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日之梦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白日之梦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0 21:4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日之梦读后感精选10篇

  《白日之梦》是一本由袁琼琼 主编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6-1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日之梦》读后感(一):散文 一点也不简单

  散文 ,一点也不简单。

  这句话是这本书的编辑袁琼琼说的。在编者序里,她洋洋洒洒的几页纸,倒尽了散文的不易,编辑的不易。越是这种难的事,做完之后才会有一种发自心底成就感满足感。而写起来比小说更难的散文,它们的作者文笔更是不菲

  散文是要有文气的,相信很多人听过这种说法。就是说,散文的文笔特别体现作者的性格质地。袁琼琼说,散文就算是诉说别人的故事,写身外之事,身外之物,作者必定在其中。

  读散文,进入他们的世界,走进他们的故事。

  对于我们内地的读者来说,书中的散文作者多为港台作家,读起来,一些细节小事文化差异,也颇为新鲜。而作者袁琼琼本人,也是一位有名的台湾女作家,更是增加了这本书的含金量。袁琼琼,起初以笔名朱陵写作新诗,继以散文和小说知名。曾多次获联合报小说奖、散文奖及时报文学奖等。作品主题多环绕都会男女情爱,着有《春水船》、《自己天空》、《随意》、《沧桑》、《钟爱》、《两个人的事》、《袁琼琼极短篇》、《苹果微笑》、《情爱风尘》、《恐怖时代》以及长篇小说《今生缘》等等。并长期参与电视电影剧本写作,较著者如《大城小调》、《红男绿女》、《家和万事兴》等等,皆脍炙人口

  这样的名家主编的作品,肯定是有一定的高度,就像是时尚界的买手,她提前给你挑好了散文中的精品,都是干货。

  读散文,除了文字之美,还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有很多金句。诸如:“让生命慢一些长一些,持续地去抵触,去爱去恨,去记去忘,去成为一根尖刺,但也去成为一场拥抱。”这样的人生渴望诉求。或者是如诗句般的韵律:“ 如果我能活得像一棵树那么久,我会开花吗?我会不会因为一片叶子的掉落而感到寂寞?我会不会因为一只松鼠走了而失去重心?有一对男女在我的影子里第一次接吻,也许我一觉醒来他们就老去。”

  散文作家热爱生活,也更怜香惜玉,他们对生活热情和对自然的美一样的陶醉。“我种的其实都是一日花,清晨开,傍晚谢,没有一朵幸存到深夜,真正落实了所谓“当下”的生命意涵;就像一句我爱你,赶快说出来才有惊喜,放在心里永远只是冷冻的花苞,期待它开花不如干脆恨它。”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深度诗意,所以常常有人“嫌弃”散文都不懂,读不透:“我要回到人世,在流里生活,移动,见人,在清晨雨时感到幸福。”从而也感悟不到那份情怀

  但是,阅读之事,无非临水照镜,好书总能让人看出不同年代自己的不同面貌,颦与笑,足与不足超越落后,但无论如何,总得鼓起勇气站到水边,即使波涛汹涌

  如果一直喜欢阅读散文的读者,对本书一定不会失望,因为本书收录了40多位名家的名篇,有简媜、王定国、李达达、林文腾、包子逸这样的大家,也有《我的玩具》《鸽子》《只有树懂》这样的名篇。

  本书收录了40多位名家的名篇,在阅读之时,尽享文字之美。我读此书,是在一次去南方的长途高铁上,阳光正好,字里行间美感悠然心田,的确是一次白日之梦。

  《白日之梦》读后感(二):华丽词藻是最舒心的治愈

  当你在K歌时,你是感觉到了怒号的声音,但那是你更寂寞更安静的对照。想用诺大的音亮弥盖住你早已冰冷绝望的心。掩盖住你不完整灵魂…但是这一切都是徒劳,热闹过后是更寂静的白天和黑夜。于是我们开始不安,怕自己越来越孤独。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对待这一切都那么安静,对待这一切是都无关己的态度。不过怎么想也没有实际意义变化中的事物,自有它变化的背景,一切没有必要去追究了。

  看书之前我经历了我的人生以来比较大的受挫,原因也无非是感情上的破事,可那是一种难以释怀的尴尬彷徨情绪,我一直想找些事情来做,可淡忘的过程无比艰辛漫长,这段时间以来我觉得生活很平静,死水般平静,于是我决定安稳几天看看书。

  我一直觉得读散文是需要气氛的,躁动不安的心是不适合阅读大家之作的,当然,我一直觉得自己现在静的不能再静的心情极为可遇而不求。也是前后大概花了十天时间才把书看完。十几篇散文平均一天一两个故事。向来讲究形散神聚,意境深邃的散文,在阅读中通过作者的视角联想亦或想象抑扬顿挫间把他所见过的一切看遍,并不算厚的一本书却装载着各位不同生活不同心态下同样对人生,对旅行,对亲情,对爱情等等,属于过来人领悟,那些天总觉得每一天都会充满别样体验,又好奇着下一个故事的马上来临。

  喜欢他们的文章,在我内心那片没有被污染净土之上,在他们的笔下,让我得以找到,我与他们是有着共同之处的。我会随着他们的喜乐体验别样的人生,而又在某一刻怀念从前,我明白过去的总会过来,该来的始终会来,喜欢那句话,只要你愿意相信。那些岁月亏欠你的东西,终究都会以另一种方式还给你。而他们让我更加相信。

  简媜说,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后一次相别。人生之理也许并不全在书中,可也足够带给我别样感受

  “路过”心在此却不能久留。窗外的雨大致是中部特有的,雨势不大,却也让这个小城瞬息如闹过了的孩子,累了,便熟睡了。只听得见那从天上掉落得叫做雨滴的东西,和地面的亲吻,还略带着少时的羞涩

  多希望安静的背后可以更加喧哗,我们的人生从此变的不在安静。

  《白日之梦》读后感(三):笑看红尘,不知我们在看他人,还是他人在看我们

  经常听人说:“别做白日梦了!”听得多了,便觉得这个词太好。不过在看到《白日之梦》这本书后,便对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所谓白日之梦,字上面的意思就是白天做的梦。其实梦本没有好坏之分,无论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只因人的心境不同而在梦境中显现出来罢了。庄周梦蝶,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化为了自己。笑看红尘,不知我们在看他人,还是他人在看我们。仔细想来,似乎哪个也说得通。

  每个人的生活不同,阅历不同,接触圈子不同,自然所得到的生活感悟也会变得不一样。那些真实情感细腻的文字,在主编袁琼琼的《白日之梦》中则为一篇篇精彩的散文,汇集了众多作家的作品,有亲人思念,对爱情的叹息,对家乡的怀念,对书籍的感悟......这些不同阅历下的心得体会,让我看到了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突然发现,缘来人生比想象中的要复杂很多,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正如傅月庵在书中叫做《禁忌之书》的这篇文章所说:“人与书的关系,一如爱情。有些作者,你一见钟情终身不渝,而能白头偕老;有些作者,你咋见惊人天人,温存日久,色衰爱弛,终也一弃了之;较少见的是,本来有隔,峰回路转,尽释前嫌,最后竟得善缘。”面对这样一本题材众多的精选散文集,有些内容深感认同,有些则觉得索然无味闲暇读来,权当消遣也未尝不可,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其中的内容很有哲学韵味。那些优美的词句更让人异常享受,让人忍不住地想要亲近,也会不断地勾起一些往事

  最近杂事太多,心情烦操。每每睡前仔细读来,便觉得能够静下来,连心情也愉悦了许多,不再胡思乱想。书没有特别的编排,每面对一篇散文,都格外的期待,因为不知道内容是怎样的,又会从其中收获些什么,反而有了新鲜感。《纸足记》中的外婆一生劳碌,最后却因疾病失去了一条腿,《迷诗的路》中牛油小生将诗意融入生活,《野火的青春在路上》中山里背夫为了生计不得不以生命相博只为筑路......生活终究是不容易的,也充满了各种磨难,但愿我们都能一往无前勇敢地走下去!

  《白日之梦》读后感(四):梦情

  什么是梦,白日里的梦是梦吗?白日里的美好感触仅仅是我们梦中的所见所闻吗?世界上每一个点点滴滴,每一个微小的事物,每一个或大或小的情感,都是我们生命中最真的那一个。《白日之梦》带给我们的就是梦中的美好。四十位不同世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展现出丰厚的生命体验与迥异的书写风格千姿百态的美好,总有一款适合我们的,也许你喜欢的是静静的湖水,也许你喜欢的是波澜壮阔海面,也许你喜欢的仅仅是杯中的一杯水,不论是哪一种水,都会是你生活的镜子,你看到的有自己。

  在序中,有这样一段话。“这些作者俱各自保有本色,宝刀不见老。依旧是那句老话:散文是本色写作,他们的文章之好,不在文笔,不在文思,而在文章中呈现的他们自己。从他们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他们内在依旧护存着的对于书写的初爱与初心。”每一个笔锋下的文字都会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灵魂的文字,心之产物,才会让读者和你产生一样的共鸣

  比较有感触的一篇文章是《父亲》,作者的父亲步入了老年,患有记忆衰退,记不住很多事情,但是心里记得就是这是他最爱的儿子。父亲在等待儿子载他去医院日子里,穿着他最经常最喜欢的那个装扮,也许在心中,这便是和儿子最贴近,最有记忆感的装扮。同时表面上对于与儿子的相处并没有表现多大的兴奋快乐,但是他却是暗自听着儿子的话,希望儿子多回家陪陪自己。也许父亲在年轻时并不会和颜悦色的与儿子静静的相处,也许也不会表达出来他们是对我们有多少爱。但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央视广告中的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仍旧急着儿子最喜欢吃的是饺子。《嘿,老头》中,老头虽然从年轻就开始酗酒,不理会自己的儿子,但是在逐渐的健忘中,仍旧记得就是自己的儿子小海皮。父亲的爱不是说出来的,表达方式也许不对,但是心中的爱不会减少。在他们渐渐老去之后,希望自己仍旧是能够为我们遮风挡雨大山,希望你永远能够在他的保护下安稳的生活。殊不知孩子已经长大,我们也可以是他们的大树。生活有多么忙,日子过的多么不如意,总有父母在我们身边就是我们的幸福。只愿我们常回家看看,看看我们年迈的父母,也许只需要我们静静的听他们说说话,静静的坐在他们身边陪着他们,这也许就是他们的需要。爱,永远不要觉得晚。现在开始

  散文,不仅仅是文字,更多的是我们的心情表。我们的梦情刚刚开始。

  《白日之梦》读后感(五):文字的风景

  “一个个仓颉蹲坐在沙地旁殷勤地为初民解释新造的字词时,神情该是眉飞色舞抑或戒慎恐惧,一个小小的方块字竟然能够牢笼天地百态,万事万物都逃脱不了字的局限……”

  “当有了文字,所有一切白云苍狗般转瞬即逝思想才得以固定于简牍之上……”

  “我注定徘徊在时间的两岸,拄杖摸索,缓慢地触摸一个个文字石块,排列为记忆中的模样,试图为解构的文字重新理解、建构,是永不止息的苦力,永不停歇的西西弗斯。”

  这几段文字,摘自年度散文选《白日之梦》里的一篇——《文字咒》。

  今天我随身携带着手机,只需点开“互联网”的图标或各种APP,信息便唾手可得;我也不缺发表信息的渠道,随时随地可以分享自己的生活。可是,我经常感到失语。当我独自坐下来,想写出一些不同于生活浮沫的文字时,我的大脑往往一片空白。我的注意力顺着手边的网络逃逸到各种可以倚赖的东西上,文字,也随之涣散,溃不成形。

  《文字咒》的作者曾昭榕这么说:

  “我明白,这是作为一个惯性依赖电脑、网络以及3D媒体过度刺激感官而非思想的现代人,所难以躲避之天罚……仿佛听见虚空的呼喊,时间是巨大的梅杜莎巧笑倩兮,你拥有双眼却永生对文字盲目,文字底层最美好的意蕴在神经细胞、杆细胞传导中麻痹……”

  看,哪怕对失语之痛,文字也有办法如此形象描述出来。这是文字的魅力

  记得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这样说过:

  “时间是不可逆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然则书写的时候,一切不可逆者皆可逆。”

  我这样理解:“逆”至少可以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时间上的回溯,其二是对现实变形。在这两个维度上,其实都是借文字进行重新体验和思索,然后很神奇的,文字会带我们有所发现。本来我们于过去、于现实,仿佛以脸贴地,匍匐而行,但书写可以让我们克服引力,让生命变得从容和有余。

  《白日之梦》从2015年台湾的各种文学刊物上,选了40篇散文佳作,其中还囊括几项台湾重要文学奖的头名。正如这本书的编者序里说:“散文最容易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40位作者,让我们看到他们是如何在爬格子的世界里,攀上自己生命的山口,建构出一副景色。这一定是个既辛苦又愉悦的过程。就像书中焦元溥在《照镜子的下午》里写道:“你必须和脑中概念搏斗,和心底情感拔河,来回修改苦苦折磨,才可能成就一点像样东西。”

  举例我特别喜欢的一篇,是张启疆的《车惑》。先引述一句编者序:“优秀的散文作者,必然炼字,必然有自己的独特腔调”,有趣的是,有时你从作者自己的行文里,就可以发现代表他腔调的字眼。比如《车惑》里的“不怨怒”,是这篇文章的腔调。

  初看时,作者在写自己年届半百时遇到的一场车祸;再读,又见他穿插进对7岁遭遇的另一场车祸的回忆。相隔40多年的两次意外跨越时空距离,在文字里交替出现。讲一段现在,讲一段过去,中年的作者被救护车送进医院,又出院;7岁的孩子对严厉的父亲隐瞒伤情,熬了三个月也自愈了,这时文章接近结尾,作者才让我们看到他身体伤痛背后的隐痛:童年那场车祸发生的前一年,他的母亲离家出走。那么前文出现的,他回忆7岁时双腿被摩托车辗过之后,母亲焦急的呼唤声,是只存于想象中的了。事实上,年幼的他坐在路边半天动弹不得:

  “人已走光。光也走了。夕阳早就泼墨一地,弃你而去。你茫然四顾,找不到自己的影子。

  一直,一直,一直,愣坐原地,因为站不起来。”

  这是一个悲伤的现实,所以本该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可是悲伤很晚才露面,然后在分不清是要挣扎着站起来、还是要追逐记忆中母亲背影的奋力中,仿佛于风雨里狂奔了一段,急停。多么克制,又是多么热烈!——“不怨怒”。是的,作者不会反反复复舔舐伤口,还惯于用诙谐的口吻淡化伤痛。他的文字没有像手术刀似的精细剖析悲痛,可我们能感受到它的力道,且悲痛有多大,作者的生命气象就有多大。现实中令人悲伤的过去,被作者以文字裁剪,转换为一组画风疏朗的蒙太奇给我们看。

  还有其他风景。黄冈哀而不伤写一个原住民少年的死亡,童伟格极富梦幻创造对一个部族的想象,傅月庵细腻捕捉读一本书的乐趣,包子逸巧妙拼贴鸽子与人在现代都市里共存的关系……

  其中还有一篇与我的现实发生了奇妙的交集,它就是西西的《我的玩具》。

  我们成年之后,通常觉得只有给小孩子买礼物,才需要去玩具店。但西西买玩具,是给她自己,她一直是一个不失童心的有趣的作家。西西说玩具是有生命的,只要加以想象,所以她买的玩具小熊,本来只有塑料外壳和表情贴纸,但她给它们穿上她自己设计的衣服,还编排角色和场景,变得异常生动活泼。这大概也可作为书写对现实点石成金的比喻吧,除非用心才能做到。

  写玩具之余,西西也会不经意地触及日常生活,它们作为附带的一笔,变轻了,但目光溜过时又让人忍不住多停驻片刻。比如她写散步时偶遇的玩具,前边先铺垫一段她为什么要散步。她以前是去公园打太极拳的,哪知有一回耍了几次云手,忽觉天旋地转,就坐在石栏上晕了过去。然后她写:

  “也不知过了多久,醒来,只见晨运者众,穿梭往来,根本没人理会。头重脚轻回到家里,才知道因为没吃早餐,血糖偏低出事,以后就不去晨运了。再后来,我的右手逐渐失去知觉,再也抬不起来。医生说,那么去散步吧。”

  可最终,西西让你记住的,还是她的有趣和乐观。

  很神奇的,读过此文后我好奇心起,竟“淘宝”到一个她写的那种带表情贴纸的玩具小熊,且是绝版的独一份!玩具店主欢迎上门自取,于是我关上手机对话框就直奔他的店铺。爱笑的店主帅哥见到我说:“这个铁人兄弟设计的玩具熊是我当年亲自从香港买回来的。”我则翻开书页指给他看:“香港作家西西,说了这个熊的设计者是‘铁人三兄弟’,所以我才找到了你。”

  多么美好的下午!我揣着玩具熊和店主道别,他坐在电脑后面,手动了一下鼠标说:“那么这个熊我要下架了,欢迎你再来!”

  《白日之梦》读后感(六):文字是我与这世界和解的方法

  在这迥异的世界,每个人都有梦,它能拥抱疲惫的人,抚平受伤的心。梦里或者有云彩,或者有蓝天,有宇宙间其它的灵魂,不同的声音。它们总是会有一些让你若有所失,有一些让若有所得,让你停驻匆匆的脚步,静心想想曾失去了什么,又将赢得什么。

  我们憧憬着远方的时候,其实大多苟且在了眼前。总觉得那银闪闪光亮亮的远方有什么在等着我们,不料总被现实打败。于是我们寻找着救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出口,不同的自我拯救,阅读便其中是一种。

  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集《白日之梦》,袁琼琼编选了四十篇港台名家如简媜、周芬伶、西西等人的作品,也有后起之秀如言叔夏、黄丽群、蒋亚妮等人的创作,其中有的熟悉有的陌生,均以是否有“时代感”作为汰选原则。这样可以让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觉得有趣,贴近生活的感受与心情,总是最新鲜真实的。

  其中简媜是最为熟知的一个作家,常在各处散见她的文字。这篇《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淡淡的文字下,说古论今,机锋隐现,似投入又似置身事外,向人讲述那令人向往的爱情,常常悲情于识错人,纵然是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西西的《我的玩具》,朴实的文字,丝毫没有雕琢,像天真的小孩子渴望着自己的小玩意儿,字字句句读下来,却发现这原来真是一个老小孩,为自己不断找着乐趣,只为自己内心住着的那个小孩。

  林文义的《复制》里,提到了以前非常喜欢的一幅画“沉睡的吉普赛人”,那些画与文的宿命,如电影场境般的过往,身在其中的人,看看他们,再看看我们,面对理想与坚持,是选择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还是保持最初的的纯净。

  黄丽群的《与世界单打独斗》,讲述一个少言不喜动的女孩,在世俗价值的社会中,找到一种无论敌友都只能隔岸观火的能力,能使她无视同类的伤害与侵略。即使阅读写作让她痛着,不快乐也不享受,像穿上束身衣,像疯子,却因此能与孤独抗衡、与世界单打独斗,这便是她视作的一种高贵的练习。

  就像《生活编辑凡例》的蒋亚妮,我们都一直以为当下的生活并不是真实的,还没有真正开始,那远方的、藏在另一面的才是真正的生活、还不曾到来的美好,殊不知,时间正一点点流逝,等你醒悟发现那些不完美的真实正在你的身上发生,你只能选择与它面对与它耐心相处。正如陈柏青《拆开一本书的方法》,去拆解命运,拆解生活。

  这四十位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有着不同的人生体验与不同的写作风格,在不同的情感文字中,均能找到他或她真实的自我。散文这种文体就好比世上的一种声音,在呼唤着另一种声音,一个人在吸引着另外一个人,你能从文字中看出一个人的喜好、人品与三观,你能从芸芸众生中找到与你性格质地相似的人,和你一样站在人生的路口,有孤独,有欢笑,一样在辛、辣、酸、甜的世间苦乐中摸索前行,即使遭遇雨雪霏霏,手抚着浊世沧桑,也能从那些书里不同年代不同的人身上,得到感悟与启示,让你在现实的迷雾里,即使徘徊过正迷茫,也终将走出来,渐渐与自己默契,与时光同往。

  这便是那些转瞬即逝的梦的作用,那些文字的力量。

  《白日之梦》读后感(七):在梦境中遨游

  不知为何编者袁琼琼要将本书的书名命名为《白日之梦》,大抵是因为这本书收集的散文几乎是关于爱情、亲情、生活随笔、旅游等,有点像一场富丽堂皇的梦境吧,看每篇文章的时候好像是身在其中,或者能从散文中找到自己生活上的共鸣,能回忆起自己当初也曾这样生活、经历过,甚至能想起那些藏在内心最深处的记忆。

  《白日之梦》这本散文集还真的不像那些带有政治思想或者时代色彩的散文,让人看了觉得内心有 些乏味、有些抵触,毕竟我们生活在和平时代。我不是说不该看这些散文集,只是觉得像宗璞这样蕴含东方传统哲学文化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相结合的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气质和高雅格调的散文,实在是有些时候看的头疼,休闲时间我更愿意看一些像张晓风写的散文,编者的这本《白日之梦》也相对轻松。轻松也不是说不感动,看《白日之梦》的时候几度泪眼朦胧,不是什么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不是什么生离死别,就是这样像讲述日常一件很普通的事一样,依然让人难忘于心。

  散文不像小说一样,可以加入天马行空的想象,散文即使叙述的是别人的故事,表达的也是自己的内心,读者看了,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作者这个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性格、品质等等。编者收集的这几十篇散文的作者我基本上没有听过,也鲜少拜读他们的文章,或许读过,毕竟现在微信公众号那么多,但是作者的印象真的不深。大抵知道的散文大家也就那么几个,像宗璞、沈从文、周作人、张晓风、刘心武、林语堂等人,个人比较喜欢张晓风还有林语堂的散文,更加贴近我的内心世界。《白日之梦》不像林语堂散文集一样是一个作者,它是编者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看了千篇文章收集来的,一篇文章一个作者,但这是精华中的精华,主要的内心表达大抵就像书名一样,带我们在梦境中遨游,总有那么一两篇文章能直抵我们的内心,睡前或者是闲来无事的时候翻阅一下,颇为喜欢。

  里面唯一熟悉的一个作者就是简媜,不论实在杂志中,还是微信公众号中都随处可见她的散文,《白日之梦》中,编者收集了简媜的《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很喜欢这边散文,文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情情爱爱的,粗看甚至没什么所谓的文笔,却让人感受到了强烈的情感和刻骨铭心的痛楚,还有对爱情以及自己的讥讽。都说在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是这世上最幸福的事,是啊,这确实幸福,但是世间有多少这样的对的时间对的人儿呢,有我们送上祝福,没有的人怎么办,只能自尝其中的痛楚,自己疗伤,自己恢复。虽然说遇上对的人是幸福的事,但还有一句话呀,谁还没有那么一两个过去呢,我们不像孙大圣一样是火眼金睛,识错人也不是一件完全悲伤的事,至少下次我们就有了经验,虽然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但有也只能乐观面对。总的来说,爱情还是很美好的,我们都对它翘首以盼。苏格拉底说:“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他这样描述在爱情国度里疯狂痴癫的子民,但是他自己何尝不是逃不掉爱情的牢笼,“悍妇”打雷,他也害怕呀。

  《白日之梦》这本散文集虽然收集了四十多位不同背景作者的散文,但我们都能在不同文章里找到我们的共鸣,都能在不一样的或作者或自己编织的梦境中遨游,这样就够了。

  《白日之梦》读后感(八):但愿长梦不复醒

  书籍的扉页上写着,40位散文名家共同执笔,编制出一场富丽流淌的梦境,邀你我同游。而我想说,如斯,但愿长梦不复醒。

  我不打算过多的评论,只想说说一些感受。如果要对此书,有所大致了解。这本书的编辑袁琼琼已经在这本书的序里面有了精准的介绍。包括他对散文的理解,对各个名家作品的一些解读。我读着,如庖丁解牛,於我心有戚戚焉。我想,我的阅读量还不足以对这些散文大家进行自我的解读,开篇的这篇序,就像一艘小船,主编的精妙见解,就像船桨,有了这些,在这富丽流淌的梦境中,便也如鱼得水,优哉游哉。

  这是一本散文集,里面有我很喜欢的简媜的,收录的是《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喜欢散文的书友不可错过。这种书,写书评,我不想一一解读,或者,选几个自己深有体会的来读。只想说,我相信主编的眼光。就像书页上写的那样,一本书读遍年度华语散文精品。喜欢散文,我便邀你入梦,如是而已。

  非常喜欢书序中讲到的,散文不在起转承合,而在文气。文气跟文笔很有关系,跟人品跟有关系。写散文,只能是自己。怎么说呢,我读文章的时候,隐约有些这样的感受,而书序中的这些话,一语惊醒梦中人,於我心有戚戚焉。他说,

  许多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腔调,辨识度很高。他对阅读散文让我获益匪浅的观点是;散文,优秀的散文作者,必然炼字。必然有自己独特的腔调,因此,阅读散文其实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读者需要先习惯作者的腔,之后才看的下去,才能看出高低。再说一遍一语惊醒梦中人,於我心有戚戚焉。

  然后说下文章,然后我觉得无话可说。是的,无话可说。这就是一本散文集,篇篇精品,皆是佳作。本来我想说这就像是一颗石榴,果实丰盈,掰开看,晶莹剔透,可是,不同作者的风格是不同,所以,用石榴的话,不准确。还是梦境最为贴切。

  是的,是一场梦,文字编制的梦,各式各样的梦,有生活日常,有峰回路转。阅读是一场梦,我便,但愿长梦不复醒。我你若喜欢散文,我便邀你入梦,

  《白日之梦》读后感(九):枕上梦心上书——白日之梦

  最近一段时间小说看了不少,散文已经许久没有读了。上一次看的也是一本散文集,名字是人一生要读的60篇散文,作者有丰子恺、徐志摩、朱自清、林语堂、萧红、丁玲……作者统统如雷贯耳,我也从这些散文里体味了这些名家的生活、心情、志趣等等。大家之作本不该随意评说,但是比如落花生那种带着上纲上线的积极思想的散文我还真是爱不起来。小说好不好,要看故事的框架,叙述的结构,描写的笔法,但是散文不同,散文最是表现心志的文字,直抵本心,最易体现作者的性格和质地。

  白日之梦就是这样一本直抵内心的散文集,编者本就是台湾文学名家,接下了编选散文集的任务后,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对散文的拣选,这次选择可谓是优中选优,留下来的每一篇散文都有它各自的独特性,而文笔这种最基本的东西就更不必说了。

  散文最见心性,因此《我的玩具》里可以看见作者的天真童心,爱情是我在这世上唯一懂得的事情里能看到作者的幽默和嘲讽,阿桃去旅行里看到了作者的呆——这呆并非愚笨,而是一种对人对事的执着与痴心。

  散文往往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也缺少激荡冲突的情感,但是看着这些娓娓道来,不诉离殇的文字,不知为何,几度哽咽。大约散文是写作者的真生活、真体悟、真感情吧,所以这真即使不用尖锐的文字也能刺痛别人的心。比如在车惑这篇文字里,现实和回忆纠缠,而回忆并不全然真实,但是你在这真实和虚幻的回忆中,可以看见一个童年时被抛弃被忽视的小孩,怎样的挣扎,怎样的长大。成年以后,说起当年的事情可以语调平静,听不出情绪起伏,但是那简短的对话,却轻易让我的心为之起伏。及至结尾,“你妈妈呢?”“ 他妈妈哦,去年就离家出走了”,那前面对于母爱的描述就是虚妄是幻想是一个孩子永远的渴望。作者的心就这样翔剥洋葱一样被我们渐渐看清,而眼泪也不觉滴下来。

  看的心绪起伏的文章不少,看的会心一笑的也不少,甚至于看了几遍都看不懂也并非没有。比如臭鞋,而且有相同感受的人也不知我一个,散文之于作者来说,比小说更私密,所以我们没有那些经历,没有那种体悟,甚至可以说是没有那样的慧根和心情,也就很难接近作者的本心。

  枕上梦心上书,一场白日之梦,历尽千人万生。

  《白日之梦》读后感(十):由一本散文集所想到的

  印象中接触的第一篇散文,应该是小学课本里的《山中访友》,还记得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当时的我惊异这是一种什么文体,读起来像诗歌那般优美明快,给人一种意境深邃之感,但看格式却又不是诗歌那样分节的构造,而有点像记叙文那样一段一段的,但是却又没有记叙文那般格式分明、叙事详尽、衔接紧密。这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花样滑冰,那么的轻盈优美,那么的与众不同,后来才知道,这种素有“美文”之称的文体就是散文。

  散文接触得久了,看得多了,每个作家的特点也就渐渐地熟悉了:鲁迅的散文语言精练深邃,茅盾的散文语言细腻深刻,郭沫若的散文语言气势磅礴,巴金的散文语言朴素优美,朱自清的散文语言清新隽永,冰心的散文语言委婉明丽,孙犁的散文语言质朴,刘白羽的散文语言奔放,杨朔的散文语言精巧......这些特点就像是人的口音、笔迹一般,只要看到内容,就能大致猜出作者是谁。

  最近,朋友向我推荐了了一本书——《白日之梦》,说是一本不错的散文书,我便问他这本书是谁写的,他告诉我说这本书准确的说是一本散文选集,主要是将近几年刊登的一些优秀散文挑选出来,优中选优,整理成书,负责编选的主编是袁琼琼。我对袁琼琼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一些的,她是台湾资深的散文家、作者,大学时期我还曾经也读过几本她的小说、散文集,因此对她的能力也是十分肯定的。看了这本《白日之梦》后,也算是小有斩获。散文这种文体,本身就比较小众,平时接触到的作品基本都是当代的散文大家之作,而这本书中,编选的都是2015年刊登的或者得奖的作品,不但作品新,还有很多新锐作家之作,让人读了不禁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更甚者文采完全不输那些资深的散文大家,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