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坐久落花多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坐久落花多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5-19 02:05: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坐久落花多经典读后感10篇

  《坐久落花多》是一本由杨葵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8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一):我手写我心

  虽说读书读得杂乱无章,但好与不好还分得清。我对好书的判断标准:一要有我认同的思想观点;二要文字好,要么优美,要么厚实。杨葵新作《坐久落花多》就是一本我心目中的好书。

  我是第一次读杨葵的作品,过去也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受书名影响,一开始以为作者是位女性。读着读着,老到的文字,深厚的底蕴,让我惊艳。很少有女性作者文笔如此厚重·。直读到《不负如来不负卿》,方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不是“她”。

  理想国出版的书籍印刷精美,装帧及配图淡雅隽永,瞅着就让人舒服,与杨葵的文字相得益彰。《写作流行病》是文集里的主打篇章。我逐字逐句读了两遍。一直以来我都渴望回到十八岁,用功学习考上名校中文系,在写作上接受系统训练。如今黯然神伤,没事写给“抽屉”,晕晕乎乎也不知写得怎样。《写作流行病》列举写作中的各种现象,对照其间,或多或少我都有沾染。喜欢排比、崇尚比喻、酷爱励志、爱写长句。尤其长句,写起来从没想过别人看懂不看懂,自己得意回味。作者言“没那金刚钻,甭揽瓷器活”。红头文件尽忙活副词,动词名词反被冲淡。想想真是那么回事。我将手中正在草拟的方案里诸如:“精心”、“广泛”、“认真”都给删了,言简意赅将务实的部分讲清楚。

  特别喜欢作者在这篇中对优雅的阐释。对普通人而言,日常生活是混乱芜杂、不堪重负,需要间离、跳逸、升华。人心的串习也是偏向混乱、芜杂、无序、懒惰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只能一直朝着审美方向努力,以抵抗下坠的身与心。选择优雅其实就是意味着随大流,过普通人的正常日子,做正常的普通人。得心安,专心致志实施间离、跳逸和升华。

  作者说,读书要想被打动,必须付出时间和耐心,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我深有感触。《百年孤独》我已经读了两年还没读完。为了让自己读下去,我专门读了杨照的解读。解读写得很精彩,我却依然没有把这本经典读完。回想中学时背着家长夜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时的情景,难道人越大越不长进了么?作者说,在经典小说里徜徉,用心体会,领略小说的美不胜收,我们离这样的小说阅读越来越远了。人类已经失去了“耐心”的基因。

  作者少年时记的“书账”,读书之多、水准之高、记载之细致,叹为观止。书中写到郑逸梅先生“里打进”和“外打进”式读书法,大都离不开书香家庭的启蒙。作者家学渊博,让人羡慕。

  全书文章大多围绕读书、编书、阅书展开。最后几篇与书无关的小文,篇幅很短,寥寥数笔,情景交融。《听琴》、《六月六日》、《食与酒》写得特别有味道,我想就是所谓优雅的味道吧。按作者的话,阅读感受很私人,我之蜜糖,你之砒霜,各抒己见而已。

  拉拉杂杂写下零碎读后感,审视良久,无排比、无比喻、无励志,似乎也没什么长句。我手写我心,我喜欢《坐久落花多》。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二):一书一世界

  一书一世界

  文/huang

  微信公众号/threecobbers

  微信鬼脚七写了一篇《偷时间的贼》,内容不详述,有兴趣的可以微信搜索,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在打脸,接连他的前几篇文章,我已经开始减少手机app,慢慢减少注意力的发散。

  这是启动小黑屋写作软件的第一篇文章。

  封面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三):《坐久落花多》自序

  《坐久落花多》自序

  杨葵

  这是我第六本文集,和前五本一样,选录文章都是首次结集。

  最初想的书名是“无兼味”,取自杜甫诗,“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喜迎客至,满怀欣喜,同时又很羞愧,拿不出像样的饭菜、喝的也只有家酿粗酒。

  这正是我编完这本小书,当时切身的体会,既为又有新书敬呈读者满怀欣喜,又为写来写去还是这点儿稀饭咸菜而羞愧。

  编辑的那些天,枕边书是王维诗。某日读到“兴阑啼鸟换,坐久落花多”,觉得也是层好意思,不如书名随啼鸟一起换吧,“坐久落花多”。

  最终挑出的这些文字,高攀不了什么魏紫姚黄,只是些杂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发,矜矜兢兢写成。一篇一篇慢慢写,窗外寒来暑往,时日长了,真个就像坐久落花多。

  2014年5月,西坝河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四):简评

  这本书恰巧出现在我为写作犯难的时候。看过14年读库中杨葵的文章《一份书帐》,文风干净利落,书帐上的字迹清爽好看,就对杨葵很有好感。拿到这本书时,如饥似渴地读了,细细密密地在书中写旁批。

  《写作流行病》是书中的一篇长文,集结了杨葵多年编辑、读书、写作的经验,可谓句句在理,正中时弊。此外的篇章里,杨葵写的多是对书的情话:重读书帐、淘旧书、编书之乐、与书重逢、书评、第一份与书有关的工作,等等,看得我这个爱书人十分过瘾。最后他才辟出一小块地方来写其他的人生事儿。

  酣畅淋漓地阅读,投入地学习,与作者对话,解决书中每处疑问。如此一来,才能把一本书明白得透透的,这样的阅读是极为享受的。时隔半月,抄录几句旁批,以现当时情境:

  “这篇写得太好!……不划了,划满了。”《听琴》

  “杨葵写东西还蛮讲究的。……啊,场景真好,意境真好,余味无穷。”《胡同夜,拍电影》

  “‘突然有人登高振臂:兄弟姐妹们,将来有一天,遇到八九届学生讨饭到家门口,给口热乎的!’——这样的细节比比皆是,好!”《同学不少年》

  “写旧事,沉淀过,不浮躁,明明净净,真好看。”《上班第一天》

  附上《写作流行病》的手写笔记: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五):误会终结于此

  对杨葵的认识始于某主流女性杂志专栏,大学时代每个女生宿舍翻翻大概都能找出一期。正是对观点如饥似渴的年纪,爱读评论小品,更何况前头看了一大堆服饰美妆爱情宝典已经腹中油腻,星座运势前的两篇专栏简直让人高歌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时隔六七年,记忆误差可以被原谅,印象中页眉上印着作者照片,伏案瘪嘴中年男,履历简介气焰嚣张异常,文章满纸批驳八零后文字浮躁立意肤浅,后续看了几期,期期如此,言辞之狠戾刻薄简直活脱脱验证相由心生。就如同我的国再不好不容外籍人指摘,心想到吾辈再糟糕何至于让人在时尚杂志上倚老卖老泻胸中积怨,于是此人从此进了阅读黑名单,所以几周前因为等人顺道逛书店收了这本《坐久落花多》多少有点像大笔一挥勾销了多年的江湖恩怨。

  出版社为业界良心广西师大理想国,封面是老树的画,上头几行小字,“聊写作,谈读书,记心情”,一派睡前读物的气质,不想开篇聊“写作流行病”洋洋洒洒竟骂了42页,真是江山易改,愤青成老姜,几欲弃读。熬了两晚到下个章节,终于轻快起来,讲到翻少年札记,意外发现九十年代模仿鲁迅先生记的书账,内页附了影印图,一笔一划,琐碎工整。从前至后按月份编排,自左向右则是书名、册数、价格、日期、购书地,甚至包含降价及获赠这类注解,没有修正液又撕不起本子的年代里,写错一行,内容一并方方正正框起来涂去。依序,几乎讲够每一本书的购买背景和动机,并浅谈读后感,充满年代气息,有趣的是提到1989年6月“那么敏感动荡的日子,居然还买了四本书”,分别是《浆果处处》《读书(八八·六)》《金色笔记》《圈套》,共计6.80元。那时我仍在母亲腹中,代沟是注定的,现在纵观下来,除了流传至今的经典,里头绝大部分书名亦充满了不入时的浓浓学术感,我这样的毛躁门外汉大概一世也吃不进去,简直愧对“文学爱好者”这样的虚名,正脸红着,他又跳出来说,“想想很多理论书,都是冲着名声和一厢情愿对艰深理论的向往而买,可好多买来翻几页便束之高阁,这是那些年买书、读书的一大毛病,贪多嚼不烂”。我心头一热,想起自己原来加入过的一个叫“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豆瓣小组,又想起以前有位朋友同我讲如果她觉得某些东西拖累着她她便毫不犹豫地丢弃,受她的影响,我后来常常将书送人。

  在广州时,常在豆瓣和陌生人交换书来看,换到至今仍带在身边的爱书有金子由纪子的《不持有的生活》、高军《世间的盐》、《史蒂夫·乔布斯传》以及至今仍未开始看的《亲爱的提奥》,总觉得不寻个完美的时空开启阅读是种亵渎。换来的也有看不下去的,比如朱天心的《击壤歌》,毕竟已非少女心境,再就是李欣频的《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这位台湾广告文案天后我是无论如何都爱不起来。毕淑敏的《女心理师》,看过后又转手换了出去还是送了人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因为换书,还真的交到一位朋友,电话簿里存名“胡青牛”,我移居无锡之后,她给我寄过几本书,其中一本是胡因梦翻译的《生命四元素》,我不甚感激。换书的一大乐趣是看别人随手写的笔记、批注以及扉页题词,有些人会写“某年某月某日购于某某书店”,读小学的时候,流行过一阵把书卷起来在侧边上写名字,铺平之后字瘦瘦的,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这样做。有时读到发现与原书主人心灵契合之处,会忍不住想发一条信息给他/她,不过一次都没这么干过,更遗憾的是多数换来的书都一片空白没有任何痕迹。所以在“不再淘旧书”中,看到下面一段话,不免会心一笑——“以前淘到的旧书里,好多附加内容。书的原主人可能并无转手再卖的初衷,所以会在书上勾勾画画,甚至还有一时兴起的种种批注。买到这些书,透过这些附加内容,猜想原主人的相貌品性,是一大乐趣。现在旧书店里的旧书干干净净,好像从买的那天起,就是为了要卖掉,很乏味”。这两年我也懒下来,从一开始会写笔记,后来改摘抄,再后来只划线,今年以来连划线都很少,因为读到不大好的没机会划,遇上好的没两句就要划,像Newsroom第三季里Maggie丢给Jim的环境报告,从头到尾全是黄色记号笔痕,句句重点,一个字也不能少。杨在“回到卢作孚”里又写,“我读《卢作孚箴言录》,开始看到精彩句子还拿笔划重点符号,没几页过后把笔扔在一边,因为,几乎整本书都想划上。总之读得大脑激荡不已。读完千言万语想来总结,又觉得此书从序到正文到附录,早把一切说得干净利落,还稳准狠。”。忘了是谁说过,人们看电影无非出于两种心态,猎奇或是寻找共鸣,前者是了解你不知道的,后者则是获得某种社会认同,我以为读书也是一样。都说了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但茫茫人海,我们想到一块去了,见字如面,此时身边有没有人也无所谓了。

  全书大致可分为三大节来读,第一节可看作“一名文字出版工作者的不吐不快”,前边儿说了,包含现代写作恶习糟点大揭露以及资深编辑的自我修养云云,第二节算是身份转化为半个读者的私荐书单,我读的囫囵吞枣,印象深刻的几篇有“理想主义有没有最后空间”,主要因为提到了母校人文传播学院教授王小妮,尽管从未听说此位牛人,却顺势跌入回忆心驰神往;还有“去扬州,读欧阳修”,因最近正想去扬州,被标题所吸引,但内容什么的一概不记得了;“嫁给革命的中国”以及“绝响”也好,我是民国控,因而对此类题材欲罢不能。但最喜欢的是第三节,偏生活化的记录,讲听琴,讲喝茶,讲持戒。他这样描述北京:“胡同一样的小街上,五十米距离内大概有七八家棋牌室,里边有电动洗牌的专业桌,打一锅儿,每人收费五块钱,合计二十。夜里两点多,几家棋牌室都还亮着灯。离胡同口不远,有个巴掌大的小门脸儿,专做香河肉饼的。好多回头客,排队等。旁边好几个烤串儿的摊儿,烟雾缭绕……这才是北京。在这样真实可信的北京,当街大排档坐坐,会觉得所谓CBD,像唇上刚长几根毛的二遛子。”。最喜欢的一篇要属“即景二则”里的“锻炼即景”,落入时髦四大俗之跑步,结果“开始如离弦之箭让人追不上,半圈之后改走路了”,又说快走听宋冬野的《安和桥》,我暗笑,这会子怎么不黑我们八零后了?全篇记的是快走见闻,最后缓缓道,“盛夏的一天,一个老头坐在草坪上给小孙子做风筝,一个老太太幽幽走来,和老头儿搭噶。初秋的一天,听老太太问老头,您儿子最近来的少嘛?深秋的一天,听老头跟老太太说,儿子鼓励我找老伴儿。前天傍晚,看到老太太左手挽着老头胳膊,右手拎着刚买的一兜菜。”。“在简单中旅行”和“首映式”也是心头爱,到这里字里行间都是沉淀与宽容,睁大眼睛的无奈,令人捧腹,屡看屡笑,文艺叔的魅力出来了,可爱的很。

  读书常有意想不到的哲学收获,比如这本《坐久落花多》。我开始不再迷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眼定终身,如果耐心足够,大约当初那个与你争得面红耳赤的人也是可以陪你看细水长流的。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六):杨葵的如是我闻

  最早读杨葵的书,是《东榔头》、《西棒槌》,薄而小但不落俗套的开本颇适合放在床头,睡前拿起来读三两篇章,仿佛随兴走入经年好友的书房里去,并不高深,也不必避讳诸般窠臼,熟稔而适意。自此,便一厢情愿地和他的文字成了莫逆。

  之所以常常拿起它们翻读是因为前者比较有意思,能够带动你反思每天碌碌而过的生活;后者则比较有意味,能够引领你对阅读以及相关的一切进行纵深维度的思索。作者杨葵,我是早已慕名了,但是真正读他的文字还是头一回。

  读《东榔头》感觉作者是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正如他在自序里谦虚地说:“《东榔头》讲过日子。日常生活杂乱无章,东奔西跑,东忙西乱,东倒西歪,总是有很多杂事碎事,无法集中注意力,潜心做大事。”可就是这些杂事碎事被他信手拿来记下,便成就了这本薄小但妙趣横生的小书。可见他真的是个懂得生活,顺应生活,善于发现生活意趣的行家里手。当然,我所指的顺应是指他能依了生活原本芜杂的脉络,细致、耐心地理出头绪来,这实在是不小的本事。不信,你可以对照自己的生活,看看是否也能如他这般兴味盎然地走过、活过。

  杨葵是个聪明、讨巧的人。只这信手拈来的书名就令我这初读者忍不住玩味与欣羡了。也许是因为多年从事编辑工作的缘故,他已熟谙时下读者们的阅读口味,因此,他选择从最生活化的吃入手,各位且看,仅只一个“吃”字,他就从各个角度写了13篇文字之多。当然我有理由相信,收在这本书中的“吃”,恐怕只是他研究的极少的部分。可是,就是这样,也让我们跟着过足了眼瘾。从《她不在,我去吃》中,“我”趁着难得的媳妇上班的日子,尽兴地去吃了自己偏好的俗不可耐的食物开始,您就瞧吧,那些吃的形式、内容、吃之贵、吃之精等等便喜气洋洋地一字排开,等着热情的读者们来检阅了。

  之所以对这些文字钟爱有加,是因为它们与时下泛滥的美食专栏的文字有着本质的区别。他的文字即使是最平常的生活元素,内里也蕴含了浓重的精神性。而那些大赚读者眼球的专栏作者们活脱一个个纸上的厨师,他们乐此不疲地把各式菜谱稍事点缀,就充了一个堂皇的门面,端上了专栏这道不再活色生香的文字餐桌。

  读《西棒槌》又别有一番意味了。你会发现自己时不常地就被作者感染了。他那干净、利落却又颇具力度的文字很多时候会引发你的共鸣,更多的时候,则引导你对阅读——这项你深爱的纯私人活动进行纵深维度的思考。我们身处这个时代,要怎样进行有选择的阅读,这实在是一项很考验你的智力和辨析能力的事情。

  作者在《作家也结巴》中这样写道:“从前的人,对读书人总是礼敬三分,原因之一是读书人少,物以稀为贵……现在读书的人多了,‘先生’这个词已非专指,和‘你、我、他’一样,成了最普通的代词,引不起任何特别关注。”这意味着先生一词到今天已经失去了他的贵族身份,成为一个平民化的称谓,身为作家、读书人的作家在感喟的同时,更对自己的身份和应尽的责任有了清醒的解读。时至今日,读书人不但不该沾沾自喜,反该洞悉自己身处环境的尴尬,这种尴尬并非外界强加,而是由自己的思想和视野决定,这种感觉在《不敬惜字纸》里更加清晰了。我能够感觉到作者关于读书和写作的良心的思考,“真正敬惜字纸的时机似乎已然成熟,却发现值得敬惜的字纸,早已被千万吨垃圾掩埋,想要刨掘出来不是件容易事……从此不再盲目地敬惜字纸。”从对写作的人的身份的思考到文字创造价值的考量,这是一种逐层递进的反思,这更是一个文化人对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敢担负。

  喜爱这本书的另一个原因是感受到作者完全无私的分享,他是把读者当作自己的至亲好友的,从他自然、亲切、和盘托出的阅读经验和见解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没有丝毫浮夸装饰的赤诚之心。他是那么急切地想要把自己的用心体验交付出来,让大家共同参与进来,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欣欣然接受呢!

  读《百家姓》则另有一番意味,总觉得那些人物有着中国画人物的气韵,当然不是那过于细腻的工笔,是大写意的人物,或虬髯,或瞠目,或委屈,或刚强,那淋漓的性情在恣肆的笔意里一任发挥。当然少不了适度的留白,那以“空白”为载体的造境让读者有余暇在掩卷之时,与人物做最切近的交流,近得可以听见他们的呼吸,看见他们的笑与泪。比如,书中首篇《宁老师》,这个并不光辉,亦不伟岸的形象,却让作者在叛逆期里见到了一束光,一束有关文学、有关思想的熹微之光。正是这位用自己的人性和师道尊严感动学生的老师在生活中却持久扮演着一个苦痛无边、隐忍半生的母亲形象,当读到宁老师“训斥双胞胎女儿又气又急,又努力隐忍,半像发脾气,半像哭诉的声音”时,忽地有泪洇出眼帘。杨葵在《百家姓》的序里写到,”不定期地写,不刻意地写”,这当然是他将生命中过客描摹出来的轨迹,也是读者可以通过他的文字来感知的他的某一段生活,其实不过吉光片羽,但和着纸背的温度,也颇值得琢磨了。

  《坐久落花多》是杨葵的第六本文集,作者在自序中说,“最终跳出的这些文字,高攀不了什么魏紫姚黄,只是些杂花野草,但也都是有感而发,矜矜兢兢写成。”这并非一般著作者拿腔作调,故作谦辞。而是杨葵给自己的最中肯的评价。果真如此,耐心地读这些饱含温度和真情的文字,不难发现,这些篇章都非急就篇,它们是作者随着心性,如同和三两好友闲坐漫谈,但谈资是严肃的,关于文学,关于写作,关于写作的种种流弊便堂而皇之地呈现了,先来看看《写作流行病》中一系列小文的标题,“照着说”与“接着说”,“极简”与“文艺”,“求逗”与“讨好”,“主谓宾”与“定状补”,“六德”与“三贱”,“随缘”与“随习”,作者性格与作品命运,文理之争,雅俗之间,警句与白开水,读书与作文,严肃小说和流行小说。不难看出,这些或关联或对照的题目其实并不为写作,或者更宽泛的文学命题所圈囿。它们原本涵盖了一个社会人在世俗空间生存下来需要做出的种种思辨乃至行动,从约定俗成的日常习惯到风格迥异的为人处事,从原本是佛教注解超越二元对立的随缘到个人意旨为王的随习,从琢磨寿山石的质地是归于细、洁、润、腻、温、凝此六德,还是粗劣、松脆,只能沦为三贱,当然这些思考最后又都经由作者的思想和笔触回归到了写作这个看似专业而又深蕴的母题,也难怪呢,杨葵原本中文系出身,又做了十多年的编辑工作,他是死心塌地地要将长期积累的经验传播给读者们。 杨葵还有一重身份,他是一个虔敬的学佛人,每一日,他都以娟秀的楷书抄录《入菩萨行论》这自然是修行,而他孜孜不倦地写作,并将那些能够帮助他人的文字奉献出来,也算得是法布施呢,唯愿杨葵同与他的文字、他的作品结緣的人一起得智慧。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七):《坐久落花多》:此处即别处

  (芷宁写于2014年12月23日)

  看过杨葵的新书《坐久落花多》有些日子了,却一直不敢提笔写评,原因大抵有二,其一,年底琐事多又遇旧疾缠身,其二,被书中那篇长达四十多页的文章《写作流行病》给震住了,生怕自己一落笔就露出病态来,而且显露出的不仅仅是流行病,还是顽疾绝症。

  必须强调一下,这里不是要恐吓那些怀抱写作梦想的人,让他们误以为落笔就会有病,倘若不实践不落笔,就永远不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何况《写作流行病》这篇长文写得非常好,有理有据,切中要害,将当下写字的人容易犯的毛病做了系统的归类总结,并对症下药,可谓管看病又管医。如果你是一个初入写字门的人,那你太幸运了,读透这篇文章,将对你以后的写作生涯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如果你是一位写作多年的人,也不妨多参透参透,定会令文字顺畅许多。

  书中有篇文章叫做《一份书帐》,但凡文学青年似乎都有过买书成癖的阶段,够得心仪已久的好书后,会激动地彻夜通读,但记账这样细致的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看到书中那几页图片所示,年轻时的杨葵用雅致的字迹认真地记录着一个读书人最纯净最无私的账本,令人分外感佩。而这份书帐,不仅仅记录着一个人的购书读书历程,还有一定的社会文献价值,至少在纸质书的时代里,杨葵于不知不觉间又做了一件见证历史的事。

  关于年少时买书的故事,每个和文字有缘的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例如为了匀出书费,也曾打过交通费的主意——夕阳西下,华灯初上,爸爸在巷子口焦急地等待着突然晚归的女儿,女儿抱着心爱的书一路小跑着回家,那感觉比坐公共交通神气多了。

  特别喜欢的几篇文章,基本都集中在书的第二部分,读来自有一种舒坦与会心,仿佛协同这些文章的作者游历了一番他所游历的,思虑了一番他所思虑的,感悟了一番他所感悟的,仿佛达到了一种此处即别处的境界。而作者杨葵的观点,大都充满智慧并字字玑珠,却从来不强势灌输给读者,这样“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反而能长久地留存在读者的心里,让人自觉地品出其中的好,并回味久久。

  书中还有篇文章叫做《读书会是场误会》,虽然杨葵本人表示这篇写得不好,个人却觉得他又点出了时下流行的读书会的症结所在,特别在读者提问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一本书存在误读是不可避免的事,有时候即便面对面地坦诚沟通都会出现误解,何况通过读书传递。事实上,我们每个人会以自己的阅历经验和价值观来判断一件事物,并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执着点的可能会因此而争得面红耳赤,而所有这些都不会发生在儒雅的杨葵身上,关于别人的误读,他只是谦逊地听着,并耐心地加以解说。

  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及,文字到了最终的时候,体现的是品格的力量,对杨葵的很多老友而言,他是此生难得的良师益友,从他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谦逊豁达、海纳百川的心境,在现实中,他和他的文字一样令人敬仰,对一些如我般才疏学浅的朋友而言,他又是一部行走的活字典。而听杨葵讲课和看他的文章一样,会让人觉得舒服自然,他从来不以名人自居,更不会爱惜羽毛到对故旧友人疏离,从他的言辞中得了潜移默化的益处的人,更希望成长为如他那般的人。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八):头重脚轻的文集

  头重脚轻仅指本书收录文章长短,当我是标题党就好~

  刷完杨葵《坐久落花多》,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5 年4月一版二印~

  个人读完的第二本理想国系列作品(第一本是大路),第一本带有积分书签的作品~开本不大,精装锁线,摊在膝头略小,适合左手托书,右手拿只笔勾画的阅读姿势~另,插图作者是老树~

  这是一本文集,开头两篇最长:“写作流行病”42 页,算是讨论文风,教人写作的文字合集(作者曾是一位编辑)~谈到教人,有的人似乎不以为然,心说 XX 又在好为人师、秀优越~脑中浮现一个画面,算是不太贴切的比喻吧——你是一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会计(或者教师、公务员,总之报考人员复杂,有在读学生、有毕业生,也有已工作的应试者)考试,考点在中学~试卷发下来,你有问题咨询(非解释试题)老师~此时,你呼唤老师的方法是什么?举手示意,还是如同龄人打招呼一样吸引监考老师注意?“一份书账”54 页,讲作者北师大就读期间 89、90 两年的购书记录,有书账附图~其余 42 篇占据 171 页(有几篇可在豆瓣书评看到),多谈论工作、读书、旅行、观影等(这次豆瓣的篇目列举是齐全的)~

  前两篇长文,头一篇不反感,第二篇因和作者阅读偏好(国学、西方小说、理论书、碑帖画册)不同,仅是圈出作者、书名,方便查阅~偏爱后面四十余篇文章,篇幅不长,文字简洁,涉猎范围较广,被安利几本作品~

  最后列举几篇豆瓣可查的,与本书收录相同或相似的文章(未购者可用以了解作品风格,权作买前试读)~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九):文淡如菊

  自序里杨葵说此书是自己的第六本文集,我心里不禁纳闷,扳指头数了数,《过得去》,《百家姓》,《东榔头》,《西棒槌》,怎么也想不起另外一本是什么。上网查了一下,才知道还有《在黑夜抽筋成长》,于是连忙定了一本。

  知道杨葵,缘起缪哲。从缪哲那里知道刀尔登,从刀尔登那里知道老六,然后从老六那里知道了杨葵,开始读他的书。杨葵煮字多年,编辑出版了无数好书,自己写的,就这六本小书,每本都不是很长,但读来如嚼橄榄,越嚼越有味道。他对文字有敬畏,唯恐浪费读者的荷包和时间,书名起得也谦逊无比。如今网络文学时兴,人人都有书写的可能,不过照杨葵的说法,是“照着说”还是“接着说”,关键在于是否有新意。多年的编辑生涯练就了他对文字的敏感和趣味,《坐久落花多》开篇就谈“写作流行病”,历数了时下写作者的病症。怎么写好,比较难回答;怎么写不好,不妨对照他写的种种流行病自查一番。比如,要使文章有新意,就要尽量“接着说”,而不是“照着说”。这一点跟做研究是类似的,研究的价值体现在originality, creativity, 而不是一味的reproduction. 杨葵历数了一系列看似对立的问题,如“极简”和“文艺”,说“文艺得做作固然招人嫌,极简得乏味也一样不好”。关键不在于文艺或极简,而在于内容充实与否,表达贴切与否。只不过眼下很多写作者追求“文艺范儿”不得,只有“文艺腔”,而“文艺”则杳然难觅。再如“求逗”与“讨好”,指陈了一些作者一味求逗的造作,然后说“雅俗不是问题,关键要会心”。读者会心了,自然会笑,会有掌声,作者切忌用力过猛,刻意讨好读者。杨葵推崇李零教授做学问的态度:既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同样的态度也适合写作。杨葵对写作流行病的指陈,既是一个编辑“眼睛里揉不得沙子”,也是一个文人的文化自觉。语言与人心或文明的关系,是古来的老话题。缪哲在《祸枣集》里,反复强调“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语言与精神的好坏,互为表里。

  杨葵书里对眼下许多流行的文化现象,是持保留态度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早已是惯例了。即便是读书会,也经常出现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误会。好的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之间会有不同的解读,不同的读者也会读出不同的况味,很多感觉是“不足为外人道也”或“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若非出版商的促销,作者大都不喜欢此类活动。还有,对于部分文艺工作者将没有杰作归结于创作不自由,“管得太具体”,也有自己的看法。他通过一系列的具体事例,如前苏联的文艺创作,狄更斯的“遵命创作”--《匹克威克外传》,说明文艺创作中的种种限制其实如毛姆所说,“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自身的限制。艺术家越有才能,就越能自由地在限制范围内发挥自己的创作本能”。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民国范儿”成了文化圈里的热门话题,很多人热衷于民国教育与学术的自由,一副“屠门大嚼”的艳羡。缪哲评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时说,“咱们缺的,并不是自由,而是约束自身:如今学者之以文淫,如娼女之以色媚;教育与学术的大害,是我们心行的浮薄,不在自由的多少”。学术也罢,文艺也罢,确实需要自由的氛围;不过一味抱怨眼下的“不自由”,进而将其作为自身没有杰作的借口,就有点瞎起哄了。

  读罢全书,一如既往,回味无穷。杨葵献身说法,给我们呈现了一种写作的境界:不在于多么独步武林,而在于如何祛除种种流行病,清洁文字,清洁精神,言之有物,避免“为赋新词强说愁”。

  书里的几篇书评,写得也颇有味道,起码我对下面的书起了阅读的兴趣:张梅的《家师逸事》,李辉的《绝响:八十年代亲历记》,徐皓峰的《大日坛城》,以及《卢作孚箴言录》。

  《坐久落花多》读后感(十):含笑数落花

  杨葵的书是M推荐的,说是好玩又有意思的文字。读完《百家姓》的时候,觉得杨葵将纪实和文学结合得不错,回忆录一般的夹叙夹议的表述,小说式曲折迂回的情节,极具艺术性又略显夸张的结尾,可以说,文学创作成分和生活感受同在。若无人生经历,便也写不到如此“波澜起伏”,但若人生经历太多,恐怕就不会写出“惊心动魄”了。同样,若是初涉尘世,必定从中感受良多,若阅尽沧桑,则只能掩卷笑看云淡风轻了。以当下的文学环境来说,《百家姓》写得刚刚好,适合闲坐一读,放下,则不想念,忘记,便可重读。这样答复M的时候,M报我一莞尔,心照而已。

  随手翻阅《坐久落花多》之时,我给M发了短信,说,这个不错,明显写得比《百家姓》认真。M回答,继续读!爱读书而不求甚解者,自然不会推辞。这次从头开始读了。

  作为编辑的杨葵,自然要读书很多,读书多了,自然就会写作,读到他首篇“写作流行病”之时,不觉大乐。原来杨葵是喜欢平淡朴素的,原来他会以寿山石的“六德三贱”来喻写作,虽不见得多么地别出心裁,却也妙趣横生,生动活泼。至于此篇文章中的种种分标小题:“照着说”与“接着说”,“极简”与“文艺”,“求逗”与“讨好”,“主谓宾”与“定状补”,“六德”与“三贱”,“随缘”与“随习”,作者性格与作品命运,文理之争,雅俗之间,警句与白开水,等等,都短小精干,通篇读来,倒颇有些文学理论的论文模样了。只是,杨葵并不是将它当做文学理论来写,而是作为首篇立意的。那么,接下来自然是与此有关的文章。

  作为一个职业编辑,读书是职业和义务,而作为读者读书,那是心灵需要,杨葵没有完全区分这两者,其实也无区分的必要,因为他两者兼具。于是,浸腻书堆久了,自然就写文章多了。《坐久落花多》即为此意。如今,写书帐、书话、书评的人不算少,只要愿意读书,多少都能写点文字表达自己,这些各种各样的文字合在一起,便是对各种各样书的各种各样的理解和诠释。杨葵自有他的理解和诠释。看他读书,发现他涉猎的读书范围并不大,除了文学应该算是他的主业,美学和艺术的书算是副业,史学哲学算是辅业,之外,极少旁支插花,细细读来,倒觉得他还真的算是个专一负责的编辑了。

  《坐久落花多》书名很诗意,源自王维的诗句,爱读文史哲的读者,自是很容易亲近,与此同时,在杨葵的这些”落花“里,读者们也同样很容易找到熟悉的书籍,共同读过的书,自然就会有共鸣,即使这共鸣音未必和谐,即使杨葵未必与读者看法一致,但,共鸣总之是有的。于这些共鸣音里,可以听见了杨葵读书的一些独立思考,也可以听见了他的一些独立观点,有些观点,深以为然,有些观点,则不敢苟同。好在杨葵的文笔并不具有那种霸道、威吓的压迫感,读者不接受之余,也不见得一定会萌生反驳杨葵之心,更不可能拍案而起。只因,一方面杨葵的文字情绪处理得很不错,另一方面,他很聪明地没有直白成大白话,作为文人的杨葵,有些话,他说了五分话,领悟便在听众和读者了。对于文人来说,文章本就需要这种看不见种种煽情和异峰突起,又不是一直平淡无华和风平浪静,只需要偶尔微波荡漾,偶尔清风细雨,即可,这点来说,《坐久落花多》真是最适合各类文人含笑一读,作者杨葵呢,果然是个属猴的,够精明,也够有趣。

  此书是今年(2014)成书的,自然当代气息浓厚,其中很多词汇、话题、甚至字符串和网络用语便更为贴近当前,细细玩味,愈发觉得杨葵实在是个聪明人儿,这么写来,时代背景都融入其中了,年轻气息旺盛,同时,毕竟是不惑人士,比如:不再淘旧书,作为编辑与作者读者交流的一些轶事,等等,宛然一个成熟世故的成年人,如斯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又如斯老成世故的人儿跃然纸上,比之前读过的文字要亲切得多。

  此书插画是老树,老树的画,我一直以为可归类文人画,别的地方配着,总觉得不合适,配杨葵的书,倒是相得益彰的。这可真的中算是此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清新、很亲切、很自然。

  【原文地址】

  注:杨葵给四星,老树给一星,合起来五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