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乔布斯读后感精选10篇
《成为乔布斯》是一本由[美] 布伦特·施兰德 / [美] 里克·特策利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乔布斯是我崇拜的两个外国人之一,自从知道iPhone之后,当时大概09年左右,我就一直关注苹果和乔布斯,很好奇是什么样的人带领着一个什么样的公司做出了这样无与伦比的产品。
网络上的新闻你懂的,都是比较劲爆的,大肆宣扬乔布斯“混蛋”的一面,仿佛这就是乔布斯的标签。当然,他也确实做了很多令人难以接受的事。但是,一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混蛋,一边是伟大的iPhone、iPad、Mac,这种巨大的反差更加重了我的好奇。于是,我变成了一枚乔布斯的死粉,不盲目崇拜的那种。
他去世的时候,我很难过。那时大学刚毕业,上班不久,一个人静静的刷网页,甚至,以后有段时间,打开电脑第一件事,是去刷苹果官网!我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隐隐觉得这是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吧。
……
后来,《乔布斯传》出版了,买了纪念版。读完书后,感觉很多内容印证了乔布斯的“混蛋”,同时,也让我稍稍难过,难道他真的是这样的人?
再后来,听说《成为乔布斯》要来了,就时不时刷微信读书和多看,期盼着尽快上架,还是被我盼来了。
读完《成为乔布斯》,个人感觉,这本书是比较客观的。一个创造出伟大产品的人,怎么可能失掉人性的光环?这本书打消了我心中小疑团。感谢《成为乔布斯》!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二):《成为乔布斯》
读完乔布斯传。可以用四个词来形容他,完美主义者、掌控欲极强、野心以及智慧。
他是个天生的拥有超凡审美品味的艺术家,他对任何事物的追求都是极致的那种。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可以将自己理想中的电脑的样子再与技术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来。当然为了所谓的完美,付出的代价则是被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的董事会赶出局。所以乔布斯对于苹果的感情是一般人难以体会的,那种爱恨交织,从一开始因为苹果他名声大噪,身价数亿,成为众人焦点。到后来因为自己的偏执,一意孤行,以及外界看来是冷血的表现,被赶出了董事局。一气之下成立了NeXT。印象最深的一段是,在离开苹果之后,他重新创建了自己的团队。为了设计公司的logo不惜花重金邀请有名的设计师,然后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虽然这个时候团队只是刚成立,公司并未有收入,并且在业内还只是无名小卒。很多事情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的时候,会发现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在当下你并不能察觉到你所做的决定是有多么的重要,但是回头将这一点一滴串联起来时,连自己都心生唏嘘,觉得不可思议。有些人生重要的决定不是靠分析,不是靠经验而是凭直觉,直觉告诉你这样做时,你会不顾一切的想办法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充满着许多无法想象的糟糕棘手问题,但内心想实现它的那种强烈欲望让你不能停止,而是更加激进和疯狂,可能真正能成功的人本身就是个疯子,因为只有疯子才会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
我没有做过企业,但是有在大大小小的企业待过。我知道一个成功的企业仅靠一己之力根本就不可能完成,简直是天方夜谭。他需要你花心思每天在那里熬脑浆,从一个构思开始,开会讨论通过什么手段去实现,然后在实现过程中你又是如何遇到困难去化解,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心血铸造的。在这当中你会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然后再从绝望的泥潭里艰难的爬出,再步履阑珊的一步步咬牙前进,多少个夜晚你是无法入睡,因为你想到那么多员工等着你来指挥,等着你来给他们生活的希望。
乔布斯在回归苹果之前,无心插柳了皮克斯,一家做3D电影的公司。这家公司为乔布斯回归苹果奠定了基础,包括他管理企业的风格。虽然乔布斯是一个掌控欲特别强的人但是他深知在他不擅长的领域还是应该将决定权授予对方。他对皮克斯的管理模式就是放养式。反而这种模式更利于员工的发挥。最后乔布斯将皮克斯卖给了迪斯尼,但是进行买卖之前提出了几个苛刻的要求,与其说是苛刻不如说让迪斯尼接受这样的霸王条款使得皮克斯能够依旧保持自己的特立独行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前行。后来皮克斯的发展大家也有目共睹,最新的一部电影《寻梦环游记》获得了大家一致好评。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书中一段话,大致意思为,只有乔布斯才能领导苹果走向巅峰,因为乔布斯是整个苹果公司的灵魂所在。创新、极简主义、完美,三合一体最终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iPod、iPhone、iPad。这三个产品是之后让苹果公司重写辉煌,奠定霸主地位的世界级电子产品。他们融合了乔布斯所有的设计理念以及对待一个“艺术品”的哲学审美,我觉得能拥有一款苹果公司的产品是幸运且享受的。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三):天才总动员
史蒂夫•乔布斯是个天才。
他极度自信有主见,擅长讲故事,他的演讲总是振奋人心,就连乔布斯在斯坦福的那场最著名的演讲,都是由三个故事组成。对待热爱的事情专注而富有激情,享受“改变世界”带来的乐趣,年纪轻轻创立了苹果公司,第一次出击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推出了电脑产业史无前例的杰出产品,成为了硅谷的奇迹。
同时他又暴躁、苛刻、固执,苹果突如其来的成功让他急迫地想要再一次证明自己,试图插手干预每一件小事,无法耐下心来平衡公司的问题作出规划,只想同时处理好矛盾尽快复刻成功。
作为初创企业的CEO,权衡利弊应是他的关键职责,他却没能担起这个责任。
此时的乔布斯让苹果付出了代价,也让自己离开了亲手创立的公司,来到了当初被自己收购的一家动画工作室。
再次回到苹果已经隔了12年,而就是这段放逐的岁月,让他成为了改变世界的乔布斯。
每个成年人应该都有体会,我们穷尽一生与自身的天赋和缺陷做斗争,学着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天赋与缺陷。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成长过程,但成长的结果并非成为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乔布斯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在这12年里,他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优势,控制那些会阻碍成功的弱点。那些弱点并没有消失,也没有被优点所取代,只不过他学会了如何管理自我,如何控制自己的天赋与不足,可能并不是控制全部,但至少能控制大部分。
在这家动画工作室,乔布斯不再扮演开创者的角色,在他来之前,工作室已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气质和文化,乔布斯的影响力受到了限制,而正因如此,看着团队成员因为合作而变成更好的自己,他逐渐能以更开放、更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别人的才华,从别人的才华中得到鼓舞,同时激励别人完成他自己无法完成的伟大事业。
而这家动画工作室,在乔布斯的带领下,向世界交出了他们的第一部作品,同时是世界上的第一部全电脑制作的动画长片《玩具总动员》,影片以1.92亿美元的票房刷新了动画电影的纪录,成为1995年美国票房冠军。
皮克斯声明大震,乔布斯又一次创造了奇迹,此时的岌岌可危的苹果也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回归苹果之后,乔布斯没有立刻着手研发新产品,期望用新产品来解决公司的所有问题,而是列出了公司的整体产品规划,这与他之前第一次在苹果公司时的做法完全不同。在让工程师设计新产品前,他要让工程师了解新产品在苹果公司的整体规划中扮演的角色。他希望每一位员工都能看到清晰的规划,然后劲儿往一处使。
一次和苹果零售店设计负责人约翰逊交谈中,“你知道吗,”乔布斯对他说,“你让我想起了在皮克斯的那段经历。他们每制作一部电影,总会出现一些问题,他们每次都愿意推翻重来,直到满意为止。他们不会受到上映时间的束缚。关键不是做得有多快,而是做到最好。”
iTunes,iPod,iPhone,iPad…惊艳各领域的产品开始井喷式出现,歌曲的随机播放像广播一样让人好奇,手机不再有冰冷的键盘,与Siri的交互式体验,他改变了音乐,手机,电脑…
改变世界,他做到了。
乔布斯就像皮克斯动画套路里的英雄人物,一开始高高在上不近人情世故之后坠落谷底,他在皮克斯危难之中将其拯救,皮克斯也在他低谷期教会了他合作与成长。
2011年10月5日,乔布斯因患癌症去世。
怀着爱和感激,
献给史蒂夫·乔布斯,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四):说起乔布斯,除了成功还能聊些什么?
乔布斯非一日练成。
在布伦特·施伦德和里克·特策利两位记者兼编辑合著的传记《成为乔布斯》(Becoming Jobs)中,最让人惊喜的,莫过于对于乔布斯一生的动态眼光。“成为(becoming)”所展现的进行时状态很好地诠释了柯林斯所概括的全书之内核:“这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而是关于成长的故事”。从安拉的花园里那个才华过人但鲁莽刚愎的年轻人,到被苹果流放在皮克斯寻找自我价值十几年的失意者,再到因为天时地利重新执掌苹果走向辉煌的管理者,最后因为一场无法战胜的重大疾病而英年早逝的一代品牌巨子,一系列的成长得以铸就乔布斯的传奇。
因为年龄相仿与兴趣相投,布伦特与乔布斯共同经历了二十多年“势均力敌”的友谊,保持独立、不完全坦诚,但相互助益,并相互理解。他对于乔布斯有种惺惺相惜感:“乔布斯去世后,关于他的报道铺天盖地……大部分只是在重复关于斯蒂夫的那些传说和成见”,太多人云亦云与盖棺定论,让乔布斯的生命历程被固态理解,同时失去了生活中更为灵动的真相,“在我看来,斯蒂夫比我在其他任何文章里读到的形象都更复杂、更有人性、更多愁善感、甚至更聪明”。因为大量的一手资料与常年累月的感情,《成为乔布斯》相比其他传记更多了几分真诚的心意,细节丰盛,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浮出水面。
在以往的传记中,包括被称为官方版的艾萨克森的《乔布斯传》,都将较重的笔墨放在了乔布斯的童年与创业期的乖张,或是后期重掌苹果大权后呼风唤雨的辉煌,而较少着墨于1985年乔布斯离开苹果到1997年回归之间的“被放逐”十二年,“人们很容易忽略斯蒂夫这12年的经历,因为这12年间,他经历的低谷没有离开苹果时那么戏剧性,取得的成就也没有他重回苹果后那么辉煌”。这十二年间,乔布斯的新闻性相对薄弱,鲜少上头条,经历起伏琐碎,却在《成为乔布斯》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段经历,在作者看来,这12年是乔布斯的关键时期,正是在这段灰暗的岁月中,“他学会了如何控制脾气与行为,学会了很多东西,最终造就了他的成功”,“潘多拉魔盒中的一切不成熟,包括挫折失败、沟通不利、判断失误、价值取向偏差等,都是史蒂夫通往成功坦途的必经之路”。在一个天才的乔布斯背后,同样有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过程。
在刚刚被赶出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时,乔布斯并没有马上醒悟,而“更加觉得自己就是一位被官僚体制毁掉的杰出人才”,一边自我膨胀,一边失去安全感,与所有其他30岁的年轻人一样,反省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乔布斯仍心心念念“打造一家伟大的企业”,但其达成目标的路径则乏善可陈。后来在NeXT,他也同样屡屡受挫,甚至感受到怀才不遇,他曾对当时公司的CFO苏珊说:“人们肯定会认可我的创意,但没人知道我其实有运作公司的能力。”直到进入皮克斯,乔布斯不再是一开始的老大,方才开始在管理方面有所起色:“他逐渐巩固了自身的两大优势:一是在逆境中奋起反击,二是将一项创新挖掘到极致从而成为行业领袖”。乔布斯甚至在皮克斯学会了柔软,并用其审视更广阔的生活。在一次与比尔·盖茨一起接受采访时,乔布斯甚至坦诚承认了Apple III 的失败原因,他不再是那个不知反省的年轻人,取而代之在反思总结中逐渐成熟起来。在混沌未明的复杂局势中,他没有第一时间发现当时比尔一统天下的空白市场,直到在NeXT和皮克斯中又挣扎沉浮了几年后,他才发现了个人个性化市场,从此,在走出12年的低谷后,成长后的乔布斯重新回归苹果,开始走上人生巅峰。
今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曾经是乔布斯心目中的音乐界男神,他曾多次表达了自己对鲍勃的欣赏:“我听着鲍勃·迪伦的歌长大,鲍勃·迪伦从来不会停滞不前”,在面对自己的事业时,乔布斯的确像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样一路向前,一路成长。如柯林斯所言:“大部分领袖并非生来就如此伟大,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练与成长。”乔布斯的故事之所以励志而动人,不仅因为炫目的成功,同样源于曾经黯淡时的成长,失意时的坚守。那些真实而个人化的叙述,让传记更充满生命力。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五):英雄不是天生的
罗辑思维“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钻石营销案例中,钻石被称为20世纪最大的营销骗局,它提供了现代营销史上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商品服务消费者只是一种低端的理念,商品教育消费者才是最高的成就。这本书里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将复杂的硬件和软件编程技术逐步攻克变成我们手中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快捷的iPhone,iPad,电脑等等电子产品,每一次技术的革新与变更都有这个传奇企业领袖的很大的贡献,也许他注定是要改变世界的。
世人对乔布斯的评价,除了他在计算机业界与娱乐业界的卓越贡献,就是关于他乖张冷漠的性格及暴躁的脾气。我们一度以为天才都是与生俱来的,连奥巴马都这样评价他,“乔布斯的卓越天赋也让他成为了这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人”,不可否认,他才华过人,具有很多天生的聪慧的特质,但从这本书中,我们更加可以看到,英雄也是从凡人成长而来,他犯过错,撞过南墙,在创造世界顶尖的产品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难题,遇到很多不可名状的困难,没有模版可以借鉴,他本身就是开拓者:比如年轻时的一意孤行,使他被自己一手创建的苹果公司给开除,在NeXT的某些决策失误。所有的经历和挫折,以及他不服输的精神,永不满足的追求和不断学习的渴望,成就了他回归后缔造辉煌的可能。
那些对事业的执着与热爱。乔布斯在公开领域的除了发布新产品,就是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的毕业演讲,他的演讲稿中的很多语句现在依旧鼓舞着很多人,“我相信我只所有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我一直深爱我所从事的供暖工作。你必须找到你的真爱,无论是工作还是爱人……工作是否有意义的唯一标准就是热爱。”他短暂的一生都在践行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观,他一直钟爱的他是事业,从车库里创立苹果,到带领皮克斯走向辉煌,再到回归苹果打造一系列举世瞩目并深受大众喜爱的产品。
他不一定是那个技术最厉害的人,他的优秀之处在于他能发现这个世界的他所钟爱的领域中最厉害的那几个人,并不断激发出他们的潜力,不断完善,创造出不可思议的成就。“他不一定是技术发明的伟人,但他肯定是洞悉人性的伟人。”所以北大教授张颐武这样评价他。诸多在他手下工作的人都承认在乔布斯手下工作的时光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辉煌的一段时间。
最初创立苹果的莽撞,到管理皮克斯,卡特穆尔和拉塞特教会他很多,他不喜欢笨蛋,并且总是在第一时间对某个人作出评价,一旦认定这个人很笨,他就没有耐心继续和他交流。后期回归苹果公司后,他能够听进去别人的意见,并及时改进自己的想法。
乔布斯的温暖与美好。这个卓越的领袖也有很多温暖美好的一面,至今仍让人怀念。在皮克斯成立初期,他和妻子一起到拉塞特家里做客,他给拉塞特夫妇讲解上市、股票期权直到凌晨四点,发现拉塞特的车非常破旧,立刻着手帮忙他换车。本书的作者曾在度假中感染了严重的疾病,乔布斯尽己所能的为他争取到最好的医疗资源,乔布斯这一点不仅仅是针对他身边的朋友,还包括所有的苹果员工及他们的配偶家人。他给从未见过面的库克的母亲打电话,请她劝说库克组建家庭,因为他认为家庭是生活和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公司的发展,他和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渐行渐远,包括沃兹、阿瓦、鲁宾斯坦等等,也让他背上背信弃义的骂名,但这不妨碍他是个温暖而有责任感的人,一个如此忙碌的企业家,每晚都要回家吃饭,陪伴家人。特别是在生命最后的那几年时光,他把精力只放在最重要的几个领域,陪伴家人,打造产品,三五个好友。
这本书中收录了很多乔布斯身边的家人、同事等人提供的一手资料,包括作者本人也是乔布斯身前的好友,持续采访报道了他二十五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乔布斯,从年少轻狂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企业领袖,也让我们明白一切都不是天生和偶然,作为平凡的普通人,我拿着手中的苹果手机时,对它理解了更多,也学每一个元件,每一个图标色彩都有这个开拓者的功劳,我会试着去充分利用手机里更多的功能,也能从他的身上获取更多的精神力量,找到所爱,保持激情,永不满足。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六):你就我心中以为的乔布斯,严苛中透着浓浓的温柔。
相较于拗口的《乔布斯传》,《成为乔布斯》显然更通俗易懂,是我看书以来第一个让我看到最后热泪盈眶,作者还原了很真实的“二元”史蒂夫,一半疯子、一半天才,虽然桀骜不驯,但经过10年的“被辞退”经历,他学会了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公司(他拥有皮克斯80%股份),学会时刻面对即将死亡的自己,他最后的7年也是他最富有创造力的时代,iPod,iTunes,iPhone, iMac相继推出。
他是我心目中完美的男神,他说过:“我人生中最终的只有两个,一是我的苹果公司(皮克斯),二是我的家庭。”他不像大部分位高权重的人一样爱应酬,他总是喜欢回家吃饭,虽然他一开始并没有承认他在21岁时生下的女儿,的确,他直到去世之前,稚气还是没有完全褪去,孩子怎么能照顾孩子,这是他相当懊悔的事。
他也是普通人,却有着非常人的抗挫力。还记得他被辞退的10年,他一开始确实想过离开硅谷,但他心中始终热爱着苹果,苹果就是他的孩子,他无法完全放弃它,他开始着手创办NeXT公司,虽然没有大放异彩却彰显了他不俗的审美,后来通过机缘巧合,投资了皮克斯公司,可见史蒂夫不凡的远见,《玩具总动员》让快要破产的公司得以上市。至此以后史蒂夫越走越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的向前迈进。如果没有这10年,他无法收拾苹果的烂摊子。
所以要感激失败,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七):每个人都不是完人——《成为乔布斯》有感
提到乔布斯,不论是外国友人还是国人,可能立马就联想到苹果手机等产品,联想到苹果公司。正是因为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公司才起死回生,并且凭借其旗下的苹果三件套硬生生的打下了一片江山。也因为他的那些奇思妙想,重新诠释了手机的发展,可以说乔布斯的理念使得万千的消费者愿意跟随他的脚步来选择产品,也使得手机生产商们看到了公司主宰消费者的可能(在此之前,基本上手机要设计成什么样是由消费者说了算,消费者不买账的话,手机也就做不下去了)。也正因为乔布斯的这些闪光点,使得相当多的人都想成为他,也不断地向他学习,例如中国国内的‘雷布斯’等等。但是乔布斯真的就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就是一个各种光环笼罩的神吗?他是怎么成长起来的呢?
关于乔布斯相关的传记等书籍也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有的对其一味地赞扬,有的则是不停地诋毁,到底真实的乔布斯是怎么样的?他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本《成为乔布斯》或许能够为我们做出一些解答。
本书的作者布伦特•施兰德可以说与乔布斯接触的时间相当长,为《华尔街日报》和《财富》杂志报道史蒂夫乔•布斯长达25年,可以说对于乔布斯的介绍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在本书的前言部分我看出了作者虽然和乔布斯的私下关系比较好,但是在本书中还是保持者比较中立客观的态度的。
本书用了十七个章节的篇幅从乔布斯的青年时期开始谈起,从创业开始一直到其第一次被迫离开苹果公司到回归,从其家庭和职业生涯的经历为我们剖析了乔布斯为什么最终成功的原因。当然在前期的介绍中我也了解到了之前不了解的一些事实。例如乔布斯的两面性,在乔布斯与沃兹合作的时候,在谈到1974年两人接到雅达利公司的设计任务时,最后在报酬分成上面乔布斯居然还坑了沃兹,而且在其官方传记作者的书中乔布斯还不承认这回事,这件事却是真的,而且还在其他合作伙伴上发生过,可以说这方面其合作态度还是有欠缺的。还有就是书中也提到了史蒂夫的暴躁脾气,可以说因为其傲慢和暴躁的脾气,也是造成其被迫离开苹果公司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以说在本书的前面几个章节中我看到了乔布斯创业初期不为人称赞的一面,而且其离开苹果公司之后成立新公司对于属下员工和自己的开销相比也体现了其吝啬的一面,而不是节约的一面。可能看到这里大家会认为本书也是一本负面评价乔布斯的书,那么你就错了。本书虽然谈了这些,但是丝毫没有否认乔布斯的闪光之处,而且还一步步将乔布斯的逐渐成长,成熟的过程也为我们进行了介绍。可以说乔布斯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那种对于产品的理念以及对于团队成员的维护(前提是优秀团队)是吸引手下优秀员工的主要因素,而后来乔布斯重回苹果公司,能够是苹果公司重回巅峰,也与其在外面的磨砺是密不可分的。
从乔布斯的身上我们可以知道,不管是天才还是普通人,每个人都不是完人,都会有缺点,但是在明知道很难相处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和乔布斯工作,可以说乔布斯也是相当厉害的了,不仅仅是天才的原因。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八):你知道他是这样,但不知道他如何成为这样
双11购于京东商城,2016年12月14日读完。这本书偶尔网上搜索看到,据说是乔布斯家人和朋友最认可的乔布斯传记,可各大网站都没有中文电子书,只有买了实体书。本书豆瓣评分高达8.9分,不过评分人数只有199人,看来只有乔帮主的铁粉才看,看完才会花时间评论吧。
本书并没有象乔布斯正传一样平铺直叙,而是重点描述了乔布斯一步步成长为充满创意的商业奇才的历程,书中有乔帮主很多亲朋好友的口述资料,有时不免主观,但是充满人情味,并让人对乔布斯的认识更全面。第一就是追求完美,精益求精,从小学习瑜珈等都是专心去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后期对设计的完美追求也早已传为佳话,使苹果总是能把工业设计和艺术较完美的结合;第二是善于学习,理解力超群,能够从身边的人们学到很多东西,同时反复练习,每一次演讲都是精心设计和排练的结果,同时善于反思,在失败中学习,不断成长和自我救赎;第三是专注,从来也不追求过多的产品线,每一产品线都精益求精,做到极致;第四是坚持,从来不气馁,即便去日无多,也想象自己健康,把握当下贡献更多好产品。除了陈词滥调的优点之外,本书还原了乔布斯普通人的一面,讲述他的喜怒哀乐,演讲前的紧张,对孩子的怜爱等。当然对于他的人所共知的缺点也一针见血,不避讳,让人慨叹不已。
突然在想随着世界逐步变得更加太平,暴力越来越少,人们不再去崇拜奥巴马等政治领袖,甚至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希拉里当总统都无所谓,反而更加愿意追逐那些改变人们生活的科技文化精英,象是扎克伯格、马斯克等。历史上的英雄,比如拿破仑等都仅仅影响一个国家最多一个大陆,就已经非同凡响了,但乔布斯的贡献影响了全世界,称其属于全人类并不为过。
最后摘录劳伦在乔布斯追思会上感人至深的致辞结尾——『……太阳依然会是那样落下、升起,明天的太阳将照亮我们的悲伤与感恩,让我们带着目标、回忆、激情与爱继续生活』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九):终此一生,我们都在与自身的天赋和缺陷做斗争
一
凡是曾被苹果产品震撼的人,不可能不对乔布斯的人生充满好奇。
在美术音乐课被抛弃,还被贴上“无用”标签的时代,苹果散发的美,独特而稀有。
大概是04年,在晚自习后的教室里,一位同学拿着一台白色的iPod,让我听一首钢琴曲。钢琴曲不懂欣赏,却无比惊讶于那陶瓷般简洁精致的机身。
iPod正代表一个新时代,那洁白光滑的设计宛如马孔多清澈河流里的“史前巨蛋”,对iPod及后续苹果产品的批评对应着“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姓,提到时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此后好多年,eMac、iMac、Mac Air再到iPhone,甚至哪怕是苹果的官网和直营店,都能让当年的那种惊讶一直持续。
iPhone重新发明了手机,拉开了移动互联网的序幕,也让苹果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熟知。对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相当昂贵的手机,也能洛阳纸贵,让文艺青年们对这个世界恢复了信心。
因为iPhone,本在中国只拥有少数忠实信徒的小众图腾,变成了大众信仰。一个“肾”字,讲清了这变化。
也因为iPhone,资本家们看到了一座让人直流口水的金矿。淘金热四起,挖金的、售金的、路上卖水的、贩牛仔裤的都发了财。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苹果。iPhone顺带着实现了某种消费上“平等”,无论是身家万贯的老板、家喻户晓的明星、大城市里的普通白领,亦或是美甲屋的小妹,拿着同一款手机。在很长时间里,iPhone是市面上最好的,没有之一。
即使在这高速建设的硝烟和经济飞速增长的浮躁中,对“美”的喜好似乎依然不可抗拒,也催生了某“敲打向”手机创始人的幻觉。
二
大概在90年代,在国民鸡汤《读者》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它将盖茨与乔布斯的人生以折线形象化,并加以对比。
哪怕延长到今天,盖茨的“人生曲线”依旧平稳上升。他热爱慈善,热爱阅读,凡“顶”过的书都会销量激增。
乔布斯的“曲线”画到九十年代就已经大起大落:出身平平却年少成名、成为巨富,处于巅峰又被扫地出门,耕耘NeXT却无心插柳皮克斯,王者归来拯救苹果于水火……犹如过山车一般。而之后的故事,想必他本人也不会预想得到。
这位善于制造惊喜和意外的营销大师,以自己的人生带给人们最大的意外和无限唏嘘。
2011年,乔布斯去世不久,那本著名的传记就立即出版。一时间,它出现在人们的床头、桌角,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到处都是这部几百页的大部头。消费社会,一方面是如此充盈,一方面又是如此匮乏,人们对“热点”无比饥渴,一拥而上,而又一哄而散。
一些东西被津津乐道,人渣、暴君、现实扭曲场、被领养、不承认亲生女儿……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是很棒的心灵补偿,他身价亿贯,改变世界又如何,人品却还不及我。
没了门人的美化和千百年口传的失真, 也就不会再有水面行走的故事。在那位一流的传记作家笔下,这位消费主义时代的“神”,坦然地面对大家的审视。
铺天盖地哀悼声的嗡嗡回响,而那时作为一个穷酸学生,还不曾拥有过任何苹果的产品。用不起,也就心生反感,没有凑上那“史无前例”的热闹。
大概近两年后,在某购书网店,花十块钱“捡”到那本传记。因为兴趣转向和工作需要,配合着《浪潮之巅》和《硅谷百年史》读下来,“反应迟钝”地热爱上这个男人。
当人们的关注点早就转移,我却滔滔不绝地跟别人唠叨乔帮主的“神迹”。可人们毕竟是爱iPhone多些,对乔帮主的兴趣少些。
三
对于乔布斯这样的人,两本高质量的传记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成为乔布斯》像是《乔布斯传》的另一面,后者客观、冷静、不偏不倚,前者饱含情感,让人动容。
它很像是不满于《乔布斯传》形象塑造,而生成的一场“公关”,又像是质疑与讽刺中的一声叹息。
每位读者都能从标题中理解作者的意图,“成为”一词索要一份理解,毕竟每个人都必须经过幼稚才能步入成熟,乔布斯也不例外。
《成》的作者是曾采访乔布斯20多年的记者,朋友般的视角,独到的选材与审视,让整本书有着平常心、人情味,又不经意地流露着睿智。
读这本书,好像坐在副驾驶,随作者穿过库比蒂诺的街道,紧张地期盼着对这位商业巨子的第一次采访。又好像25年匆匆而逝,坐在作者身旁,看他依旧生着对方的气,电话那边病弱的嗓音说着“对不起”,那又是乔布斯对作者说的最后一句话。
传记的开篇是神来之笔。1979年,一场小小的不为人知的慈善会议,像极了乔布斯的人生“切片”,包含着乔布斯的热情、执着、感性和那些中外闻名的缺点。
作者评述道,“每个成年人应该都有体会,我们穷尽一生与自身的天赋和缺陷做斗争,学着如何去管理自己的天赋和缺陷”。
他的一生像是被好莱坞编剧团队精心打造一般,给人以启迪,给人以警醒,让人心潮澎湃,又让人怅惘流泪。
时代过去,人们会像讨厌经典黑白电影一样讨厌古老的iPhone,完全无法体会为什么当年会有那么多人为这样一部手机疯狂?当iPhone都被人忘记,那乔布斯也只能剩下一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人渣富豪的剪影。
可当我不再热衷于苹果的商业神话之后,依然敬仰这个男人。年少时去印度游历的乔布斯让我想起《刀锋》里的拉里,苹果那异乎寻常的产品哲学里貌似包含着对人生、对世界的追问和执着。他是一个寻道者而不是一个殉道者,在殉道者眼里他的“道”轻佻而媚俗。
孔子云,君子谋道不谋食。谋食者很难理会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并不存在的问题较劲,也难以理解为什么乔布斯对一些不重要的问题精神病一样的关注,而对他们要跳脚的问题却满不在乎。
而当那些追问与执着,幻化为能够被轻易理解亿万财富时,他们又会问出“如何再造乔布斯 ”之类的问题。其中的矛盾与荒诞,与那一节节被阉割掉的美术音乐课一样,非常魔幻现实主义。
重新看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有些悲凉。特别是年少的那段,感受到更多的只是一个出身一般少年,应有的无助与迷茫。在更大的尺度里,乔布斯与苹果的传奇,也只是计算机浪潮中的“幸存者偏差”。他本人也只是凡身肉胎,被基因复制的错误所吞噬。
乔布斯离去,还有马斯克可以追捧,毕竟对英雄的需求,像对“热点”与“美”的喜爱一样,都是人类的本能。
只是重新看这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事情,心里又会涌起“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憋闷心情。在漫长平淡生活里,惊喜毕竟是稀有的,否则它就算不上是惊喜。
多年以后,我们还是会期盼一个神秘而陌生的吉普赛人走进集市,微笑着看似漫不经心地拉开披肩,让我们见识一下什么神奇的新玩意儿,能够引出一个新的世界。
《成为乔布斯》读后感(十):重要的是成长,不是成功
如作者在前言所说,大家对乔布斯的关注点在「成功」,而这本书的关注点在「成长」。对乔布斯「被苹果流放」的12年,作者花费了很大的篇幅。这12年里乔布斯依然在不断犯错,但他能够最后成功逆袭,与这12年的确是分不开的。
关于媒体误读:最近读了几本跟乔布斯/苹果相关的传记,不敢说哪本就更客观准确,但几个不同视角结合来看,乔布斯刻意营造形象甚至夸张/抢功的成分是有,里面既有早年满足自己 ego 的成分,也有很多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成分。但媒体对他的误读恐怕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关于乔布斯的逆袭:说到乔布斯都是天才,创新这些标签,但他故事最大的传奇性就在于他本人,以及苹果,绝地逆袭的故事。而他身上最大的谜题恐怕也就是:逆袭是如何发生的。
这本书指出了,这个逆袭主要来自离开苹果的12年里的历练成长。要说给乔布斯祛魅,倒是这本书做得很好。大家觉得他要么天使要么恶魔,而这本书里的乔布斯看起来像人多了,好坏两面都有,并且努力去探究这两面背后的来源。
所以成功的地方是,这本书努力想把乔布斯作为人的样子呈现出来,我觉得还是做得不错的。
而另一方面,我希望从书里得到关于乔布斯的两个答案:他到底如何逆袭成功,以及他强大的学习能力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前者,书里有一个模糊的答案:在牌最坏的时候依然努力打出最好的牌,对现在多一点耐心,对未来多一点信心,不断成长。对后者,没有很明确的答案,但是我觉得从乔布斯的敬业、热情、投入,经历的挫折与变化当中,多少也能够窥见一二,答案大概是,给自己最高的要求,给周围最高的要求,按照最高的标准努力生活。
那所以,这本书还真是挺不错的。作为传记,作者把乔布斯「人」的一面表现出来比较多,或者至少,是大家对他刻板印象之外的形象。而我作为读者,也确实能够摸索到一些自己问题的答案,或者起码是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