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读后感10篇
《聚会》是一本由[爱尔兰]安·恩莱特著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聚会》读后感(一):让人窒息的阴沉 ——读《聚会》
作者的语言给人的感觉就是阴沉,阴沉到呼吸和心跳都放缓了,阴沉到周围的一切都恍惚了,阴沉到似乎世界都静止了。读了会被作者的语言深深地感染着,深陷在主人公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聚会》作者叙述的方式与其说是敞开心扉式的,不如说是透骨式的。像X光片,没有丝毫掩饰和包装,全是赤裸裸的,近乎丑陋,但又真实的呈现,包括性,包括家庭关系,“我独自一人,一字一句地把那件往事,如同根根白骨一般,排成一行。”
《聚会》目的不在于讲述一个故事,它的叙述多在女主人公的记忆、幻想与现实三者之间来回穿梭。
哥哥的自杀惊醒了她,她对记忆碎片中的过去像刮骨一样剖析,试图呈现出它的真实样貌。女主人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家庭环境充满了愤恨,她认为母亲疯狂生孩子的行为是自私的,她隐约意识到外表优雅的外婆隐忍了性侵这种恶行,同样,女主人公的愤恨还表现在对自己生活的反思以及对性的直白描述,揭示了性动物本能的一面。
作者对过去和现实表达的愤恨和怒吼,压迫的人要窒息了,似乎人生全是灰暗的,没有了出口。
但女主人公在努力试图理解优雅但又隐忍过活的外婆的不易,试着理解她父母对于性的无法控制的原因,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人,甚至也试着去了解对哥哥实施性侵的那个男人,慢慢地她和自己的过去和解了。不管好的还是不堪的,那些都组成了她人生的一部分。
哥哥的孩子的出现,以及她自己的女儿们和丈夫对于她的爱和意义,让漂浮的她终于要落地了,她最终找到了人生的出口。
《聚会》读后感(二):聚会
家庭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吵闹,憎恨,彼此厌恶,但最终有一样东西牵连着彼此,那就是每个人的爱,即使每个人爱的表现形式与方式有很大差异,但最终在一起。拥有12个兄弟姐妹的家庭更是强化了这种彼此的厌恶与彼此之间的亲情,弟弟黎安的死让姐姐痛不欲生,小说前半部分通过姐姐的幻想来讲述海格迪家族的诞生与始末,通过这种臆想的方式来为死者营造一个好的出身以及良善的家庭;弟弟的死使姐姐陷入无休止的痛苦与自责当中,即使本身与姐姐没有太大责任,后半部分在一种猜测中,使姐姐更难接受八九岁时弟弟被整天出现在外婆客厅的男人侵犯,或许正是这个曾经埋下的祸根,而导致弟弟的自杀,正是在这种自责与悲愤中,让姐姐变得痛苦,变得刻薄,甚至出现婚姻危机。
全书更有一亮点就是作者文笔的锋利与刻薄,通过姐姐的独白那种刻薄,讽刺,挖苦更有味道。
《聚会》读后感(三):各种生命体的组成形式?
爱尔兰女作家安·恩莱特的《聚会》描述了爱尔兰海格迪家族的孩子们的故事,这些人生经历用语言语言文字难以抒发的悲伤和无助。
混乱的父母,混乱的家庭,充斥著争吵之下的深情相爱,原生家庭对生活于其中的孩子影响是深远的,书中的各类语言的描写,真实直白又简单,告诉了我们真实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形态。如何不泯灭自己的理想,如何学会在大家庭而且是不那么的谐的大家庭里生存的很好,又如何学会保护好自己,去爱那些值得爱的人,这些从书中的人物命运结局里都可获得深思。
书中以女主角薇罗妮夫的视点展开,透视了家庭、社会丝丝缕缕的互相影响。而生活于原生家庭的环境,是否和平,充满了爱与温情,直接导致了家庭的二代,三代的成长因子。家庭中个人的不幸总是会在以后的生活里留下痕迹。
学会顺其自然好好爱爱自己的人,好好活好属于自己的精彩每一天。沉痛的领悟。
失去了便是永远失去了,活着的人总要找到坚强活下去的理由。曲终人散的凄凉不必放在心上,乐观才是生存下去的基石。
《聚会》读后感(四):聚会
这还是我第一次读到爱尔兰作家的作品,自然是抱着一种新鲜感开卷的。平时接触的西方文学中,如果说英国文学,那是十分熟悉的,然而对于爱尔兰,却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而要想真正深刻的理解一个作家的作品,他身上的民族烙印、生活经历又是不可忽视的。
《聚会》这部小说初看感觉只是在讲一个家族三代人的故事,字里行间还总有些让中国人觉得应该更含蓄隐晦的东西,如果不去深思,可能也就就此停留在表层的印象中了。但是随着你读下去,思绪却不知不觉的沉浸在了作者的笔端。以一场葬礼为切入点,这种灰暗几乎奠定了整部小说的基调。那种压抑的深沉让你感觉难以把自己从小说中抽离出来,想要逃离,却又难以自拔。虽然依稀有些暗暗的黑色幽默,整部小说的色彩依然基于暗色系。也许是赤裸裸的现实主义风格,也许是太过深沉的主题,读的时候那种透不过气来的压迫感让人几乎无法呼吸。
也许要想真正的理解作者,读懂这部小说,还需要在小说之外做更多的功课,更加深入的了解爱尔兰这个民族,以及爱尔兰文学的基因,到那时再回过头来重读这部小说,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聚会》读后感(五):说吧,聚会
文/小书蠹找乐子
人来人往的聚会并无欢欣,因为它是因葬礼而起。安﹒恩莱特以《聚会》命名小说,怎不教人侧目?
小说以主人公薇罗妮卡的视角,讲述了由哥哥黎安葬礼牵扯出的家族故事。母亲生育了12个子女,人越多,彼此却越生疏;一家人有着共同血脉、共同渊源,却根本谈不上认同和关爱。所以,仅凭一场出于义务的聚会,非但不可能拉近距离,反而愈显寂寞。相对而言,薇罗妮卡与黎安年龄相近,感情最好,也许她是这场貌合神离的聚会中最认真的,但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一种抽离感。
《聚会》的叙事手法,像是带我们深入主人公的记忆中,主观色彩浓烈,且充满不确定性。薇罗妮卡回忆往事,外祖母的故事、母亲的口述、孩提时代的见闻,以及那些可能改变了她和她兄弟姐妹的人生的不忍卒睹的伤痛。客观上模糊的记忆和主观上拒斥的真相都增加了小说的虚幻,薇罗妮卡时常揣测尔后又否定,倾诉尔后又隐藏,真实的人生和家庭关系仿佛梦境,语言和行动都能作伪,唯一能够确定的只有飘出的气味、温度和质感,补充着故事的血肉。
在这样的叙事氛围中,无论读到怎样的故事我们都不会太惊讶。外婆和怪房东的故事、母亲不间断的怀孕、孩子们遭遇的性侵,仿佛都是表象,我们无意像主人公一样纠结历史的真相。这个疏离怪诞的家族和我们在聚会上听到的故事一样,不自觉地为其中的夸张下了定义,却难得深究讲述者的伤痛。在《聚会》中,上一代对子女的疏离持续引发下一代生理或心理的创伤,但读者更多的不是同情人物的命运,而是思索共性的寂寞。家庭关系是世俗意义上维系情感的纽带,并不足恃。一定要捆绑在这种不得不履行的爱中,就像执意在喧嚣的聚会中寻找慰藉,是注定要失望的。
透过聚会的表象,照见人生的需求。当下,在信息技术将人与人紧密连结的时代阅读这样一部作品,反而觉得大有现实意义。浅社交、伪亲情,设置了虚妄的障碍,到头来,真正能一吐而快的聚会缺失了。不是因为天人永隔的葬礼,这种亲近的疏离感才是安﹒恩莱特的《聚会》令人不安的原因吧。
——丁酉年读安﹒恩莱特《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