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05 21:0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精选10篇

  《芒果街,我自己小屋》是一本由[美]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一):我也一样渴望住在自己的小屋

  我从来没有如此强烈念头,渴望住在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里。我二十出头,相对疲于生计的人来说,还是个无忧无虑学生,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有着毕业后租房子度过一生天真想法。《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却让我一改天真的想法,考虑到现实处境,以及一个屋子所能带来的愉悦,我终于明白租房子不是长久之计。

  未来日子很快接踵而来,但是我不知道,属于我的小屋会何时到来,尽管我已经开始憧憬它了。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下的这本书,就如她名字寓意一样,带给我隐约可见的希望。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成名旧作是《芒果街上的小屋》,我很早就领教过她的抒情笔调,漫长岁月过后,关于她写下的故事很快搁浅在我的记忆里。直到这部她最新作品,捅破岁月的薄纱,我得以再一次重温她的成长经历。芒果街上的小屋,四棵细瘦的树,阁楼上的流浪者,亚麻地毡上的玫瑰,这些朦胧得快要遗忘的记忆,终于在我喝完一袋睡前牛奶,读完这本书后,重新回到我的脑海里。

  海德拉是桑德拉完成《芒果街上的小屋》的地方,那是一座小岛,一个没有汽车的福地。她在山顶上找到了一个屋子,签了一份为期两月的租约。从楼上卧室窗户看出去,小镇像是一个由无数闪亮糖块组成的几何体,向着大海边滚动。海德拉屋的窗子,以及打开窗子时的愉悦,都自然而言地进入《芒果街的小屋》那篇“萨莉”之中。直到完稿的那天,桑德拉才退还了住所的钥匙

  作为一个女孩,桑德拉梦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如同别的女人梦想她们的婚礼为此她鼓起勇气父亲说她想独自居住,从研究院毕业返回芝加哥后搬进一所她物色到的公寓。尽管那个公寓只有厨房有暖气,她不得不在厨房写作,有时写记忆中的人,有时写刚遇见的人。在属于她的安静空间里,她写下的人物多半是真实的,那些真实的人和事,在她的笔下犹如稻草黄金

  桑德拉是家具商父亲唯一的女儿,父亲中风恢复后,她的一篇小说被译成西班牙文,她特意拿给父亲看,坐在床边等着,当父亲读完的时候,抬起头问她:“这书哪里可以再多买几本,让亲戚都读到?”桑德拉在这本书中说,那一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所有好事中,这是最好的。当父亲知道他仅能存活几个月的时候,私下里向桑德拉承认,他想给每个孩子留下一个屋子,但是他失败了。

  在所有这么些年里,想要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不知不觉中在桑德拉心里撒下种子。桑德拉最终靠自己收入,在圣安东尼奥买下第一个屋子。屋子在很美丽的街区,甚至让桑德拉怀疑她不属于那里。她得以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屋子里写作,心里充满感恩。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写下这些的时候,正度过人生的第六个十年,她没有孩子可以讲述故事。所以决定把故事献给作为读者的我们。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二):“他者”的人生

  我从来没读过《芒果街上的小屋》……若干年前,大概是在大学图书馆里,专业书看累了,我跑到文学还是什么地方乱翻(那时候我经常那样,可见我每年年终积点都不会太高),一本黄色封面的小书出现在我面前,顺着翻下去,好像挺有意思,我琢磨着寝室里那小堆书看完了还回去就借来这本看看,可惜时过境迁结果是那小堆书没看完,这本书也从未想起来再去借,这就是我与《芒果街上的小屋》唯一的交集了……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这个名字我恐怕看完本书都不能一口气叫上来,在我这受到同样待遇的还有书里出现的一堆人名、地名,与我从来没真正念出这些拗口单词。相反的是:我不太会忘记这些人,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幕幕或大或小的故事。

  如果硬要给这本书定个分类,也许只能说它是一本自传。从二十八岁的希腊小房子开始写起,到她六十岁,卖掉生活了二十年的圣安东尼奥的房子,一个个作品串联了她的整个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就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只要适当做个序、串起来,这就是人生项链。(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作为一个专职作家的非主流自传本,这本小书基本上解决了我一直好奇的专职作家都是怎么生活的?他们没事的时候除了写字还能干啥?是不是可以一直玩,因为毕竟在哪都能写作?光靠稿费演讲酬金生活吗?这一堆问题。看着她走过一个个地方,看着她的父母亲人朋友慢慢走进了他的作品,又从她人生中一个个消失,看着她从一个交着大年龄男友年轻女孩,变为一位不是太太,也不是小姐的“senito”。当一个人,短短几天,在另外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自己的视角经历了她的一生,怎么能让人不心生感慨

  希斯内罗丝似乎一直对自己的身份感觉到模糊不清,她和她的故乡血肉联系,但她也长期居住美国,并且她所说的墨西哥总似乎带着朦胧的神秘美感。她在美国,永远是一个墨西哥裔,她在墨西哥,却大多数是哪个找不到路、反应不过来的人。她填表都不知道该怎么写自己所在族裔,却在女权主义方面绕着丝丝联系。她因为离开家、当专职作家的事情被父亲强烈反对,但念念叨叨翻来覆去的就是她父母亲和几个兄弟的种种故事。在很多场合,她代表女性说话,代表需要发生的那些少数群体说话,到她一个人回忆自己的时候,她只代表她自己,却折射出每一个人类的共同心声

  我想知道她是否知道副司令马科斯?是否知道“Enough is Enough!”是否知道马科斯自称的那一大堆:“马科斯是圣佛朗西斯科的同性恋者,南非的黑人,欧洲的亚洲人、圣伊西德罗的墨西哥裔移民,西班牙的无政府主义者,以色列的巴勒斯坦人,圣克利斯托瓦尔街上的原住民,贫民窟中的帮派分子,大学城中的摇滚青年,纳粹德国的犹太人,墨西哥国防部里的廉政调查员,政党中的女性主义者,后冷战时代共产党人,西塔拉巴的囚犯,波斯尼亚的和平主义者,安第斯山的马普切人,国家教师工会中的教师,没有画廊或画册的艺术家,墨西哥任何部分、任何一座城市、任何一条街区上星期六晚上的家庭主妇,二十世纪末墨西哥的游击队员独立工会中的罢工者,被迫编造花边新闻记者,女权运动中的性歧视者,夜晚10点地铁上的单身女人,于墨西哥城宪政广场上静坐的退休老人,无地的农民,待业的编辑,失业的工人,没有病人医生,反叛的学生,新自由主义的异议者,没有书或没有读者的作家,当然了,还是墨西哥东南的萨帕塔人。”她多次提到93年的那场革命,她多次提到墨西哥东南的恰帕斯州,她对这场革命看法如何?她见过副司令马科斯本人吗?那里是不是她故乡?我现在不知,恐怕以后也无从知晓……我所知道的是,她只是另外一个“她者”,在美国和墨西哥中,在女性和女权中,在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中,在传统和现代中摇摆,在人们口中的“他者”中保持自我。她的生活方式我并不认同,但是她却带给所有希望以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每一个人,一颗颗小小的,在太阳下闪着微弱光芒的美丽贝壳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三):一个女人要怎么成长?

  “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十七岁的初恋第一次约会…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二十五岁恋爱是风光明媚… 我唱得她心碎,在三十三岁真爱那么珍贵,…她来听我的演唱会,在四十岁后听歌的女人很美 ”张学友的这首歌唱尽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初恋、成长、成家。 曾经以为爱情是一个女人的全部,直到遇到芒果街,直到遇到那个叫做埃斯佩朗莎的女孩,直到看过所有关于她的故事,原来,从一个女孩到一个女人的蜕变是如此的一个过程。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找寻的过程。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家,家里有家人,我们住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空间里,体会着家的感觉;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房子,能够独处的房子,那房子的所有权只属于我一个人;再后来,我们渴望拥有自己的家庭,渴望有更多的人来占据这个不大也不小的空间。的确,在这空间里,父亲在她的记忆里始终挥之不去,那些父亲对她讲述的关于墨西哥的故事,在她的脑海里盘旋,她想要去追寻,想要去看一看这个地方。 近乡情更怯,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大抵上是这样的一种情绪了。但她不一样,她仿佛就是土生土长的,在她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墨西哥。 节日期间的墨西哥,是那样的热闹;墨西哥的美食,令人垂涎;还有传统的绣衣,是那样美轮美奂中国人注重叶落归根,想来西方人是没有这种情节的。 但在希斯内罗丝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作家。寻找家,寻找这样一个只有记忆描述的家,寻找曾经心里的家乡。 一个女人要怎么成长?我想她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或者典范,那就是不断去寻找。 我们总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人,但真实是否是这样,我想回答并非是肯定的。二十几岁的女人处在最迷茫时段,刚刚摆脱青涩,对于自己和未来充满疑惑。 疑惑的时候就出去走走吧,这里看看,那里停留,或许在别人的启发下就有了自己不一样的想法。希斯内罗丝就找到了,她渴望在自己的房间里,用文字和这个世界相处。好的孤独总是催人上进的,学会孤独,学会独处也是一种能力。 在每个夜幕降临的时候,读一读这些小故事,体会这个世界的真情真心,闭上眼睛的那一刻都是暖暖的。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四):永远热情,永远热泪盈眶

  “我快四十岁了,如我所抱怨的那样,还能凑合着单独生活。实际上,我酷爱我的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我是最健康愉快的。”

  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甚至“对于我的祖母们我不甚了解,不知道她们是何许人士,从事什么。”她像一个“遗世独立”的回忆者,回忆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记忆抗争,抵抗被淹没,被轻视。她只有写作,写作占据了她的全部。就连引言都是,“与其说是为了读者,还不如说是为了我自己。”的确,写这部自传时,作者都已七十岁高龄了,不需要再去写那些为了迎合大众市场而专门矫揉的文字,只有从心而已。作者的心是鲜活的,永远在路上的,她永远都是热情的,就像七十岁写写下这本书一样。所以我并不为作者的生活只有工作就觉得可怜,反而觉得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并敢于坚持下去,真的让人敬佩。

  作者写到“二十多岁的那段时间,对任何女性来说都是困难的十年,但我觉得对我而言尤为如此。我们不能容忍自己变得平庸,即使优秀不够。我们没有那种奢侈,在逆境中我们最好的武器就是——杰出”当我读到这句话时,不得不感慨原来所有的女生都是这般呀。从小到大,都觉得自己没有远大志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之所以现在没有变成一个混账的大人,反而变成了一个还不错的人。大概可以归为女生小小的自尊心。我向来骄傲,不喜落于人后。我不允许自己变得堕落,即使没有具体目标,我也只是本能努力。先努力了再说,以后的目标我会找到的,虽说还真是走了许多弯路,但总比原地踏步的好。我喜欢这段不知所措的日子,甚至觉得一直停留在也挺好。但如此想来,这人生岂不太没有长进了,到头来还怎么去和自己的后代“炫耀”祖奶奶的努力的。话说的有点多了。但就像王小波说的,我生在这世上,不过是想明白些生活的道理而已。就像读这本书,只是“各取所需”而已,你读到你该读到的内容,我也得到我的想法,这便是好的,这书也就是好的了。

  作者的小屋,是生活的救生艇,当风暴把一切都扫荡殆尽,它能让你在海上漂浮不定。我的小屋是我一生最向往东西,那是我的目标,动力,让我即使需要在小屋和爱情之间做选择,我依然会选择前者的奋不顾身。但愿我们都能永远在路上,永远热泪盈眶。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五):希望我们能得到海德拉屋一般的浪漫

  曾经每个文艺青年幻想自己成为一个作家、诗人抑或任何一种能创造艺术的工作。桑德拉成为一个作家,她为此吃了很多苦头,社会的家庭的她自己的,但这一切当看到第一章海德拉屋的浪漫就知道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赢得了一个完整的桑德拉自己的生命。海德拉屋是如此的美丽、欢脱、富有活力,它不同于爱情的浪漫,那是另一种沉醉在自然生命中的浪漫幸福,作者的描写让人感觉快乐翱翔其中。重要的是桑德拉拥有感知这一切的能力。当童年的我们在升国旗的时候童年的桑德拉在她的国家做什么?

  开篇的浪漫又是作者经历过怎样的人生历程才能如此幸福地去享受它、去感受它?

  这本书非常适合22岁的我。这本书的睿智引导我们更好地怀揣着对人对事更深的理解去开始其他阅读。如果恰好你自卑,或者正在经历青春期,这书还可以看作一本没有照本宣科也没有讲理论的性教育书籍,这本书只是带领我们去认识自己,去认识去了解什么是性。

  桑德拉在书中分享她对于人生苦痛的独特见解。“在这个混乱的转型过渡期里,帮助别人看到他们眼力所看不到的东西……以多种渠道帮助我们所有人认清自身的困境,去创造性地排除困难——否则我们全部都会因麻木而消亡。” 她探讨自己与家人和读者的关系,结果令人无奈、感伤。却温馨说到:他们不需要读我们的书,因为他们拥有我们。

  她读作家杜拉斯、她写雕刻家何塞、她沉浸在萨利纳斯的诗作中,以及其他艺术家。一个一个的篇章一段一段的记忆如徜徉远去奔腾的河流展示着桑德拉一生中重要的部分。那些一九八几年甚至更早或者稍晚的故事让我们阅读时不断和现在这个时代做对比,时光的美妙从书中不断地升腾起来。这一切都用屋子联系——身体居住的屋子、心灵居住的屋子。如果哪一本书安慰过你,使你的精神感到庇护,那么它也是你的一个家。除了她自己的还有别人的屋子。我们一生中至少有两个家:肉体一个,精神一个。

  作者在为我们讲述另一种生活,另一个世界。这本书不仅仅向我们展示了墨西哥文化——色彩的、饮食的、政治的,以及其他。其中可能还为部分人生中的疑惑找到一个出口、一个解释。绣衣是墨西哥女人的珍宝,我猜测可能就像银饰之于我国藏族。亡灵节,类似我国春节祭祀亡故的亲人。谁知道有一天春节祭祀会不会随着城市化如同墨西哥的亡灵节一样愈来愈简便甚至消亡呢?

  我们很少或者说是几乎没有机会去同另一个陌生但却命运相同的人面对面交流,却很有可能通过文字这个载体产生命运想通的感觉,发现这个世界上还有另一个人有这样的苦难、耻辱抑或其他,从中我们能感受到安慰,这样的关系就如作者说的是“家人”,是“同一个棵树的枝丫”。你通过他人的文字找到命运相连的东西,又创造出其他的内容,由此影响到另一个人,这一连串下来将抚慰多少人的内心。

  桑德拉对自己存在的意义的怀疑,33岁时的挫败感,我们可以找到共鸣,原来任何一个人哪怕像这样一个看起来比我们社会地位高并且睿智的人也有过这样的时刻,又会生出一种坚持生活的信念。书中也有桑德拉的迷茫,和我们任何人的迷茫都一样。

  她在大学时找到了她自己——贫穷的独特的她自己,她为此而骄傲自豪。桑德拉的自卑,性别的自卑、身世的自卑,一方面使她不敢选择,一方面使她作出了勇敢的不同的选择。像我们每个人的矛盾体。她曾在几近抑郁的边缘。曾经我以为,我永远逃脱不了家庭带给我的东西,我的母亲带给我的东西对我的影响。但桑德拉做到了,她逃离了这一切,去追求她自己,追索她想要成为的自己。

  为什么内容会如此繁杂,因为这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阿姨的一生,她的精神成长,对自己人生的探索皆在其中。也许刚好某一个段经历就能为成长中的我们的解惑,或者提供一个思考路径。这其中也展示了丰富的墨西哥文化,以及墨西哥的政治。亦如在异国他乡旅行一番。

  有些时候,我会完全沉浸在作者的讲述中,忘了窗外下着的雨。这本书再次引发了我的疑问,婚姻给一个女人带来了什么?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六):我想让一间屋子来照顾我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本曾获得2016年美国国家艺术勋章,麦克阿瑟“天才奖”的作品《芒果街上的小屋》。它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号,让千万人相信“芒果街”,相信用爱带来力量的文字,同时让我们也能像芒果街女孩埃斯佩朗莎一样,心怀希望地生活。 这本《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正是《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作者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最新作品。她用40余篇美文,从自己作为作家,作为女儿,作为女人的角度展开讲述。她谈《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诞生,谈如何成为作家的心路历程,谈父母、故乡,谈爱情,谈身份认同。她用自己生命的故事,道出了我们每个人在庸常生活背后的内心渴望:为身体,为心灵,去努力拥有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小屋”。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是著名美国墨西哥裔作家、诗人, 30岁时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成名,另著有短篇故事集《喊女溪及其他》、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及诗集若干,荣获麦克阿瑟奖、美国国家艺术勋章。 然而,这是我第一次看她的作品,也是她的自传。我虽然没有看过她的成名作《芒果街上的小屋》,但却知道那是一部牵动着很多人的佳作。因此,在看到这本书时,我又怎能不心动。我不想再错过了。 书中的这些故事来自作者一九八四年到二零一四年之间的生活,其中包含演讲稿,为报章杂志及文选撰稿,也有用诗和小说的交织进行表现的文章。起先作者想这样安排故事的顺序,将它们视为一座屋子里的一个房间,把每个章节安置在不同的区域,读者阅读时犹如走进一座公寓——门槛代表引言,走廊代表一个故事的连接部分,楼梯代表灵魂的飞升,等等。 最终,为了表述清晰的目的,作者不得不以她写它们的顺序来编排这些故事。 “我期望改变我的生活。我想成为一个作家,但是除了旅行,我不知道怎样来实现这个目标。”作者和大多数人一样,从开始的迷茫到慢慢的渐入佳境前都经历过一段难捱的日子。如果我想要成为谁,那么我需要做些什么。这是我们经常遇到的问题,每到迷茫时,都渴望有人给予答案。 伍尔夫曾说:“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说:“有一座屋子是我一生的梦想,拥有它,就拥有了一个可以称之为是你自己的空间,让你有了退缩和安身之地……”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不能在家里写作呢?相信在家里尝试过写作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们无法保证在我们写作的时候,屋里能够保持绝对的安静。更多的是在我们写作时,门的另一边会传来家人焦急的声音“为什么锁着门?”、“赶紧过来帮个忙!”、“做这些到底会有什么用!”……在你真正成为作家之前,恐怕很少有人能理解你。就如同在你没有拿出成绩前就说自己是天才,会被人认为是精神病一样。而当你成为了作家后,你又会发现理解你的人将变得更少。 当作者为寻找一个栖身之地而奔走之际,有人向她敞开了家门。不过她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必须得去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屋子。最终,她落脚在希腊,坐落在伯罗奔尼撒半岛之外的一个小岛上。这是她的第一座屋子,她说在记忆里成了一个光灿之地。 那么,我们的光灿之地在哪儿呢?可能你目前还在租来的屋子里烦恼,可能你已经拥有了一小间自己的屋子,虽然它不够大,甚至离你想象中的样子差得很远,可能你还在与父母同住,每天享受着爱的叨念声。如果你问我的光灿之地在什么地方,我现在也没办法回答你。但我知道,我们都需要努力。 在拥有了自己的屋子后,作者读了大量的书,她每天都写,用手写,把写下的用打字机打出,再在打字稿上写下修改,直到那潦草的字迹像是打了结的绳子。连她自己都看不懂的时候,她会从头打出清楚的一页,这是个一遍一遍不断重复的过程,而对她而言却是一种享受。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用她的笔买下了属于她自己的屋子,没有问父母借钱缴纳首期房款。她在自己买的第一个屋子里完成了成名作《芒果街上的小屋》。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当她梦想成真,她在想“我的老师们如果知道我如今成了作家,他们会说些什么?谁会猜到?”也许没人有猜到,甚至曾经没有人看好过她的这一目标。她说,我不是一个聪明的学生,我看上去总是滑稽兮兮的样子。那又怎样,从一九六六年,她做了各种各样原以为自己不可能做的事情。她进了一所颇有声望的大学,师从著名的作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她获得写作奖金,用它们到外面见识世界,她下榻到一个岛上,开启了生活中的新篇章。 这是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谈一个女孩如何成为一名作家的一小部分。我认为这本书并不局限与喜欢写作、想成为作家的人看,它更适合于所有的女性读者阅读,相信你们会有很大收获。除此之外,书中谈及她父母的部分对我也感触颇深,最后请允许我摘抄一段来结束本篇文章。 “他给予我们的,全是必要的东西。他教导我们明白为什么而工作;他教导我们去理解别人,理解那些像我们一样,身无长物的穷人;他教导我们,正因为我们拥有的太少,所以更要以慷慨之心去善待他人。如果你曾处于结局贫困之中,千万不要忘记那是什么滋味,要有爱心。这就是父亲给我们的财富。”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七):墨西哥文化的万花筒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这本自传性作品,像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向我们展示了丰富多彩的墨西哥文化。希斯内罗丝的墨西哥族裔背景,在她身上烙有很深的印痕,特别是最痛爱她的父亲是个不谙英语唯以母国为傲的墨西哥人,对于先辈的回忆,对于故国的记忆几乎是他精神生活的全部。他和女儿讲述他早年在墨西哥的生活,讲述关于自己祖辈的传说,讲述墨西哥城的风物人情,这些像磁石般吸引着幼小的希斯内罗丝。加以他每年会带着她回墨西哥城作寻根之旅,让她亲身感受故国之情,所以,她虽然生在美国芝加哥,可是,由于从小受到的潜影默化影响,由于她对父亲深切的爱,更由于爱屋及乌,使她对自己祖辈的生活之地充满美丽而诗情的怀想。她始终念念不忘她的根,念念不忘她的血脉之源,她以自己是一个墨西哥人的后裔而骄傲。她甚至最后卖掉她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居住了二十年之久的屋子,毅然回归墨西哥居住,由此可见她身上的墨西哥情结是何等的浓烈。

  所以,墨西哥独特文化是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笔下的一个亮点,这是她作为一个美国作家的独到之处。在这本书里,我们可以知道瓜达卢佩圣母在墨西哥人心目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我们可以看到每逢宗教节日,墨西哥人放烟火狂欢的景象,我们可以了解墨西哥美轮美奂的传统绣衣。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墨西哥食品的美味,那刚出炉的,冒着腾腾热气和扑鼻香味的玉米粉蒸肉,那做工精细、薄如纸页的墨西哥薄圆饼……我们还可以感受到墨西哥人颜色鲜亮的住宅,感觉到墨西哥人在色彩上的审美观念,“在墨西哥,人们把颜色混合得如此沖撞,像好斗的公鸡,所有的颜色都成了敌人……”

  我们更可以感受一个墨西哥人的亡灵节,同是对于死者的追悼,但它和美国的万圣节有别,也不同于中国的清明节,它是另一种全然不同的民俗,是一个欢快的庆典,“每到一处,都看见活着的人正在忙忙碌碌,迎接新近和很久以前离去的死者”,那一座座为亡灵设立的祭坛,既有中国供奉先人的纪念意味,又不乏他们民族特有的风情,那个节日是蜡烛、照片和万寿菊的海洋,家里、路边、墓地,到处是祭坛,甚至糖骷髅、糖尸体也成了献给逝者的祭品,并非是不敬,这就是各种民族的文化差异。“鬼魂是自家人,爱你从不伤害你”。

  而对母国的关注终始是这本自传作品的一条主线,她为墨西哥城1985年惨烈的地震而悲悼,她为墨西哥45名手无寸铁的平民被杀而愤怒,她为墨西哥传统绣衣工艺的衰落而心痛,为制作这种优美绣衣而身陷贫困的墨西哥妇女而哀伤……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藉着这本书, 把一个丰富多釆的墨西哥世界呈现给读者,除了墨西哥的风物,她还为我们介绍了很多和她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牵联的墨西哥的、美国墨西哥裔的,以及整个拉美地区西班牙语的诗人、作家、音乐家、画家、艺术家、歌唱家、摄影家乃至心理医生,把他们的风采无遗地展现出来。她甚至把笔触深入到墨西哥的历史人物、神话传说、墨西哥人的生活形态,从纵向和横向来展示墨西哥文化的魅力。

  除此之外,在她的笔下,还展现了她和活跃在她周边的墨西哥裔艺术家作为一个群体的生活风貌,他们举行作品朗诵会,他们举行个人艺术作品展,他们为社区的艺术盛事举行聚会,他们既为生存又为弘扬族裔文化而惨淡经营他们的艺术生意;他们身处困境而不放弃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骄傲地宣言:“我们活得像是国王”;他们虽有个人间的纷争,甚至为了一件小事而争得脸红耳赤,但是他们崇尚团队精神,紧密地抱成一团,在美国这块多元文化的土壤上辛勤耕耘。

  最重要的是,希斯内罗丝对自己的母语——西班牙语怀着深情厚爱,她的西班牙语来自她父亲,更因她幼年置身的墨西哥裔社区而得到强化,她深深领悟到母语的魅力,所以,在她的写作中,时不时会使用西班牙语,这可以说已是她文字表述上的一个特色。她认为每种语言所代表的是它的族裔看世界的方式,西班牙语是不同于英语的另一种看世界的方法,有它自身特独而丰富的内涵。对母语的执着之情,是她表述笔底墨西哥世界的原动力。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八):带着梦飞翔

  带着梦飞翔 飞翔,既是独立与自由的象征,又是成长的同义词。因此,每个孩子都是金色的蒲公英,心里有一个银色的飞翔梦;每个孩子都是青色的毛毛虫,最大的梦想便是破茧而飞。 可是,只有通过不断地挣扎与磨炼,才能实现飞翔的梦想。如果仅仅凭着梦想,就会像希腊神话中的伊卡洛斯,或是国木田独步在小说《春鸟》中描写的小男孩,从墙上一跃而下,滑向毁灭。 所以,美国拉丁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才要在《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中为我们讲述一个小女孩成功地飞向梦想的成长故事。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爱上那座城。其实,爱上那座城,可能仅仅因为那座城。城里的那条喧闹的街,街头贩卖的叫喊,熙熙攘攘的人群,十足的烟火气息。又或是穿梭的车流,万家彻夜的灯火。 桑德拉爱上的芒果街,立着她自己的小屋,生活在那间屋里,她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梦。又如徘徊在现实与梦幻之间,有着回忆和念想。 是父亲独特的西班牙语;是圣诞节清晨的炖鳕鱼;是街角费拉拉店的面包;是工作室外的墨西哥万寿菊;是屋里的牵牛花和紫罗兰;是窗上叮当响的风铃。 时间它总是在眼前一步一步走的很缓慢,不经意间却又飞去很远。我们抓不住那些过往曾经,也留下遗憾伤情,追逐着疯狂前行,怀恋着须臾幻影。 你会不会记起,那些生活里的歇斯底里和措手不及,心底的忧愁和孤寂,总是在梦里交织缠绕着突袭。奔跑着,挣脱着,到最后,你安慰自己,会好的,没关系。 你会不会记起,那些云翳深处的暗影,阳光投下斑驳陆离的光环零丁,缓缓下落的梧桐叶子和鼻尖飘荡过的欢笑气息。你笑了,你说,我好想你。 年少时,我们喜欢仗剑走天涯的豪气,我们眺望闪烁迷离的灯景,我们肆意着心底的喧嚣和血液的张狂,你想,这会不会很奢侈颓靡。 多年后,我们回到那座城,那个小屋,喝着凉白开,听着风扇哧啦哧啦的转圈,看见猫又跳上八仙桌,扒拉着鸡毛掸,倚上木质的躺椅,悠闲地度过一下午的安宁。你伸个懒腰,舒服地,真好。 当希冀被碾碎的那片刻,是按捺不住地悲伤,我们需要那样的小屋抚平创伤,待打开窗,又是一轮初升的太阳闯进我们的心房。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九):独立的女性,自由的灵魂

  之前在微博上看过一段话,印象很是深刻:

  问: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忘记了,那阅读的意义是什么?

  答: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了很多的食物,大部分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越是年长,越是能明白阅读的重要性,近期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读了《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因为过于繁忙,没能全本读完,且就我读的部分谈一谈体会好了。

  才读的时候,差点放弃了,觉得实在没意思,像是一个女性的思想碎碎念、琐事记录本。最近才了解到17世纪法国贵族沙龙文学,这种形式的文学脱离现实,崇尚华丽的辞藻,矫揉造作,初看《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给我就是这种感觉:愤怒不是“愤怒”,是“狂怒的湿热风暴”,简单的推窗动作也被写成了“每天清晨拉开卧室的窗帘,拔起活页窗的插销,伴随着一声有如叹息的咔嚓轻响,轻轻一推,那扇各有三块玻璃的对开窗便会在摇摇晃晃中豁然敞开,如同张开双臂,引吭高歌:涌进来吧,大海、蓝天、花园。我爱你们,你们听到吗”……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在堆砌辞藻。可当我坚持看下去,我看到了这个作者有多么的热爱生活,生活中一切细微的感受在她的感官下都得以放大,一切都是那么的合人心意。海德拉岛似乎远离了现代化痕迹,它静默在那儿,不受任何世俗的影响,海岸天光,街道没有名字,有被茉莉花覆盖的天桥,家的旁边就能看到橄榄树……你这才意识到,并非辞藻堆砌,而是作者眼中的它就是如这般美好。可当你细细品味,你又能感受到其平淡无奇的文字中大有玄机。如“没有人出面警告那些身背双肩包的年轻女孩,钟楼附近的那家膳宿公寓的老板是个爱偷看女人裸体的好色之徒。不过,她们很快就会发现”你能从中看到鲁迅先生笔下冷漠麻木的国人影子,再如“她们的美丽消失得太快,然而,男人的魔力却长存”一句,看似自由的乐土实则同这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一样,男女是不平等的。

  开始读来,觉得作者实在是平淡无奇的一名女子,可你慢慢会被她对生活的热爱的那种态度所感染,然后想要深入其中,探究她是一个怎样的人,也想和她文字一起旅行,看看她眼中的世界。

  《芒果街,我自己的小屋》读后感(十):一个永远在寻找的家

  “一座屋子,一台打字机,这两样东西于我缺一不可。有了一个家让我想要写作,在家里,我就有写作的冲动。”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一位于1954年出生的著名美籍墨西哥裔作家、诗人,在回顾自己的写作生涯时如是说道。30岁时,她凭借《芒果街上的小屋》一书而成名,那时还是1984年——而从1984年到2014,也已经又过去30年!时光飞逝,年龄翻倍,阅历增加,唯有对待写作、对待自己的态度一以贯之,历久弥坚。当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回顾自己走过的又一个30年历程的时候,她的内心中,除了可能会有一些百味杂陈,更多的,则是一种坦然。

  当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不仅仅是作为一位作家而存在——曾经荣获麦克阿瑟奖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勋章——她首先是一个女人,是一个细腻、真诚、勇敢,而又独立、特别的女人。对于这样一个作家,起初确实一点儿也不了解。直到把《芒果街,我自己的小木屋》中的41篇散文读过,还有前言、尾声以及附言,于是逐渐一点一点地,汇集出了一个也许相对完整、也许依然不甚完整的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很显然,她在内心底,坚定地认定了她墨西哥裔的身份,但有时也难免会因为自己被墨西哥人认为是外国人而有点儿失落。其实,这些又有什么要紧呢?别人的看法始终就那么重要吗?也许自己怎么去想、怎么去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才是至关紧要的!

  40余篇文字,仿佛拼图一般,拼出了桑德拉·希斯内罗丝如何自一个贫困的墨西哥移民家庭中成长为一位知名作家。这其中,她谈到了文学、音乐、艺术,也谈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故乡,当然还有谈爱情、性别以及身份认同。同那种单一的、纯粹的色彩相比,她的意识里的色彩可能更为丰富一些。她一直在寻找,通过自己的写作,通过自己的奔波,仿佛总是在渴望着什么!是期盼一个可以在能够遮风挡雨的家吗,或者会是其他的什么?!“芒果街上的小屋”,作为她30岁时写作的一个对象,也许还会伴随着她!那曾经是一个固定的符号,如今更是成为一种图腾般的象征,在她的心里面,已经极其牢固。

  每个人都会这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无论他或者她,曾经从事的是什么职业,曾经为了什么样的生活目的而奔波。终有一天,他或者她,会停下来,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体味自己丰富或者呆板的之前的生命以及生活。那个时候,他或者她,会认定一件事情或者一个符号作为自己的永恒!每个人都会这样的,不止是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自己。

  在六十岁的时候,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愿望依然是寻找一个家,“它带着高墙”,是一个能够保护她的写作“不被别人打扰的地方”;或者,功能简单点也行,只要能够照顾她就行!遥想若干年前,潘美辰曾经唱过一首歌,其中有这么几句:“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这还真是一个既简单、简约又奢侈、豪华的想法。

  寻找,总是在路上,似乎从来都没有尽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