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10篇

2018-04-15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10篇

  《山顶上的男孩》是一本由[爱尔兰]约翰·伯恩(John Boyne)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一):黑暗光明

  《山顶上的男孩》是John Boyne的新作,一旦开始阅读,很难中途停下,仿佛有种魔力吸引着读者悬在半空中的心。和作者的《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同样从儿童视角出发,侧面描摹出战火纷飞世界,直接描写战争的篇幅较少。父母相继离世后,男孩皮埃罗·费舍尔由邻居布朗斯坦太太送往孤儿院,与好友安歇尔书信往来,安歇尔先天失聪,他用手指比画出一只狐狸标志,皮埃罗则比画一只善良忠诚的小狗,这是他们相互给对方取的代号,是友谊象征文中反复提及,纯真光芒闪烁似星辰

  皮埃罗瘦弱年幼,备受欺凌,在孤儿院里圈子不易像新来的孩子开放,他被孤立,霸王犹太男孩雨果把他打得晕厥差点鼻梁骨折,投奔碧翠丝姑姑火车不幸与希特勒青年团同一车厢被抢走仅有的三明治,还有在曼海姆车站上遇到踩皮埃罗手指却若无其事的将领。这些人穿着制服,褐色衬衫黑色短裤和领带,菱形臂章上有四角弯折的十字,皮埃罗记得很清楚,他希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一套制服,能够体面不遭人嫌弃。读到此处隐约不安,初读书名,山顶上使人联想起与世无争无忧无虑山林生活,但一页页读着只感觉一股幽幽的寒意升腾起来,碧翠丝姑姑在山顶上富有人家管家,男主人是谁相信不少读者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1935年的贝格霍夫一切都非同寻常,这里是阿道夫·希特勒的故乡,8岁那一年皮埃罗得到了梦寐以求生日礼物,一套希特勒青年团制服,他想自己终于能无所畏惧归属于某个团体,忽略了自己曾被他们欺负,并不确定自己是否想成为这样的人。当皮埃罗背叛了姑妈、恩斯特和埃玛,“他异常平静地站着,他清楚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他双腿并拢,把右臂向前伸直时,指尖擦过窗玻璃,他向元首敬了个礼,不知不觉这个动作已然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他烧了安歇尔的来信,对厨师司机捶着桌子大吼发号施令,担任核心会议记录员听着几座集中营的规划建设,他的信仰男主人,这使他在山顶上得以生存不被送走或受到惩罚

  时过境迁。他仍轻声问自己会得到宽恕与原谅吗?良心无时无刻不在受到谴责,若不是战争结束,不知他会变成哪一幅面孔

  就算世界荒芜,总有一个人,会是你的信徒,这大抵是寒冷中唯一的慰藉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二):伪装无知才是最大的罪过

  “不要假装自己一无所知,伪装无知才是最大的罪过”。人生真的是很可笑曾经引以为傲的事迹坚定不移观点会在某一天变成别人眼中的罪责和自己内心的歉疚。像豆友评论中所说,错的不是他,是那场战争,而背负着战争的过错与杀害别人性命的他要如何从过去的阴影中挣脱出来,获得内心的平静?那个曾经的好友犹太小男孩会是他的救赎嘛? 想到皮埃罗刚到山顶上,厨娘给他安排活让他跟着自己一起去杀鸡,在路上他感到新奇幻想着是不是要和鸡做游戏什么的,可是当看见厨娘手起刀落把鸡头和鸡分离的时候,他的身心感到极度的痛苦,他回想到和母亲住在巴黎的时候也感到过那些悬挂起来的没有头的鸡,家里生活没那么紧的时候妈妈会买上一只回去,给鸡拔毛,料理,会对皮埃罗说这样一只鸡够吃一个星期呢!那个时候的皮埃罗大概是沉浸在对美味向往中,因为我们知道他和姑妈碧翠丝都喜欢吃鸡肉三明治,厨娘说这大概是费尔舍家族的遗传。无论是皮埃罗还是皮尔特在吃鸡肉的时候大概都会自动忽略鸡被杀时的惨状,只想品尝鸡肉的美味,就像他跟在那位男主人身边时,让他身心振奋的是品尝到一点权力快感,哪怕只是那么一点点,而他不会去想他男主人的权力从何而来,又要去做什么,他所记录的那些会议背后意味什么,哪怕知道那么一点点也会逃避,他把犹太好友的信烧掉,用他狐假虎威威严告诉厨娘,他不想再看见来自那位好友的信,仿佛他不知道那些事情就没有发生一般。他的三个名字,小狗,皮埃罗,皮尔特,他到底是谁呢?找不到自己,他谁也不是。 《山顶上的男孩》想一想还真是个孤独的书名,巴黎是山顶上的皮埃罗想要摆脱的过去,又是山下的皮尔特想要到达的未来,然而,发生过就是发生过,怎么可能消失不见呢?人生注定要痛苦地负重前行啊。这位作者的书目前看了两本,另外一本是《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主题都是世界大战和孩子,看完心里真是难过,就像心口压了重重的石头一般,我们大概无法,也不能摆脱历史,从而开心快乐的生活下去,仿佛一切都不曾发生,或者觉得那些都是过去的人的错,我们不会再犯那样的错误。 希望,以后有一天,每个孩子都能平安快乐地长大,他们信仰的将是爱与平等自由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三):這並不是一本小清新少年文學

  感謝柒書坊的活動,不然我估計壓根不會翻開這麼一本小說。 這應該是約評的第一本書,與其說我對這本書感興趣,不如說是一腔熱血想要參與活動而已。小清新的封面不介意,小男生主角的少年文學不介意,連有些矯情的封面上的摘錄都被無視掉了,簡介也忘了讀。 直到收到書,拿在手上才開始擔心,要是不喜歡,這書評可就寫不出來了啊!腰封上寫着“就算世界荒蕪,總有一個人,會是你的信徒。”,我一臉尷尬,難道這是愛情小說?還是宗教相關的小說?!翻開書,最初的兩頁更加是讓我有些恐慌,怎麼從7歲開始寫,主人公是有多小啊。

  幸好,隨着故事的展開,情節變得琢磨不透,讓人放不下書。 開篇,皮埃羅正處於暫時的和平年代,父親的PTSD症狀卻讓人清楚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即使擁有皮埃羅和他母親那麼多愛,皮埃羅的父親最終還是敗於戰場的可怕記憶。這幾乎是全書爲數不多對於戰爭的直接描寫,只有兩三頁,但是絕對看完全書都忘不掉。 接下來就是繼續爲皮埃羅向山上走做舖墊了。有好幾個小細節很有趣,看着那麼清新的小封面,我以爲皮埃羅是個有着天使心腸的孩子,也許故事是像海蒂一樣發展,然而我錯了。皮埃羅並不是一個溫柔的讓人心疼的小孩,相反地,他是一個平常,甚至有些殘酷的人。在受到欺負的時候,他絕對不默默忍耐,甚至期待成爲欺凌的一方。剛看的時候會不懂,爲什麼要把一個小孩兒描寫的那麼殘酷呢,少年文學不是應該光明而美好的嗎。但是看到後面就會發現作者的用心了,如果沒有之前的舖墊,後文的發生就沒有那麼合理了。然而這裏並不打算劇透。

  直到進入了山上的大宅裏,故事才算真正的進入了軌道。不想說宅子裏都有誰,但是讓人震驚的是皮埃羅的殘酷越發嚴重,像是失控的列車,爲了達到目的地,不惜橫衝直撞,傷害身邊一個又一個的人。幸好在他繼續黑化之前,戰爭結束了,他不再是那個狐假虎威的少年,一夜之間他可以說失去了信仰,徹底的意識到自己曾經的行爲是多麼可惡。 封面有一句引言,“不要假裝自己一無所知,僞裝無知纔是最大的罪過。”,看似是在批判皮埃羅。但是我卻不完全認同,對於一個從七歲起就在德意志思想薰陶下成長的孩子,要求他一直保持善良纔是最不可能的吧。感謝作者沒有爲了凸顯大魔王的黑暗而像其他少兒文學一樣用所有人的善良去和大魔王做對比。而且相比之下,皮埃羅真實的惡更加顯現出善良的難能可貴。

  全書結尾,只用了很小的篇幅講皮埃羅長大後是如何背負着後悔愧疚生活。如果這是一個更加嚴肅的作品,其實可以展開再寫一本和本書一樣厚的故事了,皮埃羅痛苦歉疚的活着,戰後的人們卻也展現出了他們的樂觀和堅強不息。不過這是一本小書啊,所以皮埃羅只是回到了成長的地方,找回了兒時的好友,講述他所經歷的,整書成爲了一個完美的環。

一點小感想

  最近關於二戰的書有些火,這不是我看得第一本了。之前覺得比較好的還有巴黎燒了嗎?,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講的都是侵略方的故事。是的,戰爭很殘酷,大家都已經聽的耳朵出了繭。但是,是不是做欺壓人的人就能逃過劫難呢?這些故事都告訴我們,並不是這樣的。除了少數像希特勒這樣反社會的人,大多數正常人因爲人的本性,都會對傷害感到抱歉。不能說這些故事是想要展現人性的善良的一面,但是的確提醒了我們,戰爭中,不管是哪一方,作戰的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感情,和你和我一樣的人。不能因爲立場不同而殺紅了眼,忘記了人性。不過既然大家都是高級動物人類,有什麼問題不能坐下來好好談呢?願世界和平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四):假装一无所知也是一种罪

  《山顶上的男孩》是作者约翰·伯恩继《穿条纹衣服的男孩》之后又一本二战题材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讲述不一样的二战故事。大多数描写二战的作品都倾向于从被害人的角度讲述战争的残酷与纳粹的冷酷,本书独辟蹊径,以希特勒身边的小男孩视角反思二战。

  主人公皮埃罗的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国人。一家人生活在巴黎,却因为战争变得支离破碎。父母相继离开之后,他成了一个人孤零零地活在这世界上了。孤儿院里被雨果欺负,在去找姑妈的一路上被拉尔夫、希特勒青年团的男孩们霸凌,我想他是希望自己变得强大,变得无所畏惧。于是,在纳粹思想的潜移默化中他从山下那个纯真的皮埃罗成为了山上那个可悲的皮尔特。

  作者用名字的改变,对儿时好友安歇尔的态度转变等一系列细节对比塑造了不同时期的主人公。前者天真烂漫身世可怜,后者乖戾跋扈、一错再错,却同样让人感到隐隐作痛——是谁让年少的他逐渐陷入战争的漩涡中?假如没有离开孤儿院一切会不会不同?可惜这世上没有如果,小说中亦是如此。

  印象最深的是赫塔与皮尔特在贝格霍夫最后的对话,也将故事引向高潮

  quot;别妄想了,我们没有资格请求原谅。"

  quot;但我只是个孩子,我不知道,也不理解。"

  quot;你山上背负了几条人命,你的良心是会受到谴责的。……不要假装一无所知,伪装无知才是最大的罪过。"

  为何包括皮尔特在内的许多人都知道主人希特勒制订的许多计划,却少有人像恩斯特和碧翠丝一样勇敢地站出来对抗?在社会环境动荡,比如纳粹时期,许多人都茫然的,因而独立精神人格显得尤为重要。假如一个人失去思考,没有强大的内心,随波逐流

  尽管皮尔特虽然年幼,却也明白计划的内容,并非没有恻隐之心,但却更希望被希特勒关切,继而成为一个狐假虎威的人,更成为希特勒的拥趸。而他只是书中那些假装一无所知甚至不知悔改的大人们缩影年幼无知终究只是一个冠冕堂皇借口,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皮尔特最后凭着自己孩子的身份躲过一劫,但正如赫塔所说,他的良心从未有片刻的安宁。四处游历时目睹战争造成的创伤,与旧友重逢却遭遇鄙夷,让他最终决定不再逃避。可笑的是仍有许多人沉浸在过去,更无任何悔意。

  不要假装一无所知,否则终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山顶上那个男孩。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五):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就算世界荒芜,总有一个人,会是你的信徒。 文/文小妖

  从《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开始就很喜欢约翰·伯恩讲述故事的方式。他以儿童的视角和理解向世人揭露了纳粹的罪行。书中,他以孩子的纯净衬托出第三帝国的“恶”,震撼读者的心灵

  今天,阅读约翰·伯恩的新书《山顶上的男孩》依然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此本一贯延续了《穿条纹衣服的男孩》的写作方式,故事依然从孩子身上展开,以男孩皮埃罗的成长经历来衬托出纳粹的残暴恶行。

  在入住风景如画的山顶豪宅贝格霍夫之前,皮埃罗是一个品性纯良的好孩子,只可惜命运对他的眷顾太少,父母的早逝,导致他成为了孤儿。后来,父亲唯一的妹妹碧翠丝找到了他,他此后有了依靠,在贝格霍夫的八年里,他成为了希特勒思想的附属品,身上竟然背负了几条人命(包括他的亲姑妈碧翠丝)。从此,世间再无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皮埃罗,只剩下一个对希特勒唯命是从的德国男孩皮尔特,他暴戾残忍,没有明确的是非观,成了纳粹思想侵蚀下的可怜虫……一个人的改变竟然如此可怕,行为令人发指,这样的改变究竟都是皮埃罗的错吗?显然,不是。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皮埃罗一直待在西蒙妮和阿黛勒姐妹俩的孤儿院,那么他的命运是否又是另一番景象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众所周知,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甚是深远,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当皮埃罗的名字变为皮特尔的时候,他的命运已悄然驶入了另一个轨迹……

  住在贝格霍夫的时候,希特勒用自己的方式将一个善良天真的男孩变成了一个心灵扭曲的怪物,他对此深感满意,殊不知,他是用一种残忍的方式毁掉了一个孩子。其实在我看来,皮特尔的变坏是环境使然。首先,他刚到贝格霍夫的时候,上至他的管家姑妈碧翠丝,下至女佣厨子司机都给他造成了一种压抑、恐怖的氛围,让幼小的他对未见面的男主人从心理上先有了一种敬畏之感。他的好奇从来没有人给予过正面的解释,他对贝格霍夫里的一切感知都是来自于侧面,仆人们的谨言慎行、做事的谨小慎微等等,这些无疑压制了他的孩童天性,让他被迫过早的接受大人的思维,过于揠苗助长。

  其次,所有的大人(包括希特勒)都把他当做孩子一样看待,但没有一个人是愿意换位成孩子的角度对他进行思想的教育和引导(特别是皮特尔的姑妈),因此他只能靠有限的理解和思想去感受一切,他已失去了最基本的是非判断能力,他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来自于希特勒,所以他变成了一个没有自我的可怜孩子。虽然在物质上,他过得很优渥,但是在精神上,他是一个被所有人抛弃了的孩子。他没有安全感、不相信任何人,向希特勒告密害死了姑妈和其他人,是因为他迫切希望得到希特勒的认可,在纳粹部队里站稳脚跟。他可怜的自尊和自信仅仅是来自于身上的那套制服,当脱掉制服后,他什么都不是。在某种时候,他更像希特勒的一个玩具,一个随时可以丢弃的玩具。

  皮特尔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讲述关于二战和纳粹的方式有很多,但我很喜欢约翰·伯恩的这一种讲述方式,温情包裹着的残忍最为震撼。最后的结局精炼惊艳,直击人心……

  如果可以,我还是会一直怀念那个可爱的小男孩皮埃特!

  《山顶上的男孩》读后感(六):我们心中善良的血是如何渐渐变冷的

  an书叔& 一年好时光

  今天我要推荐的这本书叫《山顶上的男孩》,一本非常特别的关于二战题材的小说。

  这本书的作者约翰·伯恩是爱尔兰畅销书作家,其创作的另外一本《穿条纹衣服的男孩》,几乎囊括了欧美所有文学大奖,全球畅销700万册。

  我们先来看看这本2017年才在国内出版的新作(以后有机会,我会推荐一下那本超级畅销书)。

  1

  皮埃罗是个混血男孩,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法国人。这段跨越种族的浪漫爱情,本来也应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

  不幸的是,皮埃罗的父亲参加过一战,患上了战争创伤后遗症。为了摆脱这段梦魇,这个心底善良的男人终日与酒精为伍,最后选择了卧轨自杀。

  皮埃罗的母亲是个美丽而坚强的女人,一直试图用自己的委屈和忍耐挽救丈夫。当丈夫离开后,他独自抚养皮埃罗,却因为操劳过度患上肺结核死去。

  7岁的皮埃罗成了孤儿,楼下好朋友的母亲收留了他。

  那时正值二战爆发前夕,希特勒正在大肆屠杀犹太人,而美、英等大国却无动于衷,甚至拒绝向犹太人提供庇护,整个欧洲的犹太人都不安全。

  皮埃罗的好友一家也是犹太人,他的母亲为了皮埃罗的安全,不得不将皮埃罗送进了一家声誉很好的孤儿院。

  在孤儿院,皮埃罗虽然经常被人欺负,但日子过得也还不错。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原来是从未谋面的碧翠丝姑妈听说他的情况后,要接他去跟她一起生活。

  当皮埃尔踏上从法国开往德国的火车,他和碧翠丝姑妈都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一个无可挽回的错误决定。

  2

  在德国巴伐利亚阿尔卑斯山脉上的萨尔茨堡山顶的一座房子里,皮埃尔见到了漂亮的姑妈。

  姑妈是这里的管家。她教了他很多繁琐的礼仪,并且提出了很多让他不理解的要求,比如让他改称皮尔特这个德国名字,断绝跟好友的联系,不再提起巴黎生活的一切。

  姑妈警告他,即使想也只能在心里想,就是不能说出来。

  直到房子的主人终于出现,皮埃罗才隐隐知道这一切是为了什么。

  这座房子叫贝格霍夫,它的主人叫希特勒。

  3

  皮埃罗并不知道山下的希特勒是什么人,却被一种叫做权力的黑暗磁石吸引着,像飞蛾扑火一样紧紧依附在这个令人畏惧的小个子男人身边。

  渐渐的,那个曾经纯真善良的皮埃罗不见了,他忘记了自己的朋友,忘记了巴黎的生活。他甚至忘记了姑妈碧翠丝的爱,背叛了她和她的司机男友恩斯特。

  于是,在圣诞钟声敲响的夜晚,姑妈和男友被枪决了。而他冷血地站在窗户前,仍然没有忘了朝着希特勒敬礼。

  从那一刻起,他成了真正的孤儿,也终于摆脱了皮埃罗的身份,成了彻头彻尾的皮尔特,成了所有人口中既厌恶又畏惧的“山顶上的男孩”,就连他喜欢的女孩也不愿意再理他。

  他有时觉得羞愧,有时候又满腔愤怒,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事情,应该得到原谅。

  在他16岁那年,他誓死追随的偶像自杀了,这幢房子里的人也都跑了。一位女佣临走前鄙夷地告诉他,不要再假装对自己犯下的错一无所知,伪装无知才是最大的罪过。

  他终于有些明白了,有些错误是不值得被原谅的,哪怕你年纪再小。于是,他被捕后在监狱里开始装哑巴,释放后到处流浪,居无定所,用放逐自己年轻的肉体来忏悔和赎罪。

  直到有一天,他与儿时的好朋友再度重逢,他明白了自己应该做什么。

  4

  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谁也不知道皮尔特还会不会变回皮埃罗,也不知道他最终能不能走出内心的阴影,摆脱跟他父亲一样的命运。

  小说篇幅不长,情节也不曲折,透过一个孩子黑化的过程,来表达反战主题,这是小说的高明之处。

  美剧《博斯》的硬汉主角说过一句话,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条狗,一条是白狗,一条是黑狗,你喂养哪条狗,哪条狗就会长大。

  小说也传递了类似的观点。善和恶是我们内心的一对双胞胎兄弟,他们都有自己生存的土壤,不分小孩还是大人。

  哪怕是一个孩子,当他向着黑暗面靠近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变成冷酷的人。

  小说中,皮埃罗的黑化有一条清晰可见的铺垫过程。

  在被好友母亲送去孤儿院,一个人登上火车前的怨恨。

  孤儿院里,一个比他大的男孩老是打他,有了欺负人总比被人欺负好的想法。

  坐上去姑妈那里的火车时,一位蛮横的中年妇女毫无来由地赶走一位孤独的老人,他只能旁观,无力帮忙。

  在转车的过程中,一位穿着制服的德国军人撞倒他,狠狠地踩他的手取乐。

  另外一列火车上,一群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欺负他,抢走他仅有的面包。

  当他在山下小镇看到橱窗里陈列的制服时,心里油然升起一种向往。

  司机恩斯特的话,狠狠地命中了他受伤的小心脏。恩斯特说,人们为什么喜欢穿制服?因为穿着制服的人相信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穿上制服,他就可以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肩章、风衣或是长筒靴——制服能让人纵容内心的残暴而毫不感到愧疚。

  问题是,可怜的皮埃罗并没有听懂恩斯特话,那其实是一种厌恶和讽刺。

  当希特勒把希特勒少年团的制服当成礼物送给他,并且委任他为小队长时,他没有意识到这仅仅是一个没有实质意义的空职,却在那一刻发誓要永远忠实自己的元首。

  我们无意细叙希特勒是如何改造一个小孩的思想的,因为这并是一个令人愉快的过程。他就像一条可爱的小狗,为了得到主人的一句赞赏和肯定,想尽办法取悦主人。一转身,却耀武扬威对周围的人发出威胁的叫声。

  当他亲手把姑妈和恩斯特送上断送台时,小小的心灵已经全部被权力的欲望攻陷。

  以致于当他坐上希特勒坐过的位置时,忍不住幻想自己就是大权在握的元首。

  其实当小说进行到这里时,似乎显示了一种隐喻。据说,希特勒本人也是混血儿,皮埃罗从某种意义上很有可能就是希特勒本人。作者用这样的艺术创作手法,似乎也有意在探索这个恶魔的成长心路历程。

  这也解决了小说的关键BUG。

  众所周知,希特勒一直在狂热地推进纯种人、纯种思想计划,不仅大肆焚烧非德意志思想的书籍,也在种族清洗过程中残杀了近600万犹太人。

  而小说的主人公正是他憎恶的混血人种,怎么可能因为碧翠丝是他的管家就好心收留这样一个孤儿呢?更不要说还亲自教导、培养他。

  5

  不要因为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孩子,就认为小说是幼稚的。小说在探讨了纯真如何被污染的同时,也折射出成年世界巨大的无奈。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说,只要人活着,罪恶就存在。所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接触罪恶。

  在山顶的房子里,几乎没有人喜欢希特勒。他们都知道他的所作所为,可是又被逼无奈假装看不见,因为呆在这个杀人魔头身边,随时随地都有掉脑袋的危险。

  但与皮埃罗不同,他们守着心底最后一丝良知,不能阻止罪恶,但也不助长罪恶。甚至,恩斯特站在了正义的一方,姑妈碧翠丝为了阻止皮埃罗滑向罪恶的深渊,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厨师埃玛为了救出被皮埃罗施暴的女孩,也被赶出了房子,从此不知去向。

  还有那个叫赫塔的女佣,在最后离开房子前说,“你真觉得在这山顶上制订的计划,我全都一无所知吗?还有那些在元首书房里讨论的事,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吗?别妄想了,我们没资格请求原谅。”

  也正是她警告皮埃罗说,伪装无知才是最大的罪过。

  即使她们没有参与罪恶,仍然觉得自己不可饶恕。

  小说的背景是二战期间,又有希特勒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皮埃罗变成纳粹的帮凶似乎是一种宿命,谁也无力阻止结局的发生。

  但是,平凡人的生活,就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吗?

  当我们不敢去扶摔倒在地上的老人。

  当我们不敢给陌生人带路。

  当闺蜜、朋友都变成了坑人、背叛的代名词。

  当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防备。

  当我们的道德底线一降再降。

  我们心中的血液也一样在渐渐变冷。

  厨师埃玛曾对皮埃罗说,我不知道现在的你到底是谁!但你曾经是谁,我记得一清二楚!

  但愿我们仍然记得自己是谁,记得来时的路,也知道哪一条是坦荡的归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