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2:5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10篇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是一本由刘新生 赵国明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一):外交官的见证

  他们是国家对外的代言人,代表了国家的同时也需要有效的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他们在外需要不卑不亢、审时度势,他们需要尽最大努力的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可是他们也是平凡人中的一员,有父母有家庭。人们在看到他们的富有责任和荣誉的一面的时候,也莫忘了他们的苦乐生活的一面。书中收录了长期从事外交工作的前大使、总领事、参赞等人作为撰稿人,讲述了新中国时期他们的亲身经历。文章以详尽的资料、生动的笔墨记录下了他们外交生涯的精彩片段。有的是会见外国领导人,有的是给领导人做翻译,有的是自己经历的和外国领导的故事,有的是身为外交官力争利益的故事。众多文章和介绍中我最喜欢的是时延春写的有关阿拉法特的故事。这位巴勒斯坦的总统有着很强的能力,在国民面前有着极高的威信。记忆中电视上他那特有的着装和大胡子也让我印象深刻。在看到书中说的他凭借自身独有的敏锐度一次次在谋杀、投毒中逃生的故事,也都让人惊叹。此外书中说道了当年我国领导人对外的甚至小小细节的一些故事,还有那些珍贵的图片附上已做纪念。

  从上世纪到现在,在众多外教官觥筹交错的外交生涯中,让我们看到新中国波澜壮阔的外交画卷,也让我们在外交官的经历中了解了更多的历史和国内外领导人的故事。这个有着特殊性职业的外交官的面纱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让我们知道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骄傲、他们的责任和自豪。这样有关国际故事和外交题材的故事一般很少看到,期待更多类似故事的呈现。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二):外交与外交官

  相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对《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这样的作品充满好奇。是啊,在我们的认识中,外交官的工作对于我们这些只能在媒体上远观而不可近距离地“亵玩焉”的普通人来讲,就是一个有一个有待揭开的谜。

  《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是为我们揭开这些迷的作品。它的作者都是外交部老干部笔会(简称“外交笔会”)的成员,曾经叱诧于我国外交领域的老外交官们,如今虽然在外交官的岗位上离退休下来,但是他们却在干部局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组成了群众性的写作组织,专门从事撰写外交和国际事务为题材的作品,他们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详尽记录了不同时期不同的外交岗位上,所亲身经历的外交事件,以及他们与常驻国家元首、领袖之间的工作和个人关系,记录了他们在处理某些紧急外交事件时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和秉持的工作态度,也分享了外交工作之于国际关系的细枝末节。

  读《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让我有种看易于观看的标准剧情片的感觉,轻松的读感又不失吸引,它让我见识了外交与外交官的相辅相成,见识了外交官的工作并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浪漫或传奇,还有他们工作中为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种种考量,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了国际关系,也直接关系自己外交使命的成败。

  《外交官的历史亲历记》改变的这样的现实。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三):“铜奔马”与我的亲密接触

  我爱铜奔马,我爱武威,就像爱我自已一样。

  你知道那种,在一本陌生的文字,读到快结尾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章节,写到:我与汗血马的亲密接触。你激动的如同多年之后遇到知己的恋人的感觉吗?

  以下文字,你瞧好吧: 如果你经常到各地,相信你对这个雕塑并不陌生,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殊荣的城市都会在显著位置安放标志雕塑———“马踏飞燕”。

  《马踏飞燕》原型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又称《马超龙雀》、《铜奔马》,青铜制,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0厘米,制作于东汉时期,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是汉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

  1983年10月,“马踏飞燕”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直接原因是由于在美国展出时,铜奔马跃上巨幅海报成为文物展宣传的标志图形,故评选中国旅游标志时,在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中,它一举夺魁。

  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其涵义是:

  1、天马行空,逸兴腾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

  2、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

  3、马超龙雀的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1986年铜奔马又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原邮电部发行的JP32纪念邮资明信片、1997年发行的1997-3《中国旅游年》纪念邮票、去年发行的普通邮资明信片以及联合国1996发行的一套邮票中的一枚均以马踏飞燕为邮资主图。

  2007年初,为了加强我国珍贵文物出境展览的管理,切实保证文物的安全,国家文物局发布了《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其中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铜奔马即“马踏飞燕”便是这其中的一件。

  这匹马体态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右后足落在一只正展翼疾飞的龙雀背上,小龙雀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表现了骏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其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一只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骏马粗壮圆浑的身躯显示了它强大的力量,但其动作又是如此轻盈,以致于人们似乎忘记了它只是通过一足就将全身重量都放在了一只小小的龙雀身上。它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龙雀似乎正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奔马的不期而遇。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感谢外交官周晓沛先生,感谢他平实的记叙这些,为此我感动!因为那是我亲爱的故乡,我最美好的年华在哪里!我一直都铜奔马亲密接触着,我爱它的一切!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四):揭开神秘外交面纱

  每天看新闻,会看到各国领导人之间的访问,领导人背后都有一些翻译人员和随从人员,我们觉得离我们很远,除了新闻报道上的消息我们一无所知。有一年的答中外记者问上的女翻译因为出色表现还被广大观众千方百计挖掘背后的“故事”,力图接近这些“高级”人员的神秘面纱。

  外交官有着独特的经历,他们可以和一些领导人有着近距离接触,有的甚至直接参与国家事务,他们的形象直接和国家形象相连,他们的行为于是就充满了神秘感,甚至因为他们的涉密性很少为人所知他们的生活,仿佛生活在一种“真空”状态中,不食人间烟火。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以当事人说当时事的独家方式进行了一次中国外交史的新闻报道,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但历史依然会在那里。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五):平淡无奇的回忆录

  一般来讲,回忆录是追记个人过往生活经历的文体,与普通的历史书籍相比,它能够记录更多的主体感受和历史细节,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我也正是带着这种猎奇的心理来读这本书的,想要从中看到一些我国外交的幕后故事,诸如北约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中美南海撞机等事件背后外交场上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情节来。然而,我失望了——这本书内容虽然丰富,但说是反映外交场上觥筹交错下的纵横捭阖肯定言过其实,记录外交官们风光无限后的苦乐人生确实切中题目,其中既没有揭露内幕,也没有讲述惊险,更没有撷取奇闻,从内容选择,到章节安排,到语言风格,到文章基调,全都波澜不兴,可谓一本平淡无奇的回忆录。

  当然,这本书之所以平淡无奇是有多重原因的。一是因为作者身份所限。从每篇文章后面的作者简介就可以看出,这17位作者都是退休高级外交官,是所谓的体制内人士。即使他们退休了,但写起文章来还是不能不有所顾虑,精确把握火候,只能写让写的,只会写该写的。同时,他们多是出生在三四十年代,所接受的教育、所经历的事情,都使他们只能一板一眼的来写,写出的东西肯定也都是正面的,自然不会有什么猛料。二是因为个人经历所限。他们虽然都是大使、参赞等高级外交官,固然在岗位上做出了贡献,但小国的居多,与这些国家外交关系中的波折根本激不起大众的兴趣来。试想,与某个小国建交与否大概还比不上与美国贸易代表的一次谈判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三是因为组稿方面所限。这本书由外交部离退休干部局领导下的外交部老干部笔会提供稿件。这种由官方领导、由退休官员组成的半官方机构,所提供的只能是官方的“官样文章”。

  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这些文章写得平淡无奇,激不起我等一般读者的兴趣,它也有自有其价值。一方面是史料的价值,这些回忆文章记下的都是外交官的亲身经历,可以为将来的外交史的撰写提供更为翔实的史料,更为真实的细节;另一方面是知识的价值,书中介绍了一些外交常识,的确有助于读者增进对我国外交工作、外交政策的了解。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六):“铜奔马”与我的亲密接触

  “铜奔马”与我的亲密接触

  我爱铜奔马,我爱武威,就像爱我自已一样。

  你知道那种,在一本陌生的文字,读到快结尾的时候,突然出现一个章节,写到:我与汗血马的亲密接触。你激动的如同多年之后遇到知己的恋人的感觉吗?

  ……等等吧,他都使我震动,原来我亲爱的家乡哪里,居然发生这么多故事。起初,我以为那是一座小城,一座小的容不下我的小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从学校到工作,再到工作再次回到学校,读到了《外交官历史亲历记》,我要感谢外交官周晓沛先生,感谢他平实的记叙这些,为此我感动!因为那是我亲爱的故乡,我最美好的年华在哪里!我一直都铜奔马亲密接触着,我爱它的一切!

  魂牵梦绕,曾多少次,我在哪里跟小伙伴们玩耍,多少次,我们在哪里开心的大笑,马儿就静静的在哪儿呢,看着我们,时隔多年,当再次在文字中遇到,我的心里充满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感觉,就像一个瓦尔登湖中投来一粒石子一样,不能够自由的思索,或者这就是一种根的心里镜像吧!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用了一个篇幅来展现它的魅力,作为家乡人,在这样的书中寻找到自己家的东西,就像老乡遇到老乡一样。我承认,我是感性的,极其容易被一些外界所触动,但是我想触动的东西是我体验和生命的一种真实的反映吧。从这个角度上说,《外交官历史亲历记》也是那些外交官真实的人生感悟,他曾经触动了他们自己,今天呈现出来文字也来触动所有的读者,我们是幸运的,能够读到这些真实而且精美的历史回忆。

  再次强调,我爱铜奔马,我爱我的家乡,这一切都得感谢《外交官历史亲历记》。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七):外交官当是国家荣誉感最强的一群人了

  想来,外交官当是国家荣誉感最强的一群人了。这是这本书满篇传达出来的信息。

  先来说说我为什么会对这本书感兴趣吧。当然,是冲着“亲历”二字去的,为了慰藉长久以来对外交官这个在我看来相当可爱的职业但却苦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心情。毋庸置疑,这是我小时候的理想,现在在面对现实醒工砖之前做着白日做梦,嘴角流着哈喇子想着自己瞬间穿越到另一个平行宇宙,想到的也不是“霸气总裁爱上我”这类的天降多磨的好事,而是成为一名外交官,哪怕在一个孤岛上自己一个人开使馆挂面国旗,一守就是好几年的情境。这就是为什么我看到“一个人的孤岛使馆生涯”会觉得无比崇敬那位大使,因为他的讲述填充了我长久以来想过又描摹过的一个轮廓,他的亲历给了我对外交风云的另一个方面的认识,不仅是刻板印象中的谈判桌上论国家利益和国际政治,还有关于使馆日常的运作,和他们的生活。

  当然,另一个原因是“亲历”二字给了读者开卷之前遐想的空间,在一种满足好奇心和窥视欲望的驱使下,我开始读这本书。

  首先,我赞同很多已经写过书评的读者的观点,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外交史和国际政治史的助益,实在很有限。受限于篇幅也受限于各位作者的身份和立场,因而讲述的事件多为大框平铺直叙,没有太多的信息含量在里面,因此不推荐给对外交史已经兴趣颇深,很有积累的读者。

  其次,透过这些文字,我还是能感觉到这些前任大使们深深的国家荣誉感。这是各位大使们当年工作态度的折射,也可以说,国家荣誉感相当于外交官身份的一个标志了。尤其对于建国初期的外交工作者们。

  最后,说一句和主题关系不大的话,虽然这本书是外交笔会成员作品的合集,每位作者行文风格各异,但是一个共同特点是用语严谨规范,这样的语句让我读起来觉得比较舒服。冒死说一句,真想推荐给某些上网发帖子连话都说不清楚的亲们来读一下。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八):《外交官历史亲历记》外交历史的见证

  在三百六十行中,外交官的职业无疑很是让人崇拜和敬仰。那指点江山的澎湃激昂,那举手投足的不卑不亢,那运筹帷幄的国际交流,那特殊性和机密性并存的神秘特色----所有的一切让外交官的身份在寻常百姓而言,着实戴上了神圣的光圈。

  因为好奇,所以我们无比关注;因为神秘,所以我们无比好奇。一部围绕着中国外交官亲身经历的纪实书册《外交官历史亲历记》道不尽的历史风云故事!一如本书卷后的点评:“外交场,觥筹交错下的纵横捭阖;外交官,风光无限后的苦乐人生。”一读《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让我们读者有一个更为直接,深入直击外交官生涯的细节故事。

  一读《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让我收益颇丰的同时更是念念不忘后续其他外交官员故事的分享。这样的话题着实引人,这样的表达着实让我对中国的外交政治动态有着更为直观,深入的认识和感叹!个性的立意,非凡的讲解,真实的叙述,徐徐拉开一个中国外交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身为一个中国人,很是值得一读;身为一个关系历史的读者,很是喜爱其中的话题;身为一个对中国外交风云更深入了解的中国读者,很是期盼更多此类话题的著作隆重推出。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九):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只能说,这是一本适合猜着看的书。也有风雨历程,也有觥筹交错,但那些政要轶事和世人皆知的旧闻,并不是我愿意关注的重点。毕竟,这种涉及到政治层面的东西,那些政治可靠的老外交官,写的都跟党内思想报告似的,官方色彩太重,多少让人看得有些不爽。

  所以,这本书我都是挑着看的。当然有些半含半露的内容,猜着看也是挺有意思的,但是,我更关注的,还是那些被一言片语带过的异国风光,那些独特的民俗习惯、礼仪禁忌、外交趣事之类的。像是什么阿拉伯人的鹰医院、吃不到蔬菜铲下青苔来吃、大使赤脚下田教种水稻……的内容。

  大概是从小受的爱国教育的作用,又或许是自己喜欢看历史故事的关系,一直以来,都很佩服那些为了保家卫国,而前赴后继的去牺牲、去奉献的人们。只要他们不是自己为标准,非得强求其他人都得和他们一样的话。那么,那些人的确是值得现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敬慕与仰望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都是用他们的鲜血乃至生命换来的。即使过程不堪回首,但结局总是好的。那些先烈,不愧为国之脊梁,为了自己的后代子孙能不再任人鱼肉,被异族欺凌,吃饱穿暖,不在无知麻木中碌碌一生,他们做到了他们所能做到的一切,付出了能付出的所有。“受人恩惠千年记”,我们这些享了后来福的人,应当感恩!

  可能对于军人而言,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夜夜龙泉壁上鸣”了,但这正是普通的老百姓最大的幸事。但是国与国之间,总免不了利益的纷争,直接动武不可能,距离远的连想“意外”摩擦一下都摩擦不起来,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另一种形势的战斗。

  在和平年代,有着这样的一群人,活跃在另一个战场上——他们风度翩翩,态度彬彬有礼,以最文雅的言辞达成最肮脏的目的,撒着本国的钱为了本国利益扯它国的皮。没错,这群人就是外交官。

  对这个群体,我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这剑,也可以是唇枪舌剑。我从小就听着周总理那些外交故事长大,故事里的总理不卑不亢,有礼有节,有智谋有手腕。带给幼小的我无尽的遐想。

  我曾听闻一句话,深以为然,“在两国实力相当的时候,外交才是外交;一国实力强大的时候,实力便是外交;而对实力弱小之国,外交便是实力。”

  在我的心中,一个真正强大国家的外交官该有什么样的表现呢?骄傲、自信、凛然、一往无前、无所畏惧!那种对于自己国家的热爱与信赖的感情,甚至能够称之为虔诚吧。我想,无论是神职人员对于宗教的信仰,还是一个国家的子民对于国家的信仰,在某些方面都是相同的。

  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是信念,也是环境。在和平年代找不到的东西,但是在战争时期,在血与火的生死存亡危急关头,这种意识毫不稀奇。

  但是相比之下,不得不说,现在的这辈外交官,挺多都是令人失望的。至少,老一辈外交官的心里是有国也有家的……但是,现在很多的外交官,成长在信仰丧失的年代,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会做官但是不会做人。……有些人的脊梁都断了。不知道错的是这些人,还是、这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价值观——

  《外交官历史亲历记》读后感(十):红色外交官

  看这本书完全是因为书题中的“亲历”二字,我对大历史一向持保留态度,而对个人史亲历史则充满了兴趣,因为历史是由人创造的,让这些人自己说比多少冷冰冰的数据冠冕堂皇的官方辞令都有看头。

  既然是抱着这样的期待,那么我在看第一篇的时候就感到失望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打开这本书,就好像打开了时光机,一下子回到了小学课堂,书中的文章很容易就勾起了关于《八角楼上》、《朱德的扁担》、《吃墨水》等语文课文的遥远记忆,哦,当然还有《黄继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之类的。

  是的,这些古稀之年的前外交官们有着小学生一般的诚恳,他们毫不吝啬地把世上最美的赞词送给了中国的好朋友阿拉法特们、胡志明们、 阿萨德们,当然也不忘送给我们自己的伟大领袖,毛爷爷、周爷爷、邓爷爷在书中的形象都很高大。而对于其它阵营的人比如蓬皮杜总统、撒切尔夫人即便在个人感情上是很佩服的,在文字中也不能忘了提及他们生活细节上的小瑕疵,对其外交上的不满更是要多次强调。

  对这本书来说,政治正确是第一位的,又红又专是必须的。所以我在阅读过程中曾数次有弃书的冲动,无奈迫于只要看了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开头就一定要看完的强迫症,我愣是在半个月里断断续续把它看完了。收获是,发现中间有两篇还是值得一看的。

  其一是亲历尼泊尔王室血案,这篇文章是原驻尼泊尔大使曾序勇写的,2001年,尼泊尔王室夜宴上发生震惊世界的血案,9名王室成员遭杀害,曾虽然不在血案现场,但参与了紧随其后的调查和慰问工作,知道许多内幕。又由于尼泊尔是个在经济和政治上对我国来说都无足轻重的小国,所以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精彩。除了尼官方公布的血案真相,还披露了许多相关的猜测,可以当小说来看。

  其二是吴钟华的《一个人的荒岛使馆生涯》,吴钟华是我国前驻基里巴斯使馆临时代办,当时基里巴斯与我国有外交关系,但没设使馆,吴于1990年受命去基里巴斯任临时代办,硬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让使馆从无到有,走上正轨。他自己装电话,挂馆牌,买保险柜,发请帖,使馆的大小事宜一应由他一人承担,他既是大使,又是厨师、采购员、司机、招待员、会计、修理工……连个秘书都没有。背井离乡,远离家人,一个人在一个周围全是外国人的荒岛上辛苦工作,随时面临着炸弹和意外险情,还有断粮断炊的风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吴还在中基建交10周年时独立完成了电影周、建设成就图片展、招待会等工作。在心脏病发作的时候还坚持工作,并在岛上待满了三年。

  看的时候很心酸,但也真的能感受到老一辈外交家把自己整个人都献给祖国的那种热情和奉献精神,那个时候他们根本就没有任何私心,纯粹是抱着为国家而献身的一片赤诚就去国怀乡远离故土。即使受了苦,只要一想到祖国就变成甜的了。

  我想这本书呈现出现在这样的面貌跟这种感情也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退休的老人们并不是没有经历过风雨,所以我想他们也不会因为某种需要去写这样的文章,他们是真的我以我手写我心,文中的情感和立场的褒贬全是真情流露。

  他们大多生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也就是说他们接受教育的时候正是中国的红色年代,这些当时的年轻人把红色当成最高信仰,真正是一颗红心向太阳,他们是带着理想主义奋战在中国的外交前线的,所以他们的文字读来无味,却又让人有点羡慕。毕竟在这样一个信仰缺失的年代,能坚定捍卫自己的信仰的人还是很可贵的。

  当然从前大使们用夸赞语气陈述的事实中,还是可以看出中国当时在外交政策上的幼稚之处,而这种幼稚一直延续到了现在,所以我们在新闻中仍能屡屡看到在中国外交上的败笔就不足为怪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