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0:5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经典读后感10篇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是一本由曹政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一):caoz出品,必属精品

  如作者在其公众号“caoz的梦呓”上所言,本书“基于公众号过去一年发布的内容,而校对和编辑对方进行的,我只是做了很少的修订。 部分与互联网行业无关的文章未收录,部分案例和一些可能容易引起争议言论已删除。由于定稿时间原因,最近两三个月的文章并未收录”。全书内容可以按照自我成长产品技术管理经营创业投资归类,不管是未毕业大学生还是职场人士,产品经理还是研发管理者还是创业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兴趣的内容。

  caoz的文章特点是干货多,这与其一线研发、管理经验有关同时内容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看他近十年前发的“发现价值”、“真相在哪里”等文章,依然非常有价值。当然,如果你期望看完本书后直接变成温拿,也是不现实的,要知道我可看了好几遍了,而且caoz自己也说“我的职场表现一直是一塌糊涂”以及“谁会把自己吃饭的本事随便写出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们将文中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对比,吸收、消化并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然后在生活工作中运用。

  内容摘抄:

  1. 这个世界商业规则发生巨大变化是的,不只是科技进步,不只是新产品和新市场,而是商业规则在发生变化。#15

  2. 很多领域,你可能会觉得有很多公司在做,过热,或者说,有些看不清的东西,炒作太多,但是你看未来市场增量是多少,而当前市场盘子是多大,如果有十倍、百倍空间,你进入这个领域,机遇就比去饱和行业或传统领域要大。#30

  3. 我支持每个有才华年轻人去追寻趋势红利、行业红利和平台红利,但在这个过程中要保持清醒头脑,别太高估自己,也别太低估自己。#61

  4. 提出正确问题,是找到答案关键因素。技术高手都知道,面对大部分问题,最难的是定位,定位到了,处理基本上都没什么难度。#74

  5. 创业者一个非常重要素质就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反省自己,快速迭代的不仅仅是产品,还有自己。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其实往往是最难的一件事。#116

  6. 如果你是创业者,产品的问题,行业的问题,就是创业的机会用户的问题,就是你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是打工者,企业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124

  7. 认清你的用户,想想你应该去取悦谁,去得到谁?不要以为,获得了数字上的用户就可以了。#132

  8. 如果你一直用贪小便宜方式获得用户,这些用户就肯定以贪小便宜的方式存在,当你没有小便宜的时候,他们分分钟就翻脸。#177

  9. 以极大浪费社会资源、降低社会运行效率代价满足需求,怎么可能规模化批量化地发展下去。把这个问题想清楚,一半以上的O2O直接不用看了。#178

  10. 在目前市场环境里,用户凭什么相信你?建立口碑信用是个漫长事情,而毁掉这一切可能只需要一两次的小事故。#180

  11. 分析搜索指数,查阅百度知道,是寻找用户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事我再强调一次。#184

  12. 其实比普通用户看远一点,也没那么难,要从未来思考,而不是现状。#P185

  13. 真正把自己代入到用户的体验中,理解用户的不满,理解用户的挣扎,理解用户在使用中的困惑障碍,然后优化产品,从而满足用户需求。#189

  14. 偏离目标细节毫无意义。#194

  15. 致败细节,正好对应于如上的三条。第一,易被重视;第二,易于复制;第三,无底蕴,无内涵。#198

  16. 对公司业务模式流程分解,每个流程数据化,然后对每个流程的环节数据做分析,是好还是不好,是优于同行还是弱于同行,这时候你才知道当前最紧急的问题在哪个环节上。#P202

  17. 游戏行业有一个特别残忍的真相就是,所谓赚钱的大作,往往是利用了人性弱点,中国如此,外国其实也一样。#P210

  18. KPI切分为业绩维度,质量维度,反向维度。#234

  19. 形成认同后,很多人就愿意用某个品牌,来彰显自己的品味、自己的性格、自己的价值观,甚至寻求志同道合。#P248

  20.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上,被证明有效的促销手段是什么?是让用户以为自己占了便宜。#P256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二):40元学20年互联网精华

  很久没看到这么多干货满满的一本书!捧起了书,都不忍放下。

  这不是一本技术书,它不会具体教你怎样做好一个产品、优化一门技术。它就像一个老师傅,在你身边循循善诱,教你安身立命做人道理,在你的产品、技术关键处,点拨了一把,使你如拨开云雾青天做事事半功倍

  很多人都爱刷朋友圈,一天中很多时间都费在这上面,有的人因此找到好的机会,进步很大,有的人却只知道那篇文章写得好,那篇文章要分享给谁谁。差别在哪?

  如果你是一个团队领导,你知道如何发现人才、识别人才以及发挥人才的作用吗?如果你知道自己优秀以身作则,那你一定不合格!知道为何吗?

  互联网时代,会正确提问才是才能价值体现,你知道为何吗?

  商业分析思维养成是职场高升的加速器,你知道是如何养成的吗?

  书中一半内容是作者的职场经验分享,我认为最出彩也是这部分。上面答案也都在书上。

  最后,感谢作者用心之作。说真的,书中内容,按现在有偿知识分享红利期,分分钟钟收你几十元一节线上课程,现在折后不用40元读一本书,就可以学到作者二十多年的互联网职场经验,绝对赚大!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三):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

  看到这本书,我很自然的买了,因为很崇拜做互联网职业的人,我的一朋友(哥哥)是做互联网的,而且是自己的公司,我很想知道他是怎么创业,怎么经营与管理的,怎样投资怎样运行的。这些有的包括他的公司里的机密,我也从来不好意思问。 拿到这本书先大致看了一下目录,基本我脑海的问题答案就都在这里了,当一本书的内容,正是你想问的问题,或者是疑惑多日的答案,你会不会直接买一本打开呢?肯定会的。现在的时代已经基本没有现实店的生存空间了,不得不逼着年轻一代人在互联网上做点什么的时候,你必须需要读一下这本书。甚至你不了解互联网就会被社会淘汰,再一个值得推荐理由是:曹政二十年的互联网从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因为人家走过的桥比我们走过的路多。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四):给从业者一些感悟启发

  书中内容显得有些零零散散,很多的小标题,各自独立成文,更像是从业多年来的娓娓道来,从经验之谈中,确实获了一些启发,特别是关于职场和个人的经营,作为一个相关从业者,很多文字是可以收获点拨,获得共鸣的。

职场——想象VS现实

  初入职场,一种误区是被各种厚黑学和电视剧戏剧化的情节洗脑,掉入人生如戏磨练演技情境中,搞关系,攀人情;另一种误区是被各种高大上媒体宣传蒙蔽,没干几天发现宣传中的弹性工作、自主时间、各种丰厚福利和成长机会好像根本不存在,于是对企业和自己的信心都大打折扣。

  面对职场,面对社会,需要有更完整全面的认识和判断,切忌依据一些片面的信息故事去做主观的推断和猜测,职场是一个需要用自己的能力和工作价值去兑换回报地方

是真的问题,还是涉世未深的误会

  刚进入一家公司或一个部门,我们很容易发现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架构不合理,反复修BUG,跨部门合作效率低等等。

  我们习惯了挑错和抱怨,甚至办公室茶余饭后八卦也常常会涉及到对公司各种问题的指摘,却很少会静下来做一下思考:为什么这么烂却仍在运营?为什么这么不合理的架构却不做调整?为什么对造成效低下的环节进行改良?

  所谓“烂事物”存在的合理性,很多事物存在并不是因为具备“最佳选择”的属性,有些情况是这个东西虽然不够好,不够正确,但一直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而在资源和人员有限的情况下,立即改良却也不会带来太大的收益,所以被暂时搁置。

  所谓“架构”的不合理和效率低下,处于执行层或中层的我们,很多时候视野会集中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而忽略掉会其他环节会涉及到的人员、时间和经济成本,当然也存在一些年岁较长的企业,难免会出现长年累月沉积下来的一些问题,但这其中牵涉到很多人与历史的问题,就像是一个人,小毛病累计成坏习惯,调整绝非朝夕之间。

  所以,一定要明白,哪些是真的问题,哪些是因为涉世不深的误会。

信用和操守伴一生

  很喜欢这个标题,所以直接Mark,工作几年之后,甚至觉得这应该被作为职场人的座右铭,见过一些置操守与底线不顾,野路子拼业绩的同事,也见过明确自己的原则坚持一贯的处事风格,不为眼前利益剑走偏锋的同事,野路子也有杀出城的,但走的更好更稳的大多数是后者,消耗人品和信用所造成的损失基本是不可逆的,运气可以助力一时,人品却是踏实积累适时爆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大概是这个道理。

  所以,不要轻易承诺无法兑现的事情,有担当不等于不负责任的揽事,做不到的事情,合理回绝,没把握的事情,明确可能性

“艺多不压身” 最好考虑一下“应用场景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通病:想做的事情太多,时间总也不够用,功利化的渴望技能越多越好,想着掌握各种新知识,渴望拥有一个丰富大脑总不是坏事吧,但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上学的时候,我们集中经历考试升学,学习的应用场景是为了升学和就业,而工作后,学习一门技术或者一门课程,也要有相对清晰的工作场景或者应用场景,是为了在哪些工作环节提高自己的技能?还是想要在某种生活情境下提升自己的愉悦感?有应用场景,才能有方向、有规划的达成目标。

创业:现实主义VS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者相对务实却往往局限于眼前,执行效率高、对于变现的思路也会比较清晰,但往往缺乏长远的目标和对未来的方向感,规模化运营能力差;儿理想主义者则放眼于远大的目标和愿景,却往往是不知道怎么从0做到1的空中楼阁——实操性弱。

  创业者要平衡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还要理解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学会剪裁,产品要基于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其他没有的、不擅长的、短缺的东西,再好也和自己没关系,学会扬长避短

问题即是机会

  如果你是创业者,产品的问题,行业的问题、就是创业的机会。用户的问题,就是你发展的机会。如果你是打工者,企业的问题,就是你的机会。

隐性成本:究竟是赔了还是赚了

  虽然书中是在讲创业中的成本和收益,但同样的,对于个人来讲,很多忽略投入产出比的情形也不容小觑。

  时间成本。我们甚至很少会将时间计算为成本,似乎我们从未对自己的时间做太多的价值衡量。一个不尊重自己的时间的人,也不会尊重别人的时间,损失掉的是效率和信誉。

  信用成本。企业讲求诚信为本,而对于个人来讲,信用也绝对是最重要的个人资产失去便很难逆转。

  决策成本。我们很容易随意的参加一次面试,跳过自我分析和对进入企业/行业的分析,“误打误撞进入某个行业”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于是我们把职业的未来交给了运气。

  沉默成本。当我们错了的时候,是否有从头再来,壮士断腕的勇气

  健康成本。身体革命本钱,消耗要适度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五):很不错的一本书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我们乍看本书会以为是一本工具书,教你怎么做网络书籍,但仔息看来,这却是一本集回忆互联网史,职业规划,职场打拼,心理建设,技术思维与商业逻辑一体的百科全书!

  对于心里脆弱的人来说,看本书会让你明白问题所在,去动,去学,走出舒适区,明白自己要说什么,活学活用,百变自己,成就不一样的生活!

  对于公司中高层,学习其中的思维,不仅仅实在互联网行业,在传统行业,你依然可以用,作为借鉴,你会有不一样的思路,让公司走的更稳更快!

  作为正在进去公司的菜鸟,本书为你们梳理了一个大致脉络。不至于在职场之路上摸索前进,让你少走弯路

  对于创业者来说,本书梳理了一些常见的调研人脉,用户,借势,评估风险,撰写商业计划书等等,都有不一样的思路!

  对于专业的互联网人士,本书绝对是一本绝世秘籍,让你在互联网领域如虎添翼!各种技术,产品运营,用户需求,技术价值,企业服务一应俱全,值得一读!

  对于管理者来说,书中授权与放权,赏罚分明丰都有不一样的帮助,总之,一句话,好书,值得一读!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六):互联网创业的经验

  该书是作者从事互联网工作多年经验的积累。21世纪时互联网的时代,虚拟经济日新月异,作者在书中提出思维方式也是生产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他的广义相对论就是在头脑里做思想实验发现的,而后才被科学实验证实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创新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都来源于人类伟大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知识的一种创新和创造。作者在书中提出培育互联网创业能力。这使得技术与商业紧密结合,增强产品的转化。作者认为大道理再多,不如提出一个好问题。通过问题思维,发现商机。要有结构化思维,使用排除法、层层递进去提出问题,要对市场有敏感度,能够区分差异性,做一个现实主义的创业者,而不死理想主义的创业者,要接地气、脚踏实地去摸索。

  互联网创业不受地域限制,无时间束缚,随时随地可以展开网络创业活动,互联网给每一个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理想的平台。在创业中,作者总结了经营与管理的经验,对客户体验、品牌意识的锻造,数据考核方式的革新,来激发员工的能力。互联网一开始需要大量的资金,作者介绍了投资观念与职场理念的不同,对创业项目的启动问题提出了冷启动的方案。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七):SEO部分摘要

  首先我上aizhan.com,点击关键词挖掘链接,输入我所知道的医疗行业的词根,比如“医”,或者“药”,我最喜欢用aizhan.com的原因就是关键词挖掘,可以基于词根搜索出一批指数词,而百度指数是不提供这种查询的。基于这些词根,我看到了很多热门的指数词,并能够体会到用户需求的强烈度。此外,还看到了这些词是哪个网站排在了前面,比如三九健康,比如寻医问药。

  然后再回到关键词挖掘的页面,进行挖掘,如此重复。大概一个小时左右,我就可以了解这个行业在网络上,用户的需求分布在哪里,哪些网站解决了哪些主要的搜索目标,而丁香园在里面排在大概怎样的位置。

  题外话,我前些年访问最频繁的网站大概就是爱站了,有段时间几乎每天都上去,主要就两件事,一个关键词挖掘,一个百度排名分析,来回反复,能够短时间了解一个领域或一个产品的用户诉求,以及领域内网站的流量和价值排名。如果你善于使用爱站,其实你对用户需求、对竞争分析就会上一个台阶。当然,如果对其中的数据不放心,也可以同时用百度指数、360的爱搜指数做对比。

  爱站是一个好工具,此外,Alexa以前被中国人“玩坏了”,但其实这也是个好工具。很多人说Alexa数据不准,但你要明白所有采样的数据都存在不准的情况,但是依然有可以借鉴的价值,比如你可以对比Alexa和ChinaRank的数据,以及其他第三方数据,对比起来,有些偏差就可以理解。另外,Alexa的数据不只是排名而已,很多人以为看Alexa就看排名,我最关心的是访问的频道分布,以及访问的上下游,而这个上下游,其实很多时候很关键。你不想知道你的竞品网站流量从哪里来的吗?但是有几个互联网行业的人知道去Alexa看网站的流量上下游呢?

  用爱站,用百度指数,在看数据之余,要理解指数背后的逻辑。所谓的关联词,所谓的长尾词,所谓的词根扩展词,它们告诉了我们什么,对我们做需求分析和竞品分析有怎样的帮助。如果你只是去看,而不去思考,这个数据毫无价值。此外,一个非常好的调研工具,是百度知道,在知道上,有大量的提问和大量的答复,如果你善于搜索,这些提问和答复,就是你调研的目标。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八):“被动”的经验依旧是干货

  曹政是一直关注公众号的人,算是一个中国互联网资深的老人家了,据他自己说是人懒,为人悲观又胆小,说实话是错过很多赚钱的机会的。

  这本书了,编辑找到他想让他写本书,曹大比较懒,让编辑自己整理他平时写的文章,基本上文字都是他过去或现在踩过的坑见识过的事,内容大部分都是干货,而且曹大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装逼,特别亲切接地气,对于一些复杂的技术和术语能随手举一系简单实在的案例来讲解,感觉讲解ppt一样,而且不少都是大白话。

  只是可惜由于编辑编稿,所以书的总体是乱的,毕竟它只是公众号合集,很多地方没有说细致。讲述的案例和归总的道理,前后背景都没说清楚,往往需要对于互联网发展历史略了解才行,比如早起的站点和李兴平hao123等发家故事,如不清楚过去或者没干过那职位的人在看完书后,可能会有点迷糊,甚至前后会有论点重复。

  而且曹大是技术出身,内容部分设计到站长到运营到产品到创业者投资者,中间他自己随口说的很多云淡风轻的结论到我们这个层面的可操作之间,不知道差多少距离,不过也因为很多是结果型结论,也是会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反向研究方向。

  其实,如果真的曹大给自己命题下写作的花,本书很多地方应有更好的逻辑来拆解,可以说出很多有价值的干货,可能因为公众号文章本就是不细分读者人群的,鬼知道曹大自己当初每次公众号行文时是针对什么热点或者什么事的分解,看公众号标题至少还能预知选择,所以全书没有限定一个合适的主题问题边界,比如第一章说的是刚入互联网工作的新人的建议,甚至还提到简历应该如何写,第二章就开始说互联网成长以及一点管理知识了……而且最后两章居然还是从创业者投资者甚至运营品牌的角度去说,所以希望曹大能真的在框架下好好的写一本书。而不是“被动的”把自己的诸多忠告和经验被散落在了本书各种强行归纳的节点标题里,能看出编辑已经很努力了……

  但是,即使如此,这本书也是市面上亲切度、干货度很好的书了。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九):全书精彩观点与经典语录

  

第2章 旁观他人审视自我

成功了说他高瞻远瞩,失败了说他执迷不悟。只要你成功了,曾经放过的屁都说是他成功路上的经验。

  这个人好独断专行,成功了,就说他有决断,有主见;失败了,就说他不听劝,不接受意见和批评。这个人耳根子特别软,成功了,就说他善于倾听,从谏如流;失败了,就说他缺乏主见,没有决断。所以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失败的人,你去对比他们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可能90%都是同一个含义的不同表达而已。

  第一是被各种厚黑学和无脑电视剧洗脑,认为企业都是要讲关系,讲背景,要谨小慎微。

  比如说,新人发现一个报表系统效率很低,耗时很长,于是嘲笑,连索引都不会吗,这么烂的结构怎么设计的?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个数据结构首先要满足一个非常巨量的每日数据新增,而后才要满足每周一次的报表生成。那么,如果按照他认为生成报表的优美结构来设计,所增加的索引和数据字段的设计,就会在日常带来大量的i/o开销,数据新增的逻辑就会导致额外几倍十几倍的开销,也就是说需要很多台额外的服务器来支撑,而收效却是,可以每周生成报表的时候从几十分钟缩短到几秒钟,那么如果你是老板,你会同意这样的方案吗?

  我其实很努力,很勤奋,为什么不如当年的学渣同学发展得好。其实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们的勤奋,往往是用某种领域的勤奋,去掩盖他们在另一方面的懒惰和怯懦。

  早起来去上班,很晚回家,辛辛苦苦做很多事情,但是拒绝去学一种新技能,拒绝去尝试一种新的领域和机会,这都是躲在心理舒适区的表现。

  分享几点关于如何扩大心理舒适区的建议。 1.多参与分享,多上台演讲,能够克服演讲恐惧,对未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绝对大有帮助。 2.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多接触不同的人群,多了解不同领域的信息,尝试和各种人沟通。试图理解更多以前无法理解的东西。 3.在合法的前提下,力所能及地尝试去做一些不同的事情,并尽量做好。 比如,组织一个主题社团,组织一些主题活动,如义卖、慈善募捐等,做一些校园的小生意,接一些兼职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些事情不一定为了赚钱,同样是为了锻炼自己去适应社会、理解社会,以及锻炼沟通和面对问题的能力。 4.适当学一点无聊没意义的东西,比如弹琴,下棋,绘画,等等。 扩大接触面和知识面,不要把所有的学习功利化。很多看上去没用的东西,很可能潜移默化地帮到你。 5.进入和浏览一些不同类型的社区,观察和参与一些职场人士的讨论,不要盲目用想象来猜测职场。 在职场,我们也是要不断摸索,寻找新的心理舒适区,心理舒适区不代表你不累,不辛苦,但是如果你没有觉得工作很有趣很开心,说明你还没有找到。这个过程需要你正确地认识自己,有可能需要很多时间。

  具体建议: 1.不断反思自己,适合什么,不适合什么,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要认清自己的内心。 2.看未来,看方向,要知道未来在哪里,而不是只看现在是什么,看未来要有想象力和一定的理解力,其实并不难。

  为了吃饭,为了生计,为了养家糊口,你可以在一个劣迹斑斑的公司赚一份薪水,但是请不要让自己变得劣迹斑斑。

第3章 思维方式也是生产力

  一直以来,大部分商业行为获利的一个重要基础是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一个巨大的谎言是,信息是公开透明的,但是很遗憾,这不是真的。

  1.技术实力一流的创业团队,对市场运营和流量获取毫无感觉,一筹莫展。 2.运营思路一流,各种流量获取手段精通,商业路线清晰,然后苦于技术支持不到位憋得半死。 3.超级擅长项目冷启动,会做流量做用户,技术也不差,但对资本运作,团队管理完全不擅长,规模始终停留在吃饭不愁,做大无望的状态。

  精英看不起草根,草根不信任精英,技术瞧不起产品,产品埋怨技术,这都是比较典型的问题。

  你有实力,迟早会遇到伯乐,迟早会发光,你知道这个世界上多少人有实力吗?人家真不缺你一个。

  这是一个度的问题,你要敢担当,敢表达,其实是要基于你已有的能力和才干,而不是基于空想,你当然可以站出来说,这个产品的这个局部你认为有优化空间,或者出来说,你可以把这个页面的转化率提高2个点。如果你的方案有道理,你觉得你领导不会给你空间和机会?

第4章 能力与成长

  请尝试了再说你不会,你都没试,怎么知道问题在哪里?

  你不会但是也必须有思路、有想法,你做错了我可以告诉你错在哪里了,你什么思路都没有我怎么给你答案。

  如果你没任何准备,没任何关于这个东西的调查和研究,你去问问题,希望别人从头到尾给你说清楚是不可取的。第一,没经过思考,你是吸收不了的;第二,别人也不欠你的,最基础的、到处都有资料的,你应该自己学会搜索,学会查询。

  有些新人会觉得,这个公司管理真有问题,领导真烂,任务布置得一点都不清楚,怎么做啊。 布置得清清楚楚,你就是一个实现工具啊,你的能力体现在哪里啊!

  很多时候,我们被自己创造的各种伪需求所麻痹,大家谈东西的时候往往流于自己的才能展示而忽略了事务的本质。

  这个思路历史上是来自日本的精益生产。

  从产品层面,对需求做裁剪,好的产品经理要会做减法。点子多,但落实起来,要围绕核心,初期不要过于复杂,有需要可以上线后根据用户反馈迭代。

  要明确核心用户群体的诉求,有所取舍,让一部分人惊喜,另一部分人离开,比平庸的四处讨巧的产品可能更好。很多优秀的互联网产品,都很固执和执拗,他们的潜台词就是,不喜欢我的用户,我其实也不打算服务你们。

  对不起,准备得很仓促,希望大家见谅(非技术分享会也遇到很多次)。 这句话对所有台下的人来说是不尊重!很多分享会都是提前很久就做通知,提交分享材料。我就纳闷,这些嘉宾到底有多忙就不肯提前准备一下呢?

  我一般需要分享的时候,需要提前跟主办方确定如下内容。 第一,观众大约多少人,什么背景,什么目标。 第二,给我多少时间,是完整的分享时间还是包括了交互。 第三,我的顺序,我前面和后面是谁。(这一点倒不是很严格需要确认。) 第四,时间提示方式是什么。 第五,是否有投影以及场地特征。

  那么如何做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识别人才?第一,你要见更多的人,并尽可能认识更多的牛人。第二,有心胜无心,要不断总结牛人的特点和规律,每次要分析,要琢磨,要带着对人的判断来和人沟通,并不断通过事实的反馈来纠正自己的判断,进而提高判断力。第三,人才需要一定的发挥空间,也需要一定的成长空间,要敢放权,允许犯错。第四,人才往往有一定局限性,要用其长避其短。

  所谓成功学往往事后诸葛,一个人比较独断专行,如果成功了,就是坚持信念,有自信。如果失败了,就是不听人意见,太自负。

  如果你的产品试图讨好所有人,让所有人满意,结果很可能就是一个非常平庸的产品,毫无特色和亮点。好的产品,我之前提过一个观点,让一半人尖叫,一半人离开。

  你做客服,把问题罗列出来扔给产品和运营,这是一个常态。你通过反馈分析客户的特征和心理诉求,然后整理出产品或运营优化的思路和方案。当然,很可能是不成熟的,会被批一顿,没关系,你知道哪里不成熟,为什么被批,这不也是一种成长吗?

第5章 创业与投资

  有人说:“趁着年轻的时候,干点儿自己想干的事儿,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会成为这辈子最美好的记忆,对吗?” 这话通常是最终的成功者说的,失败者都没资格说。是的,很残酷,但这才是真相。失败者的待遇是,你身边各种亲朋好友、同行及评论家都会摆出一副胜利预言的样子跟你说:“看看,我早说你这样不行的吧。”你还认为这是美好记忆吗?那些秀美好的都是功成名就的“大佬”,人家有资格把苦难当作美好的记忆,你有吗?

  “3Q大战”也是个典型的例子,马化腾被周鸿祎打醒了,开放平台让腾讯迈上了新的台阶,投资也骤然活跃。“3B大战”则催生了百度的狼性,让李彦宏开始重新思考百度未来。这都是竞争给沉沉欲睡的巨头带来了新的发展。

  冷启动除了单点启动、单边启动、双边启动、多边启动,其实还漏了一个,即所谓的零点启动,也就是不需要任何用户,也不需要任何客户,只需要把握现有商业系统的买入和卖出策略,就可以获得收益,这就是所谓的套利玩家。

  一个创业者,如果主要精力放在找资源、拉关系,而不是用户分析、产品打磨上,一般来说,成功概率很小。

第6章 产品与技术

  我们知道“只差一个程序员了”已经成了一个流行梗,这个梗的背后是,你以为只差一个程序员,实际上可能差的是一个技术体系,一个技术团队,一套技术架构。这真不是你以为可以拿月薪许诺就能搞定的事情。

  点是某些精英创业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太多,一上来就想把技术做完备,业务模式对不对不知道,钱可是烧得很快;第二种是草根创业者容易犯的错误,没技术也活得挺滋润,但一上规模就傻眼,并且不是很认可技术的价值,所以发展一直受限。

  自从UGC模式(用户原创内容)、众包理论流行后,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把项目寄希望于存在一批高质量的用户来创造内容,或者响应需求,从而让他们的平台能够得以壮大。

  谁通过免费的产品和服务掌握了入口位置,谁就可以在这个消费过程中获得为不同品牌和产品进行推荐宣传的机会,从而分到一杯羹。

  其次是所谓孤岛效应,一种社交产品也好,或者类似智能手机,这样带有社交属性的产品也好,如果你身边的人都在用,而你不用,你就成为孤岛。

  致败细节,正好对应于如上的三条。第一,易被重视;第二,易于复制;第三,无底蕴,无内涵。典型范例,百度做电商:有啊刚推出的时候,很多产品细节思考得还是不错的,比如认为淘宝的好评率已经不足以做出商家产品的正确评价,所以率先推出多个维度的五分制打分模式,然后,淘宝照单全收。百度顺利帮助淘宝完成了产品升级,现在谁还记得这个功能是百度先推出的。 如果你不是市场领先者,你的细节创新易被对手重视,易被对手复制又没有底蕴,可能你创新的结果不是压制对手,而是促进对手升级;除非你的对手睡着了。

  创业公司不要太担心部分用户流失,不要太强调面面俱到。你不可能满足所有人,如果你满足了所有人,也不见得是好产品,让一部分人尖叫,另一部分人离开的其实才是好产品。

  而在中国部分游戏里,这个体系设计会更极端一点,就是利用机器人。让玩家觉得赢多输少、能狂赚便宜的一个秘诀就是,使用一些程序生成的机器人,给玩家提供占便宜的目标,玩家自以为虐掉了其他的玩家,抢了其他玩家的资源,而实际上那只是系统设计出来满足玩家占便宜心理的机器人。

第7章 经营与管理

  很多时候,管理岗位的人必须是有气度能容人的,水平是不是最高其实反而不那么重要。我一直有个观点,对于能力突出的“大牛”,待遇当然要给够,头衔也可以给高,但是职位却要慎重,很多企业认为能力突出就应该做管理,这个观点我不认可。而且我看到无数这样的坏案例。

  我认为,不能替员工伸张委屈,不能替员工争取权益,不能替员工彰显业绩的管理者,不是一个好的领导。 这样做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公司的发展,一个聪明的公司老板,绝对会理解这一点,团队成员工作心气顺,情绪好,才会有产出。还是重复那句话,互联网行业是最依赖人的创造力的,你让员工有好心情,工作效率就会高很多,对公司来说绝对是一件合算的事情。你以为替公司省了开销,替老板节约,觉得各种为BOSS考虑,结果人才心情不爽,纷纷外流,你最后却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但是很多所谓行业高管都犯过这类错误。

  我批评过很多在知乎以及公众号上写东西的年轻人,自High型写作痕迹太明显,太多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想跟别人分享的东西,但你考虑过对方的目的、意图,以及接受度吗?当然,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存在,绝大部分公众号作者和专栏作者都会有这个心态,但我希望每个有意识创建个人品牌、塑造自媒体品牌的人,要不断反思这个问题,你是不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过于强调自己。因为对于你的读者而言,这可能也是一种干扰,因为他们被迫接受你强加的各种他们并不关心的内容,而只是为了看到一点点他们关心的东西。

  到今天为止,在中国互联网上,被证明最有效的促销手段是什么?是让用户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利用占便宜心理去促销是电商、游戏等各个领域做营销活动百试不爽的手段。那么换过来想,让你的业务伙伴跟你合作有一种占便宜心理,不也是营销自己的一种方法?

  一个人如果不尊重自己和别人的时间,在出行工具选择上只图便宜而浪费效率,可以认为这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没有信心的,可能不值得托付于重要的岗位。当然,追求效率不代表必须选择昂贵的方式,比如,我个人认为,在当前很多大城市,高铁比飞机有效率。在高峰时段地铁很可能比出租车有效率;坐出租车往往比自己开车有效率,因为你可以在堵车的时候处理一些邮件什么的,而不是全神贯注地跟前后车较劲,更不用花20分钟去找停车位。

  《你凭什么做好互联网》读后感(十):互联网经验之谈

  自己本身就是做网络这行的看了技术大牛曹政20多年互联网经验总结,还是对自己日后有许多帮助的,从书中看到了自己好多的不足,发现自己很久没有进步,觉得遇到能力瓶颈的时候,想一下“舒适区”这件事是不是真的做熟练了,一旦做熟练了就不要停留马上进入学习区。工作经验其实并不是我们工作能力谈资的资本,那么相反,作为职场新人也可以成为这个岗位或者行业的标杆。在这个年代为什么特殊了,在过去,也就是互联网还没有发展的时候,每个个体之间的联系是极度疲乏的,也就意味着信息是少量低下的,那时候的人们在工厂里面好好努力工作,便有机会可以成为优秀的企业家。那么在今天,我们所说的信息爆炸,其实本质就是互联网的无边界性,信息透明,每个人都知道谁谁谁在做什么,造成这个时代所有的事物迭代非常快,所以我们应该跳出舒适区,留在学习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