浏览器随时翻阅百科才好,我承认我读得很吃力,不是来自于深度上的,而是来自于广度上的(事实上本人爱好广泛、博闻强记,知识面上还是很全面的)。在此书之前,我已经认真读完了齐名的《社会心理学》,两者都是非常优秀的书,不过相比之下,这本书显然在格局上要高很多了。

  因为难度的原因,读起来没有《社会心理学》一书来得酣畅淋漓,不过我还是读完了大部分的章节,只是部分关于医学的内容尚未精读,如果将此书作为上课的教材经老师讲解下的话,那是再好也不过了。

  我承认我还没有足够的智商来悟出自己的哲学,那对于我是思维混乱的,不过退一步而言,从心理学中,我解放了我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