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3-23 21:3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精选10篇

  《她一生秘密》是一本由[澳] 凯特·莫顿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2.00,页数:5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一):我们都向最爱的人隐瞒了一部分自己

  寒冷的冬天,一头扎进凯特·莫顿的小说,就像撞进一栋暖和的房子,看一部旧日时光电影。以前看她的《雾中回忆》,就像偷偷溜进唐顿庄园,看一个英伦家族荣辱兴衰;这回看《她一生的秘密》,就像来到一个宁静的英国农庄,看睿智宽容女主人一步步了解母亲过去的秘密,一步步解开母亲的心结。而我感觉,母亲和女儿都是那种聪明稳重女性角色,她们的好奇心、生之追求、与他人发展出来的情谊、宽容,让故事活了起来,也让它走得更深更远。

  故事中有一个点蛮有感触:或许每个小孩都会被父母过去的秘密所俘虏。故事中的女儿发现母亲年轻时的一张照片,觉得很惊讶,母亲也年轻过!可她自己从未见过,甚至也不曾想过母亲年轻时的样子;还有,照片里,站在母亲旁边的女孩是谁呢?母亲以前有什么故事?她爱过谁,犯过什么错,母亲在成为母亲之前,到底是怎样的人?这些问题里,都是故事。

  在凯特·莫顿笔下,过去从来没有完全过去,它们在当下与我们共存。它们是活生生的回忆,啮噬着人们的心;它们是人们身上的烙印,可见或不可见的,永远不会被遗忘。母亲过去的秘密一直折磨着母亲,母亲想释怀,但太困难了,秘密根本说不出口;过去的秘密到底是什么也一直横亘在女儿的脑海,不理解母亲过去的秘密,就无法理解母亲。所以,过去与当下是相互撕扯的。而凯特·莫顿就用闪回的手法,让过去的故事与当下的故事相互咬合着交错前进。当下的局面就是过去的结果;而要想当下的人释怀,就必须回到过去那个重要节点。故事中满是“过去”与“当下”的情绪张力,越往后,绷得越紧,一直绷到故事的最后。绷断的那一刹那,弹得你错愕不已。那时,整个故事轰然倒塌,却又立马自我重建,仿佛一个精巧的机关(只有你读完整个故事,才能触动开关)。

  第二点蛮有感触的,是独自怀揣秘密的辛苦感觉。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秘密,孤独不好的过去、隐秘爱恋难以启齿欲望痛苦的感觉、愧疚的的感觉,人是带着裂痕活着的。那些关于自我的秘密,可能始终找不到人说,甚至,更难和我们最爱的人说——可能我们都向最爱的人隐瞒了一部分自己。秘密背后其实是不完美的我们,脆弱的我们,灰色的我们,孤独的我们,但那也是真实的我们。有时,是会希望长舒一口气释怀的,而那真的需要很长很长时间。故事中,母亲的如释重负,用了一生的时间。我想,与秘密相对的,或许是“宽恕”,宽恕秘密中的过错内疚、隐瞒……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二):假如母亲被人掉包了怎么办?这样的小说构思,简直是一票难求

  母亲是生下自己的那个人,但如果有一天发现,自己的母亲被掉包了,一个历史上本来应该是母亲的人,一个用着现在母亲的名字的人,被另一个女人偷换了概念,更换了肉身,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至少,对于小说家来说,这是一个多么巨大创意,而这个创意的来源同样发入深省。

  西方小说里,大概这种振聋发聩的构思设计,就叫作创意写作。这种写作方式特点,就是当小说临到结尾时,发现前面的设定,都被彻底推翻,而换成了一个耸人听闻结局,而前面的所有的铺垫,都在读者的忽略之下,是为这个逆转的结尾服务存在的。

  在好莱坞电影里,我们经常看到,在结尾处来了一个大反转。克里斯蒂小说的诱人之处,就在于它在结尾时真相的揭示所给予受众的震惊。但是,克里斯蒂小说里的代表情境,还是在不同人物之间的真相的移换,尚不是一个历史流程也就是说从时间的纵轴上,发生逻辑链的断裂,从而使两个不同的女人,在历史的一个时点上,发生了命运的重新剪辑,一个女人的生命转换到另一个女人的名字之下。

  这就相当于另一种形式的潜伏,这种潜伏的更为不可思议之处,或者说对小说来说,更为匠心独运之处,是这种潜伏之后,那个潜伏的女人成了自己的母亲,而这个潜伏成母亲的女人,与母亲挂着同一个名字的另一个女人,竟然在历史上,还有着仇雠关系。简而括之说,这种构思的惊悚意味在于,历史线索里的两个有着对立关系的女人,在某一个时点上,发生了命运的切换,敌人化身成母亲的名字,成了母亲。

  这个构思是不是很伟大

  这个构思就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特·莫顿在《她一生的秘密》里对于小说构思的一个重大贡献。至少,在之前我们所讲到的小说里,还没有看到一个作家,能够设置出这样一个连母亲都变得不可靠惊心动魄的设计,而更为关键之处,这个母亲,在历史的真相里,恰恰是现在挂着母亲名号的那个女人的敌人。

  澳大利亚文学对我们的确很陌生,但这位澳大利亚的女作家所接受的文学训练,却是在英国,而作为英联邦的一个成员,澳大利亚文学师承了很浓烈的英国文学传统,因此,这位澳大利亚籍的女作家,在她营造的这本创意小说中,却带有鲜明的英国文学传统风味,而尤为关键的是,她小说里的故事发生地点,正是放在她求学习艺的英国。

  她的前一部作品《雾中回忆》就表现了“一战”前后发生在英国的一起血腥案件背后的深刻人性秘密,作者在书中意图揭示的是战争人心伤害程度,并不会随着战火的消停而止息,战争给予人的伤害,会绵延得很久,直到紧跟着而来的和平年代,也会受到这种战争锋刃的切割。

  而在《她一生的秘密》里,这位澳大利亚女作家,更是勇敢无畏地将她的笔触瞄准了“二战题材。显然这个更为临近的战争,对于我们当代人来说,有着更为强烈心灵冲激,而作者的巧妙之处,正是把“二战”中英伦三岛所遭受到的轰炸伤害,巧妙地置换成一个家庭里的匪夷所思的母亲“掉包”。

  战争中的混乱,对这种“掉包”提供了可能。

  《她一生的秘密》里其实隐含着写作的秘密。作者在小说里按双线结构,即现在时与过去时两条线索,展开了“掉包”的故事。在现在的时空中,女儿怀着对即将离开人世的母亲一生的迷津,展开了她的寻访,一步步接近了母亲的前生真相。

  而作者在历史线索部分里,则讲述了“二战”时,英国两个女人的不同的生存轨迹,在某一个点上的交叉,而作者的高明之处,是她在这一段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悄然地将两个女人的身份进行了隐藏。

  巧妙之处在于,这两个女人分别叫桃莉与薇薇安。在表层的名字上,是桃莉成了日后的母亲,而真相揭开的时候,却是薇薇安才是母亲的真身,是她在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上——“二战”时期伦敦大轰炸的废墟上,悄然地换成了桃莉的名号,从此,以桃莉的真身示人,潜伏下来,直到成为“母亲”。

  小说给人的震惊也在这里。

  在历史线索里,桃莉出生贫困,而来自澳大利亚的薇薇安却因为继承了抚育她的舅舅财产,而衣食无忧。身份低贱的桃莉一直有一种向上爬的强烈愿望,她希望结识薇薇安能够获得自己命运的改变,但是薇薇安并没有在意身边的这个在别人家打工的女仆,阴错阳差之间,桃莉认为是薇薇安破坏了她的前程,于是,桃莉心生毒计,让自己的男友去勾引薇薇安,以获得薇薇安偷情的证据,从而向薇薇安讹诈钱财,获得将来与男友生活金钱基础

  可以看出,桃莉与薇薇安是两个不同性格的人,桃莉心计很深,虽然在小说里,描写她是出于一种误解,即她误认为是薇薇安上门,向她侍候的女主人道出了她还有恋人的真相,导致她失去了孤寡老人可能给予她的财产继承,从而产生了报复薇薇安的心理。而薇薇安从小就有失去父母,内心里一直纠结着一种自惭情结,后来在桃莉所设下的“美男计”的圈套诱引下,真的与桃莉男友产生了一点感情,但她在明晓真相之后,还是急流勇退,适时地中止了这种情感的发展。

  因此,在历史线索部分里,作者一直强化着桃莉与薇薇安两个人之间的性格与品性的差异,而作者生为澳大利亚籍身份,也赋予了同是澳大利亚人的薇薇安以更多的柔情笔调,这样,使得历史线索部分里的薇薇安,要比桃莉更富有人性味与人情味,这样,当在现在时段里,桃莉的儿女们追踪母亲的身世的时候,必然要触碰到桃莉过去的心理阴暗面,而薇薇安这个母亲的受害者,反而更有丰情怀

  当所有的谜底揭开的时候,历史中的正常的人物性格,才在现实中找到了合理位置。在伦敦大轰炸的混乱中,桃莉被炸死,薇薇安出于逃脱一直对其进行暴力控制丈夫的魔爪,化身为平民身份的桃莉,离开了她的地位,她的身份,而走入了一个平民阶层的生活道路,从而找到了自己的真正的幸福,走到了母亲的今天。

  作者在寻找母亲真相的线索下,折射了“二战”时伦敦轰炸给予人物命运的巨大转变(战争时的混乱造成了身份改变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反映了“二战”彻底打乱了英国社会人的阶级属性,暗示了贵族与平民阶层所拥有幸福并不具有对等性,小说里的薇薇安只有离开她的富有阶层,潜伏到民间,才能回归到自己的平凡而真实的幸福生活,这正反映出“二战”时期,不仅仅是一种显而易见刀光剑影的血与火的考验,从深层上讲,更是对人的社会与阶级属性的重新混编、打乱与再次设定,从而使战后的社会面貌发生了彻底的逆转。

  因此,作者在这本小说里,不仅观望了战争的巨大的影响力,更是扫描了社会在动荡前后所发生的天翻地覆变化,非常精准地表现了“二战”对英国乃至对世界大势的影响

  小说通过一个母亲真实身份的寻找,来通透把握社会与历史交织中的变迁与递增,不能不说既达到了文学性的构思的独创,同时,也在烛照时代的真相上烙印下鞭辟入里的印痕。

  当然小说也有值得推敲之处。小说里提到女儿洛瑞尔在十多岁的时候,看到母亲亲手杀死一个上门的陌生人,而事实上,小说后来交待,这个陌生人正是当年虐待薇薇安也就是母亲的前夫,这一血腥事件,在小说里被当成是薇薇安为了保护自己的新生家庭,而被迫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被杀的前夫,也被说成是一个犯有前科的陌生人,其实一起杀人事件,必定会把薇薇安的所有的过去的隐藏经历都暴露出来。很简单,当时警察在上门的时候,一定会追究这个死去的男人与薇薇安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也就是说,女儿童年时经识到的一起母亲杀死前夫的事件,早就应该能够揭开母亲“掉包”的疑案,而不会在母亲风烛残年之后才会让儿女去完成母亲一生经历的寻踪与破解。这不能不说是小说悬念的不可信处。但这个瘕疵,并不影响小说的精巧的构思。

  还必须注意一点的是,小说里的母亲偷换了名字造成的错觉,仅仅是名字的“掉包”,而真人身份如果有一个当事人,就会辨清谁是真身。小说把母亲身份的隐藏,归因于伦敦大轰炸。但是,如果有一个影像存在的话,那么,母亲换名潜伏,就会原形毕露。所以小说里造成的情节逆转,只能源于文字本身,是小说文本中对人物辨识只能通过名字。本小说造成对读者的误导,正是源自于小说文本里固化一个人身份完全是取决人物的姓名。读这本小说,会迷失在母亲的迷障中,如果转化为影视,就会发现母亲早就不是同一个人,当然老年与年青时代的母亲可以由不同人来扮演,但本小说的出奇制胜之处,就是小说文本里的“姓名”,是人物的唯一记号,一旦姓名被移花接木,在小说里就会分不清谁是谁。《她一生的秘密》正是对小说本身属性与特征的一种戏弄,可以看出,作者非常熟稔文学本身的技巧漏洞与盲点,从而制造了她的巨大逆转。

  �~O[{Z�v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三):爱是一切人格障碍患者的唯一救赎——论小说中人物的人格障碍

  《她一生的秘密》是澳大利亚女作家凯特·莫顿的最新力作。生于1976年的凯特·莫顿被评为“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作家”。其四本小说均被评选为澳大利亚“年度最佳小说”,是获得此奖项次数最多的人。

  犹记得几年前,读莫顿小说《被遗忘的花园》的那种惊艳感和震撼感。这次能第一时间读到其新作,真是我之荣幸

  一月前就已读完,拖到现在才作读后感想惭愧不已。拖延本不是我惯常行事风格,仔细想来,拖延的另一原因,是这本小说太好,不知如何作评才好。就如同收到一件精致礼物,不知如何观赏珍爱它,才不暴殄天物;也如同面对一位美丽女子,不知如何欣赏赞美她,才不唐突了佳人

  俗语说,性格决定命运,小说中个别人物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悲惨的命运,都是由性格所致,而性格又直接地受到了心理的影响。因此,下文将从人物性格、心理角度分析小说的人物命运。拙笔拙见,唯愿勿唐突了《她一生的秘密》这位“佳人”才好。

  小说的语言流丽,可读性强,叙事手法也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是以不同人物为故事主体的多视角叙事手法,四部分的故事主体分别是洛瑞尔、桃莉、薇薇安和桃乐茜。

  另一平行时间、空间交叉叙事手法更加新颖,令人读时需要随着故事的发展而自动更换脑内的时间和空间,不会产生阅读倦怠感。

  本书故事发生的主要时空有二:1941年的伦敦;2011年英格兰偏远的格林埃克斯农场。

  故事切入点的发生时空:1961年的格林埃克斯农场,16岁的少女洛瑞尔亲眼目睹母亲桃乐茜杀死了一个男人,从此,她成为了母亲秘密的追寻者,探索者,带着读者一起一步步解开谜底。

  在这三个时空之外,还出现了三个偶尔出现的不同时空:

  1929年,8岁的薇薇安的故事,她的家人在出游中车祸身亡,她寄住于舅舅家;

  1938年,17岁的桃莉的故事,她看不上平凡的家人,遇到了令她怦然心动的英俊的吉米;

  1953年,8岁的洛瑞尔,遇上了一个奇怪的男人。

  何为秘密?秘密就是一辈子烂在当事人心里,不可为人说的事情。为何不可为人说呢?因为即使是说给风听,风也会吹过整片森林。有朝一日,旁人将这秘密挖了出来,它就不再是秘密,而是大白的真相了。

一、探索型人格代表:洛瑞尔

  洛瑞尔从16岁那年目睹母亲桃乐茜杀了一个男人——曾经的名作家亨利·史蒂芬后,她终其一生除了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演员之外,就只做了一件事——在弟弟格里的帮助下,追寻、探索母亲秘密的真相。

  根据相关资料,

探索型的人好奇心强,好问问题。必须了解、解释和预测身边发生的事。有科学探索的热情。对于非科学、过于简单或超自然的解释,多持否定和批判的态度。对于喜欢做的事能够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独立自主并喜欢单枪匹马做事。不喜欢管人也不喜欢被管,喜欢从理论和思辨的角度看问题。喜欢解决抽象、含糊的问题,具有创造性,常有新鲜创意,往往难以接受传统价值观。逃避那种高度结构化、束缚性强的环境。处理事情按部就班、精确且有条理,对于自己的智力很有信心。在社交场合常会感到困窘,缺乏领导能力和说服技巧。在人际关系方面拘谨、刻板。不太善于表达情感,可能给人不太友善的感觉,探索型应该更加注重自身的发展与创新精神。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适合从事具有冒险性、探索性或独立性的职业,比如科学考察、演员、文化艺术、研究型人才等等。

  果然,探索型人格的洛瑞尔做了演员,而且还成为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女演员,这样的道路选择和伟大成就,是性格决定的。

二、研究型人格代表:格里

  洛瑞尔在探索母亲秘密的过程中,得益于自己敏感的直觉和坚定的信念,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弟弟格里的帮助。格里查阅了很多过往的资料,并进行了合理推理。

研究型人格,具有聪明、理性、好奇、精确、批评等人格特征,喜欢智力的、抽象的、分析的、独立的定向任务这类研究性质的职业,但缺乏领导才能。其典型的职业包括科学研究人员、教师、工程师等。

  故事中的格里,是一名优秀的大学教授,研究型人格最适合的职业之一。

  正是因为有了探索者洛瑞尔和研究者格里,才有了这个故事。

三、自恋倾向/自恋型人格障碍代表:桃莉

  时间倒回到1938年,17岁的桃莉觉得,供职于自行车厂的做会计的父亲阿瑟、身为家庭主妇的母亲贾妮思和傻气的弟弟卡斯波特,都平庸得令自己不屑。

  桃莉不想女承父业,去父亲工作的自行车厂上班,更不想重复母亲的命运——母亲埋没了自己的唱歌才华,牺牲了做歌手的梦想,只为相夫教子,做一个平庸的家庭主妇。

  “她不属于哪家自行车公司,她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外面的大世界中有冒险之旅在等着她,桃莉只需出发,去发现它。”

  桃莉和一见钟情的男友吉米一起去了伦敦,吉米和父亲同住,做摄影师。桃莉则给脾气暴躁的格温多林夫人做陪护。

  在伦敦,桃莉认识了美丽的薇薇安,和她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友。一次,她将薇薇安落下的贵重物品送上门返还,薇薇安不在,是薇薇安温文尔雅的丈夫亨利招待的桃莉。等了不久后,薇薇安回来了,却冷冰冰地说自己并不认识桃莉。自尊心极强的桃莉感觉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和打击。

  桃莉照顾着的格温多林夫人一直说要把遗产都给桃莉,然而,老夫人过世后,律师宣读遗产分配,桃莉只得到了几件不值钱的旧衣服。原本满怀期待的桃莉如被泼了彻骨冷水。

  桃莉不知夫人为何会改变心意。思来想去,她锁定了答案——一定是薇薇安以为上次她还回去的项链是她偷的,因此向老夫人告状,导致老夫人承诺了给她的遗产一分钱也不留给她。桃莉对薇薇安恨之入骨,发誓要报复她……

  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薇薇安真的是如此冷酷反复之人吗?

  原来,薇薇安和桃莉情比金坚的友谊,老夫人把桃莉视如己出,还承诺将遗产悉数给桃莉的事情,全部都是桃莉幻想出来的。

  薇薇安和桃莉根本不熟,老夫人也一直对桃莉很暴躁。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幻想,还将幻想当做了现实,是因为,根据桃莉的心理医生的手记记载,桃莉有严重的自恋症。

按照精神分析的解释,自恋症起源于一种源于自卑感的压抑的防御心理,自我由于不能以正常方式满足成就动机,采取了封闭的过度关注自我的外在评价的种种虚幻形式,如名气、赞美、点击率,有时会把是否得到他人的关注视为行动的理由。”

  桃莉非常美丽,也非常乐意欣赏镜中的自己。她非常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别人窃窃私语,她便会认为对方是在说她的坏话;别人一点友好,她便会认为对方喜欢自己喜欢得不得了。但归根结底,她的这种高傲和自命不凡源于对出身的自卑情结。

自恋者经常会没有理由的关注比自己名气大的人,暗地里形成一种和偶像结为一体的虚幻感,当这种感觉遭到否定(或者是追星行为遭到打击,或是偶像遭遇丑闻失去可攀附的理由)就会转为对偶像的极度仇恨乃至人身攻击。

  桃莉的心理医生说:

自恋症患者以想象作为自己的防御机制。有自恋倾向的人容易受到不切实际的念头和幻想的影响。有时候,如果病人不得不面对现实,发现那只是自己的想象,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打个比方,就像镜子被打碎了一样——他们会觉得非常受伤。在他们看来,伺机报复是正义的审判而绝非复仇。

  根据上述自恋症的心理学表现,也就不难得知,桃莉为什么会幻想自己和美丽高贵的薇薇安,富甲一方的老夫人都关系非凡,又为什么会对她们恨之入骨,对薇薇安进行报复了。

  桃莉一生的悲剧,就在于自恋症使她自视甚高,看不起心爱之人,不珍惜吉米对自己真挚的爱,还利用吉米去报复薇薇安,结果适得其反。

四、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代表:格温多林夫人

  再来说说桃莉为之工作的老夫人,终身未嫁,对妹妹当年抛下自己结婚生子的事不但不祝福,还感觉是被背叛,很是受伤,耿耿于怀,暴躁易怒,郁郁寡欢,终生都活在自己无休止的抱怨之中。

  老夫人的悲剧,源于执念。

  甄嬛娘娘说,永远失去的和最难得到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话放在老夫人这儿,应该改成:永远失去的和最难得到的,才是最恶的。

  老夫人将妹妹当作专属自己的物品,只能爱自己,只能陪伴自己,一旦爱上其他人,就是一种背叛,一种伤害,她就要恨永远失去的恶妹妹一辈子。

  自私而固执的老夫人,兼有依赖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的核心特征,就是只依赖特定的某个家人或某群家人,将所有情感都倾注在他们身上,时刻害怕被他们遗弃,且难以移情。

  老夫人早年缺爱,只有妹妹相依为命,她一生中所有爱的来源,都只有她妹妹一人,她极其依赖妹妹,时刻害怕被妹妹遗弃,一旦妹妹离去,她就要怨恨她终身。

  而关于偏执型人格障碍的表现:

固执,敏感多疑,过分警觉,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过高,体验到自己过分重要,倾向推诿客观,拒绝接受批评,对挫折和失败过分敏感,如受到质疑则出现争论,诡辩,甚至冲动攻击和好斗;常有某些超价观念和不安全、不愉快、缺乏幽默感;这类人经常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之中,寻找怀疑偏见的根据,对他人的中性或善意的动作歪曲而采取敌意和藐视,对事态的前后关系缺乏正确评价;容易发生病理性嫉妒。

  老夫人对妹妹的情感太过于偏执,以致于将自己的一生都困囿于妹妹当年离开自己结婚生子的伤痛中。旁人看来,这是何苦呢?可在她心中,这件事是致命的。

  老夫人需要找的,不是桃莉这样照顾生活起居的陪护,而是改变她偏执心态,缓解她焦虑情绪的心理医生。

五、暴力倾向和冲动型人格障碍代表:亨利

  包括桃莉在内的每个认识薇薇安的女人都羡慕她,不仅因为她美丽的容颜,优雅的举止,还因为她是大名鼎鼎的作家亨利的妻子。

  在旁人眼里,他们是郎才女貌,一对璧人,堪称完美。可是,谁能想到,亨利居然是个有着严重的暴力倾向的人。

  亨利的母亲非常美丽,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嫁给了别的男人。亨利永远忘不了这种伤痛,因此对女人极其缺乏安全感。

  亨利时刻担心薇薇安会爱上别人,会像他母亲背叛他父亲那样背叛他。他不允许薇薇安交朋友,甚至不允许她生孩子,因为朋友和孩子会分走薇薇安对他的关心和爱。

  和轰动一时的国产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中的暴力丈夫一样,亨利只要发现妻子有任何与陌生男人接触的蛛丝马迹,就会回家把妻子打得不省人事。但之后,他又会向妻子进行忏悔,保证以后不会再这样。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冲动型人格障碍。

冲动型人格障碍也称爆发型人格障碍,也称攻击性人格障碍。是一种因微小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而又难以控制的愤怒情绪并伴有冲动行为的人格障碍,主要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能力,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突然爆发也很常见,这种人常常因微小的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和冲动,自己常常不能控制,同时可出现爆发的冲动行为,这种突然出现的情绪和行为变化和平时不一样的。再不发作时是正常的,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懊恼,但这并不能阻滞、防止再次发生。

  多亏了亨利的暴力倾向,“打死了”薇薇安心爱的吉米,令薇薇安觉醒,去救桃莉,以免桃莉也为亨利所报复。结果,阴差阳错,命运使然,桃莉在逃亡之前死于意外。

  薇薇安自此与桃莉互换身份,成为了桃乐茜,遇到了后半生的伴侣史蒂芬,生下了三女一儿,开始了另一段平凡而温暖的新人生。

  但是,好景不长,在洛瑞尔16岁那年,亨利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薇薇安,也就是如今的桃乐茜。他要复仇。薇薇安恐惧不已。为了保护怀中年仅2岁的儿子格里,她使出全身力气杀死了亨利。

  洛瑞尔虽感疑惑,却出于本能地觉得,母亲绝对不是胡乱杀人的她,她作为案件唯一的目击者,在警察面前为母亲掩饰了真相。

  这,便是洛瑞尔从16岁起的疑惑“你是谁,桃乐茜?在成为我们的妈妈之前你到底是谁?”的答案,也是整个故事的真相。

  桃莉、老夫人和亨利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绝对的坏人。自恋、偏执、暴力的根源,都是因为他们在幼儿和童年时期没有得到正常的温情和爱。

  桃莉是被亲生父母遗弃,被阿瑟夫妇收养的孩子;

  老夫人是缺乏父母关爱,和妹妹相依为命长大的孩子;

  亨利是被母亲抛弃,和父亲相依为命长大,却并没有得到父亲太多关心和温情的孩子。

  反观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吉米、薇薇安和洛瑞尔,他们无一不是从小内心就充满了爱的。

  吉米的母亲和亨利的母亲一样,也是在他们小时候就抛下他们,嫁给了别人。可吉米从没有恨过母亲,母亲在他心里永远如同白月光一样圣洁。这是因为母亲在出走之前,给予了吉米无限温暖的母爱。同时,吉米的父亲也没有在吉米面前表现出对妻子的怨恨,他给了吉米力所能及的完整的父爱;

  薇薇安的家人也非常爱她,给了她充足的空间和时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如果不是那一次车祸的意外,一家人会永远其乐融融地幸福地生活下去;

  洛瑞尔和她的弟弟妹妹们都非常爱父亲和母亲,他们有趣又平易近人。他们的爱虽平凡,却于细节之中见伟大,是他们认为的爱情的模板。桃乐茜和史蒂芬尊重孩子,亲近孩子,把他们当作朋友一样看待,从不专制,更没有对孩子的占有欲。

  母亲桃乐茜总是对女儿说:

结婚的唯一理由就是——爱。

  父亲总是对洛瑞尔说:

如果发现自己陷入黑暗,孤身一人,夜空中地图就会带你回家。如果不能,那是因为你眼中只有星星,看不见星星之间的空间。你要在心里画出线条,才能看见星星构成的地图。”

  父亲的这段话,充满丰富的想象力和温暖,指引了洛瑞尔的人生方向,也指引她去追寻母亲的秘密。

  人之初,性本善。如果在人生之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家人足够的关怀、温情和爱,那便足以长出坚韧强大的内心,去面对将来在世界上会遇到的一切险恶和残酷。那么,以上所述的一切人格障碍,也就不复存在了。

  爱是一切人格障碍产生前的预防手段,爱是一切人格障碍患者的唯一救赎,爱是一切问题的终极答案。

  愿世间充满爱。相信这也是小说作者凯特·莫顿想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事情。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四):这本书被誉为《荆棘鸟》之后,来自南半球最好看的一本书

  对于南半球作家来说,考琳·麦卡洛的《荆棘鸟》是他们绕不过的高山。曾无数人评价《荆棘鸟》为奠定爱情观的一本书。在德罗海达牧羊场这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地方,演绎着决然而又沉重的情感:

  “…… 当我们把荆棘扎进胸膛时,我们是知道的,我们是明明白白的。然而,我们却依然要这样做,我们依然把棘刺扎进胸膛。”

  ——《荆棘鸟》

  小说后来被改编成连续剧,赢得了六项艾美奖,在北半球收获数亿粉丝;40年后,一本名为《她一生的秘密》的图书出现,再次让北半球的读者感受到来自地球另一端作家的魅力。

  42个国家和地区、作品全球销量超过1000万册,西班牙读者票选年度最佳外国小说、《纽约时报》十佳畅销书、《星期日泰晤士报》桂冠畅销书……即使没有翻开内容,这腰封上写满的荣誉也足以亮瞎眼睛。

  作者凯特·莫顿,被誉为“澳大利亚最受欢迎的作家”,其四本小说均被评选为澳大利亚“年度最佳小说”,是获得此奖项次数最多的人。《她一生的秘密》也是凯特·莫顿最新的著作。

  故事讲述的是:

  盛夏的午后,16岁的少女洛瑞尔独自在树屋里遐想未来,然而她不知道的是,这个下午即将成为她未来人生里永远摆脱不了的噩梦——洛瑞尔目睹了一场凶杀案,而凶手正是她的母亲桃乐茜。

  出于对母亲的爱,洛瑞尔成为了秘密的守护者,同时也承受着秘密带来的不安、恐惧、内疚。多年之后,当她成为一个60岁的老人,母亲也进入了生命的弥留之际时,洛瑞尔却发现母亲竟然藏匿着另一个重要的秘密。一旦暴露,这个秘密将推翻母亲的一生!

  经过抽丝剥茧般的侦查,在走访了桃乐茜同时代的故人、相关人、并查询大量资料后,洛瑞尔慢慢还原了母亲年轻时代生命的点点滴滴……

凯特·莫顿

  凯特·莫顿曾被人形容为是女版东野圭吾,因为她在把玩结构、扣人心弦的写作手法上,和东野圭吾几乎如出一辙。

  小说采用双线发展模式,一边描述洛瑞尔如何通过蛛丝马迹,寻找母亲的秘密、推动剧情的发展;另一边则描绘了桃乐茜的过去,逐步揭开谜底。

  故事的悬念在开头就通过一场不可逆转的谋杀案展开。以⎡桃乐茜在女儿面前杀死了一个陌生男子⎦作为文章的开篇,本身就设置一系列重大的疑问:这个男人是谁?他和桃乐茜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桃乐茜一见面就要杀死他?

  而在倒叙追溯桃乐茜的过去式,同样采用了开头设置疑问的方式:

  桃乐茜满怀欣喜地盼望着和情人吉米离开伦敦,却被薇薇安拦住,告知吉米被人杀死了,他们的事败露了,让她赶快离开。读者忍不住再次发问:吉米是谁?桃乐茜和薇薇安是什么关系?什么事败露了?

  类似的悬念几乎贯穿了故事的始终。这本书最绚丽的技巧,就是不断通过人物的对话、洛瑞尔的调查来引导读者思考方向,然后轻描淡写地用一两句话反转你所设定的事实——这样的反转在全书中不下5次。而通读全书后,一些微妙的细节又将这些反转进行了串联,实现了故事的整体一致性。

  在小说的结尾处,作者更是将读者之前所认知的、思考的一切背景墙打破,让人瞠目结舌。为了阅读体验,十三叔在此卖一个关子,各自滋味,待你看过后欢迎来交流。

  如果只是在写作天赋上炫技,还不足以让《她一生的秘密》达到如此高度的赞誉。正如《人物》对凯特·莫顿的评价:“凯特·莫顿擅长描写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命运,而每一次生命回望,都带着宽恕。”

  在小说中,桃乐茜在1940年-1941年的经历是主线。一个小镇的姑娘到了大城市,这样的故事在文学史上并不罕见。但把桃乐茜放置在战争的背景里,她那些可笑的举止行为又变得可悲起来。就像桃乐茜的朋友在几十年后所说:

  “战争会使人做出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无论是桃乐茜、薇薇安、还是吉米,对自我的追求是一种和外界隔离的表达方式。

  “桃乐茜喜欢在轰炸的时候疾步走在街上,她总觉得非常刺激,心里升腾起一种莫名的轻松感和类似于快乐的感觉。”

  因为童年父母的呆板传统,让桃乐茜觉得自己是被调包的孩子,她一直觉得“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这份对命运抗争的偏执让桃乐茜充满表演欲和自我催眠:她让爱人吉米假装成花花公子邂逅她;她幻想自己是上流社会女子的朋友;她将薇薇安在报纸上时髦造型剪切下来贴在册子上,并模仿她的穿着;她是寡居妇人的女侍,却认为对方视她为闺蜜,并以给她留下大笔遗产……

  所以,当伴随着现实慢慢展示出自己的残酷和真实,桃乐茜陷入人生的低谷,并将一切怨恨发泄在了薇薇安身上——后者当面否认了和桃乐茜的朋友关系——并决定怂恿吉米一起报复她。

  当桃乐茜的负面形象跃然于纸上时,吉米和薇薇安的故事承接而来。而故事从这里,才开始真正迈向真相……

  小说用了一整个章节描写了薇薇安的成长。对全家罹难的无法接受让她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前的一切都是梦境:“我在我家附近的小溪边睡着了,现在还没醒过来呢。”年幼的薇薇安曾对身边人说。她始终认为,是自己的缘故造成了家庭的悲剧,这个过错成为了她一生的背负,每过一天都在“赎罪”。这也让她对命运中的一切苦难逆来顺受。

  只有了解了薇薇安的成长经历,才能深入到这个人物。甚至回望整个故事,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个善良、惹人怜爱的女孩才是故事的核心。如同书友评价:“薇薇安表面光鲜的背后,却藏着无人可诉的悲伤与隐痛。”

  当桃乐茜和薇薇安——两个回应命运方式截然不同的女人——正面相逢,却遭遇了战争摧枯拉朽般的打扰,并最终开始了她一生的秘密。这个秘密也直到几十年后,随着桃乐茜的刀插入陌生男子后,才彻底终结——这也回到了故事的开篇。

  《她一生的秘密》是一本温柔的书,讲述的是爱和宽恕。书中讲尽了秘密:洛瑞尔目睹了母亲杀人的秘密;母亲隐藏一生的秘密;吉米在薇薇安面前隐藏了自己身份的秘密;薇薇安在桃乐茜面前隐藏了自己对吉米的爱……这些秘密来自童年阴影、私密的爱、自私的欲望、愧疚的过往,组成生命中一道道伤痕。

  但这些秘密的终点,等待的是爱和宽恕。母亲在弥留之际将一切和盘托出,用一生的命运换来了女儿谅解的拥抱。在书的最后一页,洛瑞尔突然想起自己8岁的时候,曾有个男人来问候母亲。

  他抚摸着母亲的照片,问着洛瑞尔:“你爸爸妈妈幸福吗?他们会不会一起玩笑打闹。一起唱歌跳舞?”

  洛瑞尔回答说:“哦,会,他们经常这样。”

  “我明白了,洛瑞尔。”那个男人说道,“我觉得你爸爸是个好男人,配得上你妈妈。”

  他低头,用那种悲喜交加的表情看着自己靴子,跟洛瑞尔挥手道别。

  书友曾对这个结尾评价说:“那个男人早已将深情的凝望与守候构筑成爱的堡垒。在那里,永远没有秘密,没有伤痛。母亲亦终结漫长的告别,和过往,和自己达成和解。”

  想来,诚如是。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五):时间褶皱里纷纷扬扬的秘密

  曾以《雾中回忆》风靡全球的澳大利亚作家凯特·莫顿新作《她一生的秘密》,延续了其细腻深情的文风,同样以一桩提前宣告的悲剧开启一个尘封已久的旧闻,被无意卷入其中的彼时“配角”均成为日后追寻真相的“主角”,形形色色的人物在几十载的光阴舞台上轮流上演着时光的秘密,都在过去与现在两个时空中延展着现实的肌理,运用电影闪回定格的技巧,场景切换自然,画面影像感均为上乘,是改编成电影的绝佳好剧本。

  本书多个时空并行交叉,探寻追忆属于父母辈的旧时光,具有明显的推理成分,悲剧的提前宣布无损于对真相的急切探寻,层层悬疑一直保留到最后,交织着心碎与悔恨,反刍着甜蜜与愧疚,被秘密包围的忍辱负重与漫长等待,抽丝剥茧出秘密与谎言,爱情与阴谋,希望与痛苦。多角度的叙述绘就战火纷飞的流离年代,穿越时代迷雾,真相的来临情理之中却在意料之外,命运的机缘巧合让破损的灵魂得以重焕新生。凯特·莫顿擅长描摹在大时代的浪潮裹挟下,个体的情感流离与归宿迁徙,笔触开合有致,高昂处如惊涛拍岸,回首时幽美凄迷,情节铺就曲折哀婉,围绕着悬疑的核心,群像人物栩栩如生。

  《她一生的秘密》以人物为谱系氛围四个章节——追寻者女儿洛瑞尔、被追寻者桃莉与薇薇安,而最后一章桃乐茜则是深埋时光阴影的两个身影的叠加。而在时间轴的纵深背景,故事主体主要被切割成两大块——1938年至1941年的二战期间、2011年的现代生活。整本书的切入点则处于这两个时间点的中端——60年代初的英格兰格林埃克斯农场,16岁的少女洛瑞尔目睹母亲桃乐茜杀死一个陌生男人,被匆匆处理成意外事故后,自此以后的半个世纪再无人提起,一直到洛瑞尔成为国宝级演员后的2011年。她面临母亲重病境况,意识到埋藏心间如此之久的疑惑,必须在母亲有生之年解开。于是洛瑞尔通过各种书信、日记、照片、追问,以及联同案发时抱在怀中的小弟格里,拼凑两人共同的回忆,逐渐还原出一个个深重的秘密,曾被折叠进时间褶皱的回忆洪流,在重返旧日时光的闪回碎片里,都找到了它们最好的归宿。这些秘密呈现于文本,犹如侦探悬疑小说中的叙事诡计,引领着读者以为接近结局,这种阅读动力直至最终,才剥离出令人惊叹而感人至深的真正真相,回想之前所有细节,只能感叹命运的无常,感念人间希望不灭,爱情永生。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会惊奇父母亲在我们出生前的芳华年代,他们也曾风华正茂,也曾经历过心动心碎,这段缺少我们存在的空白时光不免让人好奇。1938年,少女桃莉渴望桃莉庸常的家庭生活,到大都市实现梦想,她漂亮虚荣,自卑又自负,想象力出奇,常在自己的幻想中振翅高飞,以逃避贫困可怜的现实。与有志青年吉米的相爱显然也并不能满足桃莉的期待,她离开家乡后,成为贵妇格温多林夫人的女仆,因主人的一句无心善语,从此对“继承”遗产存了幻想。与同为战时志愿者薇薇安的认识,让桃莉有了更高的期许目标,她希望有朝一日亦能如此美丽雍容,甚至买来薇薇安丈夫——亨利的畅销书来阅读,以求能一窥臆想中有钱阶级的迷醉生活。

  如此爱慕虚荣的女孩与母亲的形象合拍吗?洛瑞尔与读者一样存疑,她揣摩着母亲脸上的皱纹,母亲的秘密就藏在那里。在女儿的记忆里,母亲“过着庸常而又没有过失的人生”,真的拥有过惊心动魄的往事吗?洛瑞尔与研究天文学的弟弟检索记忆碎片,恰如寻找星空中的星座一样,每一个小心翼翼的、不经意的发现都是无垠夜空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它们组成星座的图案,指引回家”。一个个相关人物出场了,每个人的叙述都引向新的分叉小径,洛瑞尔亦步亦趋,在时间的迷宫里盘桓流连。

  桃莉的负面形象在后半本书愈发明显,她制定了一个兼有报复与暴富的计划,吉米虽不情愿但也无奈配合。在计划过程中,吉米竟与薇薇安互生情愫,而薇薇安表面光鲜的背后,却藏着无人可诉的悲伤与隐痛。全家罹难的阴影终生笼罩,并自动背负成自己的过错,于是在薇薇安余生的每个日子里,她都在为自己赎罪,每当生存变得难以忍受,她就深深潜入记忆中童年时的小溪,冀望在睁眼时告诉自己这仅仅是一场梦。第三章关于薇薇安的整个成长史写得非常催泪,诸多细节铺垫须得阅完全书后回望,才能理解这个人物在本书中的核心地位。

  当关于桃莉和薇薇安的分头叙述完毕,我们终于来到贴近真相的边缘,而她们俩之间的共同联结——吉米,与之构成悲剧的三足鼎立。1941年伦敦遭到大空袭,这个人人自危的慌乱夜晚,吉米被斯文败类亨利豢养的打手“灭口”,薇薇安去通知桃莉时同时“遭难”。战争再次成为创痛的帮凶,这一幕个人的悲剧在世道的硝烟里,渺小得微不足道,然而记忆和照片一样真实,“就像琥珀里的昆虫一样,在某个瞬间被捕捉到,然后永永远远地保存下来。”薇薇安在废墟中获得新生,以桃莉的变体——“桃乐茜”逃离丈夫的魔爪,开启低调而庸常的人生,重获温暖与爱。亨利廿年的孜孜巡捕,终于在60年代划上句号——正是本书开篇场景。

  然而,认出旧时容颜的又何止只有恶魔啊,早有天使在身旁守候。洛瑞尔混沌的记忆里灵光一现,8岁时(1953年)曾问候母亲的那个男人,早已将深情的凝望与守候构筑成爱的堡垒,在那里,永远没有秘密,没有伤痛。母亲亦终结漫长的告别,和过往,和自己达成和解。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六):轻叩她心

  这是我看的第二本凯特莫顿的书,也是第三本澳大利亚作家的书。看来,除南极洲作家(如果企鹅可以写书)以外,主要大洲作家的书我算是看过一遍了。 我以前很小人地认为澳大利亚就是美国的郊区, 美国尚且不入流,远郊区县不足挂齿, 怎么会有好作家,好作品。这种好像大清帝国闭关锁国的陈旧思想被莫顿女士的《雾中回忆》打破,而第二本《她一生的秘密》秋风扫落叶般将我可笑且闭塞的狂妄大国荣誉感击得粉碎。 如果说《雾中回忆》只是开胃菜,《秘密》就是主菜。整本书跨时间,跨空间,来回穿越。开始读的时候,对这种写法,我是拒绝的,因为读者会分神, 一个不小心就会接不上前文,而且每一章节突出一位主人公,这也是我不喜欢的,容易会把完整的故事割裂开,需要读者从不同主人公的角度去看一件事儿。说来说去,我是一个懒惰的读者,喜欢一气呵成的行文,不喜分析作者的构思。 翻开〈秘密〉,粗看了下目录,我讨厌的几种写法都满足了,但是我用了一个周日的下午把书看完了,因为真的是打翻开第一页就放不下了。 开篇,凯特设计了一场拙劣的谋杀,凶手,受害人,目击证人(还俩)都全了,但是因为目击证人的伪证,凶手全身而退,留下了一个悬念,凶手和受害人肯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证人也一直没有放下,她要弄明白为什么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会认识母亲,陌生男人第二句话还没有机会说出来就被刺死了。 于是故事就此展开,拉开穿越帷幕,战后的英国和2011年的澳洲来回跳跃。兵荒马乱的时代是一个人隐瞒身世最好的时机,大难临头,没有人在乎自己是谁,更不关心别人是谁,活着是每个人最大的目标。其实洛瑞尔最初的感觉挺像桃莉的,或者说我们每个女孩子在那个年纪都像桃莉,青春,轻佻,不安分,在意身边的男孩子,所以我曾有一瞬间觉得洛瑞尔的母亲不太像后面的桃莉,她更稳重,更隐忍,但是这个疑惑转瞬即逝,因为我怎么也想不到她其实是薇薇安。 桃莉世俗,虚荣,而且还有严重的幻想症,是很常见的小镇上的年轻姑娘。她非常羡慕有钱姑娘,所以像每一个抱着可以扬名立万的心态从小城市来到光怪陆离的伦敦,因为伦敦遍地是金子,高不成低不就,最后成了贵妇人的陪护。因为幻想着贵妇能给她留下遗产,所以心甘情愿没有底线地伺候人,这种人设在名著里被写尽了。可惜,最后留给她的只有一件陈旧的毛皮大衣,她不论春夏秋冬都穿着这件破破烂烂的大衣,好像有大衣加什,她就不再属于她的阶层,成为她渴望而不可及的那类人。其实,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就好像是这件残缺的大衣,虽然表面珍贵,但细看布满 了可怜的窟窿,她缝补这些窟窿的手法就是讹诈,讹诈根本没有伤害过她的薇薇安。 另外,她配不上朴实善良的吉米,他们是两个世界、两个层次的人,即便走到一起,最后也会分开。 吉米和薇薇安是一类人,正直,有爱心,最重要的是善良。尤其是吉米,其实他早就知道薇薇安冒充桃莉的身份隐藏在小岛,他两次去探望, 在确保薇薇安生活幸福的前提下,选择退出,并且一直关注后来成为大明星的洛瑞尔。两个真心相爱的人,薇薇安最后刺死前夫,有很大程度上是为吉米报仇,她虽然有爱她的丈夫和孩子,但是在内心深处永远有吉米的一席之地,在弥留之际喊的也是他的名字。 爱人至深就是“若不能相守,便护你安好”。两个彼此深爱的人守护着对方平静的生活,各自偏安一隅,不去打扰。这种感情真是难得。 我唯一对这本书不满的地方就是吉米和薇薇安日久生情的过程写得有点粗糙,可以再细腻一些, 桃莉占的篇幅有些过了,笔墨太多,喧宾夺主。这么好的一个构思可以多加笔墨,应该多制造几个场景,多一些交流,让感情升温,毕竟结尾两人那么克制,可是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深度,仅仅几场戏,有点简单,有点唐突两个深爱的人,完全可以用慢火再多煨一会儿,让感情再浓烈些。 以我真情,叩你心门!

  《她一生的秘密》读后感(七):她一生的秘密

  各个谜团,终于最后揭晓。真的,一个世纪有多少秘密,一个女人就有多少秘密。里面由洛瑞尔和格里姐弟两,被自己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一直困扰,所以决定在自己母亲生病离世前,去探索到底发生什么,然后揭开母亲以及那个年代的秘密。母亲薇薇安,到现在叫桃丽茜,经历了家人都死亡,后面老公暴力,遇上桃丽茜和吉米并喜欢上吉米而桃丽茜在战争中死亡,最后自己抓住机会重新开始生活的故事。 薇薇安的形象很明显,从小就特别机灵,与众不同。对于家人的死,自己一直都把责任推到自己身上。甚至,后面丈夫的家暴,她都仍保持着善良,去帮助孤儿院的小孩。对于桃丽茜这个朋友,因为害怕更大的伤害,所以选择了当面否认这个朋友。一个人,远离家乡,而且经历这么多,还在战争年代,永葆自己的善良,是多么难能可贵。在那个年代,可能,很多人都在战争失去了自我!而且,她抓住机会,让自己获得重生,对于自己的孩子,多了很多关注,来弥补小时候的错,一个人,内心得多强大,经受生活的摧打,还铭记着自己的初心。

  给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一个人,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善良。对于生活,我们要永远热爱,不管它给我们的是怎样的沧桑,只要热爱生活,所以的阴霾都会过去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