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10篇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是一本由尼尔•帕斯理查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一):幸福的模样

  ——读《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一个人苦恼惆怅时候,紧要的是从消极情绪中跳出来。有人会说:“说得轻巧,你跳一个给我看看。”结果是一厘米也跳不出。这不是我的无能,而是方法不对。倘若这时候有你心爱的美食奉上;又或者你的心上人来看你。你会不会好点?

  上面的重点就是“心爱”和“心上”。对于心之所系是那么的牵肠挂肚,你明白了吗?做你喜欢的事!做你喜欢的事,你就可以抵御一切困厄;做你自己,你就会成为幸福的人。

  问题在于我们害怕做自己。过了三十五岁,你想去成人班学跳舞,害怕父母白你一眼:“你还跳得动嘛?!”如果你是一个男人,想学刺绣,害怕什么连你自己都不知道!更别说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心理阴影,你会再次去尝试做同样的事情

  放弃吗?不,去做。去做,不需要任何藉口,只要你喜欢。去做自己喜欢的一切,不管别人怎么说,他人的讥笑终将成为你努力达成的动力未来的你会因与众不同感激今天勇于拼搏的自己。那有过不愉快经历、有心理阴影的事怎么办呢?真正的秘诀适用于一切你想做的任何事,那就是让自己意识到这是一件举足轻重大事。试想一下,若童年时期有过仿佛被烧着的毯子捂得透不过气来的呛水经历,到少年时还害怕在浅水区弄湿自己的脸以捡掉落在水底的泳镜。但成年后,几个月来与你相知相恋的女友告诉你,她的小屋位于一座湖心小岛上,她的家人(上至80岁高龄祖父母,下至10岁的堂弟)每天清晨都会围着小岛游泳(要是不加入进来的话,就得孤零零一人坐在码头上傻看)。你还会犹豫要不要学游泳吗?当然不会,你会像一只南极企鹅一头扎进水里。最终你的所思、所言、所为构成了你,幸福即是所思、所言、所为的完美结合

  不快乐还与你关注的面向有关。有一种说法相信现实只占了人生的10%,而另外90%的时间都是在回应现实中度过的。 也就是说,我们幸福与否,有90%是取决于我们看待世界方式。如果你总是关心事物的消极方面,你当然不快乐;多注重积极的方面,你就会获得更多的快乐。还记得那杯剩一半的水吗?你是那个认为只剩了半杯水的人,还是认为还剩了半杯水的人呢?这是一种个人的选择决定着你的幸福感深浅。我们说祈福的人幸福感会比较多也是这个道理。可我们都有着根深蒂固习惯性思维方式,而且往往是消极的,要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何其难也。

  但也不是毫无办法。利用积极心理学做七件事,就能够让你得到长久喜悦。其中每天记录一件充满正能量的经历可以大幅度地提升幸福感。而且和开车、倒立、踢足球一样,幸福也是可以习得的。

  一句话总结:这是一本绝对改变你的书。以上就是《重塑自我》教会我,我想去做也想说给你听的。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二):世界正在惩罚追求幸福的人

  今天我看了一本关于如何追求的幸福的书,叫《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发现之前的一些观念想法都是错的。

  【1】

  以前我总是觉得有钱就是幸福,因为我太穷了,从小穷到大,所以穷怕了。总是以为等到有钱了自然成功了,成功之后就是幸福的生活

  所以,我毕业之后就来到大城市里,每天都在想着能在努力一点多赚一些钱。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生活态度已然改变了。我把“赚钱”当成了一种唯一的政治正确

  并且在追逐金钱同时却忽视了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待幸福的看法

  所以才会感觉生活无助,有时候才会心有余而立不足

  这说明我对于自身的幸福没有合理的支配。

  现在我知道了,我把成功跟幸福的顺序搞反了。应该是先让自己幸福起来才能让自己出色,最后得到成功。

  因为在自己感觉幸福时候,状态是好的,精神抖擞,每天都会是焕然一新的,在待人接物社交上都会游刃有余

  所以在幸福之前我们还是要端正心态,积极地区面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并且能够一直保持这种状态,才会换来真正的幸福

  【2】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听说他在上海年薪几百万,结果他却跟我说他每天上班都感觉很自卑

  原来他们公司像他这种级别的属于正常水平,也就是说他每天都在自己否定自己,自我批评。他说一看到对面的同事年入千万他就很自责,无法接纳这么不看的自己。

  听完简直想抽他几巴掌。这种人很明显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如何能够看到自己身边的幸福呢?

  首先,就应该学会接纳现在的自己,肯定他现在已经获得的成就

  其次,就是从自身出发,远离一切干扰,不要过分关心自己的绩效,那是公司来评判的。现在最需要就是只管去做,用自己的能力去把作品做好,至于评头论足的事情就交给旁人来做了。

  最后,千万别受外界干扰,让自己每一天都怡然自得一些。无论成败,生活还要继续,世界也不会因此而改变。

  【3】

  最近有个跟我一样光荣“下岗”的小伙伴,每天都会跟我说自己很焦虑,感觉每一天都很难熬。

  感觉他整个人都是消极的,提不起精神

  其实,人的一生难免会遭遇各种变数,都没有一帆风顺的时候。

  而且在我看来,能够在这世上活一天已经是赚大了。

  对于正在忙于本命的人又何尝不羡慕我们暂时失业的状态。

  不妨利用好这段空闲时间,可以多梳理一下未来的方向

  毕竟,人不是机器,还是需要美好的生活的。

  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充满了忧愁无奈,每天都被乌云笼罩着,这还是生活吗?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尽量给自己做减法,并且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赋予自我更多的价值。这样才可以给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提升的空间,生活就有了希望。

  【4】

  我表弟前几天跟我说他要去环球旅行了。如果是以前我会阻止他,我会觉得这是冲动

  但是现在我非常鼓励他去做,为什么我会有如此转变

  我是觉得人生就是要经历无数的冒险,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是一时冲动。

  这样不会等到老了的时候躺在病床上,回想起年轻时候的种种遗憾

  现代人最缺的就是做自己,人们总会有很多顾虑担心没钱啦,担心父母会不同意啦之类的。

  其实大可不必,忠于自己才是最大的幸福。尽管做自己,哪怕在别人眼里有些的想法是在冒傻气,是不现实的,没关系,人生就是需要这种烟火气。

  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时间都变得碎片化了。所以很多人在海量的信息当中失去了幸福感,因为这些信息都在给建议,应该做这个,应该做那个。

  如果真的追求幸福的话,就是任性一点,不要采纳任何建议,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追求幸福是每个人这辈子的必修课,先得到幸福才能拥抱成功。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三):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2)Do Anything

  秘诀之四:完全错误梦想(The dream we all have that is completely wrong.)   核心词:永不退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寿命不断地增加。而全世界无失能且寿命最长的人群生活在冲绳(琉球群岛),那里的人均寿命比美国长7年。那么,美国人是多少?上世纪美国人的平均寿命从47岁延长到了77岁。中国古代的传说称这些从东海冒出来的沙岛为“长生不老之地”。我想秦始皇让徐福寻找长生不老药,可能想去的就是这个地方,只是漂去了日本。要是二战之后中国接收了此地,琉球现在就是中国的长寿之乡了,只是当时国共两党忙于打内战,不稀罕那个地方。   研究人员发现,冲绳人的长寿秘诀有二:用小碟进餐,每顿只吃八分饱,而且制订了一个完善计划,让老年人儿童一样过群体生活,悠闲地共度晚年。他们的语言中,没有与完全不工作的状态相对应的词汇,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退休的概念。   那么,“退休”是怎么来的呢?   主意是德国人出的。1889年,德国首相奥托·冯·俾斯麦宣称:“凡是因年迈、伤残而不具劳动能力的人都有充分理由获得政府照顾。”德国人突发奇想,规定65岁退休。只是当时德国人的平均寿命只有67岁,估计好多德国人等不到退休就去世了,剩下的等于是政府给他们养老送终。考虑到初衷是为年轻人就业腾出空位,当时来看意义不大。   但是,65岁退休一说竟然流行开来,俾斯麦之后,其他发达国家纷纷效仿,现在已被全世界所沿用。但随着人均寿命的增加,它的意义就逐渐增加。   作者所说的完全错误的梦想是什么?就是“退休”。   那么,工作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社会性是人类幸福的最大动力   ·统筹利用时间让我们尽情热爱生活   ·新鲜感是工作赋予我们最大的快乐   ·使命感让人生妙不可言   还是看看冲绳人对于生存意义的理解吧:102岁高龄的空手道大师武术的传承作为他活着的意义;100岁的渔夫将养家糊口视为他生活的价值;102岁老妪的生活意义就是抱上曾曾曾孙女。   研究结果显示,从一开始拥有生存意义的人,婚姻教育、就业率更高,自我评估的健康状况更好,压力更低。   那么,如何将“生存的意义”落实到个人的生活呢?作者的做法值得学习:他将自己的生存意义写在卡片上,并作为礼物送给自己的妻子,他写的是:“时时提醒自己和别人活着是多么幸福”,而她的妻子也将自己的生存意义写了下来:“将青年才俊培养成未来的领导者”,他们将生存意义卡片放在床头柜上,每天一睁眼就会想到生存的意义。   明确了生存的意义也就明确了你生活的方向,每天醒来,你也就有了起床的理由。   我如何写自己的生存意义卡片呢?我考虑了一下,现在我想的是:   Keeping on reading, thinking, writing, and translating to express my realization and thoughts.   Never say "retire", but as busy as a bee.

  秘诀之五:如何才能赚得比哈佛的MBA还多(How to make more money than a Harvard MBA.)   核心词:时薪   据作者介绍,哈佛的MBA有四个去向,大约各占四分之一:咨询公司、政府机构(“去了华盛顿”)、投资公司和大型技术公司。   哈佛商学院的MBA学生非富即贵-不是出身豪门,就是未来的新贵。“一个在哈佛商学院深造过两年的初出茅庐乳臭未干的年轻人,竟然可以拿到相当于美国平均工资5倍的薪水。”差不多为12万美元。   那么,你有没有可能赚得比他们多呢?有可能。主要是从哪个角度看。   作者提醒了一个读者容易忽视的技术问题,要知道所有工作都是按小时计酬的。也就是说,时薪。   别看哈佛的MBA挣得多,但他们一周要工作80-100个小时,也就是每天超过了10小时。作者以12万美元为例,经过计算,哈佛MBA的时薪为28美元,那么,如果你的时薪超过了28美元,是不是赚得就超过了哈佛的MBA?   这是不是一种心理安慰?不是的,因为存在绝对工资和相对工资之说。   绝对工资,虽说工资高,但工作时间长,自由小。   相对工资,虽说工资低,但工作时间短,自由大。   最后,作者透露了两条赚钱多的秘籍:   增加工作时间,但工资要更多   减少工作时间,但工资要更少   按照逻辑,我觉得还有一种可能也能赚更多,比如工作时间少,但工资反而很高。比如抄表。   反之,那就凄惨了:工作时间多,但工资却很少,比如农民工、临时工、奴隶、奴才......   美国作者想不到,这些干多拿少、干少拿多的特例在以消灭剥削为己任的新中国可不稀罕。马克思分析资本家的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惜,他没有分析垄断和无赖这两种情况下的工资待遇。   秘诀之六:如何摆脱繁忙的生活(The secret to never being too busy again)   核心词:空间   这个空间不是可存放物品物理空间,也不是天文意义上的空间,更不是计算机领域虚拟空间。那是什么空间呢?作者说:“悠闲地躺在海滩睡椅上沐浴着阳光,聆听着海浪拍打岸边的声音,任由思想慢慢放空,这就是空间。”说白了,就是抛开一切,放空大脑。此时,思维强度和工作强度最低。   人的大脑很神奇,处于放空状态时,往往很有创造力。比如,有人总结出创造性研究人员突发奇想的三大场所:床、浴缸和公交车。这一节的文字我就是在浴缸里写出的提纲。根据我的经验,还有两种情境可以让人有所悟或整理思绪:坐马桶时和散步时。《阐释创造性》的作者基斯·索亚写道:“当我们不去刻意思考某个问题时,会转换环境做另外一件事。这会激发大脑中的不同区域,问题的答案不是藏在这个区域,就是藏在那个区域。幸运的话,兴许在下一个不搭界的环境中听到或看到某种启发。”   为什么人的大脑会如此?一来它需要休息,不知如何解题,或不知如何翻译,睡一觉,醒来后往往能豁然开朗,其义自现,道理就在这里。二来大脑放空时,它也会对习得的东西进行综合、消化吸收和组织。我正在翻译Art Thinking这本书,正好有一段说到此事:1929年,经德国神经学家汉斯·贝格尔(Hans Berger)首次证明,即便大脑好像是在休息,它也仍然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大脑成像技术的进步,通过为流通神经网络的血流造影,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已经可以显示大脑休息时仍很活跃的图像。(Art Thinking,P62)   那么,如何创造空间呢?   1. 减少选择,比如一般人回家后只有一双拖鞋,从来不用考虑选择穿哪双的问题。选择太多,人就会疲劳,容易做出错误或愚蠢的决定。减少选择也节省了时间。   2. 一切从简,规定最后期限,增强紧迫感。   3. 消除虚假的繁忙,做到心无旁骛。要知道,很多人对计算机的多任务处理有误解,它并非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而是处理器一次只能处理一项任务,不同的任务在1秒之内多次轮换,当任务切换达到一定频率时,就会出现并行的错觉。人脑亦是如此,处理多件事情时,人脑需要整理信息、分清主次和任务切换。为了减少大脑的负担、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效率,需要“关紧大门,锁好窗户,但还得回应门铃”。   生活往往充满着矛盾。前面我们提倡永远不退休,但现在我们提倡放空自己。其实,退休是指什么也不干了,而创造空间是为了劳逸结合,享受生活,反过来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创造力。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四):幸福的秘诀

  幸福的秘诀——评《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 BY 于杪杪

  对于当今社会的现代人来说,不幸福是我们人生的常态。 孩子从很小就要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面临学业压力和繁重的补课;上了大学,又要面对专业和工作的迷茫,也许还会经历几次伤心欲绝的失恋;等工作了,又要被催结婚、催生孩子;顺利成家立业之后又要面对房贷、车贷、抚养子女、赡养老人等诸多压力。

  我们那么渴望幸福,幸福却又如此遥不可及。

  而此书的作者,哈佛大学MBA,沃尔玛高管,TED演讲家之一的尼尔.帕斯理查先生,在这本《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的书中,运用九条秘诀,就将获取幸福的方式诠释的如此简单。

  “尼尔.帕斯理查带着我们踏上了一段发现自我的神奇之旅。易读+实用=最好的幸福秘籍。”沃尔玛中国区首席运营官吉姆.汤普森这样评价此书。

  书中所传授的这九条秘诀是: 一、幸福之前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 二、不为批评所动的秘密 三、甩掉难熬日子里的坏心情 四、完全错误的梦想。 五、如何才能赚的比哈佛MBA还多 六、如何摆脱繁忙的生活。 七、如何将最大的恐惧转化为最大的动力 八、轻松掌控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 九、千万不要采纳任何建议

  最令我收获的是,在最一开始,作者就道出了幸福的真谛。 当我们竭尽所能去做一些我们认为能让自己变得幸福的事情的时候,却没有想到,当我们先让自己变的幸福了,那我们所追求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随之而来了。就如书中列举,按照我们惯常的想法: 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 但实际的情况是: 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

  这是多么简单却又实在的真理。

  我们一生,不幸福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与他人的比较。比较成绩、薪水、嫁得好不好、房子、车子……当我们被渐渐充斥起来的欲望所蒙蔽的时候,作者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多得,而在于无缺。就如那句著名的波斯格言:我因为没有鞋穿而落泪,知道遇到了一位没有脚的人。

  书中运用了很多富有哲理的图形和表格加强和解释作者的观点,很有创意。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五):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早几年,中央电视台曾推出过一个调查节目,“你幸福吗?”

  每一年也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排行榜。

  这些都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因为在这山长水远的一生里,我们都想要幸福,都在努力追寻着幸福。就像趋利避害,畏死乐生,一样,这是本性。

  幸福是什么,或许这有困扰过很多人。我觉得对我来说,幸福就是衣食不愁且有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家人朋友都健健康康的在身边。那么,我还不算十分幸福。但幸福它不是恒定的,我也还在向着幸福努力,即便不是十分努力的模样。

  这本书是我最近一年里读过的推荐人最多的一本书。本来是没想读这本书的,而最终是我一次意外的收获。

  幸福是多种形态的,而这本书把所有大权在握的首席执行官、成功人士以及积极的领导者将他们一辈子的心路历程凝结在一处,形成一个幸福公式和九个幸福秘诀,也写了一些小窍门。这本书,就是一把钥匙,可以用它来开启释放重塑自己,践行,聆听自己的内在本质,重塑完美幸福的自我。

  作者分享了分享了九大秘诀:幸福至上、从我出发、莫忘变数、拒绝变数、赋予自我更多的价值、创造空间、只管去做、做自己、不要采纳任何建议。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两个,知足常乐,知行合一。

  知足。最主要的是“知”,自知。知道如何克制自己膨胀的欲望。就像作者在书中引用的那样“你不可能拥有一切,因为你根本无处安放一切。”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总会觉得那些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被这样一种错觉牵引着,然后不停地仰望,以致抱怨,气馁。

  一直有一些对于我们现代人在面对幸福感与金钱的相关性谈论。金钱,与美好的生活相关,但生活的追求并不限定于物质金钱。别被物质打败做了生活的奴隶,要给心灵留一方空间。毕竟真正有价值的,不一定是物质,而是物质以外的东西。

  特别记得史铁生的那句“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在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再加一个‘更’字。”。

  是啊,在我们雄赳赳气昂昂朝着美好生活战斗的生活,也要停下来想一想,与那些要把一分钱掰成两分钱花的人,与那些天灾人祸降临在身上的人,与那些生来不健全的人相比,我们真的好太多。能安稳活在蓝天白云之下就已然是幸福。

  知行。最主要的是“践”。

  韩寒的新电影还在热映,一直记得他上部电影《后会无期》里苏米说过的那句“我从小听过无数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明白很多道理和过好这一生这两者之间并不能划等号。这中间还少了知行合一,不去付诸行动,那么这两者之间只会是隔着一条深深的沟壑。就像作者所说的,只管去做。竭尽所能,就是自由。

  重塑。其实更是一个“践”的过程。要打破已有的设定,毕竟,你经历了长时间才成为此时此刻的你。重塑,就得立马付诸行动。

  其他在《锵锵三人行》里看的王蒙老师说到“成长到死”。知行合一,重塑,这也都是成长的。希望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成长,都在学着更幸福。

  马上行动,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愿我们都比昨天幸福。

  看书摘抄·看心情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六):心念一闪,震动十方——Leo鉴书258

  能让我们幸福的只有我们自己,而本书提供的方法可以达到此目标。书的核心观点是:不是先达到某种现实的目的,继而成功,继而幸福,而是刚好相反“先幸福再达成某种目的,再取得成功”。

01.现实只占10%

  有个经常为忽略的事实,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人类物质最丰富的时代。而此前,物质匮乏占所有时间的99%,人类平均寿命不超过30岁的占99%,同时我们的大脑还是从非洲丛林里带出来发那个一样——认为环境很匮乏,认为生存很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我们的暴饮暴食和囤积欲。与此同时,研究表明“我们是否幸福,有10%取决于自己所面对的现实。有90%都 跟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无关!”换句话说:是否幸福关键是我们如何看待世界。

02.让人长久喜悦的七件事与钱无关

  有些人认为钱能卖来幸福,其实你我都不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让我们持续喜悦的七件事都与钱无关,它们是“散步、写日记、做好事、放空、达到心流状态、冥想、感恩”拥有正确的认知,我们就离幸福更近。就拿散步 来说《运动心理学期刊》指出,越是运动、人就越兴奋、越有激情。

03.从个人角度出发,为自己工作

  真正伤害我们工作热情的是“总是想着为别人工作”,大部分人因此生活在不幸之中,本书的观点是:工作的目的就是从个人角度出发,为了自己。有关老人踢球的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几个小伙子在老人门前踢球,后者靠每天发钱,然后减少投入的方式伤害了前者的踢球热情。终于,有一天不给钱了,年轻人也就不踢了。他们忘记了踢球只是为了自己觉得好玩。

04.退休只是个人造概念

  以前无论是游牧民族还是农耕民族都是干到不能干为止,根本不存在退休一说,1889年德国发明了这个概念,即“65岁退休”,考虑到当时的人平均寿命是67岁,结束工作后两年离开这个世界正合适,问题是,现在的平均寿命拉近80岁了,那么离开自己工作的后20年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找到让自己愉快的工作,干到不能干为止,不要提什么退休。此外,MBA收入多其实是他们透支了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不值得羡慕,健康活到老是幸福的另一个关键。 用下面的故事,结束本文,它说出了世界的真相。写《二十二条军规》的约瑟夫·海勒一次参加某亿万富翁举办的晚会,说出某种富翁没有,而自己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知识”。 幸福是所思、所言、所为的完美结合。一定要幸福!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七):重塑自我

  o.1幸福至上

  1.获得幸福的正确顺序

  我们一直以来的幸福观是错误的,总是被教导:工作出色->成功->幸福,只有努力取得成功才能得到幸福。

  然而事实却是:幸福->工作出色->成功

  振奋的精神状态激起干劲,才会越做越好,走向成功。

  态度决定一切。“并不一定是现实塑造了我们,而是大脑审视世界的那副镜片塑造了我们的现实。”

  莎士比亚说:“世间万物本无好坏,乃思想使然。”

  2.正视消极思想

  每个人都会有消极的自我暗示,总体上是乐观的人有时也会有消极的自我暗示。这没什么可怕的。

  在漫长人类史的绝大部分时间中,人类生存环境恶劣,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对死亡的恐惧使得大脑进化出这种对危险十分警觉的自我保护机制。尽管现在人类无需时刻保持警惕,我们的大脑却始终没有改变。

  21世纪的人类大脑仍然遵循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理论,大脑往往对好的一面不是特别在意,而是专注于:

  1)寻找问题

  2)发现问题

  3)解决问题

  3.幸福绝大程度上可以自己支配

  维克多·弗兰克尔说:“你可以夺走人类的一切,却夺不走他仅存的自由——也许他无法选择所处的环境,但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选择自己的路。”

  “我始终相信,现实只占了人生的10%,而另外90%的时间都是在回应现实中度过的。”

  决定幸福与否的因素只有10%是外界环境,剩下的90%取决于大脑过滤外部世界的方式,而非外部世界本身。

  4.七条幸福妙招

  1)散步(运动)

  2)写日记(记录正能量的经历)

  3)做好事(帮助别人)

  4)放空

  5)达到心流

  6)冥想

  7)感恩

  5.把一切变得更好

  幸福的人并不是拥有最好的一切的人,而是把一切都变成最好的人。

  o.2从我出发

  1.不要过分关注外部成就

  不要过于关注外部激励因素(荣耀),还有别人。

  做你自己。

  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的对手、不同的标准,你不可能永远是第一。

  2.工作中兴趣比回报更重要

  人一旦在乎起做事的回报,就会从内心失去对事情本身的兴趣。而兴趣才是你能在工作中富有创造性的源泉。

  当你不觉得是在和别人比赛时,你就是在同自己比赛。

  一切从自己出发,做得越多,走得越远,表现得越出色。

  3.三种成功不可兼得

  1)销售成功(钱)

  2)社会成功(名声)

  3)自我成功(对成就的态度)

  可以一个一个获得,但不可能三种兼得

  4.不受外界批评影响的方法

  自信。

  自信与自我评价和对别人的评价都相关。

  自负(我高他低):即自卑,自信是建立在贬低他人的基础上的。

  自卑(我低他高):妄自菲薄

  犬儒(我低他低):愤世嫉俗,玩世不恭,一事无成。

  自信(我高他高):接纳自我。摆脱舆论对个人想法与信仰的左右,保持清醒的头脑。

  如何处置别人的观点:

  一笑了之。

  费曼说:“人,既没有义务按照别人给你设定的目标活着,也没有义务为迎合他人的期望而丧失自我。这是他么的问题,与我的失败无关。”

  有时我们胡思乱想的连努力都忘了。殊不知,竭尽全力了,就必定会有一个更加完美的自我。

  5.怡然自得=消除怒气+仁者之心

  佛祖对婆罗门说:

  “凡是对恶语相向、百般羞辱、横加指责有所反应之人,必是愿意与你分享之人。但我不与你分享,婆罗门,一切都是你的,都是你的。“

  怒火真正伤害的是发怒之人。

  o.3莫忘变数

  1. 人脑生理结构-消极情绪v.s.理性应对

  1)杏仁体:职责就是发现问题。身体在肾上腺素和应激激素的刺激下启动迎战or逃跑模式。

  前面说过,人都会有消极的想法,这些想法警示着危险,并通过强烈的情绪反应保护生命。杏仁体就是发现问题并告诉身体危险的存在(->消极想法)的那台问题扫描仪。

  所以,情绪是生理本能,没有人可以控制,能控制的只有对情绪的反应。

  2)前额皮质:负责理性思维。——所以,怎么积极调动前额皮质,理性应对杏仁体产生的危险信号才是point

  2.贪婪v.s.知足

  现在是物欲横行的社会,人们总是在设法满足欲望,而非只是需求。被杏仁体劫持的大脑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压力,然而这种压力不是必须的,没有什么好处,却有许多坏处。

  所以,

  知足常乐。

  莫忘变数。

  o.4拒绝退休

  人应该找到自己生存的意义。——本句赞同

  拒绝退休?——无法理解

  作者认为工作带来社会性、统筹性、新鲜感和使命感四方面的好处,而退休剥夺了人们对社会的参与,失去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机会,并且使社会忽略老年人的贡献,阻止人们拥有生存的意义。

  理由是:

  退休是一个近时产生的人为规定,没有说服力;

  退休使老年人失去工作带来的四方面好处;

  目前宣扬的退休是休闲美好时光(海苔:误)是在误导;

  退休阻止人们拥有生存的意义;

  科技和医学使寿命延长,老年人有能力工作等等。

  存疑:

  生存意义来源于工作?

  退休制度的存在究竟是什么意义,如作者所说?

  寿命延长不代表相应的生命质量提高,达到退休年龄后是否胜任工作不好说。(即使考虑到工种变换)

  工作真的带来那样的好处?

  本部分论点论据槽点太多。

  o.5赋予自我更多的价值

  珍惜时间。

  o.6 创造空间——感觉是这本书最有用的章节之一

  1.提高工作效率——劳逸结合

  长期高强度的工作人是承受不了的,要合理安排工作节奏,切换工作与思维强度,让工作更高效,心情更轻松。具体来说:

  按照工作的强度和思维的强度可将工作分为四种状态,能感到幸福的工作方式是在这四种状态自由切换,并且知道自己目前和即将处于的工作状态:

  1)燃烧:

  工作和思维都是高强度。量大、高效,回报诱人。高效可以带来成就感,但也可能过度消耗;回报是丰厚的奖励或更具挑战的任务,它们同样也会有副作用。陷入危险的境地时,精神、生理的崩溃会让一切都太晚了。

  2)空间:

  与燃烧相对,工作、思维均是低强度。放空大脑,抛开一切。可以缓和燃烧型工作给身体带来的强烈冲击。沙滩上晒太阳,听听海浪声,一次悠闲有没有邮件打扰的旅行就是在创造空间。但过度的空间同样也会有副作用,永无休止(或缺乏生存意义)的空间会令人迷失方向。

  3)思考:

  高思维强度,低工作强度。全身放松,心无旁贷地投入思考。

  4)活动:

  体力活动,如爬山,健身。思想放空、精神放松,只有体力投入。

  2. 创造空间

  秘诀:减少选择,减少时间,减少入口。

  1)减少选择——分主次,抓大放小

  我们每天都要做出几百个抉择,选择时,我们的大脑要为每个选项反复思量、谋划、算计、迟疑,十分消耗精力。一旦精疲力尽,就很容易犯错。所以,选择越多,幸福感越差,我们会为决策疲劳所困。

  所以,分清主次,根据事情的重要性和时间的多少,采取四种决策:

  i. 规范:

  耗时多,重要性小。制定规则并依照行事。如:查邮件、安排日程、干杂活。

  ii. 权衡:

  耗时多,重要性大。可以自己权衡,与朋友商量或分析对比。深思熟虑,刨根究底,三思而后行。如:买房、结婚、找工作、跳槽。

  iii. 践行:

  耗时少,重要性大。没得选择,只管去做就行。如:接孩子、和团队打招呼、和家人吃晚饭。

  iv. 放手:

  耗时少,重要性小。听之任之,不要为这类琐事伤脑筋,解放你的大脑。如:买手纸等生活用品,决定行车路线,计划健身流程。

  2)减少时间——DDL是最佳生产力

  压缩完成任务的时间,让大脑高效运转,迫使大脑不得不分清主次,聚精会神。

  为自己制定一个合适的期限,但是不能太晚。

  3)减少入口——排除干扰,心无旁贷

  一个错误的观点:人脑可以多任务并行处理。

  任务切换时,人都会有短暂的脑闭塞产生,被称为反应选择瓶颈。所以,减少信息进入大脑的入口,可以更好地专注于在做的事情。

  比如关掉工作的即时通信软件、关闭语音信箱,把与他人联络的通道减少到只有邮件。——不现实

  o.7只管去做

  当遇到不乐意做的事情时,会设下两条障碍:

  不会。

  不想。

  通常的思维会认为是:会做->想做->做 这样的线性关系,会做是起点,做是终点。这样的思维容易使我们对没有兴趣的任务望而却步。

  然而,“做”也可以是起点,线性的关系变成循环图。先开始做,产生能学会做的信心,接着产生学习的意愿,结果就是会做。——生活中有多少事情是自己有兴趣的呢,面对没有兴趣的事情,不要想那么多,先行动起来,开始做吧。

  将做当作起点,不要考虑想不想、会不会的事情,能提高做事的效率。

  一件事开始时,我们都会忐忑不安,但是要知道,惨败的概率是很低的。想想最坏的结果,大不了一败涂地。但至少你看清了一切,不至于再为此胆战心惊。要么重振旗鼓,要么改弦易辙。

  优秀的人都是屡战屡败、越挫越勇。失败在所难免,只要坚持,成功的概率就会变大。

  o.8做自己

  轻松掌握重要人际关系的秘诀:做自己

  做自己并且欣然接受这一点。

  你不可能成为更好的别人。在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

  接纳你的好与不好;接纳你的恐惧和热情;接纳你的爱人和仇人。

  与自己的关系才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

  o.9不要采纳任何建议

  任何建议所反映的都是提议者的想法,而非你自己的想法。

  任何能够引起你共鸣的陈词滥调、名言警句或者金玉良言都不过是与你原本就了解的常识相契合罢了。

  我们征询意见时,往往都是在寻找同谋者。

  深思熟虑之后,拿定最好的主意就可以了。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八):幸福是可以自己选择的

  世间万物并无好坏,乃思想使然。

  ——莎士比亚

  我们每个人都走在追逐幸福的路上,而幸福又像母爱般神秘,看上去好像每个人都知道是什么,但又无法准确表达。对于幸福的理解更是千人千相,不尽相同。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处境,对幸福的理解都有变化,更何况,世界上没有经历与想法完全相同的人,这就让幸福更加神秘,似乎遥不可攀。

  目前所占比例较大的价值观似乎是:越成功,越幸福。而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见过太多功成名就之后的伤感,有人英年早逝,有人抑郁自杀,有人苦苦追寻无法顿悟,选择洗尽红尘,皈依佛门,尽管这涉及个人的价值取向,无所谓好坏,但最起码说明成功和幸福不能划等号。

  到底什么是幸福,我们又怎样才能幸福?在探寻幸福的路上,非常幸运地读到了加拿大著名作家尼尔·帕斯里查的巨作《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这本书结合实际生活,详细地介绍了塑造幸福自我的方法,也可以称之为秘技。一会儿我会专门分析这些方法,而从这些方法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幸福是可以自己选择的。最近几年,关于婚姻、情感等的幸福课题很火,一些讲座或者课程费用动辄成千上万,很多人乐此不疲,其实,最廉价也最有用的知识往往在书里,我们读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塑造提高的过程,读之后自己的领悟与感受远远高于别人告诉的。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是一本具有辩证性的书,这也是这本书最大的魅力所在。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常常或说到思维方式。一个人最难改变的就是思维方式,因为思维方式是大脑里相对固化的模式。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打破思维的关系:关于幸福与成功,一般逻辑是:工作出色→巨大成功→幸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在不断地完成不同的目标,貌似永无止境。于是,尼尔提出了另外一种模式:幸福→工作出色→巨大成功。一个逻辑顺序的调换,引起了思维的改变,在第二种模式中,渗透的理念是:幸福至上。

  在一种辩证思维的指导下,这本书给出了让自己很幸福的九条秘诀。一、幸福之前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主要是就是转变思维与态度。美国哲学家威廉姆·詹姆斯说过:人类历史上最有价值的发现莫过于人类可以通过态度的转变而彻底得改变生活。二、不为批评所动的秘密。这似乎与我们平时倡导的“虚心使人进步”貌似不太吻合,这也是我喜欢的地方,我总喜欢一些不一样的观点,而且这些观点也是有理论依据的,我们只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我们需要的。三、甩掉难熬日子里的坏心情,这一项,只从字面我们都能理解,只是书中又介绍一些具体的方法。四、完全错误的梦想。不必执着于真的到不了的地方,从眼前脚踏实地,做自己的事情,找到自己的长板。五、如何才能赚的比哈佛MBA还多。在这里尼尔主要强调的是单位薪水,也就是说有的人拿的多可是干的时间长,这样享受天伦之乐与自己娱乐的时间就短了。不能追求表面的金钱,提到单位时间内的收益。六、如何摆脱繁忙的生活。这是困扰很多人的问题,我们要学会给生活做减法。人民日报曾推出一种生活模式:极简生活,我非常喜欢这种模式。极简生活即最大限度地简化自己的生活,减少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提高效率,放松自己,提高幸福指数。七、如何将最大的恐惧转化为最大的动力。这又涉及到做、想做和会做之间循环的逻辑关系,没有起点亦没有终点,只管去做。八、轻松掌控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现在社交工具太多,我认识一个全职妈妈,每天就忙于各种社交圈子,回复吧,评论啊,发帖啊,不亦乐乎。如果自己乐在其中倒也是件好事,问题是总觉得带不了孩子,这样一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也很短了。茫茫人海,相识即是缘,只是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要有的放矢。九、千万不要采纳任何建议。因为很多建议都是自相矛盾的。对于这里,最有意思的是我们的常言道。例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vs好东西总是给愿意等的人;言语胜于刀剑vs事实胜于雄辩;兔子不吃窝边草vs近水楼台先得月等等。

  我无法用自己简短的语言去完整表达书中的意思,但是从这些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平时不一样的辩证性思考,这也许比书中的方法更重要。追求幸福的路上,我们也许不必拘泥于固定的方法,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绝对会让我们更开阔。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有这些方法前提下我们会更好地思考,能最自己的幸福做出更多的选择。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九):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1)Want Nothing

  读者苏珊·凯恩对《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The Happiness Equation)评价很高:“上个世纪是戴尔·卡耐基的时代,上个十年是史蒂芬·柯维的时代,但今天是尼尔·帕斯瑞查(Neil Pasricha)的时代。”至于是不是,那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从作者见多识广的角度看,理应有很大的参考学习价值。不是有这么一句话吗: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但读者克里斯·吉尔博认为:“尼尔·帕斯瑞查的这本书既没有华丽的辞藻,又没有主观的评判,可他是如何用了不计其数的格言警句,而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的呢?这一点我搞不明白,但他的确是做到了,不愧是当下的生活大师。”没错,《重塑自我》这书确实有很多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也有很多是用研究案例说话,而没有过多作者个人的见解。或许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见解已经数不胜数了,若是有心人能够将它们串在一起就是一副很精美的珍珠项链吧?   《重塑自我》的作者与读者分享了九大秘诀,分为三部分,诚如本书副标题所示:Want Nothing + Do Anything = Have Everything,我在读的过程中梳理了一下,首先看前三章的Want Nothing:   秘诀之一:幸福之前你必须做的第一件事(The first thing you must do before you can be happy)   核心词:态度。   作者的足迹遍及全球,接触过无数的达官显贵、企业高管,帮助他们提升领导力,但他逐渐意识到几乎人人都缺乏幸福感,因为工作不出色,事业不成功,因此不感觉幸福。之所以有消极思想的存在,乃是因为人类在长期的求生存过程养成的,人生苦短,江湖险恶,环境恶劣,生存的恐惧让人难以有追求幸福的闲情逸致。   因此,作者在第一章第一节就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想要生活幸福,就要先有“幸福感”,从“幸福”开始,继而工作出色,继而取得成功,继而生活更幸福。   习惯思维:工作出色→ 巨大成功 →幸福   作者的观念:幸福 → 工作出色 → 巨大成功( → 更幸福)   不论是牧师的宣教,还是心理学家的研究,都证明了环境因素只影响我们幸福感的10%,其他因素占到了90%。也就是说,我们是否幸福,有90%跟世界上发生的一切无关!而是基于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比如,从对修女的研究中,幸福感与她们的寿命正相关,当然不止是她们的寿命,其中自然包含了生活的质量。   而要获得幸福感,就要问计于积极心理学。作者翻阅了数百种研究资料,总结出了七副灵丹妙药:   散步、写日志、做好事、放空、达到心流、冥想、感恩   同时作者也说,“不必花太多时间,一周只要散步三次,每次健走半个小时就足以增加你的幸福指数了。”   看来,幸福感的提升并不难。态度一变天地宽。   以此观点,我不禁想到:要想致富得先有钱。不是吗?因为钱可以生钱。致富之路是从“有钱”或者说“有小钱”开始的,而不是从“无钱”开始的。有了(小)钱之后才会从此踏上致富之路,而无钱时还处在贫穷之路上。   秘诀之二: 不为批评所动的秘密(Do this and criticism can't touch you)   核心词:自信   大部分人追求的是外在目标,而非内存目标,将自己的决定权交与处于大脑之外的诸多信号,这些信号不受自己掌控,凡积极者,不啻鸡血,人易忘乎所以;凡消极者,个人顷刻间垮掉。   如何追求成功呢?   首先是自信。何谓自信?既高度评价他人,又高度评价自己。若高评他人,低评自己,那是自卑;若高评自己,低评他人,那是自负。   其次,追随自己的内心,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干自己喜欢的事情,还能养活自己,很好;若还能养活他人,则更甚。要寻求内存动机,而非外在动机,因为纯粹出于兴趣而做的事情往往更富创造性。   说到这里,我想到我认识的一位老板,他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员工不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呢?其实,简单说来,员工追求的是外在激励,比如工资福利,企业只是他实现外在激励的工具,而老板追求的内在激励,因为这是他的事业,是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虽然都是工具,但差距实际上是很大的。   第三,很多人不是跟自己比,而是跟他人比,比房子,比车子,比位子,比票子,比穿着......比到最后,感觉似乎成功了,其实活给别人看的人难有什么成就,因为难有什么创造性,只是活过而已。   第四,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正确的态度是“过滤”。规劝建议善者听之,冷嘲热讽不善者弃之,锲而不舍做自己的事。   当然,自我坚持的前提是你的选择方向正确,公私皆能受益,且是你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力所及。   冷嘲热讽这个问题在中国尤其严重。因为外国人大都追求个人自由,认为这是天赋人权,很少管别人的闲事,或干涉别人的事;而中国人则是扼杀个人自由,因此周围之人的评论对个人影响甚巨。因为中国文盲众多,或者说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太多,各种文盲、流氓、法盲信奉的东西大行其道,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选择,所以,在中国,特立独行特别难。很多人自己干不成事,却会很容易毁掉别人干事的劲头。比如,叶公好龙,愿意自己的孩子读书、上进,考硕士、博士,出国留学,可是自己却不读书,而且当一位真正的知识分子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因为行为有不同于常人处,往往被他们看成是“神经病”。要知道,他们希望自己读书上进的孩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有被人视为“神经病”的那一刻。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疯帽子问道:“我是不是疯了?”爱丽丝答道:“恐怕是这样的。你已经完全疯了。不过,让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吧:最棒的人都是疯子。”   比如埃隆·马斯科(Elon Musk)。当然,反过来未必成立,因为有可能是真的疯子。   如果一个人意志不坚定,或者对于自己想做的事情不是太感兴趣,或者自己能力不及,往往就会在别人的议论中败下阵来,等到干不下去了,众人又会说你没有常性,或者说你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自量力,可是要是你干成了,他们又会前倨后恭。   叶公好龙,前倨后恭,很能概括大部分中国人的心态和行为特点。这也说明成功者只属于少数人的道理所在。   大凡成功者,往往是卓而不群者,因此,一个人要想成功,千万不能让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说死人不偿命的旁观者把你拉到他们那个层次,在那个层次,你只能是个失败者,你斗不过他们的,因为那是他们擅长的领域。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说过:“人,既没有义务按照别人给你设定的目标活着,也没有义务为迎合他人的期望丧失自我。这是他们的问题,与我的失败无关。”   总之,自信地做自己。   难道走路时碰到旁边有狗叫,你就不走了吗?要知道,狗叫并不全是消极的信号,有可能是一种积极的警告,此时,你不妨思考一下自己所选择的道路对不对,如果不对,就要果断地改弦易辙,狗叫反而帮了你的忙,防止你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如果对,不妨把狗叫当成是前进的战鼓,反而要加快步伐。   秘诀之三:甩掉难熬日子里的坏心情(The three words that will save you on your very worst days)   核心词:知足常乐   老祖宗生活环境的恶劣,生存的需要,让人类大脑存在两个功能相反的脑区:杏仁核是问题扫描仪,负责报警,前额叶皮层则理性思维,平复心情。大脑之外,则表现为人的贪婪和知足。   但贪婪的根本还是在比较,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因为欲望是无限的。难怪《情商》作者丹尼尔·戈尔曼形象地称我们的身体被杏仁核劫持了。   贪婪文化和知足文化在打架,此消彼长,放眼望去,世界似乎永远是物欲横流。   但作者也提醒读者注意,在物质满足之外,还有一种需求,即精神的满足。我的理解,也是人与野生动物的区别所在,即用智慧发现规律,并用它为整个社会创造福祉,包括野生动物、植物......为说明此问题,作者引用了《第二十二条军规》等书的作者之一库尔特·冯内古特在另外一位合著者约瑟夫·海勒去世后写给他的悼文,表明尽管百万富翁一天赚的钱比海勒的所有版税都多,但海勒还是说“我拥有他永远也无法拥有的东西”,那就是“我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知识”。   看来外国的作家也是以此支撑自己的信念的。   一方是贪婪,一方是知足;一方拥有金钱,似乎拥有不了知识,一方拥有知识,似乎拥有不了金钱。其实二者得兼的人也有,既有知识,也称钱,既有钱,也有学问,但凤毛麟角。   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我们是否能找到些许的慰藉呢?作者说,其实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世界的平均水平是5000美元,按目前人民的币汇率计算,近3.5万元RMB,如果你的收入超过了这个数,说明你属于前50%的人。超过了5万美元(计35万元RMB),就可以跻身前0.5%了。   除了告诉人们要知足外,是不是对贪婪之人也是一个提醒呢?好比新中国的巨贪,其实按工资来说,已经是富人了,但按贪污受贿的价值计,他们全都是世界顶级富豪。那又怎么样呢?名不正,言不顺,不敢花,花也没地方花,搞慈善也舍不得;沉淀了央行增发的货币,客观上起到了抵制通货膨胀的作用(勉强算是个红点);这些钱只不过暂时过了过手,抄家之后,起到了第三税务局的作用,可换来的是什么?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还是黄宗羲说得在理。   可现实中,人都是事后后悔,事后才想起他的话。靠大脑中的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的互动,或者说靠官员的自律是消灭不了贪腐的,清官只是特例,是特殊的形势下特殊的君臣关系造就的,不是也绝对不可能是常态。培养清官文化好比是那位老板想不通为什么员工不以厂为家一样,杯水车薪,只有让反对者、支持者甚至是围观者监督才能大大地减少藏污纳垢。只是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不喜欢这样做,喜欢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待反对者,肉体上消灭之;自己阵营里的人提意见,那就靠边站;对待围观者评议,直接封口,花钱或不花钱。所以,中国老百姓只考虑活着,挣钱吃饭,不考虑政治幸福;中国的官员也考虑活着,升官发财,只关心自己的政治幸福;中国的统治者也只考虑活着,巩固政权,不考虑国民的政治幸福。所以,中国历史始终就是用贪-反贪-用贪史。    中国的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一直处于被杏仁核绑架的状态。总是处于保一派、打一派的思想斗争中,永远处于斩不断、理还乱的纽结之中,永远是一盘散沙,最终的选择永远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并非最优的选择。   反观日本,有一点是令人不得不佩服的,那就是日本人的灵活性,决不固步自封。基辛格曾经对周恩来说过:“日本人能够做出突然且惊人的变化。他们在二三年内,从封建主义转而崇拜天皇。在三个月内,又从崇拜天皇过度到民主政治。”(《当尼克松遇上毛泽东:改变世界的一周》(Seize The Hour, When Nixon Met Mao),P245)究其原因,那就是追求整个民族利益的最大化,只要有好处,那就用,快刀斩乱麻,体制的转轨几乎是无缝连接。不能不说这是民族性使然。

  《重塑自我:如何成为一个很幸福的人》读后感(十):改变了自己就是改变了世界(3)Have Everything

  《重塑自我》第三部分讲的是“坐拥一切”,即Having Everything,它也包含三个秘诀:      秘诀之七:如何将最大的恐惧转化为最大的成功(How to turn your biggest fear into your biggest success.)   核心词:Just do it!   作者从小时候受到惊吓,害怕游泳开始写起,指出人会为不敢做的事情设置两条心理障碍:“不会”和“不想”。这种思维是单向线性的:只有会做,而且想做,才会去做。   接着作者再次以自己学会游泳为例,因为只有学会游泳,才能追到女朋友。促使转变的原因是意识到会游泳是件举足轻重的事情。作者的经历可以总结为:前面有好处,大到可以舍生忘死。   此外,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后面有危险,险到生死攸关。类似于狼在屁股后面追,不得不跑的意思。   作者学会游泳是从直接“做”开始的,继而产生自信,继而产生“与日俱增”的动机,继而产生每天坚持的意愿,从而将原来的单向线性思维变成了始于“做”的无休止的“做-会做-想做”循环。   通过自己和他人的经历,作者总结道:做比说容易。怎么说呢?坐而论道不会成功,因此不容易。而只要迈出第一步,那么,接着是第二步......反而更容易成功。作者谈及作家梦的事:“若想写书?那就先写一页,哪怕是写得很烂。一旦开始了,就会获得写作的自信与意愿!”。   这让我想到了四川两个和尚的故事,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穷和尚和富和尚的故事一直激励着我,让我知道只是想是不行的,付诸行动才重要,即使是用很笨的办法在做,也好过只是在那里想。锲而不舍,金石才有可能镂。   四川省,远离南海。   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要去南海取经,你觉得如何?”   富和尚问:“你怎么去呢?”   穷和尚答:“我凭着一双腿,两只手捧着一个钵就够了。”   富和尚纳闷地说:“好几年来,我一直想买一艘船到南洋取经,却都没有成行,你又凭什么能去呢?”   过了一年,穷和尚从南洋取经回来,去找富和尚告诉他取经的过程,富和尚既感动又惭愧!   我怎么想到了,大学毕业生给高考落榜生打工的事?在学习和赚钱方面,大学生和高考落榜生或专科生相比,谁是穷和尚,谁是富和尚?为什么他们会换位了呢?我翻译的《为什么A等生给C等生工作,而B等生为政府工作》值得一看,它是写给父母的,但并不妨碍父母的孩子们阅读。

  秘诀之八:轻松掌握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The simple way to master your most important repatioship)   核心词:做自己   做自己,并且欣然接受这一点,因为“与自己的关系才是人生当中最为重要的人际关系”,如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所言:“在一个时时刻刻都觊觎着改变你的世界,保持本真的自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伟大成就。”   为什么要做自己?   布罗妮·威尔是澳大利亚一位多年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她把从病人那里听到的遗憾总结成了5条,发到网上,引起转载和热议,这5大遗憾是:   1. 没有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是活在别人期望的生活中。   2. 花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   3. 没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   4. 没有和朋友时常保持联系。   5. 没有让自己活得更加快乐。   那么,如何验证自己找到了真我呢?   法一:周六上午法,“周六上午无所事事时,你会干些什么呢?”它要求我们贴近内心真实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丰富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戴尔·卡而基说过:“你对生活感到厌倦吗?那么,就全身心地投入到你所笃信的工作中去吧,为它而生,并为它而死。如是,你就会收获你本以为永远都不会属于你的那份幸福。”   法二:椅子法,也可以说是办公室测试法,即“将自我沉浸在新的环境中,并观察你对陌生环境的反应,以确保你的决定是顺应内心的真实想法的。”   这个办法在报考大学或应聘工作时特别有用。比如,与其在家里愁着选择哪所大学好,不如直接到大学校园里走走,与路人聊聊天,看看学校的环境、校舍、教室、图书馆等,再与自己想要的内容加以对照,你就会下定决心了。   又或者找工作,如果有机会提前去你的目标公司转转,或者借熟人的关系去其办公室走走,跟其本人或者同事聊聊天,甚至是在工作位上坐一下,感受一下企业文化,你自然就会产生这个环境让你舒服不舒服的感觉。要知道,有时你一走进那个环境,你就得出了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或这就是自己想要的感觉。   如果不能事先了解,可在面试完后,征得面试官的同意,到自己可能工作的环境中走走,也是不错的选择。   谈恋爱是否也可以采用椅子法?可以,所以才有接触-谈-恋-爱-结婚的过程。不接触你怎么能够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呢?即使失败了,你也追求过,成了,再好不过;不成,也就死了那条心。   法三:五人法,诚如心理学创始人威廉姆·詹姆斯所言:“不管你身处何地,你的朋友都是你世界的塑造者。”中国有句老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此不赘述。   总之,做自己就可以让生活不留任何遗憾。

  秘诀之九:千万不要采纳任何建议(The single best piece of advice you'll ever take.)   核心词:听从内心真实的声音   为什么不采纳别人的建议?   因为建议反映的都是提议者的意见,而非你自己的想法,而且大都互相矛盾的,中外皆然。比如,要敢为天下先,但出头的椽子先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知识越多越反动;人不可貌相,但人靠衣服马靠鞍;要舍生取义,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你可能会说:有些想法是我没有想到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我还是会听。或许它不是你没想到的,而是你想过,却没有总结出来,等别人说出来时,你才会有“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查尔斯·瓦莱特早在1872年就写道:“我们征询意见时,往往都是在寻找同谋者。”   那么,作者前面讲了那么多好的建议,你正跃跃欲试,此时,兜头一盆凉水,“虞兮虞兮奈若何”。   其实,我的理解是:建议相互矛盾,这是常有的事,当碰到意见相佐时,最好的做法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就像前述椅子法讲的那样,自己拿主意。

  纵观全书,不难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西方文化一直要强调寻找自我,实现自我,量体裁衣,从而改造社会;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强调寻找自我,但它强调的是适应他人,适应环境,淹没自我,削足适履,最后被社会改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