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0 20: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精选10篇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是一本由沈从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3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一):永远美不够的沈从文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沈从文的书,是他的自传。初识沈从文是从他的《边城》开始的,那时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写得那么美,原因是什么呢?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我知道了原因。

  沈作传世今尚在,从始至此无人越。文笔浪漫湘西绘,民俗特色乡土醇。傍着梦幻的湘西水,枕着淳朴的湘西风,在这个如诗如画、如却世外桃源地方,时时刻刻孕育着沈从文的一切。平实淡然的生活似乎也起着一丝丝的波澜。自我的叙述,一个真实鲜活的沈从文跃然纸上,一件件的往事,展现不同面的沈从文。

  他的文章,就像一口井取水一样,清清的,甜甜的,没有华丽的辞藻,自然流淌,却沁人心脾。就像他的《边城》,让人沉浸在那悠长悠长的宁静中,尽情地去领略和感受那里的景色人情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二):我们要冒点险去作一件事

  如果让我选择前三名小说,我一定选择《丛文自传》,很少有自传这么地好看——蒋勋

  看到这段话很感兴趣,一路看下去,发现蒋勋不是唯一的,贾樟柯、侯孝贤等导演,还有王澍,包括老舍周作人等等,很多人对这篇自传赞颂有加,甚至称之为20世纪两大文学家自传。自传记述的是自己故事,沈从文的故事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沈从文年少时贪玩好赌,和很多调皮的野孩子一样,不爱读书爱逃学,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他去看杀牛,去看编席子,去看打铁,书中说:

  “学校在北门,我出的是西门,又进南门,再绕从城里大街一直走去。在南门河滩方面我还可以看一阵杀牛,机 会好时恰好正看到那老实可怜畜生放倒的情形。因为每天可以看一点点,杀牛的手续同牛内脏的位置不久也就被我完全清楚了。再过去 一点就是边街,有织子的铺子,每天任何时节皆有几个老人坐在门前用厚背的钢刀破篾,有两个小孩子蹲在地上织簟子。(这种事情在学校门边也有,我对于这一行手艺,所明白的种种,现在说来似乎比写字还在行。)又有铁匠铺,制铁炉同风箱皆占据屋中,大门永远敞 开着,时间即或再早一些,也可以看到一个小孩子两只手拉着风箱横柄,把整个身子分量前倾后倒,风箱于是就连续发出一种吼声,火 炉上便放出一股臭烟同红光。待到把赤红的热铁拉出搁放到铁砧上时, 这个小东西,赶忙舞动细柄铁锤,把铁锤从身背后扬起,在身面前落下,火花四溅地一下一下打着。有时打的是一把刀,有时打的是一件农具。有时看到的又是用一把凿子在未淬水的刀上起去铁皮,有时又是把一条薄薄的钢片嵌进熟铁里去。日子一多,关于任何一件机器制造秩序我也不会弄错了。边街又有小饭铺,门前有个大竹筒,插 满了用竹子削成的筷子,有干鱼同酸菜,用钵头装满放在门前柜台上,引诱主顾上门,意思好像是说:“吃我,随便吃我,好吃!”每次我总仔细看看,真所谓过屠门而大嚼。”

  后来,出身军人家庭的沈从文索性去当了一个童子兵,每天裹着绑腿,提着苗刀,得意洋洋去清乡,在社会中,这个少年见惯了生死见识世界,见到了人性,才真正开始来阅读人生的这部大书。在一次大病之后,他的朋友被淹死了,沈从文同时书本中得到了乐趣,于是怀着勃勃的理想,到北京去求学。

  写作生涯很难,难到沈从文留着鼻血披着棉被,在冰冷的小屋写作。他靠自己纯净眼光生机勃勃热情,以做苦工的劲头去打磨自己的小说,所以,他的作品多有单纯自然的人性之美和精雕细琢后的诗意铿锵。

  现在我们都知道,沈从文是20世纪著名文学大家,甚至几次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作品成为了永恒经典,而在《自传》中,他还是个青年,还在由逃学大师变成文学家的半路上,当时的他或许想不到自己日后的成就,但,有那种对人生对生活对生命的的独到观察独立思考,还有会对未来担忧什么呢?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

  “我们要冒点险去作一件事,不管所做的是一件如何小事,不管到头来如何不幸,我们总不埋怨命运。”

  有对世界广阔的无边的向往,对未知人生的无穷的冒险,对平凡自己无限的突破这样的人生,怎么都不会平凡。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三):冷眼豁达人世百态

  沈从文,一个出生在边疆辟地,外人眼里的乡下人,从小逃学、说谎,父母眼里的野孩子,小小年纪十三岁就被送进军营,在与各色人物打交道中,学会了写字,接触了书本,认识了人生百态,最终两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这本书记录了他前二十年的人生。 1//逃学时喜看万汇百物 沈从文的家族在咸同之际,在当地是个望族,爷爷沈宏富是贵州提督。爸爸也是硕大结实、豪放、爽直,具备一切将军应具备的气质可惜只做到裨将。于是大家都把目标投到我的身上。 我从小就记忆过人,成人后还能记起两岁时的一切,四岁时母亲教会我认识四百字,跟着姐姐去私塾读书,由于年龄小,书读得不多,更多的是坐在先生膝上玩闹而已。 六岁开始单独上私塾,由于认字较多,跟一些大孩子学会了抵抗顽固塾师的方法。逃学、说谎都是家常便饭。他爸爸因这件事十分愤怒,说若再逃学说谎,就砍去一个手指,我仍然不被这话所吓,机会一来时,总不把逃学的机会轻轻放过。他说,当我学会了用自己眼睛看世界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时,学校对于我便已毫无兴味可言了。 又由于爸爸发现我成天从私塾中逃出到太阳底下同一帮小流氓游荡,任何方法都不能拘束这颗小小的心,且不能禁止我说谎时,我的行为实在伤了爸爸的心。而这时,被苗人照看的弟弟身体养育得强壮异常,年龄虽小,但显得气派宏大,宁静结实,且极自尊自爱,故家中人对我失望时,对他便异常关心起来。 于是我有了外面的自由,尽我到日光下去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为了应付学塾检查,高举一手,在水中玩上半天。他说,我幼小时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与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在水边,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关系。《边城》就是一部围绕着水写的小说。 逃出学塾,我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我得认识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

  二十年后我“不安于当前事务,却倾心于现世光色,对于一切成例与观念皆十分怀疑,却常为人生远景而凝眸”,这份性格的形成,便应当溯源于小时在私塾中的逃学生涯。 2//军营时冷看俗世百态 十四岁时,我背上一个小小的包袱离开了本县本校,开始混进一个更广泛的学校了。 瘦小的我,没来得及注意家人分离的痛苦,又开始看一切新奇的东西,听一切新奇的声响,且那么渴慕自由,深觉得无量的快乐。 早上跑完操,我就去那个河街,触目皆十分新奇。那里有使人惊心动魄的无数小铺子,卖船缆,硬木琢成的活车,小鱼篓、小刀、火镰、烟嘴。满地皆是有趣物件。每次总去蹲到那里看一个半天,同个绅士守在古董旁边一样恋恋不舍。 从清乡开始,就成了杀人比赛,第一次杀了将近三十个人,第二次又杀了五个。不必出去捉人,照例一切犯人大多数由各乡区团总地主送来。有时也派人把团总捉来,罚他一笔钱又再放他回家。杀人无需理由,随随便便列上一款罪案,有钱的取保释放,没钱的就牵出市外砍掉,前后杀了一千多人。 特别里面讲到那个打豆腐男子,在临行前,不吵不闹,还自言自语轻轻地说:“美得很,美得很。”那个微笑,留在沈从文的记忆里,肯定也在读者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沈从文人生的小转折,应该是碰到文秘书开始的。文秘书教会他轻言轻语说话,和他交换各自知道的知识,让他开始敬畏书籍,出钱订报,打开了眼界,学会了许多新知识。 由于军队的开走,让他几乎又回归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初恋失败,远走保靖,使他的生活,又有了新的可能。特别是在结识山大王这个真真实实的男人后,学习到一课古怪课程,我从他那儿明白所谓的罪恶,且知道这些罪恶如何为社会所不容,却也如何培养着这个坚实强悍灵魂。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调进报馆后。印刷工头让我结识了新文化,接触到《创造周报》、《新潮》《改造》,我明白了人活到社会里应当有许多事情可做,应当为现在的别人去设想,为未来的人类去设想,应当如何去思索生活,且应当如何去为大多数人牺牲,为自己一点点理想受苦,不能随便马虎过日子,不能委屈过日子了。 于是他决定得进一个学校,去学些我不明白的问题,得向些新地方,去看些听些使我耳目一新的世界。“尽管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得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的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地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 沈从文开始进到一个使我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四):岁月沉淀后灵魂的自我对话

  《从文自传》是沈从文1932年暑假于青岛写就,1933年12月由《开明书店》初版。出版后颇受好评,被周作人和老舍列入“1934年我爱读的书”榜单之首,也是沈从文的得意之作。他以特有的真诚和坦率,用优美文字写他20岁以前的生活,讲述他的种种顽劣和美德,是一部掺合了诗与真实的自传,而潜隐在故事里的是“近于出入地狱沉重辛酸”。

  《从文自传》按成长背景启蒙教育童年乐趣、军旅生涯、赴京寻梦,顺次展开,写的别具一格,离奇有趣,读者不仅能了解沈从文“个人生命发展历程”,更可以洞悉他“在生活陷于完全绝望中,还能充满勇气信心坚持工作动力来源何在。”书中没有准确的描绘沈从文的家庭生平,以及20世纪初发生在湘西的对于沈从文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各种变迁

  全书大致可以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的背景在小城凤凰,从有记忆起,到高小毕业,主要是一个小学生的生活,重点不是读书,而是逃学读社会这本大书,作者自己说这一部分可以称作“顽童自传”;就读社会这本大书这一条主线索而言,后一部分与前面的叙述一脉相承,作者离开了凤凰和家庭,进入更大也更加严酷的社会,十五岁就开始当小兵,随部队辗转湘西、川东,在各种各样的见闻和遭遇中成长,逐渐产生出自我的意识和越来越走向明确的追求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读后感(五):人生这一本大书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从文自传》原名《从文自传》,是沈从文一九三一年夏秋间在青岛大学散文习作时所写成的。这本自传诞生于沈从文年龄刚及三十的时候,属于应朋友之邀而作的“命题作文”,和一些名人大家晚年时回顾一生所作的自传作品全然不同。

  内容上,《从文自传》讲述的是沈从文从出生到二十岁之前的生活经历他的家庭小学时代的生活,从军的经历,以及在懵懂的年纪里如何从贪玩的孩子成长为好学青年。形式上,《从文自传》抛弃程式与习惯,力求创新,以个人记忆为线,选取令人深刻的地点、人物、事件构成点面,既“温习一下个人生命发展过程”,又让读者明白“我是在怎样环境下活过来的一个人”。

  都说自传难写,但沈从文的这本自传在短短三个星期之内便完成了。当时他说部分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自传“别具一格,离奇有趣”,但“只有少数相知亲友才能体会到近于出入地狱的沉重和辛酸。”如今看来,时代的前进造就认识的变迁,在反对“子曰”的年代写逃学逸事自然会令人产生“有趣”的印象,但半个世纪过后,甚至更遥远的未来,读者们看到的一定是旧时代的残酷社会与人世艰难。

  《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从文自传》中包含有十八篇短文,开篇《我所生长的地方》和《我的家庭》简单介绍了自己的出生地和家庭情况,正如读者们所知道的那样,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县城的一个军事世家,本来也是抱着要做将军的理想,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原因,才慢慢转而从文,走上了文学之路。

  幼年的沈从文十分贪玩,总是逃学。在《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篇文章之中读者便可以了解到那个聪明、顽劣,却又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的小从文。他宁愿独自一人到处游走,和木匠斗蛐蛐、和其他孩子打架,去各处看,去各处听,去各处闻,也不想坐在学堂里背书。在《辛亥革命的一课》中,他甚至不怕死人人头,一有机会就去看。沈从文感叹:“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

  文学大家的产生一定有着异于常人的丰富经历。这经历不仅仅是人生的底色,更是精神世界的动力源泉。革命的腥风血雨在幼年沈从文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千无辜的农民被杀戮,震撼了他的心灵。当走上从军之路后,虽然表面上表现出对生死之事的麻木与坦然,但在内心深处,沈从文从未像一个军人那样去轻看生死。

  《怀化镇》的开篇这样写道:“这一份经验在我心上有了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的爱憎感觉一致了。”恰逢此时,在军中担任文书工作的沈从文逐渐开始接触到《辞海》、《申报》,也利用工作机会读到了不少诸如《西清古鉴》、《薛氏彝器钟鼎款识》之类的书籍,这彻底改变了他之前到处游玩、随意结交朋友的生活……

  自传的最后一篇名为《一个转机》,由于报馆要印《乡治条例》,沈从文被暂调到新报馆作校对,通过印刷工头的介绍,他看到了《新潮》与《改造》,从此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当二十岁的沈从文在北京西河沿一家小客店的旅客簿上写下名字时,他“便开始进到一个永远无从毕业的学校,来学那课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了。”

  合上《永远学不尽的人生:从文自传》的那刻,我开始明白为何这本小小的自传曾令无数青年喜爱。它影响着我们看待自我,看待生活,看待人生的方式;它在无数看似平常的细节之中道出了所有的生活渴望与人生起伏;作为手中的一本小书,它固然令人聪慧,但其背后的那本人生大书,才更加使人睿智。唯有学会去读它、品它、用它,人生这本大书方能呈现出令人难忘与深刻的意义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