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5: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的读后感10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是一本由温斯顿·丘吉尔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80元,页数:3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一):战争还是和平,只在一念中

  中日情绪,可以说近一百多年来,中国人心中永恒的痛,相对而言,欧洲那个火药桶上,德法、德英之间也是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其中更多的是仇恨,仇恨固然是没有理智的,但是如果让当事人,战争的当事人出来回忆、评价这场人间浩劫,应当是历史的真相,或者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我对丘吉尔的印象,是从摄影史上获得第一感觉的,他那出名的烟斗,揭示的他要么是领袖,要么是烟痨。可喜的是,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才知道丘吉尔还是一名笔头很硬的作家,正因为他笔耕不辍,才能让我们以平常心去剖析战争中的人性。人性在战争中更多地以恶的形式出现,但不妨也有善的成份,只不过与前者相比,善是少数,点缀。可就是这一点一滴的不忍和慈爱,才让欧洲文明最终在战后得到了苟延残喘,得到了绝地重生。

  对于充分暴露人性的战争,我们有时候还是比较苛求,总想以上帝的视角去审视、评判参战的双方,大家有机会有能力好好地坐下来谈不是更好吗,何必费尽心思造成原子弹、坦克、飞机等毁灭性武器,既残害了生灵,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但是人性就是如此,没有战争,人性的两面性又如何得到彰显呢?

  二战,固然有很多戏剧性的,比如说到情报,大家都希望洞察对方的行动,总想先人一步抢得先机,但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事情,并不少见,尤其在英国那种被动局面,为了躲避德国无休止的狂轰乱炸,他们限制了地面的灯火,而这种限制只是自作聪明、对于战争准备充分的德国,他们完全不用凭借地面的灯火就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毕竟在每一平方米的土地上使用破坏力极强的火药,等待英国人的只有是眼泪与鲜血。此后,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我们看到了英国人民在丘吉尔的带领下,在国际风云的变迁中,终于等来了反击的时机,诺曼底登陆终于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从此东西线并进,让法西斯这个战争机器最终停止了运行,我们有幸在一个动乱的时代,人性的善与美最终战胜了恶与 丑。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二):二战历史的佳作

  这是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回忆录,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著作,在1953年丘吉尔因为这本书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位二战时期伟大的政治家,能够写出如此大部头的著作,确实令人钦佩不已。有关二战的著作也不算少,以二战英国的领导者的视角来回忆整个二战的历史状况,全景式战争场面细致的叙述描写。绝对吸引读者的眼球。关于二战的历史的真实记录者,有理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获奖理由则是:“由于他在描绘历史与传记方面之造诣和他那捍卫人的崇高价值的杰出演讲”。瑞典文学院院士齐凡尔茨在颁奖致辞中说道 “一项文学奖本来意在把荣誉给予作者,而这一次却相反,是作者给了这项文学奖以荣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这部全景式的二战回忆录对这场战争的叙述,是非常详尽的,历史价值高。使我们读后对这场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更加深刻的认识,这场战争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的变化和对今日世界的影响力。从中可以看出丘吉尔那独特的思维视角和政治家的口才,文笔写作也是很厉害的。

  在这部回忆录中,在欧洲的英国二战时也同中国一样,在与德国殊死搏斗、孤军奋战。回忆录从1919年德国战败开始讲起的,描述魏玛共和国的兴衰,希特勒的崛起,以及丘吉尔对于自己的绥靖政策是非常的痛心疾首。二战初期的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以及后来的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及库尔斯克战役,最后是太平洋战争,是一本比较全面的二战史的精华本。

  欧洲的纳粹德国,在希特勒掌权之后的几年里,军事实力迅速扩大增强,拥有各种高新设备和装甲车,还拥有各种突破性战术比如以坦克为主的闪电战,在短短的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希特勒占领了捷克,消灭了波兰,吞并了奥地利,威胁到整个欧洲。德国在挪威打垮了英法联军,穿越了荷兰和比利时,似乎所有的防线都防不住他们,最后连法国都被他们彻底的击溃。当时在德国的猛烈进攻下,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英国小小三岛是守不住的,英国会战败。在英国历史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英国出现了丘吉尔这个首相,他站出来告诉他的国民和内阁“我们绝不投降,哪怕只剩下我们一个国家,我们都要和他们战斗下去。”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那时的英国,整个国家陷入了战时的紧张,物资紧缺,开始实施食物的配给制度,而且伦敦每天经历着空袭和轰炸,但是老百姓仍然非常镇定,井然有序,并且充满了信心和激情。在书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勇气,令人钦佩,英国也是一个伟大国家。

  作者温斯顿·丘吉尔是著名政治家、演说家、军事家和作家,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英国取得了战争最后的胜利,荣膺嘉德勋章等英国最高荣誉。丘吉尔凭借极高的文学成就,于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该奖的政治家。

  这部回忆录“构思之严密、文笔之优美、语言之精彩,不输文坛巨匠”。语言紧凑,精炼详实,适合历史研究者和文学爱好者阅读,这部鸿篇巨制的二战回忆录将给我们二战时期的战时的体验,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段历史的最佳读本。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三):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和平才是

  静听风

  丘吉尔在《第二世界大战回忆录》中讲到,一个有自尊的民族,假如在战争中被击败,不会屈从于被压迫接受的城下之盟。只要有可能,它一定会尝试一切可能快速整顿军备。这个近乎预见性地见解,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道理。

  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与者,第二次世界战的指挥者。丘吉尔亲历了两场人类近代史上最残酷的战争。他以历史见证者沉痛地描述,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数次易手的法国小镇,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了废墟。在书中,他用大量的事实和数字说明,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是以大量的伤亡作为惨痛代价。因为战争中波及的每个家庭、每间农舍,都无法避免被伤残或悼念亲人。从大量的伤亡数据,以及战后各国经济瘫痪,民众不得不忍受通货膨胀带来的灾难。这无异是一场由人类自己主导,走向自我灭亡的灾难。字里行间表达了对于稳定和和平的强烈渴望。

  通过丘吉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解析,战争是可以被阻止的。并且指出了第一次大战哪些不足,哪些工作没有彻底执行,才导致了更为致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大量二战时期珍贵的照片和资料。通过这些战争的影像记录,更能真实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以及人类必须避免战争的迫切性。

  英国首相丘吉尔,是英国杰出的政治家,20世纪最重要的领袖之一。在他的带领下,英国人民取得了第二次反法西斯战争。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在这本书,丘吉尔纰漏了很多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细节,发生的前因,以及大战在即各国政府的不作为,以及除了发战争财的美国,不仅让德国通过贷款战后发展,还滋生了纳粹疯狂反击的力量。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不得不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阿道夫~希特勒。在这本书中,丘吉尔详细地记录希特勒偏执狭隘的推测出来战争背后的祸因,和对上层富人的仇恨心理,以及他领导纳粹分子如何成长、发展掌权,以及他和他的拥护者在这场大战中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精选了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最精华的部分。精心挑选了二战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向读者展现了更多的珍贵照片,更加坚定了全人类对维护和平的决心。

  战争从来不是目的,和平才是我们最终的答案。尤其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更需要这份高瞻远瞩的卓绝远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四):丘吉尔眼中的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有感

  lue编辑

  人类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到现在,彼此之间因为利益发生的争斗就没有停止过。战争的阴影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就像潘多拉的魔盒一般自从打开之后就很难彻底合上。大大小小的战争让每一个参展国的人民过着悲惨的日子。尤其是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基本上全世界主要的国家都被卷入了战争,即使是殖民地也不能独善其身。这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的伤痛不是一代人就能够抹平的。

  例如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当时的日本侵略,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一直让现在的中国人民不能忘怀,铭记于心;而对于犹太人而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遭受的德国纳粹证券的大屠杀大迫害到现在都还没有放弃追凶。第二次世界大战究竟是如何饱哦发的,相信对于国人而言已经在学校的教科书上不止一遍地看到了相关的官方说明。但是这种叙述其实主要是放在我们国人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源国——德国究竟是如何重新踏上战争路线,欧洲各国尤其是英法两国最初为什么采取观望状态,这些在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大部分是简略叙述甚至是一笔带过,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我们之中的很多人还是不太明白的。

  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李慧泉翻译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一书就通过当时的战胜国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视角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后三个阶段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了叙述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丘吉尔所处的视角其实也代表了当时很大一部分欧洲人对二次世界大战的观点和态度。

  由于丘吉尔所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篇幅较长,本书只摘选了原著中的部分重要内容。虽然并不是全文,但是28个章节的内容对于国内读者而言已经足够了。在书中你会发现作者对于德国这个两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是抱有一定的敌意(各种缘由是很容易理解的)。谈到一战中德国失败之后德国之所以后面希特勒能够上台的时候,对于当时签订的《凡尔赛合约》中关于德国领土的条款和关于经济的条款的态度也能够看出其对于德国其实是保持了高度的警惕。但这种警惕还只是停留在没有对德国的军事动向保持足够的警惕和控制上,这种立场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敌对意识。

在本书中读者可以看到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欧洲人在英国人眼中的各种大事件,如张伯伦与德国签署的《慕尼黑协定》在丘吉尔等人眼中就意味着是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精选本)》读后感(五):再品二战与二战中的邱吉尔

  在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主流的今天,爆发于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其实并不遥远,特别是还被冠之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之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一方,以德、意、日本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为另一方,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2200万平方千米,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二战最后以美、苏、英、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作为一个政治、军事意义上的概念,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表述,寥寥数行基本上就可以说清楚了。但实际上二战并没有这么简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仅二十一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即打响;而在1939年之前,世界大战的硝烟早已随着意大利、日本、德国三国法西斯政党的上台而四处弥漫,二战是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为起点的,但这仅仅可视为一种表述上的简便性。二战之所以爆发,有其必然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没能解决的问题,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战接着解决。而在事实上,两个世界大战于人类来说虽然都意味着一次浩劫,但却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战是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二战则主要意味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最终胜利。

  身为历史的见证者和当事人,温斯顿·邱吉尔在撰写自己的这本回忆录时,是这样描述自己的二战期间那5年多的工作的:“在我就任首相期间,我发布的备忘录、训令、私人电报和节略,总数可达100万字……把这些文件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在英国国家政策上负有主要责任的人对自己所见重大历史事件的真实记录……我极有信心地说,这是对历史的一种贡献,对后世会有所帮助。”不得不说,无论其政治立场到底如何,作为一个政治家,邱吉尔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地位显而易见,他对自己的这本回忆录的价值判断也大体公允——“不要认为我希望所有人都赞同我所说的一切,更不要认为我所写的是在迎合公众”——在很大程度上,虽然邱吉尔因为这本回忆录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其所具有的双重意义仍然不言而喻。

  作为一个立场极其坚定的政治家,邱吉尔对布尔什维克或者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态度其实是一以贯之、从未改变;但更为可贵的是,他更能够认清形势,从大局出发。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时候,他认为,“双方都知道这是一种权且之计”,但却“标志着几年以来英法两国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彻底失败”;在纳粹德国执行“巴巴罗萨”计划、发动入侵苏联的战争之后,他在广播中表示,“我眼前看到的是,苏联的士兵们站在他们故乡的门旁,捍卫着他们的祖先自古以来耕种的田地……”并同意对苏联进行援助,而且认为,“苏联英勇而坚决的抵抗,对于击败希特勒主义是多么重要……”这就是作为一个政治家的邱吉尔,在特定时刻所作出的决定——尽管这与他的本心以及一贯所作所为并不一致!而且也不妨碍他于1946年3月5日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的著名演说中用以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那些说辞:“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副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这张铁幕后面坐落着所有中欧、东欧古老国家的首都”

  正因为温斯顿·邱吉尔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人的一致性、坚定性,所以,他对历史的回顾以及认识,才具有某种同时为正反对立面所接受的可能性,一如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中的说法,一如他对自己这样那要决策以及认识的自信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