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另一种选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10篇

2018-03-28 21: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10篇

  《另一种选择》是一本由[美] 谢丽尔•桑德伯格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一):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

  只要生活于这个社会,只要是感知正常的人都会遭遇人生的各种危机,比如会面临丧亲之痛,会有失业的危机,会遭遇来自亲朋好友的有意背叛,也会有天灾的降临。这本《另一种选择》以谢丽尔•桑德伯格 亲身经历案例,在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的悉心指导下,使失夫的谢丽尔•桑德伯格从人生的情感绝境里走出,并由此有了这本著作的问世。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拾快乐,这种能力并非天生就有,当绝境来临,经过训练心灵才能撑得起那些摇摇欲坠的天。

  此书真实感人至深的阐述了复原力的学习会怎样改变了生活,又会怎样让身处痛苦之中的心灵有了另外一种更好的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的能力。沿着本书的推进,可以 一步步深入浅出学会人生少不了复原力,有了这些有益的心灵知识,才可以让悲苦变成欢欣,让人生获得有效成长。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对于下一代教育,都会以优良品质感恩、希望、坚毅、检测、坚韧、同理、积极应对、上进......为内涵原地踏步沉浸于痛苦的感受对人生不有任何帮助,合理运用此书中的复原力,努力心情稳定情绪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不如意失败,有效地找回快乐与幸福

  全书共分10章,条理清晰,首先从面对或遭遇困境甚至绝境的打击时仍然要相信自己,这些可怕遭遇并不是自己产生的,先从心理上定于不败之地,让自己有正视问题的积极心理基础,然后才有了积极的行动力,努力去寻求一切可能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重视自我的情绪反应,重合自我,学会躲开避免不了的危机,善待自己,永不否定自己,也是这样的积极信念传递给自己深爱的下一代相依为命,相互从所爱的人身上寻找到向上的力量。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心怀希望也是给自己留下重生机会

  十章的内容并不算少,假如你细致读下来,就会发现有很多比你现在更不幸的人都凭借自身的努力积极走出阴霾,并不被身上遭遇过的不幸击垮,也不曾被邪恶黑暗左右。身陷泥淖时, 若不想遭受灭顶之灾,就紧紧把握住那根能让自己生存下去的野草吧。

  十一章这本《另一种选择》会让不幸之人知晓,复原力的共建会让人生变得光明,充满阳光,爱与快乐。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许多本该是阳光人生嬴家的人会怎样在突然的绝境危机时的处理方法,正确的处理方式,怎么样从悲惨境地里满怀爱与希望的开启了另一段人生。

  十二章人类处在难以挣脱的相依相存之网中,共同的命运将我们牢牢捆绑在一起。无论有什么直接发生在某一个体身上,都会间接影响到人类整体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作者马丁·路德·金也是一位使用复原力的典范。此书看后确会带给人一种怡然大悟之感。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二):死亡会结束生命,但是不会结束关系

  谢丽尔的Lean in是我推荐给几个女性朋友的书,当时读那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大学,没有关注女权主义也没有理解女性在这个世界面临着什么。Lean in让我开始反思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开始注意到让自己向前一步是一件无比困难同时又是及其必要事情。后来听闻了戴夫的去世,回想之前书里写的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觉得扼腕。

  option B相比于Lean in,与其说是指导,不如说是与读者一同探讨。死亡是人类永恒话题,然而面对挚爱的去世往往比直面个人的死亡和疾病要更为艰辛。这意味着眼下生活里的所有欢乐和幸福都将变成噩梦,不舍得避开又无法面对。如果在这样崩溃的状态下还有两个孩子需要你的照顾,生活几乎就是完全坍塌了。整本书我相信是作者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心路历程,没有人可以完美的处理这样的悲剧,也没有人可以面对这样的失去不怨恨,怨恨意外,怨恨命运,怨恨自己,甚至怨恨去世的爱人,正如有些人的生活态度,与其最后如此痛苦不如从未开始。

  死亡带来的不只有痛苦,还有寸步难行的泥淖。未经历过的人总觉得未亡人面临的问题无非是单独抚养子女和人生的孤独。其实他们面对的还有这个世界的偏见风言风语,总觉得一个欢笑寡妇必然生性放荡而恶毒,一个开始约会的鳏夫总是一个负心汉。我们一面说着生活总要继续你要节哀,另一方面在窃窃私语这个人是不是悲伤时间太短了。种种的生活巨变,需要一步一步艰辛的涉水而来,才能心平静气的告诉每个人如何在失去option A的情况下,与option B和谐共处。

  世界上没有什么option A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永远让我们顺心如意。很多人都对此避而不谈,或者在悲剧发生之后教育别人或者强迫自己相信“一切都是有益的,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灾难就是灾难,没有什么灾难是人类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发生了之后,去学着成长。即使是成年人,需要的成长也还有很多很多。在感情关系中,另外一方总是被寄予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种种蓝图期待,一旦对方不在或者分手,个人的设想往往就会破碎,生活需要重头来过,希望需要重新建立。这一切的推倒重来无异于再次学会生活。再次学习寻找快乐,再次学习找回自己,再次学习与孤独相处,再次学习爱情。生活的确会重启,人生也总会迎来新的一天,但是失去的关系和失去的人也真实的存在过。

  我曾经以为人心里的感情会像是一杯水,每次与别人分享之后都是更少一些。现实却是,人心可以持续的产出感情,你可以爱后来的人如同前人一样多。但是后者与前者,拥有的确实截然不同的感情和截然不同的你。即使一段感情逝去,一个爱人逝去,死亡能带走的,只有生命,从来无法带走关系。在心里的某个角落,我们始终爱着那些离去的人,这不是怀旧也不是对现实的不忠,这是人心。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三):Let me fall if I must fall. The one I become will catch me.

  herly的书跟我的个人成长惊人地合拍

  上次读她是高中了,懵懵懂懂不知世事,读完《向前一步》,心中热血沸腾满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这次读是在美国职场摸爬滚打,最艰难的一年里,失恋、在高速路上被追尾、重度感冒拨通suicide hotline之后,读的过程中起起落落,但最终感觉终于有点未能免俗地治愈了自己。

  好的写作能让读者在阅读时找到自己。作为一个孤孤零零成长起来的独生文艺青年,我往往最难忘的是刘瑜在《送你一枚子弹》里写的,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即使每天三点一线,即使空气稀薄,即使孤独成为了常态,也要积极向上地在书和电影菜市场蔬菜价格里维持生活的热情和发现的眼睛

  然而长大后,发现这种哲学仅仅适合于波澜不惊,没有大变动的学生生活。当职场的斗争,感情的繁杂异国他乡挣扎连绵不断向你扑来,哲人的平静是很难维持的。

  开始的几章描述了这种悲伤扑面而来的窒息感-巨大空虚,心和肺部感觉都无法呼吸。即使经济自由老板完美,一双儿女都在的Sherly都如此,又何况我们普普通通的人呢?不能杀死你的,都将使你变得更强,然而那些事,的的确确是几乎要杀死你了啊。允许自己悲伤,放下所谓的积极心态,跟自己和解一小段。连失去一生所爱这种事情,大部分人在六个月后都往往能极度悲伤里走出来,你又有什么理由觉得自己会固执地在抑郁里无法出走呢?

  1. Finding strength in the face of hardship doesn't release us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of working to prevent hardship in the first place. You don't have to experience tragedy to build your resiliance for whatever lies ahead

  2. Personalization-we're at fault; Pervasiveness-the belief that an event will affect all areas of our life; permanence-the belief that the aftershocks of the event will last forever. Realizing tragedies aren't personal, pervasive or permanent makes people less likely to get depressed.

  tudies of affective forecasting-our prediction of how we'll fee in the future-reveal that we tend to overestimate how long tragedy event will affect us.

  3. just as we banish "sorry" from the vocabulary, we should eliminate "never" and "always" and replace "sometimes" and "lately"

  4. a cognitive behavioral technique: write down a belief that's causing you anguish and follow it with proof that the believe is false:

  eg: I'll never love again and die alone

  -I still have plenty of time, and there're plenty of people out there looking.

  5. How to breathe through the waves of anxiety: breathe in for a count of six, hold my breath for a count of six, then exhale for a count of six

  6. Part of every misery, is misery's shadow..the fact that you don't merely suffer but have to keep on thinking about the fact that you suffer. Instead of being surprised by the negative feelings, I expected them. When I stopped fighting those moments, they passed more quickly.

  7. If your ankle get shattered, people ask to hear the story. If your life gets shattered, they don't.

  8. Even people who have endured the worst suffering often want to talk about it

  9. a casual greeting like "how are you"hurt because it didn't acknowledge that anything out of the ordinary had happened. if people instead asked "how are you today", it showed that they were aware that I was struggling to get thru each day

  10. what worked best was when people said "I'm here if you ever want to talk, like now, or later, or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whatever would help you." The worst thing that people can say is "it's going to be ok".

  11. how about "I know you don;t know yet what will happen-and neither do I. But you won;t go thru this alone. I'll be there with you every step of the way"

  12.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you can do is acknowledge. To literally say the words: I acknowledge your pain. I'm here with you

  13. Instead of asking "if there's anything I can do", just offer something. specific acts help because instead of trying to fix the problem, they address the damage caused by the problem

  14. draw a circle of anyone who're influenced by a tragic event, then categorize them by how bad they're influenced. Wherever you're, offer comfort in and seek comfort out.

  15. Friendship isn't just what you can give, it;s what you're able to receive.

  16. self compassion: offer the same kindness to ourselves that we would give to a friend

  17. Blame our actions, not our characters.

  18. We're all broken by something, we have all hurt someone. Each of us is more than the worst thing we've ever done.

  19. turning feelings into words can help us process and overcome adversity. Labeling negative emotions makes them easier to deal with. The more specific the label, the better

  20. counting our blessings doesn't boost our confidence or effort, but counting our contributions can

  21. empathy is good, but encouragement is better

  22. Joy is the ultimate act of defiance

  23. How we spend our days, is how we spend our lives. Rather than waiting till we're happy to enjoy the small things, we should go and do the small things that make us happy.

  Happiness is the joy you find on hundreds of forgettable Wednesdays

  24. As we grow older, we define happiness less in terms of excitement and more in terms of peacefulness. Peace is joy at rest, and joy is peace on its feet.

  25. the feeling of math being hard is the feeling of your brain growing

  26. Let no man pull you so low as to hate him

  27. We find our humanity-our will to live and our ability to love-in our connections to one another

  28. gathering and act on negative feedback is how you reach your potential

  29. Most of the couples' fights weren't about money or sex but about failed bids for connection

  30. You cannot outrun any addiction. You must heal, and that takes a kind of love that no one else can provide you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四):懂得做另一种选择,也能成就美好人生

  《option B》我觉得可能直接翻译成选项B会比较难懂,幸好,中文版的编辑意译得十分恰当——《另一种选择》。作者的上一本书恰好我也看过,几年前很火的一本自传性质的书《向前一步》讲的是鼓励女性追求事业和家庭双成就的励志故事,由脸书COO谢丽尔•桑德伯格来讲的鸡汤,那可不是一般的成功学,肯定有比较不错的参考价值的,事实也如此。没想到她最近又出新书了,可这一次,她讲的,却是另一个话题,关于人生中的逆境。

  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的丈夫戴夫•高德伯格于2015年5月突然去世,这成了她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她认为自己和孩子们再也不会有真正纯粹的快乐,也因此而陷入了无尽的痛苦之中。谢丽尔在书中写道:“我陷入了空虚。巨大的空虚占据了我的心脏、我的肺叶,限制了我思考的能力,甚至呼吸的能力。”谢丽尔的朋友、沃顿商学院知名心理学家亚当•格兰特告诉谢丽尔,我们可以采取一定的方法,一步步从支离破碎的不幸与灾难中复原。我们不是生来就拥有复原力的,复原力需要我们在后天培养和提升。于是谢丽尔开始追寻“复原力”,试着走出人生的黑暗,她向我们敞开心扉,从她发现丈夫猝然倒在健身房的地板上开始,描述了她在丈夫去世后感受到的急性悲伤和极度的孤独。她把她的经历和复原方法一点一滴地向我们倾诉,在此之外,她也并没有局限于自己个人经历,在书中从更广泛的层面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克服人生中的逆境,包括疾病、失业、性侵、自然灾害、战争、暴力等不幸。同时,来自不同群体的案例也揭示了每个人都可以培养及提升内在坚韧的复原力,并且拥有重获快乐的能力。从她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碰到的事情,那就是“既然选择A已经不存在,你就只能考虑选择B了。”如何去适应,并且接受无可奈何的“选择B”,这就是谢丽尔想要告诉我们的。

  复原力,这个词被反复提及。这又是个什么东西呢?复原力源自我们的更深层次的内在,也来自外部的支持。即便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与不幸,我们仍可能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并且学会感恩,从而获得成长。本书还提供了诸多极具实践性的方法,启发我们积极地帮助他人,培养自己的同理心,乐善好施,教育出更加坚毅的孩子,创建具有复原力的家庭、职场和社区。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都有可能面对这样的选择B,既然A已经消失了,那么,我们能怎么做?这本书则非常直截了当的告诉我们,另一个选择。她帮助我们充分了解选择B,勇往直前,乐观积极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失败,重新找到快乐与幸福。直面我们无法回避的逆境,用复原力,重拾我们人生的快乐。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五):培养“复原力”,做个内心强大的自己

  两年前,从新闻上得知Facebook首席运营官、《向前一步》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的丈夫因突发心脏病离世的消息时,我非常震惊。谢丽尔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和领导力的女性之一,一直积极地为女性权益发声,激励她们勇敢实现自己的价值,为无数人带去了力量。

  谢丽尔主张女性可以实现事业和家庭的平衡,她非常重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向前一步》中,甚至专门有一个章节,叫“让你的另一半成为你真正的‘人生搭档’”。只是阅读文字,都能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情和满满的幸福。

  然而,2015年5月,这一切被一场意外打碎了。谢丽尔的丈夫戴夫在旅途中突发心脏病去世,极度的悲伤和孤独让她感觉连呼吸都是痛苦的。一切都乱套了,她甚至成了动不动就会哭起来的人。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六):是的,还有Option B

  这本书把作者悲痛的个人经历与亚当斯关于培养复原力的开放性研究结合起来,进入了深入分析和探讨。作者的丈夫突然去世,留她独自生活,一人照顾两个孩子。任何人面对这样措手不及的丧夫之痛也都会失控,作者在一开始也是不知所措了,但是周围的人给予的帮助和作者自身的努力让她慢慢从孤独和悲伤的情绪中恢复出来,由此作者开始从更广泛的层面去探讨我们该如何克服人生中的逆境,包括疾病、失业、暴力、自然灾害、战争等不幸。同时,来自不同群体的案例也解释了每个人都可以培养提升内在坚韧的复原力,并且拥有重获快乐的能力。

  我们在人生中,或早或晚、不可避免地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有的时候甚至不止一次。为了应对挫折带来的变化,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人们去面对B选项并做出选择,增强自己的复原力。复原力是一种能力,即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每个人的复原力不同,一个人的复原力也不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复原力。作者用我们的身体打了一个比方,“复原力并不是指脊柱本身,而是要加强记住周围肌肉的力量”。

  当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法面对或者处理消极事件时,也播下了复原力的种子。作者指出,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画了数十年研究人们如何应对挫折,结果发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复原力:

  (1)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2)普遍性:认为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持久性:认为时间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在我二年级暑假的时候,高我一级的表哥出事故了。他骑自行车载着另一个同学走在回家的路上,被别的车撞倒,他不幸脑袋撞倒马路牙子上,头骨直接撞骨折了。其实现在看来这件事发生的原因跟我八竿子打不着,但是当时的我却把这些归到我身上,是我导致了表哥事故的发生,觉得表哥的人生完蛋了!但是事实证明他读书的确不灵光,但却在别的方面找到了弥补,并且现在混得也不错。

  作者指出,创伤后的成长会以五种形式存在:发现个人的力量,学会感恩,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找到许多的人生意义,发现新生活的可能性。

  那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复原力呢?

  (1)对自己的生活具有一些掌控力

  (2)从失败中学习

  (3)自己的存在很重要

  (4)自己拥有可以依赖和分享的优势

  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他们获得的外部支撑;复原力源于因生命中的美好而引发的感恩,也源于在挫折中学到的经验;它既来自对于悲伤的解析,也来自对悲伤的接纳。有事,你的复原力比你想象的弱一些;有时,又会强一些。最近这个社会发生了好多悲剧的事情,这本书的存在就是指导我们在个人层面如何去面对、去化解那些悲伤。如果消化不了那些悲伤,可能就会继续发生悲剧的事情。

  哲学家索伦克尔凯戈尔说过,“要理解生活,你只能回头去看;而要生活得更好,你只能大步向前”。作者想让你明白,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七):复原力

  看到它时,我想到了我失去孩子的经历,对一个27岁的人,刚出生的孩子夭折,我不愿去想我是如何走过来的,但我的印象中是没有人来帮助我鼓励我,没有同样的经历,甚至身边的人会强制我让我放下,好似不放下会影响到他!

  我同意书中对孩子复原力的培养锻炼,毕竟我是大人,有了成型的价值观,并且自认为自己很刚强,因为知道没有人会帮到自己,必须独立!而孩子们是需要学习培养鼓励的。未来的生命中谁会预见到会发生什么,所以要及早打好基础。或许是我的理解有偏差,性格使然,对身边的人失望,所以惟有试图取悦自己。

  不得不承认是有共鸣的,有很多误区存在,很多想法和做法只是我们的猜想,却无法产生真正的安慰。或许,当遇到了别人需要力量时,我会更有选择和目的的给予帮助了。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八):文字自有力量

  我读这本书,毋庸言,其实就是冲着谢丽尔•桑德伯格去的。两年前,可能是在微信或者是微博上无意中刷到她的消息。人到中年,丧夫之痛,这痛到底有多痛,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人也无法感同身受,大家也巴不得不要去感受。其实,这件事在这个庞大的世间算不得什么稀奇事,人生就有死,每个死去的人都有亲人在承受痛苦。只是在她的丈夫戴夫去世前几年,谢丽尔•桑德伯格出版了一本叫《向前一步》的畅销书。当一个强势的女人对工作、女性、公平侃侃而谈,突然一个巨大的灾难就降临在她的头上,可能读者感兴趣的是:她是不是真的像她书里写得那么坚强和强势,她能不能践行她所倡导的理论?

  《另一种选择》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谢丽尔•桑德伯格的一个回答。其实这本书,平心而论,和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大多数同一题材的书没有多大的区别。简单概括就是,人生不由得我们选择的事情太多了,生老病死,自己是做不了主的。optionA很好,你曾经拥有的也很好,但是没有了,就要接受和喜欢上optionB,毕竟人生还得继续。然后是几个方法,比如感恩,比如寻找意义,比如开启新的征程,比如建立深刻的人际联系。

  书里一再提到的复原力,其实不用那么专业的术语可以白话为“希望”。遭受了人生巨大的悲伤和痛苦之后,你还能复原。复原的你还是无法不痛苦,但是却能面对这份痛苦接纳这份痛苦,然后继续走下去。

  看谢丽尔•桑德伯格丧夫之后的履历,也许这就是她的另一种选择。不得不说,她是一个强悍的女人,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尽管展露给读者如此多的内心脆弱,但是,她依旧是一位卓越的女性。她也没有渲染这样的心路历程,她给了自己一份前行和向着更好的礼物,但是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其实帮不了太大的忙。书里那么多负能量的故事和经历,它们使我想到了这世界中的“房思琪们”。人类是很脆弱的,你不能说那些复原不了的人不够坚强,也不能说那些继续前行还能欢笑的人灵魂麻木,所以,这注定只是谢丽尔•桑德伯格自己的治愈之道。她用我文字给自己织了一张网,她尽情悲伤和痛苦,但是她也继续前行和微笑。

  爱自己是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其实,复原也是只有自己能做到的事情。谢丽尔•桑德伯格在书里谈到伴侣去世之后的内疚,开启新生活被社会责难,其实,东西方都一样。即便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这样普世的感受也都一样。

  可以读一读,但是别指望找到方法。它是一个私密的治愈之道。by the way,我还是很敬佩这位女性。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九):拥有复原力的人生,触底也能反弹

  1 没人逃得过悲伤,离别或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

  人生苦难重重。

  就在两天前,无意中得知一个朋友病重。当时我刚换好衣服出门去跑步,一路上都感觉心里堵得慌,堵得难受,简直欲哭无泪。路上还想起去年G20期间旅行回来经过上海,半夜里问候一个在上海扎根的好朋友。第二天上午,朋友的妹妹给我发来消息,告诉我就在昨晚她哥哥被确诊患了尿毒症。当时姐姐站我身边,跟我一样,眼泪唰地满脸。

  《另一种选择》的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哈佛大学毕业,现任Facebook首席运营官,是一个集美貌、智慧、才干、家庭幸福于一身的女子。她“被深刻地理解着,被坚定地支持着,被全然地爱着”,突然有一天,她的丈夫戴维,毫无预兆地倒下了离去了,给了她一个十二万分的措手不及。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都是我不曾选择的人生,也是我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人生。”原本快乐的日子像是会飞,一年恍若一刻。戴维离去后,时间变得越来越慢,每一刻都度日如年。她每天以泪洗面,看到心爱的两个孩子哭喊着要爸爸时她跟着哭,两个孩子没有哭的时候,她也会哭。白天想念戴维,夜晚继续想念,悲伤好长,长得看不到头。

  “在看似无止境的空虚中,其实存在着边界。最多6个月,50%以上失去配偶的人会度过心理学家所定义的‘急性悲伤’阶段。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决定着多久后可以走出空虚。”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原本夫妻感情非常好的、失去伴侣后几个月就又再婚的,这便是理论基础。谢丽尔到底是个强大的女子,她在差不多4个月后就度过了最艰难的急性悲伤阶段。

  2 世间所有的悲伤,挡不住人们追求快乐的本能

  美国一精神病学家把悲伤分为五个阶段:否认事实,愤怒,祈祷,抑郁和接纳。谢丽尔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这五个阶段。最初,她每天都觉得丈夫还在世,走到哪里都仿佛看得到他的身影。就像至尊宝手拿月光宝盒不断穿越到同一个时间点一样,她在脑海里一直不停地跟丈夫说最后一句话,让她后悔的是,为什么最后一句话是“我要去睡一会儿”,而不是“我爱你”。过了耽于幻想的否认事实这一阶段,她转而愤怒,也曾祈祷,也曾短暂抑郁,最终,她选择了接纳事实,化悲痛为力量。因为,她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她还有工作,生活,要继续下去。

  痛苦在找到意义的时候就不再是痛苦。家庭,宗教和工作,都可以是我们强大的人生意义的源泉。她对丈夫的爱和失去丈夫的痛苦让她对身边的人,甚至是整个人类的悲伤都产生了感同身受的怜悯。当谢丽尔把注意力放到他人身上,她的内心重燃了希望的火苗,一种被需要的价值感再次显现。和谢丽尔一样的大有人在,比如蔫然基金的设立,地震后很多家庭破碎的人重拾力量,投入到救援、心理治疗、医疗以及公益事业当中。

  然而,获得快乐并不容易。尽管人们希望更多快乐,却天生更多的关注消极的坏事。戴维离去几个月后,谢丽尔去参加好朋友贝丝为女儿举办的犹太女孩成人礼,现场随着DJ的歌和同学翩翩起舞,她禁不住快乐地笑了起来。突然,她甩开舞伴跑到角落里大哭起来——她突然想到了丈夫,想到了最爱的人离去了,她本该悲观难过的,可她却顾自快乐地笑了。第一次重拾快乐,是内疚的快乐,戴着镣铐和枷锁的快乐。

  重拾快乐的过程反反复复,跌宕起伏。对悲伤中的人来说,快乐是一种修炼,一件奢侈品,毫无疑问,快乐值得再次拥有。有位男子失去妻子后第一次约会简直遭透了,但是第二次、第三次,他最终能够和之前一样正常约会,开始新的生活。

  死亡会结束生命,但不会结束关系。你可以开始和别人约会,甚至爱上别人,但你依然会深爱着故去的人。

  3 建立复原力直面困境,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另一种选择》是谢丽尔人生中的一次绝对反弹,背后的支撑来自“复原力”。

  Resilience,复原力,中文有一个更容易理解的意思,“坚韧性”。不过坚韧更强调的是性格的一方面,复原力则强调一种能力。书中定义的复原力,是指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百度百科则强调了三个方面的能力:接受并战胜现实、在危机时刻寻找生活的真谛和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

  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是谢丽尔和心理学家亚当合著的,既有心理学理论基础,也有人生经历分享。对每个人来说,复原之路并不总是从同一个地方开始。建立或者增强复原力,有以下“心法”可供了解、学习和借鉴:

  遭遇者

  首先,要去除三个阻碍复原力的认知:个人化、普遍化、持久性。不要个人化,意味着要明白不是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因我们而起,不要把悲伤看成是自己的过错。不要普遍化,就是不要把一件事泛化为每件事,不要认为一切都是这样的。不要持久性,即不要把当下的悲伤或困难看成是永久的,不可改变的。总而言之,“总是、永远、抱歉”这类词要慎重使用,不要认为“这都是我的错!我的人生糟透了,这辈子就这样了。”“我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不过度放大消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不过度焦虑。

  其次,要学会自我同情。试着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也给予自己,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自责和羞愧。每个人都会犯错,已经发生的事情,没人能够改变。就算真的因为自己造成的悲剧,也要记得只责怪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自己的人格。放弃自限性观念(如人们只有在我对他们有用时才爱我,依靠他人会让我软弱可怜 )和自放性观念(如我的价值并没有和我的行为相连,我允许他人照顾我,我也需要照顾我自己)。

  第三,去求助并且接受帮助。内心悲伤无助,别人问的时候,却总是回答“我没事,我很好”。在扛不住的时候却又质问“上帝你为什么不帮我”。事实上,承认自己不好,有困难,告诉身边的人哪里不好,需要帮助,去握住他人伸出的友善的双手,接受他们的帮助,才会更加有力量对抗悲伤和困难,更快走出当下的困境。

  亲友团

  正视“大象”。“我的生活支离破碎,他们却有可能闭口不提。” 据资料,一名癌症患者最大的伤痛不在癌症本身,而在于“孤独感”和“分离感”。很多时候悲伤的人就在身边,想去关心和安慰却担心不小心触碰了对方的伤痛。视而不见,渐渐成了很多人应对的策略。而在遭遇者看来,他人的刻意回避是一种“忽视”,忽视一只被悲伤笼罩着的大象。这些大象极有可能有倾诉的欲望,而沉默加剧了痛苦,因为这让家人、朋友、同事间的隔阂加深,保留想法则让他人感到不舒服。

  友情的白金法则。我们都知道“黄金法则”,即你希望他人怎么对待你,你就要怎么对待他人。而白金法则是“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这意味着我们要多去观察,多去感同身受,对别人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尊重,同时让他们知道,任何时候只要你有需要,我就在这儿。

  用行动表示爱和关心。最好的帮助一定是用行动来表示,哪怕写一张卡片,发一段信息,写一封信,甚至,每天穿过整个城市,只为碰巧路过朋友家,顺便看看朋友有没需要他的地方。曾有朋友失去亲人,我无法陪伴朋友,就给她写了好多封信,把自己曾经的遭遇、经历以及如何克服困难一一诉诸笔下,鼓励朋友走出悲伤。我们没有交流过当时她收信的感受,但十多年了,我们一直视彼此为最好的朋友。

  组织和机构

  提供“按钮”。就像政府部门提供的轮流值班、热线电话号码,心理咨询师的24小时服务热线,邮箱地址……让有需要的人知道如果有需要,只要按下那个求助的按钮,就可以获得帮助。即便这个按钮从来不曾有人使用,也会增强人们心中的安全感和可控性。

  完善福利制度。美国很多公司并没有丧假,国内也不一定每个单位都有带薪休假和丧假制度。完善相应的福利制度,让员工在遭遇悲伤和困境的时候,有时间调整自己的状态,同时不必担心额外的经济压力。给员工足够的关怀和同情,也给员工信任和鼓励。谢丽尔公司曾有一同事患癌症期间仍被公司提拔选用,这个决定不仅激励了同事,让她超预期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被看见的作用,是一般的福利制度所不能及的。

  创建复原力社团。谢丽尔创建了一个optionb.org网站,世界各地的有相似经历的人汇聚在一起,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让他们的经历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一个公司或者单位,可以组建互助小组,鼓励大家发泄情绪,说出悲伤的故事,带领大家锻炼身体,培养一种兴趣爱好,等等等等,都可以帮助培养和增强复原力。

  没有一条路只通向悲痛,也不止有一条路通向快乐。

  前几天微信运动显示上海那位朋友步数2万多,在医生的建议下他开始运动减肥,为随时可能的换肾做准备。另一位朋友呢,第二天一早就看到他出发在快乐的旅行路上了。

  并不一定要经历过悲伤和困境才需要复原力,但有复原力的人生触底也可以反弹。如果有幸日子平顺,复原力也有助于我们守护幸福和快乐的啊。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十):应对苦难的“复原力”水平,决定了你的人生层次

  前几日,维密天使奚梦瑶在上海的维密大秀上,不慎被白纱绊倒,跪地长达10秒后,站起来走完全程。有人说,这或许是她职业生涯中的一个致命败笔,恐怕以后再也无法走上维密秀的舞台,甚至会把自己七年的模特生涯葬送掉。

  无可厚非,这无疑是对一个专业模特的致命一击,在10亿人观看的国际大秀上严重失误,意味着奚梦瑶要面对的,绝不仅仅是职业生涯的滑铁卢,还有她的人生出路。

  而之前发生的刘鑫江歌案更是引起了网友的关注和愤慨怜悯,这是一件惨绝人寰的悲剧,日本留学生江歌,惨死于闺蜜男友的刀下。

  江歌的善良却让她失去了年轻的生命,逝者已去,愿天堂里没有伤害和杀戮。然而,让我们甚为心疼的却是她的妈妈-一位和女儿相依为命20多年,现年还不到50岁的单亲母亲。

  20多年来,视女儿为生命的江妈妈,突然遭遇女儿遇害,承受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无奈与悲哀,一个单亲妈妈大半辈子的精神支柱轰然倒塌。被不幸砸中后,她的后半生又将何去何从?

  面对死亡,面对突如其来的挫折和不幸,Facebook首席运营官桑德.伯格,在遭遇丈夫突然去世后,在她的人生经历了一番悲伤的洗礼和涅槃,她与著名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明星教授亚当.格兰特合著成了《另一种选择》,这是继她百万级超级畅销书《向前一步》之后,桑德.伯格又一本重磅力作!

  本书连续数周位踞美国亚马逊总榜首!所有曾经以及正在直面挫败与不幸的读者的必读书,它帮助你直面逆境,培养复原力,重新拥抱快乐!

  作者认为,人们每天都在面对种种挫折:失业、失恋、失去生活的目标。问题不在于这些挫折是否会发生,因为它们必然会发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他们。生活不仅包括我们拥有的,还包括去学习如何从困境中挣扎起身,继续往下走。

  应对“苦难”的复原力,是源于我们更深层次的内在,也来自于外部的支持。即使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和不幸,我们仍可以找到人生更多的意义,学会感恩,从而获得成长,重新拥抱快乐和阳光。

  亚当.格兰特说:“一个人的复原力“复原力"并不是固定的,因此,应该问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增强复原力?复原力是人们面对悲痛的反应速度和强度,而且我们可以建立和增强自己的复原力。用我们的身体来打比方,复原力并不是指脊柱本身,而是要加强脊柱周围肌肉的力量。”

  一.停止自责和抱怨。

  桑德.伯格说,丈夫戴夫去世后,她曾一度陷入自责中无可自拔,她责怪自己没能时刻陪在戴夫身边,她后悔没有第一时间赶到丈夫出事的健身房,也许快一点到事发地点,就能挽救戴夫的生命。然而,之后的尸检证明显示,戴夫并非是跌落后撞伤头部致死,而是死于由冠心病导致的心律失常——也就是说,在戴夫摔倒前,他就已经停止了心跳。所以,桑德.伯格的自责和懊悔只能加剧自己的悲伤,对事情进展却丝毫没有帮助。

  知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人们是如何应对挫折的,并总结出三个阻碍复原力的认知因素:(1)个人化(personalization);(2)普遍性(pervasiveness);(3)持久性(permanence)。这三个因素(简称“3P陷阱”)的存在,会让你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都是我的错!一切都糟透了,人生糟透了,而且会一直糟下去,直到永远!”

  江歌出事后,网络上很多评论说,江妈妈当年就不应该送她去日本留学......江妈妈在巨大的悲痛中势必也曾后悔把孩子送出国,如果将女儿留在身边,也许就没有悲剧发生。然而,人生在世又如何能预知先兆,怎能以偏概全地去诠释不幸的几率?

  自责所产生的消极情绪会瞬间将人淹没,会误导你的判断力,干扰你的情绪,削弱你的“复原力”。

  面对无济于事的抱怨和自责,你首先要学会跟它们说No,跟自己和解,努力走好未来的每一步。

  奚梦瑶在舞台上摔倒后,很多人评判她参加综艺节目分散了精力,对主业的发展越来越不上心,不管外人评论如何,当看到在微博上奚梦瑶的道歉信,便切实地感受到她满满的诚意和心底的坚韧,她没有陷入自责中不可自拔,而是坚信会将未来的路一直走下去,不管以后她的职业生涯会有怎样的逆转和变化,我们都将对这个女孩子的未来拭目以待。

  有一个故事,丈夫早上匆匆出门时,看到一盒药放在宝宝身边,提醒妻子将药收起来,以免宝宝误食。然而妻子忙于家务,疏忽了丈夫的提醒,孩子误食药丸后不治身亡。丈夫回到家,面对自责懊悔,捶胸顿足的妻子,只是泪流满面,紧紧地抱着她说“亲爱的,我爱你......”。

  这位丈夫深谙其中的道理,悲剧已经发生,嗔怪和自责已然无济于事,如果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将所有责任推给妻子,势必在失去孩子后,又会失去自己的婚姻。

  是的,既然事情已经发生,再追悔莫及并无卵用,人生就是向前看的过程,自责和抱怨只会消磨你的心智,浪费你的时间,煎熬你的情感。

  懊悔的种子越扎越深,牵绊着你的正常思维和心绪。把懊悔的种子从内心拔掉,用有限的精力去寻找方法的智囊,才是智者的所为。

  二.不要放大痛苦,要学会感恩,培养同理心。

  《另一种选择》的作者认为,当我们受苦的时候,便倾向于将苦难无限地投射、放大。有一项叫“情感预测”(affective forecasting)的研究,旨在对人们未来的情绪进行预测。

  该研究显示,我们往往过度放大了消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研究人员请一些学生想象自己和爱人分手两个月后的伤心程度,又请一些真正经历过分手的学生报告分手两个月后的感受。研究结果显示,真正经历过分手的学生要比仅凭想象的学生更快乐。

  原来,当不幸发生时,带给我们更大冲击的不是不幸本身,反而是自己内心的臆想和恐惧。

  那年,十几岁的我经历了人生中第一个滑铁卢--中考失利。只记得那个夏天万念俱灰,欲哭无泪,父母失望至极,好友离我而去,原本引以为傲的一切,瞬间化为灰烬。

  我以为自己的人生从此会陷入一片黑暗,然而,后来走过了更多的风风雨雨,才发现,即使经历过黑暗的夏天,我依旧可以用快乐去拥抱明天,生命中的辉煌陡然离我而去,然而我还是去创造了新的灿烂。

  学会感恩,不断提醒自己关注生活中的美好和小确幸,可以提升我们的快乐指数以及健康系数,增强我们的复原力。

  奚梦瑶经历了“摔跤门”,她的名字一夜之间火爆网络,在这之前又有多少人留意过这位维密天使?故而,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讲,这增加了她的曝光度,也可能会为她之后进驻娱乐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亦应了中国古代一句老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桑德.伯格在失去丈夫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工作中和孩子们身上,她试着去努力地感恩,她感恩幸亏戴夫不是在送孩子们上学的路上冠心病发作,否则她有可能会失去三个亲人,她感恩孩子们的复原力比想象中要好得多,她感恩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亲朋好友可以依赖,她感恩自己的出色的事业,能让她不至于陷入财务危机。

  面对苦难时,学会感恩,自信地去体验,是创造幸福感的良药。

  三.增强“复原力”:接受现实,承认失误,自我同情,从“创伤”中学习和振作。

  作者认为,人们的复原力并非与其自尊程度、乐观态度、离婚前的抑郁状态,或是感情不和持续的时间长短有关,帮助人们对抗不幸、大步向前的正是接受现实,自我同情。

  突如其来的痛苦和失败,势必会削弱你的自信,磨灭你的意志,人们的第一反应必然是逃避和否定,不愿接受现实。

  可是,当一切尘埃落定,暴风雨的洗礼成为你生命中的必经,最终你是被它打败,还是倾尽全力去打败它,全然在于你自己的选择。

  尼采说,“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

  杨绛先生面对女儿和丈夫的先后离世,不仅经历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锥心痛楚,而且承受了失去挚爱的刺骨艰熬。

  当年的“我们仨”变成了“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她凭着坚强的信念和乐观的心态活到了105岁高龄,独自度过了人生中最后十几年光阴。

  杨绛先生说: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当“创伤”变为成长的力量,痛苦亦可以化为积极的源泉。

  经历了失去双腿的痛楚,史铁生才有了对生活异于常人的感悟,成就了一代名作家;经受过大风大浪的摧虐,高尔基笔下的海燕才更加坚毅地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失去了双目后的海伦.凯勒,创作出了震撼人心的佳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痛楚和磨难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是一把杀死你的“匕首”,也可以是一笔人生的至珍财富,拥有不屈服于命运的灵魂,才能勇敢地选择振奋,把磨难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将痛楚赋予其意义,就是对苦难的另一种诠释。

  海伦凯勒说:“当一扇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门已然敞开;但我们却长久地盯着关闭的门,看不到敞开的另一扇门。”

  桑德.伯格说:

  “悲剧不必是个人的,普遍的或持久的,但复原力可以是。我们可以培养复原力并保持一生,既然马拉拉心怀感恩,既然剩女可以团结起来与社会歧视做斗争,既然艾伦洛克可以保持他的幽默感,既然乔.卡斯帕可以和儿子一起创造共同的命运,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可以找到内在的力量,并且增强这种力量,每个人心中都有不灭的光。”

  生活原本没有一帆风顺,经历过伤痕累累,才会更懂得幸福的滋味;体验过严寒酷暑,才会愈加用力去走未来的人生之路。

  悲欢离合,熙熙攘攘,从撕心裂肺的痛楚中走出来,不断历练和增强你的“复原力”,不仅会强化你的精神力量,更能提升你的人生层次。

  从失败中学习,在磨难中振作,本身就是成长的必经历程,是提升人生格局的必经,是促使你的人生层次不断升华的涅槃之路。

  历经风雨后,当你矗立在人生制高点,便会陡然发现,除了你自己,没有什么能把你击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