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院路16号》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学院路16号》读后感10篇

2018-05-02 20: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院路16号》读后感10篇

  《学院路16号》是一本由端木骁 / 魏潇潇著作,新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页数:33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院路16号》读后感(一):开学不读《学院路》,读完大学也枉然

  据说甲骨文公司总裁埃里森曾在耶鲁大学的毕业典礼演讲道:“你们都是失败的优等生。因为我,埃里森,世界上第二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比尔盖茨,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个退学生,而你不是。因为艾伦巴菲特,世界上第三富有的人,也退了学,而你没有。因为你没辍学,所以你永远不会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你们就偷偷摸摸去干那年薪20万的可怜工作吧,在那里,工资单是由你两年前辍学的同班同学签字开出来的。”

  作为当时世界排名第二的富豪,埃里森自有底气睥睨这些按部就班获得毕业证的耶鲁学子。长江后浪推前浪,更年轻的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同他的前辈比尔盖茨走了一样道路,也从哈佛大学辍学了。在商业氛围浓厚的美国,辍学创业简直就是一种时尚潮流。在那些雄心勃勃创业者看来,抓紧时间只争朝夕地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远远胜过将来拿着世界顶尖名校的烫金文凭装点个人门面

  当然,国情不同,在中国,即便最激进的创业导师也不会提倡你辍学创业。当你历经炼狱一般的高考,从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才考上心仪的大学,谁敢拍着胸脯说对你辍学后的未来负责?创业毕竟是高风险行为,没有必然成功保证,如果因为一时的激情放弃学业很难说是否会得不偿失。此时,校园创业就成为一个更加稳妥的选择。在继续课堂学习同时,还从社会这所更广阔人生大学中学到其他的东西两全其美,岂不更好?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开始投入到创业大军中,这是社会的进步,它意味着中国大学生商业意识的觉醒。然而我们也该清醒地看到,无数富有创意的大学生创业项目实际运营折戟沉沙,令人扼腕痛惜。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总是在提倡“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过分注重学术培养,而缺失相应的商业教育,以致大学生进入这个商业社会后无所适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受过充分商业化洗礼的美国大学生创业常常在这个商业社会中如鱼得水)。另一方面,就连社会资源丰富的高校自身的科研成果都不能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价值,更遑论无所依恃的学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校园创业,谁负谁胜的差距往往就在一线之间,却少有指点迷津可喜的是,曾经的校园创业名人端木骁先生,带来了他的呕心之作《学院路16号》。如果一部电影既是爱情片,又是动作片,那么我们不妨把它叫做爱情动作片(更加精彩);同理,如果一本小说既是校园小说,又是商业小说,那么它就应该叫做校园商业小说。读了《学院路16号》才发现,校园商业小说竟然可以如此好看

  既不同于耳提面命般的灌输和说教,也不同于心灵鸡汤式的空洞虚假,《学院路16号》一书胜在实践性。书中那些有血有肉个性十足的创业人物扣人心弦、充满张力的创业故事,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跌宕起伏命运输赢成败悲欢。就如同中小学生提高写作能力,看一万本《作文指南》,不如精读一本《红楼梦》或者《水浒传》;大学生要培养商业意识,看一万本《创业宝典》,也不如从头到尾细品一遍《学院路16号》。它不谈商业哲理,却处处是商业哲理;不讲创业方法,却处处是创业方法。虽然只是一本小说,却可以读出一个崭新的天地

  在20世纪30年代革命洪流中,无数知识青年怀揣着巴金的小说《家》,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今天的创业大潮中,也会有广大高校学子怀揣着这本《学院路16号》,走上创业道路。也许若干年后,中国的比尔盖茨,就会从这些人里产生

  《学院路16号》读后感(二):大学里应该早读的书,我却迟到了!—— 看完《王金仓大学笔记》后的想法

  从来没有看完一本青春小说有想写点什么的冲动,至少目前这是第一本。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一看封面就觉得又是一本关于青春的小说,不是讲如何堕落就是如何无病呻吟。我想估计又是初吻、出轨、堕胎、三角恋这样的老套路

  只是刚看了看开头就停不下来。

  故事剧情好像并不是我想的那样,我甚至不知道端木要将我带向哪里,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

  当然,结局也颠覆了我的预期。

  故事中这些看似不可思议,但是又真实发生在我们身边:

  1、关于创业,的确我们身边很多人在干着,我们居然一直只是围观,很少参与。我天天看到学校广场上无数商家的大型活动,我居然天真的以为真的是商家

  的一些赞助活动而已,看了《学院路16号,王金仓大学笔记》后才知道这里面的水多深。

  2、关于学校里的各种选秀活动、学校里的各种选美比赛,我天真的以为那些台下的评委都眼瞎了,选出来一些如此歪瓜裂枣的优秀选手,现在我才知道原来

  背后也是如此浑浊不堪。

  3、关于校园里的富二代官二代说实话班上也有,但是没有感觉他们的内心过,我看了张帅琦的故事后很有感慨

  好了,关于爱情

  我喜欢这样的表述,真实自然又有纠结,看了好多天脑海里都会浮现那几句:“Which day do you want to give your virginity? ”

  “Until you go to the top in the class. ” “You destroyed a young hero dream."郭子潇发过短信,“I want to give you tonight for the first time. ”

  王金仓看着短信第一次试着努力向上仰头不让眼泪掉下来。过了很久才回道:“There may be a better time.”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这里或想起这些话我都有想哭的冲动,估计跟自己经历有关

  我希望有张帅琦和何顿那样的爱情,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两个人过着最简单快乐大学生活,张帅琦为了爱情为了朋友放弃北大保研,让我很有感慨,试问现在这么自私的我们

  有几个人能做到。

  说实话,心里很嫉妒王金仓一边有电影学院的赵丽雅这样的知己,有郭子潇这样相濡以沫爱人

  关于人物:

  我被周永海深深打动,如果我能遇上这样的男生,我一定嫁给他!至于什么原因我就不说了,估计很多人会有我这样的感触

  我对北京的龙泉寺一直很好奇,看到他们清华的那位高人在里面,很想进一步了解,但是端木并没有讲太多,有些小失望

  老师好像看到我在写东西了,简单总结下:

  “学院路,

  我扛着麻袋来,

  开着路虎走!

  感谢你,

  在十八岁

  给我个姑娘

  来抛弃我,

  在二十岁,

  送了我一个姑娘,

  一套房子

  一辆车子

  和一大群朋友!

  再见,学院路!”

  本来还想写的,等下课再说了。

  《学院路16号》读后感(三):不一样的 才是青春

  懵懵懂懂地来到学院路,在未知中摸索,在迷茫成长生活被学习和学生工作所充斥包围,偶尔的旅游和忙里偷闲的相聚已然是值得珍惜的小确幸,我以为,每个人的大学生活都会是这样,我以为,每个人的青春,都会是差不多色彩。学院路16号却带我进入一个完全不一样大学世界,不同于自己按部就班的青春,不同于必有堕胎的国产青春剧,也不同于必有备胎的台湾偶像剧,在王金仓的青春里,有或明媚忧伤的爱情,有或热情或高冷的兄弟,有或nice或刁钻的老板,更有忙碌充实社团活动,新鲜但更辛苦的创业,富有创意且有商业价值的idea,以及无数次想要放弃时的坚持,无数次被误解后的默默承受,无数次山从水复疑无路时的柳暗花明,还有一路上朋友的支持、兄弟的相助和佳人所给予的温暖陪伴。于我而言,这是一个全新且发光的世界,这是,不一样的青春。

  更多的时刻,我们只看到表面光鲜亮丽,却看不到背后的伤痕累累。我始终相信努力源自幸运相信生命中的每一份收获都会和之前的点滴关联。在地铁上看完王金仓的故事,每一次读的时候身边都会有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命运轨迹上旋转,有的人会成功跳出自己的圈子,有的人则可能一生在同一个圆环上旋转而碌碌一生。我佩服王金仓的敢闯敢干,佩服他的脚踏实地,更佩服他的执行力以及对时机把握,一切都没有理由,但是一切又好像都有原因。

  不一样的,才是青春吧。

  《学院路16号》读后感(四):回首向来萧瑟处:《学院路16号》的那些年

  这是一本青春小说——这样说也许会招致误解。这个时代太多的青春小说,充满了各种狗血恋爱与劈腿、无所事事的消磨时光和无病呻吟的颓废迷茫。如果这样就能代表青春,那么青春一词未免太过廉价。标榜正能量作品也不少,主人公开着无敌外挂,喊着奋斗口号左右逢源处处得意,俨然励志偶像,寻根究底,却只是一锅咸得要吐的鸡汤

  这本书的路数显然不同。主人公王金仓并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对他来说,从边远山区考上大学来到大城市,固然意味着光荣,但是也预示着艰难的开始。经济上的窘迫,逼着王金仓初到北京就开始打短工、睡地下通道残酷的人生有着赤裸裸的真实。在后来的大学生活里,王金仓啃着窝窝头,依然在为生计问题而奔波。这虽然是十多年前高校中的情况,但是我相信时至今日,类似这样的群体依然不少。因为身份上的格格不入,他们是否理所应当地游离于大城市的繁华之外?

  伤痛不该是青春的主旋律,自然也不是这本书的主题。人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书中,王金仓虽然历尽艰辛,却从未怨天尤人,他以乐观态度坚强的内心在北京站稳脚跟。就如孔子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句话用到王金仓身上同样合适。艰难困苦只是他磨砺自己的一种方式。在自食其力读完大学的过程中,他甚至活出了诸多风采。无论是组建协会、筹办活动,还是校外打工积极创业,虽然几经挫折,他始终满怀斗志和激情,或许会有长夜恸哭的悲怆,却是从未倒下而放弃。这本书为奋斗一词作了极佳诠释,是真正在为自强不息的青春代言!

  从写作艺术角度来衡量,这本书或许并不完美,还不足以称为文学佳构——这并非作者所长,这本书的价值也不在于此。书中朴实叙述了王金仓大学时代的风风雨雨。作者以大量的笔墨书写了王金仓兼职的校园网与竞争对手之间惊心动魄的斗争,这些资本市场风云变幻、商业环境尔虞我诈以及创业公司面临的重重陷阱,若非经历其中,绝不可能有这么深刻体验。在当今大学生创业如火如荼的社会浪潮中,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参考借鉴的绝佳范本。此外,书中对校园内外各种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做了细致描绘,权力金钱神通广大,各种关系的交织,如实展现了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的复杂面貌。王金仓的这些经历,对于今天象牙塔中尚待踏入社会的莘莘学子来说,无疑是一扇认识世界的窗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少走弯路

  不仅如此,这本书还着重刻画了王金仓的心路历程。王金仓的成功,一方面在于敢拼敢闯、勤于历练,另一方面在于观察思考、善于总结。从一开始在餐厅的打工,他就留心餐饮行业的运作方式,总结和实践自己的想法。通过薄利多销床头桌子,他做成大学生涯中的第一笔生意,在摸索中把握了商业的运行规律在校园网被竞争对手收购时,其创始人王磊作了三得三失的复盘分析,王金仓痛定思痛,把经验教训都咀嚼消化。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的处处留心,才能在自己创业时游刃有余,面对困境出奇制胜,一项项业务做得风生水起。此外,作者还揭露了中国做事的各种潜规则。正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散布在这本书中各个角落里看似不起眼片言只语,背后是多少次头破血流的碰壁才得到的真知灼见。如果读者能够心领神会,那么作者的苦心就没有白费。

  Mark Brown有一段话流传甚广,我觉得很契合本书作者的心态:“Your life tells a story and there is someone out there who needs to hear it. You may think your story is not sensational, but it does not have to be sensational it just has to be sincere. If your audience can relate to you and your experiences, and chances are they will, then you need to tell them what you have been through, share your life, share your love and share your message with the world.”一个人的人生对他人的影响常常会超乎想象,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对别人意义非凡。我相信,作者怀着极大的真诚来分享王金仓大学笔记,并非为稻粱谋,而是一种不吐不快的情愫。

  如同简介所说,这本书是作者多年后的回忆。作者将若干年的人生感悟投射其中,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解读着亲情、友情、爱情和事业。读这本书,如同拜访一位兄长、一位朋友,就着几两小酒,听他海阔天空袒露年少轻狂的过往。那些未曾褪色的青春,那些未曾冷却的热血,那些未曾放弃的追求,那些未曾陨落的梦想,都将在这里温暖而不寂寞。

  《学院路16号》读后感(五):拆掉思维的墙

  拿到书的时候是在图书馆,写书评也在这里,这里适合静静地阅读和思考。认真的阅读了每一章节,王金仓的形象便跃然眼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我的、你的、金仓的。如果说我的青春是安宁的、平静的,那么金仓的青春则全然不同于我的。在他的青春里有坚强、自信、灵活,有成功的渴望更有对命运的抗争,这一切我的解读是源于金仓拆掉了思维中的那堵墙。

  如果青春可以重来,我希望我的青春大胆一些,就像金仓一样,少一些条条框框多一些勇气和创新。徐悲鸿说:“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对于创新来说,方法就是新的世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金仓用创新的思维走过了青春,得到并把握了机遇,这恰恰是最触动我的。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没有倒退键,但我希望用金仓的故事和走在青春路上的你们分享:勇敢一些、自我超越、自我突破,拆掉思维中的那堵墙,你的青春会绽放的更加绚丽,也许你就是下一个王金仓,也许你的人生也会金满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