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群效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群效应的读后感10篇

2022-05-27 02:05: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群效应的读后感10篇

  《小群效应》是一本由徐志斌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3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群效应》读后感(一):4星|《小群效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的数据与分析

  作者有多年社群工作经验。书中引用了许多未公开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的数据和分析结果,也有作者自己的数据与分析。非常有价值。

  作者的思想我总结如下:移动互联网时代,很大一部分流量已经转移到各个社群中了,因而变得无比分散;社群中的用户喜欢比较,喜欢进阶与升级;社群中的意见领袖非常重要。

  书中有彩图,彩图在kindle阅读器上看不太明白,需要在电脑或平板上看。

  总体评价4星,非常有价值。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书中的页码,【】中是我为了把隐含的信息说清楚而添加的文字:

  1:在社交网络中,有六大驱动力不容忽视,它们分别是:荣誉驱动、利益驱动、关系驱动、事件驱动、地域驱动、兴趣驱动。#396

  2:例如腾讯的产品干脆就可以用“比”这个字来浓缩概括,它旗下的大量产品都在使用“比拼/比较”这个技巧。“围住神经猫”“微信打飞机”等轻量游戏更是因为运用了“比较”而一度风靡全国。#398

  3:我们将人们活跃在“小群”中进行分享,引发巨大社交传播结果和转化结果的现象,称为“小群效应”。#656

  4:因此,虽然用户希望加入大群,但并不是每天都活跃在大群中,相反,用户更多会在小群中进行频繁和密切的沟通与分享。#680

  5:其实不然,和其他移动产品一样,“北上广深”等大型城市的用户仍然占据着【快手的用户的】主流地位,而三线、四线城市的用户由于创造力同样被激发了出来,因此显得比较特别。#894

  6:在社交网络中,产品经理们将能够促成用户活跃、降低互相认识的门槛,以及加为好友(结网)的基础归纳为“三近一反”。其中,“三近”指的是相近的地域、相近的年龄、相近的兴趣爱好等,“一反”最早是指性别相反。#919

  7:再深入分析这些数据,其中仅20万用户的自然推荐和分享,就给该平台每月带来了至少1亿元的销售额。我们将这些用户称为“购物达人”。#990

  8:在对这一事件及更多社交传播案例做出分析后,苏旋发现:46.25%的参与量是由0.8%的人产生的。#1062

  9:原来扮演【珠宝行业】关键连接者角色的是那些喜欢茶艺的人。喝茶时手腕和颈部佩戴的珠宝首饰,是这个人群经常交流的话题之一,他们将信息引入了一个个谈话时的小圈子。#1305

  10:大部分时候,【微信群中】活跃人数不超过群成员总数的10%。腾讯内部也曾对数以亿计的QQ群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活跃比例也只有10%左右。#1332

  11:由事件驱动而组建的群生命周期很短,多为3~7天。由关系驱动组建的群生命周期更长,至少有一个月。#1345

  12:知识星球创始人吴鲁加认为,七天内登录三次的用户更值得关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更能反映出用户的黏性,标识出核心用户群。#1405

  13:从这个模型出发,“工具性”、“病毒性”和“长连接”之间任何两个组合都足够产生惊人的结果。#1461

  14:不过,随着用户迅速聚集到社交网络中,并从大广场进入小群,“流量池”玩法的主导地位开始让位给“用户池”。企业不再依赖广告投放、平台推荐的方式来获得用户;相反,资金的对象瞄准了用户本身,如不同章节中我们分别提到的“滴滴红包”“大V店”等增长模式都是如此。#1540

  15:几乎伴随着2015年春节假期的结束,一个新的周期又悄然启动,在这个周期中爆发了今天大家非常熟悉的网红经济、直播经济、知识付费、社群经济等一系列深度依赖社交网络的市场热点。社交网络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周期。#1603

  16:我们将用户在小圈子内互相比拼、竞争以凸显自己某种形象和地位的现象,称为“小池塘里的大鱼”。“大鱼”代表用户想要塑造的形象和地位,而在一起互相比较的人群就是“小池塘”。#1683

  17:答案是用户进阶机制。用户希望不断获得进步,希望能和比自己能力更强或地位更高的人在一起。#1733

  18:用户乐意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但并不乐意做大池塘里的小鱼。#1834

  19:头部区域吸走了绝大部分的用户、关注、流量和订单。只有几个人、十几人、几十人参与的话题,则占到了全部话题总量的绝大多数。曲线释放了一个残酷信息:社交网络中只有长尾和头部两个世界,腰部区域几乎看不见。#1972

  20:可以说,迅速爆发并进入头部世界的应用是海量试错的结果。而长尾世界为进入头部世界的应用和合作伙伴提供了“创新池”。从丰富的长尾世界中学习和借鉴,是进入头部世界的一种方式。#2023

  21: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社交蒸发冷却”现象,在垂直社群中,大量新用户涌入带来了许多基础而重复的问题,导致高阶用户最终离去——高阶用户希望在一个专业圈子中进行更深入的探讨。#2298

  22:2015年,微播易在监测微信公众账号文章的传播时就发现,深度文章的扩散路径经常表现为:用户阅读后会将文章分享给自己所在部门或者同行的群中。这样的扩散和转化都十分有力。#2325

  23:张溪梦也曾对外分享过类似数据:领英发现,如果用户在注册账号后的第一周添加5个好友,留存比例会更高,于是将运营策略调整为鼓励用户在第一周添加更多好友。#2378

  24:网易跨境电商业务部门则观察到,如果能够影响15%的人群,一个大型社群就被影响了。#2475

  25:在社交网络中,关系链构建了壁垒,好友具备整个世界的特性,可以保护人们免受不相关信息的骚扰,但当人们进入几乎全部错误的关系链时,这个壁垒也会牢牢地将人们扯入“泥潭”。#2560

  26:社团圈子:这类社群的典型特点是核心人群稳定,互动的增加会吸引更多新成员加入,他们也会和原成员保持一致并频繁互动。实际上,今天大部分垂直社群多归属此类,因此行业中呈现的另一鲜明热点是成功变现。#2687

  27:可以说,商业化在大型社群中一定会出现,而且几乎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商业化也是推动社群壮大的核心动力。#2789

  28:社群的升级和跃迁受到四种力量的影响,分别是:成员之间互动是否频繁、是否有一个足够大的主流人群、商业化力量的介入,以及外部力量的介入。#2861

  29:社群中的超级意见领袖一旦多起来,多半会发生部分人出走另组山头的现象。#3019

  30:重度角色扮演类游戏(简称MMORPG)一个月后通常会流失90%以上的玩家。而回合制游戏采用重社交玩法,生命更长久,如一款游戏在5年前有10万人在玩,5年后依然会有90%以上的玩家留存并保持活跃。#3101

  31:事件驱动不如关系驱动,兴趣驱动不如地域驱动,利益驱动不如荣誉驱动——但并非说明某种驱动力真的不如另一种,而是为了便于我们记忆和理解。#3567

  《小群效应》读后感(二):写作社群时,我引用和参考的48本书

  《小群效应》写作了两年时间,期间阅读了不下百本好书,最终借鉴、参考或引用的至少有48本。这些书目虽然全部列在了书的附录中。包含很多专业书籍,也有些看起来莫名其妙,但他们最终都有一些微妙的联系。通常,系列读书所带来的启发与思考是巨大的。串联起来的脑洞也是很好玩的事情。我将这个书单简单列在这里,并做一定扩展,因此,可能本文提及不止48本书。

  关于用户进阶

  《星辰变》、《斗破苍穹》、《苗疆蛊事》、《苗疆道事》

  《底特律:一座美国城市的衰落》、《落脚城市》

  现在要想黏住用户、让他们持续活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很多社交化还不错的工具或市场活动往往在这里崩溃。社群、社交当然有自己的方法,不过,帮助理解这些方法的最佳参照却是网络小说。比如:《星辰变》、《斗破苍穹》、《苗疆蛊事》、《苗疆道事》。

  苗疆系列是我的大爱,一直这样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国最好的IP一定是苗疆系列。就像在现实世界中叠加一个虚拟世界,非常类似西方的狼人、吸血鬼等衍生世界一样。如果你还能去抢这个系列的IP,那么请毫不犹豫吧。到时不管电视剧还是电影,估计会场场炸裂!现在,这个作者开写《平妖二十年》,也是类似的脑洞。

  《星辰变》则是我最早阅读的百万字以上网络小说。《斗破苍穹》最近在改编电视剧。

  这些书都列在了《小群效应》的参考书目里,共同特点是:主人翁基本都是屌丝或小人物,然后不断修炼、升级、提升,每次碰到的敌人都比自己强那么一点点,不断的努力让自己超越了他们,最后站到了世界巅峰。

  这么说起来,宫斗也都遵循着类似逻辑,如《甄嬛传》等。

  这个模式,让动辄数百万字乃至千万字以上的网络小说,变得非常容易阅读,兴致盎然。不然,你以为谁去读啊?要知道,我也是二月河、高阳、沈从文、莎士比亚、老舍、梁晓声、路遥、盐野七生等无数大拿的系列都乱看如喝水的主。但回想起来,看大拿们的书,快感不如网络小说。能有抗衡的,估计只有金庸老爷子的武侠了。

  不信,你也试试读读。

  网络小说是典型的网络游戏逻辑,也是当下年轻人最熟悉的语境。“够够手的进阶方式”几乎就是这个模式的另一种描述,《小群效应》第九章中还讨论到了贴吧的年轻用户群体如何表达的需求,一群不被关注的人是如何创造出令人震惊的“出征”事件,也是这些模式的现实呈现。

  我有时想,这是年轻人选择了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还是网络小说和网络游戏共同改变了年轻人?

  严肃的社科类书籍中,《游戏改变世界》和《游戏化思维》则曾经推荐过,这次没有列在48本参考书目中。不过是可以再度看看,感受下用户进阶、持续黏着那些事情。还有两本《底特律:一座美国城市的衰落》和《落脚城市》。用社群的语言来说,《底特律:一座美国城市的衰落》就像因为无法持续供应用户想要的需求而快速衰退的社群(城市)。《落脚城市》则清楚地说明,即使是那些很贫穷的贫民窟,如果给予他们机会,给予上升通道,底层的居民们就能够晋升,能够超越阶层,子女可以有更大的成就等等。

  关于社群的组建和凝聚

  《社交红利》、《即时引爆:社交红利2.0》

  《华夏边缘:华夏记忆与族群认同》、《窄门前的石门坎》、《乡土中国》、《人类简史》、《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教父》、《三体》

  《社交红利》和《即时引爆:社交红利2.0》几乎不用多说,是我名下两本还算不错的书,社交网络必看,点到即止,不多说。

  《窄门前的石门坎》记得是曾经看过一篇微信文章,还是很早很早之前,当时留心找来这本书看。刚看完时没有感觉,只是感叹执着认真的人做事不容易。等到写社群时才发现,这本书讲清楚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加入一个社群。

  同样阐述这个问题的小说还有《教父》。里面说到很多意大利人来到美国后,必然是加入那些意大利人云集的社区才能生存。其实哪里是当年,现在何尝不是?去美国看看,华人社区也很壮大了。前几天在大连出差,无意中参与到一个企业家聚会中去,福建人商会,也是类似情况。社交中产品的总结虽然非常简单,“三近一反”四个字就浓缩下来。或者,地域驱动也可以借鉴这个现象。

  《华夏边缘:华夏记忆与族群认同》我在对外分享时推荐的最多。这本社科类的书其实不好读,不过,他讲清楚了社群/族群的凝聚,也就是传说、故事和意见领袖是如何让一个庞大的族群紧紧凝聚在一起的,尤其是一群不是族群的人凝聚成族群。今天很多社群特别喜欢强调意见领袖,其实并不好使。要想覆盖更大的社群成员,还是要参考族群的做法。《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毕竟是研究的素材,大致也在说类似的问题。

  《三体》中描述了一次末日审判,归来的船员们要面对他们消灭了另一艘太空船用作食物和备件的审判,这是三体中一个大悲剧之一,无意中却提到一个事情:人的决策是如何被社群中的人们所影响。本来我将这个故事完整用在新书《小群效应》的《三人成虎》章节中,修改时看着实在臃肿,直接删除了这大段。

  关于小群

  《乡土中国》、《人类简史》

  分析社群到底要从哪里入手?

  通常我们会关注大社群、大结果。但数据很明显指出,这些大结果都出自很小的小圈子。开始我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合适。等到读《乡土中国》、《人类简史》、《华夏边缘:华夏记忆与族群认同》时,发现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特别关注家庭的分析。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关注大人群、大社群、大族群,居然从小家庭去入手。

  这就帮助我奠定了一个主要的思路。既然数据和人类学都指向了同样的方面,不妨顺着去看,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关于这里还需要再度提及一句:实际上“小群”背后还回答了社群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即人们如何看待社群中的“关系”。社群中的“关系”是如何带来巨大的病毒爆发、订单转化威力和超恐怖的用户活跃比例?

  不过这个问题太大了,让我下次再开文阐述。或者,继续迭代增补到《小群效应》中去。

  关于社群运营及其边界

  《鹿鼎记》、《罗马人的故事》、《来到地球的第一天》、《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写作社群规则、运营、社群内部语言等等最好的大师肯定是金庸。写作《小群效应》时引用了《鹿鼎记》一大段就很清晰地将诸多要点都轻松表示了出来,如果分着讨论的话,细节会更多。鉴于书里比较详细,这里就不展开了。

  不过,关于强运营怎么做,业内总是讨论和运用最多。这几本书,《罗马人的故事》、《来到地球的第一天》、《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很方便我们理解强运营的基础和能实现的规模,以及为什么崩溃等等。

  但微观的运营参考,没有比《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更合适的了。虽然在讲那些小街道、小公园、小商店的必要性,但一结合刚才提及的小群、小家庭等等,很容易发生很多串联。看完这本书,基本对“频繁互动”这条准则就能理解了。

  关于平台战略和头部世界

  《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创京东》、《刘强东自述 : 我的经营模式》、《阿里巴巴模式》

  这些电商网站的书籍,几乎都是围绕平台战略在展开。所以搭配《平台战略》就基本都清楚了。

  其他:

  《我的钻石人生》是一本很好玩的书,讲的应该是作者做安利的故事。不过,看这本书就像看今天的微商一样,甚至微商有过之而无不及。种种朋友圈的晒、炫富等等都是为了诱惑他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参考手册。看完这本书,会对很多事情免疫。当然,个人感觉这本书还是美化了很多不应该美化的事情。

  曾经我还想在书中引入一个案例,一位人类学博士曾做过一次市场调研,面向国内某个小城市中安利人群的分析。他用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开场:为什么一些人做安利后会西服革履,扮演一个好爸爸、好儿子、好丈夫或者好妈妈、好女儿、好妻子的形象呢?等等,展开了很多有许多有意思的和社群相关的结论,对于吸引陌生人群进入并迅速将之转化成铁杆用户很有帮助。可惜的是,这位博士的论文不能公开,案例也因此没法采用,现在想来都十分惋惜。

  还有一个描写日本AKB48的博客系列。大约得有40多万字?作者写的真是好,我曾力劝他出版,并认为会是最佳的社群运营教材。但这个作者在创业中,出版不是他的当务之急。所以惋惜。

  这是一篇粗略的提及。至于更多书籍和主题之间的联系,未来再一一展开。最后,再度重复下:系列读书所带来的启发与思考是巨大的。

  参考书目

  本书《小群效应》在写作过程中,至少参考或受到了这些书籍的不同启发,其中部分书名出现在了正文中,谨记录如下:

  《社交红利》

  《即时引爆:社交红利2.0》

  《预知社会》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落脚城市》

  《华夏边缘:华夏记忆与族群认同》

  《窄门前的石门坎》

  《乡土中国》

  《中原与闽台渊源关系研究三十年:1981~2011》

  《人类群星闪耀时》

  《底特律:一座美国城市的衰落》

  《社会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非零和时代》

  《长尾理论》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契约》

  《人类简史》

  《未来简史》

  《枪炮、病菌与钢铁》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大国的崛起》

  《新经济、新规则》

  《同理心文明》

  《精益创业》

  《腾讯传》

  《腾讯方法》

  《一网打尽:贝佐斯与亚马逊时代》

  《九败一胜:美团创始人王兴创业十年》

  《创京东》

  《刘强东自述 : 我的经营模式》

  《壹百度》

  《阿里巴巴模式》

  《AKB48的格子裙经济学》

  《横向领导力》

  《共好:一种激活组织激情和能力的革命性方法》

  《敏捷革命:提升个人创造力与企业效率的全新协作模式》

  《罗马人的故事》

  《来到地球的第一天》

  《消失的帝国:匈奴帝国》

  《我的钻石人生》

  《鹿鼎记》

  《三体》

  《教父》

  《星辰变》

  《斗破苍穹》

  《苗疆蛊事》

  《苗疆道事》

  这些及更多,我正在努力做成豆列。。。。。

  :

  欢迎诸位参与预售、尤其是团购《小群效应》。预计月底可到。现在疯狂印刷中。

  如果你有自己的圈子在讨论社群,或想提前推进读书会,可以邀我一起。又或者,有关于社群的任何问题也可以随时互动、沟通。

  当当(这是签名版的预售地址,直接点击下面阅读原文也可):

  亚马逊:https://www.amazon.cn/dp/B075ZB7L9R

  《小群效应》读后感(三):如何利用社群理论,开启自媒体变现的又一春?

  1

  临近年末,做个小调查:

  1】你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吗,公众号粉丝、头条打开率都是多少?

  2】你的手机安装了几个内容平台app,共关注几个公众号/大咖?

  3】你觉得草根公众号/自媒体还有变现的希望吗?

  沐叁自去年3月开通公众号以来,经历了两次读者订阅数的爆发,(说爆发是好听的,其实不过骤增百来人),之后读者订阅数就始终处于个位数的变更,甚至负增长,自媒体获客成本正在加大,投入产出比在加速下滑。

  在2017年微信第一季度发布的微信公众号数据显示,公众号平均打开率约为4%,公众号自媒体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不仅如此,一大波内容平台也加入了战争,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企鹅号)等等,只是他们不约而同都将目光聚焦到了头部大号。

  我们不禁要问,当前的互联网经济还对微小的个体友好吗?草根自媒体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

  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小群效应》为我们揭晓答案并指明了方向。作者徐志斌给当前的互联网经济下了3个判断:

  流量时代已成历史,用户时代正当时;

  头部效应愈发明显,个性化定制或是趋势;

  社群化运营成互联网新工具,互惠方能共赢。

  2

  大量数据表明,头部以下自媒体生存艰难,小众自媒体想要突破长尾理论的魔咒,就该仔细研读《小群效应》,掌握以下3个关键知识点:

  (一)互联网经济的新特点:头部经济、用户时代。

  流量获取容易,用户沉淀难。当前的互联网谁得海量用户,谁就得天下。愈来愈多的资源(电商、客户、流量)集中到平台,如天猫、亚马逊,而80%的资源涌向20%的头部客户,散落在长尾的80%的小众始终处于为头部和平台贡献力量的状态。

  这种情况能否得到改观?

  答案是可以预期。微信官方近日发布声明,要对非认证公众号开放原创功能。今日头条、企鹅号等媒体平台已改变推荐算法,极力培育新头部,让更多小众受益。这一消息告诉我们,不仅是小众自媒体,流量平台也开始关注头部经济带来的资源垄断问题,相信不久的将来,小众自媒体也能迎来风口。

  (二)用户获取的基本原理:社交六大驱动力。

  兴趣驱动、地域驱动、事件驱动、利益驱动、荣誉驱动、关系驱动是社交六大驱动力,掌握并熟练运用为小众跃升为头部提供了可能性。优秀社群都曾经历由小到大,衡量社群是否优秀的标准是能否充分运用这些规律,让社群用户相互认识、互相信赖、频繁互动。

  社交网络的兴起源于利益,因分享而病毒式传播,经无数连接者长连接而引爆。用户的获取入口不再是流量,简单的一个事件、普通的一个人都可能带来海量用户。小众要获取客源,最需要做的是找出事件、找到连接者、创造链接,然后激发社群像病毒般蔓延。

  (三)社群运维的基本原则:三近一反。

  不同产品对应不同的社群形态,拥有各异的运维方式,而建构社群的基本规则是三近一反,也就是六大驱动力的充分运用。以公众号为例简单来说,想要吸引读者关注,你得问清楚自己3个问题:

  你能提供什么服务?

  能否触发读者的痛点?

  你与读者间能否建立强链接?

  第一个问题让读者关注你,第二个问题让读者成为连接者,第三个问题会带来长连接为引爆社群带来可能。而通常越是兴趣相近、年龄相近、地域相近的读者凝聚力越强,若是能加上一个反向因素,比如不同性别、供求方等因子,活跃度会更高。

  3

  《小群效应》给我的启示是小众自媒体只要学会方法论,也能从长尾跃升至头部,分享互联网红利。关键是在运营时要找到更具专业的切入口,集聚相似人群,并引入利益相对方,让凝聚力和链接性变得更强劲有力。

  以身边小伙伴为例,同样是金融理财类公众号,以信用卡使用为切入口,从读者的需求出发,引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平台,匹配两者供需关系。尽管粉丝数不过数千,阅读量普遍都在一千以上,打开率甚至高达15%以上,转化率更是惊人。

  头部以外的小众也有发展空间,关键是你能否聚合散落在尾部的那80%的隐形力量。表面上看,《小群效应》适合新媒体从业人员阅读,实则值得更多领域从业人员学习了解。

  产品经理能从中感悟产品设计的用户思维;运营经理可知晓爆款运营的奥秘,洞悉互联网社交运行规律;销售经理能掌握获客成本降低的奥义……在用户至上的当下,如何运用互联网社交的力量加速个人及企业的发展已然成为每个人、每个企业应该掌握的基础本领。

  作者徐志斌,始终处在互联网经济前沿的运营者,用10年时间探索互联网社交,成就了3本著作,《社交红利》、《社交红利2.0:即时引爆》、《小群效应》,互联网每三年换个样,他就每三年写一本书,本本都是最新最经典的案例,代表了当前互联网社交的新方向。

  他耗费2年多,搜集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一手数据资料,为我们揭示了案例背后的隐性规则和通行原理,可谓用心良苦。全文没有艰涩的理论知识,只有手把手、案叠案的指导,像是武林高手帮你打通互联网社交的任督二脉。

  小结: 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互联网经济的飞速发展,让我们猝不及防,若是不及早储备、及时更新互联网经济的新知识,也许哪天你就被淘汰了。

  我是沐叁,80后跨界规划达人,

  资深理财专栏作者,致力于理财书籍的分享

  微信公众号id:沐叁言财(musan_share)

  《小群效应》读后感(四):解决了我很多关于社群的疑问的一本书

  有的书是呈现历史,有的书是提出创新,有的书是叙述故事,有的书是答疑解惑。我觉得《小群效应》这本书就是一本答疑解惑的典型。很多关于社群啊,网络社交啊之类的看似很普遍的现象或者很简单的答案,在这本书中都能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合理的解答。这是我看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如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微信,豆瓣这些社交媒体,对我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可是其中传递的很多东西,或者存在的很多现象我们并没有深思。在这本书中,就以这些著名的社交网络为例,为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小群体效应的问题及其影响。

  在书中作者写道:“微信读书在对分享信息去向的调研中发现,用户更愿意将信息分享到自己所在的小圈子中去。在小圈子中分享和比较的动力,正在大幅分享给所有人和所有圈的动力。用户在小圈子中炫耀获得的成就感,远远超过在泛人群中炫耀获得的成就感。”

  也就是说,在小圈子的分享是更加受欢迎的,而这一变化的产生对于很多企业或者商业的经营来说,会产生很多变化。同时也让社交网络的力量变得越来越强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微商或者一些社交网站上的广告会有如此大的影响效果。

  还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在书中对于豆瓣网站的分析,作者在书中写道:“豆瓣在其网站上这样介绍自己的起源:对多数人做选择最有效的帮助,其实来自亲友和同事,随意的一两句推荐,不但传递了它们自己真实的感受,也包含了对你口味的判断和随之而来的筛选。他们不会像单身汉推荐《育儿大全》,也不会给老妈带回《赤裸特工》。”

  我觉得通过豆瓣的这些理念就能够看到社交网络的很多运行模式,确实是,社交网络是具有工具性的,人们通过这些碎片的时间会进行各种目的不一的网上活动,同时也能反映出社交网络,或者小群效应的作用。

  这本书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分析了小群效应产生的原因还有影响。我觉得对于想利用这一效应进行经营的朋友,或者对社交网络感兴趣的朋友,都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通过这本书,你能了解很多不曾考虑的问题的答案,也是一个与大咖交流的长见识的过程吧。

  《小群效应》读后感(五):自媒体和互联网公司如何稳定用户、持续变现,这本书告诉你答案!

  首先,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本诚意满满、干货十足的书。看过徐志斌老师《社交红利》这本书,当时就被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所得出的分析和结论所深深折服。而今这本书,延续了前两本的风格,而且在案例和数据分析上,更进一步,整本书读下来,只觉得收益满满。

  书中以微信读书的案例,以抽丝剥茧的方式,把微信读书这个应用如何利用朋友圈的好友关系实现快速增长的前因后果向我们娓娓道来,并提出了“小群效应”的概念。

  而所谓的小群,是指人们已经由大广场、大社交圈分享的状态,迅速进入了小群沟通和分享的状态。那么我们在社群运营中,该如何利用小群的这些特点,来为公司、乃至自己获取稳定增长的用户和粉丝呢?

  那么如何打造一个优秀的社群呢?

  一、首先,徐志斌老师给出了优秀社群的三个标准:

  1、人们互相认识

  2、人们互相信赖

  3、成员之间互动频繁

  二、如何建立并连接各个社群?

  1、找到社群的连接者,即能把信息分享出去的社群成员,他们能够串联起不同的社群和人群,把信息推动到无数个小群。

  2、案例分析

  ---狼人杀游戏:以法官为连接者进行扩散,吸引更多的用户参与游戏

  ---大V店:以会员为连接者进行扩散,通过会员所邀请的好友数量进行会员等级的定义

  三、我为什么要加入你,你能为我解决什么根本性问题?

  当社群的连接者把人聚集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我拿什么吸引用户加入我的社群,我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 ,提供什么利益?

  书中以豆瓣的用户行为分析,整理了用户加入社群的6个诉求:

  1、问答求助

  2、炫耀

  3、寻找共鸣

  4、分享知识和资讯

  5、管理和储备潜在关系、维系关系

  6、共同认可的长期目标和价值观

  这6个诉求,就能回答上述问题---你能为我解决什么问题

  案例分析:

  ---知识星球:微信群优质内容沉淀问题

  ---百度宝宝知道社区:备孕、已孕、0~6岁的新手父母

  四:社交六大驱动力

  1、荣誉驱动

  荣誉驱动是六大驱动力中最强劲的驱动力,很多游戏和直播平台都采用此思路进行设计。

  --让用户知道有人在和他比。比如,通过排行榜让用户知道自己的排名,刺激用户为了获得更好的排名而投入。

  --成就感能让用户停留更长的时间,打败别人、等级不断提升、装备不断升级,都能够为用户带来成就感

  --用户想要塑造自己的形象

  案例分析:

  --微信读书的好友排名

  --全民K歌的好友擂台

  2、利益驱动

  利益驱动的几个原则:

  1、个性化:想要或者不要、发送给谁、动态金额等,都由用户自行决定

  2、参与简单:就像是自动给予,任何人都可以在享受服务后直接发起、分享新的利益

  3、零成本:这是免费获取的,企业无需配备大量人力来进行日常维护和对接

  4、对社群和企业都利好:设置的接口一直围绕企业核心诉求,也让参与的每个社群、合作伙伴都可以接入并从中受益

  5、利益可分享:利益都可以被用户分享出去,以帮助好友获得这些利益。这是在社交网络中实现病毒式扩散的基础

  6、可累积:可累积的利益会吸引用户持续投入时间,以求获取更大的利益

  案例分析:

  --滴滴红包

  --微信读书:买一赠一、赠一得一活动

  --全民K歌:虚拟赠品功能

  3、关系驱动

  通过影响2~3位的好友,就可以影响一个人。

  案例分析:

  --PMCAFF邀请码

  --捞月狗社区

  --借贷宝

  4、事件驱动

  案例分析:

  --帝吧出征事件

  --QQ秀的风靡

  --日本AKB48女团

  5、地域驱动

  6、兴趣驱动

  书中对于地域驱动和兴趣驱动相关的案例分析较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本书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五、社群如何运营?

  运营的本质,是在争夺用户的时间!

  1、强运营--运营者努力消耗用户的时间

  2、弱运营--让人们愉快地消耗对方时间

  《小群效应》读后感(六):善用小群,事半功倍

  《小群效应》是作者徐志斌在继《社交红利》和《即时引爆》之后的又一力作。这本书旨在阐述社群的更精确分类—小群,这一概念的运营机制,以及创业者或经理人如何精准利用这一概念继续享受社交红利。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销售手段早已不是粗放零售和精准投放,销售的目标人群基于大数据之统计便利,已精准的将每一个消费者都贴上了显著的标签,如此分门别类的归置整齐后,再有的放矢的精准投放消费信息,高效营销分类的单位正是“社群”,因此,理解互联网时代的社群运行规律,就变得至关重要。是每一位互联网时代的创业者、经理人或营销者所必备的。 《小群效应》是作者前作《社交红利》的3.0版本,进一步完善了在营销手段结合互联网社群致胜这一理论。作者在腾讯从事腾讯微博平台工作八年,因此而具有丰富的互联网营销经验,结合作者来自业内人士专业角度和敏感思考,将本书的中心论点——小群效应对于营销成功的影响,用大量丰富的中国互联网营销实践案例表达出来,让并非专业人士的我读起来,非但没有难懂的地方,反倒眼前的例子全是熟悉的概念和品牌而充满亲切感,并引发了我的共鸣。 本书在一众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老总和高管的赞誉声中,以作者徐志斌的前言——社群效应背后的六大驱动力为引子,迅速展开。本书内容共分为10大章节,采用逐层递进的方法为读者展示出如何定义一个合格优秀的社群,而何为小群,都具有哪些标准和定义,小群是怎样运行的,小群效应对于互联网营销起到哪些积极作用,和如何利用小群效应。由于作者深厚的腾讯集团背景,因此本书中利用详尽可靠并且真实的各种数据,来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中穿插引用了大量的统计图表和业内人士的专业分析,在论证当中为我们展示了在腾讯公司对于诸如“微信”、“全民歌王”、“王者荣耀”、“穿越火线”等我们耳熟能详可能还沉浸其中明星应用的一些列决策和分析过程中,腾讯公司正是合理利用了对于社群功能(并用一些列数据说明了确实存在着重要的小群效应影响)的分析利用,这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相当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们也恰好有赖于作者徐志斌对于这些数据的引用和进一步分析阐述,小群这个概念才引起了我们应有的足够重视。 徐志斌在书中创新性的对小群做了近身素描,提示随着我们越来越重视人际交往中的强关系,和人们在社群中所表现出来的“三近一反”基础原则,我们应该重视小群效应。而本书利用八个章节来研究和阐述社群的特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抓住这些特性,从而获取小群效应的红利。 《小群效应》是一本基于严密逻辑和严肃专业的专业书籍,但有赖于作者徐志斌完善的表达和大量经典案例和统计数据的比较引用,本书并不枯燥乏味,给正在网联网时代创业和营销的非专业读者们,指引了一条启迪性的,且富有技巧的小群效应指南。在这个流量和用户为王的时代里,善用小群会使你的工作事半功倍。

  《小群效应》读后感(七):由小而大

  刚开始着手于销售工作,我一直在考虑如何能够吸引用户群体,考虑了很多角度却忽略了书中所讲的观点,这本《小群效应》反应的就是如今的社会形势,网络正是一个良好的载体,现在销售也大部分倾向于网络,所以不去做转变是必定将被淘汰的。在这本书中社群被分为大小两种,两者有着显著的区别,通过合理运用两者的特点掌控如今的市场。

  这种思维和电商相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销售体系,电子商务服务行业,近年来炙手可热势绝伦,马云摇身一变成了大富豪。让如今已经不是有力气才能挣钱的时代了,现在的科技与技术,完全是靠大脑来挣钱。虽然电商挣钱很快,但是大学生网上创业成功的例子实在不多,可能市面上大多数电商都是大学生或者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但是想要通过这个渠道来发家致富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失败的例子数不胜数,也应该得到重视了。

  如果从事了相关的行业,那么你需要了解行业数据、消费数据、互联网发展数据,这些数据时刻都在变化,而要想不被这个行业所抛弃,你就要了解消费者的心思,从他们的行为变化入手,体会时代的变化趋势。

  其实我挺反感那些同学成天在朋友圈发代购信息的,每天盯着手机,帮助厂家卖货,与路边发传单的工作有什么两样。这种途径想要做大实在是做梦,在我的朋友圈,能够坚持两年以上的几乎没有,因为他们不像是大学生那样,可以每天有时间看手机了,因为代购挣来的钱根本不够养活自己,并且家里大都也不同意这种挣钱方式,怎么也没有稳定的工作单位靠谱。

  随之社交网络的普及化,人人手中都是几十个微信群、QQ群,能称的上社群的几乎一个没有,有的甚至加入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群。真正的社群,可以有五个角度来理解:一是社群是“玩”精神的,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就不是真正的社群,这是辨认社群的关键;二是社群具有共同价值观,它是一个精神内核;三是社群可以不需要所有人见面;四是社群是一个精神联合体,它是人的精神世界连接在一起;五是社群给所有成员都贴上了精神标签,这种标签的数量不受限制。

  未来是有准备之人的时代,能够及时进化自己的思维,才能够成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