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漏网之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漏网之鱼》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0:55: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漏网之鱼》的读后感10篇

  《漏网之鱼》是一本由金满楼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漏网之鱼》读后感(一):是段子还是历史

  内容简介中说,这是一本民国版的《世说新语》,这是一部全新的晚清民国史,这是比段子还好笑的历史。标题《漏网之鱼》一度让我怀疑本文是不是讲述着不为人知的历史小故事,然后用段子的形式表现出来。说到段子,指的是一段故事或笑话的简称。通篇看完,却并不认为那是所谓的段子,因为它一点都不好笑,甚至说是一点儿都不能让人有愉悦的感觉,可这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1840—1949 中国小历史,是一个让中国开始走向衰败又奋力崛起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已的年代,是一个被迫成长的年代。

  1840年起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近代史拉开了帷幕。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清政府一边被国外欺凌,一边又想着接受国外思想,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来振兴国内。然而,内部的腐朽岂是一点点国外的技术和思想能拯救的。看看开篇的段子,就讲了当时的事情:道光想吃片儿汤,内务府就请拨经费六万两盖一间厨房。咸丰让内务府修门,内务府报账五千两。如果作为段子来看,只觉得太夸张。如果这是真实的历史呢?会不会觉得很悲哀,是什么让下面的机构有这样的胆子虚报价格,贪污银两?是什么让皇帝做事都开始畏手畏脚?段子的最后结尾,也让人很无奈,道光说到前门外某饭馆“去买即可”,内务府申请造厨房的意愿被驳回了,于是说外面没饭馆了,道光帝从此连片儿汤都吃不成。咸丰帝修门听说要五千两,勃然大怒,内务府才慌忙说报错了,说原本是五十两。

  一个个的段子,把它想象成那是真实发生的事情,读者们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片段下的皇帝、大臣、名人过得是怎样的生活。由点连成线,由线织成面,从一个个的段子生活和对话中,仿佛看到了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有着怎样的生活。当段子变成历史不再是搞笑的事情,仿佛整本书也变得沉重起来。千余条不太常见而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段子,记录了晚清民国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文章语言简洁,幽默有趣,每个小段子自成一个事件。

  标题《漏网之鱼》不知道指的到底谁是那个鱼,如果化整为零的让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社会和人文面貌,本书也算的上市非常好的课外读物。唯一遗憾的,可能就是全书都是段子,没有汇总。如果能在文章最后编写一张1840年到1949年中国大事表,那么就更好了。

  《漏网之鱼》读后感(二):晚清历史之趣段

  本书作者以幽默风趣的风格写了晚清时期的一段段小历史的同时,又把那一段段历史写成段子的行式,不仅读起来很轻松,很愉悦,而且把当时很多被人忽略的历史片段又重拾起来,让读者更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一切。

  “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张学良主张不抵抗政策,说和日本抵抗,三天就亡国,啥都不如人家,拿什么和人家比。接着东北三省沦陷,乃至卢沟桥事变,牺牲惨重。最后国人愤怒了,全面抗战爆发。

  关于李鸿章,他还说过这么一句话,挺有意思,他说,“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而当他赴马关签约时,怅然吟诗,“晚倾波涛离海岸,天风浩荡白鸽闲;舟人哪知伤心处,遥指前程是马关。”可见李是个爱国爱民的好官,只是不逢其时。

  再说说张謇,曾四次会试皆落榜,第五次应试,被取中贡士,殿试时得到翁通俗举荐,最终获得第一,成为清末最后一位状元。实属不简单,了不起!

  说完官场,再说说文人墨客,胡适,新派人物,但婚姻却是旧婚姻,他坦言,就是为了博母欢心。可见他是个孝子。他主张汉子简化,白话文等,可也有人反对,说他是绕着蔡元培上下翻飞的黄蝴蝶。就连同为北大教授的钱穆也不认同胡适认为的老子略早于孔子的观点,而胡适对于同事的批评完全没有放在心上,还调侃说,如果你说服得了我,我可以不认老子。可见胡适是个大度有气量的人,也很尊重他人的发言权。这些方面都说明了胡适不仅文章得到认可,主推的新思想得到认可,他的为人同样得到了认可。

  类似的还有很多,例如郭沫若,鲁迅等等,兵戎相见的同时文坛也涌出了一批优秀的爱国人士,为国奋斗终身,提出新思想,新思潮,以解救祖国,寻找一条新路子而努力着。

  感谢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崭新的晚清时代很多不为人所知的小历史,又是小段子,看起来非常有趣,吸引人。通过这一个个的小段子,我们更加完整地了解了历史,更加清晰地掌握那段即令人扼腕又令人振奋的历史!

  《漏网之鱼》读后感(三):别把段子不当历史

  我小的时候,买过一本《笑话大全》。我妈觉得买这种书很古怪,但当时我的想法是,我要是把世界上的笑话一次性笑完,就遍览人间趣事,洞悉世间奇闻,变成伟大的智者——既然所有的笑话都是我看过的,我就再也不用花时间去杂志上找笑话看了。

  很多年之后,我才意识到,原来每年都会有人写新笑话出来。再过了很多年,我又意识到,原来已经有的笑话我也读不完。怎么说,至少南北朝,刘义庆在纂《世说新语》的时候,段子就已经满天飞遍地走了。后来各种段子又被各朝古人写了一千多年,还出现了以黄段子闻名于网络的《笑林广记》这样的奇书,所以我的结局肯定是陷进段子的汪洋大海,不得脱身。

  这整件事可能是摧毁我早期价值观的事件之一。不过我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主动诵读名人名言,体会其中的哲理,然后慢慢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怕什么段子无穷,读一个有一个的欢喜。——胡说·胡适

  我说这么多,其实要表达的是,人要多读一些段子。(划掉)把历史写成段子,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金满楼先生的这本新书《漏网之鱼》,大概也就是最新的一本“历史上的段子”。

  这本书全名很长,叫做《漏网之鱼:1840—1949 中国小历史》。书里不管是序言还是后记都并没有解释标题里的“漏网之鱼”是什么,我猜编辑大大的意思应该是说,书里的这些小故事、小段子都在历史恢弘的主流事件之外,因此成了历史的“漏网之鱼”。不过窃以为,哪怕是漏网之鱼,也是从晚清民国的洪流中漏下来的鱼,身上自然也带着晚清和民国的味道。

  什么是晚清和民国的味道?比如说,我们知道历史的主流是“腐败的清政府”,从这本书里的段子可以看到,清朝末年统治机构的制度性腐败:道光想吃片儿汤,内务府就请拨经费六万两盖一间厨房,而不听从道光到前门外某饭馆“去买即可”的愿望,道光不允,于是连片儿汤都吃不成;咸丰让内务府修门,内务府报账五千两,非得等到咸丰帝勃然大怒,内务府才慌忙说报错了,说原本是五十两。

  比如说,我们知道历史的主流是“武昌起义”,从这本书里的段子可以看到,湖广总督张之洞向军机大臣王文韶夸耀湖北废科举,办新学之事(不料王文韶拿出了证明学生们在散播革命思想的《湖北学生界》,张之洞默然无语);武昌首义之后,有人对张之洞挞伐,说他兴学练兵,设厂制造,才培养出了推翻大清的新军,属于是逆天而为,天理不容(问号脸)。

  这些漏网之鱼还能在历史的主流之外,填补上许多丢失的细节。比如历史的主流说了,搞君主立宪的改革不能救中国,那为什么呢?其实章太炎说了,满清非我族类,管他能变法不能变法,能救民不能救民,都要革命;汪精卫也说了,立宪变革失败,那就证明了清政府的欺骗性,如果成功,更不能忍,我们还要受满人的统治。所以戊戌变法不能成功,其实还是个民族问题。

  《漏网之鱼》就如同历史上任何一本段子集一样,作者将收集到的同类段子汇集在一起,冠以两字的主题,总计十六部,从机运、革故谈到经世、宦游,再到品人、哲思,慢慢地就将那近一百年的社会拼凑起来了。

  这么看来,严肃起来的话,我会说,其实没有什么段子仅仅只是单纯的“段子”。所有的段子都影射着当时的社会风气,生活状态,这本《漏网之鱼》也不例外。《世说新语》成为了历代学者们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绝佳素材,也就是这个道理。别看今天段子手们的文字总是只能活跃三两天,一两百年后的社会学者们拿着这些段子分析我们此时的社会生态也未尝不可能嘛!

  《漏网之鱼》读后感(四):这是一本带有温度的历史书

  很久以前,我买过一本《东方魔鬼词典》,从A到Z查询,绝对不是对词汇的注解,而是一种调侃、玩笑、插科打诨,可它却像民间“大实话”一样,说出的都是实情,它没有华丽虚伪的包装,却赤裸裸地道出了人生与世界的真谛,虽然每个词条的解释都带有作者主观色彩,但是它起到了引人深思,启迪智慧的作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失言”说了实话。“新郎”心甘情愿的受害者。“友情”对方的缺点完全于自己无关时的一种感情。这些简单的注解,现在想想,依然很有道理。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书是金满楼编著的《漏网之鱼:1840-1949中国小历史》。看客一定会觉得我又开始乱发感慨,读个历史书,还能联想到《东方魔鬼词典》,也够拼的。其实不然,这本书满有特点的,分为十六篇,每一篇内容都是一个一个核心词汇组成,然后用最简单的方式对这个词汇进行讲解,让你更直观地了解一些小事件。本书记录的是晚清民国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语言简洁,幽默有趣。本书以1840年至1949年为时间范围,从中精挑细选了千余条不太常见而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段子。虽说是片言只语,但由小见大,见微知著,历史的小处却也彰显了大历史中若隐若现的脉络与风骨。

  读这本书同样轻松,而且可以跳着读,反复读,其内容就像一个一个小段子一样,不会让你记起来那么费劲,就如读一篇百字的注解,没有任何压力。我想,如果历史课本也这样写会出现什么神奇的效果呢?只是想想而已。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学知识。如何才能将知识记得牢?不能死记硬背。我们现在头脑中还能记住的历史事件多是死记硬背的结果,不这样做,如何才能记住不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这段历史反复回放。我们都喜欢听相声,好段子听一遍大家就记得差不多了,特别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小段子。还有那些小品,一些金句都是一次出现就被大家记住的,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我们学历史,为了应付考试,所以才会背历史事件,才会背那些永远记不住的年份,读这本书你完全不用记这些,所有的段子都像看一出戏,演员直接告诉你最想听的秘密,不用你去猜,也不用你去思考,甚至你都会怀疑,这是不是真的?不管是不是真的吧,总之,那都是已经过去的历史了。

  还是用书中的事例讲述更有说服力,关于夺权之争,溥仪曾说:“杀袁世凯和保袁世凯的问题,早已不是什么维新与守旧、帝党与后党之争,也不是满汉显贵之争了,而是这一伙亲贵显要与那一伙亲贵显要的夺权之争。”溥仪的明白话不多,这句算是一语中的。如何?字数不多吧,讲述的历史事件够清晰吧,阐述的观点够犀利吧。写过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就如我新看到的一篇微型小说:“等我股票回本了,就跟你离婚。他淡淡地说。听完后,她的心里暖暖的,她想,这大概是最海枯石烂的承诺。”人物、事件、冲突都有了,结局还挺出乎我们的意料,我觉得这篇微型小说写得不错。这本历史书,都是这样的小段子,就如读一篇一篇微型小说,作者确实很牛。

  金满楼,原名金松,作家、近代史研究者。江西峡江人,现居上海。目前已出版《辛亥残梦》《门槛上的民国》《退潮的革命》《北洋往事》《女人当国》《天命所终》等二十余部作品。2010年曾受邀担任湖南教育电视台《湖湘讲堂》十七集《北洋军阀秘史》电视讲座主讲人,2016年被评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头条号”,现为今日头条、天天快报、头条问答签约作者。我很佩服这样的人,他都能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所以他才会成功。最近我也在努力学习写作,看到身边一些年轻人真的很拼,十一假期都在发奋看书学习,与他们相比,我感觉自己太懒惰了,甚至有些颓废,总是给自己的偷懒找借口,没有坚持,自然不会有收获。

  作者说,他喜欢读书,喜欢在书上写写画画,这些文字最终就成了一本书。现在很多人不喜欢读书了,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觉得有时间还是多读读书,积累的知识多了,才能丰富自己的头脑,知识渊博之人,自有大气场,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尽快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自信起来,要做好这些,需要你的坚持和努力。

  《漏网之鱼》读后感(五):闲来赏鱼

  这本书号称是一本晚清民国版的《世说新语》,乃编者金满楼历时六年精心打造的一部历史段子精选集。借着时下流行的“微博热”,编者以其广博而深刻的历史功底,呈供给了“君子小人们”能够共赏的小集子。当然,历史就像一个任人装扮的小姑娘,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多读史书也只能尽力接近史实。以古鉴今,固然重要,但是过于功利的阅读,也大可不必。这也是为何野史题材类的书更容易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去争相阅读。就像很多人喜欢看根据历史改编后的电视剧或电影,因为大多数的人,平时工作生活已经很是辛苦,需要在枯燥的生活中,寻求一项娱乐而已。

  诚然,本书里的段子,有些是比较八卦的,有些稍一斟酌就会发现是编造的故事。编者之所以选这些段子,是寄希望于其“文字驯雅,意蕴悠远,令人深思”,让读者通过这些趣而不俗的小片段,体会出更深刻的人生哲理。比如:

  先去先败——曾国荃论中法战争:“先去先败,后去后败,同去同败,不去不败。”,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荃对中法战争,中方必败无疑的判断,要想不败就不去应战的消极态度,也代表了大多数晚清高官的态度。

曾府三杰(从左至右依次为曾国荃,曾国藩,曾纪泽)

  胡适蝴蝶——黄侃极厌白话诗,兼厌胡适,其曾骂胡是“一只绕着蔡元培上下翻飞的蝴蝶”,从中可以了解黄侃对新文学的态度,很是幽默。固然胡适是新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早期的白话诗或许不太成熟,但这些恰恰可以奠定其一派开山祖师的地位。从现今普通话在祖国一统江湖式的状况,更反衬出黄侃其时的因循守旧。

1920.3.14日,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合影(左起)

  翻看这本书后,很是佩服编者对资料收集的用心。用六年时间,收集了如此多诙谐幽默的历史小段子,着实不易。可能其历史研究价值没有多少,但其可读性、教育性确变得更加明晰了。由此也引发了我对野史阅读的兴趣,后悔当初没有把淘书团那套《民国野史》拿下了。正史就像主食,野史就像小菜,主食是必须的,小菜是调节口味的,可以让历史大餐更加可口诱人。精短的小菜,更是小菜中的极品~

  《漏网之鱼》读后感(六):《把历史会之一笑》

  1840年到1849年可以说是中国近代非常混乱的10年,封建社会王朝的末期,各种妖魔鬼怪魑魅魍魉都跳了出来,一起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里翻滚与挣扎,而一些英雄人物更是应运而生。甚至可以说这十年是大治与大乱的交织,如果不是我们回头去看,处于那个时代的人们某些举动是难以理解的,一些时局更是晦涩难明,也正是因为这样,这十年有太多的东西流传了下来,也给了我们后人很多启示,这本书可以算作其中之一。

  本书作者以段子的形式来徐徐展现那个时代的风采,诚然跟微博上“正经”的段子比起来很多并不能引人发笑,但是却能让人沉默。我看的时候心情就很沉重,好像那十年的动荡都凝结在这些短小的段子当中铺天盖地的压了下来,让人喘不过气。看着很多熟悉的历史人物,看着他们的言语与行动,再想想那些年中国的风雨飘摇,如秋风扫落叶,只有一个悲字。

  本书把很多历史都融入到了具体的小段子当中,在你不熟悉的故事中讲明白一些从正史学不到的信息,也可以称为用野史来讲正史,这点很有创意。看似很多荒诞不羁的背后却是很多麻木的人偶在指挥,这十年的大舞台怎能不乱成一锅粥!

  越到后面本书写的所谓段子就越真实,甚至于很多就是历史史实了,但是我在看这些的时候反而严肃不起来,更多的是哭笑不得,有些事有些人终究是让我们难以下定论的,好人与坏人终究不是极端,更多人则是模棱两可的做事与说话,所以才留下这么多所谓段子。

  都是历史的缩影,本书把以小见大的功力展现的淋漓尽致。

  更妙的是作者的文笔很有年代感,让人真的仿佛在看当时的花边报纸,一点也不觉突兀,更多的是理所当然。从书的整体设计也能感受到这种历史年代感,而再加上短小的篇幅并不累人,很轻松的就在零散之间感受了这十年的风云变化,很奇妙。

  当然里面也有很多看完让人会心一笑的段子,如后面出门必打伞的鲍心增,以示与民国不共戴天…我是看的哈哈大笑,一方面想说这种坚持的可贵,但也笑这种愚忠的无聊。当然每个历史人物的举动都有其时代背景在里面,现在看来可笑的画面在当年可能真的就是忠君爱国的表现,所以我是很喜欢看历史书籍的,读史以明志不是一句空话,有其内在的道理。这本书很适合放在床头随时翻阅,而时光也随之在这十年之间穿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