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下游老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下游老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16 21: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下游老人》读后感精选10篇

  《下游老人》是一本由(日)藤田孝典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页数:201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下游老人》读后感(一):人口老龄化的危机

  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不仅仅给国家经济带来影响,更多的也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不可想象困难

  藤田孝典,1982年出生。日本社会学家,圣学院大学人类福利学系客座副教授。反穷困网络绮玉地区代表,黑心企业对策计划共同代表,日本厚生劳动省社会保障审议会特别委员。他以社会工作者身份在第一线展开活动,并针对生活保护与生活穷困者支持理想状态提出建言。著作包括《一个也不让他们被杀掉》《下游老人》等。

  作者藤田孝典在《下游老人》一书中,提到日本现今存在着爆发“全民晚年总崩溃”的危险老年人贫困不仅仅指生活中的贫困,严重威胁到了生存。

  “下游老人”意指无法维持一般的生活水平,被迫过着社会底层生活的老年人。作者并没有歧视和讽刺“下游老人”的意图,而是想要将它作为一个社会现实概念,用来揭示眼下老年人窘迫的生活与其内部隐含的问题,让大家更好地理解。

“下游老人”的具体标准:三个“没有” 1、收入少到没有; 2、没有足够的的储蓄金; 3、没有可以依靠的人”。

  农村里的老年人,年轻时候只靠体力活养家糊口,可是老了以后,无法再进行体力劳动,没有了经济收入,自然没有了收入,再加之身体上的一些疾病需要医药费,之前的积蓄只能够温饱,有的甚至温饱都不能够满足。 在我身边就有一位孤寡老人眼睛残疾行动不便。虽然有妻有子女,可都不在身边,独自一个生活在危房几十年,每天的乐趣就是出去找人说话聊天,可他身边独居的人只有他一人,别人家都是有子女或者有妻子作伴的,幸运的是他还能给自己做点吃的,偶尔子女也会拿些东西给他。 前段时间新闻里一个七、八十岁的孤寡老人,在自家阳台上喊“救命”被邻居得知并报了警,警察了解过后差点落泪,原因是这位老人是因为几天没有东西吃了,饿的没办法才叫“救命”的,平时女儿都会按时给老人送吃的,可是却在那几天没有送食物给老人,家里什么食物都没有,老人家饿的没办法了,才这样子做的。 “长寿真好”都觉得活的长久,命就好。可有一天,“长寿者”将成为社会的负担

“下游老人”的问题同时还会给社会带来4个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1:父母一辈与子女一辈会一起被拖垮。

  如果父母的生活陷入困境,很多子女也愿意伸出援手,但如果子女本身的经济状况就已经紧张了,如何才能更好的解决父母的困境呢?所以,两辈人,会一起垮掉。

负面影响2:价值观的崩溃

  如果事态演变到老年人把年轻一代都拖垮的地步,“下游老人”首当其冲地受到世人指责。嫌弃老头老太的人会越来越多。

负面影响3:年轻一代的消费低迷

  如果“下游老人”受不到社会上人关注尊重,那么现下的年轻人就会提前为自己的晚年做考虑。如何才能让自己的晚年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首要条件要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就要牺牲许多平时的消费,比如买车买房一定不会再考虑了,生活开支方面也会越来越节俭,生活就会过的紧巴巴的。

负面影响4:

  加速少子化的进程 “下游老人”的问题严重化以后,自然会有不少年轻人想在生育、教育孩子这一块收入里减少一些开支,为自己老年以后的生活多做打算,自然就会想着不添孩子就会减少许多开支。做“丁克“一族,无不失为最好的办法。

  作者在文中提到,“下游老人“的问题,已经不只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而是关乎全体国民切身利益的问题。

  《下游老人》读后感(二):老无所依的焦虑

  这本书行文类似博士研究论文调调,反映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国还是很有启发意义的,毕竟谁都说不准未来天朝社会会不会步日本的后尘。下面是我读完后一些简单总结

笔记:是什么&为什么

  下游老人是什么?—— 没收入、没储蓄、没依靠的社会关系 —— 的老人

  为什么会成为三无老人?

  1、疾病&重大意外花光了钱 2、意外导致无法继续工作:子女啃老/患病/失业 3、失去了原计划的收入:少交了几年社保导致养老金比到手的少;拿不到补贴; 4、中老年离婚:离婚导致养老金减半、负担抚养费等 5、老年痴呆症,且无人依赖:独居老人一旦患上这个病,一是没人会发现(自己也不会察觉),二是容易被诈骗

作为年轻人得到的启示

  1、自由职业者有较高风险

正规雇用的事态是非常严峻的。2014年非正规雇用者占国内总劳动人口的37.4%,从20年前的20.3%来看,可谓是有了大幅增加。本来,非正规雇用的做法起源外语翻译等需要高度专业技术领域,专业人员以自由承接的形式包干业务。这种做法从一小撮专业领域逐渐扩大,如今已经作为一般的劳动模式固定下来。这种做法开始大幅推广的时间点大概在2000年,那个时代“自由职业”的概念大受追捧,在年轻人中广泛普及。在当时,这是一个自由且新颖的工作模式,得到了人们“真潇洒”一类的正面评价,成为风潮。实际上,这只为资方削减人工费做出了贡献众所周知,它的流行成为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原因。

  日本在2000年开始在年轻人中推崇自由职业者的观念,中国在2015-2017年开始流行freelancer工作方式,知乎上斜杠青年变多,然而问题在于,跟随者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都尚未步入老年,没人能预测我们的未来是否会像日本一样,还是有所改变

  但不论如何,自由职业的风险显然过高,如果不是自由职业能够比稳定普通工资高出2-3倍的话,还是不建议做。

  2、不要过于乐观

  书中的案例里,有不少老人是:“我本以为会有...”,但事故发生之后,才发现自己一无所有,过去的过度乐观使得自己在做事上不留退路,才导致生活悲惨

  比如说本以为经济稳定发展,养老金也会越来越多,但退休后才发现养老金一年比一年少; 比如说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几年里肆意消费,到老年时期发现房子交不起房租,且收入也没了; 比如指望着子女养老,结果发现女儿因为抑郁症还得自己来养活; 比如说生了大病,才发现医保根本付不起所有的费用

  所以说日本青年的低消费欲望是有原因的,那些乐观的人,老了不都被啪啪打脸了么?中国的佛系90后,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

  《死亡笔记》里有个外传说的是kira想要消除掉所有60岁以上的老人,这样社会生产力就能大幅度提高说实话,我在大学前几年也是有类似的激进想法,认为社会无非就是弱肉强食黑暗森林法则,如果人口减少了,整体福利水平不久提高上来了么?然而看完这本书后,才发现,每个人都有可能沦落为“被消除”的那一群人。书中有句话说,社会是由10%的富人和90%的穷人构成的,除了顶端的10%在上升之外,其余90%,都是在不断下坠。因而那种“个人努力就是一切”的想法,只存在于二元世界罢了。

  这种分化与下坠,如果自然发展,只会导致整个社会体系的崩塌,而上面的10%自然也无法自保。这或许就是国家需要维持社会稳定的原因吧。

  《下游老人》读后感(三):贫穷不是人的罪过,那么有罪的到底是谁?

  要有多少钱才能安度晚年?

  藤田孝典说年收入400万日元以下,即使有一定的积蓄,也会因重病等意外情况瞬间花掉所有积蓄,成为贫困无助的“下游老人”。

  吓得我赶紧去查了一下日元的汇率!结果悲剧地发现,不用等到老去,按日本社会的标准来看,我已经是贫困人口了。还等什么晚年崩溃呢?

  抛开数字不说,这其实在警醒所有悠哉度日的年轻人,未来的日子并非如你想象。

  原本人生是按照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找到好伴侣——结婚生子人生赢家的模式在运作的,但是晚年生活也不会是躺在沙滩上晒太阳、坐游艇出海这种梦想的日子。

  换句话说,能享受安逸晚年的人只是极少数。而且这极少数人就是那些年纪轻轻就站在了人生终点线的那些人。

  这样说来,是不是人生觉得很绝望前途一片黑暗?

  所以我们为什么还要每天苦哈哈地去工作呢?我们为什么还要勤俭节约攒房子的首付呢?为什么还要抚养一个根本不可能赡养自己的孩子呢?

  这就是“下游老人”带来的消极的社会影响:年轻人的消费低迷,甚至拒绝结婚、社会少子化。

  “下游老人”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些孤独无助的老人的问题,它其实是社会所有阶层、所有年龄的人都要面对的问题。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而且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我们年轻时多么努力,都有可能有老无所依的一天。

  因为人生说到底,不是一路向前疾驰的列车,它其实是西西弗斯推动的那块沉重石头,无论你怎样拼尽全力,它还是会遵照本性义无反顾走下坡路。我们追赶的前方,实际是体力更加衰弱、朋友更加缺失、保障更加无力的晚年。

  你能保证永远不生病吗?你能保证自己的子女一定不啃老吗?你能保证自己的婚姻永远牢固吗?

  正是因为人生具有这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贫困并不是什么可耻事情,反而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事情。无论你是睁着眼接受这个事实,还是捂着眼扭过头不去承认。

  《下游老人》读后感(四):如何安放晚年

  作为一个年轻人,说句实话,晚年如何养老的问题还确实没有认真想过。在我以往的想象中,老年生活无非是含饴弄孙之余,琴棋书画,旅游休闲。然而,《下游老人》这部书,无情地掀开了笼罩在老年人生活上的温情脉脉面纱,给读者们展示了一幅老年人生活无着、老无所依的悲惨图景。

  此书的基调是冷峻的,残酷的。所谓下游老人,是作者藤田孝典自创的词汇,指无法普通度日,被迫过着社会底层生活的老年人。日本是全球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在大家的印象中,是以“老而无忧”的晚年生活图景,成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学习与钦羡对象。然而,就在日本,不少老年人的生活水准很低,并且存在着爆发全民晚年总崩溃的危险。

  此书的作者,是怀着深深的社会责任感写出这部著作的。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四个真实鲜活的案例:“即便在小吃打工,也得啃野草充饥的加藤先生”(76岁)、“支撑抑郁女儿的永田夫妻”(丈夫77岁和妻子74岁)、“干业务员的山口先生”(69岁)与“在地方银行工作的藤原先生”(67岁)。这四个案例,读得我触目惊心!读者看到了这些“下游老人”艰难生活的真实描述,以及他们异口同声发出的“无法想象”、“自己压根没想到会落到这般田地”的话语表述,在同情这四位老人的同时,必然会被作者引导更进一步地去了解他们沦为“下游老人”之前的生活状况与背景,以及他们晚年生活无着、缺乏保障的原因。见过了这些下游老人在悲惨生活中终老的无奈落寞,作者深入启发读者们思考,如何避免自己落入下游老人的境地政府、社会、个人分别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减少乃至避免下游老人的出现——这,才是此书的重点焦点,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当前,我国正在加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老龄化社会的问题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以及“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国情,使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及老龄化背景下民众的生存现实变得更加复杂。如何应对老龄化?如何保障老年人的生活?《下游老人》无疑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启示。作者藤田孝典在书中既提出了问题,也在思考问题的解决之道,既提供了对已然成为“下游老人”群体的应对策略,也对那些存在“下游化”危险的民众提出了未雨绸缪方案,从而唤醒所有的民众行动起来,变革现存不合理的生存环境。这些建议和意见,都是弥足珍贵的。

  《下游老人》读后感(五):老了怎么办

  我还年轻,在活着的这些年里,我除了畅想过,等老了和心爱的人在某个山头包块地,养鸡养鸭也养鹅之外,我没有想过我老了以后怎么办,我也从未考虑过自己会成为下游老人。

  下游老人这个词,是作者藤田孝典发明的。大概就是想表达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老年人。他们的生活没有任何保障,无儿无女就会更惨,很多老人可能在某个静静的夜里,悄悄的死去,没有人知道。

  在书的封面有一个类似广告语的话“即便月薪过万,也仍老无所无”。我专门查了一下日元和人民币的汇率。稍微安了一点心。因为书中说的那些月薪4万元,折合成人民币的话,是2500元左右,还好自己现在的收入是高于2500的,虽然不知道这点钱能做什么,不过至少还没有被判定为老无所依。

  日本的老龄化问题一直都很严重,大概是生活质量较高,生活又较为规律,日本的人口老龄化严重,很多老人,他们的存在压迫着日本有限的财政,也成为日本未来发展的隐患。

  近几年,人们总是吐槽中国的“啃老族”,但其实日本的“啃老族”问题也相当严重。日本的啃老族除了刚毕业的学生,或尚且无法充分保障生活的年轻人。日本还有大批的“中年啃老族”,这也 从侧面反映出日本社会老龄化的问题严重。

  据日本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的统计,2015年,日本50岁以上未婚男性为23.37%,女性为14.06%,与前两年相比呈增加趋势,达到历史新高。这些未婚人士多数无法自立,他们和父母同居,依靠父母的养老金生活。日本总务省统计研修所的统计表明,2016年有158万人和父母同居,其中依靠父母养活的大约有31万人;在日本“泡沫经济”繁盛的1980年仅有18万人与父母同居。

  作者在书中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表来阐述这一问题,整个图书内容的数据也大多来源于其对于日本某县的老人群体的一次跟踪采访。数据真实,同时事例也触目惊心。对于忠孝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依,无后为大,孤独终老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想来你奋斗一生,却不得善终。你留给了这个世界什么,而这个世界又给了你什么都是令人及其不安的。

  在我们考虑从哪里的来的时候,不如好好的正视一下自己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也许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老了怎么办?其实离我们不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