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10篇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是一本由[美] 米奇·阿尔博姆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4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一):魔弦的魅力

  when you singBirds sing alongWhen you danceNight turns to dawn——《Our Secret》图片来自友人(下同)米奇·阿尔博姆的新作《弗兰基的蓝色琴弦》中译版上市了!相信读者对阿尔博姆最了解的还是他的《相约星期二》,书中莫里教授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当然了,要是还没读过《相约星期二》也没关系,因为接下来我们要陪弗兰基开始新的旅程

  当你打开这本充满魔力小说时,你会发现书中的每个字都是一个音符,它们共同谱成了弗兰基传奇一生

  小说以弗兰基那神奇的六根琴弦为主,当琴弦变成蓝色时,就意味着他人生的一次转变,那么六次转折都改变了什么呢?

  我的回答是:读下去就知道了。

  首先,小说从弗兰基奇特的死亡方式开始,再通过“我”的叙述展开弗兰基的一生,前后共穿插了十位(现实存在的)艺术家回忆,从侧面刻画弗兰基的形象,很有悬疑推理的味道

  全书共六部,基本对应琴弦的六次变化同时也是弗兰基人生的六个阶段

  这六根琴弦分别是E弦(孩童)、B弦(少年)、G弦(青年)、D弦(壮年)、A弦(已过盛年)以及低音E弦(老年)。

  第一根琴弦变蓝时,他跟随强哥去了美国,结束了在英国的乞讨生活

  第二根琴弦变蓝时,他终于与自己挚爱奥罗拉重逢。

  第三根琴弦变蓝时,他救了汉普顿垂危的生命

  第四根琴弦变蓝时,他用吉他为朋友艾利斯挡下一块致命的弹片。

  第五根琴弦变蓝时,他看到杀害老师凶手阿尔伯托中枪死去。

  第六根琴弦变蓝时,他宽恕了何塞法——这位与弗兰基命运交织的修女,同时也与自己的人生达到和解。

  于是,在弗兰基心灵最为纯净的那一刻,他的灵魂飞向了天堂,飞向老师(同时也是爸爸)、巴法,以及他的挚爱奥罗拉。

  这就是他的最后一刻,人们所看到的奇特一幕,实际上是弗兰基的灵魂在天堂与大地之间停留的片刻。

  不得不说这本小说的叙述充满了魔力。

  全书的主要叙述者是以“我”为代称的“音乐”,这是一种内部视角,“我”在书中扮演的是一个全知全能角色,“我”知道弗兰基的一切,因此用来描绘弗兰基的一生是再好不过了。这种叙述角度让读者具备了“上帝之眼”,我们可以“看到”弗兰基从降生到死亡的所有事情,这对于阅读来说是个不能拒绝的角度,它的代入感极强。

  而穿插的十位艺术家采用外部视角,以他们各自的视角来呈现弗兰基的生活。同时,因为这些艺术家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当弗兰基的生命编织进他们真实的生活的那一刻,现实与虚构的界限被打破,弗兰基成为音乐史上真实的人。于是,弗兰基融进了历史,从强哥到猫王,再到小查理德和汉克·威廉姆斯,再加上那十位艺术家,弗兰基的一生亦是一部活的音乐史。

  在第二、三部中,时间空间的错乱感最为强烈。这两部分分别以弗兰基1969年的伍德斯托克之行和1946年及之后的旅程为主,而这两条线又以1946年及以后为主要叙述,最后一直到达1969年这两条线开始交汇。

  这里先从1969年开始叙述,每一次的结尾又接上了1946年及以后的第一句,如:

他跌跌撞撞地朝那声音走去,试图以我为罗盘,记起他应该什么时候——还有和哪个乐队一起——表演。(1969)弹点什么。弹吧。(1946)

  这里就能看出其联系,从1969年弗兰基在迷幻状态下回想自己和哪个乐队一起表演时立刻跳到1946年他在英国卖艺为生的情景,若这里还不清晰的话,那就再看下面这个:

“过来,弗兰基……”她说。(1969)“过来,弗朗西斯科。”强哥喊,“他们到了!”(1946)

  此处则更为明显,1969年的最后一句与1946年的第一句相互呼应,时空距离在这里被打破,后面多处亦是这样的写法,不再赘述。

  于是,我们一面跟着“我”的线性叙事不断往前走,又在弗兰基头脑迷幻的情况下逛着伍德斯托克。

  在尼采说出“上帝已死”之后,罗兰·巴特也说出了“作者已死”,大意是指文本具有开放性,只有读者在阅读文本时并且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后,这本小说才算完成。这足够说明读者的重要性,一本书只有在读者阅读的时候才会释放其生命力

  在阿尔博姆的这本小说中,读者的创造力同样重要,我们在感叹魔弦的力量时,不能无视书中那些暗伏的线索。如无毛狗是怎样跨国的、凯是怎样被弗兰基夫妇发现的、谁打死了阿尔伯托等等,当然最为神秘的是那道黑影,我们对此一无所知,所以说它具有悬疑气息。我当时倾向于这是神迹,毕竟魔弦已经如此神奇,每个人也许当时都倾入了自己的愿景。

  直到何塞法出现

  这一切的神奇在何塞法的叙述下结束。

  而唯一神奇的,还是魔弦。

  魔弦确确实实改变了弗兰基的一生,或许我们也可以认为是魔弦的力量影响了何塞法,使她一直守护着弗兰基,毕竟不能忘了何塞法的真实身份

  仔细阅读就会发现魔弦是何塞法的父亲埃尔·贝利送给弗兰基母亲的,最后成为了弗兰基的琴弦。所以早在弗兰基未出生时,他已经与何塞法有联系了。而这些琴弦果然讲述了属于他们的故事,宛如一个轮回

  小说除了音乐外,也侧面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如弗兰基小时候生活在西班牙独裁者佛朗哥的统治下(这一度是弗兰基心理上的阴影),还有在医院救助汉普顿时存在的种族歧视,以及越战时期,本地人与美国人之间的矛盾等。小说没有回避这些问题,也不乏批判力,“我”虽是个全知全能的视角,但也加入了作者的一些主观语气,如对名利贪婪、对艺术家寻找“灵感”的方式等,但作者主体上采取的是一种较温和处理方式,如后来弗兰基迷途知返、又巧妙地使汉普顿在白人医院接受治疗、为朋友挡下子弹化解了这一危机,还有何塞法的忏悔并且守护了弗兰基的一生,以及杀害老师的凶手一生处于良心不安的状态等。

  因此这又是一部爱的小说。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相约星期二》

  文章处处充满了爱,最主要的当然是弗兰基和奥罗拉的爱。自从他遇见奥罗拉的那一刻、那一夜,她就永远出现在了弗兰基的音乐中,他们本身就是一首交响乐。

I was blindThen came your faceYou have eyes time can’t eraseYou pull the sun——《Our Secret》

  小说整体就是在音乐的节奏中进行,到弗兰基夫妇的爱情故事这里,作者更是把他们的交响乐分为四个乐章:

  快板,快速而活泼的开始

  柔板,缓慢的转折

  小步舞曲/谐谑曲,3/4拍的小步舞

  回旋曲,重复主题,插入变化多姿的段落。

  这四个乐章概括了他们爱恋的一生,他们有过快乐痛苦迷惘、希望与失望,同时也有我们都会经历结局——死亡。

  奥罗拉合上了眼睛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死亡并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相约星期二》

  弗兰基还有女儿凯,不是吗。凯和音乐会继续陪伴着弗兰基,直到他的交响乐结束。

  终于,弗兰基弹奏了最后一曲——《泪》。

  在这首曲子里,弗兰基回望了自己的一生,这完整奇妙的一生。于是他诚心诚意地原谅了何塞法,他学会了接受爱。

“爱是唯一的理性行为。”——《相约星期二》

  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乐队总会解散,但你的演奏将影响某个人,那会是另一个奇迹的开始。

  到此,弗兰基的交响乐休止。

  (ps:诚如作者所说,唱片公司为弗兰基的《魔弦》(《The Magic Strings of Frankie Presto: The Musical Companion》)制作了一张真实的专辑,在阅读此书的同时聆听着音乐是再好不过了。)

  参考书籍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美)米奇·阿尔博姆 著(王爱燕 译)南海出版公司

  《相约星期二》(美)米奇·阿尔博姆 著(吴洪 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二):是谁在撩动琴弦?

  说句题外话:为什么说这本《弗兰基的蓝色琴弦》是有魔力呢?

  这本书未读过半,笔者已经买了一把绿色的尤克里里,想要与音乐更近一些,再近一些。

  蓝色代表忧郁哀伤,代表宁静安详,代表弗兰基饱受挫折却又才华超脱的一生。

  情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凡是有吉普赛人出现的地方,似乎都会有神奇的事情发生

  从弗兰基母亲卡门西塔爱的宽容开始,遇到流浪的吉普赛人一家三口。她没有想过,从此会改变了她一家三口的命运。

  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

  可爱的小妈妈卡门西塔唯恐新生儿被凶残的民兵发现,躺在灰毯上,向他耳中哼唱一弗朗西斯科·塔雷加的《泪》,开启了弗兰基的新生音乐之旅。

  每个人的第一位乐队,妈妈是主唱,她与爸爸还有你的兄弟姐妹同台演出。弗兰基的第一个乐队是二重唱——母亲和孩子。或者可以说是修女和孩子。

  可以想象的到一个孤苦无依的女人,在女人社会低下的当年,想要拉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长大成人,是多么的难?尤其是未婚的女人,哪怕她曾是一名修女。

  在一个寒冷 的早晨,修女将弗兰基放逐在河里。一只没毛的狗和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与弗兰基组成了三重唱。

  那时候三重唱,简单却又快乐。小弗兰基有了比较稳定的生活发展空间。他可无忧无虑的长大,他可以跑,跳,唱,带着无毛狗陪着爸爸过着他平淡珍贵幸福生活。

  可幸福总是消失的那么突然,在弗兰基永远离开祖国的那一天,他抓着无毛狗的脖子,搂着它,将脸埋在它的毛中,痛哭了很久。他们 紧挨着躺在花园里,三重唱组合中的两个,思念另一个成员

  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

  但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乐队总会解散。

  在每位艺术家的生命中,总会出现一位为他拉开创造之幕的人。

  一个盲人吉他手,在一个星期天下午,在一所小公寓厨房中,为旨兰基拉起那面帘幕。

  他称之为老师。花了一年的时候,老师才准许弗兰基触摸一根琴弦。

  先用耳,再用手。

  “手发现美。左手制造音符与和弦。孩子,你可以用右手尽情炫耀,但是没有左手,你什么都不是,明白吗?

  要尊重你的左手。每次弹奏,开始的时候,手都要这样伸开。他伸直弗兰基的手掌,“就像在恳求什么?“

  老师一直在教导他,引向他走向自己的宿命

  还记得弗兰基用偷来的留声机在播放音乐,开始,老师十分恼火,让他扔出去,可在艾灵顿公爵乐团唱起《别再彷徨逃避》时,老师张着嘴,瘫坐在椅子上,之后一连十三次,让男孩把顺时针重新放回唱片上。

  音乐的魅力无法言语,或许你不知道怎么去描述,可你所作所为有了最正确答案。音乐是不会说谎的,喜欢就是喜欢,多好!

  弗兰基和奥罗拉的相遇,谁也不曾想过在那样的场景遇到命定的人,那样的相遇,用他们的方式去祭奠六位无名者的在天之灵

  你说是他们心灵的慰藉赋予了琴弦的蓝色魔力吗?

  一直很喜欢他跟老师相处时光温馨有爱,虽然短暂可受益良多。老师教他音乐,老师教他做人,老师教他怎样去学会照顾别人。读着读着,甚至于产生了他们不是父子胜是父子的感觉

  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们就是父子。

  音乐的传承呀,你是多么的 神奇。

  生命的挫折啊,你是多么的残酷

  老师亲手送走了自己年仅九岁的独子,未曾知晓。被人觊觎巨资,被推下山涯,从此天地永隔,再不复相见。

  在船驶离港口后,他开始了平生勇敢的一次演出,准确的是一个人在船底舱表演。

  你可以想象吗?

  在港口的码头,他带着形影不离的吉他,流浪着,他从来没有见过谁的两根指头会在品位间飞驰,按住一个音符,又跃和许多其他的音符,八度和弦急奏流溢奔涌,如同油倒入漏斗。

  直到遇见了吉普赛人强哥·莱因哈特。

  他们握手。

  最下 面的弦已经变成了蓝色。

  从第一根琴弦变蓝开始,他的音乐之旅正式敲响了序曲。

  第二根琴弦变蓝时,他救了奥罗拉,一直在努力的寻找她,也坚持到和自己的挚爱相逢。

  当无毛狗纵身跃入河中,游走。

  弗兰基无力地呆望着,但不知为何,他明白,不应当跟上去,只得眼睁睁看他最初三重奏中的最后一员,在密西西比河中顺流而下,渐渐消失。

  片刻之后,“我听说,你一直在找我”。奥罗拉·约克说。

  看到这里的时候,心里那种酸楚,无法言语。

  失去了一些,又得到了一些,或许这就是人生的无常吧?!

  第三根琴弦变蓝时,他救了一个重创垂危的老人。

  汉普顿·贝尔格雷夫,在七十七岁的年纪心脏病发作,好在他得到了及时治疗,病情已经稳定。他会活下去的。

  第四要琴弦变蓝时,他用吉他为朋友挡下一颗子弹。

  被救的艾利斯。21岁的准新郎。他没有想到命运改变:艾利斯会有3个儿女,9个孙子孙女。

  第五根琴弦变蓝时,他眼睁睁看着杀害老师的凶手中枪倒下。

  他不知道谁开的枪,更不知道的是,修女为这件事做了19年的牢狱。

  一根琴弦的寿命是多少年?

  最上面的琴弦20年都没有断过。

  二零零五年,奥若拉离开他的时候,猜想他是痛苦的。

  他应该会想起:奥罗拉

  在凯十二岁生日的时候,他们夫妻的交谈,仿佛预示了什么?!

  “要是遇到需要你影响别人,怎么办?要是需要你救人一命呢?”

  “你的命?“

  “她的。“

  奥罗拉冲女儿的方向 点点头。

  “那我就得自己动手。”

  那是他们最后一次说起它。他心爱的吉他,与他相距半个世界的距离,放在一座西班牙修道院的一张床下。

  他没有想过失去的会是:她。

  曲终人散的寂寞,永失所爱的痛苦,在奥罗拉眼睛合上时开始。

  在修女拿着吉他出现的时候,他觉得以前的自己很幸福。

  可当修女何塞法告诉他全部的真相,爱与哀愁重重的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或许他从未想过,自己的父亲离自己是那么的近,近到自己每天都可以看到、听到、摸到,却只是叫他一声老师。

  他感觉到被戏弄,感觉她就象一个影子一样紧紧缠绕着他,觉得她那么多年一直在掌控着他的生活,想要摆脱这样的束缚。

  可当音乐响起。

  他最上面的琴弦变成了蓝色。

  第六根琴弦变蓝时,他带着爱和感谢,跟随着他爱的爱人,完成了宿命的解脱。

  他懂得了心灵的生命召唤,爱的魔力。

  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而你的演奏总会影响某个人。

  是谁在撩动琴弦,是谁在教堂里苦苦的期待?

  是谁渴望在生命中得到救赎,走向解脱?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三):被世界温柔以待

  被世界温柔以待

此图片来自书友,下同

  这是一本好书,是因为它和我平常阅读好书的感受一样。首先它不痛苦,我是说读起来,里面的文字像是你多年的故友,机缘巧合下重逢,温暖直达心底,会感到时间停滞,页码飞逝,猛然间四分之一已过。其次它很纠结,我是说读的过程,被它所吸引,恨不得一口气读完,然又怕读完后难与之割舍,亦或割舍后的落寞。再次它很庞大,我是说读完之后,会从中感受到力量,温暖,苦难,幸福等等,可你还没找到线它们就飘远了,有好多要说却没有什么可说。 与一本好书相遇也要“天时地利人和”,这时读起来才能达到人书合一。最难的就是这“人和”,读书读书,一般是人为主,书被动读之,可知书也会筛选读者,人被读之。好书都有自己的脾性,你与它合不合,开头能不能读下去便可知。这本书,开头前几页所说完全不知所云,读起来像是脚踩在云中被大雾遮了眼睛,很容易有“什么玩意儿”这种想法,很可能就把它扔到一边永不再读,或是下一次时机成熟再读,下一次又是什么时候呢?然而你只要稍微忍耐,读了开头那么几页,我想你也会跟我一样爱上这本书。

  好书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有些书你知道要读但你仍会束之高阁,而这本书却适合任何人,因为书中有一个在世界上,只有它才能不受地域、时空、语言、种族、政治等的影响,也只有当它响起的时候,不管身在何方,都会侧耳倾听,同时它无处不在,高兴时有它,悲痛时更需要它,它见证你生命中的每个时刻,与你形影不离,而你的世界也因有了它而丰富多彩,不那么单一虚无,有时你会想为何出生时不狠狠的抓它一大把,让自己成为它的宠儿之一,有时又很庆幸,此生与它相遇相知相守。它是弗兰基一生的见证者,同时也是经历者,许多人因它和弗兰基结识,弗兰基也因它和许多历史性人物相遇,它也是弗兰基传奇一生的关键,没有它就没有弗兰基,没有弗兰基就没有这本书。它是弗兰基的最忠实的朋友——音乐——陪他走到最后,改变命运,影响他人。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始终把它当成一个故事,我的理性告诉我,这只能是一个故事,或许会发生在电影中,像《阿甘正传》那样,却不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弗兰基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人,哪怕人生再黑暗,他也能遵循本心找到光明,可生活中并不是你做了坚持了就会有happy ending的,不行的就是不行。

  你很讨厌那些从外表就判定你不行的人,你觉得他们很幼稚,但是,你一无是处,这一点你自己也很清楚,没有目标的话,也没有谁会对你抱有期待,游戏,网络小说,与朋友在一起的时光是你唯一的安慰。也没有对未来的希望,只会顶嘴,或许这样才不会受伤,某天,你遇到了一个真诚对待你的人,在你所有遇到的人中,让你觉得你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你开始改变,你选择了一所跟你实力有天壤差别的很好的大学作为奋斗目标。嘲笑,挖苦,讽刺,看笑话,你统统选择无视,一心为着这个宏伟目标去努力,每天都是新的一天,从未感受到的充实与快乐。不知过了多久,你的笔再也写不出一个字,你的脑子再也装不下任何东西,你不知所措,开始怀疑自己是否能做的到。而那个人很生气,为了让自己好过就放低目标,那就放弃吧!你赌气停止学习,周围到处围绕着“早就知道不行,看,果然不行!”的声音,你逃离了这里,去了那所你准备报考的大学,你突然觉得能在这所大学上学人生肯定会不一样,他们每个人脸上的自信都是由内而外的,你也想这样活着。人生路上困难本来就很多,对这些困难不能再逃避,勇敢面对才是解决的办法,为了能成为比原来更好的人,就算多苦多累都会努力的。你又回到了那里,比以前更努力,与那所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小。终于到了那一天,查询成绩时忐忑地无以言表,期待着命运从此改变的时刻,可结果并不如意,你并未成功,你还是那个loser,证明了不行的就是不行,再怎么努力也不行。

  看这样的书容易让自己进入一个怪圈,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弗兰基这样的好运,拥有着可以改变命运的六根琴弦,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告诉我我的努力是否有效,哪怕失败了,也有继续行走的力量。我期待着能有一根可以变蓝的琴弦,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这就是书和现实的差距,而我又容易溺死在这差距里。这样有代入感的读书虽很容易和书产生共鸣,但更多地会产生和现实的差距,就像有些演员入戏太深出不来一样,久而久之会产生到底所读之书有何用,为何还要读书的自我怀疑。虽这样,我仍在读书,我想弄清这差距并游过去,活在对岸,给自己一个答案。或许正是这苦痛的现实生活,才会需要像《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这样的书,不刺激,不夸张,以轻柔的触笔给你温柔的回应。

  我们总希望书中的情节可以发生在自己身上,让自己能够从容面对生活中措手不及的苦难。为了让自己好过就放低目标,还真不如放弃。人生的改变是因为弗兰基那把有魔力的琴,其实弗兰基的吉他没有魔力,只是他努力的样子,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成就了他的传奇,努力的人会被世界温柔以待!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四):今天是星期二

  2017年10月31日,星期二,我打开这本书。

  2017年11月7日,星期二,写下我的感受。

  我们是星期二人。——《相约星期二》

课在每个星期二上。课堂上不需要书本。课的内容是讨论生活的意义。是用他的亲身经历来教授的。这门课仍在继续。

  刚看着米奇送走老教授莫里。又遇到了用绿色小车拖着吉他的弗兰基。

  又是一本关于生命与死亡的书。虽然书中极少提到死亡,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葬礼。

  弗兰基的葬礼。

如果说莫里·施瓦茨教授教会了我什么的话,那便是:生活中没有“来不及”这个词。他直到说再见的那一天还在改变着自己。

  墓地是莫里教授自己选的,树木,青草,斜坡,安眠于此,是个好地方!

  米奇和莫里谈论了遗憾,死亡,家庭,感情,衰老,爱的永恒,婚姻,文化和原谅。最后莫里平静地离开人世。一个终身的教师。机子录下他最后一句话是:

死亡终结了生命,但没有终结感情的联系。

  我特别佩服的就是这些年长经历过世事的人,能够欣然接受现状,能够从容面对死亡。《生命最后的读书会》中那位母亲也是一样。从容。胸怀宽大。爱,也许这就是莫里所说的爱,心中有爱。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我一直在思考,生与死,无非就是一瞬间,一念间。然而有几人真的能从容面对生,又从容面对死?莫里常说,学会了如何去死就学会了如何去活,莫里做到了。弗兰基呢?

  音乐,这种生来就注定的才华,弗兰基比别人都多得到了一些。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人生也要比别人更曲折些。

  不知是幸或是不幸,弗兰基一出生就失去了母亲,却被修女抱走抚养;弗兰基虽然被修女扔进河里,却被无毛狗救起,成了沙丁鱼罐头厂老板的儿子;虽然巴法并不是弗兰基的亲生父亲,却待他视如己出,并阴差阳错把6岁的弗兰基送到“老师”那里学吉他。

  ……

  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吧,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这么戏剧性。在我看来艺术家都很戏剧性。书中提到了大量的艺术家名字,所以我甚至去维基搜索弗兰基这个人……直到看完整本书才确认他是为艺术而生的虚构人物。

“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

  这句话贯穿整本书,有时加入的是家庭;有时是伙伴;有时注定要分道扬镳。有时是开心的乐队;有时是悲伤的乐队;有时让人羡慕;有时是让人窒息的心痛。

  就像,音乐的感觉。温馨,欢快,愤怒,悲伤,希望,绝望,狂热,忧郁……

  就像,弗兰基弹着吉他的感觉。仿佛他就是音乐本身。

  对,就是音乐,伴随着弗兰基一生,寸步不离。见证了他曲折的一生。也见证了他所参与过的乐队的起起落落。所有的乐队,也许最后都会曲终人散,所以,在他们被鲜花美酒缭绕的辉煌时刻,用力记住这些瞬间,这瞬间也将成为永恒。就像,那段神秘的独奏。

  剥下粉色书皮露出蓝色的书封面,看到上面的英文书名《The Magic Strings of Frankie Presto》Magic Strings,魔力琴弦。六根有魔力的琴弦。六根有生命的琴弦。一切都从音乐中开始,也在音乐中结束。

  弗兰基有一把“老师”送他的吉他,伴随他终生。同样伴随他的还有魔力琴弦。在某些时刻,琴弦会变成蓝色。在那之前绝不会断。据说那是改变人命运的时刻。六根魔力琴弦,六个重要的时刻。其实它并不随弗兰基的愿望而展现魔力,而是,心。发自内心的爱。

  强哥邀请他和自己一起去美国时;

  他和爱人奥罗拉重逢时;

  他弹着琴安慰七十七岁心脏病发的老人时;

  他用琴盒挡住了弹片保住艾利斯的命时;

  他在小巷里遇到杀死“老师”的凶手,又亲眼见到他中枪倒地时。

  他爱音乐,爱她,爱他,爱这个小伙子,爱他的老师。他知道他们每个人都是爱他的。他不想失去爱。

  这就是莫里所奉行的,永恒的爱。

人生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施爱于人,并去接受爱。

  弗兰基从出生就接受了母亲的爱,修女的爱,还有巴法的爱,“老师”的爱,甚至无毛狗的爱……他也爱他们,用他的方式。轻轻弹唱《泪》,或是创作出那首《我想爱你》就是他的方式,用音乐,用他的吉他,他的歌声,他出生时握住的这份才华。

  生命的最后,他原谅了一切。就像莫里说的,先原谅自己,再原谅他人。终其一生,她都看到虔诚与苦难结伴而行。他感到一生中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最后,随着最后一根琴弦变蓝,他去找他的奥罗拉了。

  他在人们心中永远是那个和无毛狗躲在后备箱两天的傻子,模仿猫王到难分真假,吉他弹得飞快,歌声迷人又帅又单纯,永远是隔壁的吉他手。

  今天是星期二。我加入了弗兰基的乐队。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五):《如果生命可以是一支乐队》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人带来快乐,那么我首先想到的是音乐。如果生活时时都有音乐相伴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呢? 最近用了六个小时读完了《弗兰基的蓝色琴弦》,感觉意犹未尽,只觉得爱与宽恕久久萦绕在心间。 书中不同人的叙述方式以及插叙倒叙的运用让我对弗兰基有了很多好奇,只觉得他身上有太多的故事。作者通过音乐向读者展示弗兰基不平凡的一生。 战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噩梦,出生在西班牙小乡村的弗兰基生下来母亲就去世了,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但他却在养父巴法的爱与生父的教导下健康成长,为了躲避战争他不得不前往英国。正如书中所说“天赋是上帝投下的一片影子,影子之下,人们的故事穿插交错。”尽管养父入狱生父被害,但是他们却将自己所有的爱与希望给了弗兰基,就像那六根琴弦。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他能量。带着父亲的爱和自身的天赋,他走访美国洛杉矶,新奥尔良等地,结识了很多朋友,他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和甜美的爱情。 音乐使弗兰基重获新生,每当他弹起吉他,周围是美好的,那种神奇的力量可以让人暂时忘却烦恼。他身边的人或事就像乐队,会解散也会重逢,会给人以勇气,也会让人心碎。 然而真相是光,谎言是影。音乐是两者的重叠。当弗兰基发现琴弦的魔力时,他也知道某些人物的命运、某些事件的走向即将被改变。当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当真相一步步揭晓,等待他的是沉重的打击。战争中展现出的爱使几代人连接在一起,战争中引发的恶使救赎与宽恕并存。 作者通过塑造弗兰基这个传奇乐手,想要传达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在战争的摧残下给人们留下的阴影,弗兰基身边的“乐队”带给他的和谐关系让人心中有希冀,那一生参加过374场乐队演奏,与乐队成员分享交流喜悦,收获人们的好评的经历,让我感受到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就像《tell me why》那首歌给人的震撼感,无论多久都不会过时。 生命就像是一支乐队,每个人都不是独自生活的,而是在相互影响中并存的,很暖的一本书,愿世界和平,再无战争。 by 胡桃夹子

  《弗兰基的蓝色琴弦》读后感(六):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初看简介以为书里讲的是个带有童话色彩的传奇故事,还想作为儿童读物分享给我的宝宝,因为弗兰基的“六根琴弦”似乎有点像珍妮的“七色花瓣”。读完之后才发现,这本书对小朋友来说,或许太过深奥和沉重了。

  弗兰基的琴弦可不是“对它说出愿望就能实现”那样简单的“许愿弦”,而是作为某种神秘力量的物质载体,在冥冥之中改变着人们的命运。琴弦的魔力虽然厉害,却也不会过多地干预人间世事,既无法让战争中离散的亲人重聚,也没有挽救在名利场中迷失的青年。

  看不见的命运之手只会在关键时刻拨动琴弦,让山穷水尽的人重燃希望,在迫在眉睫之时化险为夷。这其中的心灵救赎与因果轮回渗透着深沉的宗教关怀:弗兰基所经历的一切都可以看作是“神”的旨意,只有当他品尝过苦难与甜美、感受过得到与失去、体会过仇恨与谅解,才能解开自我的枷锁,纯净如初地重回造物主的怀抱。

  然而在那些孤苦、无助、迷惘的岁月中,当上帝什么也给不了他时,一直陪伴和引领着弗兰基的,是音乐。

  音乐从来都不是一门遥远的艺术,而是融入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情感表达。正如一首老歌所唱:“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轻轻跟着和……有没有那么一首歌,会让你突然想起我……”有的音乐,创作者放进去的情感会引起你的共鸣,让你感到不再孤单;有的音乐,只因你在某种情境中听过,之后再听便能勾起满满的回忆;有的音乐,会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反复出现,成为你这一章故事的主题曲,比如弗兰基的身世主题曲是弗朗西斯科的《泪》,事业主题曲是强哥的《情书》, 爱情主题曲是他自己的《我想爱你》。

  “音乐”不仅在主题内容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还被拟人化地作为故事的讲述者贯穿全篇。许多20世纪杰出的欧美音乐家、流行歌手都被安排在弗兰基的人生中客串,有时会让人觉得仿佛是在看一部“披着小说外衣的现代欧美音乐史”,为不熟悉欧美音乐的读者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网络上能搜索到这本书的伴读音乐专辑,动人的旋律与精彩的故事相得益彰。一边听着书中的经典曲目一边读书,真是一次十分美妙的阅读体验。

  除了边听边读的享受之外,本书的行文还很有画面感,非常适合拍成电影。作者阿尔博姆已经有几本书拍过电影了,或许他在创作这一本的时候,也有过把它搬上大银幕的打算,因此在多线叙述的部分,有些章节的衔接处几乎是把蒙太奇专场的脚本都写好了。

  当我不由自主地想象它被拍成电影的样子时,一些曾经看过的经典影片常常在我脑海中浮现:弗兰基是孤儿吉他天才的人设与《海上钢琴师》以及《八月迷情》的主人公有些相似;他在走上事业巅峰时为追名逐利而放弃了最初的音乐梦想并因此失去爱情,有点像去年大热的《爱乐之城》。当然,那都只是些许细节设定上的异曲同工,如果真的能拍出来,《弗兰基的蓝色琴弦》将会是一部与众不同的电影。

  整本书一共分为六部,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和最后一部,其中有很多巧妙的意外和反转剧情,让人猝不及防,却又无法逃避,只能拍案叫绝。中间的部分虽然也很跌宕起伏,但有时会感觉落入了好莱坞式的俗套,不如头尾来的一针见血、直指人心。

  在第一部里,“老师”这个角色非常出彩,外貌与言行都极具特色。作者借老师之口说出了不少值得被抄在小本本上的金句。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在送年幼的弗兰基去遥远的异国之前,老师用学音乐作比喻,教他如何面对以后的生活:

  “你还记得你上的第一堂课吗?”

  “记得,老师。”

  “你当时是怎么做的?”

  “我听。”

  “没错。你要去的地方,你也得听。听就是学习。记住这一点。在音乐中,在生活中,都要如此。”

  “可是,老师——”

  “但你开始弹琴的时候,第一次,你记得什么?”

  “很痛。”

  “是的。”盲人说,他的声音哽咽了,“这也会很痛。”他清了清嗓子。“但是你会结茧。然后,事情就容易了。”

  “听”是交流的基础,听懂了才能有所得;“痛”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接受它习惯它就不会难过了。如此犀利,岂止是音乐老师,简直是人生导师!其实,老师还有个更厉害的身份,这也是让我感慨万分的反转剧情之一,在此就不多剧透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书中寻找答案。

  故事的讲述者“音乐”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每个人此生都会加入乐队”。这里的“乐队”指的就是一种“关系”,比如家庭、师徒、伙伴、恋人等等。送出蓝色琴弦的吉普赛圣人也说过一句与之相关的吉普赛俗语:“双手互洗”,意思是“大家彼此息息相关”。它们都在表达人的一生不是一个孤独的旅程,谁都无法避免影响别人以及被人影响。所以生命不是凄婉的独奏,而是壮阔的交响乐,于弗兰基是,于你我也是。只不过我们寻常百姓或许没有能力像弗兰基那样影响世界,也没有能让人“起死回生”的“魔弦”,但我们可以做的是,善待身边人,过好这一生。

  ================================================================================

  下面介绍一个不定期更新的微信公众号,咱们一起聊电影,读好书,讲故事,吹壳子~

  欢迎关注荞麦安娜微信公众号:qiaomaianna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