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动物园长的夫人》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动物园长的夫人》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1 21:53: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动物园长的夫人》的读后感10篇

  《动物园长的夫人》是一本由[美] 黛安娜·阿克曼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4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一):华沙动物园的自然文明

  发生在欧洲战场二战反法西斯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曾经印象中最为深刻的是《辛德勒的名单》里的一抹红,如今则是《X –man》中万磁王对于集中营悲惨童年的回顾了。

  《动物园长夫人》也算得上是此类题材的文学作品,虽然少了些直接的感官体验,但书中每个章节末尾的影印版的照片书信拓本还有最后详实的访谈记录说明,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而且是一部纪实作品。此外,《动物园长夫人》的叙事角度在我看来,并无过多诸如美国队长等super hero的英雄主义色彩,更多的是类似于军医戴斯蒙德·道斯在《血战钢锯岭》里的角色,从宗教信仰战争救援方面来描绘二战,这也许算得是它的独特之处。

  本书的作者黛安娜·阿克曼曾出版过“自然与我”系列丛书,她虽然是文学学士,美术硕士哲学博士出身,但或是缘于对动物的好奇探索,在自然人文领域颇有建树。不同于同名电影观众们对于动物去哪儿了的吐槽,原著中对于动物园以及管理者雅安和安托尼娜夫人与波兰救国军的描绘,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动物园长夫人》一书中再现了黑暗的华沙隔都中人与动物不分彼此的世界闪电战后沦陷的波兰,首都的华沙动物园虽然风光不再,但园长雅安和夫人安托尼娜从中斡旋。他们利用纳粹对于稀有动物的保护心理,凭借园中的物种多样化优势,在战乱的波兰辟出了一片局势相对稳定的保护区。借助战时军需和地理优势,把动物园的废墟相继改造为明面上的养猪场、皮毛厂和菜园实质上的救国军中转站。地下王国画面感很强,好似《神奇动物在哪里》中小雀斑收容神奇动物们的手提箱。

  园长夫妇的善举值得称颂,但在书中被反复提及的“动物(性)”,似乎在二战的历史上,也有着特殊意义,引人反思

  德国纳粹一方面对血统纯正的狂热追捧,对犹太人、吉普赛人等少数派进行民族清洗。另一方面,又颁布了动物保护法和动物福利等相关法规。纳粹在动物保护者和人类屠杀者两个角色中相互变换,像极了双重人格精神分裂患者。或者说,他们本质上就是一群逃离了高墙的疯子

  纳粹阶层对动物性的强调,其实本质上则是统治阶级打着回归自然的旗号而对少数民族实施暴行罢了,如同欧洲蓝血贵族之于奴隶阶级。只不过当时纳粹现存的统治剥削势力无处安放体内动物性的原始欲望,于是就借由“人=动物”的物种间无差别思维定式,试图把杀人等同于杀猪一样合理。上海交大的单世联教授曾在《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一书写到,既然有人不想让一部分人像人一样地生活,那么这样的人来保护动物,究竟是借此来粉饰非人道行径,还是再度确认文明只能以迫害和屠杀为基础?文明肯定是进步了,因为人开始关心身外之物;文明的进步又是可疑的,因为奥斯维辛的焚尸炉和死人坑仍在向苍天倾诉:有一部分人类还没有得到保护,他们还不如动物。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二):音乐

  他喜欢创作通俗舞曲,其中包括一首以犹太教会堂音乐为基础的华尔兹,把他父亲气得七窍生烟。他开办了自己的音乐剧院。因为越来越难找到舞台上演我的作品了,要真正嬉闹、欢快机智的音乐,也就是包含生命的音乐,这个理念正渐渐被世界忘却。马尔卡和盖伊着迷于探索救人英雄的人格特征,这些勇敢的救助者一般都遇事果断又思维敏捷,敢于甚至喜好冒险,心灵开放,富于叛逆精神,在灵活应变能力上更是异于常人——善于在不同方案中切换,关于摆脱长期形成的习惯,对于根深蒂固的作息规律必要时立马就可以改变。在价值观上,他们通常不是驯服的顺应者。尽管他们不惜牺牲自己,捍卫自己信奉的原则,但他们并不自诩为英雄。我只是在履行我的义务,如果你有能力救助某人的生命,你就有义务做出努力。我们之所以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么做是对的。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三):凡不能置我于死的,都将是生命的闪光

  唤起很多思考的书。关于人性,关于教育,关于价值观,关乎种种。

  全文描述的是德国纳粹占领华沙期间,以雅安和安托尼娜为代表的华沙城居民对犹太同胞给予帮助的这一历史。

  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安托尼娜对于儿子瑞希心理的关注及教育方式。虽然不能逃脱战争在成长留下的痕迹,但能有一位深谙动物心理的母亲以及动物小伙伴们,至少瑞希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

  二是隔都内外生活差异的描述。“年轻乡村姑娘们坐着马车来到城镇游玩”,读来多心酸。其实身处和平中的我们不也是常常忘记了世界上还有正经历战争痛楚国家吗。大家忙碌焦躁,以自保为首位的处事原则就像传染病一样四散开来。

  让我泪眼迷蒙的是战后重返动物园对毁损的华沙城的描述;让我最深刻的一句话是雅安说“如果你有能力救助一个人,那么你就有义务去努力”。全文唯一略看的是最后作者在华沙城重访安托尼娜日常生活路线的那三段(∠( ᐛ 」∠)_)

  我想动物园园长夫妇的故事再次印证了那句话:你的现在即是你的过去也是你的将来。

  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onger,共勉。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四):战火连天,可我们还是要吸猫

  战火连天,可我们还是要吸猫 by 游丝 每周定期去美国亚马逊畅销小说榜上搜罗宝贝常见本书英文版封面。没看之前,就知道它是美国近年大热的纪实文学,有二战“诺亚方舟”之称。2017年3月,改编同名电影上映,外界期望颇高,期待指导电影版能晋升为增加萌宠动物的“辛德勒名单”,“美丽人生”。 可惜,押宝在电影上,大部分时间股市丢飞镖买股票的赢率差不多。电影口碑滑坡,倒是突出原著的好。 但我还是喜欢看里面的动物。开头30分钟色调绚烂的动物园长,美轮美奂,让我想起李安“少年pai“的开头。 当年,《少年派的奇幻之旅》引各路大神竞相解读,从蛛丝马迹里寻找真相,启(nian)蒙(ya)普通观众时,我认识妹子不买账

  她不关心真相好嘛。难道你们不看老虎?电影里,只要看那只孟加拉虎就够了。从头到尾,凡有老虎出场时,她就痴迷地盯着老虎看啊看。 看 《动物园长的夫人》书时,看到人的部分,我常走神,想起那个只看老虎的妹子。是的,在德军眼皮子底下,从犹太人隔离区里救助逃亡者,藏匿在沦为养猪场的华沙动物园里。流亡者顶着动物的名字偷生,的确是个好故事。 但是,书里关于动物的描写精彩,更难得。

  我大段大段跳着读,只在书页里寻找二战时动物们的故事。 园长夫人要是生活在当代,她拍下的动物视频定会走红全球,跑到中国来开个直播标题有“觉得自己肯定是猎犬的兔子维切克和会骑兔子的母鸡库巴日常”,“养活四窝狐狸的猫妈妈总是怀疑孩子不是她亲生的”;“仓鼠兄弟or 仓鼠彼得和代步飞毯——大个子保罗”;“小獾日记:本宝宝这么有教养是不会在外面随便大小便的,人类,贡献出你们的抽屉来”。 视频里的故事有些出自战前,华沙动物园的黄金时代。它是波兰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公共动物园。在此之前,只有私人动物园。那是国王,大贵族,土豪负担得起的高级娱乐设施雕塑家,画家摄影家也纷纷找动物园方合作。动物园明星小象图钦卡吃奶的明信片更是成为华沙爆款,连同带动小象布偶的热卖。 那时,饲养员讨论重点是“怎么阻止阿道夫“。因为,它抢了猕猴群母猴的儿子,塞给自己的宠妃奈丽来养。 p.s.清朝宫廷里,母子分离的规矩原来溯源到猴…… 德军进攻波兰前夕,园长夫人带儿子到乡下别墅避难,还不忘带上患有眩晕症的凤头鹦鹉奶奶,当养子看待的小獾。 接下来,得忍受战争初期的暴风骤雨,大段大段动物园动物们的生离死别,仓皇逃往,中期德军酒醉入动物园狩猎厮杀的惨剧。 大段惨烈故事里,两只鹰的故事最让人唏嘘子弹射穿铁笼,躲过一劫的鹰在菜园上空盘旋。 “它们飞了出来,却不愿意离开它们唯一的家园。它们降落下来,停在了外面的门廊上,等着它们习惯的马肉晚餐。没过多久,它们也成了盖世太保新年狩猎盛会的战利品。“ 读到十二三章的时候,战争和德国人把华沙动物园变为“没有动物的动物园“。难怪电影版一不留神就拍成 《动物去哪里》。 后面的故事写得极好。一个普通的作者或许会在煽情的路上大踏步前进,强调德军统治下的白色恐怖——藏匿犹太人就要枪决,邻居连坐制,对隔离区犹太人步步紧逼。 透不过气来的恐怖中,讲述园长夫妇如何有革命眼光,救助犹太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他们藏匿到废弃的动物园里。园长投身地下党,还在象舍壕沟下埋藏烈性炸弹

  好作者能在沉重气氛下写出欢乐,治愈的片段。 是的,这些片段就是动物萌趣故事集。被敌军占领的国度,废弃的华沙动物园里,收留逃亡的犹太人,也继续收留各种小动物。 某种程度上,园长夫人以神奇的魔力重塑了战前的时光,为他的儿子偷回过去的生活。 过去,他们一家和各种动物亲密地生活在一起;现在,他们依然跟动物一起生活。 电影里,园长夫人的钢琴温暖人心实际上,书里,流亡者看到动物们,尤其是看到孩子和动物相处时,那份温馨美得令人心醉。 园长从屠宰场里救下一头小猪仔,交给儿子。小猪取名莫里斯,像《小熊维尼》里的小猪,粉嘟嘟,身子光滑干净,像杏仁蛋白奶糖一样美。 小猪“眨巴着谄媚的蓝眼睛,又长又白的睫毛扑闪着,一副认真观察与谛听的模样。”它还喜欢和男孩玩“吓死宝宝了”的游戏。一听到什么动静,小猪莫里斯装出极度害怕的样子,夺路狂奔,猪蹄还要在木板上打滑几次,几秒钟后,就会幸福地哼唧哼唧回到男孩身边,随时准备玩第二次。 在园长夫人的记忆力小男孩与他的猪仔在淡紫色暮色中玩耍的画面让她心醉:“看着他们,我们甚至可以长时间忘记战争带来的一幕幕悲剧。” 其他温馨的片段还有想当猎狗的兔子维克多和好朋友小鸡库巴的故事;小仓鼠贪杯闹宴席;“麝香鼠越狱着火记”,“摸肚子?搜身?园长夫人还猫主子清白”等。 作者更厉害地方是,她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没有把故事写成一篇不谙世事世外桃源的甜宠萌宠文。她写小洋楼里动物带来的温馨,也写战争时代,这片温馨的偶然与脆弱。 小猪莫里斯被宰了。有一次,在菜园里,它跟男孩玩游戏时,几个德国兵路过。一向不怕人的莫里斯兴冲冲跑过去,“只为冲他们哼哼几声,博得背上挠一挠,却不料他们一把将它拽住,直接宰了”。 园长夫人精心给儿子搭建伊甸园,却无法把残酷的战争摒除在外。作者并没有遗漏这些。 作者在书的末尾提到她采访园长夫人的儿子,已经退休工程师。这个世界上养过最多不同种动物的男孩,这个跟狮子宝宝,小象,黑猩猩,小獾一起长大,名字在波兰语里是“山猫”的男孩长大后,没有再养任何动物,脸上总有戒备的神情。那是经历过残酷战争的人常有的表情。 这是一本写到光,写到暗,写到希望,也写出希望脆弱与坚韧的书。 《动物园长的夫人》解开我长久疑问。战争时期宠物们怎么办?食品配给,自己也得紧衣缩食得时候,猫主子还能不能供奉? pss. 中国历史上,少有记录乱世里宠物的故事。 有名的几个,都是惨死收场。 朱元璋斩杀元朝皇帝舞象,朱温砍唐昭宗爱猴‘’孙供奉‘’,理由皆是败军之将的宠物不肯奉承新主的英明伟大正确。也有大臣吃醋,敌军来犯,不肯出战,让国君指挥宠爱的“鹤家军“迎敌的。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五):《动物园长的夫人》:“奥斯维辛之后”,人如何找回勇气

被逐出自然后,人才可能被毁灭。遭到放逐的流亡者只有通过追问和超验,才能日复一日生活中避免心理的渐进性瓦解。——《动物园长的夫人》,p.199

  二十世纪的上半叶,人类几乎是在无尽的硝烟炮火中度过的。当战事基本终了,人们站在废墟上,也许丝毫不应有喜悦——除了劫后余生的庆幸。就像是一个做过噩梦的孩子,难免会抗拒黑夜,经历过残酷,人类该如何安心生存?更何况这般非人的残酷,竟来自于自己的同类呢?

  《动物园长的夫人》是一个“辛德勒名单”式的战争故事。美国作家诗人黛安娜·阿克曼以文学性的笔触,将一个真实的故事娓娓道来。当炮火侵袭华沙城,人人奔逃,一片狼藉,曾经风光无限、极尽优雅的华沙动物园也难以幸免。而当德军入驻,占领了这里之后,这座动物园因种种“幸运”暂得幸存。动物园园长雅安先生无暇顾及自己的损失,一面积极配合“兴致高雅”的占领军长官和另有所图的其他占领者,以这座破败的动物园满足他们的种种需求,另一面则在暗中以动物园为掩护,拯救水火之中的犹太人。至于他的夫人,则一如既往,管理着动物园里的“住户”——尽管这一次的入住者们,要比以往特别了许多。

  实际上,和丈夫在动物园外与占领军斗智斗勇相比,夫人的工作乍看起来并不起眼,但却起到了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为何作品要以她为名的原因。她要负责料理动物园中所有幸存的人和动物的饮食起居,更要安抚他们和它们的情绪——要知道,在围困状态下,人的精神永远要比肉体更容易崩溃。更关键的,是她要无比坚强,才能不让自己先倒下。她承担了如此的重负,却无法得到机会,疗愈自己同样伤痕累累且疲惫不堪的身心。

  夫人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在动物园仍平静安宁的时候,她就以自己的天赋,感受着自然生命的喜怒哀乐。动物园里的每一个生灵,都被她温柔以待,久而久之,她甚至有了可以读懂动物们心思的“特异功能。”她深信,“人类需要更多地触摸他们自己身心中的动物本性”,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她与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为动物们构建了“一堵围墙”,把“人类的世界”,“那个喜好炫耀武力、冲突不断,仿佛家长突然消失了的顽童世界”与单纯的动物们隔离开来。随着战争爆发,暴力进一步肆虐,如净土般的动物园也死伤不断。这令与所有生灵已然建立起联系,可以与它们感同身受的夫人悲痛万分。可她的善良与热情并没有改变,她依旧尽自己全力,去维护一片“世外之地”。至于这里究竟庇佑着怎样的“动物”,对她而言其实并无区别。她只想做一个“拯救者”——拯救他人,同样拯救了自己。

  可是,世事大抵一体两面,有人努力维护,就有人执意“破戒”。侵略者们并非是一群野蛮人,但他们脑中持有的,却是“扭曲的文明”。他们屠杀,并不是因为憎恨全人类,而是憎恨自己之外的“其他人”;至于对于动物,他们也有“热爱”,但这热爱的目的却是主宰——这有点像印度电影《我滴个神啊》里面阿米尔·汗饰演的外星朋友的困惑——“当地球人说他们喜欢鸡、鸭等小动物时,他们不是喜欢活着的动物,而是喜欢用它们的肉做成的美食。”而二战期间纳粹除了在人类身上进行了异想天开的实验,同样也没放弃在动物身上“寻找光荣”。因而他们对动物的兴趣,同样是“种族的”、“改造的”。至于平凡的生命,他们视之如草芥,随意猎杀、纵恶,仿佛真的有什么人为他们加冕,给了他们这样的权力。

  到这里,对于为何有人肆意破坏,又有人努力维系,这样的巨大差异也就不难理解了。人类的进步,看似维系在他离开自然,离开众生灵,构建出独特文明的前提上,但这种发展,却导致他逐步走向危机,那便是“目中无物”。他无法理解他者的存在,所以才无比骄纵,又无比莽撞。如果如此,他就是无知的顽童,但所谓进步又会让他变得无比危险,让他手里的“玩具”越发致命。总有一刻,他会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废墟上哭泣,并且心怀恐惧,因为他甚至不知道一切怎么就发生了——就像“奥斯维辛”之后一样。仿佛除了残忍,这世界空无一物。

  可事情到底不是这样的。有人残忍无知,就必然有人善良而敏感。战争结束,尽管因为政治原因,波兰人的华沙动物园仍无法恢复昔日荣光,园长也因种种原因辞去了职务——这似乎也很讽刺,但他们的坚忍与伟大,到底会被更多人铭记。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消灭所有暴力与邪恶,可善良与爱却也会始终藏于人们心底,给人们勇气——我们仍有希望,去向往美好的世界与未来。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六):他们选择了让善永恒,即使身处地狱

  y新京报 王毅(学者,译有《纳粹医生》)

  1939年9 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举国倾巢,战舰、飞机、坦克、炮兵、机械化部队同时上阵,以求一击成功,这种后来所称的“闪电战”让华沙变成一片火海。人们看到了《圣经》中描述的末日,怀疑自己产生了幻觉:动物园里的生灵纷纷出逃,涌上华沙的街道,海豹沿着维斯瓦河摇摇摆摆地急走,骆驼和无峰驼钻进了小巷,鸵鸟、羚羊与狐、狼并肩奔跑,食蚁兽一边跑一边不忘在砖缝间觅食舔舐......

  看到这一切,想起黎明时的万道晨曦透过菩提树林,自己拉开动物园中白色小楼二楼卧室的窗纱,听到由长臂猿吹响晨号而开始的百兽争鸣,气势磅礴,那么熟悉,那么动听,园长夫人安托尼娜真是恍若隔世。

  美国女作家黛安娜·阿克曼曾荣获布洛斯自然奖和美国学院诗人勒文奖,她这部新作《动物园长的夫人》是独特的纪实,厚实丰满,动物、 植物和中欧原野上的生态系统,古老的华沙城和市民生活,尤其是战争蹂躏之前和蹂躏之中的那座美妙的华沙动物园,对这一切的鲜活描绘,在这个背景中对园长一家以及其他人物的传神刻画,真可谓将自然世界与人类世界融为 一体了。

  一、独自忍受 勇敢是因为把恐惧隐藏

  在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之前,生物学就是西方世界的一门显学,它所探究的生物奥秘和可能性,带来了包括华沙动物园在内的欧洲都市动物园的建设与壮观,也让一些浅薄而偏执的妄者臆生了狂想。在动物(包括人)中划出等级,消灭“低等”,由血统高贵者来掌控世界,纳粹德国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生物学疯狂”,它的病态和暴行建立在生物学和医学意识形态之上。纳粹统治波兰的总督汉斯·弗兰克有言:

  “犹太人是较低的生命物种,是一 种寄生虫,它通过接触而把致命的疾病传染给了德国民族。”对于雅利安种族的治愈而言,治疗的方法就是杀掉所有的犹太人。

  一方面是希姆莱说的“走遍田野,将不想要的植物剔除出去 ”,另一方面 ,则是要控制进化过程,在生物学上复原被视为物种与血统纯粹之原力的远古动物,如欧洲野马、欧洲原牛和欧洲野牛。于是,华沙动物园中普氏野马被掠到慕尼黑动物园,野牛、 山猫和斑马去了柏林,幼象去了柯尼斯堡......

  对于一辈子钟爱动物、理解动物的园长夫妇来说,这无异于 灭顶之灾。然而,利用纳粹对珍稀动物的痴迷心理,利用现已进入纳粹行列的德国动物园长的同行关系,他们将动物园先后改成养猪场、公共菜园和毛皮兽养殖场,以此加入了华沙城的地下反抗和拯救生命。

  从隔离区逃出来的犹太人,反抗纳粹占领的波兰人,那些弱者、病者、饱受折磨者、精疲力竭者、被追捕者,一拨又一拨地来到了这个动物王国,与园长夫妇一家同住,躲在阁楼上或地窖里,藏在园中各处兽舍中,前后约有三 百人,在维斯瓦河畔这条拯救生命的诺亚方舟上避难暂歇,然后继续他/她们的逃亡或战斗。

  “他们选择了让善永恒,即使身处地狱。”这其实并不容易,决不轻松,并非单纯的爱国主义或英雄主义观念就能支撑下来,要靠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靠人性本能在一刹那间的随机反应。安托尼娜有过一场惊心动魄的遭遇与应对。动物园内德军仓库方向燃起了大火,一个德国兵来到小楼怒吼:“你们放的这火!这里有谁住着?” 园长夫人微微一笑,用友好的语气说:“你们的士兵经常把女朋友往那边带。很可能哪对小情侣今天又去了那里,他们抽烟,扔下一个 烟蒂......接下来的事不用我说了吧?”德国兵听得哈哈大笑。接下来德国警察的到来和盖世太保的电话追查,都以这个结论而化险。避难者们一个个从“洞穴”中爬出来,拥抱她,称赞她的勇敢。

  园长丈夫雅安是波兰流亡政府“救国军”的中尉,主要精力放在地下抵抗的工作中,无暇多顾这条方舟不被巨浪和暗礁倾覆,他对此事有独特的看法:妻子小时候就跟很多动物生活在一起,获得了一种罕见的观察理解动物的方式。“无论是对两条腿的还是四条腿的动物,她不会产生‘害怕’这种自然反应,也不会传播‘害怕’情绪。这可以化解对方的攻击意图,无论对方是人还是动物。”其实,又岂能不害怕呢?战后他告诉采访的记者,妻子“她也害怕可能的后果,她怕极了,她怕纳粹报复我们,报复我们年幼的儿子,她怕死。但是她把恐惧藏着,一个人忍受着。”

  二、同情和悲悯 爱和生命的信念从未泯灭

  身处一个杀气腾腾的、疯狂和无常的世界中,人们有着多个层面的生存与抵抗。园长夫妇的朋友沃尔特夫妇开一家发廊,向无数犹太人教授过“美容”课程——染发、 化妆、改变举止细节,不让街上的纳粹警察发觉是犹太人。凡是来过这家发廊的人,都躲过了灾难,于是大家传说这里有神奇的巫术。这当然有偶然因素,而沃尔特太太解释说,这个巫术很简单,就是同情和悲悯:”苦难像魔咒一样占据我的全部身心,让我从此消除了分别心,无论朋友还是陌生人, 在我眼中都是一样的。”

  在园中贮藏肥料状炸药的丈夫,认为这个环境中的生存离不开策略和诡计,而安托尼娜坚信生命必须快乐,以精神受损为代价求得身体的苟活,这不是她信奉的生命之道。如同许多人一样,夫妇二人随身携带如遇不测就随时结束自己生命的氰化物,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这条飘摇于惊涛骇浪之中的方舟内创造和鼓励着幽默和音乐, 以及尽力弄来食物的欢宴。

  战时记忆自有独特的存档系统,在无数悲剧场景的夹缝之中,也给浪漫留下了存储的特别空间。安托尼娜让动物园中自己住的这座小楼充满让人忘我、忘忧的生灵——麝鼠、公鸡、野兔、狗、 鹰 、仓 鼠 、猫和幼狐 ,它们诱导人类进入那个永恒的自然世界—— 这里既有人类习惯的自然,也有让人惊异的自然。全身心地融入小洋楼这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和日常生活之中,自我就消失在了不同物种的需求与节奏的交响之中,心灵得到了休憩。如同尽一 切努力为避难者找来食物和取暖燃料一样,这种由生命的色香味声调制出来的精神滋养,在严酷的环境中也极为珍贵。

  “春夜把华沙包裹在一件黑大衣里......一支舞蹈乐队在表演,其中有狼、有豺、有鬣狗、有澳大利亚野犬。被吵醒的一头狮子发出一声怒吼,附近的猴群闻之胆寒,水塘中受惊的众鸟虚张声势......隐居于原生态的世界角落,我们思考着自然母亲的法则,想象着她秘而不宣的天机。我们 生活在动物中间,它们是我们在尘世的伴侣。”写过童书《小山猫》的园长夫人,能够潜入各类角色的身心来看世界——无论是动物角色还是人类角色,以爱和生命来看待,她这样的信念从未泯灭。

  书中一位曾生活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犹太教拉比兼作家赫谢尔,有句名言意味深长:“石碑已碎,碑文依旧活着。”的确,斯人已逝,园非旧园,但靠着大量的一手材料和实地查访,包括对园长夫妇留下来的那些老照片的凝视沉思,作者鲜活地还原了那个环境、那段生活和这些有趣而又不凡的人们。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七):华沙动物园里的“辛德勒”

  文/夏丽柠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做过如下类比:“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显然,他是反对动物园的,那是动物真正的围城,标志着它们一生的宿命,逃是很难逃出去的……

  不过钱钟书先生或许不知道,在1939年,随着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与波兰一起沦陷的不仅有无辜的犹太人,还有华沙动物园的动物。纳粹们甚至连动物,都妄图只保留雅利安纯种的。在德国人荒唐的妄想症面前,时任华沙动物园园长的雅安·雅宾斯基,及其夫人安托尼娜上演了一场动物园里的“辛德勒名单”。他们既救助犹太人,又保护动物。在二战期间,共计救助了三百多名犹太人。

  美国著名作家、诗人黛安娜·阿克曼以这对夫妇的英勇事迹为蓝本,撰写了小说《动物园长的夫人》。 以“夫人”来名命,我想与雅安先生以“波兰流亡政府救国军中尉”的身份进行地下抵抗工作相比,安托尼娜夫人展现了更多超越种族、人性与捍卫生命延续的“大爱”。可以说她是所有曾经在动物园里避难的人,以及出逃动物的母亲。毫无疑问,她重塑了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重新将动物对人的“怕”和人对动物“的爱”,谱写成了永恒的“生命之歌”。

  阿克曼女士,身为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文学学士,康奈尔大学美术硕士和哲学博士。她对自然、动物和生命都有独道见解。恐怕只有她才能理解,十五岁从俄罗斯移居华沙,在音乐学院专修钢琴的安托尼娜,与大她十一岁的动物学家丈夫和动物美好相处的感受,以及当纳粹军人来到的时候,她如何用优美的钢琴曲向藏在动物园各角落里的犹太人发出暗号,警告他们藏好。

  小说伊始有一段描写清晨动物啼鸣,“就在众鸟鸣啭得意之际,长臂猿突然吹响了洪亮的集结号,于是,狼嗥狮吼,狗吠鸦喳,鬣狗呜呜,孔雀叽叽,河马嘶噪,犀牛喷鼻。”此动物协奏曲与我国的唢呐名曲《百鸟朝凤》颇有异曲同功之妙。

  当纳粹铁蹄践踏了动物园,并将其改为养猪场、菜园子和皮毛加工厂的时候,鸣叫便消亡了。但安托尼娜用她的智慧与勇敢,解答了小洋楼日常生活中的谜题:“身处一个杀气腾腾的、疯狂和无常的世界中,一个人如何才能不让爱和幽默泯灭?”

  由于本书为纪实小说,有些史实耐人寻味。比如著名的丝绸之路探险家斯文·赫定是纳粹主义的鼓吹者。虽然其曾祖父是犹太拉比,但这丝毫不影响他在一九三六年的慕尼黑奥运会上紧靠着希特勒站在主席台上;波兰作家兼画家布鲁诺·舒尔茨死因竟是,一名盖世太保军官因仰慕其才华,特意给了他一张通行证,请其为自己的儿子作画,谁知这却让舒尔茨卷入了军官之间的仇杀,无辜丧命。怪不得关于这位天才的死因,都被一笔带过。一场战争泯灭了人性,是所有生灵的地狱。

  “一九七一年,安托尼娜去世; 三年后,雅安去世。”可直到2007年本书在美国出版,世人才知晓这对伟大的夫妻。2017年3月,由本书改编的电影也在美国公映。犹太人、波兰人、德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在用各自的方式铭记这对“辛德勒”夫妇。或许,动物园里的动物们现在每天清晨都合奏一曲“百鸟朝凤”,以示敬意。

  转载请豆邮联系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八):当无数人犯下平庸之恶,依然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评《动物院长的夫人》

  恶距离我们并不远。人类历史上几乎最大规模的恶,也只过去了几十年。

  当种族屠杀成为纳粹的最终目标,数百万犹太人成为亟待处理的“问题”,身为普通人,又能做到什么?

  同情、悲悯、反抗,这是我们能从纪实作品《动物园长的夫人》中所读到的。

  书中一位曾生活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的犹太教拉比兼作家赫谢尔,有句名言意味深长:“石碑已碎,碑文依旧活着。”

  的确,斯人已逝,园非旧园,但靠着大量的一手材料和实地查访,包括对园长夫妇留下来的那些老照片的凝视沉思,作者鲜活地还原了那个环境、那段生活和这些有趣而又不凡的人们。

  《动物园长的夫人》读后感(九):“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我的编辑手记)

  先让我用一句话介绍一下《动物园长的夫人》这本书:这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二战期间,华沙动物园的园长夫妇利用动物园做掩护,将犹太人隐藏在纳粹眼皮底下的动物馆舍,营救了三百多名犹太人。

  这本书在美国出版于2007年,出版后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单上待了整整一年时间,仅北美地区销量就高达80万册。当时我还在北京做版权代理,这本书是我最最喜欢的一本,每周做榜单信息,都要把它放上去,也给无数编辑绘声绘色地讲过这本书,然而,讲了三四年,都还是没有售出版权。我记得编辑们当时有这么一些反馈:这本书的分类应该划分在fiction 还是 non-fiction? 若说它是fiction,它的节奏感好像又不那么强,不像commercial novel 那样抓人!若说它是non-fiction,会有人对二战时期救助犹太人的事情感兴趣吗?这事儿和我们当下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恕我无能,我也没能很好地回答上编辑们的这些问题。)

  时间来到了2014年,传出了这本书要改编电影的消息。电影由妮基•卡罗(Niki Caro)执导,曾获奥斯卡提名的女星杰西卡•查斯坦(Jessica Chastain)扮演女主角动物园长夫人安托尼娜,影片在2017年4月上映。可是就算有电影消息,简体中文版权都还是没有售出。我无意间看到一个编辑这样回复版代的推荐:这个片子不是A类片,就算有电影对书籍销售也没有帮助的。

  这本书的作者黛安娜·阿克曼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作家中的翘楚,曾荣获布洛斯自然奖(John Burroughs Nature Award)、美国学院诗人勒文奖(Academy of American Poet's Lavan Award),以及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和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奖励。她写的其他几本自然主义文学作品都被一家大型出版社一股脑全部买去了,但是偏偏没有买这一本,估计是觉得难以归类吧?

  说实话,报选题之前,我也曾经犹豫过,在有《辛德勒的名单》《安妮日记》那么经典的作品了,还值得再做这本书吗?我们出版社的文学渠道不太好,我又何苦吃力不讨好呢?但是只犹豫了一下下,决定还是要做,因为,善——再怎么被宣扬——都不为过的!

  虽然电影上映后,口碑不算太好,但是还是要感谢这个电影信息,否则我也没有办法通过选题的。同名电影的编剧改编可能有问题,看电影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觉得有些情节莫名其妙,不是很理解或者跟不上节奏,但若是看过书,就都明白。

  有人把园长夫人比作“华沙动物园中的辛德勒”,这位平凡的女性冒着生命危险,以动物园为掩护,救了许多犹太人。但是这本小说又与《辛德勒的名单》不一样,它首次从女性与动物的角度去描写了战争的残酷,而且战争的残酷无法磨灭在战争中人性与动物性的柔软。在这个隐形的世界里,每当夜幕降临,犹太人就走出黑暗,与动物一同用餐、交谈,偶尔还能来场钢琴音乐会。作者黛安娜·阿克曼以优美的文笔再现了黑暗中那个人与动物不分彼此、息息相通、浑然一体的理想世界。书中充满了一切令人着迷的元素:动物、动物园、音乐、艺术、战争、人性的善与恶.......

  在书中,黛安娜·阿克曼对动物的描写异常精彩,精彩的文字也给足设计师灵感,比如中文版封面上那只小獾,就是设计师根据作者的描写画的:

  瑞希给小獾套上了“缰绳”,劝说它随自己遛上一圈,小獾倒也不懒,撒开腿就跑,拽着瑞希一路狂奔,朝的却是相反的方向。与她动物园的其他动物一样,小獾与安托尼娜很亲,安托尼娜也言必称它为“养子”。“他”被训练到只要一叫“他”的名字,就应声而到,一下河,“他”就会很配合地与大家戏水,一到进餐时间,“他”就懂得上床捧着奶瓶吮吸。小獾还无师自通,学会了挠前门,为的是到外面如厕;洗澡时他会坐在浴缸里,一边身子微仰,一边用双臂把泡沫丰富的水往自己的胸部撩,姿态与人类无异。安托尼娜在她的日记中写道,小獾把自己的獾性与人类的习俗融合到了一 起,同时又不乏“他”独一无二的品性。例如,“他”对 如厕非常讲究,在房子两侧各挖了一个厕洞,供自己御用,外出散步时,如果遇上内急,“他”会火速冲回家,只因“他”无法勉强自己在外面“随便”。但是有一天,“他”却突然失踪了,安托尼娜查遍了“他”日常用的打盹地——衣橱抽屉、床上的被套下、瑞希保姆的衣箱——却还是踪影全无。在瑞希房间,她俯身查看瑞希的床下,终于看到了小獾,“他正把瑞希的便盆推出来,爬上白色的搪瓷面,蹲着身子方便起来,有模有样,挺像回事的。

  简体中文版外封

  中文版的封面设计,试图营造一种坚毅的温柔,烫透纸独有的柔韧手感,粉色的小动物穿梭于时间之间(1935—1945—2005),穿梭于漫天飞舞的羽毛之间(羽毛的意向取自于小说,被轰炸中的城市呈现一番魔幻般的场景,炮弹、断壁、漫天飞舞的羽毛)。设计将英文书名的字母部分隐藏,让人感觉到隐蔽的安全——对应被救的犹太人隐蔽于动物之中。脱下烫透纸的外护封,因为烫印而变得透明的羽毛图形随着灯光剔透、轻柔。内封选取了深沉意味的黑色,热压的黑色羽毛飞舞其中,这正是应对了战争真正残酷的世界,但请定睛观看,内封的黑色纸张我们特意选取了在光亮中隐隐透着细微的银光的黑,这正是这本小说里的人物用人性的光辉在在生与死之间、在光明与黑暗之间、在人间与地狱之间,换回的希望之光。

  外封烫透纸

  内封星点黑卡纸

  外封以及内文中的照片插页上有一些线条,这些线条叫作“出血线”。“出血线”是印刷上的一个专用术语,纸从印刷机上下来后印厂沿着这条线裁切,这个线只会在刚出印刷机的纸上看到,成品书上不会有。很多读者可能看了一辈子的书,却从来没有看到过出血线吧?我们做这样的出血线设计,是有寓意的——代表着这本书是一个完全真实的故事!!

  出血线的设计

  内文选用了进口瑞典轻型纸,顺纹,令翻阅手感极佳,翻到任何一页,都可以摊平,虽然全书厚达428页,但是拿在手中非常轻巧。米黄色的内文纸颜色,非常舒适,阅读再久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

  最近一直在关注江歌案,心里堵得慌,非常气愤,一个女孩子,以及她的家人,怎么可以如此自私,而且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这是更可怕的。刘鑫锁上了那扇门,堵死了江歌的生路。而在《动物园长的夫人》里面,园长夫妇为三百多名犹太人敞开动物园的大门,哪怕是自己冒着生命的危险,要知道在战时的波兰,哪怕给犹太人递一杯水都有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不是说“人之初,性本善”,那刘鑫为什么会这么自私,她本性中的那一份善良是什么时候丢落的?

  和江歌的妈妈一样,我也是一位妈妈,有一天,我的孩子长大,看到这样的新闻,或许也会问我怎么人性会这么恶?为什么会有人那么坏?这个世界这么令人失望,犹如身处黑暗之中,生活没有一点点希望?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在后腰封上,我放上了书中的这么一句原话:“身处一个杀气腾腾的世界,人类如何才能不让爱和幽默泯灭?”答案在书中有。有句俗语说“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衷心希望读者们和我一样,从书中感受到善良的力量,以及希望!

  今天是小宝弟的生日,宝弟生日快乐!要永远记得选择善良,但你的善良,必须带点锋芒!!

  (P.S.这本书的台湾繁体字版权在2007年英文原版出版的当年就售出了,2008年繁体字版出版后即获评当年的“开卷好书奖 十大好书· 翻译类”,这么一比较,是不是仿佛知道那份善良为何会丢落了?)

  Daisy 写于2017.12.26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