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迷因效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迷因效应读后感10篇

2018-04-19 20: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迷因效应读后感10篇

  《迷因效应》是一本由高德著作,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5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因效应》读后感(一):人格化的社会心理学认知理论力作

  本书自信息演化理论的基础——迷因说起,将之视为有生命力个体结合它自身的特性发展特点和衍生规律,利用典型案例系统生动、具前瞻性地讲述当这些特性和规律深入人类社会的人际关系流行营销经济商业互联网技术文化等8大领域后,所引发的现象、变革和趋势。从而揭示一个崛起于生物圈之上的抽象王国——信息圈在自身演化过程中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极具变化性的挑战与迷思。

  全文案分析、理论构建和文本叙述方式,都接近于欧美社会研究学者风格,偏理性,但层层解释,举例、引证详尽,可读性强,将比较费解的理论通俗化、人格化。

  以此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并给予读者至少三类指导——人们消费观和商业观该有所改变了,我们在思考未来时应不再焦虑,而对自我的感知应恢复理性、并重建自信

  《迷因效应》读后感(二):信息圈下的理性

  迷因,一个崭新的概念,我的理解是“广泛传播的信息”。

  某种程度上,可把迷因当成生物体,而复制和传播是所有生物体演化的属性,从这两个属性解读迷因。

  首先是复制性。

  人脑是信息主要的物理载体,要想在繁杂的信息圈中脱颖而出,成为迷因,需要具备两个特点。第一,满足某个群体期待感情寄托基因自私性,决定人类只会筛取对他们有利的信息而进行加工;第二,简单悦耳动听,在没有文字沟通的早期社会,信息的传播是“越简要越好”,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基因的懒惰性也让人类追求信息的简单高效。

  其次是传播性。

  促成信息的广泛传播、引爆流向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推动流行需要三类人,分别是“联系员,有广泛交际圈的人”“内行,专业的人”“推销员,能够说服别人的人”;另一个方面是“物”,即媒介,比如网络的传播速度远快于口耳相传。

  迷因是人类意识层面病毒特别在信息爆炸的网络社会,如何培养理性能力,让我们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仅是迷因的宿主?

  应该是三种力,分别是自控力、思考力和注意力

  自控力: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尽可能按既定的计划节奏做事;对自己充分认识,不情谊外界干扰影响

  思考力:网络只是工具,思考才是最核心东西。坚持阅读和思考的好习惯,有时不妨“待在象牙塔”里,对随手拈来的信息进行主动过滤。

  注意力:无所不知就是一无所知。保持专业性,在自己感兴趣的某些领域,除了搜集信息,更应该整合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在其余零碎的时间可以了解多领域的信息。

  《迷因效应》读后感(三):既然存在必定有其价值

  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小开心,因为封面比我想象好看, 258页的书不算厚,放在手上掂量也很轻。虽然内页是黑白印刷,但文字排版不错,行距较宽,看着不费劲,有些重点部分以黑体加粗的形式突出

  也许很多读者会对书名《迷因效应》很好奇,“迷因”是啥,是与蝴蝶效应差不多的效应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先特意去百度了下“迷因”。迷因是一门学科,迷因学是道金斯为了在基因之外,延伸演化的概念最初创造学说,迷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而这本书就是主要分析迷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以全新的观点来重新认识事件背后的秘密

  我喜欢封面上的话,“你永远无法预知一个人将会做何事,但却可以对一群人的行为做出精确判断”,这应该很群体效应有关吧,看着别人做什么,就会盲目从众的跟随去做。这在第一章的“信息永恒”一节中就举了两个事例,希腊银行业挤兑和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是通过信息的大量传播,再加上人们的跟风,导致一件小小的事情发展为不可收拾大事件,而人们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疯狂

  对,我得先介绍下这本书的构成,作者一共从十个方面来介绍迷因,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一、二章是说明什么是迷因,作者认为复制、变异和演化是迷因的三个特点,然后是迷因关系学,阐述了迷因与基因的区别(这也是迷因学与社会演化学差异所在);第三到九章就是介绍迷因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分别是流行、营销、经济、商业、互联网、技术、文化;最后一章就是畅想未来了。

  书中有提到“迷因是精神寄生者”,迷因通过思维来主导人的意识,正如事物都有双面性,这样的主导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也无法轻易结论,还是以事实为主吧。例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任何人的信息都可以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互联网,就像最近的“罗一笑”事件,瞬间引起轰然大波,在我们为孩子心疼的同时,又爆出孩子父亲,宁愿把房子留给儿子,也不愿意卖房子救女儿,从心疼孩子转移为抨击孩子父亲。这就是消极的迷因在作祟,最后伤害的还是可怜的孩子。当然也有积极因素存在,但以大多例子看来,消极还是占据更多。

  尽管“迷因”一词在学术领域渐渐走投无路,但对于这么一个神奇的学科,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它的存在,套用哲学的话就是“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客观看待就好。另外,我最开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迷因效应”呢,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不应该由我来回答,因为作者在书中解释的很清楚,那么还是让喜爱这本书的读者,自己去寻求答案吧。

  《迷因效应》读后感(四):真假自我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最了解自己的,然而当你遇到这本书的时候,你将不在这么自信了。迷因是文化信息传承时的单位,它有三大特点:复制、变异和演化。迷因是信息的动态演化,也是复合生命,而人只是它的传播载体。我们身边时刻发生着迷因效应,本书能够明确指出那些属于迷因效应。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让我不寒而栗。如果我们的大脑被放在一个营养缸中,你的大脑会被输入幻觉信息: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意识、思想等等一切人类正常感觉。这时你的大脑所接收到的信号,与你真是的经历完全相同,那么你能否确定你现在是不是这个缸中的大脑呢?答案是否定的,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很矛盾产物,没人会真正在意这些。

  迷因不仅仅存在与我们的大脑中,它还遍布全世界,甚至主宰者整个宇宙。它产生于宇宙大爆炸的瞬间,随着宇宙中出现了第一个基本粒子,迷因作为一种有信息构成的自主和复合生命便同时产生了。

  迷因的三个性如下

  1、以信息为单位的“自由生命体”

  2、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能力

  3、它既是我们意志的反映,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即是主动地,又是被动的,而掌握主动权的是迷因还是人呢?迷因本身的抽象性和无法计量性,正是构成文化信息与社会元素的一部分。这是一种进化,也是一种取舍。迷因有着自己的演化历史,它唯一的目的就是复制和传播,这是一种规则,在任何时候都适用。

  人类被故事讲述,而不是去讲述故事,故事正是迷因,我们只是它的载体。站在宏观角度看世界,对人类自己来说本身就是残酷的,对比于信息量巨大的现代,我们人类越来越渺小。人们费尽心思地用大脑去创造机器,每天与机器的交流家人都多,但是人们还是没发现这一点的严重性。

  迷因学不是现象学,而是思维学。它以人的思维为主线,以类似电波的传播形式,连接每个人。之前说过,信息的复制不是由人推动的,而是它主动选择的结果。书中举例,没有政府或个人会推动“吸烟运动”,但全球烟民越来越多。吸烟的迷因是思维,不是现象。

  这本书中的知识可能会让你感觉到不适,甚至会对人生产绝望,你会发现之前的自以为是其实什么都不是。我们的思维被迷因主宰着,作为一个载体的我们,到底我们还是不是自己呢?

  ——特此鸣谢【拾光书屋】

  《迷因效应》读后感(五):迷因学——你懂了吗?

  迷因,英文名Meme,是1976年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道金斯希望广大读者们不要一味地认为基因才是“演化最要紧的物事──天择的单位”,一旦有竞争机会,迷因这个复制子就会紧紧抓住机会进行复制,完成追求自己利益的目的。

  说真的迷因学这个学说,我对它还真的有点迷糊,之前有听过,但是大部分的人是觉得有点可笑荒诞,听过后一笑而过,或者用现代更多人认可的基因学说霸气反驳,我自己也比较相信基因学说,毕竟地球有人类以来,就像我们坚信达尔文的《进化论》一样,是在优胜劣汰中不断地进化的。人类的天性让我们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算有时候偏离轨道,最终也会回到以基因为坐标的轨道中。然而,读了高德的《迷因效应》,这本较为通俗易懂的介绍了迷因学说的书籍,让我对迷因学有了另外一番认识。我们允许那么多的理论、学派存在,为什么不能接受迷因学说呢?而且迷因论确实很有一番道理,这个世界里的大部分人都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地努力,甚至有些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争夺,最终在这当中沉迷、堕落,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完美的,并不是所有的基因都是完美的,要不然也不会存在进化论了。

  读了这本书,我还是有一个很大的疑惑,就是迷因学说跟基因学说到底有多大的区别。书中说迷因就是复制子,它就像“连环信”一样复制这同样的规则,所有的生物都在遵守进化的迷因规则,以至于人类历史上的所有宗教全都在讲“怎样与自私对抗”。然而,基因是什么呢,就像达尔文《进化论》里说的,不断的演变,进化就是基因,基因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优胜劣汰不断的进化才有现有的基因,现有的基因也不是最完美的,在历史的进展过程中,还会有劣的基因被淘汰,有优的基因被复制。看书的时候,我就被这两个概念给搞糊涂了,也许是我看到还不够仔细,也许是我理解的还不够深,总之,这个疑惑还在,但我对迷因的认知以及认可,还是增加了许多,迷因不是迷信,不是现象学,它是思维学。

  这本书主题是什么呢?旨在告诉读者迷因的性质、成因和演化过程。可以说作者诠释的很好,但是不知道是不是被所有人所接受,还有就是像我这样,还不是很理解的人,但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迷因效应》一书是作者对迷因学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等各领域表现的生动描画,它让读者知道了什么是迷因效应,迷因效应存在在哪些领域,它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影响着谁,而又被谁影响着,这样就足够了。

  《迷因效应》读后感(六):既能存在就必定有价值

  拿到书的时候,我有点小开心,因为封面比我想象中好看, 258页的书不算厚,放在手上掂量也很轻。虽然内页是黑白印刷,但文字排版不错,行距较宽,看着不费劲,有些重点部分以黑体加粗的形式突出。 也许很多读者会对书名《迷因效应》很好奇,“迷因”是啥,是与蝴蝶效应差不多的效应吗?带着这两个问题,我先特意去百度了下“迷因”。迷因是一门学科,迷因学是道金斯为了在基因之外,延伸演化的概念最初创造的学说,迷因类似作为遗传因子的基因,是文化的遗传因子,也经由复制(模仿)、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而这本书就是主要分析迷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并以全新的观点来重新认识事件背后的秘密。 我喜欢封面上的话,“你永远无法预知一个人将会做何事,但却可以对一群人的行为做出精确的判断”,这应该很群体效应有关吧,看着别人做什么,就会盲目从众的跟随去做。这在第一章的“信息永恒”一节中就举了两个事例,希腊银行业挤兑和占领华尔街运动,都是通过信息的大量传播,再加上人们的跟风,导致一件小小的事情发展为不可收拾的大事件,而人们的所作所为也非常疯狂。 对,我得先介绍下这本书的构成,作者一共从十个方面来介绍迷因,以及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第一、二章是说明什么是迷因,作者认为复制、变异和演化是迷因的三个特点,然后是迷因关系学,阐述了迷因与基因的区别(这也是迷因学与社会演化学差异所在);第三到九章就是介绍迷因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分别是流行、营销、经济、商业、互联网、技术、文化;最后一章就是畅想未来了。 书中有提到“迷因是精神寄生者”,迷因通过思维来主导人的意识,正如事物都有双面性,这样的主导到底有益还是有害,我们也无法轻易下结论,还是以事实为主吧。例如,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任何人的信息都可以一夜之间传遍整个互联网,就像最近的“罗一笑”事件,瞬间引起轰然大波,在我们为孩子心疼的同时,又爆出孩子父亲,宁愿把房子留给儿子,也不愿意卖房子救女儿,从心疼孩子转移为抨击孩子父亲。这就是消极的迷因在作祟,最后伤害的还是可怜的孩子。当然也有积极因素存在,但以大多例子看来,消极还是占据更多。 尽管“迷因”一词在学术领域渐渐走投无路,但对于这么一个神奇的学科,我们也不要轻易否定它的存在,套用哲学的话就是“存在即合理”,所以我们客观看待就好。另外,我最开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究竟什么是“迷因效应”呢,我想,这个问题还是不应该由我来回答,因为作者在书中解释的很清楚,那么还是让喜爱这本书的读者,自己去寻求答案吧^ω^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

  《迷因效应》读后感(七):超越人类存在的第七种生命体

  目前,很多都采取每天上下班打卡、团队活动高喊口号、每天早晨召开晨会,以及集体在室外跳舞等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公司的认可和对工作的热爱。如果认为这只是走走形式、做做样子,那就大错特错了,公司不会浪费时间、耗费资源来做无用功的。管理者深知,人们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通过群体行为的一致性来消灭内部的“少数派”。通过强调整齐划一的一致步调,制造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和压力,使得每个人的行为“集体化”,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力的目的。这背后隐藏的秘密就是“态度促发行为,行为改变态度”,也就是“迷因效应”的结果。

  迷因是什么?度娘告诉我们,迷因(Meme)也称为米姆,弥、迷米、弥母以及模因等,是文化信息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是在1976年,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模拟。这一解释对于我们而言,非常的晦涩,难以令人理解。高德调查公司创始人高德撰写的《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一书中,则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的解析了迷因的前世今生,以及在流行、营销学、商业、互联网、文化以及未来的种种表象,言之有理、言之有物。不但让我们领略了迷因的强大之处,更让我们通过迷因了解到隐藏在千差万别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因此,作者认为,对迷因的研究可以是一门促使我们自律与改进的思维学。

  《迷因效应》读后感(八):迷因,信息的遗传因子

  “所有生命的核心要素不是火,不是温暖的吐息,不是什么‘生命的火花’;而是信息、词语、指令。”—— 1986年,理查德·道金斯。

  迷因是文化信息传承时的单位。这个词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创造,将文化传承的过程,以生物学中的演化规则来作模拟。迷因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你只能试着去了解,永远也触碰不到,有点类似于哲学。这本书其实可以说是一本哲学书。高德,这个曾经曾经任职于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旅美华人,通过这本《迷因效应》向我们阐述了迷因是怎么影响我们的生活的。书中列举了大量关于迷因存在的例子,可是我们只能从含义上去理解这种因子,而不能实际的掌握它,就像是我们人类中的哲学,你能感受哲学的伟大,但是你却分解不出哲学的哪怕一个细胞!

  迷因有点类似基因,只不过它是文化传承的遗传因子,和生物中的遗传一样,也经由复制、变异与选择的过程而演化。在人类遗传学中,一个人的遗传因子来自于父母,因此你可以从这个人的脸上看出他父母的影子,但是你能很明确的分辨出这个人和他的父母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迷因也是如此!某个信息,经由模仿或是学习复制到不同人的大脑中,而经过复制的观念并不一定就会与原来观念完全相同,因此产生变异,怎么样是不是感觉很想基因变异。这些似是而非的信息,在散布时互相竞争,因此出现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物竞天择”现象。就好像我们小时候都玩过一种传话游戏,我把话传给你,你把话传递给下一个人,到最后一个人说出他听到的话时,已经是面目全非了。

  是什么在影响你?你所知道的一切信息都在潜移默化影响你。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当你在看到一个人打呵欠的时候,你往往也会不有自主的跟着打呵欠。你的视网膜已经将别人打呵欠这个信息,传递到你的大脑,你的大脑根据大脑中储存的关于打呵欠的信息就会影响到你,让你也产生打呵欠的动作,你的大脑已经被这个信息影响了!

  “一切文明终将消失。万物衰亡之际,唯有信息依旧永恒”!本书的第一章已经完全的解释了迷因效应。迷因就是信息的遗传因子,和人体内的基因一样。电影“侏罗纪”人类可以通过恐龙的基因克隆技术复活恐龙,而现在你通过迷因,我们几张复活了信息!人类自有历史以来,无时不刻都在和信息打着交道。圆周率,相对论,孙子兵法,神曲,信息通过文字将自己的基因即迷因一代代的传播下来,我们通常都会把他们当成使我们所掌握的信息,可是就算是没有人类去发现这些秘银信息,难道它们就不存在了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获得过诺贝尔奖的生物学家雅克·莫诺说过这样一句话“正如同生物圈立足于无生命的物质世界,一个“抽象王国”亦将崛起在生物圈之上。那么谁会是这个王国的居民?”思想已经拥有了有机体的一些特性,比如它们倾向于保持自身结构并繁衍后代。迷因诞生于脑中并向外界转移,数千年来它们通过各种方式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文字,语言都是迷因传播的介质。一千个人的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迷因在不同的人心中也不一样,宗教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穆斯林的派别,道教的各个门派,基督教的各个派别,就是信息它们也会合并、重组、分离、变异后的结果。

  现代社会先,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迷因作为思想的遗传因子也在人类之间不断地复制再复制,一个歌手为什么会成为偶像,有千万粉丝拥趸?影响经济决策的因素是什么?电商平台上的各种购物活动为什么如此火爆?为什么霍金会觉得人工智能对人类来说是巨大的危险?为什么会有文化的冲突,宗教的冲突?都是因为两个字“迷因”,对,也就是思想文化信息的基因!就如同你身上的基因影响你的身材相貌智慧一样,迷因一样影响着你的思想。它就像是电脑病毒,不停地在人脑的每一个细胞中复制复制再复制然后再通过你传播给别人。

  特别鸣谢拾光书屋

  《迷因效应》读后感(九):用迷因思维分析世界

  这种社科类的书,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社会。我认为这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作者挺出名的,高德,高德调查公司创始人。很多世界五百强企业的高层管理都接受过他的指导,如此有经验的写的书,他分析问题的思维,是值得学习的。

  开始我没太读懂,因为往大了说,迷因,甚至是一门学科。所以,我在这里先谈一点,我的阅读感受,感兴趣的,可以买本仔细看看。

  这本书讲到的迷因,作者说迷因学不是现象学,而是思维学。他为我们分析理解一些社会现象提供了一种思维。比如希腊银行挤兑,占领华尔街运动等等。他的一些观点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是也是不太接受的,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地,我被他说服了。

  作者总结迷因的特点:复制,变异和演化;迷因是信息的动态演化,也是复合生命,而人只是他的传播载体;信息的形态和组合方式在不断吧变化,人类的一举一动都受她的影响。这段话,我反复读了几遍才明白,他说的意思。结合他提到的例子,比如希腊银行挤兑,占领华尔街运动,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官网活动刊登了一份声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不能再忍受百分之一的贪婪和腐败,一步步升级,直到声势浩大,这里面便涉及本书谈到的迷因,作者也应此提出

  第一,信息不仅仅是知识,还是动员系统

  第二,每个参于传播的人都是自发的

  第三,迷因的触发,就连触发者本人也是没有决定权的。

  好吧,我对这种迷因的理解,介乎似懂非懂之间,还是用作者的原文比较准确。这本书中的有些观点还是给我一定的冲击,也引发了我的思考。比如信息永恒,一切文明终将消失,万物衰亡之际,唯有信息依旧永恒。在思考之后,终于,有些理解。

  作者在开始向我们解释了下迷因,然后,就具体到我们的生活来谈生活中的迷因,比如具体到关系学,营销学,经济学等等,其中的迷因与技术中,标题用了,危险的人工智能,显然,从迷因思维来看,对于人工智能是持谨慎态度的。他不认为《黑客帝国》只是中危言耸听,当技术学习到了经验和创新,甚至能进行一种另类的智能繁殖。

  作者用这种思维还分析了流行,文化,商业上的迷因,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我对这种迷因的理解,介乎似懂非懂之间,可能也有不太恰当的地方,如果你想系统的了解下迷因效应,还是亲自读一下比较好,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迷因效应》读后感(十):观念的基因属性

  迷因,指我们创造的信息、观念、思想和文化的总和,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集合体,它像基因一样,不断的在求生,不断的在散播自己,在追求自己的复制。

  案例:

  你脑中有一个创业的想法,对我说了之后我也认同,并准备和你一起创业,这个观念变成了2个,我再把这个想法告诉隔壁的小张,他也认同这个想法,那这个观念就变成了3个。这个过程就是你把你的观念复制到了我的脑中,就是迷因的传播过程。

  一、迷因(观念)的特点

  1.迷因是以信息为单位的自主生命体

  案例:

  一个人有一种特定的观念,这个人就是一个生命体,他写了一本书,这本书也带有一个观念,从迷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也是一个自主生命体,我们再延伸来看,像U盘,电脑,网上的链接,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网络文章,任何信息的载体都是生命体,都是信息的传播单位。

  2.迷因具有自我复制和传播的特性

  3.迷因是我们意志的反应,但是又不以意志为转移

  观念和思想虽然是我们自己创造的,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它会变异。

  案例:

  传话游戏,在经过几个人的转述后往往就会变得面目全非,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发生变异,只要传播的人数够多,传递的意思在这个过程中就一定会被曲解。

  二、迷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1.影响我们的文化

  一种文化会塑造一类人的行为和思想方式,一群人的行为往往有很大的共性。如果一种文化是一种迷因,那迷因就会塑造一个族群的思想和行动,让他们趋于一致,最后变得可以预测。

  案例1:

  《菊与刀》就说了日本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要区别。日本的文化叫耻感文化,美国的文化叫罪感文化。

  案例4:

  网络上的小编往往生产一篇稿子的速度非常快,半个小时能写完一篇,就是对其他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加工整理,配一些乱七八糟的图片,他们只关心文章能带来多少流量,能带来多少广告收入。

  不随便成为迷因的传播工具,是每个人都需要警惕的事情。

  总结: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迷因的概念,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观念,文化或是思想的总和,它和基因一样追求自己的繁殖,有自己的特点,作者给我们列出了迷因的三个特点,

  首先,它是以信息为单位,

  其次,它会自我传播和复制,

  最后,它既是我们意志的反应,但是又不以意志为转移。

  书中还列举了大量的案例,讨论了迷因和文化,和互联网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让人们有不一样的行动方式。

  启示:

  迷因这个概念就是时刻在提醒我们,我们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思想,我们就是什么样的人,迷因带给我们的影响,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思想时,需要始终保持理性思维,才能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金句:

  1. 为什么说人心才是货币的价格与价值变动的迷因?这要从货币的本质说起。假如只看一件事物的用途,你就会堕入“唯工具论”的陷阱,迷因学中有很多这样的陷阱,会让你深受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就像很多人无法理解为何蒸蒸日上的股票市场会一夜之间崩盘一样,凡是迷因在掌控的事物,其本质推动的都是人心,是人性的本能披上了文化的外衣。

  2. 传统的形成是为了重复已经过去被证明是成功的东西,文化的传承严格遵循迷因的规律,文化冲突时基因赋予我们的本能,也是迷因从有序到无序的需求。

  3. 在这个时代中,有的人沮丧,有的人麻木,有的人堕落,有的人愤怒。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自信和乐观地面对未来。自信和乐观是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良药,除非你准备自我放弃。某一天,当你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融入这个新时代时,所有的困惑和恐惧都将烟消云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迷因效应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