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小丑之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小丑之花读后感10篇

2018-04-07 21:4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小丑之花读后感10篇

  《小丑之花》是一本由太宰治著作,猫头鹰文化·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丑之花》读后感(一):颓废也是一种美

  “十岁时是民主派, 二十岁时是共产派, 三十岁时是纯正派, 四十岁时是保守派。” 从出身豪门幸运儿到“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人类弃子;从青年时期放浪形骸到为人夫后的为情所困;从一腔热血投身共产主义运动到日本战败后为保皇党呐喊摇旗;从求职被拒、求死不成到终成文豪却与粉丝蹈海而亡,太宰治的一生跌宕起伏褒贬不一,百年后再回眸却已成传奇。 同样成为传奇的还有他身后留下的作品。读过太宰治作品的同学都知道他是以自身经历进行文学创作,即所谓“私小说”。而我也正是通过他众多作品去窥探他复杂矛盾而又曲折悲剧的一生,去了解二战前后残酷的日本社会和无比艰辛人生

  《小丑之花》读后感(二):“过了此处便是悲伤之城。”

  在徐州培训时候读的,回来读完。还是微信读书里的。

  读过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最近也读到很多介绍他的文章,总是提到他的丧,独特的一生,总是想自杀终于成功。他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还是对自己要求太高?

  他的书都是从自己出发的文字记录 大庭叶藏 的生活想法离经叛道,酗酒女人自杀。除了这些,我读他的文字有时候和夏目漱石也会混,觉得就是他笔下知识分子啊,爱吐槽,爱胡思乱想,很多奇怪的小癖好。有时候要告诉自己这是太宰治。村上龙是不是有点现代版的太宰治?

  这本书里几个小故事年轻的太宰治的故事,同名的小说记录投水自杀被救后在医院的生活,《逆行》几个小故事好像混乱记忆

  整本书就是新鲜年轻,活力十足但是也不知所云骄傲冲动我是自己的主人,至于读得最久的《虚构之春》是真的个人来信照抄吗?混乱的文学青年的日常,围绕在他身边的编辑朋友读者倒是活灵活现,似乎原生态的生活。

  这个当时为家族蒙羞的青年现如今已是家族的骄傲,他的老屋位列名人之家被到处介绍,供人缅怀。他的学习敏感是不是也因为出身的缘故可以不管不顾,没有生存的压力可以肆意胡闹。可以不顾外界的想法坚持自我?他一字写得都是自己。

  “过了此处便是悲伤之城。”

  《小丑之花》读后感(三):断崖边的徘徊——太宰治和《小丑之花》

(一)

  怕见其笑,愿还能哭。 也许太宰治不是唯一能给我带来这样感觉作家,但必是最鲜明的那一个。

  “叶藏俯瞰远方的大海,脚边就是高达三十丈的断崖,江之岛在正下方看起来很渺小。浓浓的晨雾深处,海水微微荡漾。然后,不,仅仅是这样。”如果不是太宰治,不知道还有哪位作家的哪部作品能让我感觉连“仅仅是这样”都成为最美好字眼。哪怕那只是很虚幻微小的希望。 以同名小说《小丑之花》命名的这部中短篇小说集,收录了太宰治早期的五篇作品。其中《小丑之花》、《逆行》、《他已非昔日之他》,都曾收于1936年出版的第一部著作集《晚年》中。他说之所以取名为“晚年”,是因为“我以为这也许是我唯一的遗著”。另两篇《狂言之神》、《虚构之春》于同年(1936年)发表,后与《小丑之花》作为“虚构的彷徨”三部曲发行。那一年,太宰治27岁,已多次自杀未遂。

  我读的第一部太宰治的作品是《斜阳》。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婚姻失败的和子,面对病重的母亲生死不明的弟弟,只能艰难又无力地支撑。当唯一能给她温暖和力量的母亲病逝,外在放荡实则满心苦楚的弟弟自尽后,寻不到心依之处的和子陷入了深深哀伤,最后坚强决定生下腹中的私生子。 太宰治太擅长哀伤的笔调,从一开始就让人产生一种正在慢慢被拖入无望中的惊惶。以致每当看到和子落泪时,我的反映竟是舒一口气,因为冥冥中预感到接下来将会是更悲惨境遇,这短暂温情将一点点被打碎,而她落泪的情景,怕是越来越难见到了。还能哭出来,真好。 太宰治的小说中,对《斜阳》有一种特别情感原因可能也在于此。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他自己的影子,而且很擅长将自己逼入绝境,弄得遍体鳞伤。而这个柔弱悲伤的女性形象,用一颗破碎的心、一双哀伤的眼、一片怜爱之情和无数的眼泪,将自己、母亲、弟弟温柔拥抱,哪怕她如此彷徨无助,如同被全世界遗忘。和子的眼泪,不知有多少是他哭给自己的,如果没有人拥抱,就这样拥抱自己吧;和子最后的坚强,不知有几分是他撑给自己的,就在断崖边,留下一丝“仅仅是这样”的希望吧。 到了《人间失格》,这个温柔的视角已经没有了,就像将和子那压抑痛苦绝望的弟弟从这一丝温暖中推了出来。而这次他写笑。主人公叶藏以扮演小丑的方式取悦他人,或者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如果不这样,他甚至不知道要如何与人交往,在这个他眼中地狱般的虚伪孤独、可怖的世界。那些让他自己感到厌恶、发憷的笑,背后即是悲哀、刺痛和绝望。“我过的是一种充满耻辱的生活。”一起笔,即已在断崖。这里,没有希望。 这让我对他的笑,有一种不忍视的慌乱,但目光又不知往何处躲藏,每个方向都通向毁灭。这里,没有希望。 《人间失格》完成不久,太宰治于玉川上水投水自尽,它成了他真正的遗著。那一年,太宰治39岁。

  《小丑之花》读后感(四):小丑之花

  没能读完整本。《小丑之花》与《他已非昔日之他》相对比喜欢。最后一篇《虚构之春》开头稍微看了一下,然后看不下去了。我想也许是最近的心境与整本书意境不合吧。到了最后终于是看不下了。16年末17年初的时候看《人间失格》还是喜欢的。

  一个寻死而生的人,去回顾他的预谋死亡,而又几番活下来,其中的心境的转变,对自我的审视。目前为止,我虽然还没有想出生是为了什么,但是也还没有想要预谋自己的死亡。阅读过程中,想,我不曾也估计不会有这样的一番经历,有些东西估计是无法感同身受体会

  《小丑之花》和《他已非昔日之他》两篇的整个营造的感觉我还蛮喜欢的。刚好又是杭州的雪天,感受疗养院雪天的环境想象他们几个去海边无目的的盘桓,年轻男女之间的不一定要有结果,不一定要相识,话语关系。还没有去过海边,在很多的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中都有雪的表现描写,很美,冷而美。海边有种寂寥空旷的感觉。有些不敢去海边,怕自己太喜欢,也怕现今的海边一点都不寂寥,反而是人声鼎沸。也很喜欢最后叶藏和真野去山顶的描写。

  “叶藏俯瞰远方的大海,脚边就是高达三十丈的断崖,江之岛在正下方看起来很渺小。浓浓的晨雾深处,海水微微荡漾。

  然后,不,仅仅是这样。”

  《他已非昔日之他》想,太宰治可能是很自恋的,很喜欢对自己的描写。也很真诚吧,这种真诚,有些狡猾。但是敢于剖析自己也是难能可贵的,这种剖析难的是开始,一旦开始之后其实是能够感受到很多的乐趣的。但是,人倾向于保留部分的自我。此篇短文,对于前文的导入部分没有很喜欢,但是喜欢后面的人物的塑造,对夫人印象挺深。青扇,感觉很多人很像他,心理上面。只是大多数人选择先生存,然后慢慢的就囿于繁杂的生活。青扇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但是自己是有才能的,也有想要好好生活的欲望,只是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如何开始。生活还是有仪式感的,有对自我的关照。如果抛去责任,抛去对未来思考,也许也会像青扇一样生活,只做基础挣扎,不至于覆灭,其他随心,也许有一天遇到自己想要的生活突然灵感迸发,就发现了自己想要努力的方向。只是,生活不是这么教养的,时代不同,太多责任与羁绊。还是很羡慕那个时候的人们,似乎花花草草,闲闲散散就过完了一生,即贫且乐。少爷算是上帝视角,是自我对自我的审视。其实都是在描述同一个人物。

  新的一年,需要强烈的对生活的渴望,需要更加的充实的生活,需要脱离深陷其中的日常。人生这么长,也这么短,改变机会,不改变也有可能,还是希望可以哪怕尝试,过不一样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心理状态也是好的。一直的自我感觉良好或是自我怀疑不够完满。人生重在体验,最后结局都是一样的,重要的是过程,这个过程里面,总要尝试挣扎。

  《小丑之花》读后感(五):读太宰治

  对于太宰治,应该都知道他写的《人间失格》。在人间失格中,太宰把自己的一生投影在了叶藏的身上。写这本书时,为了反思描写种种罪恶行为,他又重复了这些罪恶。抛弃规律幸福的生活,酗酒,吐血。小说的后半段,叶藏住进了精神病院,与心中的妖怪一同死去。和太宰的经历一样。昭和十一年,太宰就曾住进精神病院,也促成了后来这篇小说最初的源泉

  大庭叶藏,太宰治笔下的自己,出现在《人间失格》《小丑之花》《逆行》甚至《阴火》里,这种感觉就好像叶藏代替他自己在自己的笔下死去了,所以自己就能在神的笔下活过来。《人间失格》写于太宰治自杀的同年,所谓亡笔之作,如果说芥川龙之介还带着“救赎”,太宰治就真的只是向着死亡在不断坠落而已。

  《人间失格》上大庭叶藏的内心独白通常还是让人觉得逗乐的,无论是阴天还是大晴天看,都能很容易地融入,偶尔碰触到敏感神经,会散发高密度氯化钠溶液的湿热气味。但直到《小丑之花》,作者喃喃自语冒然闯入让我的抑郁阴影面积焦虑扑来。

  “这部中篇的叙述方式很特别,在“虚拟”的主角故事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入作者自己写作时的所思所想,并且夹杂了对自己的写作的各种反思。实在精彩至极。以第三人称叙述自己的经历果然更令人绝望,作者冷眼旁观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并自嘲而冷静地讲述出来,让人看得快要崩溃。

  看完对这部短篇的第一映像就是感受到太宰治是个真诚的人,应该可以这么讲吧。他全文不断地为这部小说自己添加注解,很多都是在吐槽自己这部小说最后还是成不了伟大的作品,以及和我,和你的直接的对话,这样的语言让我感受到他坦诚的将写作时几近一切感受都写了,以致于变得有些像发牢骚了,而他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将它写进去了。

  至于小说本身的内容,我目前的体会还达不到很清晰解释出来的地步

  “时常感到绝望,容易受伤害的道化之花在没有风的环境下生长是多么悲惨。希望诸君能理解。”

  最爱开篇那句:过了此处便是悲伤之城。也借由大庭叶藏纪录了自己第二次自杀,为创作《人间失格》埋下伏笔。

  《小丑之花》读后感(六):他与昔日之他

  曾几何时,夏夜的闷热成了一种规则,关上门窗打开空调,一觉睡到天亮。可就是这么一天,忽然想要敞开窗,连窗帘也一并拉开,有风从黑黝黝的夜里漫过,微微的、缓缓的,仿佛牵着一根细长的线,“要是有盆茉莉摆在窗台就好了,最好就在风吹过的位置”,那样,逝去的一切都会回来,那沉在旧梦黑水中的星星点点的白花,是清香亮光,还仅仅是错乱的记忆——

  合上《小丑之花》,涌上心头的是这样一种景象。某种气息重现,宛若强行翻阅褪色的老照片,不想去碰,却连闭上眼都能看得清。

  也算活过些年月,作别过一些亲友疾病意外老去,痛苦又无奈认真思考起来还有点迷茫,从切实的存在变作虚无,好像被什么不知名的东西抽干,那经过让人挪不开眼睛、却始终也没看清因果,所有的“因为所以”都像是硬套上去的道理,自己用来说服自己的东西,可能生死注定是我这种人无法参透的事物,不如干脆径自逃避,不再去想好了——

  但还是会对某些死亡耿耿于怀。如果所有自绝都像太宰治这样有迹可循也罢,总可以在字里行间触到些许痛楚悔恨与战栗,纵有迷惑在胸头反嚼,到底还能在多年之后有恍然一悟的可能,对这种可能性追逐甚至可以化作生者一辈子的目标……可偏就有那么一种人,要选择静悄悄地、毫无预兆地离开,刚刚有过的“深入”对话成了轻飘飘笑话,所有的努力劝慰都跟担忧一样,成了“无所谓”。

  或许就连一本正经的想要重新融入世界的样子也只是“戏仿”吧,没错,戏仿。

  有一种戏仿,和《逆行》中的主人公一样:从小就有着与世人不同的感观和意识,产生欲念的、好奇的、同理心的往往是他人触不到甚至不稀罕去触碰的东西,发现之后会伪装、说谎、压抑,假装自己是另一种,到了青春期的时候,有了些勇气力气,要和世界争论一番,到头来看到的是自己的可笑,而后在大学里、人群中,发现无处不是考试原本可以得分的内容很简单、可偏不是自己要说的东西,想说的无人肯听,环顾四周、竟仿若与世界无从联系,看到的听到的为之心动或反感的……不属于自己,自己也不属于哪里,像凭空多出来的一个人,得到什么、扑捉到什么,哪怕一点点都好像是在窃取,“小偷”,情不自禁地这样称呼自己。到了二十几岁,死掉,便好像是自然而然、全无所谓的事了。

  这种戏仿,藏在从压抑、模仿到撕开伪装的过程里,是由于自身与世界存在巨大的、无法逾越的隔阂,可是有没有一种“桥”呢?认真对待生命的人,总会主动寻找那桥,甚至霍出更多去争取。于是就有了另一种戏仿,和《他已非昔日之他》里的一样。

  表面看去是无药可救的一滩烂泥,又好像身怀宝藏的人才,到后来经他人之口说出“遇到怎样的女人就会变成什么样”,貌似毫无自我的小丑,实际上却是个将生的希望与答案交由他人保管的人。

  此间经过了多少漫长无望的挣扎,最终连抵抗的气力都失去,苦笑着平躺在人生的路上,遇到什么就是什么,过别人一样的生活就好——这样的戏仿,好像冷热交替之后的温水,看似平淡无奇,却足以让四方静寂:此前的胸头有多少热忱,获得的又是几番清冷?

  不可说,不再说。任由女人温柔纤细的手牵过。

  若是到了连这温暖的“桥”都无用的时候呢?又会怎样。

  经过这么多年,总算稍通“人事”,对很多可以避之一笑,可以轻描淡写,在看到太宰治对文学的追求、对作品的看法以及对世人的看法时,难免产生一种“是不是太过较真/关注/用力”的感觉,甚至会冷静地想是否因此才导致作者产生无力的错觉,可就在刹那的轻笑过后,猛然涌上心头的还是当年怀着虚弱的希望,和那人说起的话:“也别太专注于那件事了吧,忘了吧,做点别的吧,为其他事努努力吧,或许东方不亮西方亮呢……”

  “死在这关和那关,不都是一样?”

  是吗。我不知道,没办法回答这么难的问题,无论是过去面对那朋友,还是此刻面对《小丑之花》,可能对于人生这件事,每个人都像是坠入悬崖的柴夫,崖上有虎,脚下有蛇,用力攀住一根极细的藤,却发现上有老鼠在不停啃食,而在这情境之下,还能伸手去摘眼前的红果子、看那朵微弱的小花的,就是勇者——

  大可以把光环和歌咏献给勇者,也总是这样。只是还有很多很多紧紧抓住藤条、被勒出鲜血的绝望的人,脆弱吗,卑微吗,可笑吗,不可理喻吗?

  都是,也都不是。绝望者偶然也会跳脱出绝望的局面,站在旁人的世界看自己,像太宰治用笔写下的“那些人”,叶藏或者青扇,这是绝望者的最后一点努力,这努力就如绷紧的橡皮筋一样,看得越透越明晰,反作用力就越大,稍不留神,便推着绝望者飞速回到自己的世界。而旁人终究是旁人,拉扯不及,只能眼见着绝望者在其中行走,呼号,同样也感到绝望:或许再多的努力都只能化作露水,即刻风干,点滴都无法渗到对方心里。

  “顺其自然吧”,大概就是这样,只能这样。

  多年之后,看到这样的书,由文字汇成的质疑轻笑感慨与苦楚,犹豫着向死的一线萌芽,似乎懂了些什么,想说些什么,却全都哽在喉咙里:

  到底还是……无能为力。

  (写这么多,竟都算不得书评。也想写个工整的书评,试几次,从夜晚到白天,做不到。)

  《小丑之花》读后感(七):虚构的彷徨

  “过了此处便是悲伤之城。”《小丑之花》的第一句,就奠定了整本书的悲伤基调。

  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装帧所吸引,清新的绿、水墨风的淡雅配图,就连“小丑之花”四个字都写的很有质感,明明是唯美的封面,却透出了淡淡的忧伤。拿起书仔细一看,看到了那熟悉的名字——太宰治。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太宰治那部经典的《人间失格》。说实话,看书的时候那字里行间的绝望感真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书里的叶藏,因为不能理解世间的欺骗、利用而在人间挣扎,彼时年少,总觉得怎么会有人如此单纯、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到后来,亲眼目睹了一起自杀后,我才明白,脆弱的灵魂太多,他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个罢了。

  《小丑之花》读后感(八):小丑之花絮语

  没怎么看过日本作家的书,除了东野圭吾的几本推理小说,其他小说没怎么涉及过。

  于是这本《小丑之花》读的有点辛苦,她的叙述方式和逻辑有点奇怪,前后貌似相关,又仿佛不是一条脉络。

  之前看介绍是说《小丑之花》是《人间失格》的创作原型,由此引起了我的兴趣,兴致勃勃地想要看完她,期许着能更好地理解人间失格。

  《小丑之花》的装帧特别小清新,水色的封皮,淡雅水墨点缀着行将枯萎的花枝,在石上眺望的小鸟,很日式,带着些空寂的意味。我在想,这只小黑鸟或许就指代着太宰治绝望孤独而不可救赎的人生。

  翻开封皮有太宰治简略的生平纪要,我大概是看了的,然而记性不好,看书的时候都已经忘了,直到最后一个篇章《虚构之春》的时候,才略有记忆。

  日本作家的作品,有很多对于生死和虚妄的探讨和抒写,就好像他们最爱的樱花,一期一会,用生命绽放美丽并死去,是一种转瞬即逝的美感。

  我只道中国有一场文革的灾难,泯灭人性,催生绝望,却不知道日本也曾有过左翼运动,针对地主,针对财富,所以太宰治出身豪门,却非幸事。

  他曾经参加过左翼运动,在《虚构之春》中,他借读者来信的方式,叙述了一些当时的周折,半真半假,却也可以看出个大概。书中写道,他原来也是对左翼运动的狂热分子,也曾不顾家族的反对,花光家中的财富,去支持日本的社会主义,然而却在背叛与间谍事件之后转向中,在运动后迷失了自我,在希望与悔恨的矛盾中挣扎。

  实际上,这也是我一部分的臆测,我也并不是特别能感同身受太宰治刻进骨子里的绝望。虽然生活一地鸡毛,甚至有无数个时刻,我也能感受到生命的虚妄,却也只是一时之间。

  开篇的《小丑之花》叙述的是大庭叶藏和已婚女子阿园殉情跳海之后,阿园死亡,他却被路过的渔民救起,送到疗养院后发生的故事。

  第一遍读的时候,我诧异于,在叶藏在醒来之后,明明得知阿园死亡,却仍然和好友嬉笑怒骂,并没有表现出自暴自弃或任何的悲痛,这让我觉得有些不合常理。我只是觉得叶藏看问题或看人性,带着嘲讽的清晰。

  这里写道:青年们从来不认真议论。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小心不触犯对方的神经,也小心保护自己的神经。他们不想平白受辱。

  初始我以为这是赤裸裸地对脆弱而虚伪的人性的嘲讽,每个人都很可怜,他们缺失自我,只是带着面具去小心翼翼地生活。

  而在重新翻阅的时候,看到划线的这一句,突然就有了一点不一样的想法。他不是不悲痛,只是不想表现悲痛。他把自己的绝望深深地藏起来,在无人的时候,在未来的岁月里,一遍遍舔舐,在悔恨与希望中挣扎。他是要表演他自己的轻松,就像个小丑一样,把自己的悲伤化成笑容,给他人一些平和和希望。

  到这里,我才稍稍理解,《小丑之花》的含义。在微笑和平和的背后,是他绝望的内心,和难以述说的痛苦挣扎,而这些,只有通过这样的写作,才能得到一些的救赎。

  而在《狂言之神》中,他写道:我无法生猛地活下去,因此要死。朝着自杀的目标,已笔直成一条明快、完美的铸型,我就像被融化的铅液,只要倒入铸型即可。

  生活中,太宰治酗酒、殉情、享乐,想要通过写作来救赎自己的人生。然而徒劳无功,他看不到希望,而所有做过的这一切,也只是宿命一般,最终仍然是导向死亡的结局。而太宰治经历五次自杀之后,终于永远地离开,结束痛苦而绝望的人生。

  一开始读书,我不大能看懂,零散的线索,让我无法找到串接的途径,也无法理解。而重新翻阅之后,我才在那些看似无厘头的荒诞的叙事背后,慢慢读出其中的绝望与希望。这是一部悲伤的作品,却能看出人生的底色。

  《小丑之花》读后感(九):过了此处便是空蒙之渊

  历时三个月,读完了三篇,后面两篇着实读不下去。如果不是过年的这个假期,我想18年上半年我也不会读完这本书。

  很早之前就读完了《人间失格》,《小丑之花》号称是《人间失格》的前传,但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找不到那种被压抑的疯狂的感觉。

  《他已非昔日之他》很有意思,读到最后才明白房东和青扇原来就是一类人,那种期待着自己做出大事,可自己就是个安逸现状的懒种。无力又无奈,其实是不可怜也不可恨,普通人而已。试问,谁不是懒惰的?

  喝了太多鸡汤也腻了,那么来喝点毒药。

  人和人之间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再有趣的灵魂都有看腻的时候,反倒不如身外之物来得踏实。你看房东与青扇之间的区别,不过是房东有祖上流传下来的房产。金钱这种简单的事情,能把人变得不简单。相同的话语,不同人说出来就是不同的效果。

  书里有个地方很好玩,青扇乱搞外遇,房东却一直都是一个人。于是房东问:“我之前就想问你了,怎么回事?你是乱搞外遇吗?” 青扇说:“没有,那都是女人自己跑掉的,我也没办法。我常换老婆是真的,老兄,从衣柜到梳妆台,全都是我的。老婆只穿身上那套衣服两手空空来我这里,然后随时可以那样两手空空离去。这是我的独家发明哦。”

  我以为房东对青扇这种乱搞很不齿,直到我看到房东和青扇的前任搞在一起,让我大跌眼镜,原来你们都是一样的人。

  故事的最后,房东彻底承认自己和青扇一样都是失败的人。

  《小丑之花》读后感(十):不要绝望,在此告辞

  啊啊啊。今晚着实愉快。跳进大河吧。冲向铁轨吧。服药自杀吧。——《狂言之神》 能想象吗,能理解吗,有人愉快起来是想死的。一生沉溺于颓废的美,徒劳的美,以死亡为毕生追求。这在我所生活的时代,似乎不可想象。 “明天就要死了,至少要把意图先说出来。”便是这本书的意图。《小丑之花》是磨铁图书旗下猫头鹰的产品。全书收录了太宰治的四个小短篇和一些往来书信。其中《小丑之花》和《他已非昔日之他》是比较连贯的叙述。《逆行》是作者26岁时发表的作品,曾列入第一届“芥川奖”候选,后以一票之差落败。第四部分《狂言之神》是我喜欢的。 根据作者的“求死履历”,《小丑之花》描述的是作者的第二次自杀。与酒吧女相约跳海,根据主人公后来对护士的讲述,似乎并不是殉情。这次自杀的结果是自己被救起女孩死了,并且因“教唆自杀”而获罪。罪名最终怎样处理不得而知,罪恶感却是频繁出现在他后期的作品和与友人的通信中伴随他终身。这年他21岁。 《他已非昔日之他》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个颓废的人。“我”的这位租客一无是处,靠不断更换的女朋友养活,不工作,在屋里抽烟喝茶度日。发誓要出去工作没坚持到第二天,立志创作又久久没有进展,最后消失不见了,不知是自杀了还是疯了。偏偏房东“我”又醉心于这样的人,不断放宽缴纳房租的期限以致颗粒无收。“我”寄希望于在他身上找到颓废的美感和虚幻的希望,从而映照自己,解释自己,开脱自己。 一个28岁穿鼠灰色大衣的青年,揣了兄长刚寄来的接下来一个月的生活费出门,打算尽快花光了钱去死。因为应征报社的工作未获录用。光顾歌舞伎町、醉酒、随便跟一个什么人回去过夜、神情恍惚地去上一次自杀未遂的海边凭吊那个女孩儿、拜访故旧、考虑死法、偷上吊绳、把自己挂在树枝上、等那一刻到来……停!那一刻如果真的来了,我们就看不到这段记录了。《狂言之神》详尽地描述了每个一细枝末节,甚至包括第二天社会新闻版面里自己丑陋的死相和朋友的追悔。谈不上多有趣,但一点都不悲苦。 这个一心求死的人,终于在39岁时第五次自杀成功。这样耽溺于虚无绝望、不懈于追求自我毁灭之道的人,世所少见吧。我并未受到过所谓“美化死亡”观念的影响,单觉得死在自己手里比较高级。能自己搞死自己,是有勇气和有尊严的。不敢说宣扬,至少承认。 哦,对了,这个人叫太宰治,本文标题是他的遗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小丑之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