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3 20:0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精选10篇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是一本由贾大成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一):当猝死发生时,愿我们不再是一脸茫然

  去年,我前公司,跟我一起工作的一位女同事,由心肌梗塞引起的猝死,一个月前,她刚满五十岁。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一是我与她共事了两年,平时关系很好,她似母亲,又似朋友,在工作中对我非常关照。二是她在她猝死的前一周,我们还互通电话,我告诉她,我基本适应了新工作,计划年底结婚,会邀请她来吃喜酒等等。

  在她的葬礼上,我了解到,她是半夜心脏骤停,而她身边的老公因为没有急救知识,只能寄希望于120,而当时她家在农村,村村通的公路还未修到她家门前,等120的急救车到来,人已经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

  她经常给说起她的规划:等路修到她家门口,她打算去考个驾照,以后买辆代步车,想去哪里都方便;等她闺女结婚了,她就去城里带外孙;等外孙大点了,就带着一起旅游……

  现在,我路过的风景,她无法再看到,我已结婚生子,亦无法得到她的祝福

  今天,翻看完贾医生的《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才真真正正觉得发生猝死时,那几分钟的珍贵,更加明白具备一些常规的急救常识,不仅仅对自己家人有帮助,更是作为一名社会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这本书,不是纯的医学理论书籍,贾医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向我们普及医学尝试,书中有很多个案,有的,让人唏嘘感叹生命走得那样的急促,还来不及跟亲人道别。有的,又让人受到鼓舞,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急救方法恰到好处的进行救援,就能50%的机会,去拯救生命。

  对于急性心梗,在急救车到来前,我们可以做的:

  1、 让患者稳定情绪安静休息,避免再受刺激

  2、 为患者选择一个他感到舒服的体位。

  3、 如果常备有氧气,赶快让患者吸氧,每分钟3-5升。放一片硝酸甘油在患者舌头下面,10分钟后可重复使用,最多用3片。根据具体请款嚼服阿司匹林100-300毫克。

  4、 拨打急救电话120,随时做好心肺复苏准备

  如果当时我同事的老公具备哪怕一点的急救常识,她也不会离去。但世界上就是没有如果。经过这件事,我越发觉得生命的可贵,因为你不知道下一分钟,你是否还呼吸空气

  书里还讲了很多针对孩子的急救常识,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关于这个,很多孕期书籍都详细的普及过。这是每个妈妈都应该具备的知识。

  我询问过我妈妈,在我小时候生长大院里,有没有小孩是因为喉咙东西就死的。我妈妈说,当年有个外婆,想要忙着做饭,而孩子又在闹腾,于是给了一粒花生结果这粒花生让这个2岁的孩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如果当时那位外婆发现孩子“三不”的症状:不能咳嗽,不能呼吸,不能发声。就及时采用背部拍击法或胸部冲击法。那么,这个孩子,也许就能继续在这世间行走。

  在面对生命这一话题,从来就没有如果。所以,从现在开始学习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

  现在,它这是我的床头书,它值得躺在那里。

  感谢【百味书屋】的赠书!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二):争分夺秒之《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谈到疾病这个词,估计是每个人都不想碰到的,但是每个人都注定要和它面对面亲密接触。现在随着老龄化越来越普遍,家里往往都会有老人,我们身为年轻人可能在抵抗疾病等能力还比较强,但是对于老人来说就不容易了。而我们又不可能准确地预见到自己或者家人疾病等发生时间,所以当我们在家中也必须准备一些相应的药物以及学会一些相应的急救措施,这样也能够赶在救护车到来之前能够赢得关键的时间。

  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但是我们大部分是非专业人士,所以想要掌握系统的急救知识那也是不太可行的,但是一些尝试我们还是可以学习的。这本北京急救中心知名资深急救专家贾大成编写的《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可以说就是一本公众普及急救常识方面的书籍。作者贾大成本身就在北京急救中心工作了几十年,可以说在急救方面的专业性是非常强的,相信我们能够从这本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急救常识。

  本书一共分为五个章节,作者采用的手法是将常见的急救发生的病例进行归类分章节叙述的,而且选取的这些案例都是现在比较常见的。例如第一章就专门讲述的猝死的一些案例,可以说现在的随着现在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由于过度的透支自己的身体,可以说很多中年人包括年轻人都是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容易突然就发生什么事情。在“30岁就挂了,叹人生之须臾”一文中的案例就说明了这个问题,案例中的那名死者也就30多岁,可以说正值壮年,平时身体表现都还很不错,结果说猝死就猝死,可以说发生这样的悲剧对于这个家庭可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作者执行这个急救任务时候,发现猝死的这位患者是有机会起死回生的:“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如果不超过4-6分钟,是很可能被救活的......”然而这位死者的家人发现其猝死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急救常识,而白白错过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以说如果他的家人知道这些急救常识的话,这位30多岁正值壮年的小伙子也许还有可能被救活。

  可以说当我看了第一个猝死的案例之后,就立马联想到自己是不是也有可能发生这种情况,毕竟在我看来这样的事情感觉没有任何征兆相信阅读着本书的读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和我一样想法。作者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紧接着在后面的文章中就陆续开始解释什么是猝死,猝死的分类,以及有些猝死发生前的征兆,并举了北京市副市长伍猝死的案例来进行形象的论述。

  我在这部分比较关注的就是猝死之前的一些征兆,作者在书中就举了一些常见的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心慌剧烈头痛肢体瘫痪,昏迷,抽搐,急性腹痛,窒息等等。可以说参照这些的简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相应的心理准备,碰到这样的情况也就不会讳疾忌医了。

  当然可能也有人认为我平时保养得非常好,而且家住的离医院也很近,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但是越是这样就越容易放松警惕。而且作者在本书中也不仅仅只是列举了猝死,急性心梗等急性病,关于家庭中小孩发生的一些意外,作者也在本书中进行了介绍。可以说家有小孩的人也是很需要读一读本书的。

  可以说本书中关于急救症状的一些常识是值得我们去记住的,而且当我们日常碰到什么小意外的时候,书中的一些小技巧小窍门也是值得借鉴的,例如最后一章提到的关于创口包扎以及骨折之后的处理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必备的一些小技巧。我认为基本上每个家庭都可以准备一本这样的书,以备不时之需。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三):急救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家里地方小,老婆大人有阵儿禁止买新书,直到2007年发生一件事儿

  儿子那会刚会坐,还不会说话,自己在地上边吃苹果边玩。我跟老婆在他身后看电视,顺便提起窒息时的一种急救方法。本书也有介绍,叫海姆利克急救法,主要是针对气管进入异物导致无法呼吸时的情况。那是我还在上高中时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话音还没落,儿子就嘴唇发青——苹果掐在气管里了。我一把从身后抄起他双手按压横隔肌,两下苹果就出来了。后来知道对小儿这种方法也不完全正确,虽然确实解决了问题。老婆当时说:“书没白读!”这事儿发生之后几年,都没再阻止我买书。

  急救知识确实应该成为必备技能,有机会可以救人一命。本书是作者几十年的经验积累,把可能遇到的疾病与创伤,急救车到来之前普通人能做的事都做了归类与整理,提出解决方法且配图,易理解也易学易用。

  除了海姆利克急救法之外,本书还介绍了几种情况。

  如果能判断出是心梗或者脑溢血,需要保持患者呼吸通畅,最好侧卧,解开领带、腰带。如果病人体重过大,翻身书里也有介绍,跟刚出生的孩子翻身的方法很像。如果有窒息做心肺复苏,书里有写具体做法,有些公共场所还配了相应的除颤的设备——这也算是一大进步。学会才开始用当然也很重要,我记得以前看过不正当的心肺复苏方式把肋骨压断的,这样就不好了。

  书里提到3、5、7的原则也不错,每天走3公里,每周坚持5天锻炼,7的意思运动心率用170减去年龄是比较适合的心跳水平。不止是合适老年人,年轻人也适合。一来未必是老了才会身体有问题,年轻的猝死也不在少数;二来现在年轻人其实出现了不少老年病,腰椎、颈椎劳损什么的。你懂的!

  每个人早晚都要死,这是个事实,但实在是没必要zuo,书里也建议不抽烟、少喝酒和咖啡、保持适量运动,提升生命质量才有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造更多有价值贡献。走的时候应该也少些遗憾

  黄泉路上无老少,学会急救说不定能尽自己微薄之力救回一两位,这也是件挺好事

  最后想提一句,有统计保健方面投1块,看病平均少花100块,人生超过80%的医疗费用都是生命最后的一个月里花的。这里面意思很深,需要慢慢体会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四):为了不留遗憾,多多学习急救知识吧——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人们经常阅读励志鸡汤,养生保健,散文小说这些书籍,希图在人生路上走的更顺利、更健康、更有意义。但是在人生中危险总是突如其来,几天、几小时、甚至于几秒钟一条鲜活的生命就会陨落。而在危急情况突发的时候,我们除了拨打110、120似乎总是束手无策曾经学过的知识看过的书籍并不能在这些时刻给我们提供什么帮助,不管曾经多么努力奋斗,有过多少梦想眷恋,最终也都是一死万事休。死亡带给人无尽的悲伤和叹息,但是更令人悲伤和叹息的是,在很多时候,只要早一点点的发现送医,多一点点的急救常识,一条生命就能够被挽救。然而我们常常只会流泪哭泣,以及在以后的日子悔恨遗憾。

  就是有感于这样的事实,急救医生贾大成成了一名微博大v,成了一名畅销书作家,成了一名救援联盟急救顾问……所有这些不归属于医生本该拥有的头衔,都是因为在中国急救常识的普及万分缺乏。作为一名医生,一辈子或许能够救几千人几万人,但是作为一名急救知识理念的推广者,他能够救助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更多的人。

  这位在微博上写着“生是120的人,死是120的魂。永葆青春活力和生命的激情,把一生献给中国的急救事业”的医生贾大成,在这本《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里重点讲解了针对急性心梗、急性脑血管病、儿童急救、外伤处理几个方面的应对措施。我们当然不会只看一本书就能比肩与医生护士这些专业人士,但是在急救这个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的时刻,多一点点急救知识就能帮我们多赢的一线生的希望。

  老生常谈,戒烟、戒酒、低盐、低糖,这些说法我们在养生讲座,保荐书籍里经常听到看到,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也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在近十几年来成了高发病种,而且在急诊死亡率上分列第一二位。这固然有这种疾病的严重性突发性在,更多的也在于人们无法把握病人在发病后的黄金10分钟。在这十分钟里,我们要先按照发病情况做好观察分析,如果是心梗,我们需要做心肺复苏,争取急救医生到来的时间。如果是脑血管疾病我们要把病人翻成稳定侧卧位,注意保暖,禁止不当移动,防止窒息。在书中还讲述了许多种病发前的征兆,我们必然是会判断不准,但在看书以后我们至少会知道,也许牙疼、嗓子疼、脚趾疼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毛病,都有可能是急性心梗的前兆。身体一旦发出信号,及时就医会在最大程度上保住我们的生命。

  对于小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处处是危险,家长在各个地方都要小心在意,一旦发生了意外情况,家庭简单处理后及时就医才是正道理。但家庭处理并非可以省去,比如烫伤,用冷水冲洗20分钟以后就医会让烫伤程度减轻许多。比如儿童气管进入异物,立即使运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可能会挽救孩子的生命。

  在疾病面前,总是预防为主,但在疾病突发以后,就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在平时多学习一些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刻就能挽救家人朋友或自己的生命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五):学会急救、自救才能有备无患

  人固有一死,但若能健康的活着陪在家人身边,想必没有哪个人会不珍惜能够获得求生的机会。医院是拯救病人的地方,120救护车更是人们遇到紧急危险后最值得信赖的生命专车,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救护车的到来是需要时间的,哪怕只差几分钟甚至几秒钟就可能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在这些急症面前,时间显得尤为宝贵,学会急救、自救、掌握正确方式方法,提高自身技能,才能防患于未然,减少死亡的发生。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六):关于猝死,你需要知道这些

  近两年关于猝死的报道不断,不管是名人,还是普通老百姓,猝死的人越来越多了。

  突然觉得猝死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是这么近,近得无法预料明天会发生什么。

  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让我们的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慌。

  然而,面对猝死,我们是不是真的一点儿也无能为力呢?从事医疗急救近50年的贾大成医师在著作《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中表示:如果能抓住猝死刚开始的“黄金4分钟”,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是有可能活过来的。

  无疑,这让我们一颗恐慌的心仿佛立即抓住了救命稻草。

  下面我们就跟着贾大成医师,详细系统地了解一下有关猝死的常识。

  01 什么是猝死

  猝死,仅从字面上理解就是突然死亡的意思,是指“貌似健康或病情基本稳定的患者在病后6小时内,发生突然、意外、自然的死亡”。

  突然、意外和自然是判断猝死的关键依据。“突然”表示急骤,“意外”表示预料不到,“自然”死亡,指的是由于各种疾病导致的死亡,符合生命和疾病自然发生、发展的规律,没有暴力干预而发生的死亡。

  临床上,猝死可分为两大类,即心源性猝死和非心源性猝死。

  所谓心源性猝死,也称为心脏性猝死,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患者突然死亡。患者以前可能患有心脏病,也可能并无心脏病史,但从发病到死亡可在1小时内瞬间毙命,这类患者在所有猝死患者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80%以上。

  所谓非心源性猝死,也称非心脏性猝死,指患者因心脏以外的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占全部猝死的10%~20%。

  02 猝死前的征兆

  事实上,引起猝死的绝大多数急症都有比较典型的表现,或是明显的警示信号,而有一些信号则容易被大家忽略,或引起误诊。如果遇到以下情况,患者身边的人应该在对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抢救的同时,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以下疾病表现预示猝死可能发生:

  胸痛:急性心肌梗死最危险、最多见的情况之一。

  呼吸困难 :急性左心衰、重症哮喘、气胸等。心慌: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严重的心脏房室传导阻滞。

  剧烈头痛:急性脑血管病。

  肢体瘫痪:急性脑血管病或神经系统的其他严重疾病。

  昏迷: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骤停、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低血糖症、各种急性中毒等急重症。

  抽搐:可能是癫痫大发作、癔病、小儿高热惊厥等,也可见于心脏骤停导致的瞬间。

  急性腹痛: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急性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肠梗阻、宫外孕破裂等;上腹痛还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此外,还可见于主动脉夹层和严重的肺梗死等。

  窒息:气道异物阻塞、喉头水肿、颌面部及颈部损伤等。

  03 猝死的高危人群

  贾大成医师说,他无法判断一个人会不会猝死,但是他能判断一个人属不属于猝死的高危人群。

  如果一个人属于高危人群,猝死的发生率自然就高。哪些人事猝死的高危人群呢?如下:

  年龄因素:50~70岁的中老年人,其次是40~50岁的人,之后才是40以下和70岁以上的人。

  遗传因素:父母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家庭,子女得这些病的概率就高。

  性格因素:A型性格的人血液中的肾上腺素的含量比正常人高,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等猝死相关性疾病。

  其他因素:性别上,男性高于女性,而绝经期女性与男性相当;职业上,心理压力大的人更容易猝死;有心脏病病史的人更容易猝死,如“貌似健康”的心脏病患者、隐匿型冠心病患者。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七):每人都需要的一本书

  文: 薇薇爱阅读

  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

  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其实内心里只有一个想法,我什么都不会!!这是真的,生活安逸而平静,如果有一天身边需要拨打120的时候, 打完电话能做什么? 显然我什么都不懂得, 这样的话结论就是, 什么都不会做, 因为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对于我而言,绝大多数的我们都不知道该做什么。

  被医生称之为黄金四分钟的那个时间里, 救护车到达不了现场, 那么是谁来拯救需要救护的人呢? 显然上帝这个时候不会出手,周围的人如果没有人会急救知识的话, 那么这黄金四分钟就在一秒一秒的消失。

  之前有个网友说家里厨房做饭的时候油锅着火了, 慌乱之中两口子不知道怎么办, 还要泼水, 在学校做过消防演习的儿子淡定的从楼道里拿来灭火器把火扑灭了。 这不是个笑话, 是真实的一件事, 当危险临近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做? 有的行动是不是对的? 这些真的没有人告诉过我们。

  看完这本书, 我在周围的人里面询问了几个, 都没有关于心肺复苏的常识, 也不知道如果出现那样紧急情况该怎么做, 至于黄金四分钟和我一样, 是看完书才知道的。 今年年初读张羽的《只有医生知道》的时候, 很多内容我都是第一次听说, 不得不承认, 对自己的了解都那么匮乏, 急救知识更无从说起。

  有人心脏病发作了这个时候需要怎么做, 我觉得之前是一个好难的问题, 突发猝死的人不常见,但是并不代表不需要掌握这样的常识,因为很可能出现的时候,周围有有急救常识的人,那么猝死患者就有生机,光等待救护车给急救成活率也带来很多未知。

  贾大夫给大家详细的讲解了拨打120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拨打完电话需要做什么, 怎么判断需要救治的人的情况,并且怎样进行心肺复苏, 频率以及需要掌握的位置。

  书的后半部分还给家里有孩子的人们一些建议和衷告, 对于孩子的安全来讲,同样是满满的都是干货。 书中提到打孩子的一章, 孩子的屁股也不能打, 打坏了同样会出事。 看到这一章因为孩子不听话,把孩子打屁股打死的家长以及孩子成绩不好就饿孩子两天的家长。 从小听别人家孩子如何如何的,怎么样怎么样优秀的人不在少数, 接受孩子的缺点,帮助孩子改正,而不是暴力相向, 这样的暴力在我们这代为人父母的人来说,有不少遭遇过, 孩子不要打,看完这章就更不能打了。

  前几天还在跟朋友说《只有医生知道》是良心中的良心, 这本书同样是良心中的良心。 书的内容值得反复去看。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八):一本关键时候能救人命的书——读《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

  文/岸晓风

  我们常听人说,人的健康是那个1,人的财富是1后面的0,没有健康,所拥有的东西都会“灰灰湮灭”,对于健康知识的掌握,如果要分轻重缓急的话,急救知识又是需要最先掌握的。在健康被越来越重视的今天,当我们读到贾大成先生的这本《救护车到来之前,你能做什么》时候,我们会由衷的感慨,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里面除了权威的医学知识,易于操作的对策方法,还有满满的热情,甚至带有一定的价值观。如果大家要选择关于健康的枕边书的话,首选应该是这本。

  因为,很简单,关键时候能救人命。

  这本书究竟好在那里?首要的,适用性非常强。书中提出的都是非常现实的健康趋势和健康问题。对于现在的校园运动会来说,很多学校已经取消了男子一万米、女子5000米的长跑项目,因为时常发生猝死的事情,学校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将这些传统项目“忍痛割爱”;具体到专业的体育比赛,也不容乐观。在近几年的马拉松比赛中,几乎每次都有猝死的事件发生。书中举例,仅2015年,国内马拉松比赛就发生了5例运动性猝死。这就是涉及到了一个概念:运动性猝死。书中解释,这是指在运动中或者运动后6-12小时内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仅几十秒、几分钟,非常迅速,这也是运动性猝死的最重要的特征。

  那么,如果在读者身边发生了这样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首先,应该立刻让患者躺平,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通知医疗急救部门,尽快使用AED进行心脏电击除颤。

  又比如,书中提出的建议非常实用。对于急救方面的书籍,一方面,肯定是要将道理讲清楚说明白,只有这样,读者才不会去教条的执行“急救方案”,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书中专章讲了急性心梗的问题。现在很多人觉得癌症可怕,谈“癌”色变,但殊不知,急性心肌梗死比癌症可怕多了。因为虽然癌症属于绝症,但就算到了晚期的癌症患者,在确诊之后也不会立刻就死,大部分患者都能活上一段时间。而一个人一旦发生急性心梗,往往在来不及交代后事,甚至自己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情况下,就永远的离开了人世,可以说比癌症可怕多了。

  但是,虽然听起来很可怕,但是急性心梗并不等同于死亡,及时有效的急救恰恰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危急时刻拥有一点急救知识,结果就可能完全不同。书中提出了急救车到来之前的对策: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刺激;为患者选择一个舒适的体味;给患者吸氧、吃药;拨打急救电话120,随时做好心肺复苏准备。有了合适的处置,急性心梗这就是一种普通的病罢了。

  可以说,只要读者学习掌握了这本书,很多人都会由此改变一生的轨迹,那是走向健康和幸福的轨迹。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九):跟专家学急救知识

  今年10月,42岁正当壮年的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突发心梗去世。引发了整个互联网从业人员的惶恐。不少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极其不健康,吸烟酗酒、缺乏运动、熬夜、压力过大等因素造成一些疾病的发生,甚至还出现年轻化的趋势。除了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外,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不仅可以自救还可以救人。

  在国内,绝大多数人不会简单的急救,甚至没有急救的意识,只知道拨打120,但大多数情况下救护车往往无法在几分钟内到达患者身边。因此,患者周围的人懂得及时救助,就有很大的机会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急救不仅是与时间赛跑,更是与生命赛跑。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应对突发猝死、急性心梗、急性脑血管病、儿童意外、外伤等的急救方法。其中,对于突发猝死,在刚开始的四分钟内,如果有人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这是挽救生命最关键的“黄金四分钟”。而儿童特殊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儿童心肺复苏术与成人心肺复苏术在操作上有所不同。

  紧急救护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三步:

  一是拨打急救电话120;

  二是迅速将伤者移至就近安全的地方;

  三是快速对伤者进行分类,先抢救危重者,并优先护送危重者。

  在发生严重伤害或有人突然生重病的情况下,紧急呼救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以下急救要点:

  一是实施快速营救;

  二是一定要把伤病者放到通风处。一定要遵循快抢、快救、快送的"三快"原则。

  而对很多猝死的患者,第一时间急救心肺复苏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判断患者有无意识与反应 轻拍患者肩部,并高声呼叫:“喂!你怎么啦?”患者如无反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及时启动EMS系统。如现场只有一名抢救者,应同时高声呼救、寻求旁人帮助。将患者置于复苏体位 ,如患者是俯卧或侧卧位,迅速跪在患者身体一侧,一手固定其颈后部,另一手固体其一侧腋部(适用于颈椎损伤)或髋部(适用于胸椎或腰椎损伤),将患者整体翻动,开放气道。当心搏停止后,全身肌张力下降,包括咽部肌张力下降,导致舌后坠,造成气道梗阻;判断有无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将一侧耳部贴近患者的口鼻部,通过一看、二听、三感觉来判断患者有无呼吸。 确定患者无呼吸后,立即深吸气后用自己的嘴严密包绕患者的嘴,同时用食、中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缓慢向患者肺内吹气两次。每次吹气量700~1000ml(或10ml/kg), 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吹气时见到患者胸部出现起伏即可。如果患者没有脉搏,及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手掌与手指离开胸壁,手指交叉相扣。按压深度 一般要求按压深度达到4~5cm,按压频率 100次/分钟,不要<100次/分钟。

  为了我们自己也为了我们的亲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一些基础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希望国家可以将急救作为实践课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

  《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读后感(十):学会急救,让生命多一次机会

  学会急救,让生命多一次机会

  评《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

  当有人受伤或者患病,你已经打完了急救电话。在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除了等待,如果我们学会一些急救知识,对伤患者的症状进行判断,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在黄金4分钟之内让病患者摆脱危机,那么我们可能会给他的生命多一分生存下来的机会。尊重生命,这一点我们应该能做到,也必须做到。《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这本书是一位急救医生的急救经验总结,大成医生在呼吁我们社会普及急救常识的同时,也在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集中常见急重症的急救处置方法,将他遇到过的案例、伤病背后的病理、伤病的处置和留观等一一讲述,可以说既是一本故事书,也是一本急救知识普及手册。

  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必须学会珍爱自己的生命,当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学会自我保护,更要学会自我救助;出于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学会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手,该出手时就出手,给予我们的同胞一种帮助,让他们顺利度过难关。不管是自救还是互救,急救能力就是我们应该具备的常识。急救,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它应该就像烹饪、开车一样,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种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只有学会急救,我们在遇到突发急症时,才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所谓人才,就是训练有素的人。《救护车到来前,你能做什么?》书中有很多急救的常识,例如对于猝死、心梗脑血管病的症状“诊断”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日常我们家中煤气中毒、运动损伤、气道异物的紧急处置,甚至是我们对于孩子急救的常识和能力培养,都有很详细的介绍。书中结合故事讲的很多技能,更可供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演练。熟能生巧,急救医生大成的经验来自于他的工作,倘若我们也在日常中经常训练急救能力,在关键时刻一定能有所用途。

  公司也有相应的急救培训,我试着问了参加过急救培训的同事,他们已经基本忘记了培训的内容,仅仅是对心肺复苏等还有所记忆,但大部分知识已经忘却。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近期的天津爆炸,以及今年的华北地区大雨,我感慨于我们对于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不足。相反,看到日本震后普通百姓的镇定,美国在汛后救灾的井然有序,我就发现了我们自身存在的不足。西方国家对于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急救成为公共课堂全民掌握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2016/10/27)

  书摘:

  急救,是现代人必须掌握的生存技能。它应该就像烹饪、开车一样,成为我们每个人一种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生存技能。只有学会急救,我们在遇到突发急症时,才不会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

  人的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如果不超过4~6分钟(黄金4分钟),是很可能被救活的,一旦超过了,脑组织就会发生永久性的损害;如果超过10分钟,人就脑死亡了,根本不可能救活。

  猝死是对人类和医学的疯狂挑战。

  现代急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院前急救、急诊科的继续救治、危重病监护病房(ICU,CCU)更加完善的救治。

  发生猝死,最重要的是患者身边的人立即施救,要及时、正确、坚持下去!不要以为打了急救电话就万事大吉,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及时开展现场自救、互救,才有可能救人救己,这就是学会急救的意义

  对于急性心梗患者,在急救医生到来之前,应该这么救,第一,让患者安静休息,避免刺激;第二,为患者选择一个舒服的体位;第三,给患者吸氧、吃药;第四,拨打急救电话120,随时做好心肺复苏准备。

  判断脑血管病发作,可以让患者做三个动作:笑一笑、抬一抬(手)、说一说(自己的姓名或家庭地址),简称“一笑二抬三说”,如果患者有一个做不到,就可能是患病,应该一边打急救电话一边进行急救。

  坚持“三低”饮食—低油、低盐、低糖,对抗“三高”症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

  心肺复苏要按照ABC(Airway, Breathing, Circulation)的顺序,即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

  受伤别乱动,没有外伤并不代表没有伤。在医生看来,内出血比外出血更危险、更难处理。窒息、大出血和内脏严重损毁是早期死亡最主要的三个原因。

  无论是什么血管破裂出血,通常都可以用直接压迫出血部位的止血方法,这是现场急救中应用机会最多、最易掌握、最快捷有效的即刻止血法。

  鼻出血时可采用压迫止血法,正确的做法是身体前倾、低头、张口呼吸,一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双侧鼻翼,并向后上方压迫。压迫数分钟后,多可达到止血的目的。

  烧伤后的处理最重要的就是三步:冲、盖、走。用凉水冲洗,盖住烧伤的地方,赶紧走去医院。

  崴脚之后,应该让伤者停止行动,保持一个舒适的姿势;其次是马上冷敷。受伤后切忌按摩,24小时内切忌热敷。热敷应该在受伤后24-48小时开始。

  为了生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以备不时之需。只有全民普及急救,每个人才有救人和获救的机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