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唐译子不语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唐译子不语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3-18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唐译子不语经典读后感10篇

  《唐译子不语》是一本由【清】袁枚著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一):一场光怪陆离故事

  初看书名时候,以为是唐朝的鬼故事。看到作者的时候,才明白这个是书名就是叫《唐译子不语》,它是清朝作家袁牧所著,袁牧,字子才。是清朝的一位进士。书名为《子不语》

  在封面上有这样一段话:穷天地造化之变,记鬼怪神异之说。借游心骇耳之事,成美丑善恶之书。看完书,才明白这段话的深意。作者通过鬼怪故事,告诉我们人性真善美,丑与恶。

  孔子曾曰:子不语怪力乱神。这句话的意思是:对鬼神要敬而远之君子当正道在心,君子当正道在心。这本书古代鬼怪故事,插入了精美的故事插画,图文并茂写作形式丰富了读者们的视野。全书分为十二卷,每卷里都分为10个左右小故事,故事采用文言文、白话文及故事插画组合而成。让青年读者们阅读起来更加方便。让读者阅读的同时,也能丰富语文知识了解中文的博大精深

  非常佩服袁牧,敢于做那个不一样的人。书中描写了很多鬼怪和人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描述了很多不可描述的画面。在当时那个朝代,敢于把这些写出来,可见他是一个崇尚自由、真性情的人。我可以说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他的。特地上网百度了一下。觉得他是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要在“传奇”上打引号呢。关键在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创作书的里。

  书中的赑屃精这一折,就写了妖怪和人之间的感情,女妖怪看上华生,与他欢好。殊不知人妖殊途。使的华生身体每况愈下。她也为他寻找良药,但还是败在了世俗之下。其实,鬼怪不一定都是阴险狡诈的。也有善良的,本书借鬼怪传说来暗示世人人性的真善美、丑与恶。人们往往因为一些不为人知想法,做出出格的事情。便把这些事情推脱于鬼怪传说上。为什么不能正视自己内心呢?

  就像书中说的借尸还魂,谁又能证明这个事情是真的还是假的。但有很多光怪陆离的事情是现在科学也不能解释的。

  对于鬼怪之事,古人曾说过: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很多事情,在科技发达的现代也不能找出结果。阅读完本书之后,觉得该书非常适合在闲暇时间阅读。能让人思考文章中的精华,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好的精神,反思不好的想法。善于发现人性的真善美。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二):编译作者东土大唐:奇人袁枚和奇书《子不语》

  *一个被偏科耽误的才子

  乾隆四年,才华横溢的袁枚23岁,顺利考上了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是个什么职位呢,相当于是重点培养对象一样,在翰林中选资质优秀的,集中培养三年,再次进行考核,成绩优异者将来飞黄腾达的可能性极大。前朝的张居正和后来的曾国藩,都曾经是翰林院庶吉士。袁枚自身文采飞扬,同时刑部尚书尹继善非常看好他,可以说各种条件都具备了。只可惜,他偏科。在最后的考核中,他的满文一项不及格,最后外调江苏,仅仅当了一个知县。

  *一个极懂炒作的商人

  当了几年知县后,袁枚干脆辞职了,在南京购买了隋氏旧园,改名为“随园”,花费重金将其改造为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有鸟有鱼的园林景观,供给外面的游客参观游玩。等到随园有了一定知名度,他立马推出一本《随园食单》,极力炒作随园内的美食,并蓄养了一批美女进行歌舞表演,另外还出售自己的各类著作,融吃、购、游、玩于一体,真可以说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旅游界先驱、商业界达人。

  *一个主张性灵的文学

  袁枚没有成为政界巨子,但在文学界却名声远播,是乾嘉三大家之一。他在文学上主张“性灵说”,强调创作要发自内心讲究真实情感和真实欲望,“性情之外本无诗”。因此袁枚大胆肯定爱情诗的价值。他写的《祭妹文》也真情流露,读之令人鼻酸。

  这种“性灵”的主张也映射到袁枚本人的生活上。他思想解放,遵从内心。他既喜欢女人,也喜欢男人,身边追随者甚众,且毫不顾忌旁人的眼光,因此受到不少理学家的痛斥。

  *一本游心骇耳的奇书

  袁枚著作很多,其中最奇妙的当然属《子不语》,书名取自“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不说,袁枚偏要说,而且把他的性灵主张也贯彻到了书中。

  《子不语》记载的都是古灵精怪的短篇故事,在里面,袁枚毫不避忌地写了一些人鬼神真心相爱的故事。比如《紫姑神》一篇,紫姑神原是上天仙女,为报答秀才钟情之意,自荐枕席。然后与秀才定十五年之约,转身投胎。秀才也果然守诺单身,苦苦守候,终成人间眷属。袁枚也大胆地写了许多男男同性之好的故事,和性器官的描写。也许在道学家眼里显得粗俗不堪,但自由、真情却是他一贯人生的主张。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三):经典志怪故事集

  《唐译子不语》是个大气名字,看到“唐译”估计许多人和我一样会联想到“唐时的译本”的意思。但其实〈子不语〉是袁大才子的作品,袁枚老人家他可是清乾嘉时期著名大家,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又叫“江右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三人是“江左三大家”)。

  此书之所以名叫“唐译子不语”只是因为袁枚用半白文言文写的志怪故事集《子不语》,时今有人将之重新编译。此人是文字游戏爱好者,喜欢插科打诨,笔名叫“东土大唐”,所以便非常取巧地为此书起名“唐译子不语”。

  自序中作者说,之所以挑《子不语》来译,一是考虑到《子不语》有许多可看之处。二是《子不语》原是笔记本,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适合当下的碎片化阅读。其实,这样的故事,本身也非常有可读性,虽然子不语乱力怪神,但于志怪和奇闻异事之中的却也不乏针砭时弊,也有许多讽喻现实作用

  《子不语》原本为二十四卷及续编十卷,共三十四卷,作者从中选了十二卷约八十篇文字作了编译,“以有趣或有知识性为原则,并没有刻意对故事三观作取舍”。不对三观取舍,保持原作风貌这点也非重要。袁枚老先生自己性灵清奇一生追求自我,任性放浪,广交善游,玩得开心,活得潇洒实在千古文人中的一朵奇葩。而他笔下的这些子不语故事,来源颇杂,亲朋好友口述,他人或官方的纂文。有时来得偶然,有时专门为猎奇而收录。这便造就了这部《子不语》必然主旨纷纭。再加上仿六朝志怪小说及《聊斋志异》,其中不乏一些迷信传说,因果报应,荒诞离奇的因素。所以,其中三观在时今必然是属非主流的。对这些,阅读时,我们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这个译本,在编排上也有些建议。一是,目录中只列了卷次,没有列出收录的卷中具体篇名,这可不符合我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谁知道自己读到第几卷?读着怕都忘到脑后了。如果有篇目名称,我们就知道哪一篇读过,哪一篇没读。二是,此本将译著与原文一同收录,非常好。既方便有古文基础朋友直接读原文,也方便人读今文。但既然是译著,原文中有一些生僻字的,做过一些查找备忘的,这些也可以收录,阅读中多了解些常识多多益善

  总的说来,此译本译文通俗流畅,读来非常有意思。文中还附有形态各异的插画,很有特色。值得一阅。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四):一曲光怪陆离的事集

  一曲光怪陆离的事集

  子不语是一本产于清朝的文集,这本书作者是袁枚,乃清朝著名文学豪绅,此书取名子不语,恰恰是孔子所忌讳不说的怪力乱神,孔子不能说的妖魔鬼怪之灵异事件,都在本书中记载了下来。况且,我们自古就有聊斋志异此等邪辟之书,且民间口口相传的鬼怪之传说数不胜数,而封建迷信思想也迫使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这样的背景下,子不语这类怪异之书自然就被编撰了出来。

  东土大唐是一位小有名气的作家,其他的代表作也很是叫人喜欢,且拿此书来说,唐译子不语,就是东土大唐对子不语进行翻译解读,子不语诞生于清朝,其写作方式也必然是文言文,如此的行文方式也让现代人读起来十分不便,但文言文恰恰代表了我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古韵,学习古文,翻译古文,解读古文,也成为了我们的必学之一。而东土大唐在子不语全书近千篇文章中,挑选出经典的88篇进行翻译,其译文行云流水通畅自如,对文章本意表达的很好。

  最可贵的,是子不语一书中,各个故事反应出来的褒贬之意,其中,多以鬼神之事为主,我们通常将人生活的世间成为阳间,同理,人死后,魂魄就去往了阴间,而阴阳相连,诸多生死之事也催生出来。而通过生死阴阳之说,来反应世间百态,因果报应。

  拿《平阳令》一篇来说,平阳县令一职,多处理县民家常小事,但他对涉及到妇女的一些事的处理上太过残忍刻薄粗暴,对娼妓行违背人伦道德的刑罚,对嫖客进行羞辱更有甚者对姿色美的娼妓进行毁容,让其尊严尽毁。可显出平阳令的奸恶嘴脸。然后在他举家远赴的时候,在客栈闹鬼的房间里,错手把妻子儿女当为鬼怪杀死了,醒来后发掘被鬼戏弄了,悲痛自杀而亡。

  显然,这预示着因果报应,对其他人如此残忍不堪,自己的下场也极为悲惨,而这种讽刺意味深长的故事还有很多。这种用把某种要表达的东西寄托于鬼神身上来使人们信服,虽然放在今天,对我们信奉科学的人并不适用,但这在清朝之前,封建固化思想顽固时代很有

  作为,那时候的人敬畏鬼神,从这故事中也能使人提升一些自身修为吧。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五):画皮

  看完子不语后便想到了《画皮》,秦汉年间都尉王生率王家军在西域苦战,并救回一女子小唯,小唯乃千年狐妖因贪恋红尘而酿成大错。这何尝不是一种诠释,对生命本性的诠释。还记得看贾平凹的《故事生灵》一书时,便记住了一句话“人有灵,动物幽灵,世间万物皆有灵”

  《子不语》一书一直是我可望不可即的,最大的原因就是文言文。当然还有那高不可攀的作者袁枚大人,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时称随园先生,钱塘人,祖籍浙江慈溪,曾官江宁知县。为“清代骈文八大家”、“江右三大家”之一,文笔又与大学士直隶纪昀齐名,时称“南袁北纪”。

  最开始看见书名《唐议子不语》还以为是唐朝时期译的,后来一想,“哎,不对啊,袁枚是清时期的人,怎么会唐朝就译出来了呢!”后来才知道是以为叫做东土大唐的作家译的。东土大唐:专栏作家 段子作者 文字游戏爱好者。(真尴尬,辛好还没对朋友推荐这本书,要不然一不小心介绍成“这是唐朝译的袁枚的子不语白话,更别说最早的古白话还是在宋元时期才出现的,呜呜呜,这就尴尬了”)

  《唐议子不语》一书用生动语言故事描述了妖魔鬼怪等怪力乱神之事。传说妖化形需千年,为何妖魔鬼怪苦苦争相为人,不过是一种欲。一种对人世的欲望,对人皮相血肉的欲。妖魔鬼怪也有血有肉,有着自己的情感,他们也想用一幅精美的皮相堂堂正正的行走在这红尘间。《唐议子不语》将他们的情感大大的表述了出来。用文言文与白话文相结合的方式,使读者更易懂本书想要讲述的深层含义

  赑屃精与华生有一段情,当赑屃精与华生在一起数月后,华生身体便每况愈下,华生两次伤害赑屃精,却为让赑屃精后悔,直到第三次,一跃而起,化为乌云,飞上天空。到底是人的两面性,还是赑屃精的两面性?华生一面不愿与赑屃分离,却一面伤害赑屃。赑屃不怪华生,求得仙药救治华生,无怨无悔。究竟是人有情?还是生灵有情?

赑屃

  本书将文言文通顺,流畅的表述了出来,在加上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将原文的内容生动的复述了出来,让文言文不在难解,使文章让更多人阅读。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六):读鬼故事时我们在读什么

  小时候总是缠着会讲很多鬼故事的大姐姐,让她一个接一个的讲那些离奇古怪的妖魔鬼怪。而自己对于妖怪的印象,也总是停留在86版《西游记》里各种长相奇形怪状的山洞大王。那时候以为妖怪和鬼是差不多的,也都是充满恶意会吃人害人的。尽管听故事的时候常常被吓得闭起眼睛惊声尖叫,但对于那些未曾见的世界好奇,终还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

  后来长大了,读《聊斋志异》,读《山海经》,读《太平广记》,读《子不语》,才读知道原来鬼和怪是有很大区别的,才知道鬼和怪都有好有坏,也才知道鬼文化和怪文化是如何兴起、流传、还分了流派的。

  大概最为大众所熟知的鬼怪之书,当属《聊斋志异》了,其中很多故事及传说因为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而被不曾阅读过这本书的许多人熟知。大家也自然知道了鬼才蒲松龄,但和他同一时代的袁枚,知道的人却并不多,他的《子不语》也未曾像《聊斋志异》一般家喻户晓

  袁枚是乾隆四年的进士,后来辗转四个县城,做了七年的县官,为官清廉,名声也好,但仕途始终不顺,后来索性辞官不做了,隐居在南京的小仓山随园,因此世人也称其“随园先生”。袁枚是乾嘉三大家之一,文笔和纪晓岚齐名,人称“南袁北纪”,可见其才华卓著。

  “子不语”这三个字,出自孔老夫子的“子不语怪力乱神”,说的是孔子不谈论鬼神。其实儒家是相信有鬼神的,但并不主张去崇拜、去追求,孔子也教育弟子们,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却偏偏有许多文人墨客撰写下如此之多光怪陆离的鬼怪故事,可见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人类从未停下脚步,不论是以哪种方式,另一方面,故事里讲的是鬼,却是给人看的,这当中的隐喻、暗喻、比喻,这当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这当中的敢怒不敢言,这当中的寄托和期望,也可以让今时今日的我们一窥当时的时代风貌。

  高中的时候读文言版的《子不语》,只是为了看个新奇,古人讲话言简意赅,故事也是点到为止,留白的手法可以让读者自己去延伸、去体味、去思考。但当时年纪尚轻,也不曾像现在这样经历过一些世间的人情冷暖,自然不能明白其中深意。

  新近,读新出版的《唐译子不语》,读着依旧熟悉的精悍篇幅,却读得时常叹气感慨,读得时而心中畅快,时而满是无奈。书中摘选了《子不语》当中的一部分故事,我相信是译者精挑细选的,每个故事都很好看。对于译者东土大唐,我实在陌生,但他对于文言的翻译,在我看来已经算是贴切的了。作为一个文言文译本,《唐译子不语》是合格的。一篇译文,再配上原文,如此,既能让读书的人顺畅的读上好些鬼故事,也提供了领略原文的机会,体会一番原汁原味的意犹未尽和意味深长。

  小时候,我们听鬼故事,听的是那些奇异的样貌,奇异的本领,后来我们读鬼故事,读的是人间的百态,人生的芜杂。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教化,鬼故事依旧影响着今天唯物的我们,影响着今天相信科学的我们。《子不语》里的鬼故事纵然是好读的,但若要真正了解鬼怪文化,还需要多读一些类似栾保群《扪虱谈鬼录》这样的书,帮助我们理解其中之意。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七):任性的《子不语》和陪跑的“袁枚春树”

  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前一阵刚揭晓,果不其然,万众瞩目的种子选手村上春树再一次落选,有人甚至觉得,这位日本小说家很有可能打破格雷厄姆·格林22次获提名却空手而归的纪录,以这种另类的方式“留名”诺奖。

  如若真是如此,确实是足够让人唏嘘——人世间还会有比这更悲催的文人吗?有的。至少,袁枚算是一个。

  说起来,袁枚也算是跟村上春树一样,年少得志:9岁读诗文,12岁就跟自己已经四十不惑的老师一起考上了秀才,21岁被举荐参加“博学鸿词科”的选拔(跟他一起待考察的,是一帮平均年龄60左右的老才子们),24岁考上进士时,连乾隆皇帝都看过他的文章,且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前朝的张居正和后来的曾国藩,都曾经是翰林院庶吉士)。同时刑部尚书尹继善非常看好他,可以说各种条件都具备,简直是开了挂的人生!

  然而,袁枚的挂没有一直开下去,27岁时,翰林院散馆,作为翰林院庶吉士的袁枚很不幸在考试中挂了一科,意外并委屈地被外放到江南任县令,到了34岁,干脆因为父亲过世,要回家侍奉母亲,辞官不干了。作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读书人,显然袁枚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面是不及格的。

  当然,袁枚在当时仍有一条路可走:“为往世继绝学”,研究个“四书五经”什么的。偏偏袁老夫子对此嗤之以鼻,人生九大爱好,第一是吃饭,最后才是读书,堂堂“乾隆三大家之一”,居然是个不问天下事的吃货,士大夫对他不齿。好不容易不谈吃喝,饶有兴致的写本鬼怪小说吧,不如前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那样家喻户晓也就算了,甚至今天的各位如果不是因为嘴馋在各大网站买他的《随园食单》,都鲜有人会从相关推荐栏知道《子不语》的存在。

  更有如鲁迅先生这样的大家,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毫不客气的评价《子不语》,说“其文屏去雕饰,反近自然,然过于率意,亦多芜秽,自题‘戏编’,得其实矣。”如此,若是搞一个“中华民族德艺双馨文人奖”,袁枚怕是也只能一路陪跑达数百届不止,要被称为“袁枚春树”了。

  尽管如此,我们仍在袁枚的著作中看不到丝毫的怨天尤人,相反的,倒是有几分任性的可爱存乎其中——

  在文学上,他主张“性灵说”,“惟我诗人,众妙扶智。但见性情,不著文学。”(《续诗品》),“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随园诗话》),强调创作要发自内心,讲究真实情感和真实欲望。

  生活上,他思想解放,遵从内心,男女通吃,且毫不顾忌旁人的眼光,即便受到不少理学家痛斥,仍无怨无悔。

  于是乎,我们在《随园食单》中看到了脍炙人口,在《小仓山房诗文集》中看到了放浪形骸,而在《子不语》中,则看到了一个“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大千世界。

  在这“大千世界”里,有快意恩仇,有光怪陆离,却也有几度寂寞,儒家士大夫想说却不好意思说的,它说了;儒家士大夫想都不敢想的,它记载了;除了传统志怪小说的神怪内容外,它竟然还有着“不德”“不治”一类的故事,或者用高珩的话来说就是有“淫辟”与“叛逆”之事,以鬼观人,人耶?鬼耶?

  “君须知万类不齐,有人类而不如怪者,有怪类而贤于人者,不可执一论也”,自从魏晋竹林七贤之后,如此风骨人,如此任性文,鲜矣。

  也许吧,即便有着“平阳令”、“鬼冒名索祭”这样耐人寻味的故事,再过几百年,袁枚的这本《子不语》仍会是评价不高,名声不大的一本集子,但那又如何?任时光飞逝,日月更替,洒脱仍然长留,真性情仍然永恒,而我们,能在不断与妥协和忍让的真实世界中拥有任性的《子不语》和“袁枚春树”聊以慰藉,足矣。

  :感谢“东土大唐”的白话翻译,在这个“轻文明”的阅读时代,这事之于《子不语》的阅读,可谓功德无量。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八):言简意赅的“怪力乱神”集

  之前只知道袁枚写过《随园诗话》,不过因对诗歌理论著作一直不是特别感冒,所以仅止于听过。后来有了一本天津人民出版社印刷出版的《子不语》,集子虽不厚,仅二百来页,但因其为纯文言版本,加上有些生僻字不太认识,看起来的速度便慢了许多。不过陆陆续续看下来,却发现,被孔夫子不喜说的“怪力乱神”,在袁枚笔下尽情道来。二百多页的小集子搜集了二百来篇的故事,可见这些故事篇幅短小,故事虽然不长,但看上去却非常的神奇,甚至有些惊世骇俗,哪怕搁到今天来看,也同样觉得不可思议。

  虽然里面有一些可能搁到今天依然让人觉得太过惊世骇俗的内容,但总体而言,里面的很多故事看着既有趣,又有教化的意味,作为寓教于乐,或开拓眼界,或激发人的想象力的作品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可观性的。也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世情百态。不过因之前的那本是纯文言,作为小孩来说,对文言的认知度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这本唐译本的《子不语》来得就相当及时了。

  闲来无聊,比对了一下长江文艺出版社与天津人民出版社的《子不语》,前者亦即唐译本的《子不语》,将《子不语》分成了十二卷,每卷收录故事4到11篇不等,总计80篇;后者则是全新的点校本,将《子不语》分成了六卷,每卷收录30来篇,共计205篇。从数量上来说,纯文言的版本收录的故事更多一些。但是从故事的可读性来说,唐译本采用了现代翻译与文言对照的方式进行阅读,一方面方便了对文言有障碍的朋友去了解相关故事,另一方面又给了愿意阅读原文的朋友一个机会。采用这种文白对照的方式,也有利于提高大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文言看多了,慢慢就会有所提高,将来也许就能抛弃翻译直接看原文而没有太大障碍了。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各取所需,照顾了不同读者的不同水平。

  不过在此稍微想说一下的是,本书有个缺陷,就是目录不太清。虽然本书设置了目录,可是在每一卷目录下没有更清晰的介绍,分类标准也没有写。如此一来,纯粹只是给了十二个纯数字的标题。这样便失去了分类的目的了。像此类故事,一则看原文,一则看翻译,平常读者一般不会一口气将所有故事全部读完,对于这种篇幅短小的故事来说,这样做既辛苦,信息量又太大,不是太适合。随手翻的话,又不知道哪里阅读过,哪里没有阅读过。也不太妥当。

  个人的建议:类可以少分一些,每一则故事的名字最好能在目录里体现出来,如此就非常方便大家的查阅了。不然,我们看到某一个故事,合上书本,谁知道是第几卷,它的分类依据何在呢?另外除非夹个书签,不然还得记类别,还得记页数。实在不方便读者后续阅读。

  翻译来说,相对那些照着原文一字字翻的,唐译本还是不错的,能根据故事的情节,适当补充或删减一些字词,以流畅阅读为先。

  摘短篇一首以示例:

  治鬼二妙:

  翻译:娄真人劝慰世人说,遇到鬼千万不要害怕,一直用气吹他,以无形的力量来对抗无形的力量。鬼最怕人气,比用刀剑棍棒的效果还要灵。

  张岂石先生也曾说:“见到鬼不要怕,只管和他打,打赢了固然最好,就算打输了,最坏的结果无非变成鬼,和他一样。”

  原文:娄真人劝人遇鬼勿惧,总以气吹之,以无形敌无形,鬼最畏气,转胜刀棍也。张岂石先生云:“见鬼勿惧,但与之斗;斗胜固佳,斗败,我不过同他一样。”

  《唐译子不语》读后感(九):看似怪异却有道可循的奇书

  读过的书尚未以千万计数,至少也可以百计了。在诸多形式的现代书籍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设计与排版,彩图填插于点睛之处,起到了审美和寓意的最佳结合。如今翻开《唐译子不语》这本奇书,同前者的现代气息形成对比,古朴中倒是颇感独特,翻阅之间不禁暗自连连称奇。

  此书称奇有三

  其一,设计简单,却墨香袭人。

  《唐译子不语》中插图并不多,屈指可数不多不少刚好四幅,到后面几乎全是文字。整篇文字的排版也并无特别之处,只是先将译文从头到尾呈现出来,随后便是对应的文言文故事。就这样一篇译文,一篇原文的叙述下去。然而正是这样的简单设计,使得简约朴素之感沁于其间,捧起书本仿佛捧起了一篇篇古卷,没有了复杂形式潜在的影响,沉浸在四溢的墨香中,不知不觉依着想象塑造故事的脉络,完完全全静下心来品味来自古文字的魅力。

图片来自网络

  其二,同为鬼怪,篇篇相异。

  鬼怪的故事自古有很多,比较有名的像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早期的《山海经》等,堪称同类书籍中的经典。然而《山海经》多以上古神话为题,而《聊斋志异》则是以书生和狐媚蛇一类的妖为形象,来描写爱情题材。《子不语》的特点是故事角色和内容取材范围甚广,从石头、小狗,到人与人、人与物,人与阴差阴兵等,都可入文成为短片的故事角色。以旁观着的身份记述着民间传闻的许多奇闻小事。有些结局美满,有些离奇得让人摸不到头脑,有些甚至令人忽而感动,忽而惊骇,忽而悔恨惋惜。一本《唐译子不语》囊括了大大小小的变数和可能性,丰富的情节引人入胜。

  其三,收获哲理,细思颇丰。

  一本书如若被称为经典,则必然有其长久的价值所在。《子不语》中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自然藏着民众的智慧与期许。这部古文处处体现着中华传统意识的精髓。不论篇幅多么短小,善恶美丑都会跃然纸上,以丰满的形象间接表达着对社会秩序和某些现象的讽刺。 比如因果、善者鬼神亦不敢欺,再比如鬼也会有想不开的时候,钻进死胡同不肯去投胎,经一番开导后,恍然大悟,这个形象倒是蛮可爱的。当然也有所谓的“正直”做的偏颇了,以致高傲自满被鬼所戏。

  从《唐译子不语》的书中,还看到古人智慧的先进性,其对时间的把握虽不可用现代言语准确定义出来,却可通过故事描绘出时间的庞大无边。将盘古那一篇就是时间的渗透,故事中以千万年时间往复,千万年中的世界万物也都依次循环,每隔相同年岁就会有个盘古开天辟地,就会有个人出现来寻找秘密,颇有《盗梦空间》时间重叠往复的烧脑感。构思奇特,时间循环、劝人看淡放下的思想不言而喻。

图片来自网络

  书香、朴素、丰富、奇幻、哲思、传统、感悟……这些特点集于一书——《唐译子不语》,讲述着中华上千年不变的祖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君子泰然自若而不骄傲,小人骄傲而不泰然自若。 ”每一句话中都包含着孔子的智慧思想。“子不语”即是孔子对鬼神的智慧态度,不是孔子不说,是因其变幻莫测,不可乱说,故而孔子对鬼神长存敬畏之心,避而远之,转而研究那些最基本的思想和道德。借孔子话题为名《子不语》,并非敢于将怪、力、乱、神等事的前因后果全权道出,讲鬼怪为虚,述厚德明礼为实。

  《唐译子不语》,论怪异而寻道的书籍,一本值得一读的鬼怪故事集,一本传统思想深藏的经典。这部奇书,可以来读一读。

图片来自网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