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幽灵》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幽灵》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31: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幽灵》读后感精选10篇

  《幽灵》是一本由[挪] 尤·奈斯博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灵》读后感(一):是否真的一无所有

  类型小说的历史上,主角远离并非特例。在《最后一案》中,柯南道尔爵士曾经狠心将福尔摩斯投入莱辛巴赫瀑布,试图让他与莫里亚蒂教授同归于尽。孰料此举让读者群起攻之,他们似乎瞬间忘记福尔摩斯生性古怪、自大自傲甚至有亲近百分之七的溶液等等劣行,他们希望拥有神一般智慧的神探能够再次现身打击犯罪。柯南道尔爵士最后迫于压力不得不让福尔摩斯回归。这是一段文坛佳话,同时也是读者的胜利。优秀的作品与传神的人物塑造,会让读者充满期待,尤·奈斯博创作的哈利·霍勒显然也可归属这类,读者无法忍受失去哈利·霍勒。因此,哈利·霍勒再次回归,这就是《幽灵》。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死亡少年古斯托与俄罗斯黑帮分子的纠结,真相同样让人意外。尤·奈斯博采取多线叙述,通过凶手-动机-真相的倒推,慢慢接近案情的真相。在调查的过程中,案情一再反转,带来的震撼感如怒涛迎面而来。就我个人而言,难以抵挡的不是哈利·霍勒被误会、被枪击,而是萝凯身处机场抬头微笑的那一幕。难以想象,与暴力平行的宁静美好,却拥有撕裂心肺的杀伤力。有那么一刻,我联想到吴宇森电影《喋血双雄》,职业杀手小庄在教堂中枪惨死,盲女却还在痴痴等待。我不得不承认,《幽灵》是哈利·霍勒系列中感情戏份最多也是最为真实的一本,甚至连以往追捕凶手和哈利本尊沉沦的往事,在《幽灵》面前都显得略显苍白。

  尤·奈斯博的系列作品无疑是类型小说,拥有畅销书的一切特质:讨论的主题极具话题性、叙事手法多元、人物遭遇更富冲击力、情节盘根错节等等。但是,却又不局限以此。尤·奈斯博的作品已经突破类型小说的约束,他所做的就是将哈利·霍勒这个人物不断解剖,面对生与死、善与恶;法律层面、政府层面甚至精神层面,所有的发展都可以被视为是自我检视,使之真正回归人与生活本身,哪怕不惜将他再度投入黑暗的深渊。通过哈利·霍勒的调查,冰雪覆盖的美景其实只是幻觉。东欧黑帮的入侵,政府碌碌无为,警政界相互勾结的腐败新常态以及青少年迷茫的地下世界,无不让人触目惊心。在这个不再安全的世界,曾经消逝的英雄主义再度回归,通过对人性的挖掘,让读者再次有机会确认,天煞孤星哈利·霍勒是否真的一无所有?答案显而易见。

  《幽灵》读后感(二):失怙的杀意

  连环杀手层出不穷,而“哈利·霍勒警探系列”最大的悬念恐怕是哈利的命运将归于何处。除了知道他凭借系列主人公的身份不会横死出局,读者对他的未来完全无法揣度。哈利渴望冷酷,内心却含情脉脉,就像一位浪漫时代的骑士,守护着内心的准则,却也因此在属于自己的系列里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手足无措。他的主角光环如此黯淡,以至在最新引进的作品《幽灵》中,连“主角不死”这最后的定律也打破了——哈利终于被罪恶压倒,生死不明,一个更宽广的故事版图正在徐徐显现轮廓。

  一切都要从哈利在 “猎豹”案结束三年之后的再度归来说起。在奥斯陆机场,有条不紊的日常工作中掩藏了一桩正在进行的罪行,资历老道的民航机长,不起眼儿的地勤保洁,几次交错中一条运毒链条已经隐约可见。在鬼鬼祟祟的焦点人物背后,人潮涌动,一个熟悉的身影显现出来。哈利出现在这里自然不是一个巧合。三年的时间并没有洗刷掉旧案留在他身上的痕迹,他的金属义指、贯穿颌骨的巨大疤痕连接着令他不堪回首的历史,雪崩的幻影时时令他陷入幽闭恐惧之中。他急于割断罪恶与自己的联系,但事实证明只是妄想。在他抵达奥斯陆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等待自己的究竟是什么。召唤他从香港回返奥斯陆的只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理由。萝凯的儿子被控吸毒后杀人。萝凯是他一生挚爱,也是他自我放逐到香港的原因。

  哈利不能坐视不管。即便他能预料自己将不得不只身对抗统治奥斯陆的贩毒网络。

  《幽灵》相比“哈利·霍勒警探系列”前几部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暗流涌动。前几部作品总是以挑战人类想象力极限的凶杀现场拉开帷幕,猩红的血,肾上腺素的刺鼻气味,与凶手那闪耀冷酷寒光的恶意交织成一部宏大、瓦格纳式的歌剧合唱,文字宛如强劲的高音,一轮又一轮冲击着读者的感官。有时你甚至必须在关键时刻合上书,这样才能透过一口气来。《幽灵》的节奏与此不同,故事里的罪恶不是与普通人完全脱节的变态杀意,所有的犯罪都与日常生活紧密交缠在一起。尤·奈斯博展现的不再是一种浪漫主义的犯罪,他这一次写的是真实的犯罪。那些犯下不可赦免之罪的恶人,并没有戏剧性的动机——毒枭为了攫取财富,制毒者为了改变社会地位,运毒者为了摆脱经济困境,“烧毁者”为了赚取豪宅豪车,杀手为了在组织中力争上游,小喽啰则为了毒瘾发作时能够打上一针。一条利益链条的每一环都有着精打细算的作恶理由。《幽灵》中的毒品犯罪是平静的,没有恶意、愤怒、偏见、复仇,只有利益。利益让政府官员和司法部门默不作声,利益让整架贩毒机器在奥斯陆安安静静地运转,你在奥斯陆街头甚至丝毫也看不到它运转的迹象,听不到它运转的噪音。就这样,它把毒品从街头小混混的手里一直输送进中产阶级家庭的儿童房,那些成功体面的家长连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步入青春期的小甜心正把来源不明、混入杂质的海洛因注进静脉。

  尤·奈斯博笔下的奥斯陆,是“哈利·霍勒警探系列”除去哈利之外的第二主角。在不同的作品中,它展现出自己不同的侧面,它荒凉,被贬斥于世界的中心之外,在《幽灵》中,甚至显出一种末世的味道来。这座大都市人烟稀少,鬼影憧憧,没有人味儿。富庶和现代化冷冰冰的背面,是精神的空虚和情感的荒芜。哈利在被整座城市遗忘的穷街陋巷里追踪欧雷克过去的脚步,还原事件真相的同时也在还原这个曾经无忧无虑的孩子精神世界的强烈动荡。

  一张照片,只言片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向哈利揭示了某种令他痛心疾首的真相:自己和孩子母亲萝凯之间充满变动的情感关系毁坏了欧雷克原来的安全感,孩子不得不自己摸索如何应对父亲(尽管哈利只是一位代理父亲)缺位的孤独与焦灼。和他一样也没有父亲的少年古斯托同他结成了同盟。古斯托美得令人瞩目,他的养母为他的美貌发狂,一心只想把他拉到自己的床上。在这错乱的关系之中,古斯托很早就学会了如何自我保全,如何在毒品中获得欣快和平静。两位少年的相逢带有某种宿命性,以他们共同的迷茫与愤怒对抗光怪陆离的失怙世界。

  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是,作家尤·奈斯博似乎对父子关系有着出人意料的执念。在《雪人》和《猎豹》两部前作中,连环杀手最初的杀意都是由灾难性的父子关系引发的。《幽灵》这本书也不例外,溯源而上,父亲的缺位便是悲剧的诱因。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传统的家庭伦理正在缓慢地解体,个体自由和家族责任之间的冲突无法消解。相比孩子和母亲之间那种明确的、不可割断的血脉纽带,不再作为经济支柱的父亲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地位含混不清。尤·奈斯博的小说中,几乎每一位父亲都无法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总是陷在各种各样的困境中无暇他顾,让孩子感觉受到最初的抛弃和背叛。他们的缺位造成了孩子对世界的失望和愤怒,在孩子心理埋下杀意。古代神话、古典悲剧中弑父的原型故事在尤·奈斯博的文本中得到了全新的、具有后现代性的解读。这种杀戮不再是出于性的本能,而是在新世界里,因旧式伦理的解体、传统父权的失落而引发的精神崩溃。

  欧雷克和古斯托的故事,自然也可以看作古典的寻父主题在新世纪中的全新变奏。在尤·奈斯博勾勒的罪恶之城中,寻父故事具有了颠覆性的节奏和走向。作家利用双线并进的方式,将古斯托濒死时在心中对父亲的倾诉与哈利对真相的抽丝剥茧并置在一起,它们的终点都是那个令人惊骇不已的真相。更具反讽性的是,欧雷克和古斯托其实都找到了“父亲”,只是这种 “团聚”带来了山崩地裂式的反转,寻父的结局不再是幸福的相守,而是懵懵懂懂的背叛和弑父(古斯托是精神上的,欧雷克是行动上的)。尤·奈斯博以此挑战着我们情感的极限,挑战着我们对伦理温情脉脉的幻想。他警告我们,世界已步入后现代,一切都不再单纯,不再对应它们原本的意指。孩子不再是孩子,他们丧失了保持纯真的权利,冷酷、世故,谎话连篇,为求自保不择手段。他们正在取代他们的父辈——那些身上还带着旧世界伦理痕迹、注定要被剪除的旧人。《幽灵》的故事发展到此,已经变成了一部黑暗而内涵丰富的寓言。我相信没有读者在翻到结局时不会悚然一惊。那毫不留情的迎头痛击比尤·奈斯博写过的最血腥的残杀还要冷酷无情,撕碎读者心中抱有的最后希望。

  然后一切戛然而止。罪恶没有得到清除,它们将会绵延到“哈利·霍勒警探系列”的下一册,与新的罪恶会合,造出更加令我们难以想象的怪物。一个更宏大的故事剪影已经出现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线索已经相互勾连,人物都找到了彼此的交叉点。各就各位,好戏才刚刚开场,我们没法估量尤·奈斯博这一次的野心有多么大。还是拭目以待吧。

  《幽灵》读后感(三):该拿什么拯救你,毒瘾少年

  用一条正义且充满爱的生命去换一个毒虫的苟且,到底值不值得?这是我读完《幽灵》后发出的叹息,如此无奈如此感慨。

  死很简单,它可以让灵魂得到自由,坐牢却会侵蚀一个人的灵魂,直到人性荡然无从,直到一个人变成幽灵。

  哈利用正义之死,父爱之死囚禁了欧雷克。当欧雷克失手杀死古斯托的那一刻,他或许并非无可救药,但当他杀死哈利的那一刻,他已经不再是犹如儿子般的少年,亦不再是伊莲娜想要依靠的情郎,他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毒虫。当毒品带给他的迷幻渐渐散去,他将变成无处容身的孤魂野鬼,被关押在愧疚的牢狱里受尽折磨。他被哈利从真实的监牢里救出来,为了不再回去,却将自己囚禁在了良心的监牢。可我有时候不禁要问,一个毒虫,他还有良心吗?还值得被拯救吗?

  这是生理上的需求,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没有道德,没有爱,没有谅解,只有永无止境的欲望,想要嗨,想要强烈的快感,想要迷幻式的平静。

  所以,尽管趟过了毒枭与政府勾结的浑水,目睹了警方收受黑钱的肮脏与无耻,顶住了黑帮的暗算和袭击,惊叹于残疾医药师心理的变态扭曲,却还是没能躲过真相犹如幕后黑手般的无情蹂躏。这个幕后黑手正是人类放虎归山未能克制的欲望无底洞。

  然而这个世界上被自己的欲望所攫住放弃挣扎的人实在太多了。他们甘心做欲望的奴隶,用尽一切手段只为再度品尝那难以想象的刺激与迷幻,一切都已不再重要,唯有钱与毒品。人性的丧失,灵魂的虚无,书中哈利的牺牲纵然光明耀眼却也如此势弱无力,犹如现实,令人窒息。

  这本《幽灵》是我近来读到的悬疑推理里相当不错的一本,作者采用当下流行的pov写法,情节铺设精细,措辞讲究,人物刻画分明,主题引人深思,尤其打造的故事如此贴近现实,结局更是出乎意料情理之中,令人十分悲戚。小说画面感十足,阅读的过程仿佛在看电影。唯一不足的是,在揭开真相的部分古斯托的视角略显仓促,衔接节奏稍有不稳。

  《幽灵》读后感(四):一个侦探的个人史

  前几天刚刚得知尤·奈斯博的《雪人》被改编成电影,警探哈里由法鲨扮演,看了预告片,很是期待,法鲨还是比较符合我心中的哈利形象,如果再丧一点,就更好了。这并不是奈斯博的作品首度改编成电影,之前他的《猎头游戏》就曾被搬上银幕,口碑不错,不过《猎头游戏》并非属于警探哈里系列,因此《雪人》的改编意义很大,如果反响不错,警探哈里系列有可能被陆续翻拍。

  喜欢侦探小说这么多年来,奈斯博却是我今年刚刚发现的一位侦探小说家,最初看的是《死亡的精确度》,被他冷峻的风格所吸引,一发不可收拾,很快便把他的“精确度”三部曲全部看完了,之后,便成了他的铁粉,而且他迅速的和劳伦斯·布洛克以及雷蒙德·钱德勒成为我最喜欢的三位侦探小说家。最近又得到了哈利系列的最新作品——《幽灵》,真是幸运!

  警探哈里系列有很强的连续性,尽管其它侦探小说家的系列作品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系列性,但很多都是拿来作为背景资料点到即可,但哈利系列不太一样,“精确度”三部曲里每一部里除了都有一个主案件外,还隐藏着一个副案件。只有把三部全看完,副案件才能最终水落石出,而哈利之所以这么“丧”,很大一部分情感因素源自副案件,可以说,正是副案件奠定了哈利的人物形象。《幽灵》和前面的作品在情节的连续性上虽然没有“三部曲”之间那么强,但情感的延续性依然如故,可以说,其前一部作品《雪人》留下的烙印依然深深的影响着《幽灵》中众多人物的情感轨迹,再远点,其情感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精确度”三部曲,因为哈利和萝凯(我怎么觉得三部曲中萝凯的译名不是这个呢?)母子的感情正是在“精确度”三部曲中确立的,《幽灵》涉及的案情恰恰是和萝凯母子有关。可以说,哈利系列简直就是一部个人史,这一点让我想起了特吕弗的电影“安托万系列”,他用五部电影记录了安托万从十多岁到三十多岁的成长史,因此,奈斯博的哈利系列也可以视为“一个侦探的个人史”。

  一个人的成长,总有一种力量支撑着他,这种力量塑造着他的心理,影响着他的行为,这种力量我们可以称之为“宿命”,虽然这个原本中性的词听起来有点悲剧的味道,如果用在哈利身上,却再合适不过了。从“精确度”三部曲到《幽灵》,哈利的人生轨迹可以说越来越“丧”,其原因正应了《幽灵》中所说的诅咒:他的爱是祸患,他一直背负着这个祸患。哈利的成长中,只要是他爱的人,他在意的人“终将付出代价,也终将被摧毁,从他身旁被夺走……”从最初他的搭档,到现在他的爱人,都逃不过这个诅咒。似乎,哈利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扫把星,走过之处,剋人剋己。

  但这就是奈斯博塑造哈利吸引人的地方,不同于一般侦探小说,将重心放在悬疑的设谜与解秘,读完小说就像解开一道数学方程式,痛快是痛快,可仅此而已。奈斯博的小说除了情节的苦心经营外,还格外注重人物的情感塑造,对生活的细节,也丝毫不放过,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对于故事中出现的人物,哪怕是路人甲乙丙丁,奈斯博都要用心的去描写他,那些急于得知故事进程的读者,可能觉得这都是废笔,但其实未必。这些人物微妙的还原了生活的质感,让奈斯博的小说不像其他侦探小说那么“急功进利”,而是饱满生动,犹如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笔下的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

  哈利的个人历史几乎仅限于奥斯陆,这也是奈斯博每部小说都会附一张奥斯陆地图的原因,我们可以跟着哈利转边奥斯陆的每一家酒吧,每一个公园,每一个地铁站,尽管这些地方都是毒虫出没,暗藏杀机,却让我想起了卡夫卡的布拉格,波德莱尔的巴黎以及本雅明的柏林一样,或许,奈斯博笔下的奥斯陆,最终也会成为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城市”风景。

  《幽灵》读后感(五):一切都是新气象,一切都是老样子。

  《幽灵》读后感(六):《欲望是人的原罪》

  这本小说应该是有着前文的,但并不影响阅读,有时候还会有种想要探究的奇妙想法。作者很专注的在讲故事,一开始多路开花,各色人物纷杂登场,是有点眼花缭乱,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最后汇聚成一个点,然后迸发达到高潮,看的很过瘾。

  先放下故事不谈,作者明显在这个主人公哈利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情感,小说好不好看故事占一半,另一半就要看人物的塑造,哈利在书中的每个选择都是带着无尽痛苦,这就让这个人物有了更大的张力,远走香港、孤身探案、深夜盗墓、放弃离开、选择正义,每一个看似很小点都爆发出了人性的美,可以说全书也只有哈利还存着一丝正义,剩下所有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忘了这句话是谁说的了,但其实,欲望也是人类的原罪,当欲望得不到满足,这个人做出任何事情都不奇怪。

  小说剧情也很赞,全书的焦点一直是围绕着一个毒虫的死亡,而在配合着哈利调查的同时,毒虫本身也在一点点的回忆人生并且一点点走向死亡,很奇妙的写法,很新奇的阅读感受。而最后的反转虽然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猜到了,但最后看的时候还是很叹息,有时候我们并不认为我们错了,我们总认为没有别的办法,是你逼我的,是社会逼我的!这点说不清对错,因为借口总是自己找的,并且总是对自己有利。其实深究下去不过是为了自己的欲望,书中毒虫是为了身体的毒瘾,机长偷运毒品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瘸子毒枭是为了上学时的她,政客是为了更上一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算盘,很真实,也很无奈。

  而毒品这个可以把人肉体的欲望放大无数倍的东西,也正是全书的焦点,书中一个城市都围绕着毒品转圈,看起来很夸张,其实我们想想现实便一点都不会觉得荒唐,只会感觉真实和冰冷。

  当物质越来越发达,人的精神就会越来越空虚,因为找不到可以平衡的点,欲望在这时候也就自然被无限放大,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为了这个东西,其余都是狗屁,这都已经是常态了,很悲哀。

  被欲望支配的你我都在随波逐流,也许下一秒可以靠岸,也许下一秒就是死亡!这是一本可以撼动人心的故事,也许关键时候可以帮你悬崖勒马……

  《幽灵》读后感(七):快乐的事情终将化为泡影

  奥斯陆三部曲《雪人》《猎豹》《幽灵》的最终章

  对于这种犯罪小说我向来是不怎么感冒的,比如《无人生还》,《达芬奇密码》这种。一时确实觉得很好看,但是确实总觉得它们缺少某种吸引人的魅力,在快节奏的阅读过程中我只是不断地跟随着目光的移动而消化着小说的内容。哦,原来是这样,哦,凶手原来是他。那些可能会令人拍案叫绝的绝妙伏笔总是对它视而不见,这也避免了自己钻牛角尖的情况,就算是有逻辑漏洞也没有太大的关系,反正就是本着一种看《名侦探柯南》的心情来看的。在刚刚接触本格类推理小说的时候尝试让自己代入主角的视角,可是总是觉得很失败。因为小说能够描述的细节的东西是有限的,如果作者将一个细节说出来的话,读者可能就会觉得太明显了,因而失去了探索的欲望,如果前面完全不铺垫的话(比如死神小学生...),又会觉得看得莫名其妙。就像契科夫说过的那句话一样,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那么它就非得发射不可。

  然而尤·奈斯博的小说有其特色之处,我可能读过之后忘记了具体的故事情节,但是故事中总有那么惊心动魄的一幕会长久地保留在我心中。虽然最后主角总会化险为夷,但是那一幕的精巧构思总会让人紧张到窒息。比如雪人中那个即将融化的雪人和套在脖子上的电圈,比如那个猎豹中卡在喉咙里的金苹果和即将打开的门,还有这一本中那个积水的死亡隧道。甚至都让人同情起来了这个可怜的主角了,哈利。

  但是,《幽灵》中打动我的并不是这些惊心动魄的情节,而是最终的结局。在作者的描绘下,奥斯陆,挪威的首都,灰暗,斗争,甚至比哥谭市还要沉重,还要让人感到绝望。然而哈利是那个正义的执行者。伴随着一束光降临在黑暗的中心,照亮了黑暗,阴影始终存在,然而那束光是那么刺眼。

  而现在,那束光灭了。黑暗终究还是要以黑暗的方式继续运作下去。

  结局之前,哈利的那段遐想让人不禁落泪。过去是快乐的,将来本来也是快乐的。就像是隔着一条黑水河,沉重、黑暗、深不见底的河流。河水翻滚,彼岸就是王子与公主幸福的童话世界。今天晚上我就能去香港了,和萝凯一起,摆脱这一切开始新的生活。然后,童话破灭,一切都是幻影。

  那个秋日,欧雷克十岁,风吹乱他的头发,萝凯,哈利,橘色树叶,他们看着口袋相机的镜头,等待定时器发出咔嗒一声。那张相片是证据,证明他们曾经到达幸福的巅峰。欧雷克的食指指节泛白,扣住扳机。没有回头路可走了。其实哈利根本没时间赶上那班飞机,其实那班飞机根本不存在,香港这个目的地也不存在。未来那个理想人生只存在于幻想中,那是个他们都没有条件去过的人生。哈利不觉得恐惧,只觉得悲伤。

  《幽灵》读后感(八):背后却是这样的命运

  幽灵,人死后的灵魂。以其生前的样貌再度现身于世间。通常指死者的幻影出现在与其有关的人的面前的一种现象。本书叫幽灵,不由脑洞大开的在想这本书是写了什么样的故事,是如透明化幽灵般的凶手在深深的困扰着哈利警探?还是封面人物的形象像黑客幽灵那样潜伏的凶手让哈利警探深深的无法抓到,作者尤•奈斯博在书中会给我们呈现一部什么样的说故事了?

  哈利得知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情同父子的欧雷克在一次冲突中涉嫌杀了人,但是他不相信欧雷克会做这样的事情,决定在一次披上警服,做回那个神勇的警探,帮助欧雷克洗刷冤屈,从同伴那里哈利才知道欧雷克涉嫌的背后一个庞大的毒品网络交易,为了彻底的粉碎贩毒集团的犯罪,哈利开始了个人的与犯罪分子较量的之路,然而最后的真相是残酷的,也是让人无法去想象到的,这个幽灵般的毒品公司背后深藏着巨大的阴谋,也让哈利走上了绝路。

  为了爱,他义无反顾,去相信他最爱的人,去守护他内心最后重要的东西,只是现实是残酷的,是冷漠的,这一次的事件真真的将他带入了黑暗的世界。不得不说最后的结局也让很多人都无法接受,我想这就是他的命运吧!

  《幽灵》读后感(九):奥斯陆的幽灵

  “也许上帝只教过你一件事,那就是时光无法倒流。”

  奈斯博有“挪威犯罪书写的毕加索”之称,之前我看过的《雪人》已展现了他书写的能力;《幽灵》则是更进一步,堪称“最写实也是最黑暗的。”

  哈利自我放逐到香港后,因欧雷克涉嫌谋杀回国调查;他想挑战这起看似确凿的按键,并发现了潜藏在奥斯陆,如幽灵般的贩毒团伙。

  奈斯博采取多线索叙事:一个是当下时间,哈利和同伴贝雅特和汉斯对真相的追索,交叉这牵涉其中的其他人物的行为;一是由被枪击倒地的俊美少年古斯托对事件的回溯;又恰好是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交叉叙事,从犯罪方(被害方)到探案方,巧妙地将线索打散了埋在叙事中,应该做到了严丝合缝,揭晓真相时也不会突兀,而是情理之中,更添加了无奈。虽然头绪纷繁,牵涉面广,但是渐渐理清了纷繁的关系。《雪人》还是警匪间的猫鼠游戏的话,《幽灵》则是孤胆英雄和他的小团体对抗一个地下世界。

  “幽灵”可以指神秘的帮派头目,少有人知道他的真身,只知道他游荡在奥斯陆;也可以指“阿森纳球衣”贩毒团伙(有意思的是特别提到的几人,范佩西和法布雷加斯成了叛徒,阿尔沙文和本特纳越混越一般,不知道奈斯博是否有所预见呢?),如鬼魅一般遍布街头,植根地下世界,传播虚幻的愉悦和梦境;也可以指毒品本身,如幽灵附身,难以自拔;更进一步可以是地下世界,和官方勾结,隐匿在官方营造的假象下。

  古斯托的自述一直在报复式地提起“未曾出现”的父亲,他的生父也为未能好好照顾他悔恨,“我爱我的儿子,绝对不可能夺走古斯托的生命,正好相反,我觉得亚伯拉罕和他的上帝可以去死。”欧雷克和哈利形成一种实际上的父子关系,但两人都太强硬,不会直说,只会在无意识中才会透露真情;但他们已产生了隔阂,已不是单纯的一同前往溜冰场的父子;奈斯博在这一本书中,让哈利多次惊险逃生,但倒在本该温馨的父子重逢的时刻,让欧雷克扣下扳机。尽管他透露哈利还活着,但这种类似《最后一案》的收尾,和之前的铺垫相比,还是如同重击。

  结尾显得美好,似乎也暗示了哈利的回归(也的确回归了,但不清楚之后的两本是否是续集):玛蒂娜回归平静生活,瞥见流浪的欧雷克;迷途的羔羊伊莲娜则在兄长斯泰因的陪伴下,即将重获新生;淡然们还有萝凯那“不会随岁月褪去的美”,如此耀眼的微笑,足以驱散奥斯陆弥漫的迷雾。

  《幽灵》读后感(十):死因,名叫儿子的幽灵

  相当于雪人、猎豹的平行连环杀人案,幽灵却更像是递进式的家庭肥皂剧。发现的尸体甚至不是精心策划,只是挡在路上顺手踢出局,别有什么想法。古斯图的两个家,欧雷克和哈利,一群人只是不经意地纠缠了一阵,像毛线球,理顺了后,剩下的只有真相揭开后的空虚。

  我常常在想西方的弑父为何如此风靡。从俄狄浦斯到天行者,甚至包含西部世界的屠戮。往开了说,美国独立都算。父权统治如同无形桎梏,不破不立,不杀不成人一样。当然一些在扣动了扳机抱着倒在血泊中的仇人才幡然醒悟叫了一声爹,然后一把辛酸泪。

  古斯图的人生回忆贯穿全书,却不停地叫着他回忆中缺失的父亲,不停地发问。对于一个不信造物主的人,这或许便是临终告解:不向全知全能的天父而向一无所知的生父。殊不知这无声的角色早已进入他的生活,伸手扶住了他的前臂。这长相雄雌通吃的少年每当破坏、引诱甚至播种后,都试图幻化出一个同样的父亲,用父亲的基因来正当化自己的乖张行为。用自己打造的幽灵去绑起自己的灵魂,寻求的是自我控制。但表面上地自我控制早已被海洛因和小提琴给取代。就跟欧雷克一样。

  欧雷克的反叛也始于父亲的缺失。重金属音乐浸入骨髓之后,反叛也成为了主旋律。所以,与古斯图的关系中到底有多少是被控制,被洗脑的,又有多少是自我选择,自我放逐的?一见面,便被直戳心窝,听了强力广告,摸出五百克朗;想带着少女离开却吸上了小提琴昏睡终日。但就连在这两个场景又何尝不是自主选择。尾行买了冰块的古斯图,还要回了找钱;到了小提琴,又怎么能够抵抗住小提琴的诱惑。伊莲娜想要离开,那欧雷克真的想吗?学法律进入体制听着总像是顺从伊莲娜的愿望,架构的未来而做的摇尾乞怜而已。当面 前是小提琴,他只想,坠入死亡一样的光亮降临,如同新生,如同死亡。

  哈利扮演了大半集的黄土高原老父亲,辛苦劳作,任凭沟壑爬上脸庞,挂上脖颈,风里来水里去。如虎胆龙威一样孤胆英雄救家庭。但作为一个前任酒鬼,身上却永远挂着空洞造成地迷茫,特别是当没有酒去填满的时候。加上酒吧一战万般皆武器的身手,总感觉是另一个波恩。哈利的父子关系总会需要抉择:与其父,是给不给他安乐死;与其子,则是送不送他自由。当信念与爱意冲突时,哈利这次倒是另辟蹊径,选择了赎罪。

  重读原文,发现结局早已在迪拜以神父的身份与哈利深谈时预示:“他们把父母为孩子拼命叫作自我牺牲,但其实父母想保护的是自己的复制人,也就是说他们想保护的其实是自己,这根本不需要任何道德勇气,只需要基因式的自私就办得到。小时候我爸常读《圣经》给我们听,当时我心想,亚伯拉罕真是个懦夫,上帝要他牺牲儿子,他就照做了。长大以后我才了解,真正无私的父亲会愿意牺牲自己的孩子,只要这个行为能达成超越父子关系的更高目的,而这种情况是确实存在的。”这本书归根结底是一场两个父亲的较量,卡托,复制自己的基因不成,选择放手而没有真正放下,最终他的一生也不过只是结出一颗恨意的果实;哈利,始于保护,转为无私牺牲欧雷克,归于牺牲自己。有趣的是,两个父亲的三环都可以随时停止,两人却都选择了走到没有下一环的终点,殊途同归。可见人生啊,终究是没有高下,只有选择。

  人总是能从他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父亲从父亲身上,父亲从儿子身上,别人从儿子身上。父的存在总是如幽灵一样缠在追寻自我地人类身上,就算没有,也会自建一个。可儿子何尝不是父亲的幽灵,当榨干青春时光精力金钱,成为了另一个人,父亲何在。基因的复制绑住的是儿子,钉死的却是父亲。或许每一个父亲都可以共用一句墓志铭:死因,名叫儿子的幽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