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微小的命运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4-29 2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精选10篇

  《微小命运》是一本由李静睿著作,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一):不要在乎太多人的看法,只遵从内心

  这部小说看起来的时候抱着非常大的期望来观看,但最后发现落入俗套包括那些值得让人深思的东西,最后都变成了他们现实生活中不同选择罢了,至少在林薇薇的选择是可以看出,甚至映射出来阿花内心其实就好像是在说自己一样道理,不让别人值得很多一样的道理。我们看着他们在某一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几个人故事在不同的城市中选择了不同的命运,说起命运这个词就好似开始你选择那个城市读书,那个学校后来认识的人,在后来你谈恋爱对象,后来的工作家庭等等,铸就了你身上所有的符号,并且社会中还有很多限制你的条件原因简单因为太多的资源无法满足大家的需求,所有就出现各类竞争,当然不排除有些特殊群体命运比较好,可能是这样的吧。

  比如现在你的选择,对生命体会感受,周围所处的环境都会改变着你,恋爱甚至家庭在你不选择的时候,时间会给你选择,信息流动越发的快速,资讯的攒动在你脑海中不断的想让你知道多少其实无法改变的事实。当选择丢弃掉过去的种种符号重新来过时,你的每种理由甚至一生的开始很多都注定了,最悲剧的就是像每个人心中都有可能会出现的例子一样,我永远也无法在回去到之前此景此时去再做一次选择,所以在乎每个人的选择,不管最后的结局会变成何样,也无怨无悔

  不要在乎太多人的看法,只遵从内心。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二):人人都想弄明白的“命运”

  今天上海的特别好,天空宝蓝,白云朵朵,不时有飞机头顶飞过,飞向虹桥。非常喜欢作者文字,尤其是她的严肃文学——书评,人生中读过的有意思的书大多是作者推荐的,她的学识堪比“学富五车”。

  作者这几年陆陆续续出了几本小说,但大多是关于作者小时或者近些年生活故事的撰写,对于喜爱的人,或许我并不想弄清楚她的生活中的每个细节,或许我们知道作者写的故乡故事并不像《边城》故事里那样优美感人,因为中国每个小城里的故事基本偏差无几。

  写以前的生活像吐出自我,现在的生活像薛定谔的猫不知道它会影响下面的人生,于是这本书写了作者这几年的生活,林微微在书中就像是作者自身,喜欢宝蓝色,喜欢读书,在自贡,北京,纽约和东京都有过生活,都有过微小的命运。

  林微微的生活不停地在几个城市切换,不变的要找个对象,做个爱,穿着性感内衣希望能将做爱的机会提高几个百分点。人生如此漫长,做爱或许能激醒另一只薛定谔的猫,短暂忘记这只,林微微的爱情和她身边的人都急不可耐的做爱,再做爱。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也是个美食佳肴,做了体力活,还得补充能量,吃点饭,在几个平行世界里的林微微分别将自贡,北京,纽约的美食尝了个遍。生活在爱情的故事过于细节,真的让人怀疑林微微她们是在恋爱还是在生活。生活总是那么的不容易,唯有做爱将永生,于是在饭饱茶余之后,林微微们又寻思着下一次,她们的对象寻觅着下一个对象,找到之后以惊人的原因——命运不合,将劈腿“合法化”,最后自贡的林微微找个离过婚和学生有一腿的副教授,纽约的林微微找到了周明非——拥有双性恋特长的特长生。不同的地域的林微微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之门,有了另一个人和他们一起奔向未来的虚无。

  母亲说快去剥毛豆,晚上煮个红烧毛豆鲫鱼,知道这个一定会非常好吃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源于细节,可是我们多么希望爱情故事能逗笑能感动,而不是埋没于生活细节,除了做爱所剩无几

  希望作者能越写越好,像严肃文学那样。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三):微小的命运

  是不是在五六线这种小城市最后都要结婚 不结婚就显得不合群 而且最后结婚的对象不会是你一直很爱的 当然也不会太差 只会还可以。工作可以收入可以长相可以。读完后感到既平静又内心翻涌,害怕要面对的生活就是如自贡般,但其实也清楚明白就是一模一样的,半分都不会差,但内心又抱是不是在五六线这种小城市最后都要结婚 不结婚就显得不合群 而且最后结婚的对象不会是你一直很爱的 当然也不会太差 只会还可以。工作可以收入可以长相可以。读完后感到既平静又内心翻涌,害怕要面对的生活就是如自贡般,但其实也清楚明白就是一模一样的,半分都不会差,但内心又抱着一丝侥幸,会攒一笔钱然后义无反顾离开,但如果真的可以离开的话当初也不会留下来了,对吧。

  最近刚知道阿花,一下子把书都买了,看的第一本 蛮喜欢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四):选择命运的另外一种可能

  我读书有一个习惯,就是先了解一下作者,我觉得写小说的人,大多都会将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写出来,哪怕她写的是仙踪幻觉,也会在主人公性格里注入作者所熟悉或者期待能成为的样子,这是骨子里渗透出来的东西,很难改变。当然我不怀疑作者都有超凡的想象力,即便如此,她还是会潜移默化将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埋入她的作品中,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让受众觉得真实

  李静睿的作品我还是第一次读,对她的了解也仅仅停留在她出生于四川自贡,南京大学新闻毕业,曾做八年法律记者,现专业写作。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随笔集《愿你的道路漫长》、长篇小说小镇姑娘》。这次读李静睿所著的生活爱情小说《微小的命运》,让我对这位作者有了新的了解。其实作者也写过几本小说了,所以对故事的处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这本书,作者就很巧妙的将男女分手后的状态是躲避,是忘记,是怀念,还是伤心,通过两个不同的地域,一个人物表现出来。按照作者的话说,从与男友分手,离开北京的一刻,她就分裂成两个人,平行生活在纽约和自贡,在两个有巨大落差的城市里,两个林微微却遇到相似的人,拥有相似的命运。

  《微小的命运》基于一个简单疑问:到底是什么决定生活的流向,是命运,还是人心?这是作者要与大家分享主题。看似写爱情的小说,其实里面都是在阐述人是否要向命运低头。我的一个亲人,她现在觉得活的很踏实衣食无忧,可家里的其他成员每一天都在为她担忧。她与丈夫都没有正式工作,她靠给别人打工挣点微薄收入,家里的孩子天天长大,为了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她们家做了一个决定,女人在外面挣钱,男人操持家务。看似没什么问题,可是现在养家仅仅靠微薄的收入怎么够花,两个人还要交养老保险,孩子以后的学费怎么办?老人们为了他们生活好一点,甚至把自己的养老金都给了她们,而她们却心安理得收下,并不想着如何去改变困境,对于别人的劝导,还总是带有抵触情绪。亲人都很犯愁,从情感上来说,很想帮助她们,可是哪一家不是拼命的打拼,为的就是让自己的家人生活得更好一些,如果在自己最好的年华,不去奋斗,就那么心安理得的选择接受,一旦家庭遇到困难时,你会指望谁来帮你呢?命运有一半由你自己亲手写就——起码一半。惰于做出选择的人,将在命运中无法修正方向。李静睿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告诉你,因为爱情如是,人生如是,一切如是。

  诗人阿多尼斯说:无论你走多远,都走不出童年的小村庄。我也很赞同这句话,作者不管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其实都躲不开自己最熟悉的环境。曾经住在北京、去过纽约的李静睿,《微小的命运》里依然还是北京、纽约、自贡转换,而这些其实在她之前的《小城故事》里也是如此,可见作者还是延续着自己一贯的风格,将那些异乡漂泊者的命运逐一展开来,让你从她们的生活轨迹中感受到人们该屈服命运,还是主动选择改变命运。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打拼的过程,即便选择了爱情,选择了为人父母,那就要担负起自己的责任作为家庭成员千万不能懒惰,要知道伸手去要和靠自己打拼挣来的命运是不同的,前者别人嫌弃,后者被人尊敬,而后者还可以影响下一代勤奋努力。不要觉得老天对你不公平,其实你的选择就注定了你的未来。或许现在你很惬意,因为你还年轻,你还没遇到任何坎坷,一旦到了命运的转折点,不勤奋努力的你可能会很快就被击垮,而到那时你才想起来应该做点什么,一切都晚了。

  人生没有重来,因为人生太短暂。命运只掌握在你的手中,如果你不想改变你的命运,别人谁都帮不上你,不要眼馋别人的成功,不要奢望别人的怜悯,这个世界上只有靠自己,才能拼出一个不一样的未来。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五):梦龙?猫?

  花了一整天时间看完了这本《微小的命运》,从昨晚这时睡不着到现在。

  本来想说小说里印象深刻的是梦龙,因为我楼下的超市也买不着。可是看完了,印象深刻的并不是梦龙。

  5月份到北京的时候,我在巷子口买了梦龙拎到办公室,仿佛像一种仪式,和两年前离开北京时一样。我清楚地记得5月的细节,两年前离开北京前后的细节一半是模糊一半是清晰

  以及,我还记得去年的这天这时。以及,第二天飞奔回长春的情景,一切的一切。

  但这本《微小的命运》里面印象最深刻的,是结尾前关于薛定谔的猫的说法

  这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在科幻世界看到的一篇关于大观察者的科幻小说,我一直认为一定是我做错了什么才让她如此仓促离去

  看完这篇小说,我也还是认为是我一定做错了什么,而且我也知道我是做错了什么,才会有今天如此不幸的故事。

  唯一可以安慰我的是,无数的平行宇宙中,一定有一个平行宇宙里面,她还活着并且是幸福地活着。

  一念之间,是不同的命运,各自的道路。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六):命运在谁手里?

  作者用了两条时间线,两个地点来写这个爱情故事,想要体现一些人的微小的命运。自贡和纽约,双城变奏曲,自贡的林微微和秦明,卖掉房子各自分得一大批钱,林微微在某一天收到任宁汇来的60的万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命运是好还是坏呢?而在纽约的林微微和闵之,一夜情之后,麻木冷淡的在一起,生活像抽空了一样,他们就这样撕混在一起,又各自同床异梦火花。如作者所言,《微小的命运》里她原本想写一个爱情故事,最后它只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

  这种故事的写法是蛮新鲜的,同一个女主角处于不同的时空,自贡和纽约。自贡和北京的故事和经历像是在回忆,而那个在纽约的林微微才是现在进行时?作者相当聪明,他将这些故事完全打散揉在整本书中,时间和情节错综复杂一时间分析不出她们下一步的走向,和他们精神世界里的真实本性。一边是林微微的回忆,带着我到了北京到到自贡,在北京可以看到她之前与任宁的点点滴滴,这些点滴都是命运中细微的一部分,却一步步影响中林微微整体的命运;真的是向在纽约的她在回忆吗?那么在纽约的她的现状,真的非常混乱不堪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自由放逐,但如果体现在身体行为上,这种彻底的放逐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我看到了她在求学途中与偶然结识的闵之一夜情之后的情感历程,这几乎是没有情感的,仅仅是一场肉体上的盛宴,他们一次次的爱欲纠缠,却又麻木随意相处

  到底是什么决定生活的流向,是命运,还是人心?

  作者在故事中诘问。

  可是每个读都都会在内心碰撞。那些细微的命运之力,是怎样把自己推向今天的地步

  而我们又是怎样的麻木的面对着自己的本心?

  当林微微在纽约冷漠地放任自己的时候,感觉一丝丝心疼从心底沁出。但她是顽强的,至少她还有许多资本,至少她还在学习中维持正常的生活,保留自己的本色,不为别人的财富优势而改变自己随波逐流。就算麻木了身体,她的灵魂仍然还在醒着。过往的回忆里,还是有着仍多东西能沁入灵魂,令时光回味。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大学里连个恋爱都没谈过,毕来了就是工作和工作,挣的钱永远不够花。想起在别处看来的一句话,工作就像大姨妈,一月发一次,一周就花完了。

  这样麻木又清醒的生活,何止一个林微微。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七):无关爱情——《微小的命运》书评

  在这个物欲横流心浮气躁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复杂,就连曾经神圣的爱情在我们步入这个社会之后其实也早已变了味道。越来越多的男男女女走到一起,不是因为爱情,而是因为物质金钱地位等等。如何评读人生,如何解释这一切,估计很难说的清楚。这本《微小的命运》就是讲述的这个大环境下的男女故事。

  本书中涉及的主人公林薇薇,其经历从相信爱情而在北京与任宁走到了一起,在与任宁的相处中从以前的激情到后面的平淡,本来这样的生活就可以这样一直持续下去了,因为习惯就意味着两个人已经接受了双方在一起的意思。然而现实却是林薇薇最终回到自贡司法局工作,再也没有呆在北京,而且身上的银行卡有任宁卖掉房子打过来的60万,这就不言而喻了,两人最终分手了。这就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到底是为什么?

  作者到这里就非常聪明了,他将这些故事完全打散揉在整本书中,你不把整本书看完是无法知道答案的。场景就随着林薇薇的回忆开始,带着我到了北京到了纽约,在北京可以看到她之前与任宁的点点滴滴,而从这点点滴滴想到最后以分手告终,不得不遗憾;在纽约,我看到了她在求学途中与偶然结识的闵之一夜情之后的情感历程,这反映了在异地生活的男女之间的那种不安全感,互相猜测,二者一切与爱情无关。当然在这里面,作者不仅仅从林薇薇的角度来拉开故事,而且还从任宁,闵之(纽约一个,自贡一个)的角度来拉开对林薇薇的剖析。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作者将林薇薇仔纽约认识的闵之与自贡认识的律师闵之进行了对比描写,两个人虽然名字相同,但是身份地位等相差悬殊,然而两个闵之灾情感上的归宿其实都是差不多,一个与前女友复合(与爱情无关),一个通过相亲认识尹小玲,觉得合适最后结婚(同样与爱情无关),估计这就是两个闵之唯一的共同点了吧。

  而最后林薇薇的归宿也足以表明最后走在一起与爱情无关的那种悲哀,在经历了任宁,闵之到最后的潘有光,即使最后和潘有光在一起也与爱情无关,这样的命运,普通人的微小命运就是这么无奈。可能就像作者在题记里说的那样:"命运屈从于外力,也屈从于内心"。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八):屈从命运大概是人生的常态

  这本书是去年买的签名本,直到今年才开始翻开。放在枕边好几个月,从七月份翻开第一页开始,竟断断续续看到现在。并不是因为情节不好看或内容艰涩难懂,恰恰想法,我被书中的两个平行世界所吸引,只是不愿故事结束所以迟迟没有读完。

  看到阿花笔下林微微这个人物,我仿佛看到自己的影子。也许是有太多共同的地方产生共鸣:在北京念同一所大学,老家也是个小镇,一直对纽约有所向往,也想某天放下所有出国读书,同样经历着失恋。所以那种强烈的代入感让我深陷其中,与林微微同喜同悲。

  我觉得林微微并不属于自贡,她在那里显得格格不入,无人理解她的志趣,她的才华无处可施展,周遭一切看起来索然无味,甚至平庸。所以我时常会想,选择回到自贡之后,她开心吗?

  任宁觉得林微微是个热情的人,只是在分手之后,我再也觉察不到她的热情,她看上去就是冷冷淡淡的,对大部分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她是一台燃料不足的飞行器,从北京升空,以为能脱离地心引力,最后发现自己最远能抵达的地方不过是自贡”。她不像是“抵达”,更像是“坠落”,不甘心却也不挣扎。不知道她会不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念那些在北京、在纽约的时刻,即使独自流浪他乡,也“有血有肉拼了命活着”。“自贡是那种消解一切体面的小城市,做任何严肃的事情都要担心自己可笑,比如严肃地做律师,比如严肃地谈论人性和感情“。怎么说呢,仿佛回到自贡之后,她就失了魂。

  林微微应该是思念任宁的,尽管一切都那么平静,未曾有过歇斯底里,但那份思念却悠远绵长,潜藏在心底。我也是这样,难以抑制地想念,时常忍不住想告诉前任我的近况,分享快乐和烦恼。直到最近得知他开始了一段新的关系,再忍不住我也该忍住了。“我们都不再适合在对方的生活下发表评论,哪怕只是一个表情符号。”

  至于闵之,他和林微微之间,多了犹疑,少了勇敢,不断试探对方,对不敢直面内心。是不是年龄大了之后,谈恋爱都会变得小心翼翼畏手畏脚了?真害怕自己以后也会这样,被生活消磨成无趣的模样,就像汪敏敏说的,“在北京这种城市,我们这些过了三十岁的人,到底用什么方式谈恋爱才不可笑?还是说,过了一定年龄,爱情本身就会显得可笑。”

  “他(闵之)发现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不合适,最终也许是他的问题,他不适合于爱情”。那天读到这句话,忽然就对失恋这件事情明白许多。我们也许真的不适合,但并不影响我对你的想念。

  海伦

  2017.10.18

  于上海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九):也许有一天,我也会写一写在纽约的生活

  在京东上看了70页,Amazon上的价格是15刀,不算贵,但觉得不值,不是跟一顿饭比,而是跟想看的同一价位的其他书比。

  其实是很好的结构,穿插着写,游走在不同的时间空间里,虽然本身是很寡淡的语调,整体也显得丰富了。

  关注过作者的微博,所以感觉林微微就是作者本身。当然,我知道作者跟林微微身份不同,但是林微微对所有事物的看法都跟作者本人一样,并没有借鉴别人的思维看法,所以在我看来,林微微 == 作者。

  可能因为自己本身真的在哥大读过书,在纽约生活超过两年,跟纽约的林微微在空间上的距离很近很近,所以非常关注纽约林微微的那一部分。(不过平心而论,我更喜欢自贡的部分,感觉那才是作者真正熟悉理解可以信手拈来的部分。)

  纽约的闵之感觉非常像哥大的那位著名JD啊,是照着那位公子写的吗?

  没读完,暂时也没机会读完(在东亚图书馆里还搜不到这本书,不知道以后会不会买,之前在那里借过《繁花》,好像也是因为作者的推荐才去看的),谈不了感想,所以下面是针对前70页纽约部分的挑错时间哈哈。

  最便宜的床架不需要三百块,沃尔玛六七十即可买到,免费送货上门,极好安装。

  找华人搬家公司从upper westside搬到queens也不需四百块,两百顶天了。

  五月底毕业的话,两个月grace period,三个月失业期,十一月而不是十二月之前就要找到工作。

  是Bank of America,不是Bank of American。

  没有看到结尾,听说林微微找到工作搬回曼岛住了?那林微微确实思路跟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找到工作都会搬出纽约市,因为近4%的city tax并不是小数目~还有林微微这身份,一年opt,律所真的会sponsor这类职位的工签?林微微真的一年就能抽到签了?没看到后面,我也不做臆测了,但是留学生的纽约生活绝对不会是找到工作就一帆风顺的。

  《微小的命运》读后感(十):命运交汇的河流

  “也许有无数个平行宇宙

  但在这一个中 那只猫活了下来”

  开始读《微小的命运》时,我正在试图拖延毕业论文到不得不写的最后一秒。七月底的爱丁堡天黑得很晚,亮得又早,我就在这样蒙蒙亮的凌晨中看起了第一行字。

  开篇的林微微往脸上涂兰芝睡眠面膜,准备入睡,然后脑海中想起了“从十月开始,纽约一直在下雨”这样的句子,像一封信的开头,但实际上没有收件人。真巧,前一天晚上我也刚好涂了同一款睡眠面膜,其实对我没有多大用,所以我闲置了很久,用了一段时间雪花秀,后者明显管用很多。

  但就是很巧地在前一个晚上重新用起了兰芝,我想这是我和林微微的一个缘分,当然她大概并不需要这种缘分。其实我也不需要,但我只是想说些不着边际的话,和寻找一些熟悉的可能。

  生活在纽约的林微微反而比生活在自贡的林微微让我感到亲切,虽然我还没有去过纽约,而作为重庆人对四川的种种细节有相似的生活经历。但自从大学离家去了上海之后,我觉得家乡的一切对我来说只是一种慰藉,而不是试图融入的生活日常。我和所有人一样热爱家乡的食物,甚至持续高温的夏天也不那么让我厌倦,暴雨天和大风天更是深得我心。但我并不想回去工作和生活,因为我能够想象到的日常可能很像在自贡司法局的林微微,坐在空调屋子里敲打电脑,写着不走心的宣传材料,和同事的聊天话题不会比涨工资和买房更多。

  我很喜欢在纽约的林微微,她先住在上西区,后来搬去皇后区,固执地租两室一厅的房子,尽管根本不会有人来住另一间卧室,而邻居是墨西哥人犹太人或者别的什么地方偷渡过来的人。她在哥大读LLM,有“读不完的课后材料,半夜三点去厨房煮一碗辛拉面”。后来她找到年薪八万美元的律所工作,搬到了曼哈顿,不知怎么就面目模糊起来。我还是对住在皇后区时铺着暖黄格子四件套,在eBay上淘各种二手,坚持在家做饭,每隔两个星期去一次法拉盛借书的林微微印象深刻。

  《微小的命运》应该是阿花第二部长篇小说。我喜欢平行时空的设定,喜欢命运受到外力影响,但也屈从内心。事实上我更倾向于后者,所谓“是怎样的人就会拥有怎样的人生”。曾经和好友讨论过,我们一致认同人的性格因素大于环境因素对人生走向造成的影响。所以就我自己来说,不管是在重庆,还是在上海的郊区,哪怕如今到了国外,我的生活总是相似的平静,而擅于折腾的人在哪里都能过得风生水起,看得到哗啦啦的浪花。

  小说构思的巧妙,让我想象它如果是一部电影,那些互相重叠的细节和伏笔很适合放在同一个镜头里,分为左右或者上下两个场景。由在北京的林微微和任宁的分手为起点,分裂为两个镜像。纽约的林微微换乘地铁去哥大法学院一楼看书,自贡的林微微就等着31路到司法局的办公室写通稿;纽约的林微微拿着锅铲炒炒饭,自贡的林微微在家里吃着新泡的洋姜下红苕稀饭。也有社交活动,纽约的林微微会穿着兔子装去学联的万圣节party,而自贡的林微微就参加同学会唱KTV,去彩灯公园看灯会。也会遇见新的男人,除了两地都出现的似乎可以发生些什么但都戛然而止的闵之,还有后来出现大概可以作为结婚对象的别人。

  这个列举可以一直持续下去,而自贡和纽约的林微微唯一的交集是,她们都会在很多时候,想起唯一的任宁。

  命运里有唯一吗,我并不知道,但阿花大概是相信的,所以才留了一章专门给他,因为“只有一个任宁” 。

  阿花依然长于细节描写,我看她写的文章,总是惊叹于她能够记住那么多细节,信手拈来常有新意。但就个人感受来说,较长的篇幅也许会削弱细节的表达,有些在短篇里一击即中的细节描写也许会淹没在长篇的文本中。比如一年前读完长篇《小镇姑娘》至今我已经印象模糊,但我还是记得短篇集《小城故事》里的凉皮铺,还有每一次重读都让我觉得伤心的《沉默的冬天》,以及那句“为什么在通往远大前程的途中,生活充满目的,却失去细节”。

  其实我觉得阿花的故事是充满细节,但并不一定抱有太多目的。喜欢的人会非常喜欢。

  这样的情节很多:在纽约的闵之忘记了林微微嘴唇的味道,猜测也许是樱桃味,因为她有一只唇膏上画着樱桃,也因为她爱吃樱桃,“一个小时就能吃光两磅,嘴唇染成紫红色”;在自贡的闵之吻上了尹小玲的唇,她的唇膏有一股樱桃味,“闵之已经很久没有吃樱桃,却在接吻时辨认出那种味道”。而这两个地方的闵之遇见的其他女人,也都会用“你知道吗”来开启话头。不管是“你知道吗,梨花还有个名字叫玉雨花”,还是“你知道吗,国家艺术画廊里现在有前拉斐尔派的特展”。“你知道吗”后面可以接任何一句话,让听到的男人感到熟悉又厌倦。再比如闵之提出结婚的时候,纽约的彭羚和自贡的尹小玲的都说,“等......再说”,等到了纽约再说/等你酒醒了再说。这些情节让我觉得,在纽约或者在自贡,其实没有那么不同。

  我私心还会记住一些毫无意义的情节,比如纽约的闵之脱口而出和彭羚提出结婚的晚上,他俩在宾馆都睡不着,把电视台扫了两圈停在了一个老电影上,电影里男女主角在遍地落叶的中央公园散步,絮絮叨叨说话,并没有意识到已经爱上对方。我无端觉得这是When Harry Met Sally,虽然不少电影里一定会有相似的场景,虽然我也不太记得这部电影的剧情了,但我还是突然想到了这部电影,想到“如果你想要与某人共度余生,那么你就会希望余生尽早开始”。

  还有任宁和汪敏敏第一次过夜时他走神看到的火星,那夜月光明亮,“火星丝毫不闪,直直照到人眼睛里”。他想到明亮的火星预示着人间会有兵戈之象。后来潘有光也和林微微聊起了火星,说到火星要后半夜才能看到,他们可以在夏天用他的天文望远镜看一看。我喜欢这些随时可能跳出来的细节和照应,虽然我有时拿不准它们是不是有暗示,还是只是生活可能出现的重复情节。我还想到故事之外,多年前我看《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时,哈利一行人在禁林发现了受伤的独角兽,而马人罗南和贝恩不肯透露任何消息,只是重复一句“今晚的火星很明亮”。我记得阿花也在之前那个封号的微博里写过,“抬头看看,今晚有明亮的火星”。我无端觉得她应该也记得这段哈利波特。

  我还喜欢因为飓风曼哈顿突然断水断电,于是给了闵之一个联系林微微借宿的契机。书里说“世界特意变成孤岛,给我们预留充足时间”,很像《倾城之恋》里香港的陷落成全了白流苏和范柳原。当然这种情节是过于浪漫了,但如果是为了现实主义,我们为什么要看电影和小说。

  小说结束前的最后一个情节,回到了林微微和任宁分手后的北京,她刚好收到卖房后的六十万,想到了去纽约读LLM或者回四川买套大房子的两种可能。然后她从茶几上一副塔罗牌的大阿卡纳中抽出三张,排出最简单的圣三角牌阵。最后一张是逆位命运之轮,“无法修正方向,无终点循环”。惰于做出选择的人会在命运里无终点循环,但这个故事里的人到最后,都打开了装着薛定谔的猫的那只盒子,做出了让其中一种状态坍塌的选择。

  我又想起来,阿卡纳同样也曾出现在故事里,在自贡的林微微和闵之曾同在一辆满车人都睡着的汽车上说到微博,林微微告诉他自己的昵称是Arcana,跟塔罗牌有关。闵之问她“你还真的信算命啊”,林微微答“我信命运,信的......但我不确信能不能算出来......”然后闵之不再发话,“好像怕前头的人清醒过来,破坏这个与林微微,与命运共处的下午”。

  但哪怕他们曾有过这样一个与命运共处的下午,后来的故事依然是相似的不了了之,好多故事都这样不了了之。这让我觉得,命运就算有不同的可能,都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我不喜欢结束,看书看电影临近结尾总是不舍,但林微微给了我一点勇气,因为她看书总是坚持看到结尾。我想就这样结尾。

  . 特此感谢罗同学把这本书完整拍下来给我看,弥补了暂时没有电子版的遗憾。为了固定住书页,每张照片里出镜的手常让我走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