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酝酿之道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酝酿之道读后感10篇

2018-04-18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酝酿之道读后感10篇

  《酝酿之道》是一本由[法] 艾蒂安·达沃多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酝酿之道》读后感(一):匠心独运:从酒庄到画室

  《酝酿之道》是一部写实风格漫画,这背后是两种职业的相遇——漫画家与酒农。翻开这本书,就会发现,漫画家与酒农交集过程,成为了他的创作题材。最为惊喜的是,这里不光能欣赏到两种来自于不同行业特色,还能感受到一种工匠精神。除此,这部漫画传达出了一个声音,他告诉读者,两种看似没有联系的职业,发生交集以后,两者都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透过这里看到了更为奇妙广阔世界同时,两者的生命厚度都有所提升充实而具有活力

  需要区分开的是,这本书的陈列建议写道:漫画、文学葡萄酒。漫画与文学这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只是分到葡萄酒这一类去有点特别。我曾经看过一档讲葡萄酒常识节目,比如主讲人说道葡萄酒的产地,葡萄酒的年份,葡萄的种类,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的区别等等,这本书显然不是说这类问题。也不是系统地讲葡萄酒从种植到酿造、出售的过程。相反,它具有文学创作的特点,对素材进行了处理,具有写实主义特色。与讲授葡萄酒知识书籍截然不同

  因为这点,本书还有一个区别于虚构类漫画,虚构类文学作品的特色。这部漫画涉及到的人员都用了他们的本名。说来有趣,前几日本书的出版公司后浪请来了书中的一位人物,他叫雷吉斯·郎萨德。活动地点在北京,我无法去要签名纪念了。未想到的是编辑赠了我一本,直到看到书的刹那,发现还提了上款,真是激动不已。之后我就开始在本书寻找雷吉斯·郎萨德的名字,开始我翻来翻去也没有找到,直到在后记中好长的一串名字的最后一个发现了雷吉斯·郎萨德的名字,我想他很可能在本书的后面出场,就翻到了最后一章,果然,找到了。

  这章的名字叫:樱桃树下的最后启发。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浪漫,书中的人物在雷吉斯·郎萨德的酒庄谈天,有葡萄田、小凉棚……当然,还少不了葡萄酒。充满朴实生活气息。 雷吉斯·郎萨德的前半生是“无国界医生”中的成员,前往阿富汗执行任务, 是另一部漫画《摄影师》中的英雄之一 ;后半生精心经营葡萄酒庄。

  因为葡萄田的原因,这部漫画的背景非常美丽。另外,人物形象与法国建筑出现,要我想起了法国的另外一位有名的漫画家,桑贝。可能是他们的作品都表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它所传达的观念,消解了对传统的葡萄酒的认识,比如产地都会聊起波尔多,还有重视葡萄酒的年份这样的问题,当看过这部漫画发现事实上这种观念比较定型,打破这一贯的看法就会看到一个更为通透空间,整个世界似乎都变得极为柔软

  《酝酿之道》读后感(二):书,酒,真理之路的交汇点

  如果突然让一个在哲学领域毫无涉足的人谈谈对自身所在的这个世界怎么看,会得到什么回复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试过思考隐藏在宇宙背后的“真理”,或绞尽脑汁,或随性而至,或放弃,或执著……无论如何,千奇百怪想法大体能归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推崇概念直觉使用这种模式思考的人喜欢从基本的常识一步步扩大已知的领地,仅凭有限的公理便能搭建一个庞大解释体系,进而对世界的方方面面逐一考察。与之相反,第二种模式推崇感知与汇总,支持者们去看、听、闻、品尝,用足迹衡量大地,用指尖触摸流水,用发丝感知风向,然后去总结,精简这庞大的信息成一条感悟

  感谢康德,这位家里蹲模范除了在帮助邻居校对钟表,以及为几百年后的学生提供开题思路贡献颇大,更做过一件有趣的事——统一了上文所提的两种模式。但康德的统一之路崎岖不平荆棘丛生,不抱着重估万物觉悟挑战很可能走火入魔。所幸在几百年后的现在,已有许多勇敢者发掘出新的、更易前行的方法,让我们不必啃读艰深晦涩的大部头原著,就能了解并掌握认识世界的全新方式

  这些新尝试中的一种,正是这本《酝酿之道》。

  本书诞生自一位漫画家艾蒂安•达沃多的异想天开:他要从数尺长的桌前出发,去到冬季寒风凛冽、夏日骄阳灼人的葡萄园,与一位从未接触过漫画的酒农里夏尔•勒华共同制酒,再合作完成一本半是酒香半是书香的漫画。可以说,本书从第一页开始,就充满两种截然相反之物的精巧对位:漫画是一种诞生自思想产物高度抽象,往往有比较稳固的内核。一个画师首先得在脑海里构想出基本元素,再慢慢铺展开,把玲珑的变为博大的。可以说,漫画是一种自顶向下表现世界的产物;对应地,一个酒农“需要具备地理学、生物学、化学、气象学、植物学的知识”,他得从可触及的一切实际事物了解真相并采取行动。对酒农而言,重要的恰是将葡萄汁装桶入窖前的漫长耕耘——冬末剪枝除虫、春季去赘芽犁地、初夏绑藤施肥、仲夏洒药、秋季采摘榨汁,之后便是酵母的“工作”了。因此,当我们在桌前平铺一本漫画,为分镜间异彩纷呈图画感叹,了解到的是一个从作家脑际演绎而出的世界;当我们小酌一口葡萄酒,为舌尖甘醇的活力会心一笑,品尝到的是一个将特定时空归纳、浓缩的产物。这两者反映世界的方式本是如此针锋相对,正如书中最初几章里画家与酒农或嬉闹或严肃的争论那般互不让步。

  不过,就像“酝酿”一词意味变化,随阅读深入,无论书中两位主角还是读者,都渐渐察觉到化解这组矛盾的可能。最终,如此对立面甚至必须融合,缺一不可。在这统一的过程里,让两位主角趋于一致东西,就是全书核心主题,即康德严肃论证的、自称为“哥白尼革命”的转向——观测的视点需要从外部世界回到人类自身。漫画家面对葡萄酒一窍不通,酒农对漫画业亦毫无认知。正是两人的这种“白纸状态,让彼此理解包容对方视野的局限。这理解让双方注意到自身领域内习以为常却极其基础部分,审视对方如同打量镜中自己的投影,将投影与本体叠加,最终获取了综合的认识世界的方式。这般巧妙过渡主要体现在书中第九章“说句傻话,(有时)也是好事”。这一章中,酒农突然问漫画家“是编辑跟你说(绘画中)该用哪种颜色的吗?”漫画家笑起来,他兴许想到了几个月前对葡萄的打理一无所知、顶着寒风跟在酒农身后修剪藤蔓的自己。于是,漫画家邀请酒农参观出版社、参与漫画展会,结识各色各样的漫画家——躺在床上写作的让-皮埃尔•吉布拉,在和蔼可亲私人花园里创作深沉的黑白画的马克-安托万•马修,工作间面向博物学家办公室的埃曼努埃尔,还有其新作签售队伍成长龙的瓜尔尼多……相对地,酒农带漫画家走进不同的酒庄,山坡上视野辽阔的格那瓦庄园,充满海风日光的阿雷纳庄园,依傍树丛生机盎然的“东方之路”庄园……两人越是深入对方的领域,越能体会到两个不同职业间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并非客观、外在的,而更倾向于个人内部的想法——原来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触世界。

  两人认知融合的过程里,有三点书中着墨最多。其一是自然主义。这不仅是针对达沃多本人在艺术创作上抱持的理念,更是对里夏尔•勒华那种顺应、感受、信任自然的工作态度的概括。酒农坚持使用“生物动力法”,并尝试零硫或低硫入葡萄汁。与现代大规模机械化耕作相反,他更喜欢踏实实踩在每一寸土壤手工打理植株,“酒农,是一种步行的职业”。勒华与葡萄,与其说是采集者与供应者的关系,更像是亲密无间老友。不为品牌生产指标逼迫,酒农得以随心所欲酿造自己喜爱的葡萄酒。同时,达沃多说,“不管到哪里,葡萄田对画画的人来说都是很受欢迎的,因为它能很好地烘托风景和空间”。本书虽非彩图,但水彩般浓淡相宜的墨痕下,作者寥寥数笔就能凸显出天气与地形的特征,对每处庄园的全景更是不吝画幅,明暗间甚至能感受到画中酒窖漫溢的沉香,这也是对“自然”理念的质朴诠释。其二是以人为本。从个人视野推及他人并最终形成崭新的认识世界的途径不再赘述,这里要提的是作者对如何评价一件作品所给出的见解故事前段,酒农参观出版社时问如何筛选投稿,编辑们给出一些理由,如“符合出版社风格”,“叙事成熟”等。可见编辑们使用的依旧是直觉而先定的方法,一种根据固有规则(尽管不成文且模糊)得到的结论。同时,作者讲述一位知名品酒师抵达勒华酒庄后,仅通过品酒打分,而不愿下到田间了解成酒之前的漫长程序。这里,品酒师使用一种基于统计的方法得到结论,对其而言,酒成为酒之前的过程可视为黑箱,无需关注。在全书后段,漫画家和酒农分别对名酒和名画直率说“不”之时,他们的态度已然打破了前文所述的世间对特定事物固有的价值观。正因为完全不了解一件事,因此能不受影响大胆判断。有时我们在做决策时会被过多因素左右,最终失去敏锐洞察力。而作者努力做的,是将读者拉回一片空白的状态,以读者自身为核心,对漫画或酒进行品评。这一点不正是康德的认识论转向吗?从人自身出发,就能剔除外部世界的干涉,也就能理解认知的局限,从而知道自己所能到达的地方。其三,全书肯定了一种对工作的执著、在专业领域采取全新尝试的信心,一种对未知孜孜不倦探索及对已知的精雕细琢。漫画家亦或酒农,都没有在起始时立即排斥新的领域。也许,人类之所以能不断进步,正得益于这种不可遏止甚至近乎依赖的、对未知的旺盛好奇心。而来自不同行业的读者,在合上书卷时,也完成一次新的融合——在自己的探索欲催促下,逐渐将自己的体会加入故事,创造可贵回忆

  到了评论末尾,想特别提一下元小说概念在本书的体现。若说细致描绘葡萄酒的诞生并集结成册是一种写实风格的创作尝试,那么书中角色对诸多漫画家的拜访及众人真实画作品的探讨就非常接近“小说的小说”。当达沃多带着勒华走进不同漫画家的作坊,大家坐下来品酒交流,故事关注的已不限于事件本身,而更像是故事中故事的诞生。这本书不仅通过引用各种漫画家的作品甚至让其本人出镜制造一种现实感,更让整个故事在叙述的方式上分出层次。最终,对读者而言,若对《鼠族》、《黑猫侦探》、《画的秘密》、《阿兰的战争》以及《摄影师》等诸多漫画不陌生,在阅读本书时一定会因偶遇的彩蛋欣喜若狂。全书末尾,意想不到奇迹发生,在写实作品《摄影师》中登场的战地医生,以葡萄酒农的全新身份与主角二人组相遇于集市。这一刻,《酝酿之道》成为《摄影师》无形的延续,而《摄影师》又仿佛是本作一个值得遐想的序章。作者说,战地医生与酒农勒华“必须相逢”,而全书就在这巧妙的高潮处缓缓落幕。

  诚如“全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的思想做注脚”所言,若一无所知是球心,人类对宇宙的认知是逐渐扩大的球体,先哲高瞻远瞩,划定了几条从球心向混沌无限辐射的路线,那我们所要做的,所能做的,就是用毕生精力去联结彼此,以填补这些轴线之间巨大的虚无。《酝酿之道》做了一次值得鼓励的示范,而更艰难的任务,需要掩卷的读者继续挑战。希望某一天,我们都能走出独一无二的、酝酿真理的道路

  《酝酿之道》读后感(三):袁泉 | 从relax和less聊聊酝酿之道(下)

  ■ from relax to free

  回到“放松”的话题,李安曾在《一年级·大学季》中说过:

表演有两个事情最重要,我觉得不管什么训练方法,都不出两个原则:第一个是放松;第二个是专注。放松才能专注。

  专注是演员抑或任何创作者必不可少的工作的前提,对于袁泉来说,自然也如此。这里暂且不聊专注,我更愿聊聊放松带来的开放自由

  人在放松的状态下,没那么在意自己,反而可以更勇敢地打开自己,去面对真实的不那么完美的自己,也由己及人地去包容他人的不完美,这样反而可以探索出自己的多种可能性,以及自己与周围世界的多种关系。这一点,无论放在演员身上,还是角色身上,都适用。

  被Onlylady问及是否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以及怎样去面对自己的不完美时,袁泉给出了这样的回答

我觉得30岁以后就很少再用某个词去界定自己是什么,不是什么,因为你会觉得一切皆有可能,你好像会不断地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让你觉得“哇,原来我是这样的”(的东西)。

  在出席兰蔻某活动的发布会上,在和鲁豫聊及“孤独脆弱、不完美”时,她这样说:

不完美是人类的共性。你要接受,你要坦诚去面对。未来的一切才有可能。如果你抗拒,注定是会让所有的事情变得更沉重。有的时候我在想啊,脆弱、孤独这样的感受,它真的是一个个人性的感受。非常个体的,但是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如果这样辩证来看的话,是不是代表不止你一个人在脆弱、在孤独。那么我们其实并不孤独。(面对)这种孤独,我觉得身边有家人,有朋友,倾诉和求助其实并不会代表你不够强大。因为交流是很重要的。而且还有很多人类智慧的精华在帮助我们。我们都是真实地在生活的人,所以我们的快乐跟痛苦,我们所有的顺境跟逆境,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都要去面对。

  而面对话剧、电影、电视剧等不同媒介时,她也能撕掉标签,找到自由,因为她知道殊途同归,重要的是角色是否曾打动过她,以及借由这个角色所能传递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都说“袁泉最爱话剧舞台”,我不知道是谁说的,反正我没有说过,哈哈,大家可能在前几年的时候看到我经常演话剧,所以就有了这么一个认定,然后每次采访的时候也都会重复这么一个认定。但其实作为一个演员,我觉得比较平衡的是,比如说你在不同形式的范围之内,如果都能够找到你自己感兴趣的角色,这就是很幸福的。因为那个就像是一个标签,你喜欢什么,不爱什么,作为演员来讲,其实你没有多少空间可以选择“我只喜欢这个,我不喜欢另外的”,包括角色的选择,在早一点的阶段可能你会觉得“啊,这种角色我绝对不会去演的”,但是当十年之后,你会觉得我能理解她。

  一个可能不那么恰当的例子便是,刚毕业时,接到了《狂飙》这个戏,当时的袁泉,一度不敢相信自己能演里边的角色,甚至萌生退意。

莎乐美、安、朱帘秀都是挺热烈的角色,当时我特别疑惑,不知道导演为什么要让我来演,不知道我要调动出什么样的激情去演绎她们……

  但是经过了一番排练场里的解放天性,最终她还是突破自己,出色地完成了里边的三个角色。

袁泉接受superElle采访时的截图

  ■ 聊过了酝酿,聊聊道

  行文至此,说是《酝酿之道》的书评,却全然不提书中的任何信息,因为我觉得袁泉作为个人的成长历程及其作为演员的创造过程,与书中提及的酿酒过程和漫画创作一样,本质上是相通的。无论是角色,还是葡萄酒,抑或漫画,在创造者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是“自洽的、永久的,甚至可以说有点神奇的”,这个生命体有着其自身的命运旅程,它“让人放松,是一个让人和人邂逅的空间!是将人和人联结起来的纽带”,它们带着观众/饮酒的人/读者在精神世界漫游,它们建构了一个投射了创造者价值观的全新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展示他人的生活,展示创作者的自由与故事,进而照见观众/饮酒的人/读者自己的故事,并借助这个世界,凝聚起喜欢它们的人——演员/观众、酒农/饮酒、作者/读者。

  在这次磅礴又奇妙的旅程里,一切让人着迷:用心的创作者在专注而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孤独时刻最真诚的情感与思想,而用心的接收者在品读这一有生命的作品时,通过类似的生命体验和创造性想象,找到了解码的钥匙,和创作者实现了一次隐秘而深邃的交流——孤独之心俱乐部。

  这种交流和碰撞,改变着每个参与者的生活,让当事人变得更辽阔,更谦逊,更真诚,更亲近,却不再孤独,因为大家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朋友。

  就像观众常常把角色/演员当成他们的好朋友,看到袁泉忍不住要喊唐总一样,演员和角色,也是亲密的朋友。

其实你的每一个角色都会像你某个阶段非常亲密的朋友,你会觉得好像她跟你的交集,和她跟所有观众是不一样的。我有一点想念唐晶了。像《活着》里的家珍;像《青蛇》里的白蛇;emmm…唐晶;《暗恋桃花源》里的云之凡…这一些我觉得都是在我生命中的每一个阶段陪伴过我的朋友。

  那么,什么样的机遇,才会让这些有心的孤独者相遇呢?答案很简单:感动/触动。

  本书中,酒浓问出版社的工作人员,怎么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出版。对方答:哟!我不做判断。我只需要简单地被感动。

  而当记者问及袁泉选剧本的标准时,她也答:首先是角色能够打动你。

  而感动的前提是什么呢?真诚的态度(不谄媚、不傲慢、不卑不亢)和专业的素质。这个下回再聊。

当袁泉遇见唐晶

  参考资料

  《ELLE》杂志,2017年10月10日版

  《一年级·大学季》,2016年11月12日

  《袁泉:花的姿态》,采访、撰文by Mumu

  兰蔻小黑瓶2017发布会袁泉访谈,采访by鲁豫

  OBBI BROWN x 袁泉 | 戏面人生 DIR

  《时光赋予她的恰到好处》,采访、撰文by李冰清

  《娱乐新天地》20171124,袁泉:我和唐晶似故友

  Onlylady2017对袁泉的采访

  《酝酿之道》读后感(四):袁泉 | 从relax和less聊聊酝酿之道(上)

  : 这是一篇看起来不像书评的书评,但它真的是属于这本书的书评。

  ■ 从紧张到放松

  今年夏天,在袁泉因为唐晶升温前后,我曾和两位朋友聊起过她,像聊起我们的另一位朋友一样。

  第一位朋友生活中认识袁泉,当听我提到她时,说:小袁呢,别的都挺好,就是有点紧张,有点放不开,她自己可能也知道这个问题。

  第二位朋友,知道我一直喜欢袁泉,跟我说:我对她一直无感,因为觉得有点“触摸不到她的灵魂”。

  去见第二位朋友的路上,我刚好在读袁泉在戏校期间(10—16岁)和父母的家信。彼时,她只是个十来岁的远离故乡的寄宿少女,面对寄宿生活的孤独,面对学习的压力,面对处理师生和同学关系的纠结,她有很多困惑需要和父母倾诉、沟通。她和父母通信时自然并未想到日后会拿来出版,所以与大部分普通家庭的家信一样,父母和女儿都是在很认真地交流,甚至因为距离和挂念,让这种交流更贴近内心。

  我把信的内容和自己的感受简单与朋友分享了一下,告诉朋友触摸不到灵魂是因为自我保护,而这种自我保护,又源自她内敛害羞的天性和戏校时代的经历。朋友一下子懂了,通了,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喜欢她了,也对她有了新的认识,还蛮有好感的,有点让人心疼。她甚至坚定地告诉我,她虽然现在有了热度,但你不必担心她会不再是她,她是个心里有数的人,值得信赖。

  然而就在这两次谈话结束的下半年,我先后看到袁泉好几次状态特别好的采访,而且每次的关键词都会带出“放松”两个字。

ELLE:我觉得你看起来比几年前放松了许多。袁泉:这是一个太好的褒奖,因为“放松”两个字很难。我觉得我变了,你也看到我变了,这是一个好的方向。Onlylady:怎样理解less is fun的主题?袁泉:这个品牌我觉得好像跟这一季的春夏风格挺有趣的,因为它给人的感觉一点都不紧张,虽然它有一种职场的范儿在里面,我觉得它让人觉得非常的放松,不受拘束,很健康,但是又带着相对的理性。Onlylady:less这个品牌和你自身气质最大的相同之处是什么?袁泉:我觉得就挺放松的吧,哈,现在来讲,很简约。

  她在11月的《SoFigaro费加罗》的封面标题,则是:我正在学习随遇而安。而在该期杂志中,接受记者李冰清的采访时,也说道:

接下来,我在生活中可以选择一个更轻松的目标。

  所谓相由心生,我们所见的真相,往往取决于彼时的心态。所以即便在聊Less这个品牌时,袁泉也可以看见放松和不紧张。而在聊起这些时,她自己的状态也是放松的,同样是微笑,以前接受采访时,常常可以感觉到一种礼貌与克制/自持,微笑是礼貌的面子,克制与自持则是悄然自我保护的底子,所以虽是亲切,却似乎总也不敢太靠近、太打扰她。而如今的微笑,更多是一种友好与open,这种表情伴随着聊天时娓娓道来的随和语调,以及话语里不时传来的“哈哈”的笑声,不知不觉间会拉近与对话者的距离,让自己变得更包容,更辽阔。以前她喜欢聊角色,聊团队,尽量少地提及自己,如今在放松和open的状态下,慢慢多了“我觉得”这样的口头禅,因为她越来越有自信和底气,既用角色和观众交流,也用“我”来和身边人对话。某种程度上,无论以角色的身份,还是以自己的身份,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真诚地交流。

  对于演员来说,生活中的不自在、不安全感,是必要的,往往正是这些负向的状态,可以让人以更低的视角透过生活的缝隙看见更新鲜的真相,是日常生活中得意时刻不曾发觉的真相,那种深邃与幽微,恰恰是给角色的精神养分,可以让表演更加细腻和丰富,更加有人味儿。与此同时,放松也十分重要,因为它让人更容易进入一种悠游自在的状态,更容易在创作中实现专注,抵达自由。

  两种状态皆不可少,皆是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岁月馈赠,20多岁的时候,无法渴求跳跃至40岁的心理状态,如今的放松与自在,不过是刚刚步入40代的她所拆开的生命的礼物吧。

袁泉为in style优家画报拍的杂志大片的截图

  ■ less is fun

  袁泉还有另一个常用关键词——简约,这些,体现在她的衣着、发饰、言行、举止——生活方式。她之所以这么多年一直在乎这种style,是因为简约中有其哲学,让你在纷扰中不至于焦虑或迷失,而是保持清醒和独立,就像她在评价big bag的包时所说的:独立的、不盲从的、坚持自我的。

  被Onlylady问及生活中如何做减法时,她曾这样回答。

我觉得做减法确实是挺有必要的,因为信息太多了,然后生活太忙碌,不管你的着装还是你的生活方式,都是需要删繁就简的,需要给自己足够的空间。

  这种简约的生活哲学,既体现在其作为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上,也体现在其作为演员接戏的态度和节奏上。

  面对生活,她现阶段的兴趣是陪伴家人。

现阶段我最看重和家人在一起,过很日常的日子。人要向前走,每个阶段你最需要什么是身体告诉你的,所以你没办法做总结(说)哪一种生活方式是我需要的。现阶段我有点害怕喧闹,需要一个相对安静一点的空间,需要每天在院子里走一走。(面对女儿)在她没有积极要离开我、翅膀还没有完全张开之前,我都会尽量陪在她身边。

  面对角色,她愿意花足够的耐心等待。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不停地获得好角色,不断地和角色有共鸣。每个人的机缘和成熟阶段都不相同,有些人可能二十来岁就遇到了大获成功的角色,有些人却要四五十岁才等到。就好像,每种植物开花结果都有自己的周期,每个人都有自己复杂而丰富的成长过程,独一无二,无可复制。 他们说我的眼里有星光,那是舞台灯光亮起时,每一个角色在发光。这是一个需要用时间、精力养育的过程。对待这一切 ,我从来不会着急。这一年(2017)其实没有很忙,对,这一年真正在工作的时间并不多,但是也觉得挺好的。因为感觉自己其实很多时候是需要慢慢来的。

  关于这些,我有一点自己的体悟。前几年,一直焦虑于信息的爆炸,总觉得自己读书量低,阅片量低,信息捕捉得也慢,为了追赶,甚至会牺牲不少和家人共处的时间,父母和亲人甚至都不太敢给我打电话,害怕影响我学习。直到某个周末,我因为用眼过度无法阅读时,临时想到要去找姐姐聊天,姐姐让我去紫竹公园找她,因为她在那里陪小孩。

  在我踏入紫竹公园的刹那,瞬间被冬日上午沉浸在暖阳中的热闹空气包围,老人们在跳各种舞,小朋友则跑来跑去满头大汗,青年、中年的家长们则有着他们的状态。那是一个我不曾走进的新鲜世界,不曾遇见的周末和冬日,那个上午,和姐姐聊婆媳关系,聊家里老人的健康,聊夫妻关系,聊亲子教育,聊彼此的工作,我们有说不完的话,都顾不上吃饭,还不时被小朋友拉去看她的新伙伴、新房子。

  离开公园时已经是午后了,回去的路上,我恍然大悟,突然有点明白袁泉现在的生活状态及其这种生活本身给她的创作的能量了,这些日常的琐碎,和周末午后慢下来的细心体味,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好好酝酿,并拥有生活丰富而细腻的底子,这样的创作底子,与在片场间飞来飞去身心俱疲时演出来的角色相比,厚度是不一样的。而从这样的人间烟火中走出来的人,与无数通告和各种晚宴中走出来的人也是不一样的,他们能量不同,温度不同。

  生活也好,阅听也好,抑或创作也好。都是载我们开往探索新鲜世界和发觉真实自我的交通工具,那里有无尽的fun,前提是你愿意静下心来发现和聆听。

2017乌镇戏剧节期间,袁泉在乌镇。图片引自袁泉的新浪微博

  下篇参见《 袁泉 | 从relax和less聊聊酝酿之道(下)》

  参考资料

  《ELLE》杂志,2017年10月10日版

  OBBI BROWN x 袁泉 | 戏面人生 DIR

  《时光赋予她的恰到好处》,采访、撰文by李冰清

  Onlylady2017对袁泉的采访

  《酝酿之道》读后感(五):哈哈哈哈哈,站着说话不腰疼。。。。

  看看漫画,学学葡萄酒基本知识,还是很轻松悠闲的。

  书里面有蛮多两个人对着唠嗑的地方,也是一个酒农和文人相互diss,弄些地方特别可爱哈哈哈!

  总之看着开心就好,而且在漫画里我被安利了漫画,这就很起了。

  (还差多少才到140个子啊?!!!!我没话想说了!!!)

  再说点什么呢,看这个我又起了钢笔画的心。黑白是永远的主题!这跑题有点远啊,不过我说话本来就没有主题……

  《酝酿之道》读后感(六):匠人匠心——从漫画里飘出来葡萄酒的醇香

  “Il y a plus de philosophie dans une bouteille de vin que dans tous les livres.——一瓶葡萄酒中的哲学胜过千书万卷。”这是法国知名的一句谚语,法国人很爱喝红酒,红酒可以说已经成了法国人骨子里法兰西情节的一部分,在法国有很多的葡萄庄园,法国也是世界上四大的盛产红酒的国家之一。这本漫画所记录的故事地点就是法国知名红酒以庄主名字命名的葡萄酒Richard Leroy的一大片葡萄庄园里面,葡萄酒农和漫画作者两个人,红酒和漫画书两个不同的领域一段妙不可言的碰撞的故事。 整部漫画就像是一部黑白的纪录片,记录了一瓶法国葡萄酒醇香的背后故事。但这本漫画讲的不仅仅是葡萄酒背后的辛苦的制作,还有这本书在创作时发生的故事。首页创造这本书的目的很有趣很简单:作者艾蒂安·达沃多同酒农你里夏尔·勒华达成了一个“协议”:漫画作者去体验葡萄庄园酒农日常打理农场的生活,并告诉他一些葡萄酒的知识;同样的作为交换,作者会每个星期带一些优秀好看的漫画书给酒农看,先让他了解这本书相关的出版行业的秘密。听上去就像是在交换生活,然而这实在是有趣。他们对彼此的身份和行业一无所知,漫画家不懂葡萄酒,葡萄酒农也不看漫画,可就是因为作者想写这样的一本一葡萄酒为题材的漫画的缘故,这两个人就巧妙地走到一起了。将这本漫画书比作纪实的纪录片是因为它叙述整个故事的方式直白简单,就是两个人之间最真实的感受彼此生活的经历。真实,是我在看这本漫画时最欣赏的一点。除此之外,觉得这本书讨论的不只停留在葡萄酒和漫画的表面上了,或者说这本漫画超越了我所理解的漫画的范围,除了通过手绘的图像向你表达一些各种各样的信息,这本漫画展现两个“匠人”对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的专注,让读者在其中领悟了一些比这两个行业更重要的精髓性东西。 葡萄酒农里夏尔让作者品尝各种各样的葡萄酒,分辨品质的好坏;作者带领葡萄酒农参观印书厂,阅读各种漫画以及认识各种知名漫画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这两个人两个行业又是如此的相似,他们对自身从事的工作高度的专注认真,不仅有着很高的职业水平还有这独特的见解,正如书中所言:“比起品酒,书的评价或许是一桩更为孤独发工作。但两者的共同之处都在于,随着讨论深入,书和酒之味都变得更加丰富,令人惊喜。”葡萄酒和漫画的碰撞更像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漫画作者和葡萄酒农间也建立了一种深厚的关系,两个人因为一种共同专注的精神产生了相互联结纽带。作者为了创作这本书,在葡萄庄园里同葡萄酒农里夏尔共同生活体验了几乎两年的时间,他们喝过很多不同种类的红酒,看过各种不同风格的漫画。这听起来分明就是在享受人生啊!(对法国漫画很了解的读者在看这本书的与漫画作者不同对话的环节时,就会觉得这部分很有趣)他们彼此深入对方行业的领域,探讨漫画和葡萄酒行业的精髓本质。里夏尔葡萄庄园采用有机肥料,人工收割,再到他对葡萄酒的见解,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用心做酒的人。我们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匠人匠心精神,因为认真本就是一种生活态度。 至于给这本书评分时,我突然想到漫画中的一个情节——来自美国的世界著名酒评人帕克去里夏尔的葡萄庄园里品酒,他品的仅仅只是酒的味道,依据口感来打分,写进红酒指南里。里夏尔觉得葡萄酒不是一份数学作业,酒评人帕克没有考虑到一瓶葡萄酒的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那么这本书的确把葡萄酒背后的酝酿故事以一个特别的视角展现的非常令人震撼,但是这种震撼对作为读者的我们来说,我们就像酒评人帕克一样,只是在根据酒的味道去评判酒的好坏,我们根据这本漫画的内容质量给这本书打出几星,我们却不能体会到书里真实的田间劳动体验,以及葡萄酒农这份匠人匠心的独特精神,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和这种漫画里辛苦而又喜悦的经历产生真正的连接,我们只是在通过漫画图像去想象着一瓶优质葡萄酒背后的田间劳作,只有当我们真正亲身经历剪枝、除草、施肥……我们才能体会到一瓶葡萄酒对于一名酒农来说有何特殊意义。才能完全理解作者在这本书中想要表达的主题。作者向葡萄酒农展现了一个出版人的生活,葡萄酒农向作者展现了一个葡萄酒农的日常庄园生活。他们身上都有一种共同的特征:认真、敬业,对自己的事业都独具匠心。所以葡萄酒农对优质上层的葡萄酒理解的很透彻,漫画作者对于一本好的漫画的定义了解的也是十分深刻,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如此的专注。或许这可以互相从他们的葡萄酒里,漫画作品相互窥见。 我本想用开头的这句法国谚语作为评论的标题,但仔细一想,或许读者能在这本漫画书中能发现一瓶优质法国葡萄酒的哲学。在这个漫画书里,我读懂的不只是一个漫画家的职业操守,还有一瓶法国高品质葡萄酒该拥有的态度,这是两个认真专注的“匠人”交换“匠心”的故事,自然而然,两个知音的相逢。开一瓶法国葡萄酒吧,或许细细品味一下舌尖上的后调,你能够体味到热情阳光下的法国葡萄酒庄园里风经过那些一颗颗饱满的葡萄的味道。不,我想那是一个葡萄酒农的美德。

  《酝酿之道》读后感(七):《酝酿之道》:漫画与葡萄酿造的生活美酒

  本文来自于作者:白影

  原文来自网站:http://www.pracg.com/web/ArticleDetails.aspx?id=58c76cc90ce46300548094da

  《酝酿之道》读后感(八):酝酿之道,终在热爱坚守

  书本最后一张,酒农一边倒酒,一边说:“品尝自己亲手酿的酒,是很不一样的……这是我的酒,那你的书呢?”

  作者答道:“我的书?已经写完了。”

  乍一读,本书结束了。

  细细品来,却多了几分禅意:似是两位高手对坐,切磋过招,共同修炼。

  《酝酿之道》的书页似一帧一帧的影像。365天,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一本书,一瓶酒,在同一片葡萄园中,并行完成。从书本第一张画中作者主动邀约这特殊团队的结合,到最后看着漫画里的两人端着酒杯,仿佛自己也身临其境,享受着这份宁静的喜悦与成就感。

  《酝酿之道》也是一本葡萄酒入门书。艾蒂安·达沃多是法国著名漫画家,擅长将小说叙事手法与现实相结合,注重塑造日常生活中的人物百态。选题葡萄酒的酿造的艾蒂安·达沃多,对葡萄酒一无所知,亲身去葡萄园,与酒农里夏尔·勒华共同劳作,借《酝酿之道》生动形象地纪实了整个过程。葡萄酒,是一类配餐酒,根据产地气候,葡萄品种以及发酵工艺,都会产生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别的香气和味道,任何一个环节略有出现问题,便直接影响了美酒的风味。书中面面俱到得将葡萄种植、采摘、发酵、橡木桶的打理、二氧化硫的添加以及酒标等级等方面都有详细提及,将酒农实践教学得知识系统呈现。

  《酝酿之道》不仅仅是漫画,也颇具文学性。在画面与文字之中,也能读出,酒农像对待自己孩子一般,宠爱这片植物,在用推土铲除杂草的步骤,笨拙的作者不小心伤到了一颗藤,酒农立刻蹲下紧紧抱住葡萄藤,以为葡萄藤被铲断,心痛得嚎啕大哭,后来发现仍有救活的可能,又破涕而笑——像个孩子死死保住自己的心爱之物。彼此交换知识,从土壤到木头,粪肥到品酒,从树苗萌发到结果酿造出一瓶酒,不同田块,不同酒农,成熟度取决于风土、天地工作、全年劳作。在《酝酿之道》后半本,我们也能读出作者也慢慢爱上这片土壤,从语言的浪漫生动便可窥一二。采收之后的发酵过程,往往是静置等待的时候,作者在书中描述为“这是全年中葡萄酒最像一头货物的时刻。它精力充沛、职业饱满,酒窖中充满了它的情绪:活力四射,富于活力,自由而奔放。我们只是倾听、感受、品尝……”到了冬季,葡萄园已是一片萧条,一个循环又即将开始,却被作者写的诗意十足:“夏天的葡萄园,在我们眼里,这时的葡萄藤就像沐浴在阳光下花枝招展的少女;冬天,葡萄又呈现出另一幅面孔,像一个孤僻的老人,使出全部力量用粗糙的跟不仅仅抓住脚下的石头。两种魅力都让人慑服。”

  同时,一本书从灵感迸发,到笔墨印刷,与酒农的这一过程无比得相似。一瓶酒的背后凝聚着土壤、阳光、橡木和酒农的努力,一本书产生的过程,也包涵着灵感、反复修改、印刷厂与出版社审阅、推广和印刷。两者看似毫无关联,却有着类似的心路历程:放到这书中短短的一年,是一小份心血与酝酿,成品拿出,喜爱者追捧之,无感者冷漠之,也会有完全不喜爱自己作品风格的人。放到终生事业,酒的风味,书的风格,是否要迎合消费者的喜好?还是自始至终抱己“道”前行?

  我想,这本书要传达给我们的,只有热爱的人,才会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只有热爱并坚守的人,才有了他独自的人生“酝酿之道”吧。

  《酝酿之道》读后感(九):跟一无所知的人一起品酒真是妙极了

  你到我的葡萄园里来干活,不取报酬,就为积累素材,写一本书;作为交换,我会带你发现漫画的世界,给你带(挑选过的)书。

  这样的可能性还会发生在很多场景里,如果以写作者(漫画师)为确定一方的话,光是我接触过的,就有去精神病院体验生活、在咖啡馆接触人情世故、到铁路感受穿梭无常的案例,怎么算,这都是一笔划算的交易。

  这些年我一直在喝葡萄酒,不看年份,不分价格,不懂品鉴。博若莱的新酒是在发布当天喝的,玫瑰色紫红透亮;西班牙Corimbo是在park hyatt喝的,酒体浓郁有铁皮味;新西兰一款黑皮诺是在挑酒师珍妮这里喝的,酒色清淡,酒味纯净;大多时候,我会在回家的路上捎上一两瓶,一百左右,都不是贵的;也有过在冷雨的上午办完事,钻进一家酒庄犒劳自己。我喝澳大利亚的居多,可能因为在那里待过,喝的是熟悉感。

  好了,这些语词恐怕已经是我的极限,说不了太多。对我这个一直入不了门却又极度好酒的人来说,好酒只有一个评判标准:对胃,对心情。

  这本书就很合适。

  会心一笑。

  作为创作者的漫画家,和酒打交道的酿酒师,因为和我的生活有交集,书中就出现了很多会心一笑。

  法国著名漫画家吉布拉的工作室里最震撼人心的不是书桌,而是床,而这张床则是他写作的地方,对,他躺着写。

  而此刻,我正躺在开了电热毯的床上,直挺挺地盖在被子里,臀后腰下枕一个靠垫,双臂放松搭在笔记本两侧,而书桌上,额,居然都是衣服、茶叶、花生。我的好朋友桃桃说她一直坐着写作,一坐就是一晚上,一动不动,结果腰椎间盘突出,这半年一直在治疗。直到有一次我们体验一间酒店,她才见识到了我自如地爬到床上开始码字。

  桃桃模仿着,才发觉莫大的幸福。

  书和葡萄酒的最用在于让大家安安静静地斗嘴——在一个深夜小酒馆里,我在半瓶葡萄酒下肚后,开始对旁边的男伴直抒胸臆——就这点字数还想出书你当出版社傻的么?如果你不想自费出版,书的结构应该是这样的balabala。当然,对方也是个主观性很强的人,就他的“纯粹性”发表意见。我们就这样一来一回一字一句了很久,结账时,吧师才说:“没见过这么文雅斗嘴的”。

  你知道,喝多了哪有力气插着腰指着人鼻子骂呀。

  酒农是一种步行的职业——我试想着每天查看他们的微信运动步数。有些职业,它们和步数有着不为人知的紧密关系,甚至可以拿步数衡量工作的效率。你可知道如何判断一位称职的酒店行政总厨?看步数。行政总厨的工作内容早已不是站在灶台前烧菜了,他们要管理中西餐各个岗位,而在酒店内部,不可能开车,所以,走得越多,真的能证明你关照得越勤。

  反鸡汤。

  为什么日剧好看,因为给人台阶下啊,就像“逃避虽可耻但有用”。所以,当我看到里夏尔说“成功,是种不合时宜的东西”简直要开心死了。很多人的内心都装着一个“不要好胚”(杭州话,意思是不思进取的家伙)吧!

  还有,“在葡萄酒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主观的”简直是金句啊,曾有人说我卖书太主观,只卖自己喜欢的,可是,什么都卖的话和新华书店大卖场有什么区别?

  一涉及葡萄酒,里夏尔连最基本的客套都做不到。而我们知道,这就是来点酒的意义,放下拘谨,抛开约束。

  至于“开车不看路”也就只能一笑而过了,在中国我可不敢。

  无知的乐趣。

  餐桌上,我们常会听到人说“来,今天先来喝老世界的,再过渡到新世界”之类的专业术语,然后就是对酒进行抽象的形容。这样很好,或许我对葡萄酒仅有的一点认识都出这些专业人士。

  可是,我会觉得自己是个傻瓜呀。所以,不和这些人喝酒哈哈。

  书中有两处,分别提到“无知”对品酒和漫画的意义——

  -我觉得你对漫画什么都不懂,这使我对你产生了兴趣。

  -跟一无所知的人一起品酒真是妙极了。

  一无所知也就意味着自由,天马行空,自由驰骋,简单热烈,他会直接说:好喝!难喝!太烟!喉咙好辣!这才是能听懂的语言。

  和“无知”相对的,是“专业”,而在这么轻松诙谐又反鸡汤的书里,反专业也成了一种自信。

  里夏尔不想让“有机”成为衡量他的酒的商业标准(说到这里,突然想到那天我老板喝了一口咖啡就发现当天咖啡机的流速慢了两秒,真是专业到家啊。)

  里夏尔的朋友大多如此,他提到过一个撰写葡萄酒指南的美国人帕克,将葡萄酒看作一种全球化的文化,也对“地方特色”有怀疑精神——想到自己每次喝酒前假模假样地看产地,而答案对我来说并无意义。

  鄙弃那种把酒放在酒窖里做投资的“喝酒标的人”;也有像让·佛朗索瓦·格纳瓦,宁愿一瓶酒在半年内很棒,而不是听见别人说它能放上好几年都不错。

  关于专业和随性,当然有很多文章可写,标准化操作保证产品稳定,但也有很多一生追求个性,这几个酿酒老顽童的“想当然”折射出的也是一种专业。

  这是一本很厚很厚的漫画书,但漫画的好处就是大片的留白和想象,所有的形容词都用画面替代了,故事全在对话里呈现,建构出一场有趣的漫游。

  画画的乐趣,是很难解释给不画画的人听的。就像我渐渐捕捉到写作的乐趣,有那么多人设可以让我投射,有那么多“我有一个朋友”可以代我说出难以启齿的东西,在自己构建的这个世界里,读者也参与建构叙事的深度,谁愿意,就能投入其中简直太棒了。

  关于出版,就是写作的下游,我摘录了这样一个对话——

  -怎么判断一本书是不是值得出版?

  -我不做判断,我只需要简单地被感动

  有很多部编辑部的故事,《校对女孩》《重版出来》《编舟记》,还有我一生所爱《编辑部的故事》,感觉这里应该打住。

  也有很美的文字——11月,夏天的工作结束了,经历过采收的辉煌,葡萄藤颜色骤变,继而落光了叶子。葡萄田又回到了冬季的肃杀与宁静中。松懈的感觉就如同节日狂欢后的第二天。

  去酒窖里转转吧,这个时候,那里会发生许多变化。

  就好像植物的世界里签下了一份界限分明的条约:一边向上延伸,一边向水平延伸。

  《酝酿之道》读后感(十):一本酿酒漫画要走一年,而我舍不得说再见

  以前看小说得知法国波尔多酒庄时,就对酿酒工艺产生莫名的兴趣。后来上文案课看到长城葡萄酒的广告,更是被惊艳到:“三毫米的旅程,一颗好葡萄要走十年。”

  而昨晚,我跟随漫画家艾蒂安·达沃多的笔触,走进法国酒农里夏尔·勒华的葡萄园,走进了漫画家遇见酒农的一年,了解漫画和酿酒两个仿佛毫无交集但道理相近的两个世界,就如书的名字:《酝酿之道:当漫画遇见葡萄酒》。

  漫画家艾蒂安到蒙特邦洛葡萄园,一边义务帮酒农里夏尔干活一边画下这本书;同时为了报答里夏尔,他带他走进了漫画以及出版的世界。

  我很少看漫画,因为对图片的解读能力不是很强,时不时产生误解,但是这本书不存在这个问题。作者为了提高可读性,非常细致地漫画里用对白和旁白来讲解,对白是椭圆形外框,旁白是方形外框,涉及到相关背景知识的还在页脚添加了注释。

  看这本漫画书有种很奇妙的感觉。它以一种类似日记的方式,用漫画重现了酿酒与画漫画的一年。不得不说,漫画比文字更直观,让人清晰地知晓葡萄园是什么样子,葡萄藤要怎么剪,出版社是什么样子,印张是什么,尤其是,里夏尔是一个怎样酿酒的酒农,作者本身是一个怎样的漫画家。厚重书本的油墨香在翻页时淡淡散发,仿佛置身于艾蒂安带里夏尔参观的出版社,仿佛闻到了葡萄酒的发酵的醇香。

  在即将要剪蒙特邦洛产出最好普通的地块时,里夏尔张开双臂自豪地介绍自己拥有的这片土地:

  “啊,妈的,这可不是开玩笑!你没感觉到风吗?这里朝向是正西南!全年风吹和日照不断!”

  “蒙特邦洛,是一片完美无瑕、通风良好的土地。我的葡萄在这长得特别好,即便是在最炎热的时候。这地方,夏天的热浪结结实实往石头地上砸,你知道吗……”

  没有什么比画在纸上的真实对话、直观的人物表情和动作更让人感受到这位酒农对葡萄园、对酿酒的认真和执着。他会强烈邀请来葡萄园谈合作的商人、品酒师参观葡萄园,不顾猎猎寒风兴高采烈地讲述葡萄在这里生长的环境;他会为了让自己的葡萄在橡木桶内好好陈酿,亲自到木桶制造厂参观了解以便订购时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他会亲自用清水洗笨重的橡木桶,坚持用生物动力法种植葡萄酿葡萄酒……

  相似的人才会聊得到一块,这本《酝酿之道:当漫画遇见葡萄酒》的作者艾蒂安也是个对自己的漫画非常认真的人。在印刷厂里,他会反复调试印张的亮度色度,一点点色差也不放过,力求完美。或者正因为都对工作持着强烈的热爱,尽管画漫画和酿酒似乎完全不沾边,但也有着相似的观点。

  里夏尔:“我想到,之前参观印刷厂时,对你来说最难的是:下了厂,你的工作就完全依赖别人的工作了……当我给我的葡萄酒选择橡木桶时,也要面对同样的难题。”

  太过热爱,唯恐别人的一丝不专心毁坏了自己的心血,所以很多事情都宁愿尽最大的可能亲力亲为。每一个步骤,都力求完美。

  跟随艾蒂安与里夏尔,跟随葡萄的酿制与漫画的绘制,我还“认识”了许多法国有名的酒农和漫画家。这些人名和作品对于甚少涉猎相关领域的我来说确实是完全陌生的,但比记住谁有多伟大写了什么更重要也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对话交流里蕴含出来的思想和智慧。

  艾蒂安:“你的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你进入别人的角色,并以他们的视角说话的能力。”

  《阿兰的战争》作者埃曼努埃尔·吉贝尔:“我们俩都在琢磨一件难事:如何展示他人的生活,同时又保留作为作者的自由……以一种绝对不背叛他人的方法。于是呢,你是你的书的讲述者。迪迪埃和阿兰就是我的书的讲述者。重要的是读者可以尽可能贴近我们所讲述的生活。”

  这是关于漫画的叙述,我不画漫画,以写作的角度来代入,也能悟出很多,但在此就不妄加深入分析。

  我简单乏味的摘录无法复制出这本漫画书里所蕴含的许多有名漫画家和酒农的热爱与智慧。跟随他们的脚步走多久,思想就在漫画和葡萄酒之间自由驰骋多久,以至于看到最后的旁白和对话时不想结束和分别。

  “随着路途上一路颠簸,佩沙芒的酒瓶在盒子里左右摇晃。这三个男人,都是很后来才成为酒农的。他们选择了改变生活方式。

  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都由漫画讲述。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必须相逢。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在这里结束。”

  酿酒,酿的是酒,也是生活;漫画,画的是画,也是人生。

  希望你也能在《酝酿之道:当漫画遇见葡萄酒》这本书里,与酝酿之道、漫画和葡萄酒相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酝酿之道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