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练习的心态》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练习的心态》的读后感10篇

2018-04-17 21:3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练习的心态》的读后感10篇

  《练习心态》是一本由[美] 托马斯 M.斯特纳(Thomas M. Sterner)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18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一):人生就是漫长的练习,我不着急

  《练习的心态》是一本薄薄的书,很好读完,书的副标题是: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我以为是一本讲方法论的书,但其实作者重点是讲心态。作者托马斯 M▪斯特纳是一位优秀钢琴技师,为苛刻音乐家和交响乐指挥准备和维护音乐会的大钢琴,所以,他并不是以专业学者身份来写这本书,而是从个人经历中做的总结

  为什么我们要有练习的心态?

  那要看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心态是什么?从学校教育开始,我们就习惯关注结果分数等级,是唯一的标准,进入社会更是这样,各种广告信息都在提醒我们,hi看,这才是成功楷模幸福模样,所以我们无法耐心地享受过程时刻理想的结果和当下的自己进行比较评价。因此大多时候焦虑痛苦失落情绪并非来自他人的指责,而是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造成。

  作者提倡我们转念,想象一朵花,从种子到发芽、开花、凋谢、结果,到底什么时刻是完美的呢?其实没有哪一个时刻是完美的,或者说,每一个时刻都是完美的,人生的经历也是如此,并不存在某一个完美的结果或者目的地,如果我们能把关注点从结果转移到当下的过程之中,知道每一刻的练习都是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就可以获得耐心、平静、专注和自律,成为迸发精力的主宰者。

  当然作者也不是生来就具有练习的心态,小的时候,他学过钢琴,后来因为练琴的枯燥放弃了,除此之外也做过很多三分钟热度事情,直到十八九岁开始,他决心学习爵士乐即兴创作,并为自己列出了未来五年的学习计划清单,包括能够流畅地弹奏某些难以弹好的音符、在许多观众面前演奏等。这样过了几年,在某个夜晚,他感到非常压抑,觉得不论自己多么勤奋,都从来没有取得多大的进步,他无心练习,便开始整理乐谱,忽然,一张折皱了的纸条从乐谱中掉落下来,正是19岁那年列举的清单,他坐下来认真阅读,感到惊讶,因为,他发现自己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已经做到了清单上的所有内容事实上,他的音乐造诣已经超出了自己19岁时的想象,只是自己没有感到什么不同,也并没有为自己高兴而已。

  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的视角和参照标准会随着经历的改变而改变,音乐上的卓越并没有一个固定水平线,让我们到达之后就感到自己终于达到了,不需要提高了,实际上,这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学习。他不再苦苦挣扎地朝着想象中的音乐高峰去攀登,而是用心感受创作音乐时那种每时每刻成长愉悦,他对自己产生了无限的耐心。

  我们无法要求每个人都能有这样顿悟的经历,或者说,你明白这个道理,还是很难转换到练习的心态,该怎么办?

  作者也总结了一些方法,比如4S和DOC。

  4S方法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简化(simplify)、细分(small)、缩短(short)、放慢(slow),要培养练习的心态,关键是让自己的思绪停留在过程之中,一个宏大目标或者一个繁杂任务总是让人望而却步心神不宁,所以不妨在一开始,就将目标简化、细分,在具体执行它的时候还可以缩短时间,比如你想彻底打扫家里的厨房很久了,但一想到工程浩大就无法行动,那不妨设置一个30分钟的劳动时间,干完30分钟就停下走人,下一次有空再干30分钟,大工程不知不觉就完成了。放慢是一种更高级内心修炼,当你慢慢地洗碗、擦桌子、整理橱柜,你能细致观察到自己的动作物品接触感觉,一只油腻的碗因为手的滑动和水的冲刷而逐渐光洁,体会到这种细腻变化,就会让人安静平和下来。

  作者说他有一次要完成一项艰巨的调琴任务,一般耗时在14-16个小时,想到就很头疼,为了缓解烦躁的情绪,那天,他故意让自己放慢动作,一件一件地拿出工具,耐心体会每个调音过程,结果,做完整工作发现,竟然比以往少用了几个小时,而这个工作是他反复做过很多年的。

  DOC方法也是英文单词的缩写:做(do)、观察(observe)、纠正(correct)。当我们感到挫败或者失去耐心的时候不妨试一试这样的心法,就像一名专业的射箭运动员在练习那样,他们拉弓、放箭、观察结果,然后在下一次射箭的时候进行纠正,整个过程之中没有任何情绪,没有主观判断,也没有额外的压力。我试着用这样的方法来写这篇文章,你知道,写作也是让人有压力而特别容易拖延的事情,我告诉自己,不要去想写这篇文章有多大的价值,写的好不好,有没有人看,先写,一口气写完,然后再回头看,去修改。我希望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就得一次次地这样去做,过多的思考担心只会耗费心力,什么都没有改变。

  正如那句话所说,这个世上没有失败,只有观察总结出的经验指导我们下一次的努力

  若干年前,我在工作之余学过一点钢琴、一点素描,没有坚持,但我内心并没有挫败,最近因为怀孕,休息的时间比较多,我又开始学尤克里里和水彩画,有天出门上课,老妈坐在沙发上打着毛衣说:“嗯,去打发打发时间也好。”我知道她的意思:反正你又是一时兴起闹着玩呗。

  的确,我是在玩,没有想成名成家,但我不是为了打发时间,而是真的喜欢,喜欢在弹琴和画画时专注其中的感觉,喜欢手指拨动琴弦发出的声音,喜欢水彩在水的作用下晕染的氛围

  我可能还会停下,但有一天我又会继续,人生就是漫长的练习,我不着急。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二):放空与观察——读《练习的心态》

  今天是2017,07,08,昨天刚刚放下一块心里的石头,今天又把房龙地理的最后一点点读完,想着读本书放松一下,看到了这一本《练习的心态》。

  之前在amazon的打折书上买了这本书的一个合集《刻意练习》、《练习的心态》、《学习之道》;之前没有写过书评,这本书很短,读完全本也差不多一小时,刚好有时间总结一下,也方便日后自己查看。

  ================================总结的分割线================================

  本文首先提到了“练习”和“学习”的区别,相比于学习的无意识和更加广泛的目标,练习更专注于有意识参与和反复参加。

  练习时常常产生压力与焦虑,这种压力与焦虑往往来源瞻前顾后,即在不应该想象这些的时刻,让自己的思维乱逛,瞎想到了之前发生的事情和之后会发生的一些事情或者安排,这样的想象往往带给自己很大的焦虑, 解决的方法就是不要想——活在当下。

  让自己不想这些事情实际很困难,这也是整个练习中最困难的一点,如何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向自己想要的事情上。有一些小技巧完成这件事,比如说给自己一些小动作:抚摸一下下巴,拽一拽耳垂等等,提示自己,要开始认真了,不要想别的。

  同时,为了避免想其他的事情,也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观察者”的自我,不断观察自己是否在走神,在想别的事情。当在完全第完成自己的任务的时候,观察者大可不必在线,但是当发现了自己在走神的时候,观察者要好好拉住自己,不让思绪乱飞。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说一个人的整个思想像一个有几匹马拉着、有战士站在上边的战车的话,那么胡乱跑的思绪就是那几批拉车的马,控制自己就像是站在战车上的战士。如果没有控制好拉车的马,思维就会乱跑,这样一天下来不仅会很累,也会打不到自己的目标。——“如果你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那你便没有控制自己”。

  在控制自己思维的过程当中,要享受那种投入的感觉,就是把思绪投在自己想放在的位置毫不犹豫地前进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最适宜于享受当下的时间,可能外界过了比较短的时间,然而自己已经感觉过了很久。

  上述几段,讲了如何练习从而完成一件具体的事物。那么像是在生活中的其他的事物,可以把它当成小事来干。运用“4S”方法,即simplify, small, short, slow. 简化、细分、缩短、放慢四个方法是互相包含的。简化和细分把大目标分解成清晰的小目标使其更容易弯成。缩短弯成目标所用的每次的时间可以让自己逃避一些心理带来的压力。放慢可以让自己更明确地感受到想要的感受。

  感受即上文所提到的“观察者”,观察自己在做的是否完全投入,这正是DOC循环(do observe correct)的一部分。观察自己在做的事情是否重要,在观察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的“好坏”会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如果不给自己带来好处,那么久训练自己抛弃主管的感受,用客观的“观察”来完成一些举动。例如开飞机遇到危险状况时的紧急动作,这个时候主观的感受很影响正确的判断。

  最后一点,在密集地、正确地完成一系列动作之后,它们会变成自己的习惯从而使自己有更多的精力来应付更加复杂问题。从另一个侧面来讲, 这种“水涨船高”的过程同样出现在生活中,当自己已经完成了过去的一些目标,总是会给自己提出一些新的目标。这个问题的侧面就是有了一个欲望,完成这个欲望的同时总会有新的欲望,比如说买车、买一些消费品,但恰恰感觉到最幸福的时刻是为了这个欲望而准备的时刻而不是得到的那一刹那。这页正好呼吁了“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1,耐心和自律的问题是,如果要培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需要同时具备两个 2,注意力放在过程而不是目标,能让你更加专注,思绪更加平缓 3,奋斗的过程比达到目的,更令人兴奋,让自己始终以过程为导向,重点关注当前,将过程确定为目标,并且运用总目标作为船陀,以指引自己的努力。 4,对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刻意地训练,带有意图训练,并且由始至终清醒地知道那种意图。 5,改变习惯的第一步是“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为良好习惯,可通过扳机原理进行改变行为,某个激活机制通知你该要做什么事,例如闹钟通知提醒或者契机这样的例行操作。“如果你试图用读一本好书或者散步来代替看电视太多的习惯,那么,拿起电视遥控器的那个动作就是一个好的扳机,将你转入到一种新的例行思考中:“哎呀,我的冲动又来了,又想把时间浪费在观看那些真的无助于我改善心情的事情上了。””(戒掉电脑,拿起鼠标就是一个好扳机) 6,进入安全、不带情绪的非主观思维框架状态,有助培养练习。 7,当对一些未发生的事情进行思考担忧,这种行为叫担心,出现担心的时候,你必须意识到自己正在担心,然后退一步思考,关注真正的自己,也就是把自己变成“观察者”,将思绪停留在当前一刻,这样可以用来培养耐心的第一步。 8,第二步,是理解接受这样的现实 9,获取回报,是谨守戒律、奋力争取、克制欲望和保持耐心之后出现的结果。 10,4S方法:简化simplify、细分small、缩短short、放慢slow。简化:设定近期目标,细分:把过程细分成多个不互相打扰的小部件进行操作开发,缩短:番茄工作法,放慢:转注目前所做的事、心态平和。 11,冥想有助于以客观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习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四):终究还是正念的练习

  读这本书,我是奔着两个目的去的。 一个是副标题里写的那样,也就是“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因为我也想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这些问题“术”的答案。我在目录里并没有看到关于这几个关键词的答案章节,所以就按部就班地细读起来了。 一个是奔着它的“练习以过程为导向”去的,因为在我们一般的认知里,我们做事情,尤其是练习,肯定是奔着结果去的。为什么这本书里会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呢?我想知道造成这种矛盾原因。 但在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忽然觉得书里的这些知识似曾相识,猛然顿悟,这不就是“正念”嘛。 正念就是强调让我们关注当下。然后我又重新看了看关于正念的资料,当再回过头来看书中的主旨,突然通透了许多。这种书,其实也就是正念在练习中的运用,尤其是书中提到的DOC方法。 当理解到了这一层,我再回过头去看我读这本书时提的两个问题,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自律,专注,耐心是正念的结果,做到正念以后,这些表现不在话下,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书中没有明显字眼去讲如何做到这些的“术”,因为它把“道”直接给你了。 第二个问题就更好理解了,因为正念的主旨就是要关注当下,所以自然练习的时候要“以过程为导向”了。但这个角度并不影响结果的实现,因为你一直在“做”的路上。 所以,想完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可以先找一些关于“正念”的书来读,这样你的理解会更顺畅和通透。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五):《练习的心态》读书摘要

  有时候,我们必须马上着手做好几件事情,但问题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一心多用,以至于当我们决定集中精力专注于某项活动时,我们做不到了。我们的大脑如此躁动不安,而且,这种躁动不安具有强大的惯性。它不希望停下来。它让我们筋疲力尽、过度劳累。我们发现自己没办法安静地坐下来,而且也没办法安静下来。不过,练习的心态是安静的。它将思绪放在当前这一刻,有一种类似于激光的精确焦点和准确度。它服从我们准确的方向定位,集中我们所有的精力,朝着自己确定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是平和的,完全不会感到焦虑。我们的状态,就是在那一刻应当所处的状态;我们就是那一刻我们应当成为的那个人,并且完全清醒地知道我们在体验什么。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我们的能量和精力都没有任何浪费。

  如果你没有控制自己的思维,那你便没有控制自己。缺乏自我控制,不论你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你都不会有真正的力量。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每时每刻都在想些什么,那你便没有拉紧思维的缰绳,对自己前进的目标便没有了掌控的能力。你不可能控制你甚至都不知道的东西。意识一定是第一位的。

  以过程为导向,不以结果为导向

  为了聚焦于当前,我们必须至少暂时放弃对期望目标的依恋。如果不能放弃这种依恋,那么,由于我们现在还在想着尚未发生的事情(即目标),便不可能活在当下。这需要做出我此前讲到过的目标转变。当你将目标从试图实现的结果转向实现结果的过程时,一种美妙的现象便发生了:所有压力都将消散于无形。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在于当你的目标是只专注于自己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时,那么,只要你在做,你便时时刻刻都在实现着目标。从一个方面来看,这是一种微妙的转变;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你怎样处理需要付出努力的事情方面,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当你真正将注意力集中到现在正在做的事情,并且持续地知道你正在这样做时,你将开始感到平和、精神焕发和游刃有余。你的思绪平缓了下来,因为你在要求它一次只想一件事。你内心的喋喋不休已然不再。以这种方式来集中精力,与我们处理一天中大部分活动的方式完全相反。我们的思维试图掌控许多事情,这些事情要么是我们需要做的(将来的事),要么是我们忘了做的(过去的事)。我们的思绪变得无处不在、飘忽不定,并且,我们通常一下子就做了太多的事情。

  这种知道你的思绪处在何处,并且知道你现在正在做什么的意识,让你能够一再积极地强化自己实现目标的感觉。不过,当你的思维只是放在完成的结果上时,你不仅在没有实现那些结果的每一秒都感到失败,而且在练习中犯下每一个“错误”时,都会体验到焦虑感。你把每一个错误都当成一种障碍,一种延迟你实现目标的东西,让你迟迟体会不到实现那一目标的东西。相反,当你的目标是把精力集中在过程之中,并且停留在当前这一刻时,你不会遇到错误,也不用做出判断。你只是在学习和做事情。你在从事活动、观察结果、调整自己的心态,同时也在调整练习时的精力,以产生期望的结果。这时的你没有不好的情绪,因为你没有判断些什么事情。

  这并不意味着你必须与你计划中的目标完全“失去联系”。你继续使用最终目标作为船舵来指引自己的练习,但不是作为一个你正在做什么的指示符。如果是后面这种情况,不论从事什么活动,你的这个目标都给你制造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它通常是你一开始从事这项活动的理由,而且,你总是在那里对比,以便衡量进展。

  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接受,那种想法其实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你从书本上了解世界上任何一种伟大的宗教和哲学,便会发现,它们的核心主题是:我们无力停留在当前这个时刻之中。它们全都非常详尽地描述,一旦我们克服了这个弱点,便能意识和体验到真正的内心平和,并达到一种真正的自强。

  另外,我们对任何事情都有点儿迫不及待。我们想要结果,现在就在等着结果。我们集体跳过产生结果的过程,直接得到结果。我们对立即得到某件东西痴迷不已。许多美国人的信用卡债务飙升,陷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因为信用卡满足了这种“现在就得到,日后再支付”的思维模式。信用卡的前提是在经历过程之前先得到结果,而不是让人们先经历过程。这种思维模式一般只会让人产生失败感和空虚感。我们都体会过,很想买某些东西,但手头没有足够的钱。于是,我们欠一些信用卡的债务,先买下它们。如此一来,我们达到某个目标、产生满足感的时刻,通常比收到第一张信用卡账单的时刻要早得多。我们用一些短语描述对这种思维模式的上瘾。“即时满足”便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更准确地表述为“即刻满意、短期满足”,因为以这种方式获得的任何一样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没有真正的、持久的价值。你可以回想起通过刻苦努力并在耐心等待之后得到的任何一样东西,但是,对于丝毫不费力气便获得的那些东西,你又记得几件呢?当我们将自己的精力全部集中在获取某样东西的过程,并且通过保持耐心和遵守戒律来获得它,那么,无论它是一件物品还是一项技能,我们都可以体验到愉悦,而且是一种不会很快或很轻易就消散的愉悦。事实上,当我们回想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获取的东西时,过程便会印在我们的脑海,而不是这样东西本身。我们会记得,我们完全掌控了自己不想遵守戒律的天性,并且在此过程中培育了耐心和恒心,体验到了愉悦和满足。我们记得的这些,不受时间限制,因为我们会一再体验到它们。

  “现在就得到”的这种视角,不仅仅是个人的视角。我们的整个文化,以许多方式、在许多层面上鼓励这种视角。一些公司对短期利益更感兴趣,因此,在决策时牺牲了组织及员工的长远健康。奇怪的是,如果你问大多数人,他们一致认为,这种态度确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占据主流,但我们似乎身处一辆失控的列车上。我们需要刹一刹车,而且,必须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一旦我们将自己的视角变成重点关注当前这一刻,便会知道“注重过程不是注重结果”是对的。我们便会平静下来。我们的优先事项会自动做出调整,我们会因为自己所拥有的和当前所处的状态而感到平和,觉得有成就感。有句老话说得好,“人生并没有目的地,人生就是目的地。”这句话有其真正的内涵。

  ·让自己始终以过程为导向。 ·重点关注当前。 ·将过程确定为目标,并且运用总目标作为船舵,以指引自己的努力。 ·对自己想要做到的事情刻意地训练,带着意图训练,并且自始至终清醒地知道那种意图。

  让我们看一看,我们每天走过花园中的鲜花旁边时,大自然会教我们一些什么。在什么时候,鲜花是完美的?当它还只是你手中的一粒种子,等待着你去种下时,它完美吗?在那一刻,它就是一粒种子。当这粒种子在几厘米深的土壤中开始悄无声息地第一次发芽时,它是完美的吗?在那一刻,它首次展现了我们称之为创造的神奇信号。那么,当它的嫩芽第一次钻出地面,第一次接受阳光的照射时,它完美吗?它用尽其所有的能力来寻找这种生命之源;在这一刻之前,它只是在地下悄无声息地成长着,告诉自己要以怎样的方式成长。当它开始开花的时候呢?它完美吗?这个时候,它的个体属性开始显现。叶子的形状、花苞的数量,所有这些,都是这朵鲜花独一无二的属性,尽管它们在同一物种中的其他花朵间也是独一无二的。或者,在鲜花盛开的时候,花朵的所有能量与努力是不是达到了它生命中的完美时刻?不要忘记,花朵会谦虚地、静静地凋谢,到那个时候,它会回到曾经养育它的大地之中。那么,在什么时刻,花朵是完美的呢?

  当你对自己参与的每一项活动都形成了把思绪放在当下的方法时,好比花儿那样,意识到自己当前正处在什么阶段,那么,你在那一刻便是完美的,会体验到如释重负的感觉,感到自己从一种虚构的、自我施加的压力与期望中解脱出来,那种压力只会放缓你前进的步伐。在一天之中的任何时候,只要你注意到,你感觉厌倦、不耐烦、冲动或者对自己的表现感到失望,那就得意识到,你还可以在这项活动中关注当前的这一刻。看一看你的思绪与精力集中在什么地方。你会发现,它们要么漫游到了将来,要么回到了过去。你可能下意识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你想要实现的结果或产物之上。那种感觉通常出现在一些生产某种有形产品的活动之中,包括给房子刷涂料、减肥等。我把这类活动归类为对将来的分心,因为你想得到的结果将你的思绪与精力从当前这一刻拉了出来,进入到对将来的展望之中。你想要得到“怒放的花朵”,而忽略了其他的一切。

  在一天中,尽可能多地让自己停下急匆匆的脚步,并且问一下你自己:“我是在练习像花儿一样的品德,并且用我的思绪和精力将自己停留在当前这一刻吗?”天性知道什么因素会奏效,因为它不需要应对自我。我们的自我,使我们构想了关于完美是什么以及关于我们是否达到了完美的错误观念。正如我前面说过的那样,真正的完美是不受限制的。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数目,例如你衡量自己有多少完美,或者产生了多少完美。它也不是一项特定的技能水平,不论你从事某项活动用了多少时间,并且付出了多少努力,体育界或者艺术界的任何一位超高水平的人士会告诉你这一点:他们对完美的观念,总是离他们有一定距离;这种观念,始终是根据他们现有的体验和视角来评价的。当我们了解了这一真相时,便能够踏上通往真正的、真诚的、幸福的道路。我们会意识到,自己就像美丽的花儿一样,那么美好,或者,当我们就处在当前所处的地位,并且专注于在那一刻做得好的事情时,我们就是完美的。采用这个视角,我们对于达到某个错误目标的那种不耐烦,可能现在就消散了,那样的错误目标不会使我们比当前这一刻更幸福。

  在禅宗中,那种状态被称为“初学者心态”。你刚刚从事任何一项活动时,要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得全神贯注,那么,你的心智不会存在任何的絮絮叨叨。当你更精通某项活动时,实际上,你也更难完全地专注于它。还记得你第一次学开车的情景吗?你完全投入到了学习开车的过程之中。你有一种初学者心态。现在让你再来开车,你已经失去了那种初学者心态。你会一边听收音机,一边开车,而你在刚开始学习开车时,会把听收音机当成一种分心的活动。如今,你还可能一边开车,一边和车里的其他人闲谈,或者想着你当天晚些时候要做的一些事情。你的思绪并不在当前的这个地方,而是在别处;你的思绪没有停留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而是停留在别的事情上。下一次你打开车门,坐上驾驶座时,试着不去想其他任何事情,只想着怎么开车。试着将你的意识放在其他的专注开车的驾驶员放置意识的地方,并且将你的意识放在他们当前正在做的事情上,停留在驶过的风景是什么模样,以及你的双手怎么放在方向盘上等一些细节之上。如果你一个人开车,试着停下任何的内心独白,并且关闭收音机。那将让你感到恼怒。你会发现,你不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识,试图不去想开车以外的任何事情。在你还没学会开车的时候,这些事情是如此简单自然,而如今你完全胜任开车以后,这些事看起来已经变得不可能。这种练习的关键,并不是让我们感到,即使通过努力也不可能达到期望的心态,而是在帮助我们理解,专注于做某件事情时,应当采取怎样的行为和感觉。

  当我们沉浸在以过程为导向的心态时,不可能直接观察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却很容易观察别人是不是处在这种状态。这方面一个最好的例子是观察某个正在玩电脑视频游戏的人。你会发现正在进行中的完美练习。视频游戏提供了一种自然而然的环境,将人们带到一种专注于当前这一刻的意识状态。在视频游戏中,得分基本上是玩家努力赢得的最终结果或者产物,但游戏本身才是玩家的乐趣所在。玩这种游戏的过程,可以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如果你在一旁观察某人玩电脑游戏,会发现他们多么专心致志地沉浸在那一刻他们所做的事情之中。

  我们发现,许多人在娱乐活动中十分擅长做正确练习。在从事这些活动的时候,我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当前,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那么,到底工作与娱乐活动有些什么区别呢?为什么我们发现自己在玩的时候,比在工作的时候更容易做到专心致志呢?如果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个问题的答案,便可以帮助自己提高在任何时候都专注于当前这一刻的能力。

  下次你再做某些你定义为不愉快的或者定义为“工作”的事情时,试一试这种方法。那件事情是修剪草坪还是洗碗,并不重要。如果活动要花很长时间,告诉你自己,你会致力于把思绪集中在当前这一刻,并且在大约半小时里,做到以过程为导向。过了半小时,你可能像平常一样讨厌这件事,但在最初的半小时里,你绝对只想着你正在做的事情,不再想别的。你不会穿越到过去,想着把这项活动定义为“工作”时自己做出的判断。你不会穿越到将来,预测这项任务什么时候能完成,以便可以去从事一项被你定义为“不是工作”的活动。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你只做那件你正在做的事情。另外,也不要试着喜欢它,这是因为,如果那样的话,你便带了情绪和挣扎。倘若你在修剪草坪,那就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在这一刻所做的一切,就只是剪草。你会注意到自己推着割草机前进时的感觉,也会注意到,由于你的前坪凹凸不平,割草机遇到的阻力也在不断变化。你会专心地割草,并且在身后尽可能留下一条很宽的路,而不至于在呆呆地望着街对面正在洗车的邻居时,粗心地再割一次你刚刚割过的地方。你将闻到刚割下来的草的气味,并注意到那些草在阳光的照射下更显墨绿。只在这项活动进行的半个小时中这样做,你会感到吃惊的。一旦你体会到,原来像割草那么普通的活动也可以转变成一项有意思的活动,你便有机会再继续下去,因为视角的改变对你的人生以及你对人生的感知,都将产生明显的效果。

  如果你试图用读一本好书或者散一会儿步来替代看电视太多的习惯,那么,拿起电视遥控器的那个动作就是一个好的扳机,它可以阻止看电视的过程,并且将你转入到一种新的例行思考中:“哎呀,我的冲动又来了,又想把时间浪费在观看那些真的无助于我改善心情的事情上了。”

  体验到不耐烦,是你的思绪没有放到当前这一刻、没有放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之上、没有保持以过程为导向的最早的迹象之一。我们总是从“现在”退出,让思绪带领着自己四处“飘荡”。

  通向耐心的第一步是意识到你的内心独白什么时候开始疯狂奔走,并且拖着你一路狂奔。如果这种情形正在发生,你没有意识到(大多数时候你可能都没有意识到),那么你便没有掌控自己。你的想象带着你从一个局面跳跃到另一个局面,同时,当你在对脑海中闪现的每个问题做出反应时,你的内心会一再冒出不同的情绪。为了让你从这种无穷无尽的、感到精疲力竭的循环中解脱出来,你必须退一步思考,关注真正的你,也就是当这一幕正在上演时,在一旁静静地观看的“观察者”。你在练习着将思绪停留在当前这一刻时,会更加清醒地知道真正的你和你的自我内心独白之间的差别,即使你没有努力去观察,也会心知肚明。它会自动地发生。将思绪留在当前以及留在你做事情的过程之中,是促使你改变视角来培养耐心的第一步。

  培养耐心的第二步是理解和接受这样一个现实:不论什么事情,都不会尽善尽美。真正的完美,一方面总在不停演变,另一方面也总在你的内心出现,正如之前列举过的绽放的鲜花那样。你认为是完美的事物,总是与你在自己人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处在什么位置相关联。可以想一想某位航海者试图抵达远处的地平线。那是不可能抵达的地方。如果航海者将地平线视为必须达到的目的地,只有到达那里才能找到幸福,那么,他注定会体验到无穷无尽的挫折。他整天都在划船、导航、调整风帆,尽管如此,到傍晚时分,他也不可能比在黎明时分更接近地平线。他向前航行的唯一证据就是船的背后留下的尾迹。他只是在不停地鼓风扬帆,并且运用每时每刻都不停歇的努力来驾驭船只,所以看不到他的船真正已经驶过的漫长里程。

  关注一下你觉得创造完美生活需要做的一些事情,并且在脑海中思考一遍。也许你想要更多的钱。也许你觉得那将让你快乐。那正是人类长期陷入的最大谎言。对每个人来讲,他究竟要富有到什么地步,才算有了足够多的钱呢?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们也只想变得更富有,而且担心失去他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在这种思维方式之中,绝对没有平和。“某件事情发生,我将会幸福”的这种感觉,除了给你带来不满足,再不能带给你其他。

  广告不停地“轰炸”我们,它们全都在承诺,购买了某些产品,我们便能产生成就感:“得到这件产品,做那件事情,你的生活将趋于完美。”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我们需要放下这种认为幸福就在某个地方的徒劳想法,欢迎人生好比珍宝那样在无尽累积的想法,而不是把人生当成我们没有耐心去战胜的一些痛苦。

  太多的人没有搞懂这一点。他们把为努力争取某件东西的过程看成一种烦人的努力,是他们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必须经历的烦恼。他们把那件东西当成目标,而不是把争取获得那件东西的过程当成目标。与从奋力到达那里并实现目标的这种过程中产生的愉快相比,仅仅获得那样东西只是一种非常小的内心愉悦的投资回报。这里的关键词是实现。得到目标与实现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做一种无穷无尽的单调工作:他们得到这样东西,然后又得到那样东西,但根本没有体验到持久的愉悦或者个人的成长。

  没有哪项任务看起来大到难以去着手完成。随着你对自己变得更加耐心,你的信心也会随之增长。你总在实现自己的目标,想不犯错误或者一心想着达到某些时间限制,却给自己制造了压力。

  简化。当你致力于完成某个特定的项目或者从事某项特定的活动时,将它们细分为一些组成部分,来使之简化。不要设定太遥远以至于自己达不到的目标。不切实际的目标会导致挫败感和失利,如此一来,你将怀疑自己的能力。成功地达到每个简单的目标,将使你产生强大的动力,驱使自己不断前进,而且,你也不会在自己的能力达不到时感到精神疲惫。

  细分。在清楚了自己的总体目标后,记得将它作为一个船舵或者遥远的灯塔,使你能保持处在正确的航线上。但要将总体目标细分成一些较小的部分,以便你能够用适当的专注度来实现它们。你会发现,专注于细分的目标,比起专注于总体任务更容易一些,而且能让你反复体验成功的滋味。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六):用自然的方式做事

  不论清晰或是朦胧,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如果一个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他会感觉更放松、更专注,并因此在这件事上取得更好结果。但是很不幸的,没有人可以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不喜欢的事情,依旧要完成,甚至要做好。那么,怎样实现这一点?这是一个巨大的问题。积极心理学提供的答案是:用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件事,换言之:喜欢上你所要做的事情。但这也并不容易。

  而这本书,则提供了另一个答案:忽略喜欢或是不喜欢,以观察者的身份去明确你的目标,然后专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

  这个答案的优越之处在于:它解决了一个巨大的问题——自控力。自控力是有限的,在做每一个决策的时候,都在消耗自控力,哪怕是决定“我要喜欢上这件事”也一样。但是如果尽量减少这些决策的过程,而只是专注于过程,就会减少内心中“我需要做”“我不想做”的自我拉扯,大幅减少自控力的消耗,从而减轻的精神上的疲惫感,这些精神上的疲惫感,往往才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阻碍。

  在具体的操作细节上,书中提供了三种工具帮助实现“专注过程”这一目标。

  1.在心态上:花朵的例子

  花的生长是一个过程,从种子的萌芽开始,一点点长大,钻出土壤,伸开枝叶,结出花苞,绽放,凋零……这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瞬间,都是它唯一能实现的部分。没有一个临界点让花成为花,为人所喜爱的绽放,是专注于“生长”这个过程后自然得来的结果。在学习或是工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回想花朵生长的过程,提醒自己:我在我应该在的地方,我专注于我现在能做的事情,以此缓解甚至克服对“临界点”的渴望而引发的焦虑或痛苦。

  2.在整体的工作安排上:4S方法(简化simplify、细分small、缩短short、放慢slow)

  简化与细分:将一个较大的工程拆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把大目标变成一个个具体而易于实现的小目标。细化后的小目标更加易于完成,让每个小目标完成后的成就感和愉悦推动继续前行。

  缩短:如果一件事过于庞杂和令人厌烦,那就缩短单次进行任务的时间,缩短到一个你能忍受的时间内。给这个可以忍受的时间段设立一个小目标,并在期间专注于此。

  放慢:让你无法专注于此刻的另一个原因是:正在做的事情实在太过熟练或简单,身体几乎可以自动完成,于是思绪就飘散开去。放弃这种“自动化”,将手上的动作慢下来,慢到思绪可以和身体协作,感受此刻的每一个动作和自己的状态。这是刻意练习的诀窍,而且,这真的会提升效率。

  这些概念在实际运用中是互相交织的,它们都致力于帮助你专注此刻的过程。

  3.在工作的过程中:DOC循环(做do、观察observe、纠正correct)

  行动,然后观察自己的行动并评估是否在向着目标前进,根据评估的结果纠正自己的行动,依此做出下一步的行动,循环往复。

  DOC方法的核心在于观察,略微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行为和心态,评估行为(我是/否在向着目标前行)而非判断(这次做的不错/我再这样就要失败了!)。保持客观的观察者心态(回忆花朵的生长)可以免于被情绪的波动所困扰。没有必要焦虑,如果在能够专注于过程的每一刻,那么好的结果是自然到来的。

  全书的核心就是:保持平和,专注于过程。这当然也需要练习,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练习通用于生活中的每一刻,练习的效果会影响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件事。

  再多说几句。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常常想到《道德经》中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专注于过程而非结果,就是在以一种自然的态度做事。积极心理学的答案,是通过喜欢上所要从事的事,来达到那种平和自然的状态。不过如果喜欢上它并没有那么容易,不妨尝试一下这本书中的“练习的心态”,在专注于过程中,达到自然和平和。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七):让你失落的不过是你对“时间”的错误认知

  quot;All you have is now."这句在各种场合都被频繁提到的箴言,可能很容易被归类为提醒自己要珍惜当下,珍惜身边人的一句鸡汤,而从未作为一个真理被大众好好地审视。Sterner这本书的意图莫过于通过自身经验和体会去严肃地阐述和强调这个真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认为时间是一条匀速朝着一个方向涌动的河流。若有人怀疑,你便会拿出身边的时钟给他看:“喏,你看每小时每分每秒的长度都是一模一样的,并且几乎永远不可能停下来。” 我们认为时间在我们控制不了的频段上不断地前进,消逝。在这种时间认知模式下,我们每做一件事情时,难免会去焦虑自己花了多少时间,是否能够更快,是否能够追赶上时间的脚步。因此我们追求效率,追求多任务处理,仿佛这样能够战胜时间最大化实现自我。但如此以来,我们很容易就成为了这种时间观念的奴隶,匆匆忙忙看起来非常努力,却变的碌碌而为。就不可能享受甚至“拥有”所谓的当下(now)———— 因为每一刻的当下都多多少少在忧虑未来和焦虑过去。

  那如果换一种角度去看待时间呢?现有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宇宙中存在着多维空间。也许在高维度空间的人看我们就像我们看纸上所描绘的人物一样,一条看似是直线前进的路只是三维空间中的一条线,而我们三维空间的时间观也许只是一种错觉。最好的例证就是爱因斯坦所提出的时间相对论。从而我们知道,时间并非如我们所一厢情愿相信的匀速前进。本科时学形而上学时所读到的第四维“时间”之理论,最近也常常反复在我的头脑中不断被审视。我越来越倾向于相信,过去和未来很有可能只是意识被困在三维空间的我们的幻想,时间只是无限的可能性,即possibility。而我们在当下做的每一件事情,对于当下的态度会带领我们通往某个可能性,可能是我们所预期的成功,也可能是我们所不愿意面对的失败。但是我们所能真真切切感受和认知到的只有当下,过去和未来都只能存在于大脑的想象之中。

  terne在书中说,当我们看待所做的事情的视角发生改变时,一切都会不同。他所说的视角我想就是“活在当下”,也即“All we have is now”的真义。在我看来,只有从意识层面上真正理解了这背后的哲学含义,并且从心底认同这一认知世界观,我们才能永远地摆脱一切与时间有关的焦虑。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没有用背后关于时间的形而上学理论吓倒读者,而是通过自己练习高尔夫的体会,建议用“练习”的视角来去理解“活在当下”这样一个真理,并且操作性极强,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人的一生中,需要练习的不仅仅是各项技能,待人接物的方式,还有温习与理解那些看似简单而又易被遗忘的真理。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八):你试都没有使,你就说不会了?

  年会的合唱突然要加一段舞蹈,这对大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为我们都没有舞蹈基础,都不擅长跳舞。但是负责合唱节目的团队成员说,合唱加上舞蹈是绝配,于是只能硬着头皮上。看得出大家是表现出了畏难的情绪。

  

  我也没有舞蹈基础,我更不擅长跳舞,我身体僵硬,肢体极其不协调,可是我很合唱加上舞蹈这件事情,并不是听了节目负责人鼓励的话,而是我又有机会学习一样我不擅长的东西了。

  

  由于是临时加入的想法,第二天就要表演了,团队成员心里或多或少有些不满,表现在舞蹈练习的时候,还没跳就已经有团队成员说,这个动作很难啊,我跳不了。也许这个动作是很难,但是我很困惑,他是怎么知道这个动作很难的?是觉得很难?还是看到教练的示范动作,就觉得自己做不了?

  

  我被他的情绪影响了,因为按照学一样东西的原则,我还没试过,是绝对不会随便下结论,这个事情是难还是容易。影响的后果是,我曾有过那么一瞬间也觉得舞蹈是很难的。

  

  不过我还是采取我的一贯做法,难不难,先试试。

  

  要不我们先开始练习吧,看看效果怎么样,有困难再调整。大家同意我的说法,先跟着教练练习。

  

  开始的几个动作虽然很生硬,但是能看出像个样子,虽然不连贯,但是能跟得上。如果要求不高的话,在我眼里是合格的,但是如果要求很高,这样的舞蹈就是灾难。在时间的面前,我们这次的舞蹈注定不能要求太高。

  

  畏难的成员看到自己竟然能做出一些舞蹈动作,脸上露出惊喜的表情,似乎也跳得更卖力了,其他成员也能够跟着教练的动作,跟着伴奏,一竖一划,一左一右,像模像样地跳了起来。如果再问那位畏难的成员,会很难吗?他应该说不难。

  

  一开始说难,我猜测他对舞蹈的认知是跳舞很难,为什么他会有这个认知?是因为他曾经学习过跳舞吗?后来没有坚持,最后就放弃了,所以觉得跳舞很难,当他看到一个舞蹈动作,要他跳出来,条件发射地就觉得跳舞好难。

  

  又或者他曾经跳过舞,只是被人家打击过,比如说你跳舞的动作姿势好怪好搞笑,怎么看你跳舞就那么奇葩呢?这让他害怕再次遭受这样的打击,本能反应地就抵触跳舞这件事情,为了保护自己,自然就说这个动作好难啊。

  

  令人愉快的是他放弃了过往的认知,跟着我们一起练习起来。如果他一直固执地认为他就是不会跳舞,那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是好事。

  

  大家看着自己动作慢慢变得规范好看,节奏踩得也越来越准,脸上的笑容更多了,教练也一次又一次的暂停音乐播放音乐,暂停音乐播放音乐,我在想下一个动作是什么,什么时候可以踩入音乐,他们和我的想法是一样的吗?如果不是,他们会想什么,怎么想?

  

  我们的舞蹈似乎可以应付上台了,因为大家能跟着音乐完整地跳完整支舞,虽然还是很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有人会做错动作,有人会慢半拍,有人抢拍。这样的水平上台,虽然是不完美的,可是能合格了,不是吗?本来时间就很紧张,跳出这样的水平,已经是很棒了。

  

  大家就这样讨论着,就这样自我安慰着,舞蹈当然是停下来了,没有继续练习了。我没有说很多的话,和平时一样安静。大家比较一致的意思是,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练习了,凭着这样的水平上台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想法不仅是最开始说不会跳舞的成员认同,其他成员也认同,所以,大家是不再练习了。

  

  我没有表态,这个时候表态已经没有意义,但是我那一刻的想法是,我还想练习。因为这次跳舞我就是抱着一种练习的心态,我觉得练习的过程就是我所追求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呢?没有严格的限定,它可长可短,长到可以到上台前的五分钟,短到可以现在就停止练习。

  

  把练习当成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是我认为的练习的心态。

  

  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目的,这是商业社会的普遍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会让我很浮躁,也让和我一样的人很浮躁。我总是试着与这些价值观背道而驰。在练习这件事情上,我认为练习就是一个过程,不计较结果如何。

  

  我之所以持有这样的练习心态,是因为它能让我专注于练习本身。跳舞就是跳舞,动作一横一竖,一左一右,一上一下,规规矩矩,平平稳稳,该变化变化,该快就不要慢。我感受练习中的每个细节,不去想今天是最后一天练习,明天就要上台表演之类的事情。这样能让我内心平和,我享受这样的过程。

  

  练习的心态不是在这次学习舞蹈才有,我在学习一些新东西的时候,我就会自动持有这样的练习心态,比如我练习跑步,我告诉自己我仅仅享受跑步本身,我仅专注于跑步这个过程;比如我学习看书,我仅仅享受看书本身,我仅仅专注于看书这个过程。我能通过各种练习,让自己内心平和,专注练习本身。

  

  练习的心态不会让我变得功利,但它能让我看得更远,它能让我知道,学习一项技能或培养一种习惯是长远的事情,持有练习心态,不会让你浮躁,失败或者不足,你都不会太在意,因为这个练习的过程没有尽头,没有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你是成功还是失败。既然是这样,为什么在乎结果是什么呢?

  

  练习不是好玩的,而是枯燥的,循环重复做简单枯燥的事情,正常人很难持久做下去,但是要不断获得成长与进步,就需要不断进行刻意练习。这种刻意练习就是一种枯燥的过程,不能克服这个枯燥的过程,你就很难坚持做一件事情。

  

  所以,练习心态能帮助你坚持做一件事情。但是练习的心态不能帮你把练习这件事情变得有趣,所以你应该做的,学会享受练习这个过程,而不是练习之后期待获得的结果。

  

  年会当天,我们的舞蹈不是特别成功,很多动作都忘记了,效果都没有练习的时候好,团队成员都很沮丧,年会结束后大家就避而不谈舞蹈的事情,也许是大家觉得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吧。

  

  我对这样的事情看得挺开的,不就是一场舞蹈吗?效果好与坏本来就不是我关心的,因为我知道那么短时间能获得什么好的效果呢?我仅仅关注练习本身,专注于练习就好了。

  

  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打算放弃继续学习跳舞,相反,我会继续练习跳舞,把它当成一项新的爱好,和阅读、写作、跑步、猎奇一样,用时间去喂养它们,把舞蹈活动当成是练习,用练习的心态学习舞蹈。

  

  未来会怎么样呢?我才不在乎呢。就像阅读写作跑步猎奇,坚持练习的过程我能获得什么呢?天知道,但是它们就这样构成了我的生活,不是吗?这算是一种结果吗?但是这个结果我从来就没有想过,但是它们就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我的生命中。这算不算一种收获呢?

  

  如果问我从这次舞蹈练习中收获了什么,那就是这次跳舞为我开启了一个新的窗口,让我产生新的练习欲望。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九):评 练习的心态

  一个钢琴调音师写的有关练习的书。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与其他一些练习书籍有千丝万缕联系。可以作为主题阅读的一部分。下面的评论顺带对这一主题展开做一些总结。

  说到练习,不得不提刻意练习,按照《刻意练习 》 (王正林 2016) 的说法,刻意练习即有目标练习+正确的导师指导。有关刻意练习的内容这里不做展开,到《刻意练习 》的评论中再做探讨。

  但是 刻意练习作为 有目标练习的升级版,要求高度的专注。而且练习本身就是长周期行为。

  这里引用书中的比喻,古罗马战车的寓言:专注的思绪,像激光的聚焦处一样。控制自己的意识(练习的心态 2016)

  如书中所说,大量的新兴趣可能仅仅是逃避内心空虚的一种方式。

  现代生活中,可以引入的新兴趣特别多(练习的心态 2016)。

  考虑到刻意练习是大周期艰苦的行为(很多刻意练习者都报告在练习过程中并不愉悦),刻意练习中所要面对的最大问题往往是动机的保护。如果缺乏动机,则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真正的刻意联系。

  所谓练习的心态,我看来,很重要的贡献就是确定正确的练习动机。

  书中着重讲的方法论,我觉得可以概括成observing self

  Observing self即观察的自我。

  一个需要练习的练习心态。采取正确的角度观察自己的练习

  客观:这个自我保持中立客观,只是客观地观察自己。

  情绪中立:不尝试可以调动自己的情绪,不逼自己喜欢去做,也承受练习中的痛苦。

  目的:保持住对目标的清晰概念,必要时为自己review(不需要时刻review)。要让自己尽全力去做。工作时注意细节,其他不要想太多。

  eg 模拟人生中的玩家。有自己的目标。但是不受小人直接情绪的干扰。

  作者还将这个概念做了细化拓展。提出了一个DOC法则:do-observe-correct。在这个过程中,评价,但是不判断(好坏)。没有好坏的概念,只有和目标的差别,以及向着目标的改进。

  采用observing self策略的效果:

  一旦将精力集中有当下,内心就能获得平和。而且人也变得更加有耐心,自律。

  掌握正确的心态,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保护保持动机,发展动机。

  另外,作者还介绍了4S原则,可以理解为关于练习的一些技巧:

  4S原则 simplify,seperate,short,slow

  其实这个observing self,可以从两个维度上做进一步认识,1)元认知行为,关于练习的观察。练习的心态培养,其实就是练习的练习

  2)德维克的成长的自我的一个延伸

  事件不是对自我的定义。错误和失败可以帮助自己成长,仅仅是一个桥梁。

  Observing self 不下判断

  注重过程,而非注重结果

  在将注意力转移到关注过程后,便表现出专注,耐心,despline等美德

  (练习的心态 2016)

  这个到时候评论成长的自我时,再做展开

  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小技巧:

  扳机动作。 作为执行意图的触发器。对执行意图策略的一个拓展:自己创造执行意图的IF。

  调动自己,让自己进入之前准备好的策略之中。使自己更加专注

  (练习的心态 2016)

  这个其实就是执行意图的一个特殊版本。等到对(成功,动机与目标 2013)做评论时再展开

  人生就是一场练习的过程

  对人生的一种理解。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在于人是能够进行专注刻意练习,从而在大时间周期上改变自己的。

  生活本身不过是一个漫长的练习过程,一种永无止境地优化各种行为的努力 (练习的心态 2016)

  学会喜欢痛苦的感觉,喜欢超越自己的痛苦 (尼采,超人哲学)

  “练习包含了学习,而不是学习包含了练习 ”

  (练习的心态 2016)

  :书中有关专注的一个理解,我是不敢苟同的

  反驳:“假如将思绪集中在当前,专注于手上的事,那么人可以喜欢上任何工作。 ”

  (练习的心态 2016)

  想一想,做什么事是你一定不会喜欢的:

  太困难,以致于根本无法完成

  由于各种原因精力无法集中

  和更大的人生价值体系冲突

  《练习的心态》读后感(十):关于成功的一条物理学原理

  看这本书是一个偶然的机缘,本以为是一本关于练习的心理学作品,可是读下来发现更接近是一个有三十年冥想经历的人的参禅的体悟,虽然整本书都在说练习的心态这回事,没有提到类似参禅这种带有宗教色彩的词汇。

  如何培养耐心、专注和自律呢?需要一种练习的心态。这种心态的关键是什么呢?作者觉得是过程导向的思维,当今世界的社会文化中,急功近利的色彩浓厚,我们都盼望着成功的一刻,达到心中理想的一刻,完美的一刻,财务自由的一刻,然后在还没达到的过程中,经历焦灼的等待状态,甚至是面对障碍时的沮丧、退缩,以至于达不到理想的目标,而万一达到了理想的目标,人生也没有因此变得幸福,无非是陷入下一个焦灼的周期。

  那么如何培养过程导向的思维,把关注点从未来遥不可及的目标拉回现实,踏踏实实的通过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理想呢?作者把人的心里状态分为自我和观察者两个层次,通过不断强化观察者的角色,来时刻观察到自我关注点的偏移,从而切换视角,掌握活在每一刻的当下的奥妙。作者也提及了,冥想是培养这一观察者模式的重要练习方法。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打了很多不错的比方,比如一粒种子从埋到土里到开花,什么时刻是完美的?一个游泳的人要如何关注当下才能到达彼岸。看完书,我也想到一个比方,我把它称为关于成功的物理学原理。

  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这正如我们对所谓成功的追求,事实上,成功是静止的,是相对的,而追求的过程才是运动的,永恒的,成功,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人生的状态,而实际上,最多是一个生活的快照,是一个瞬间,也正如童话中的王子和公主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但是那个故事中大结局的一刻不是生活的真相,真相仍然需要在全部的生活中去寻找。或者可以说,所谓成功的瞬间,也是追寻成功的过程的一瞬间,是生活的一部分,显然那不是所谓的完美一刻,也不是终结。

  在看完书后,我习惯性的看了看豆瓣评论,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差评。比如有人说,这本书没有什么新的东西,不值得一看,有趣的是,作者自己也说没有提出什么新的概念,只不过是自己学习前人加上自己生活的一些体悟。也有人说,作者还是写得啰嗦,整本书的内容最多两千字就可以说清楚了。

  可以说,作者用一整本书300多页反思当今社会那种急于求成的心态,然而读这本书的人却不见得就不犯同样的错误,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多么经典的书,但至少于我而言很有启发,作者探讨的话题,其实是从释迦摩尼的时代就开始探讨的,如何认识自我,如何认识生活,如何对待欲望与情绪,类似的概念很多,比如物我两忘、心流、正念、元认知。毕竟,对于当今的人类,大脑是最重要的器官,而如何让自己的大脑认识自己的大脑,管理自己的大脑,是每一个想追求卓越的人都值得花一辈子的时间反复思考的问题。

  对于这样的问题,你真的需要的是看看朋友圈的爆款文章,花五分钟时间学到十条人生道理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