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5 03:33: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精选10篇

  《杜拉斯谈杜拉斯》是一本由[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19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一):她的世界

  这是一本采访的记录。在翻看之前我对这本书所了解的仅此而已。具体翻看时会发现,提问者知识面之广、准备之充分,可以称之为一个绝佳的采访记录。问题循循善诱,对于想要知道的问题不会死缠烂打的追问,而是通过将问题的层层深入与细化分解,引出杜拉斯语中真意。

  杜拉斯回答中,大胆评论其他作家,言辞犀利,甚至有些不留余地。一字一句中,可以看出作者个性的狂傲,她的特立独行、不流俗、不妥协、不示弱的性格展现无遗。

  大陆读者熟知杜拉斯,大都是由《情人》开始,而采访言谈之中,作者对其书中的情感、文字的运用,似乎并不十分在意。在我们眼中她如此标志性的一部作品,或许在作者看来不过而而。采访中令她感到骄傲自信的,始终都不是这本书。而我们所认识的杜拉斯的世界,是在潮热的城市中永远不会停止的欲望与爱恋。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二):激情之于杜拉斯依然悬而未决

  其实真正留存于读者心里,至深旋环于脑海中的是被创作出的作品,而并非创作者本身,这也与杜拉斯所谈到的观点一致,她说到她并没有兴趣认识她喜爱的艺术家,因为绝大多数的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伟大与重要性,连基本的自觉都没有,崇高的无知。但又因《杜拉斯谈杜拉斯》这本也是访谈录,所以这看来也是文人自己的一个悖论,杜拉斯也同样以悖论的模式进行着自我展现,书中充满了遭遇特别人生经历所塑造于她的偏狭性情与个人魅力。

  看到前言部分就会得知,这本访谈录不同于其他的杜拉斯的访谈录,莉奥波迪娜控制着访谈的进程,即使是面对极为强势的作家杜拉斯,访谈变得有趣,不再形式化,而近于闲聊。营造的话题氛围让杜拉斯抛去与生俱来的戒心,忘我地诉说。在生活与创作,之于童年、文本、评论、电影包括谈论到的激情与女人等各类标签下的深刻自述,表达出最真实又显得模糊的杜拉斯,也透过面对面地交流解析杜拉斯作品中的意象。

  访谈的话题第一时间甩出,受访者就要在最短的时间或是不加思考仅凭个人经验来搭话,这能看到受访者最真实的一些东西,不会与文学作品中的那些文字一样,是繁复地琢磨而成形,访谈录是短时间的艺术,刻画最初本真的人物精神形态,这也是能通过这样的访谈记录文本捕捉到实实在在的杜拉斯。

  说到杜拉斯就不得不谈她的感情经历和小说,她的“情人” ,既是给她灵感的,发掘出她自身的虚空与漏洞的那些男人,也是那部让她拿到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小说的主角原型是她的母亲,那个“精力旺盛、疯疯癫癫”的女人,面对母亲的歇斯底里,和母亲对无恶不作的哥哥的偏爱,都让杜拉斯在这样自己营造的一个平台中发泄出来,她说这是一个野蛮的文本,写作的的同时是“将自己的童年流放进去了的晦暗”从中走了出来的过程。而至于《情人》艺术的本身与畅销,则又回到开篇谈到的“崇高的无知”,往往艺术作品的本身是观者给出的评价提升价值甚至是赋予新的内涵,她本初之意只想着把“这些反正我已经处理过来的主题来让读者感到无聊,激怒他们。”谁知大家把它当做一本通俗小说来读了。实则她作品充满了记忆、离题、倒叙这些需要整合后才好理解元素,她说:“可叙述者,通常都很模糊、很表象,仅限于感受表层。留在内心中的残余,晦暗、强烈到甚至无法追忆。

  是遗忘、空,名副其实的记忆——让我们不至于被回忆、被盲目的苦痛给压得透不过气来的记忆——幸亏我们遗忘,我们才活得下去。”

  杜拉斯一生都在写爱情,她把情欲表达在文本上,这看似是直抒胸臆的诠释而对己看来也不过就是一种欠缺力量而又错误的手段罢了,她实则更钟爱于“沉默的暧昧”,那是深层次的表达。《杜拉斯谈杜拉斯》虽也通透,但依然悬而未决,一个伟大的作家并不会把所有的真相都告诉你的,她自己也给自己留下了些沉默。完尽一生地写作,该有个停笔了,剩下的全交给她的读者。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三):《悬而未决的激情》,沉吟至今的杜拉斯

  身体变老了,记忆不会;

  言说永无止息,爱情也是。

  在词语和激情建造的国度里,

  晚年的杜拉斯讲述着她一生的故事,

  而此刻,我们都是她的访客,

  进入她,倾听她,重构她……

  ——在爱情的遗迹上写作,在垂老的肉身里言说

  当杜拉斯谈论杜拉斯时,她在谈论些什么?从她喃喃絮语的异乡童年,到她高声独白的创作生涯,从写作、爱情再到日常生活,晚年的杜拉斯讲述着自己一生的故事,却又留下无数悬而未决的想象。从西贡到巴黎,从女儿、妻子、母亲和情人的数重性别身份,再到写作、导演、编剧之间的艺术跨界,杜拉斯自如游走于身份与疆域、真相与言说之间,她创造了张力,找到了让时间与万物在她的国度之中悬停的方式。

  本书是意大利女记者莉奥波狄娜对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采访录——这是一次女人与女人、年轻女子与年长女性之间的深入对话和交流,一场同性别之间的话语碰撞,让她们的交谈具有了一种肉身化的感性质地和感官化的独特气质。“童年”“巴黎岁月”“写作历程”“文本分析”“文学”“评论”“人物群像”“电影”“戏剧”“女人”“地方”,十个关键词全面贯穿了这场漫长的谈话,勾连起杜拉斯从童年生涯、少年成长、成名岁月直至后来的创作生涯,并从电影、戏剧、艺术、法国新小说派等角度全面解读杜拉斯的百变容颜,将杜拉斯未能直接表现在作品中的个人心路与情感思考呈现在一问一答之中。同时,杜拉斯还以身为作家、导演和编剧的多重身份,同莉奥波狄娜一起探讨了文学、电影和戏剧和两性关系等话题,并对二十世纪法国文坛上的数位文学大家如萨特、加缪等进行了独特而趣味盎然的点评。

  ——有时她是一面镜子,有时她是一个深渊

  谈论写作时,她说:“我写,是因为我要让自己变得庸俗,我要把我自己给杀死;其次就是为了夺走我的重要性,卸去我的重量:我要文本取代我的位置,如此一来,我才会比较不存在。唯有两种状况,才能将我从我自己中解放出来: 自杀一途和写作一途。”

  而关于爱情,她说:“我一直都觉得爱是由三者所构成:欲望从一方流转至另一方,这时候,得有一只注视着的眼睛。”

  对激情的理解,对写作的执念,以及她亲历亲见的法国的文坛八卦……金句女王杜拉斯犀利活泼地评点着她与她身周万物、与她身处时代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返二十世纪午夜巴黎的独特入口。

  关于如何抵御孤独,关于如何文艺地酗酒,关于如何深刻体验并自如游走于一个作家的身份,一个导演的身份,一个情人的身份,一个女儿、女人以及一个母亲的身份……孤独情人杜拉斯,分享着她毕生的心得。有时候她是一面镜子,足以让每个读者照见自己的欲望与;有时候她是一个深渊,当你凝视她过久,当心,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这一夜,我们都是她的神秘访客

  她已经老了。有一天,穿越字句,一个读者向她走来:“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的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与你那时的故事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历经沧桑之后的言谈。”

  杜拉斯热爱言谈。她言辞魅力不下于她的文字,这使得她的访谈录总是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这不是她唯一出版的一本访谈,但这绝对是她一本最私人、最直接、最赤裸、同时也令她最多谈论到自我的访谈录。对于那些真正的杜迷而言,你对杜拉斯最私人的疑问和关注,也许都在这本赤裸、犀利的访谈中找到答案。但读完这本书,杜拉斯依旧沉默如谜。也许这就是她真正的魅力。

  那么,与杜拉斯聊天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让她的访谈者莉奥波蒂娜来告诉你:

  “她虚荣、固执、口若悬河、强势而又自我。然而,某些时刻里,她又显得温柔而奔放、羞怯、强忍笑意或放声大笑。基于某种无法抗拒的、贪婪的、近乎孩子气的好奇心,她好似突然活了过来。”

  在词语和激情筑造的杜拉斯王国之中,翻开书,我们就都是她的访客。我们与她坐在同一家咖啡馆里,甚至是坐在她家神秘的客厅中,在烟雾缭绕之上,杜拉斯独特的嗓音漂浮其上,像吟唱,像咒语。而我们只能乖乖地被她所擒获,倾听她的故事,进入她的长夜。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四):没有人像她一样将激情写得如此坦然

  每一个富有名气的作家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标签,那么杜拉斯的标签又是什么呢?“女人、爱与激情”在杜拉斯的作品里如影随形。如第一眼所见到的标题“悬而未决的激情”深深地吸引着我,当然同样具有特色的封面——一个女人的侧影,光影、如雾缥缈的线条勾勒出一个微微颔首的女人的侧影。而这侧影如杜拉斯带给我们的印象一样,神秘。

  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著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她的成名作是1950年发表的自传体小说《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代表作有无数人耳熟能详的《广岛之恋》、《情人》。杜拉斯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奖项,她写作别具一格。在写作上成就很高,在生活里她似乎更加特立独行,而这些塑造了一个别样的杜拉斯。

  怎么去真正了解一个人,不能单单只从百度百科,从几部她的作品。也许跟着这部访谈录可以稍微的从她的语言中了解她,找寻她。

  这部访谈录包含了童年、巴黎岁月、写作历程、文本分析、文学、评论、人物群像、电影、戏剧、激情、女人、地方这12个部分的内容,也一步一步带着我们了解杜拉斯和她的世界,她的观点。

  她虚荣、固执、口若悬河、强势而又自我。然而,某些时刻里,她有显得温柔而奔放、羞怯、强忍笑意或放声大笑。采访者约定这次访问并不容易,却在一段时间之后与杜拉斯建立起相知相惜的默契,看到了矛盾的结合体,语言犀利又像孩子一般的杜拉斯。

  从访谈中,我们看到什么?

  女人

  就像《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杜拉斯对于女人似乎也有同样的偏爱——她笔下的男性人物往往代表脆弱,犹豫不决,女性角色却不同。她说:女人是货真价实的交心对象,她们全然开放,完全接受外界、生命、激情那股充分洋溢的力量。而男人则较为食古不化,不知道走出过去,沉溺于欲望而无法自拔,因他想要但无法获得的欲望而失望。她的作品里,女人都是一些被爱给完全淹没了的殉道者,直到臻于圣境。不仅如此,她对女权主义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有些反意识形态比意识形态本身更系统化。寂静是女性的话语,男性无法承受寂静的力量。杜拉斯对女性是偏爱的,也正是这种有些偏激的爱让她的笔下出现无数出彩的女性角色。

  激情

  杜拉斯承认爱是所有艺术的主题,但也认为将爱局限于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是愚蠢的,而激情比爱更加难以叙述,难以描述。这也给她拥有数段爱情传奇,数个情人的一生相吻合。她写爱,却没有赋予爱浪漫的外衣,赤裸裸的将欲望、激情放在明面,也正因为如此,她受到批评,她被认为离经叛道,可也是这样特立独行,成就了特立独行又神秘的杜拉斯和她悬而未决的激情。

  ……

  “我永远不会写得太直白,动作悬而未决,处于未完成阶段。诚如某种无声的音乐。整体都有待想象。”读完这本书,我知道,她神秘又充满魅力。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五):真实精彩

  我很早就看过杜拉斯的《情人》,不知道是阅历浅还是翻译问题,反正没读进去。这本书是在图书馆借书时无意看到,顺手借回来。

  想不到读了几页,就完全沉浸其中。杜拉斯是如此的真实坦白,难以想象任何一个名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像她谈到家庭时,“我们的生活方式 - 绝没有欧式或者法国教育 - 有崇高也有粗暴的地方。不娇柔做作,不求助于控制联系,没有一般家庭的原始、攻击性本能。全家人都知道我们注定不会长久地呆在一起,家庭之所以存在,只为了保障一家人得以共同苟活,我们很快就会各奔东西,开始自己的生活。”

  如此直白、犀利的描述,难以想象会出现在东方人笔下。大概只有西方人,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如此深刻诚实地解析自己的生活。

  杜拉斯谈到《情人》一书时,虽然说她“讨厌他中国人的身体”,却“也爱这个男人对我的爱,还有那情欲,每次都被我俩天差地远的歧义所燃烧。”

  当然,本书内容很多,激情、爱等不过是一部分。

  读完本书,我暂时还没想去读杜拉斯的小说,但我发现自己很喜欢这个有趣的老太太,她的很多话引起我的共鸣。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六):童年是永无止境

  想了很久,还是想要分享的一本书。

  采访最开始谈到童年,提起母亲,她说“只有身为母亲的人才会像她那样,精力旺盛、疯疯癫癫。母亲是随时准备好保护我们躲过这种卑劣肮脏的生活的全面攻击,然后我们还是过着这种生活。”她还讲,人类不该奢谈幸福,最幸运的事当属遗忘。

  打从一开始,原生家庭的阴影就渗进这本书里。司汤达说得对,“童年是永无止境的。”

  谈到写《情人》时,她说有种走出晦暗的快乐。但说起那个中国人,她只觉得自己有责任找个亿万富翁,她并不喜欢他那中国人的身体,又说和这中国人是“彻彻底底,超越感情,不具人性,盲目的情欲”。她说写《情人》时她是随意发挥,无所畏惧的,这是没能预见的成功,这是本和爱没有关系的书,她只是想故意写些无聊的主题来激怒读者。

  她“对待酒精就像对待一个真正的人一样”,但酒精却让她在病床上经历了三周的幻觉、谵妄、嚎叫;对于男人,她说真的得十分爱他们,才能忍受他们的高谈阔论和那自以为了不起的阳物崇拜;关于爱,她只说在这一生中,那些最美的书,都是她独自一人时写的,或是和情人过客们一起时;而对于情色源头的那样东西-欲望,不论是她与另一个女人亲密深刻的欢愉,抑或是她与情人们无数次的性冒险,甚至是她与男同性恋者的暧昧尝试,都是不切实际的,但激情却寄身其中。激情,在她眼里,是不可逃避的、悲剧性的。

  她的矛盾处处清晰可见,而她的清醒却掩饰在其选择里。

  这次采访时,杜拉斯已七十来岁,整本书里,全篇可见她的矛盾和理性。每一点矛盾,和每一点从矛盾中挣扎出的理性,都在一一诠释着她的优雅和遗世独立,固然她刻薄又骄傲。

  最后提一点,因为自己实在是太喜欢了,谈到写作时,她说“我写,是因为我要让自己变得庸俗,我要把我自己给杀死;其次,就是为了夺走我的重要性,卸去我的重量:我要文字取代我的位置,如此一来,我才会比较不存在。唯有两种状况,才能将我从我自己中解放出来:自杀一途和写作一途。”在某处写过“麻风病”,便不再畏惧它,这就是写作带有疗愈功效的地方。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七):谜一样的杜拉斯

  先说实体书籍本身吧,这本无疑是我的年度书单中最为美貌的书了,没有之一。低调,封面、扉页、封底全都是超有质感的黑色磨砂纸页;奢华,封面全黑的底色上淡淡的美女投影和银色的字体,高贵不言而喻;有内涵,堪称迄今为止最可信、也最深入的杜拉斯访谈录。

  我一向觉得,在性别的基础上谈论名人是无意义的,然而,只在作家领域除外。读杜拉斯的作品和访谈,你不能不想起我国的女作家张爱玲和萧红,她们当然是不同的,但是相似之处又何其多。以文字闻名于世,文字多涉感情,说是小说也可,说是自传也可,总之与个人经历缠夹难以区分的清,以至于后人多有揣测和妄议。她们本人无论相貌如何,骨子里那股子蔑视天下的傲劲能从她们的每一个文字里明白无误的传达。另一方面,她们几乎所有的创作源泉都来自于她们的情路。对比下来,杜拉斯比张爱玲和萧红幸运的多,张和萧可说情路坎坷,且不算国人常规意义上的善终,杜拉斯一生沐浴爱河。杜拉斯留下来的访谈记录也相当全面,尽管其思想和做派多有惊世骇俗之处,总不至于被人误读和黑化,张和萧因其身后个人生平和访谈记录不详就没有这番好运了。

  然而,这些也终归只是她们表面上的像与不像,说到底,西方社会的杜拉斯跟我国动荡时期的张爱玲和萧红是有天差地别的,不是高低之分,而是从内里上完全不同、无法比较。杜拉斯的一生,虽有多位情人为其创作提供源泉和土壤,然而他们甚至杜拉斯本人,都不过是一个载体、一个媒介,就像杜拉斯在访谈中坦言的那样,她的写作只是文字借她之口表述出来。这些并非妄言,读杜拉斯的作品,看她在小说中队叙事语言的不断探索、对表现手法的淡化都能略知一二,而这些,在《杜拉斯谈杜拉斯》中也得到了杜拉斯本人的印证。对杜拉斯本人,有时候,你会有种错觉,她不应该生而为人,而是神一般的存在,这里的神,不是绝对正确,而是几乎万能,不受任何樊篱所限,只要她想,只要她要。

  关于杜拉斯,世人多有错觉,认为她的作品集中在情爱小说。但是,通过访谈和了解她的全面作品我们知道,杜拉斯对政治和社会问题有其深刻洞见,我相信,这些是早就她个人的很关键的一部分,也是影响她作品流派走向的一个原因。

  《杜拉斯谈杜拉斯》是一本干货满满的书,几乎上,任何你关于杜拉斯本人和其作品的想象和疑问都可以在书中找到答案。连作者的访谈经历也是为我们了解杜拉斯服务,从一个侧面证实她的性格和生活。如果让我只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的话,那就是“极致”,感情上的极致自由,观念上的极致开放,天分上的极致优越,以及性格上的极致傲慢。所有这些词没有任何贬义,只是事实的中性描述,所有这些方面也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早就了这样的一个杜拉斯,在激情的灰烬上为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的杜拉斯。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八):我所了解的杜拉斯女士

  我喜欢两个叫玛格丽特的女作家,一位是美国的玛格丽特米切尔,另一位是法国的玛格丽特杜拉斯。

  米切尔出身于美国南部的一座庄园,虽然她也曾经历过战争,和恋人的生死离别,她最后的婚姻却是幸福的。米切尔一生只出版过一部作品,gone with the wind,这部作品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先生约翰马什更是在她写作的时候给予鼎力支持,成为这部巨作的功勋人物。

  虽然几乎是同时代出生的女作家,杜拉斯的人生更加跌宕起伏。身为白种人却在殖民地印度支那长大,童年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和家庭的压抑氛围之中,从十几岁开始便有过数位情人,她不仅写作还参与编导电影,直到70岁才拿到法国文学最高奖项…杜拉斯一生作品很多,写作风格也有变化,与米切尔过分的谦虚和近乎神经质的自卑相比,杜拉斯内心世界的强大超越了其他因素而成为了她本人最鲜明的特征。并且,由于她的人生经历更富传奇色彩,也被后世更广泛的挖掘。

  作为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女作家,杜拉斯摒弃了全知全能式的叙述,她淡化故事情节强调人物心理刻画(杜拉斯解读为激怒读者)的写作手法却成功营造了某种情绪和氛围,赋予了貌似残缺、不连续的画面后一种内在的流畅。当然,杜拉斯也被很多人憎恶,连杜拉斯自己也说,她和一些女性读者在关于女性道德观念上是有歧义的。我也相信,可能很多人是读过她的文字,或者看过她导演的作品却不记得她是谁,比如小说《情人》,比如电影《广岛之恋》。

  我上大学时候读的《情人》,当时年纪还小,《情人》中的故事情节记不太清了,只对杜拉斯的文字有印象,有一种深沉华丽的美。工作的第二年,偶尔在读书网站上看到这本书,便又从网上买了《情人》和《艾米莉L》。现在这年纪再读情人全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想起了一位跟米切尔和杜拉斯同时代的另一位女作家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说的一句话,

  “有些书,不到40岁,你不要妄想去写。”同样,有些故事不到一定年纪,读了也未必能深刻领悟。

  从出版社拿到这本《杜拉斯谈杜拉斯》我是非常惊喜的,想为它写点什么又觉得很难。因为定义一个人太不容易了,并且是杜拉斯这种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相对保守的文坛里的“异类”,这个特别的、有着复杂经历的女人。相反,书中杜拉斯谈论的自己,才会让你感受到这个率性女人的直白心灵,她在书中谈到的自己的经历,让我想起了她在《琴声如诉》、《情人》和《广岛之恋》里塑造的那些女人,不正是她自己。杜拉斯如此陌生,又如此熟悉。

  在这本书里,你几乎能了解杜拉斯对自己人生的全部解读,关于她的童年,她的母亲和家庭,她的创作来源和情感经历,还有她对写作,对政治,对性和对女权的思考。我很喜欢这种访谈类的文章,就像杜拉斯在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写出的作品,是有条不紊,水到渠成,平静、睿智,精力无限又热情满满的叙述。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九):杜拉斯:至于爱,我则不发一语

  “那个杜拉斯”,在众多访谈者心里、口中被熟知或者歪曲了的杜拉斯,瘦小、小心翼翼、不信任镜头的杜拉斯,要“我说了算”的、虚荣、固执、强势有时又温柔、羞怯,有着近乎孩子般好奇的杜拉斯,写下著名的《情人》而自己又有着数段传奇爱情的杜拉斯,在面对她愿意敞开心胸的意大利女记者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时,究竟说了些什么?

  司汤达说,童年是无止境的。杜拉斯也不例外。稻田、丛林、寂寞的意象贯穿了她的全部的书写。在她的描述中,童年的景象极具画面感——“”那个瘦巴巴又神经兮兮的孩子,总是光着脚,惯于观看河上的漫漫薄暮,整张脸被太阳照得燃烧了起来“”。

  “童年的强度是永远也比不上的”,在没有镜子可以照的家中,杜拉斯对自己的评价只有瘦小,没有可爱。离群索居于大自然的令人窒息的气味中,神秘禁忌缠绕不清,杜拉斯的讲述,仿佛使人置身于暹罗边界的谵妄、纷乱、颓废、阴暗之中,这就是她生命的前十二年中经历的种种。四处迁徙的漂泊的甚至可以说是流放的生活的感觉跟了她一辈子。由此,我们似乎可以稍稍明了,杜拉斯为什么要穷其一生去寻找那个她永远也到不了的地方。这样的地方是迥然有别于她的现实的栖居地的。

  莉奥波迪娜的发问有着浓厚的文学的气息,这也使人能够理解为什么杜拉斯愿意接受她的访谈并敞开心扉。诸如这样的问题在《杜拉斯谈杜拉斯》的书中随处可见——在你看来,童年的特殊际遇以何种方式让你之所以为你?回答是:“某种野性的气息还留在我身上,至今依然,我以动物般的依恋来对待生命。”“我就是为了让这种别人压在我身上的沉默说话,才开始写作。”问得尖锐,答得刻骨,问与答都是同样精彩漂亮的文字,行云流水不着痕迹,似一场旗鼓相当的女人间的恋爱,这是《杜拉斯谈杜拉斯》留给人的整体观感。莉奥波迪娜的高明之处在于,如果我们抽掉书中的问题,甚至可以直接将它视作杜拉斯的一场自白而不觉断裂。

  作为女性身份的自觉,杜拉斯对于母亲的描述给人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我们一生所遇到的人里面,我相信母亲绝对是最怪异、最难以预料、最难以捉摸的那位”,“固执到无以复加,一意孤行”,极少有女儿这样形容自己的母亲。一位高大而严厉、绝望地尖叫的母亲,传递给了女儿怎样的信息,在怎样的程度上影响了女儿作为女性身份的一生,实可深究。在这样的基底上,杜拉斯的“我必须走出寂寞,走出我深陷其中的寂寞”就变得不那么难以捉摸了。

  从童年谈到巴黎,从文本、写作谈到文学电影戏剧,从信仰、激情谈到女人,深度的访谈,触及了杜拉斯完整的生命,在这里,她是作为人的存在,而非公众猎奇的对象,亦非全然职业取向的角色。其中,有她对写作的认知,“是场疾风,无可救药”,原来将之视作工作,后来才确信是一种内心事件。更有她活在世上辗转苦痛的一面,“幸福,是一个词,永远也不该说出来。无法到达,极其神秘。”谈到对自己的描述,她的回答居然是:“欢乐。我爱笑”,与留给世人心中的印象全然不符,一个活泼泼的小女孩如此生动地站立在那里。

  爱之一字,在她的对答中频繁出现。“爱是唯一重要的东西”,但是,同时,她又在世人猎奇的眼中,决绝若此:“至于爱,我则不发一语。”

  这个杜拉斯。如何评说?

  《杜拉斯谈杜拉斯》读后感(十):“情人”眼里悬而未决的激情

  “情人”眼里悬而未决的激情

  ——读《杜拉斯谈杜拉斯》

  滁人也

  “爱情能够照亮人的精神和感官,能够通过我对他者的开放,能够最大限度地张扬自我。”这就是二十世纪法国最具影响与个性的作家、电影编剧、导演、戏剧家,同时也是二十世纪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情人”杜拉斯的爱情观。

  杜拉斯是个传奇,是个谜一样的美丽女人。她的人生经历,她的爱情经历,她的写作经历,都令无数人侧目。在《杜拉斯谈杜拉斯•悬而未决的激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一书中,我们可以非常深入地了解到这位女作家的很多鲜为人知的事情。

  这是一部访谈录。1987年,《乌发碧眼》意大利文译本刚发行不久,意大利的莉奥波迪娜•帕洛塔•德拉•托雷几经波折,终于见到了杜拉斯本人。此时的杜拉斯已经70多岁了。她对她的过去,已经像叙述历史故事那样,有了更多的坦然和真诚。

  该书以访谈形式,叙述了杜拉斯几乎是一生的经历。杜拉斯回顾了自己的出生地印度支那嘉定市(即后来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也回顾了自己的第一本比较有影响的书《抵挡太平洋的堤坝》,还回顾了《情人》的创作,以及真实世界里自己的情人,如中国的胡陶乐(音译)、与她结婚的罗贝尔•昂泰尔姆、迪奥尼•马斯科洛等等。

  该书还非常细致地反映了杜拉斯的创作观。杜拉斯所写的人物都是一些生活在社会边缘的、几乎没有正当职业的游手好闲之人。杜拉斯文学作品中的最主要的主题是对绝对爱情的追求。杜拉斯的作品告诉读者,应该通过对性爱的宣泄,剥离出爱的原欲,将爱情最原始的快乐交还给人类。

  在访谈中,杜拉斯不否认这一点,但又有更细腻地分析,比如她个人经历对自己创作的影响。少儿时代在越南长大,然后回到法国生活,两个哥哥对她生活的影响,已经16岁时遇到那个中国的“情人”等等,都在她的生命历程和写作历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杜拉斯谈杜拉斯》一书又给了读者更多的谜一样的东西——因为更加了解她,因此更想追究更多的细节。比如她那一个个的情人,甚至包括她在70多岁了才结识的27岁的有同性恋倾向的情人扬•安德烈亚,而她自己又酗酒,怪癖,乖戾,人人都是敬而远之。等等。

  杜拉斯自己一辈子在情感的漩涡里打滚,而她的激情,又真正悬而未决,留给世人特别是读者更多的诱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