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击壤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击壤歌读后感10篇

2018-04-30 20:1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击壤歌读后感10篇

  《击壤歌》是一本由朱天心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6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击壤歌》读后感(一):夜深忽梦少年

  台湾七十年代高中故事,现在读来也不觉过时。有共鸣,却终究是隔了一层了。读这本书的时候刚刚过完二十一岁生日遗憾没有早几年读,至少是在十七岁的时候读,会感触更深罢。脑中小虾的形象总是和一把青里面的墨婷重合,讲到眷村、北一女、福利社,更是有种熟悉感觉少女情怀总是诗。书是很好的,朱天心也是极有灵气的。差了点什么,大概就是自身无法逾越的时间鸿沟。高中时光有些倒是也大抵相似,和好朋友吃吃喝喝,到处晃晃荡荡,当然最紧要的事还是学习。只是因为环境不同要求不同,相比起来,我的十七岁就很寡淡了,还是她们的高中更开心吧。假如以后有女儿我会让她十四五岁的时候读这本书的:)

  《击壤歌》读后感(二):《击壤歌》----时令读物

  《击壤歌》一书代序,第一句便是“现在有了朱天心,要来说明李白真方便。”与末尾一句“自李白以来千有余年,却有一位朱天心写的《击壤歌》。”其中间更有夸朱天心眼睛大大的美绝了。都说胡兰成能引得女性喜欢,仅看看这一文,也明了胡兰成是多么会说话,多么会说些女性喜欢听的话。

  这本书若是初中读最好,算是个时令读物,文字既有一种老派又有些许青春,但总觉得青春的感觉不是很纯真可能作者家学渊源的缘故吧。血型文学故事、同学之间的事情几章来来去去。

  蒋家治台似乎颇不错群众百姓还可以看看外国文学、电影唱片,着实自由幸福。也可能富贵人家看不到幽深人世,徜徉在父辈叙述文人世界里,琢磨用词造句,写得端然文艺,颇受欢迎罢了。但一段一段读起来不过流畅,十分痛苦,一句一句读还不错。

  少女写作总是有点,刻薄得讲便是自恋。当然自然也会有人喜欢,就像当初自己在高中喜读余秋雨散文作为苦不堪言高中生活,小城青年啊,视野有限,看看余秋雨的作品觉得颇有意思,各种历史故事、好词好句,很是吸引人。

  但若是已然大学或是入了社会,这本书便不用买也不用读,毕竟时令读物,已过时节,何必再食。或许她的时令早在朱天心女士写完此书便过了时节。

  不过里面的“漂亮话”很多。

  《击壤歌》读后感(三):我把时间如此倾倒 却是一分一秒也不曾枉费

  十七岁的时候不懂得云淡风轻,之后再看那段岁月,是要在自己那已经习惯伪装与作态的脸上无可掩饰地流露出追忆,甚至是追悔。那时,是怎样凭着一腔才情志气挥霍年华啊。似歌似诗,荡气回肠,又缥缈不可捉摸。如今是学会了数着自己的日子过活了,每天每日地清算着,懂得进取,懂得珍惜,可日子确实毫不留情地更迅疾地溜走着。你不会管一丝痕迹不留、无可追念的东西叫做飘渺,那只不过是虚度、虚无罢了。

  怪不得总是将唐朝比作是人类的少年时,真真是神似。那般的神采飞扬,也只是为了没明目的大志,说不出个一二来的。只觉得日月山川花前月下,一切的一切都要我来消受呵。喜则喜得如痴如狂,恨则恨得怒目横眉,没一丝的吝啬,也不懂得收敛的。但是又不长久,什么都不长久,哪怕是指天许的誓,咬着牙流过的泪,也好像完了就完了。只有惆怅是长久的,因为太美好了,美好的东西总带来惆怅。惆怅从而珍惜,这样一次的人生也像是来来回回走了无数遍,分不清是幻是真了。

  《击壤歌》熟悉得催我流泪。曾经的我也曾多么敏锐感受着我的世界啊。清晨摇摇晃晃的公车昏昏欲睡的我,夜晚校外一路踏着街灯和自己的影子走过的小巷子;秋天的风凉凉总是吹得我心里莫名的疑惧又自卑,也许是因为空气里有开学的味道春天则是等车的公车站呆呆地望着的蓝天与新绿。这时你会惊异于心底原来藏着那么多尘封的画面啊,如此细腻地,完好的保存着。某次与某人的日落黄昏时什么样的色调,某趟下雨的上学公车上耳朵里塞着什么样的歌,是怎样的心情。这些无关紧要细枝末节,到底是什么时候就那样牢固地生长在心里了呢?

  在心里总有涟漪,所以从未意识到其实大部分人的青春是“什么都不曾发生”。未说出口的、失约的、擦肩而过的、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在心里占的分量更重,更像是真正发生过的。一切都如梦似幻。做梦是如此一种疲倦甜美欲罢不能

  天天神游万里的日子啊。思绪自由得就好像山谷间的风,任谁也抓不住。小虾是跟拿破仑谈恋爱,跟曹操煮酒论英雄,在幻想认真一塌糊涂,从来都不拘什么时空的。可是能够认真地幻想,难道不是真风流、真自由吗?现在我知道了,风流乃是如风之飘,如水之流。那样自由自在的不主故常的。可是现在的我反而做不到了。那时什么也不懂,却是少年心性自风流。

  每天呼朋引伴,嬉笑玩闹没个正形,但又彼此理解彼此认同的。心甘情愿地把时间倾倒在彼此身上,手拉手,东一阵风西一阵雨,好不热闹。那样的日子也再难找寻了。现在我看过了太多貌合神离友谊蜻蜓点水似的,无关痛痒,我也打心眼接受了各自都有要单独走的路。可是年少时不一样啊。会悄悄地在心里认真地把每个人品味一番的,努力想要在气质上、灵魂上读一个人,与她交往。虽然年纪小小,可是却比现在会识人,因为有那个兴趣与努力在。现在也不过是简单地同学、旧识、陌生人分类而已。那时的心好敞开,那么迫切地找寻着“知己”,那么惊天动地地和谁吵架又和好,认认真真地依赖又受伤害有声有色

  当然对待学习也是一件头痛事。现在想想学校里的功课不就是那么几门课来回学吗,当时就能那样因为考试感到天都总是灰蒙蒙的。不是不愿意学习,那时的求知欲其实旺盛得很啊,只是不甘心把年华都埋头苦读过去了,又不愿就浑浑噩噩堕落下去,就那么敷衍着。又会下一些很幼稚决心,为了某个觉得很懂我的语文老师或是很温柔化学老师就努力一阵子也是有的。考数学总是有自卑感和抽离感,觉得和同学不是一个世界的了。看那些考前如临大故温书的同学心里总有些不屑,听语文老师读别人的作文也私下认为不过尔尔。今天认为自己是有才华的,被应试教育埋没了;明天又觉得自己太笨,连几门功课都应付不来。

  稍稍长大一点的时候,最先学会的是脸红,向着过去的自己脸红:那么为赋新词强说愁,那么落落寡合,又是为了哪般?总是把过去一并打包全然抛弃了的,不会舍不得似的还剩下一点。这仿佛是个绝好的时机,以崭新的自己走入崭新的世界,成为一个大人,一个小孩子观摩了很久的大人,成熟的,从容的,不再疑惑,褪去青涩,应付自如目标明确的。

  可是外表的改观是多么轻易啊,轻易到带着如此的欺骗性。很累很累地,做着一个很好很好的那个自己,那个“自己喜欢模样”。多些合群亲切,少些不足人道的思绪隐忧。可是人从来不习惯审视自己的理想啊,并且人又是那么需要一个所谓的标杆的支撑与吸引。

  我也曾经十分笃定地说:我爱青春的落幕胜过于爱青春本身。青春太累了!那么多不确定性,一会儿兴高采烈,万丈豪情有如君王,下一秒又失魂落魄,看什么都是可怖可增。又偏偏有那么多所谓的欲望或者说是梦想,对人事物皆是。最可怕的是,不会区分理想和现实,尤其是看不清真实的自己,仿佛世界是一回事,自己是一回事,自己和“别人”是永远要不同的;平凡平庸平淡不会是自己词典里的词。我曾经如此笃定地说着,语气里尽是抑制着的骄傲自得,因为能否认前一个阶段的自己意味着在向前进步呀。我在进步着。

  其实我不知道。我至今也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我到底是平庸还是不平庸,我的剧本到底叫我当一个怎样的人?我不想让思维流入心灵鸡汤模式,也不愿看自己因着一种类似消极避世的心理承认自己平庸(我知道这样的想法虚伪)。或许这个问题有意义言语间的概念总是骗人,而我们日子的真实的、深刻意义存在于已往的时间里和自己内心不为人知的深处。

  但如果要我说,我现在不会那样急匆匆地否认什么了,甚至我更爱曾经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的我。说什么成熟稳重了,也只不过是更好地与这个世代调和了,而这个世代又有什么了不起?我要的是向我自己的成熟,完完全全地接受自己,向着自己所定所审视过的目标不断向前竭力追求的那种成熟。

  《击壤歌》读后感(四):击壤歌,年少不羁的感觉

  这本书的名字特别,很有味道。取得先秦一首诗歌的名字为题。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写了一种自由,自安其乐的生活。书的内容也确实如此,作者记录18岁的年纪生活的日子,文字率真洒脱。看完这本书想到自己的那段年少时光,很有感触,不管什么年代,人的生活方式可能有非常大的变化,情感变化近乎没有,所以书中描写成长情感的内容完全入心的,没有时代感。

  看完这本书,忍不住了解一下书的作者,一查看,来不得。丈夫唐诺很有名气的学者姐姐是侯孝贤的御用编辑妹妹也是作家父亲也是知识分子,跟胡兰成有所结交,还为此断交了很多朋友。本来以文字为生,因为胡兰成曾经伪政府任职的关系很受唾弃。朱天心父亲很够义气,但是也导致其文字出版受阻,生活一度困难。胡兰成也是朱天心得老师,这本书的序文初版就是他写的,文字非常精彩,以前看过《今生今世》也是爱的不得了。难怪从前虏获张爱玲的心,可惜人品不太好。

  回到书本本身,还是非常钦佩作者小小年纪的学识知识分子出身的,就是跟我这普通出身的天壤之别。你看了那文字中的洒脱劲还有一些引用。文字功夫厉害

  小:这本书一版再版,据说出版当年就再版了三十次。确实有其魅力

  《击壤歌》读后感(五):行行且游猎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击壤歌三个字是荡气回肠的,是描绘恢弘人生理想的,读完才知道这是作者对自己花季时光的自言自语。总觉得多情敏感又有抒发欲望的人是天生的作家,点点琐事便是一个自我的世界。无疑作者笔下的生活实在是太惬意美好了,有点不真实。感觉70年代的高三生活比2017的大学生火还要诗意慵懒,当然也只有背景是台湾,这个本身就充满柔情与文艺的地方才会使书中的生活变得合理可以接受,如果换上内地任何一个城市怕是都没有其中流露出的清亮明丽之感,或许那时的台湾才是真正的法外之地。

  感觉书中的生活有时是明晃晃的艳丽;有时是深沉庄重的端然;有时是阳光下旋转摆动的百褶裙;有时又是宽大耷拉的背带裤,年轻真是多种多样的,反正梦幻

  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感受一下炽热与容情、清新与庄重。

  《击壤歌》读后感(六):热烈生活,一如少年

  读完这本朱天心十七八岁时写的书,我的心里既欢喜难过,趴在桌上神思良久。喜欢她那饱满飞扬的情绪和文字,那是十七八岁的少女所有的鲜亮亮脆灵灵的青春,而乍一对照,又为自己灰暗寡淡的十七八岁伤心,再一想即便是现在,心灵也从没有过那样的疏阔和自由,心里更加黯然。

  可以说书里写的是一个爱做白日梦、爱极了生活和朋友的文学少女的高中生涯,按朱天心的说法,并不是用了虚构手法,那是她的生活写照。风下起誓、东游西荡、莫名地哭和笑、情感强烈地为着朋友起伏、追赶学业、沉迷读书和电影……仿佛看到她在蓝天下、阳光中走着笑着,每一根发丝都发着闪亮的光,真是美好的日子啊,一看到她大发感慨“要生活”“我是能做点事的”“永远爱这人生”,我的心里也在附和:真好啊,真好,这样的生命姿态真是太让人艳羡了。

  虽说我的高中生活,尤其是高三,并不是那样可以翘课、游荡、歌唱、看电影,但看到别人的高中能以这样一种丰沛淋漓状态度过,也足以令人神往和钦佩。学习、生活、朋友、写作全都能够并线前行,她的心是饱满的,情绪和生命都是饱满充盈的。不知是不是跟朱天心父母言传身教有关,学业,家长是从来不管的,什么都要孩子自己负责,遇到烦恼事,总是商量的口气一起面对,父母两个有太多自己的事情和爱好要忙。

  所以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朱天心都自己去安排,而她也全然能过得自在随性。她是个完整独立的人,从外到内。我们这样的成年人,又有多少能说自己的精神是完整而独立的呢?即便那时的她只有十七八岁,那样自由包容的生命体悟已胜过别人太多,唯如此她才能写出这部跳脱而灿烂的《击壤歌》吧。

  我并不想说她的高中生活是特例、我们的高中生活都是无限悲凉的,这些虽是事实,但总要跳出这事实看看不一样的东西——那炽烈的少年心性,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

  这,其实是我想说给自己听的吧。

  生命是否有意义,要用什么来衡量呢?

  一个人的境遇、年龄、身份、工作纷杂而不同,很多东西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但心性、对生命的诠释,却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过早地让热情衰竭,失去对生活的敏锐感知,规规矩矩不存幻想地活着,该是多么可怕。

  代序里胡兰成将朱天心与李白类比,实有夸大之嫌,其实我想,应该这么说,那是因为李白是有少年性情的人,永远流淌着年轻的血液,富于浪漫,葆有纯真,狂歌、大笑、醉饮、飞扬,活脱脱的一个让生命不羁的少年游侠。千百载以来,多少的少年仍复这样的模样,又有多少长大的少年失了这模样。

  “击壤”,用手,用脚,敲打着大地,感知着万物,边行边歌,血泪滚烫,笑与哭都是真实的,纯粹的。但愿我们一生不负自己心的悸动,和热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击壤歌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