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华杉讲透《论语》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华杉讲透《论语》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华杉讲透《论语》的读后感10篇

  《华杉讲透《论语》》是一本由华杉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7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一):经典自有它的魅力所在

  很遗憾,年近而立之年,才开始看论语。觉得孔夫子很多话直入骨髓啊,精彩至极。

  一、吾道一以贯之。讲的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就做什么。不会存在自己知道,就是不能做的事情。知道而不能做到,就是不知道。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现代企业管理里面讲复盘,难道不是这句话的遥远回应么。总结过去的成功或者失败经验,防止后面再犯错。对已经知道的事情,反复看,经历不同之后,看出的是其他东西。又能改变你的行为。产生新的经历。

  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讲学到的东西要拿出来练。比如我们学到某个技术,时常拿出来写写。练习一些,在工作中去使用它。而不是屠龙之术。

  四、求而不得,反求诸己。你想得到那些东西,但一直得不到。这时候就得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的不到位了。忿,急也是没用的。气愤急躁最后只能让自己失去这个可能。要么,你就放弃,再别处找。

  五、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纵然有一身本领,你用我的时候,我就全部施展出来,不用我,我就带进棺材不后悔。但孔子自己也没做到这点,颠沛流离少年,不就是为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报复机会么。但这句话也是一种心态吧,把自己水平锻炼提高了,这边没机会,总会地方给你提供机会的。现在市场这么大,不会因为少一个机会而没落的。

  论语讲究的是切己体餐,把知道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看,哪些做的好,哪些做到不好。怎么改,学习论语的关键还是在这句话上。切己体察,知行合一。还有很多细节的东西,需要慢慢品味吧。等以后有时间,还得再看一遍。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二):贤贤易色

  先看原文

  00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华杉解读:

  罗列了贤贤易色两种解释后,说自己认为,应该是对自己的妻子,重贤德,不重容貌。因为下文将对父母、对君王、对朋友,递进关系明显

  我们认为华杉理解不同,估计是照抄宋儒。

  1、古代没有标点,分号是后加的,子夏真要将递进,说的顺序恐怕也会调整,或者记录的人也会色修改,我认为这句话很可能是总分总的叙述

  2、如果论述妻子,为什么不点明,仿照后边句式。

  我的理解:

  贤贤——第一个贤士动词,以之为贤,引申为尊敬,第二个贤是名词,显示贤者。

  易——改变。

  色——容貌、态度

  总说:尊敬贤者要毕恭毕敬从内到外。

  分说:父母、君王、朋友。

  再总:虽然知识不多,但已掌握儒家之道。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三):全书摘抄笔记

  自序

  3

  如果这本书能做到准确、透彻、详实,关键在于敬畏老师,不纠老师的错,不存胜心,不夹带自己私货。这是内容质量保障基础

  接下来说说怎么写。

  首先是找寻古代语境,再结合现代语境。读古人的书,要回到古人的语境中去。语言学家说,意思的传达,语境占75%,语言本身只占25%。孔子的话,都是微言大义,高语境沟通,他传达的意思,语境可能超过90%!你只有那几个字,没有语境,就说不清楚了,也给后人各种解释发挥留下巨大空间。所以要还原他的语境,本身要对当时的历史人物社会都有认识,这需要很多年的历史阅读积累。从朱熹、张居正到王阳明、刘宝楠、曾国藩,他们在学习解读中,都在不断破解孔子当时的语境,又代入自己时代的语境。我们也需要不断还原孔子和每一个注家的语境,也代入自己的现代语境,这才能思想写出来,并且能学到自己身上。

  二是尽量不要带“自己的观点”,要写自己的观点,写别的书去,不要放在写《论语》的书里。写论语,就写论语的观点。

  这也是儒家思想,善为天下公,好的思想,不是孔子的,不是朱熹的,不是张居正的,也不是我的。真理是普世的、人类的、大家的,要从善如流,舍己从人,只要看见别人是对的,就能马上放弃自己的观点,跟从别人,不要有胜心。所以这本书完稿之后,我又仔细检查了一遍,把一些不小心塞进去的“自己的观点”,再择出来,不要破坏了《论语》的语境。

  三是切己体察,知行合一,写自己的体会。这样读者也能把自己代入进去,读每一句,都要思考我该怎么做、怎么落实。这样读书才有意义。这个不算“自己的观点”了,是学习心得实践体会。

  四是日日不断之功。每天早上写,一般是5:30到7:30写两个小时,这样保证准时完成,也不耽误上班。这也是儒家做派,我是受曾国藩影响,他说,做学问一定要有日日不断之功,每天都做。不可说今天忙,把今天的功课放到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比较空闲,把明天的工作先做了,明天休息;一定要每天做每天的。也不可说这两天出门,功课先放一放,出门你总得住旅馆吧,把功课带着在旅馆完成。我就按他说的,每天都做,出差出国也带着,保证一天不落。

  第一章 学而第一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到不了治国平天下那位置,但你总有一个家庭,有公司,有客户,有一个小团队,你从《论语》的自我修养领导力之学里面,真的学到了,用上了,改变了自己,改变了你的小团队,改变了公司,改变了客户,周围的世界回报你,你就改变了世界,这时候不亦说乎!

  所以这“习”,不是复习,你学《论语》,反复复习,全会背诵了,又怎样?《朱子近思录》里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明道先生,是程颢,他说读书都背得,那是玩物丧志!为什么,因为你把它背得,往往是为了当众表演,是学以为人,以图人知,不是学以润身,落实行动。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论语》怎么学,是“行动学习”。

  如何行动?就是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人人皆可为圣人。如何做圣人,你把圣人说的那道理都记得了,就用在自己的日用常行,应事待人接物中,每应一事,接一物,待一人,比如洒扫应对,端茶倒水,迎来送往,每件事想一想,如果是孔子,他会怎么做?比如送客,孔子是要站在大门口眺望,一直到客人走远了,不回头了,看不见了,才转身进屋,那我送客,也等到客人的车转弯看不见了才停止挥手告别,转身进屋。这样一来,今天我送客这件事,就算是孔子来做,他也不过如此,和我一样,这件事上,我就是圣人了,如此形成意识习惯,每件事都这样落实下去,其修身精进,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妙不可言

  学习,是一种行动,决定行动了,就可以接着往下学习了。

  第一章 学而第一

  3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王阳明也说了:“哪个要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第一章 学而第一

  8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不习乎?

  这是讲学习了,传,是传授;习,是学而时习之的习,是温习、练习、演习。

  老师传授的知识,我温习了吗?练习了吗?

  我们上学都有体会,听课似乎都懂了,一做习题就不会了。如果不去做题,都不知道自己不会,还以为自己会了。多可怕

  所以每天学的东西,一定要及时复习,一定要马上练习,放事上演习,才知道自己到底学没学到手。传不习乎,后来王阳明的弟子记录王阳明的思想,那本书就叫《传习录》,就是老师传授,学生温习、练习的记录。而王阳明讲学习,就强调“放事上琢磨”,你不放在具体事情上琢磨推演,并且经历过,运用上了,就不算真正学到。

  第一章 学而第一

  12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的所有本事,并非是从我读的书中学来,而是自己在实践中体悟总结而得。懂得了之后,偶尔看到某书,发现与自己得想法相呼应,于是去读它,再顺瓜摸藤,顺藤摸瓜,去读那整个体系,通过读书来整理自己,提高自己,进行系统升级

  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

  第一章 学而第一

  13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孝敬父母,不遗余力

  事君能致其身。致,就是把自己这一百多斤交出去了,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再麻烦,再艰巨,也不退缩;再患难,再危险,也不逃避

  与朋友交而有信。和朋友交往守信用时间轻于许诺者多,能守信做到的少。要与朋友说的都是着实的话,自己说过的话,不管多久,都不忘记,始终信守承诺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如果能做到以上四件,他虽自谦说他没学习过,没什么学问,我也说他已经有学问了。

  第一章 学而第一

  21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这里提出了好学的四大特征,你有这四大特征,就算你是好学之人了。

  第一是食无求饱,吃不饱饭也无所谓。当然这也不是要你饿肚子。张居正说,食也养生,也不去求饱。吃饭是为了生命需要,不是贪吃。朱熹曾用吃饭来解释他的“存天理,灭人欲”,他说吃饭就是天理,贪吃就是人欲。

  第二是居无求安,居住也不求太舒适,有地方住就行了。

  这两条,就是说,不求山珍海味,不求豪宅大屋,为什么呢?朱熹说:“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有自己的志向,有志于学,不在吃什么东西,住什么房子花心思,花时间。无暇顾及,也不重视这些人生享受的事。

  第三条,敏于事而慎于言。敏,是敏捷,快。做事很快,马上就去做。说话呢,则慢半拍,轻易不说,怕自己说话太放肆,或说了自己做不到。

  做事常常怕自己没做到位,说话总是怕自己说过头,就是这个态度。

  第三条,就有道而正焉。就,靠近,亲近。有道,是有道之人。正,正人先正己的正,纠正的正,修正的正。经常向那有道德学问的人请益,以修正自己的行为。

  儒家论学,重要是三条,一是读事,上文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在生活中学,在日用常行中学。二是读书。三就是交友,交诤友,经常相互匡正过失,你帮我正一正,我也帮你正一正。

  你可以默想一遍你周围的朋友,有没有和你经常相互匡正过失的,如果没有,就要想想这个问题,要补上。不要都是相互欣赏,相互吹捧,相互舒服

  具备了以上四条——失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恭喜你!你就算好学之人啦!

  第一章 学而第一

  23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怕别人不了解我,就怕我不了解别人。

  这两句话,说起来简单,却深刻到骨髓,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毛病

  我们怕什么呢?就怕别人不了解我。上级不了解我,我就怀才不遇,得不到提拔;客户不了解我,我就接不到生意;朋友不了解我,社会不了解我,我就没名气。所以我们在意的都是怕别人不了解我。

  君子呢?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反过来,《中庸》里说,君子“衣锦尚絅”,明明穿着锦衣,还要一件麻衣罩在外面,真人不露相,要把自己的德行才能稍微掩藏一下,这样的意义呢,一是学问德行,本身是为了自修,为了自己,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二要保证自己的名气,不要超过了自己的德行。君子怕的是名不符实。名胜于实为耻,实胜于名为善。

  那君子就不想出人头地吗?《中庸》里说:“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不显山不露水,但他逐渐的显露出来,他就征服全世界很多年。他死了还死而不亡,浩气长存,垂范后世。小人呢,总是很捉急,开始也忽悠一阵子,所谓火一把,很快就销声匿迹了。

  所以君子不怕别人不了解我。成天为别人不了解我捉急的,那就是小人了。

  第二句话,为什么君子怕不了解别人呢?

  如果你在上位,不了解别人,你就不知道怎么用人,该用谁。如果你交朋友,你不了解别人,你就可能交不到益友,交到损友。遇到高人,你睁眼瞎不认识,就错过了学习进步的机会,而这机会可能一辈子就碰上这一回!可不可怕?

  第二章 为政第二

  33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我们读书学习的大病,就是表面上认真听讲,积极提问。实际上压根没听进去,只是一味求新解,求新说,沾沾自喜,洋洋得意,以为又得了新知识。却没有把任何一条放自己身上去想,自己照着去做。

  如果不准备照做,读书学习干什么呢?

  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学了要练习,要演习,只有用上了,你才算学到。就以学习《论语》而言,因为古书言辞简略,很多地方,后世都有不同解释,争论不休。你去看时,一句话三种解释,每一种都说得通。读者就问了,到底哪个是“正确答案”呢?或者有人又提出一个解释,也说得通。于是大喜,以为又有新的“学术成果”了。

  如果你懂得什么叫学习,这些对你都不是问题,我不管他哪个对,也不管他哪个说得通。我只看哪个行得通。有些解释,背后根本没行动,等于是废话,对错都没价值。用行得通的角度去看,就没有那么多种解释了。

  如果有两个解释都行得通怎么办呢?哪个对?

  这也简单,问你自己愿意照那个做。

  学习的本质,是一种行动反射,不是知识记忆。这是“学习学”。

  第二章 为政第二

  34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孔子讲观察一个人人品性格的方法,视、观、察三重递进。

  视其所以。他做善事,还是做坏事,这一眼看明了。但是,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观察他的行为动机和居心。

  观其所由。所由,是由那条路来,这是观察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做这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取径不同,有的人取捷径,好冒险,有的人走平坦大道,不紧不慢。这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行为偏好和心术、性格。

  察其所安。安,是安心、安定、安乐。他做这事,心里是否情愿。“生知安行”,是儒家做人做事的最高境界。一辈子做好事,一点没做好,自己心里就不安,自动就会调整,保持中庸,恰到好处。若是做了好事,但是不安心,不情愿,终究他还会变坏。

  人焉瘦哉?人焉瘦哉?瘦,是隐藏。这样三层递进来观察他,他怎么隐藏得了呢?

  孔子说的话很深刻,我们可以先用来观察自己: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1、 是好事还是坏事?

  2、 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 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4、 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这四个问题自己认真回答了,就不至于自欺。不自欺,就不会欺人,你就是个好人了。

  第二章 为政第二

  38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什么是异端呢?张居正说,自古圣人继往开来,只是一个平正通达的道理,其伦则君臣、父子、夫妇、 朋友,其德则仁、义、礼、智、信,其民则士、农、工、商,其事则礼、乐、刑、政。可以修己,可以治人。世道所以太平,人心所以归正,都由于此。舍此之外,就是异端,便与圣人之道相悖。人若惑于其术,专治而欲精之,造出一种议论,要高过于人,别立一个教门,要大行于世,将见其心既已陷溺,其说必然偏邪,以之修己,便坏了自己的性情;以之治世,便坏了天下风俗,世道必不太平,人心必不归正,其害有不可胜言者,所以说斯害也已!

  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也是一样,因为自己内心浮躁,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潜心积累,就想一步登天,于是就去追逐种种一步登天的异端学说。这一说没能登上去,便去找下一说。世间大有“一步登天法”的各种专卖店,钻到那里面去,斯害也已!

  世间的道理,都特别简单朴实,成功都是积累得来,要学正学,走正道。天道酬勤,日日不断之功,胜过一切奇谋巧计。

  第二章 为政第二

  39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总结异端三论:

  1、 人性的弱点,是不能踏踏实实,埋头苦干,静心积累,不愿意走平正通达的大路,每日钻研的就是如何抄小路,抄近路,至少也要弯道超车,一步登天,这就容易走进“一步登天法专卖店”,陷入异端邪说,没有什么比这个危害更大的了。

  2、 治学要掌握学问的全体,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不可走极端。

  3、 小路、近路、弯道超车的事,也不是没有。小人有才,小道可观。用他也可能对你有帮助,但钻进去钻研他的学问,就掉坑里了。

  归纳以来,我站得正,站在正学、正道、正端。但是对异端我也不排斥,有益的也可吸取。

  这个不太好把握,也没法写,只有自己在实践中体会。

  第二章 为政第二

  41

  【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孔子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这是讲多听少说。多听别人讲话,对其中有疑问的,放在一旁。对其余自己无疑问的,也谨慎地说出。这样所言皆当,人家不会厌恶我,尤,是罪过,得罪人就少了。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多看别人怎么做事,其中觉得危殆不安的,放在一旁,不要去做。对其余已安的,又慎行而不敢懈怠或放肆,这样所行皆恰当,就很少会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说的话不得罪人,做的事都不后悔,谋职获禄之道,就在其中了。

  张居正讲解说,你不要自己老想去谋职获禄。自己修养自己的言行,人人都喜欢你,名誉昭彰,必有人举用你,何必自己成天惦记着呢!

  第三章 八佾第三

  56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古代射礼有四种,一是大射,天子诸侯卿大夫之间的射箭运动会;二是宾射,贵族相互之间,朝见聘会之时,以射箭会友;三是燕射,贵族于平常娱乐之时行之;四是乡射,行于平民社会,以习射艺。所以射箭是全民运动。

  ……

  射箭的哲学不止于此,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射箭,是自己立得稳、站得正、瞄得准、用力足,发出去,自然能中。如果自己没射中,不会去怪别人怎么射中了,只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罢了。

  这句话,就是我们社会竞争的本质,一切都在于你自己,和所谓“竞争者”没什么关系。但是,多大人物,往往也认识不到这一点。芬兰总理斯图布多次抨击苹果毁了芬兰两大支柱产业,iphone毁了诺基亚,ipad毁了造纸业。这就是不懂“射箭竞争论”。商业竞争,是各自用箭去射消费者的心,你没射中,不能怪别人射中了。那射中的人,因为他眼睛盯着消费者,盯着箭靶,根本眼里没有竞争者。他天下无敌,不是打败了所有敌人,而是心里、眼里都没有敌人,只有顾客。

  自己射箭射不中,老是怪别人射中,是人的通病,所以诺基亚、三星、小米,人人都说过要打败苹果的话,其实跟苹果一点关系都没有。泡妞的关键在于妞,不在于情敌。如果你有一百个情敌,能打赢一百架去赢得姑娘的芳心吗?

  这是人性的弱点:不关注谁给他饭碗,老盯着谁抢他饭碗!

  第三章 八佾第三

  63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俗话说:“与其拜大王,不如拜灶王”,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是什么意思,就是县官不如现管的意思。大王离得远,小王管着你的饭碗。

  孔子说:“不对!获罪于天,拜谁也没用。”我只依着天理,凭着良知,凭着大是大非去行,既不靠拜大王,也不靠拜灶王。如果我做了伤天害理的事,拜谁也没用!

  这是儒家的一贯价值观,君子有独立人格和价值,不搞人生依附,不找靠山。世上最靠不住,最能毁你的,就是你的靠山。你的靠山晃动一下,你就被抛出,摔下山崖了;你的靠山和别的山摩擦一下,你就血肉模糊了; 你的靠山倒了,你就殉葬了。这样的例子今天也太多了,靠上大靠山的时候,你呼风唤雨几乎能瓜分国家,靠山倒的时候满门抄斩,株连九族,连根拔起,寸草不留。

  第四章 里仁第四

  80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欢某人,能真心地厌恶某人。

  好恶之心,人人都有。但是自己先有了私心,好恶也不得其正。因为有所谋求,或有所顾虑,喜欢的,不敢表白;厌恶的,假装附和。

  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有了谋求顾忌,那就累了。无欲则刚,无求则乐,少一分私心,多一份自由快乐。王阳明说他的修行法:减一分人欲,便多一分天理。只是减,何等简易洒脱!

  仁德之人,喜欢的,就是我要发扬光大的,我必光明正大的喜欢。厌恶的,必是我希望人人厌弃的,我必拿麦克风表达我的厌恶。

  就像我们在微博微信上,社交媒体上,遇到那些事,那些言论。我不能“乱弹国是”,但至少我可以表达我的好恶。这个我喜欢,那个我厌恶,能说出来。

  所以说仁者必有勇。心中有了仁,有了价值观,就对世界有了要求,有了责任心,就有了勇气。

  钱穆说,如果人人都能明明白白拿出一颗仁德之心,把自己的好恶直接表达出来,则人道自臻光明,风俗自臻纯美,人群形成一正义快乐的人群,而恶不能留存。

  反过来,那不仁之人,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厌,不能恶。连好恶都不得其正。慢慢的,心退化了,良知退化了,勇气没有的,心气都没有了,觉不出好恶,觉不出是非,变成没有人格。

  第四章 里仁第四

  85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知仁矣。”】

  孔子说,人犯的错误,各有各的不同种类。看他犯什么样的错,就知道他心目中仁的分数了。这里的“党”,是种类。

  为什么要观过呢,因为做好事是功德,人人都想做。而做坏事,犯错误,人人都想避免。这个大家都懂的,都一样。那么一个人在哪些方面,到什么程度,会向私欲投降,犯下过错,就可以看出他心目中仁义的价值分量了。

  这和前面的“去仁论”是一个事,在什么情况,到什么程度会“去仁”。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底线。看一个人的过错,可以知道他的底线在哪。

  不过呢,读书是切己体察,我们还是别急着去看别人犯什么错,评判他是什么人。先缕一缕自己犯的错,想想自己是什么人。

  第四章 里仁第四

  87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而又以自己衣食之奉不如他人为耻的,那就没必要跟他谈论道了。

  有志于道是什么呢,就是有自己的追求,有使命感,知道自己是干嘛的,踏踏实实干自己的事儿,不和自己攀比。

  攀比财富是这世上最可怜之事,我将之命名为“乞丐心态”。为什么叫乞丐心态呢,就是那个著名的故事,乞丐不会和百万富翁攀比,他只跟旁边那个乞丐攀比。所以当我们攀比,我们都是先排除一大堆人自己比不了,没资格比,然后自己选择一个攀比对象,咬着劲儿比。那不可怜吗?

  有人拿攀比当动力,那是因为他没找到更大的动力。这动力就是使命感。

  什么叫有志之士,有志之士就是有使命感,知道自己要干啥,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有价值的人,有贡献的人,我聚焦于我的使命和责任,内心坚定,生知安行,与天地对话,在历史中找自己位置,眼睛盯着自己身后的未来,要死而不亡,给这个世界留下点什么,继续影响和贡献。

  这样的人,眼里哪看得见隔壁张老三买了什么车呢?如果他来跟我谈论隔壁张老三的新车,我还跟他论什么道呢?

  第四章 里仁第四

  91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礼,就是社会的交通规则。这规则的核心,就是秩序、次序,何种身份,或何种情况下,谁让谁。

  规则不能覆盖所有的情况,所以每个人必须有让的精神,就是儒家的“温良恭俭让”。

  有一个社会学理论,叫“不公平幻觉”。每个人都有“不公平幻觉”。比如公司奖金分配,拿得少的,当然觉得不公平,拿得多的就觉得公平吗?

  不,他很可能觉得,比起自己的贡献来,分配差距还不够大。

  不公平幻觉,对公司不满的,或愤而离职。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对政治不满的,就要上街游行了。

  所以要有让的精神,如果两个人的利益分配,你让了他,你认了,让了。同时你认为他应该感激你,对吧?

  不对,根据不公平幻觉理论,其实他也认为是他让了你,觉得你应该感激他。

  当你们知道了对方的态度,不由得莫名惊诧——什么?!我的天呐!!!

  懂得了不公平幻觉理论,你别急着下结论“他怎么这样!”要真心认识到你认为是你在让他,这可能是你的幻觉,至少有幻觉成分,你们俩都有幻觉成分。

  第四章 里仁第四

  94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一以贯之,是儒家的一贯思想。贯,三层含义:

  一是贯穿、贯通,一个思想,贯穿所有的思想,融会贯通,所有的道理,都是一个道理。

  二是贯彻,把一个东西贯彻到底,不要东想西想。孔子跟子贡也说过一以贯之。孔子问子贡:“女以为多闻而识者与?”你以为学得多就懂得多吗?

  子贡曰:“然,非与?”是啊!不是吗?!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当然不是!你要一以贯之!不要今天学这,明天学那,要把学到的东西融会贯通,一以贯之,按一个道理去做。

  贯,还有第三层含义,一以贯之,就是一贯之,一贯如此,专注坚持。不管世事风云如何变幻,不管别人怎样,不管多少诱惑,我的原则,一贯如此。就像孔子说的,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君子就见用于世,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我不投机,不参与,我闭嘴,明哲保身,但不改变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总结就是,融会贯通,贯彻到底,一贯坚持。

  学习不难,难在一以贯之。因为真正学到,学通了,不容易;学到了还能做到,照那样去贯彻,不容易;做到了,还能坚持不变,不受外部环境诱惑影响,那更不容易。

  第四章 里仁第四

  97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于利,不等于你就能得利,反而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心不安,各种纠结,各种焦虑,各种废动作,乱动作,最后一无所获,悔之不及。

  喻于义,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专注坚持于自己的使命,能抓住机会,能拒绝诱惑,生知安行,不疾而速,静候佳音。

  有人又要问了,静候佳音,这样行吗?如果坚持了一辈子,也没佳音,没有成功呢???

  那就接受结果。

  人们总是对结果不接受,总是想改变结果。但为改变结果做出的各种折腾,往往并不能改变结果,而是越陷越深,越挣扎离目标越远。

  君子也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只是安心做自己的事罢了。

  安心做事,接受结果,这是君子喻于义,对自己心理健康的最大价值。

  第四章 里仁第四

  101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

  数,是烦琐,啰啰嗦嗦,黏黏糊糊,贴着人家,逼促对方。

  侍奉君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自取其辱。对待朋友,你如果太烦琐,逼促他,就会反而被疏远。

  靠近他人,要有一定距离,逼得太紧,适得其反。

  胡寅注解说:向君王进谏,他不听,就应该自己走开;引导朋友向善,他不听,就应该停止。如果烦琐啰嗦逼促对方,则言者轻,听者厌。那是求荣而反而受羞辱,求亲而反而被疏远,没理由这样啊。

  范宁注解说,君臣也好,朋友也好,都是以义相和,不相和,就不要和了。

  这个,我们对朋友,对老板,对客户,都是一个道理,别黏黏糊糊往人家身上贴。你觉得我有价值,我就把价值发挥出来给你。你觉得我没价值,我转身就走,不烦你。这是自重,也才让人尊重。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103

  【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如曾国藩言,学习最重要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交诤友,能相互鼓励,相互批评,相互指出不足,这样才能进步。

  交友,实际上比读书还重要,因为朋友是活生生的榜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体会,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比什么都来得大,朋友老是读书,你读书也多了;朋友跑步,你也跟着跑了。

  学习即模仿。师友是贤德之本,择友是学习关键。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110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而知十,赐也闻一而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我们往往没有自知之明,自己眼中的我,远远超过了别人眼中的我。我们更没有自屈之量,见谁不服谁,不愿意屈居人下,这都是毛病。

  不服别人,是罪。因为你只有服气、仰慕,才能学习,才能见贤思齐,才能进步。谁都不服,就止步于此了。

  有自屈之量,也是一种领导力,因为这样你才能雇佣比你强的人,不会武大郎开店,比我高的不要。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115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学习的本质,就是知行合一。如果你没有做到,学他来干嘛呢!我们读书学习,要字字句句切己体察,放自己身上琢磨,放具体事上研习,这才叫学而习之,才真正把道理琢磨透,把本事学到手,用到具体事情上,进步在自己身上。

  学习之病,太多了!我深深感到,我们急需一部《学习学》,先学了学习学,再开始学习。我们个个都自称爱学习,却都没有学过怎么学习。相反,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首先摧毁我们的学习精神和学习能力,然后再学习,那还能学到啥?

  为什么说首先摧毁了学习精神和能力呢?因为我们从小就是在批判的文化中长大,不是在学习的文化中长大。你看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出版的所有书籍,只要不是党中央的最新讲话,都要求你“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注意鉴别错误的思想”。那带着批判的眼光学习,还学个屁!

  这种思维方式深深的影响了三代人,融入每个人的血液,都没有学习能力,浑身都是批判老师的战斗力,跟老师斗争,把老师问倒,就是快乐课堂,自己学到什么,反而不是关注重点。所以我们经常看讲座,老师讲完后,提问环节就是舌战群氓,下面抢话筒的,没有一个是深究义理学问的,都是来挑战老师的。这都是从小就被教坏了。

  批判是学习的死敌,没有批判性学习这回事。你有多大本事去批?去判?你听到一句话,一个道理,放自己身上想想看,有没有教益。关注自己,去批判别人干啥?批判别人,不能带来自己进步。

  学习必须首先得信,得服,你得真心信服老师,再去读老师的书,听老师的课。不服,你不如不要去,你服谁,你就去学谁。

  谁都不服?那你已经天下第一了,你就不用学了。

  最可怕就是又要去学人家,对人家又不服,那是浪费时间。

  第二,学习不要急于学“新东西”。有人一听人家讲,就撇嘴说:“哎呀!我看他讲的也是老生常谈,没有什么新东西!”说这话,就是没有学习学。要听新东西干嘛?以前的都会了?做到了?你看人家子路,他是怕听到新东西,因为前面的还没做到,又灌进去一些新的,更干扰磨练上一条。

  这就是知行合一。

  第五章 公冶长第五

  131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总结先贤大德列的标准,孔子、孟子、子思、王阳明、曾国藩,归纳起来,最重要这四条:

  一是志有定向。为学第一是立志,志有定向,使命清晰,心无旁骛,必欲学成。就是《大学》里说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有所得。知止,就是志有定向,知道自己是干嘛的,行事就有边界,止于那个边界,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不会浮躁,不会被机会所诱惑,才能潜心做自己的学问。若是没有志向,只想成为“成功人士”,便会为机会驱使,觉得这也能成功,那也可能成功,没有边界,不能专注于一个方向。

  孔子就志有定向,前面说的:“老者安之,朋友行之,少者怀之。”他的志向,就是要用他的思想教化天下。他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希望得到一国之君的任用,施展他的抱负。但是,他的志向在于救中国,不在于升官发财,他为了能在卫国得到任用,见南子他也去见,但并不是为了求功名利禄,而是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得到实现。子路觉得他居然去见那个女人,很不高兴。孔子自己也没面子,赌咒发誓说:“我如果做了什么不该做的,让上天惩罚我吧!”孔子为了能做官任事,放弃过好多原则,就渴望有一个机会,但他决不放弃自己的志向,不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他最后没有得到功名利禄的机会,但得到了学问,传诸后世。

  二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可分解为事上琢磨,切己体察。事上琢磨,是在具体事情上学,在日用常行中学。甚至你不用读书,如孔子言,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先读事,后读书。读了书,也放具体事上演练,这叫学而时习之,要经常演习,练习,否则你学不会。我们很少有东西是能在书本上学会的。都是在实践中自己总结体会到了,再看那书,有共鸣,有印证,再仔细研读,顺藤摸瓜找更多相关的书来读,总结提高,系统提

  升。

  我们读书,只能读懂自己本来就懂的东西。如果本来不懂,是不能通过读书读懂的。这也是为什么同一本书,同一句话,每个人读出来的意思不一样,大家都是在投射自己。

  读书一定要观照自己,读到一句圣人的话,不是问他有几种解释,而是问他对我有什么用,在哪儿能用上。如果是讲人本事,我有没有这本事;如果是讲人的毛病,我有没有这毛病。这就叫切己体察。如果不放自己身上琢磨,那就成了徒事讲说,知道些说法,讲说宣扬,得些虚荣,其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样的伪学习,没有意义。读得越多,懂得越少。

  很多人相反,专门研究这话有几种解释,觉得知道的不同解释越多,自己就越有“学问”,如同孔乙己跟小孩子说回字有四种写法。有人甚至刻意研究新解释,以为那就是新知识。就像王阳明骂的:“前人之说本以完备,非要另一一说以胜之。”带着胜心去读书,而不是信服前人,切己体察去学习。你想胜过人家,不是学习人家,自然学不到,当然也胜不过。

  三是日日不断之功,专注坚持,一天都不间断。曾国藩特别强调这一点——做学问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绝不可间断一天。你不可说今天忙,今天的功课明天补;也不可说今天不忙,把明天的功课提前完成;也不可说我这几天出门,回来再搞,要把功课随身带着,晚上到酒店完成。没有日日不断的坚持,就没有学习。

  四是温故而知新。不温故则无以知新。不要老想学“新东西”,老想追新逐异,贪巧求速,一听老师讲,便说“哎呀!我听他讲的也没什么新东西嘛!”这就是完蛋的完。过去的“老”东西,我们并没学会到知行合一。猴子掰苞米,掰新的干啥?一说:“互联网时代来了,传统的思维不管用了,怎么办?”好大口气!好像他有传统思维似的,其实啥思维也没有,“传统的”他也从来就没会过,就开始担心新的不会怎么办,实在是犯不上。

  以上就是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第六章 雍也第六

  14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我们总是在物质上没有安全感。追求“财务自由”,有多少财务才能自由呢?绝大多数人终身也达不到所谓“财务自由”。少部分自以为达到的,随着财富的增加,维系自己生活方式需要的财富会越来越多,钱越多,越担心以后没有怎么办。所以财务自由是没钱的时候的“不成熟的想法”,有钱之后就没那想法了。财务自由是一个伪命题,财务无自由,往往是刚刚得到,就马上失去了。

  另一种更普遍的情况,是刚刚得到财务“自由”,快乐就失去了,就焦虑了,抑郁了。为什么呢?因为一直追求财务,财务有了之后,就没追求了,没意思了,累了,疲了,厌倦了。

  快乐的失去,往往是因为人生目标失踪,没有志向,没有追求,没有使命感。有志向,则内心强大,一切自足,超越贫富,不为外物所移。

  物质的富有是一件美妙的事,内心的富有更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内心的富有是什么?是志向,颜回的志向,是实践老师的学说,创造理想社会。如果自己没有机会实践,就传播老师的学说,以待后人。

  不改其志,就不为物质而改其行,也不会为一时的贫穷而忧愁。颜回因病早逝,大概四十岁以前就死了。如果他能像孔子那样活到七十岁,他也至少会门生满朝,桃李满天下,不会为穷所困吧。即便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他也会像伯夷叔齐一样,不改其志。

  不该其志,就是不改其乐。

  有钱人的快乐,在穷人想象之外,有志者的快乐,也在有钱人想象之外,君子之乐,乐在其志也!

  权力也是一样。权力的快乐,远超金钱。但如果当权者没有志向,则会腐化堕落,身死国灭,跌入万丈深渊。若有权力,又有志向,则修己达人,安邦定国,经天纬地,远近悦服,万国来朝,王者之至乐也。

  志向,只有志向,才是快乐的根本保障。

  第六章 雍也第六

  149

  那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呢?这里的君子小人,无关正邪,不是指好人坏人,是指治学的态度。程颐说:“君子儒为己,小人儒为人。”君子儒是为自己做学问,小人儒是为别人做学问。

  为别人怎么还成了小人呢?

  张居正讲得比较透彻。他说,君子儒做学问,是专心在自己身心上下功夫,不求让别人知道。理有未明,就着实去讲求;德有未修,就着实去体验。学习不是为了求官求名求影响力,而是关注自己切实进步,这是君子儒。

  小人儒呢,他也努力做学问,但他做学问是一心要让别人知道自己有学问,所以不肯务实。知道一点道理,就赶紧要让别人晓得;有一点本事,就赶紧要让别人夸誉!一心只在面子上矫饰,而不在里子里下功夫。

  张居正说,人君若用了君子儒呢,他能守正奉公,实心为国,社稷苍生都能因他而得福。若用了小人儒呢,难免名不副实,欺上罔下,背公营私,乃至祸国殃民。

  用我们今天常见的现象来看,君子儒就是闷头做自己学问的,不在他的治学范围的,听不到他的言论。小人儒就是成天找话题炒作自己影响力的,哪有潮流话题,都能看到他的冲浪板。房价涨跌,他知道;互联网+,他是专家;工业4.0,还得听他的;中共中央开会,他解读;中西文化、历史哲学,他也要给大家开书单。前者是日积月累,不疾而速,终成大儒。后者话说多了,就越来越不知道他是干啥的了。

  儒家讲究名气和实力的关系。原则是不要让自己的名气超过了自己的实力。名气超过了实力,就是虚名,容易招辱。名气低于实力,就比较踏实。

  但是这不容易啊,就涉及到第一篇第三句说的:“人不知而不愠,不宜君子乎!”人家不知道我,看低我,我也不生气,真的不生气。

  要知道,所有有实力的人,都是长期被看低的,因为他自己不往前窜啊,自然被往前窜的人挡在身后了。民间智慧有俗话:“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区别。

  这君子儒,他其实有一种相当骄傲的本性,学问只为自己,一切自足,脑子里装着上下五千年,身后五百年,那才不会对别人知不知道,社会把自己放在哪个“档次”而动心。

  如王阳明第一次科举落榜,他说:“我不以不及第为耻,我以不及第而动心为耻。”社会承认与否,都不动心,王阳明就是君子儒了。

  第六章 雍也第六

  151

  【子游为武城宰。子曰:“汝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成功者,都是遵循了最基本的原则,练最基础的功夫,没有什么捷径。

  人们相信有捷径,都是投机取巧,贪巧求速,拔苗助长,所以孟子说:“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欲速则不达,人人都知道,但人们每时每刻都在追求速达,上很多的拔苗助长学习班,学很多拔苗助长新方法,开很多的拔苗助长研讨会,最基础的工作呢,都不认真做,认为那样走太慢!

  还是那句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弄得很复杂,因为我们不相信简单。

  第六章 雍也第六

  160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中人,中等才能水平的人。中才以上的人,才能跟他讲上面的,高深的。中才以下的人,只能跟他讲浅近的。

  这是儒家教学法,我总结四条。

  首先是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无论什么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力。老师不能挑学生,说这个学生不行,把他劝退。这一条,全世界好多学校老师都做不到,那顽劣的学生,就把他劝退了,那学习成绩太差的学生,怕影响升学率或学校声誉,也想办法把他弄走。

  第二是因材施教,中才以下的人,你一下子跟他讲得太高深,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只能从浅近的地方讲起,让他一点一点提高。总的说来,《论语》里讲的都是比较浅近的,孔子很少讲高深的东西。四书高深的东西都在《中庸》里。

  《论语》里好多地方,不同的学生,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回答都不一样。这一方面,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毛病不一样,那孔子就借题发挥,辩证施教,回答也不一样。这就是第三条,循循善诱,让你自己一点点探索,一点点明白。

  第四呢,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话是《中庸》里的,被曲解了几百年了,曲解成“以牙还牙”。圣人的大爱之语,被曲解为小人的报复恶言,真是让人苦笑!“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君子教导人呢,就是用他自己身上本来就有的,本来就懂得道理,来诱导他,让他明白,让他进步。就像你上课问老师问题,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你一些问题,一些你自己知道答案的问题。几个问答下来,你自己就明白了。这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第六章 雍也第六

  174

  什么是中庸?

  因为有一个中,有一个庸,就被世人普遍的误解了。中,就是没立场,中不溜;庸,就是平庸,没个性。大部分人都这么理解,对吧?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巅峰。四书里,《大学》是入门书,书名叫《大学》,实际小学可以读了。之后《论语》,算中学。再之后《孟子》,孟子讲心性已经比较多了,陆王心学也归宗到孟子,这算上大学。最后读《中庸》,那是博士毕业了。

  读过四书的人知道,《大学》、《论语》比较容易理解,《孟子》则很少人读完过,《中庸》很多人看不懂,看不进去。孔子前面不是说了吗,“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他是很少“语上”,很少讲艰深的东西,怕同学们跟不上。儒家艰深的思想都在《中庸》里。

  那什么是中庸呢,因为后面专门有一本书要讲,这里就不展开,摘要讲三层含义:

  一是程颐说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一会儿再说。这里的庸,程颐说,是不易,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朱熹注说,庸,平常也。所以说,庸,是永恒不变的平常道,是常识。

  中庸,首先就是叫你永远不要离开常识。

  社会最缺的是什么呢,就是常识!人们总是离开常识。好人会轻视常识,坏人有意要把你带离常识。

  陈淳《北溪字义》说:“凡世间人所常行而不可废者,便是正常道理。唯平常,故万古常行而不可废。如五谷之食,布帛之衣,万古常不可改易。”日用常行的道理,就像穿衣吃饭一样,万古不变。中庸,就是要我们遵循那些简单平常的道理。

  李泽厚解说:“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建立人间正道和不朽理则。”于今日之社会,也不必强调什么高深玄妙的理论,或传统文化资源。你不要说中国没有基督教精神如何如何,也不用说要什么新的政治理论。自由、民主、社会正义,均可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常识。

  李泽厚讲的是社会政治,于我们个人修养也是一样。我还要再重复那句老话:“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

  第二讲讲“中”,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分毫不差,恰到好处。

  做什么事,你做到恰到好处,分差不差,这就叫中!好像正中靶心一样,射中那红点都不算中,要射中那红点的中心才算中。

  我喜欢用那女子的身材来讲中庸。形容说这女子——多一分则太肥,少一分则太瘦——这就是中庸的身材了。所以中庸身材,不是中等身材,是魔鬼身材!

  这个标准看,谁还敢说自己中吗?

  把“中”的标准用来要求自己呢。

  一是做事分毫不差。比如简单的道理,做什么事要坚持,日日不断,坚持十年,没有一天间断,这算中了。断了一天,不中。

  或者说吃饭,说七分饱,就七分饱,这才能保持中庸身材嘛。如果有一顿吃了十分饱,不中!

  二是情绪管理,致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从来没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也有喜怒哀乐,但都发而中节,不过分。

  每时,每刻,面对每个人,处理每件事,都用中庸之道来提醒要求自己,这就是儒家修身的心法。

  仔细想想看!

  第三,再讲讲中庸之道治天下。

  庸,就是用。中庸,就是中用,就是用中,用中道修身,用中道治天下。

  中者,天下之大本也!

  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政治,或者说正常国家的政治,都是在追求中道。

  怎么说呢,《中庸》里讲:

  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er)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舜是大智慧啊!他广泛访求人民的意见,那些最浅近的,他最爱听。听到不好的,他就隐而不扬,听到好的意见,他就大大发挥。把大家的意见都了解了,他执其两端,两个极端的都掌握了,而用其中于民,折中处理,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第七章 述而第七

  179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我于老彭。”】

  孔子说,我只是传述前人的思想,相信古人,喜好古籍,可以把我比作商朝的老彭吧!

  张居正注解说,老彭,是商朝的贤大夫。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万世。但他不敢以作者之圣自居,说我只是记述前人的思想罢了,没有一件是我的。

  大凡天下之事,都是前人已经做过,后面的人传述。或考之方册,或重加发明。

  古人说的发明,这个词本意,不是今天说的发明创造新东西,而是重新发现,重新把他弄明白,讲明白。因为时间长了,那真经就失传了,就被曲解了,每隔几代人,就需要重新发明一次。

  孔子记述发明谁的思想呢,前面说过:“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文武呢,包含了周公,因为好多具体工作,行程中华文明和礼仪的工作是周公做的。所以孔子梦周公,他经常梦见周公啊。

  接着讲“信而好古”。你要学什么,你首先要信。信,你才去学。若带着“批判的眼光”,把批判顶在头上,那还哪里学得到呢?我们要读要学的东西,浩如烟海。庄子说,学海无涯,人生有涯,以有涯的人生,去追求无涯的学问,殆己,非挂了不可。所以所有的时间要用来去学那些我相信的东西。不信的,就不要花时间去“批判”了。

  第七章 述而第七

  179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提出了学习的三大标准:

  1、 默而识之

  识,有两解,一般解作念zhi,记的意思。我们说博闻强识,这里识就念zhi,就是博闻强记。还有我们说标识,这个标识的识,可不是识别的识,也是念zhi,也是记的意思,做一个LOGO,让你记住。

  默而识之,学习不是为了嘴上念念。而是要默默记在心里,在自己心上去体会,真正把他理解了,能运用。只有用上了,才忘不了。

  另一解,就念着shi,就是晓得。

  我倾向于念shi。有学生问过王阳明,老师,我读书总是记不住,怎么办?

  王阳明说,谁让你记得?你若记得,便不晓得。你若晓得,不必记得。

  不管他念zhi还是念shi,没有标准答案,你能默而识之,心里晓得就行了。

  2、 学而不厌

  人要学习,开始时都是奋发图强的,弄着弄着就厌倦了,懈怠了,如果功夫间断,则难有所成。所以曾国藩反复强调“日日不断之功”,这就是学而不厌。

  学而不厌很难啊!你看我们很多人,很喜欢读书,到处找书看,到处问人要书单,但很少有一本书是读完的,都是翻一翻就放下了。这就是没做到学而不厌。

  曾国藩也讲了读书的标准,首先就是一本未读完,不动下一本。你不是爱读书吗,手上这本书没读完,不许读下一本。你可以试试这个办法,能不能做到学而不厌。

  3、 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这是对老师的要求了,孔子就是老师嘛。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诲人不倦,是孔子做老师的标准。要尽心的开导学生,他再笨,你也不放弃,不倦怠,一心一意帮他弄懂。

  我们要不要诲人不倦呢,我们不是老师,但你在公司里,不用说做个小领导,就是稍微资深一点,也有带新同事的责任。你对帮助新同事熟悉公司,和熟悉业务,能不能诲人不倦呢?

  儒家讲学习,最重要两点,读书和交友。你不能在家死读书,一定要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切讨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就要相互诲人不倦了。

  第七章 述而第七

  181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是《大学》里讲明德和日新的功课,每件事进步一点点,每天进步一点点,事事注意,日日不断,积累下来,就大有可观了。

  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而徙,徙,是迁,跟过去,听到好的就跟上照做,这样善才可以积累。发现自己不好的地方,能马上改正,恶行才能去除。这就是刘备说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是王阳明说的:“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四条,就是修身进步的切实功夫,想进步,就在这四条上用力:

  对德,要省察克治,每天每时每刻每件事注意修治自己,则明明德,日日新,每天刷新自己的品德。

  对学,要反复讲习讨论,要象上一句孔子说的“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如《中庸》里说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所以,不能自己埋头研究,一定要找到良师益友,找到学习的伴儿,才能共同进步,讲习透彻。

  对义,义有当为的,听到了马上就照办。

  不善当改的,必须坚决的去处以革其旧。

  这两条,为善去恶的关键,在于不反复,不再犯。比如戒烟,说“戒烟很容易,我每年都戒三次。”这就是“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了。”

  所以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艰难。这些没做到,就不必去追求什么高深的学问,最高的功夫,就在这日用常行里!

  日新是至德,每天在日用常行里修治自己,做到像颜回那样,不二过,犯过的错,知道了就不会犯第二遍,那积累不了几个月,想犯错都找不出错来犯了。

  其实善和恶的品种科目都很少很少,就那几条,就是做起来难!

  第七章 述而第七

  191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前面《里仁篇》,子游说过:“事君数,斯辱也。朋友数,斯疏也。”对老板,对朋友,他不听你的,就算了,你如果啰啰嗦嗦、琐琐碎碎、唠唠叨叨,非要他听你的,一定自取其辱,反被疏远。

  要学会放弃。跟做生意一样,人人都想推销,但上赶的不是买卖。也有的人不推销。你给我机会,我谢谢您!为您效劳!不给机会,我不纠缠你,马上放弃。有了这种态度,反而能专注于自己的价值,提高自己,等待下一次机会。因为我们的问题都不在于没机会,而在于自己不够优秀。所以要把时间首先投资于自修,而不是推销。

  孔子对机会也是很积极的,也能放弃一些不太紧要的原则——比如在卫国去见南子。但是,当他发现在卫国并不能实行他的道的时候,他马上就放弃,走了,6万斗的俸禄也不要了。

  这是命与道的关系,君子专注于道——提高自己。对命——机会——则安然待之。若天降命于我,我必行道于世。如果没有那命,我把一身本事带进棺材,也不遗憾。

  我们容易接受“志在必得”的思想,鼓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主要是自己心里太想得到,实在不愿意罢休。但现实不是这样。就看今天中国,从邓到习的几代领导人,差不多都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机会都是命运降临的,不是自己争来的。相反,志在必得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往往适得其反。

  第七章 述而第七

  200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得道”的追求,追求的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首先是立志,志有定向,有方向,有边界,然后前进!努力!在过程上努力,在每一时每一事坚持原则,之后能接受任何结果。

  过程和结果,这是好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社会制度命题,读者可以自己深入思考,反复琢磨,用儒生的话说:“当熟玩之!”

  第七章 述而第七

  212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不走寻常路!”为什么这样的广告语能引起几乎所有人的共鸣,因为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都想追新逐异,不愿意踏踏实实。孔子若听到,又要摇头了。因为圣人就是要你走寻常路,要在最寻常的路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但人们都不想下苦力,都想弯道超车。

  凡事彻底,知行合一,才是儒家自修的根本。儒家讲的都是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日用常行,每一件最平凡的事做到极致,做到最彻底。做到了,才能悟道,这叫知行合一。如果没做到,就只是会说些道理,你自己并不明白那说起来简单的道理,到底有多么深刻恰当!老师讲的,你都没去做,自以为知道了,还问老师还有什么没教我,怀疑老师藏了上树的招,老师气死了。

  日用常行,勿忘勿助,凡事彻底,知行合一。就在日用常行之间,勿忘,每一件事,不要忘记遵循老师教的道理去做;勿助,不要急于求成,不要着急怎么还没效果啊?不要拔苗助长,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日日不断,事事努力,静候佳音。

  这样下来,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至诚无息,无息,是日日不断之功,一刻也不停息。无息则博厚,就是厚德载物;无息则悠远,就是永续经营;无息则高明,活在他人想象之外。

  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来得快的东西,别人赶上也快。来得慢的东西,成就了,就没人能撵上。

  道理都太简单了,最难发现的,就是最显而易见的;最难遵循的,就是成天挂在嘴边的。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我们总是把事情搞得很复杂,因为我们轻视简单;我们总是没招,因为我们总想出绝招。

  第八章 泰伯第八

  243

  【曾子曰:“以能问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

  这条很重要!《中庸》说,天地之大,有愚夫愚妇可知、能,而圣人不知不能的事,所以以舜那样的圣人,他也好问而察迩言,什么事都多问问别人。

  王夫之在讲解《资治通鉴》时也专门说过这个问题,说帝王为什么还要找帝师?你不要觉得,我比你强,你有什么资格教我?而是人人都有他懂得而你不懂得的。

  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人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有若无,实若虚。

  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满腹经纶却像空无一物一样,别人触犯他,他也不计较。

  有若无,实若虚,就像我们现在说的空杯心态。人的品德,就像一个容器,器虚则物注,满则止。你若是空杯,别人的思想智慧就能注入进来。你若满杯,只有你往外溢出,别人的一点也注入不进去。所以君子才智超群,却不在人前逞能,而是始终看着别人有本事!始终关注别人懂得而自己不懂得的部分,始终看到自己的不足,不如人,所以别人也愿意教他。

  《易经》说:“君子以虚受人。”就是这个意思。君子对才能智慧,不分大小,大则大识,小则小取。我有的本事,我自己丢不了。别人的思想,我却可以吸取。无论大小,虚心学习,然后践行。

  犯而不校。

  校,是计较。别人触犯我,也不计较。犯而不校,是讲虚心学习,就能养气,有气度。人家触犯了我。我一方面,以情恕人,觉得他情有可原,原谅他。另一方面,以理自遣,我怎么刺激了他,让他对我无礼呢?一定是我自己也有问题!这样不动声色,而心中也无一丝计较之心,这就是宽恕的器量。

  第八章 泰伯第八

  246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比如我所住的村子,垃圾遍地,谁的责任?是咱们村的人素质低吗?首先是我的责任!咱们公司管理混乱,人浮于事,谁的责任?总经理的责任吗?首先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以仁为己任,仁是性之德,在自己身上,没有人把这责任给你,你认为是自己的责任,那就是你的责任了。你在家里,在公司,在中国,在世界,每看到一件不平的事,不妥的事,不善的事,都认为是我的责任!这就是仁,就是以天下为己任,就是重任。

  德被众生呢?每个人都是德被众生,伊尹说他一想到天下还有人过得不好,就觉得是自己把他们推进火坑的一样难受。我们也一样,假如我是开饭馆的,还有人没吃好,那是我害的!假如我是送快递的,假如还有人对快递到达时间不满意,那也是我害的!假如我是做互联网安全的,只要网上还有诈骗,有网络攻击,那都是我造成的!这样以天下为己任,就是经营使命了。

  任重道远,这样说下来,任越说越重,道越说越远。有多远呢?永远走不到目的地那么远!比如你是警察,你的任务是抓坏人,抓得完吗?再过一万年,还是有人犯罪。所以什么叫使命呢?使命是一个职责,永远没有终点的才叫使命,说这事已经完成了,使命结束了,那就不叫使命。2014年谷歌CEO拉里·佩奇表示,公司在“不作恶”座右铭的指导下已经完成了“组织全球信息,使人人皆可访问和使用”的最初使命,同时谷歌也在探索新的使命。当时我就觉得非常奇怪,这使命,怎么就说完成了呢???

  使命是永恒的,没有终点的,所以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只有到你死的那一天,你才能放下。

  第九章 子罕第九

  272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不跟人言利,只是要你接受命运安排,君子素位而行,只凭着大仁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四):论语笔记

  儒家学说讲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大道理,大家都能懂看似简单,但是真正能够行的却不多,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要贪大求全,找到自己真正认同的,身体力行,知行合一。儒家思想精髓不在于纸面上,而在于行动中。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学问、做人,要求诸己而不是求诸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往往困于两种预期,别人对我的预期和我对别人的预期,前者让你活在别人的眼光中失去自我,后者让你始终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平添烦恼。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君子为学、做人不是要求得别人的认同或者扬名立万,而是自己内心修为提升,自己心安。君子不在乎名望如何而在乎德不配位。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绝不要巧言令色,不可骄傲怠惰。关键是要把握“无我”二字,我们都太执着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形象、财富、观点,太执着、太自我。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佛家也说破除我执,最可怕的就是这个我字,把你隔绝于所有人之外,成为孤家寡人;最难做到的就是无我,自利自私人之本性。没有什么是你应得的,也没有人一定要对你如何,不要要求别人,要求自己,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做任何事,过犹不及,中庸是最完美的状态,凡事要把握好度,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学习是不断精进的过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儒家经典学习顺序为:《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是根基,核心思想尽在其中,熟读四书以后再去读其它经典著作。大学中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之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内容,也是一辈子可以遵循的法则和道路。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北宋儒学家张载的名言。怎样的人生才是成功的人生?儒家的根本基点是德有没有立的问题,是自己内心的修为,慎独的功夫,由内而外,影响家人、乡里、国家、社会。王阳明认为良知每个人与身俱来,只是被各种欲望遮蔽,我们为学悟道就是要把良知良能,人心中的本善,开显出来。多一份良知,少一份人欲,这里的欲望指超出正常范围的贪欲,而不是人生存必要物质条件满足。人的一生就是本我与超我之间的拉锯,我们用于抵御各种欲望的意志力有限,要想保持德行,像阳明先生那样做到“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要尽量避免沾染恶习,始终戒慎恐惧,勿以恶小而为之,与损友保持距离,不被群体舆论所裹挟。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慎始才能善终。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为忠恕之道,吾道一以贯之,就是这忠恕之道。君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真正做到了“权”,无可无不可,圣之时者。懂得权衡利弊,依据大义而为,不拘泥于形式与褒贬,这是最高的境界。就像桑德尔在《公正》中的那些两难处境,你如何做出抉择?善与善、恶与恶之间如何断,这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时候,也最能看出这个人的伦理标准,这便是“权”。如果恐怖分子藏的炸弹就要引爆,你用任何酷刑都要撬开他的嘴巴,无论事后有多少人质疑你的行为正当性,这就是为了大义必要的牺牲,哪怕背上恶名在所不惜。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立恒志,小人恒立志。志向明确、志于道则无困惑亦无畏惧,勇往直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人必要知命,认命,承认自己的性格、承认现状、承认错误。命可知,运不可知,即便运不好、即便人生波折,只要循着大道而行,方向正确,离成功就不会太远。

  几千年,政治清明一言以蔽之就在于:“亲贤臣,远小人”。但做到的又有几人?忠言逆耳,君子和而不同,贤臣是那些会公然指出你错误,让你难堪的,但却真为你长远利益考虑。小人同而不和,见风使舵,溜须拍马,谄媚做作,让你绝对舒服,却与你的根本利益相悖。爱你的人指正你,害你的人讨好你。

  做领导是难事,吃力不讨好,所以历史上会有禅让。领导要担负最大的责任,出了问题自己扛下,的了荣誉归于属下。要守信,不轻诺,但一旦做出承诺,无论如何要履约。做领导的不要苛责手下,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安排工作是否妥当,是否合理。反过来做属下的也不要埋怨领导,看看自己是否真的做到位了,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怎么做,懂得换位思考,为领导排忧解难。领导要懂得财散人聚的道理,有福一定要共享,天下熙熙皆为利往,这是人性。最重要的是人才,最难得的也是人才,做领导最大错误莫过于心胸狭隘,不能容人。

  怎么样的人比小人更需要提防?就是那些好好先生,孔子称他们为乡愿,这种人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主见,骑墙派,见风使舵,关键时候你很难指望这样的人。乡愿,德之贼也。不要指望所有人都喜欢你,人要活得纯粹一点,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和稀泥。朋友做的不对,就是会引起他的反感也给他指出来,这才是真的交友之道,真心为朋友着想。如果有直接指出你缺点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真是难得!遵循良知良能而为,走自己的路。让善者好之,不善者恶之。人要有大格局,大气象。

  子为父隐,父为子隐,直在其中。比法律更大的是人伦,比法治成本更低的社会治理手段是礼治。民主是最不坏的制度,孔子之道是要跨越这最不坏,达到好的阶段,希望有圣人出,天下大治。但天下已经礼崩乐坏,田园牧歌般的时代已经回不去了,孔子之道终不能行。并非孔子错了,是我们都没有符合他老人家“仁”的标准。

  怎么学习?学习是为了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是为了练习,为了实践,不要为学而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是学东西还是别人的,顶多增加一些谈资,还是一知半解以讹传讹,只要自己深思了,运用到实践检验了,才会把所学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才是真知。学了知识不是为了炫耀显摆自己有多博学,越是学越觉得自己无知,自知己无知。吾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学习讲究专注,不要朝三暮四,认准一样,勤学苦练,达到10000小时理论标准,便有机会成为某领域专家,术业有专攻,为学也不可贪。多少人买了一书架书,真的翻开看过的没有几本,看完的更少,囤积也是一种心理疾病。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大多数人没有过人的天赋,无法做到生而知之,但至少能够困而学之,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但现在互联网信息超载问题太过严重,有太多内容在争夺你有限的注意力,如何找到合适的来学成了真正难点。学习也是要有选择的,都学都不精,等于什么都没学。学习是好事,迷恋学习则未必,读书是好事,只知读书成为书痴则是走火入魔。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唯有学的越多,才能触类旁通,把复杂问题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清楚,才能接近道。格物穷理,目的是得到。

  这个时代有两项能力至关重要,信息素养,帮助你大浪淘沙发现真正有价值信息;批判思维,帮助你辨明各路观点,获取真正智慧。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改造,善莫大焉。颜回也仅能做到不贰过,何况我们。犯错无法避免,要避免的是不要在同一个坑里摔无数次,要学会复盘,时时反省。

  寻孔颜乐处。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你做学术就埋头故纸堆安心做学问,就不要想着如何成名如何致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兼得。乐在知识、修养、德行的精进,还是乐在财富数字的增长?每个人都有不同乐处,但务必搞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明白了通透了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所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你需要沉得住气,保住实力,等待机会,一击即中,扭转局势,最怕的就是蠢蠢欲动,在无谓的挣扎中消耗了所有能量,丧失了翻盘的机会。在金融市场上,有一类投资者始终在寻找好的投资品种,即便已经手握潜力股也守不住,还是不停寻找,他们的精力和财富都在不停的寻找中耗尽,而另一类投资者,能耐得住寂寞,能够深入研究公司真实价值,反复验证等待时机,一旦出现好的买入机会便重仓杀人,长期持有,与时间做朋友,赚得盆满钵满。

  吴伯凡老师辨析愚蠢两字,愚是心偏安一隅,转牛角尖不知变通,树挪死人挪活。蠢是春天到了虫子开始蠢蠢欲动,很多时候我们盲动导致了最终失败。心不能安、不懂知足,总是在比较这、比较那,欲壑难填永无尽头,哪能获得幸福。

  走大道不走小径,不要独辟蹊径。创新不是耍小聪明,真正伟大创新无一不是集众人的智慧,在漫长时间段内不断日拱一卒,最终结出硕果。你能够做出一点成就,只不过是占了天时地利人和,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运气使然。人不可有太强的“胜心”,始终想着如何证明自己别人聪明,这叫自作聪明,终会聪明反被聪明误。骄傲是你最大的敌人,虚心求学首先要敬畏古人的原创思想,首先从对方语境和立场上理解,不要一知半解就随意批评。现在有很多人动辄批判中国文化多么糟粕,中国国民性多么劣根,总之什么都不如西方,敢问这些人真的理解中国文化吗?为何历史上我们也能做到近悦远来?涵养须用敬,敬这个字作用被我们低估了,莫名一股戾气,老子天下第一,无法无天。

  儒家的学问都是教你日用之常理,人之常情,知道是容易的,真正领会贯通是难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行合一,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会讲大道理,但是自己却没按自己讲的去行。孔子伟大在于其把生命奉献给了自己所信理念,始终如一。这才将中国文化大统传了下来,万世受其恩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对至圣先师我们唯有崇敬和感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读《论语》是最好的洗涤心灵的方式。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五):标注

  1. 所以读《论语》,要四书一起读,《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是标准次序,都读完了,能联系起来,就能搞明白好多事。还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853-10854的标注 2017-02-08 00:16:45

  2. 总结:忠厚的领导者,首先会照顾自己的亲属;然后能让手下每个人都得到任用;第三呢,他念旧,对旧人,只要没有大错,都不会废弃;第四,对人不求全责备,用其长,不责其短。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788-10790的标注 2017-02-08 00:05:01

  3. 当面说,就不用背后说。当面说是忠,背后不说是敬,这就是忠敬。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597-10598的标注 2017-02-07 23:36:35

  4.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007-10008的标注 2017-02-07 16:46:29

  5. 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学之,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困知勉行,良知良能,知行合一,儒家的“学习学”,都在这几个词组里面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003-10004的标注 2017-02-07 16:41:15

  6. 。我们学《论语》,是为了修养自己,不是跟他学治国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9859-9860的标注 2017-02-06 22:48:47

  7. 你想教化某人,引他上进,他跟不上,你也要放弃。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8968-8969的标注 2017-02-04 23:00:33

  8. 荀子说了,只要看见对方要跟你辩论,你就不要跟他说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8945-8946的标注 2017-02-04 22:57:22

  9. 之后还有《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已经完成,安排在论语之后出版。《华杉讲透<孟子>》,正在写。《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写完孟子后再写,预计2018年全部完成。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42-543的标注 2017-02-04 01:08:06

  10. 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8693-8693的标注 2017-02-04 00:46:08

  11. 人一生,能有几个好朋友呢?那小时候的朋友,是我们和过去时光的联系,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要珍惜!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8665-8666的标注 2017-02-04 00:33:34

  1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8245-8245的标注 2017-02-02 02:56:56

  13.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7680-7681的标注 2017-01-29 00:08:42

  14. 家人朋友关系的相处之道:朋友之间要相互改造, 家人之间不能相互改造 朋友是选择来的,诤友益友,相互批评,是朋友的核心价值。兄弟是天生的,以和悦为上,不能批评,批评伤感情。朋友之间要相互改造,父子兄弟之间不能相互改造,更不能试图去改造你的丈夫或妻子。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7407-7411的标注 2017-01-26 13:54:12

  15.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7412-7413的标注 2017-01-26 13:53:52

  16. 张居正说:“道不远于人情,事必求夫当理。矫情以沽誉,立异以为高,流俗之所慕,而圣人之所不取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7208-7209的标注 2017-01-26 12:31:16

  17. 新中国成立后,宣传大义灭亲,亲亲相隐作为“封建糟粕”被废除。一直到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修订,第一百八十八条:“经人民法院通知,证人没有正当理由不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以强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重新承认了亲亲相隐的权利。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7195-7198的标注 2017-01-26 12:28:34

  18. 十教,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7032-7033的标注 2017-01-26 11:12:44

  19. “无诸己不求诸人”,自己没有做到的,不要去要求别人做到。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997-6997的标注 2017-01-26 11:07:11

  20.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696-6696的标注 2017-01-25 17:53:09

  21. 辞听是“观其出言,不直则烦”,观察当事人的语言表达,理屈者则语无伦次;色听是“察其颜色,不直则赧然”,观察当事人的面部表情,理屈者则面红耳赤;气听是“观其气息,不直则喘”,观察当事人陈述时的呼吸,理亏则气喘;耳听是“观其聆听,不直则惑”,观察当事人的听觉反应,理亏则听觉失灵,你说什么话他没注意听进去;目听是“观其眸子视,不直则眊然”,观察当事人的视觉和眼睛,理亏则不敢正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516-6520的标注 2017-01-25 13:28:13

  22.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430-6431的标注 2017-01-25 13:15:22

  23. 想说什么话,先忍一忍再说。忍着想什么呢?一是这话该不该我说,非礼勿言;二是我说的对不对,对自己的话能不能负责;三是我说出去了能不能做到。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194-6196的标注 2017-01-22 23:33:20

  24.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152-6153的标注 2017-01-22 23:31:17

  25.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113-6114的标注 2017-01-22 23:19:56

  26.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095-6095的标注 2017-01-22 16:39:11

  27. 但是,若父兄在,不能专通财之恩,不能你说给钱就给钱,你说借钱就借钱,因为你有孝养父母的责任。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950-5951的标注 2017-01-22 16:21:17

  28. 父兄在,命不能给朋友,钱财也不能自作主张给出去。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949-5950的标注 2017-01-22 16:20:47

  29. 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934-5934的标注 2017-01-22 16:20:21

  30. 对地位相当的人,团结活泼。对地位比你高的人,保持一点严肃,你若太活泼,人家可能不愿意跟你活泼。对君王老板,始终要保持一点紧张,别放得太松,放得太松,一则失礼,二则容易错过领会领导指示意见。回到乡里乡亲中间呢,把你所有那一套全都收起来,温和木讷,尊老爱幼,不要太突出自己是个人物。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378-5380的标注 2017-01-19 10:36:41

  31.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340-5340的标注 2017-01-19 10:22:47

  32.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263-5263的标注 2017-01-19 10:10:55

  33.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103-5103的标注 2017-01-19 09:47:07

  34. 水源源不竭,这是有力量的人;水平如镜,这是公平的人;水填满所有微小的缝隙,这是明察秋毫的人;水在深山溪谷中也不迷路,奔流万里直达大海,这是有智慧的人;水遇到水坝阻碍,就安静地待着,这是能接受命运安排的人;泥沙俱下,浑浊流入,而水能最终沉淀一汪清水,这是能教化他人的人;前有万丈深渊,而水毫不犹豫,飞流直下,这是勇敢的人;所有东西都怕火,而唯独水能灭火,这是有武功的人;有水则万物生长,没有水则万物皆死,这是有圣德的人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097-5101的标注 2017-01-19 09:45:10

  35. 我自己读书有七条体会: 1.遵从曾国藩说的,一本不读完,不读下一本。学如不及,追一只兔子都追不上,同时追几只兔子,怎么追呀! 2.每本书一定要读完。很多人说爱读书,号称一年读了多少多少本,其实真正认真读完的可能一本都没有,都是翻一翻。“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翻一翻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 3.读书和上课一样,也会走神。发现自己走神了,犹恐失之,赶紧把书往回翻,翻回刚才开始走神的地方重读。 4.读完一本书,如果觉得有价值,一定认真读第二遍。按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看,读一遍只能收获25%,读两遍,第二遍再认真写笔记,才能收获50%。 5.一些重要的书,每年读一遍。因为你的经验在增长。而你能从一本书中吸取多少,是由你自己的经验和认识水平决定的,每年你的认识水平都在提高,每读一遍吸收的东西就不一样。 6.读完一本,要找相关的其他书来对照学习,触类旁通,读两本、三本讲同一话题的书,会吸收更多,理解更多,这叫触类旁通。 7.不要轻易去读一本书,慎重选择阅读对象。因为当你要这样认真去读的时候,你的读书任务就非常地繁重,那就不能轻易把时间浪费在一些可读可不读的书上。所以我也养成一个习惯,尽量少买书,一定是马上要读才买,即使决定买,但不是马上排得上时间,也等要读的时候再买,这样免得家里满面墙都是书,却大部分没读过,有一种自欺欺人的糟糕感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4655-4667的标注 2017-01-15 14:31:49

  36. 括父母打我,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也不能让自己受伤,陷父母于不义,等他过了气头上,就好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4561-4562的标注 2017-01-15 14:06:49

  37. 拿破仑说的宣传三部曲:断言、重复、传染。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4126-4127的标注 2017-01-15 11:30:43

  38.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3853-3854的标注 2017-01-14 10:47:32

  39.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3440-3440的标注 2017-01-14 09:28:13

  40.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3410-3410的标注 2017-01-14 09:25:02

  41. 能有志于道,有使命感;对自己有道德标准要求;有仁心,能爱人悯物;有一技之长,能贡献于社会,自立自强;这四条,就是做人做事的标准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3405-3406的标注 2017-01-14 09:20:33

  42. 什么样的人行呢——果决能断,通达事理,多才多艺——这就是可以提拔的三条标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708-2709的标注 2017-01-13 21:21:56

  43. 不迁怒,不贰过。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596-2596的标注 2017-01-13 14:37:33

  44. 好学的四条标准:志有定向,知行合一,日日不断之功,温故而知新。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558-2558的标注 2017-01-10 11:40:40

  45.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519-2520的标注 2017-01-10 11:34:01

  46.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346-2346的标注 2017-01-10 11:01:29

  47.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325-2326的标注 2017-01-10 10:59:07

  48.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065-2066的标注 2017-01-10 00:08:27

  49. 孔子讲孝敬父母的四个要点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034-2035的标注 2017-01-10 00:05:41

  50.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2035-2038的标注 2017-01-10 00:05:30

  51. 宋儒张载有一句话,概括了儒家追求的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849-1850的标注 2017-01-08 23:28:25

  52. 今天我们的社会好用道德的标准来攻击他人,这是最大的恶!你自己愿意怎么要求自己,自己想明白,别去要求别人。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833-1834的标注 2017-01-08 23:26:19

  53.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262-1262的标注 2016-12-29 00:41:00

  54. 祭祀,是为了崇德报恩,不是为了求福避祸。 崇德报恩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262-1262的标注 2016-12-29 00:40:27

  55. “察其所安”。“安”,是安心、安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65-1066的标注 2016-12-28 23:59:02

  56. “观其所由”。“所由”,是由哪条路来,这是观察他采用什么方式方法做这事。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63-1064的标注 2016-12-28 23:58:52

  57. 视其所以,就是观察他为什么要去做这件事。观察他的行为动机和居心。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62-1063的标注 2016-12-28 23:58:33

  58. 我们可以先用来观察自己:做一件事,做一个决定,问自己四个问题: 1.是好事还是坏事? 2.自己为什么要这么做? 3.用什么方式去做?激进还是温和? 4.去做的时候,自己心情如何?是心甘情愿?还是勉强自己,不得不为之?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69-1071的标注 2016-12-28 23:58:06

  59.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二):最难的是任何时候始终保持和颜悦色,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16-1017的标注 2016-12-28 23:45:53

  60. 关于孝的四条问对(一):孝就是不要违背礼节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1003-1003的标注 2016-12-28 23:45:36

  61. “信”,朱熹说“以实之谓信”,就是实心相与。这个“信”,不只是说到做到,言而有信,而是时时刻刻,对谁都真心实意,没有虚情假意。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64-666的标注 2016-12-24 00:56:21

  62. “忠”,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是尽心,尽自己最大努力。替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57-658的标注 2016-12-24 00:54:50

  63. 孝敬父母叫“孝”,敬爱兄长叫“弟”,即悌。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22-622的标注 2016-12-24 00:47:23

  64. ,敬爱兄长叫“弟”,即悌。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22-622的标注 2016-12-24 00:46:53

  65. 儒学,首先是学习学,怎么学习;然后是自我修养和领导力。这是我们学《论语》主要要学习的内容。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69-570的标注 2016-12-24 00:40:30

  66. 《尚书》说:“学,效也。”就是效法,就是模仿,我要学他,就是效法他,模仿他。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58-559的标注 2016-12-24 00:40:04

  67. 我们学习呢,往往是自己有病的地方,看不见病,也看不见药;没病的地方,倒是喜欢得眉飞色舞,那就是不进步的原因了。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604-605的标注 2016-12-24 00:39:23

  68. 照着做,就是习,学习的习,不是复习,是练习。

  《华杉讲透《论语》(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直抵中国文化的源头。继《华杉讲透孙子兵法》畅销50万册后,华杉讲透国学系列最新力作!)》(华杉) 您在位置 #580-581的标注 2016-12-24 00:27:10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六):读论语

  知识可能会迅速更新数十年就被淘汰了,但传统文化中讲述的智慧却可以历经千年依旧给当下的我们以启迪。这次读论语又多了很多新的体味,学到了很多的学习方法与为人处世的君子之道,希望自己能做一个更有涵养的谦谦君子。读书过程中更加明确了自己考公的计划,虽然才疏学浅但还是想尽一份君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开学以来沉迷游戏没怎么读书很是惭愧,警之勉之,读书学习贵有日日不断之功啊。

  读书摘抄:

  读生活是本,读书是末。我们每天都经历生活本身,没有从生活中留下点滴印象,却埋头钻进书里去找,那是舍本求末。读书,一定是“行有余力”之后的事。

  古代师爷的座右铭: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

  做好人需要一辈子,做坏人一次就够。

  天道酬勤,日日不断之功,胜过一切奇谋技巧。

  管理上常说:不要信任,要确认。

  曾子曰: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

  社会需要的,首先不是改变世界的人,而是人人都能立志自己做个好人。

  攀比财富是这世上最可怜的事,乞丐心态。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学习最重要的是两件事,读书与交友,读圣贤书,交良师益友诤友。

  有本事的人也不怕错过机会,因为知道机会从来都不缺,缺的是认识是本事。

  大学里的止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我们不能伟大,因为我们不肯平凡。

  有敬畏心,就是君子。君子戒慎恐惧,小人无所忌惮。

  对人一块一,对事九毛九。

  道德正义的两个原则,结果主义和绝对主义。结果主义认为道德的正确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外界的影响。绝对主义的道德原则认为,道德有其绝对的原则,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无论所造成的结果如何。

  最大的竞争力,都是笨功夫,都是时间积累。

  战略不是研究我们未来做什么,而是研究我们今天做什么才有未来。德鲁克。

  我们对自己,对任何人,首先是体现自己君子的一面,然后激励对方君子的一面,不要把别人往坏处推。

  只有最不坏的人,没有最好的人。

  批评的意见不管多么荒谬,至少也提供给我们一个别人看问题的角度。

  服装不仅是自己的形象,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仪式的庄严。

  性格决定命运,修养决定成就。改变自己的修养、气质、性格,是学习进步的根本,比具体学习什么知识更加重要。

  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直言才能赢得真正的朋友。

  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穷不失义,达不离道,乃出处之大节也。

  领导的任务,不是去治别人,而是要让别人模仿自己。

  文明产生于挑战,富饶的土地不能产生文明,只有贫瘠的土地才能产生文明,因为挑战才能使人进步。

  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领导者的责任,不是自己创造更大成就,而是成就他人。

  举灯照亮自己的暗处。

  要让基层员工有饥饿感,中层有危机感,高层有使命感。

  我们对历史,对先人的思想,要怀有一种温情和敬意,不要自以为现代人比古代人懂得多。

  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贵者,则亦无所不至矣。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七):还不如自己拿着古汉语字典一条一条读

  春节抄了100余则《论语》,手头有这本书,一开工就拿来一看,第一个印象就是这书不过尔尔,我是主张要把《论语打散了来读的,现在华杉把《论语》一则一则按照顺序讲下来,这已经很难还原古意了,《论语》目前的顺序和分章不可能是记录者有意为之,既然顺序和划分毫无意义,那么就必须打乱。

  不过他的进入路径还是有点意思。

  从朱熹——张居正——刘宝楠进入《论语》,张居正这个原因他讲的好,因为张平过天下,《论语》是大格局,平过天下的张肯定有更深的感悟,同样,他在说朱熹、刘宝楠就有问题了,要我说从理学和训诂都很难进入《论语》,歧路亡羊越是太多引申越对理解孔子毫无帮助。

  华杉的找寻古代语境的观点也有点意思。他说:读古人的书,要回到古人的语境中去。语言学家说,意思的传达,语境占75%,语言本身占25%。孔子的话都是微言大义,高语境沟通,他传达的意思,语境可能超过90%。要我说华杉这话不过有一半的道理,你说你回到古人语境,哪你从朱熹、张居正、刘宝楠三个宋明清人去进入孔子,是不是有问题?孔子微言大义,多半不是孔子有意为之,是孔子的年代属于中华文明的启蒙阶段,他的问题就是要搞清楚根本问题,哪像现在,你去书店或者图书馆,知识细分的令人发指。所以,华杉一个序言自己都打自己的脸,还想讲透,我看很难。

  华杉又说,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观点”。我又有不同意见,孔子年代是启蒙阶段,和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孔子年代的很多问题今天已经有了答案,而且答案繁多,从答案又衍生问题,自答案的问题又生出问题的答案,我们不把孔子的“微言大义”放到今天自己的问题中,不单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简直是拿着一颗草籽妄图描摹整座森林了。

  华杉的书,有益有三:

  1、他坚持每天读一点写一点,集腋成裘,这份意志力值得钦佩;

  2、他注意到张居正平过天下,张注论语别有不同,算是没把《论语》做简单处理;

  3、他的高语境的提法有一定的道理。

  《华杉讲透《论语》》读后感(八):要买《论语》解读,我只推荐这本

  家中收过几家不同出版社的《论语》,其实都只求最为通俗易懂的注释和解读。自身的古文水平本就很有限,再加之是和女儿一起读,总希望可以求得最准确的释义。和女儿一起,把买来的几本《论语》放在一起读,才发现每一本都无太大差异,只是所举的战例不同罢了。直到看到这本《华杉讲透论语》。

  所有人都知道,《论语》是最经典的国学原典,我想这本记录孔子与学生对谈语录的古书中的很多话,早已融入到了中国人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成为我们立身于世的准则。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朽木不可雕”“吾日三省吾身”“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优则仕”,这些话,其实也是浅显易懂,并不需要太多解释,大家都是张口就来。但是真要从头开始读通论语,却往往没读几篇就放弃了。一开始我是觉得自己耐心不够,后来发现不是,我们大家都能背的那几句,其实根本就是从原有的语境中抽离出来,特别能用来拿来说事儿的几句话,真要完全从孔子的语境中从头到尾看懂《论语》,其实是很费劲的。

  所以就想找一些别人解读的作品,一开始觉得于丹的文字很不错,流畅,但后来找了一些注释本,就发现有点自说自话了。然后去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是本说道理的书,满书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孔子的原意是啥,反而被淹没了。读完全书,我被灌输了一脑袋南怀瑾的思想,但我其实是要看孔子。

  后来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推荐这本《华杉讲透论语》,之前也有朋友提到,微博里有个企业家在讲《论语》,讲得特别好,当时没留意,觉得会不会有水分。直到我买过所有的《论语》注释、解读,要不就是把大部分的字都注了一遍,但连起来依然一头雾水;要不就是用论语的瓶子装自己的酒,最后往往是甩开《论语》去写,前者基本是最有名的学者作品,后者大多数是市场上的畅销书。我在网站上看到华杉为他的《论语》解读本写的序言,详列出了历代的注家的特点,感觉到了一股敬畏之情,于是决定买回来看看。

  果不其然,和作者承诺的“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论语》”一样,这本书

  首先做到了通俗透彻地表达原著的本意,这已是极不容易了。几千年来在研读《论语》、为它做注者不知凡几,,但岁月流逝,能用现代大白话让我等俗人洞悉其中玄妙的几乎没有。而且文字极为顺畅,华杉老师的这本书是我家中所收的几本版本中最厚的一本《论语》,但没用几天就读完了,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读过之后发自内心的评价是,读《论语》有这一本足矣。因为出了理解了《论语》的原文,真正要表达什么外,华杉这本书还有一个从头至尾的核心,就是提炼出《论语》所记录的孔子言行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价值观,这个收获,是远高于理解《论语》每一个字的。

  这个价值观就是,孔子追求的道究竟是什么?它是道德感,它是判断力,它是人生方向,它是内心准则,它能历经两千五百年,日久弥新。

  另外,华杉这本《论语》解读作品还有一个很厉害的地方,就是告诉你很多从《论语》里出来的话,过去2500多年,已经和原意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你想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道听途说”“愚不可及”“三思而后行”,这些话在《论语》里的原意到底是什么意思吗?

  赶紧去看这部《华杉讲透论语》吧,我相信看完以后你一定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脱胎换骨的感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