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论中国》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论中国》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3 15:57: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论中国》的读后感10篇

  《论中国》是一本由[美] 亨利·基辛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中国》读后感(一):实用理性啊

  1、实用理性是根本,但热血与理想必不可少,总是形成趋势和方向的因素。左或右,各种力量的博弈中,能够始终把握方向,确实很难。从这点而言,这几十年是成功的。心里不糊涂,在多变的格局中顺势而为,几代人有个共同的东西。但工具有时会成为盔甲骑士的制锢。应该会有脱掉的那天。成为真正的人,活泼的生命体,当然也不必轻易穿上别人的盔甲。

  2、人群的能量,威权压抑或整合是一种简单而危险的方法,自由是另一种复杂而危险的方法。总归还是要自由的,这是天赋人权。至于一个具体的组织,该怎么设计呢?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成其半,有所贪有所利成其半。自己心里要清楚,不要把技术工具当成了终极使命。前提仍然是自知,与理性。

  《论中国》读后感(二):历史是面镜子

  论中国,从一个政治家的视角,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诠释中国近百多年的历史。

  基辛格从中国传统文化和观念,解释了中国历史上对自我文化的优越感,就是所谓的傲娇。到近代,故步自封导致了一直倡导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用炮弹打开了中国的国门,由于夹杂着鸦片,所以显得浓浓的罪恶,鸦片也让其他列强开始了对中国的掠夺行动。

  清政府 主张以夷制夷和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师夷长技的过程中,先以夷制夷,然,师夷长技需要时间,而不强大的国力使得以夷制夷只能是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每次,被分的都是自己的肉。最终清政府倒台。

  经过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

  毛 给 以夷制夷赋予了新的内涵,以夷制夷,远交近攻,与苏联和美国展开三角外交。对于周边的各国,利用围棋战略,能屈能伸,强硬,敢摸纸老虎的屁股。这几十年的外交,逐渐使得中国的地位急剧提高。 这一切,除了毛对兵法等的极致运用,也与毛自身强烈的传统民族主义和观念有关。他相信,中国人 有这股韧性和毅力。

  然,迅猛增强的国力、过去的屈辱史、一直以来傲娇的文化优越感,真的不会对其他国家带来威胁吗?

  基辛格回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观念这个点去解释了这个问题。

  我们,要的是和平,发展,融合,大同。

  《论中国》读后感(三):论中国是本改变我思维方式的好书

  论中国主要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基于时代背景不同的外交策略,探讨了中美外交的未来建设。

  作者基辛格写这本书的目的主要是让美国人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外交策略,还希望两国人民理解两个大国的外交理念虽然不一致(美国外交有人民价值观的诉求,中国外交主要是实用主义和独立自主),但是双方还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希望两国互相理解。

  这本书影响了我看待问题的方法,我以前只是愤愤感觉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领导人的无能,其实我并没有看过关于那个时候的书籍,完全是中学历史和网络文章和小说的主观感受。要理智和清除的愤怒,而不是盲目愚昧的愤怒。

  以下是我的心得和对我行动的影响:

  1、用心去了解问题而不是愚昧主观判断,要有实事求是,科学主义的精神。

  2、看待问题和人物要基于时代背景

  《论中国》读后感(四):一本还行的书

  《论中国》 作者:[美]基辛格 中信出版社

  类别:外交史研究-中国现代-中美关系史料

  2014/8/22

  这本书是在浦东机场买的,兴趣点在于了解一个对中国有深入了解的外交家/学者对中国的认识。实际的内容与我所想像的有很大的出入,《论中国》主要讲的是新中国以来中美的外交史。关于对中国文化介绍以及对于外交历史对回顾尽管包含一些我未曾了解到对信息,特别是关于新中国外交环境的变化是一个比较明确的梳理,其中也展现出了老一代领导人在面对充满危机对世界时过人对智慧、胆识。然而其对于中国国内的种种分析没有太多对新意,在对某些事件对分析上有浮于表面之嫌,例如对于文革动机的分析,对历史人物对评价主要是以正面的为主,有浮夸之嫌。

  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基辛格高超的政治智慧,在对中美外交史进行分析时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外交双方对立场,而不是仅仅站在美国对立场对中美外交进行分析。。。。。。。。。。。。基辛格以类似的方法分析了在中美汇率问题上各方的不同立场,简单来说美国是站在纯经济角度上来看待中美汇率问题并提出人名币升值的要求,而中国则是站在政治的角度看待汇率问题并指出如果人名币大幅升值会使得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出口的中国经济受到重创并造成严重的失业率上升,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稳定,因此不能接受人名币大幅升值。基辛格的过人之处在于作为一个美国的政治家他善于分析中美双方的立场并试图理解对方的立场。

  个人认为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全书的最后两张,在其中,作者认定中国将走向崛起,分析来崛起之后的中国与美国面临的潜在矛盾与冲突,以及中美应该以何种方式来看待双方的关系,如何避免两个大国之间灾难性的冲突。基辛格认为,如果中国不能和平崛起,中美关系就可能重演一战时德国与英国之间的关系,唯一不同的是如今的世界大战会带来更大的灾难。 就亚洲来看,中美两国都有其存在都意义(美国人的观点):中国是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周边国家在经济上强烈依赖中国;美国为亚洲的安全稳定作出保证,避免一个过于强大的中国对周边国家造成威胁。在当今对形势下,中美对战略紧张一方面是中国人担心美国企图遏制中国;同样,美国人担心中国试图将美国赶出亚洲。基辛格认为,如果一定要把太平洋两岸看作是相互竞争对两个集团,那必然是一条通向灾难的路。他因此呼吁中美建立太平洋共同体来缓解对立并消除潜在的危险,对亚洲对事务由中美及其他国家共同领导完成。基辛格所描述的“太平洋共同体”听起来似乎是合理且有前途的一种构想,然而这样的构想践行起来也可谓是知易行难:中国的崛起本身就意味着获取更多对利益,在国际上增加影响力,占有更多对资源,这些是不可能与美国对国家利益不关的。况且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中国人一定也在内心认为,中国理应单独主导亚洲的甚至更大范围的事务,美国对家门口事务过多对干预是一种挑衅,当然美国人在看待自己对国家利益问题时也同样很难保持客观。整本书对最后表达了一种对中国能否和平崛起的真实关切,因为这不仅关乎中国人,更关乎全人类。基辛格在书的末尾引用了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在著作《论永久和平》中的观点:“永久和平最终将以这两种方式中的一种降临这个世界:或者由于人类的洞察力,或者因为在巨大的冲突和灾难面前,除了永久和平人类别无他择。我们现在正处在这样的关头。”

  《论中国》读后感(五):舌尖上的中国 涉及 美食

  第1集 自然的馈赠

  烤松茸;油焖冬笋;雪菜冬笋豆腐汤;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诺邓火腿;炮弹鱼;螺蛳粉;蒜烧池子鱼

  第2集 主食的故事

  刀切馒头;三色开花馒头;椒盐葱花卷;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羊肉泡馍;兰州牛肉面;岐山臊子面;竹升面;粽子;梭子蟹炒年糕;豆角焖面;芹菜猪肉饺子;印花清明团子;黄馍馍;馕;黎平米粉;菠菜面;云吞;捞面;脚板年糕

  第3集 转化的灵感

  大煮干丝;豆腐脑;杏仁奶豆腐;迷迭香烤羊排;酸菜白肉;酸菜水饺;毛豆腐;糯米酒

  第4集 时间的味道

  老鸭煲;虾酱、虾膏;醉蟹;金华火腿;苏式酱汁肉;梅菜烧肉;酱鸭;苗家腌鱼,苗家腊肉臭桂鱼;折耳根炒腊肉;腊味煲仔饭;蜜汁叉烧;腊肠;辣白菜;南安腊鸭;刀板香;蜜汁火方;香烤乌鱼子

  第5集 厨房的秘密

  香菇灌汤包;蒸蛋饺;西湖醋鱼;咸鸭蛋;葱烧海参;金丝虾球;剁椒鱼头;炸臭豆腐;红烧狮子头(葵花大斩肉);大烫干丝;糖醋菠萝排骨;汽锅鸡;粉葛蒸肉;均安蒸猪;酒酿火方;紫炝虎尾;素汤;文思豆腐;鉴真素鸭;新式大闸蟹;云雾鸳鸯龙井虾仁

  第6集 五味的调和

  茶香烟熏鸭;香菜陈皮鸭;小笼汤包;无锡酱排骨;冬瓜老鸭汤;盐焗鸡;糖醋排骨;鱼香肉丝;泡椒鸡杂;麻辣豆花鱼;麻婆豆腐;麻辣水煮鱼;糖葱;梁溪脆鳝;蟹黄小笼包;手推馄饨;肴肉;藤椒鱼;紫菜蛋花汤;鱼丸紫菜煲;白切鸡;清蒸鱼

  第7集 我们的田野

  糯米团;香橙烤鱼;腌鱼;酸汤鱼;烤蚝;红烧珍珠鲍鱼;海胆水豆腐蒸蛋;角瓜馅饺子;清蒸大闸蟹;靖江蟹黄汤包;红烧肉烧芋头;酥油炒青稞;锅烧鸭;酸汤鱼;葱烧海参;赛螃蟹;蟹黄汪豆腐;糌粑

  《论中国》读后感(六):基辛格之《论中国》——技术篇

  原文链接:http://www.rsywx.net/wordpress/2012/10/07/on-china-technical-review/

  我去年在Kobo上购买了基辛格博士的《论中国》英文版一书,上个月底抢先买了译本。利用出门到新疆去旅游的时候,抽空将这本600+页的书看完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我只有在完全被隔绝(比如在飞机上、在没有手机信号的山区)的时候才能潜心读书。

  这本书显然是政治书籍,但同时又是一本翻译过来的作品。所以,我先讲一点技术方面的东西。

  我拿到这本书是9月22日,但是这本书的版权页上赫然印着2012年10月第一次印刷。以前一直只有听说过食品(尤其是保鲜期短的食品)会玩花样,印上1-2天之后的出厂日期,这次在书籍的印刷上看到,值得记一笔。

  中文译作的水平一直被我诟病,我已经批评过拉什迪的《羞耻》(评论在这里),也批评过——但还没有整理成文——新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这次我还是要稍微批评一下。

  要肯定的是,这本译作的水平是上等的,译者行文流畅、笔调老到,充分反射出原作者的风格,令人一旦捧起就不愿意放下——这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讲的是我们自己国家的事情。原著没有铺陈很多“似是而非”、佶屈聱牙的哲学论述,更多的是从“实用主义”出发,用最简单的英文来讲述。在这点上,译作充分体现了这个特色。

  基辛格博士在原著中,特别是约略描述古代中国时,引用了很多中国古人的言论:孙子、贾谊、李鸿章、亦䜣等的言论,中文翻译时都引用了原文。这说明译者还是下了一点功夫的。我当初读的时候就是读到这些地方,由于要拼命去搜索原文到底是什么而进度缓慢。

  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既然已经在翻译回中文的时候引用到了中文原文,不妨再进一步:指出原文的出处可好?基辛格的原著中,所有这些引用都是“二手”引用,即他引用别的当代作家的文章中转而引用的中国古人说过的话。我们对他当然不能苛责,但是对于一个中文翻译者来说,应该在注解中注明原文来自何处。比如这段:

  赐之盛服车乘以坏其目;赐之盛食珍味以坏其口;赐之音乐、妇人以坏其耳;赐之高堂、邃宇、府库、奴婢以坏其腹;于来降者,上以召幸之,相娱乐,亲酌而手食之,以坏其心:此五饵也。

  这段在本书中注明引自余英时,《汉代贸易与扩张:汉胡经济关系结构研究》。但是这段话是有原始出处的,它来自西汉名臣贾谊的五饵三表之说。一个负责的译者应该咨询相关的历史学家,找到原始的出处。

  这个单词,以我管见,翻译为特殊性(和singularity一词一样翻译)即可。

  《论中国》读后感(七):建国后中国外交史佳作

  非虚构类,《论中国 》中文有译本,不过有删节。英文名称:on china,作者亨利·基辛格 。

  有人觉得写的浅,我不赞同,事实上,这本书写的非常好。我曾试图寻找中国建国后的外交史方面的图书,可惜,一本喜欢的都没有。而这本书,我认为是目前中国最好的外交史图书。当然这本书写的内容不仅仅限于中国的外交。

  删节的内容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在中文译本上做过标注,现在也懒得翻了。不过有一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有人问邓对周的评价,邓说”如果没有周,文革不可能走得那么远“,当然译本中是把这句话给删了的。

  《论中国》读后感(八):冰山下

  趁着课余时间读完,整整两周的时间科普了一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国近现代发展。首先并未感受到基辛格有献媚之嫌,很多赞美和性格的描摹可能出于尊重和真实感触。大部头的书中涉及到许多中国历史典故和传统策略,尤其是围棋博弈的一段可以说妙不可言。人们都喜欢看冰山下面的东西,基辛格把冰山剖开了一角,但因为职业素养和政治原因兼或有之而运用了模棱两可的语言。对于中美未来的发展构想有些笼统,但总归是承认了战略等等差异的不可逾越性。美国总统对于外交政策的决策并不是全然自由的,他所代表的意志或许会在民众的思潮和权力的制衡中完全变更,得到与设想全然不同的结果。政治的确是无比的复杂,每一个细微的决策和判断都会对世界秩序造成不同程度的变动,矛盾和冲突的登峰造极或许会得来相互制约下的和平,看似一派祥和的动人蓝图也许掩藏着激烈的矛盾。历史不会全无改变地轮回,因为每个时代的因素都独一无二。

  《论中国》读后感(九):读基辛格《论中国》有感

  基辛格在2011年5月27日迎来了自己88岁的生日,其重磅大作《论中国》也在这一天在美国各大书店正式上市,引起各界普遍反响,并迅速荣登亚马逊排行榜前十。今年10月,《论中国》简体中文版隆重上市,各大网站争相报道,不啻为十八大之年最值得关注的一部引进版著作。

  作为公认的第一位叩动新中国门环的美国高官,作为过去40多年中出访中国50余次的资深外交家,有着“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人”之称的基辛格,用世界视角、国际眼光,重新解读中国的过去和未来。《论中国》这本书凝结了基辛格博士的战略理论以及对中国问题数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每个曾经或正在关注中国命运的人,对每一个曾经或正在阅读中国历史的人,都值得一读。

  “世界之王”的陨落

  书的前半段,基辛格介绍了中华民族从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沦落为晚清时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原因。清以前的中国,国运昌盛,四夷咸付,是以中国人酿成了一种独特的中国自我意识。至于愿与中国通商的周边国家,天朝皆视其为“蛮夷”,称通商为“朝贡”,以示承认中国的至尊地位。

  中国“挟其独特的传统和千年养成的优越感”步入近代,清廷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其对外国通商和技术革新漠不关心。于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借助工业革命的洪流,西方超越了中国。

  英国人用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自此,列强环伺。仅仅10年,中国从辉煌中跌落,沦为殖民实力争夺的目标。

  大国博弈

  1978年越南得到苏联的支持,全面发动了侵略柬埔寨战争并占领柬全境,妄图永久占领老挝与柬埔寨,将其合并到越南的版图中以便建立“印度支那联邦”,实现其地区霸权的野心。

  基辛格用《孙子兵法》和围棋解释中国领导人的精妙政策,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将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斗争化繁为简,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能见识到大国博弈的神奇。中国两代领导人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巧妙地运用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在现代外交和战争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放眼世界,除了中国人,谁还能有这般才能?

  由此我们也认识到,政治不是儿戏。咱们老百姓想当然的事件其实都包含着领导人激烈的政治博弈,因为他们必须为国家的长远考虑,思索如何才能为自己国家带来最大的利益。我们唯有多读历史,汲取百家评论,才能体会其中的博大精深。

  中美外交风云

  中国和美国,地广人稠。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庞杂;一个发展迅猛,领先世界。中美两国遥远的地区性差异加上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注定难以相互包容。因此,如何成功地发展两国的外交关系对所有领导人来说都是一大难题。

  就我个人来说,我是始终将利益与意识形态明确区分的。作为一个党员,我坚决维护社会主义制度;但是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年,我也喜欢美国的电影,喜欢超级英雄,甚至还翻译过美剧和动画。我认为,排除政治因素,这些都是全世界的财富。在政策方面,中国领导人主张独立自主,不干涉他国内政,不向国外传播意识形态。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坚决拥护者,基辛格声称:“美国坚持通过施压和激励来实现价值观的普适性,也就是干涉别国的内政。”在外交上,中国含蓄而深刻,毛主席一句乍看之下令人摸不着头脑的话语往往包涵数层含义,往往令喜欢直来直去的美国人头痛不已。他们经常煞费苦心,热烈讨论,方能解出此中曲直。

  美利坚与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从长期敌对转变为盟友的?答案是出于地缘政治考虑,共同反对苏修的霸权主义。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恢复,这是冷战时期改变世界格局的大胆举动,而在这之前,时为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秘密访问北京,为尼克松访华之行打前站。因此,基辛格身为亲历者,他的描述无疑具有准确性,他所披露的细节也是其它历史书上绝对看不到的。

  奥巴马2008年竞选团队亚裔事务顾问薛海培认为:“美国进入全民思考中国带来冲击的时刻。想跟中国干仗的人并不多,更多的是对中国崛起的焦虑,这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大。”世世代代生活在优越感之中的美国人第一次感到了威胁。

  然而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美国无法忽视这个大国的存在。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必然会对世界未来的格局和走向产生较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国际社会和人类发展的。美国需要一个强大的中国来共同维持世界的和平。

  在今年的美国大选中,中国的崛起成为奥巴马和罗姆尼的独立辩题。相比之下,奥巴马对华态度比较温和,而罗姆尼正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十分激进。事实上,美国大选的候选人为了拉选票,通常会在竞选中对中国强硬,但是上任之后马上变脸,开始缓和对华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1992年美国选举时,克林顿激烈谴责老布什的对华政策,他攻击老布什“纵容”中国,扬言要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与中国人权挂钩。可后来,克林顿对华的亲切有目共睹。只有过来人才懂得,与中国搞好外交关系才是硬道理,纵使美国总统为了国内的呼声而采取一些不利于中国的政策,也不会在深层次上影响中美的正常关系。

  鉴往知来,本书的最终落脚点,仍是为今天的中美关系谏言献策。当前,中美两国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成了互相依靠的经济大国,在基辛格看来,这样的态势也给双方出了个难题,因为两国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下各自所承担的角色,一时还找不到一个能够统领一切的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他在《论中国》的结尾部分提出了一个新词——“太平洋共同体”。在他眼中,中美关系的恰当标签应是“共同进化”,而不是“伙伴关系”。这意味着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赞同对方的目标,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双方都努力寻找和发展相互补充的利益。

  中美应当齐心协力建设世界,这是基辛格的愿景。作为普通老百姓,和谐发展的中美关系是两国人民都希望看到的。《论中国》这本书对中美关系提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观点,美国人应该多读,因为它能消除人们对中国崛起的恐惧。中国人更应该多读,因为基辛格对中国的发展和中国领导人的决策不吝大加赞扬,这是一个外国政治家对中国的客观评价。中国人读此书,既能了解历史,又能看清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对思想素养和政治觉悟的提高大有裨益。

  最后,仅以此文献给即将召开的十八大。

  《论中国》读后感(十):"糖衣炮弹"

  一直以来,我对于外国人对中国的观察记录都保持着浓厚兴趣,每遇到一本都会毫不犹豫地读完。每种相异文化背景都会带来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透过他们的眼睛去看那些我们早已熟悉的人和事,物与景,会有让人觉得陌生的熟悉感。这种违和感对于我来说常常是种乐趣。

  这本书覆盖了1949年至今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视角偏重于外交,特别是基辛格博士本人介入与到中美的外交之后的历史。一国的外交必然和其历史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息息相关。所以,这也是一种窥视一个国家历史进程的方法。而且,外交这一视角是真正的外部视角,外交正是一个国家对外部的表达,这不同于很多生活在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内部的观察。对于基辛格来说,这种视角的选择是自然而然的,他拥有着其他观察家所不具备的亲历感受和历史经验。

  令我惊讶的是基辛格博士对于中国的强烈的好感,以及对中国未来所持有的乐观态度。也许解释他所呈现近乎谄媚的态度的更好的理由之一是,因为国内版本删减了一些负面内容。

  书中几乎没有太多的批评内容,即使是那些天灾人祸也仅仅是客观冷静的简短描述,不带任何个人评价。对于几代领导人的描述则皆是美好的词语:毛,"强势而又冷峻,是诗人也是战士,是预言家也是旧制度的破坏者";周,"60年来公职生涯中遇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邓,"高瞻远瞩,契而不舍,实事求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历史事件的看法也颇为善意。例如,毛发动 Wen Ge 的原因有一段相当新颖的描述:

  “现代化技术的本质是普及同化,这对任何社会的独特性都是威胁;而中国社会恰恰以独一无二为标榜。为了维护这个独一无二的特点,中国在19世纪拒绝效仿西方,结果几近沦为殖民地,饱受列强凌辱。一个世界后,毛发动 Wen Hua Da Ge Ming 的目的之一就是清除有可能把中国纳入一个普遍性文化的现代化因素。”

  中国有一则古训,教导我们如何与人相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国与国之间的相处也许也能借鉴此训。尊重与自己相异的文化,审视本文化中的缺点,这样才能扩大相互宽容的半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