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精要主义》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精要主义》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5 21:3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精要主义》经典读后感10篇

  《精要主义》是一本由[英] 格雷戈·麦吉沃恩 (Greg McKeown)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9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精要主义》读后感(一):挣脱非精要的泥沼,过精要的生活

  2015年对我来说是满艰难的一年,工作方面,各种工作如潮水般涌,应接不暇后果就是被挫败感压得有些无所适从。而工作中这种慌乱无序的状态,直接影响我的生活,带着工作中的不如意回家,就会有意无意地将无法释放压力发泄到家人身上,最后搞得大家心情不好。这种状态断断续续地,一直持续到2016年4月,我遇到《精要主义》这本书的时候

  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只用了几个简单问题,就唤起了我的共鸣

  你是否经常感到非常疲惫,却未能发挥所能?

  你是否发现自己只擅长做琐碎小事

  你是否觉得自己总是忙忙碌碌却效率低下

  你是否觉得自己一直在奔波,却总是到不了任何地方

  是的,这就是我当时的状态。每天忙乱疲惫地工作,完成的却不过是一些零碎的小事,那些真正重要事情价值总是在拖拖拉拉中慢慢耗光。

  我相信人的一生总会有几个这样的时刻,被某一项事物所点醒,开始重新反思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对我来说,遇到《精要主义》就是这样的一个时刻,我开始反思。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三组六幅图片清晰地反映出非精要主义者与精要主义者的不同。对照图片,我很忧伤发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非精要主义者。

  第一幅看上去就像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小太阳,向各个方向散发着自己的热量,看上去耀眼夺目,但温暖范围其实很短。我当时的工作状态也是这样,什么都想做,各方面都希望兼顾的结果是,所有的事情都只有一星半点进展,哪一件事情都无法进行到期望程度

  与这幅图对比的,则是一个不顾一切努力朝着一个方向努力的一根筋。这才是我真心向往的工作状态,所有的力量,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一个方向上,努力打通后,就能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第三幅图是一堆不断游离的箭头,没有共同的目标。与它对比的第四幅图,则是所有箭头指向同一个目标。这两张图揭示了明确目标的重要性。很多时候,我们明确目标后就埋头苦干,但一段时候见后抬头看会发现,原本清晰的目标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事实上,这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清楚目标,却并不是真的清楚,所以会被通往目标途中的某些琐碎事物影响,甚至跑偏。

  第五幅图形象表现了一句中国俗语”一口吃个胖子“,而第六幅图表现得则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这个其实也是非精要主义者非常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他们喜欢从大处着手,追求华而不实的结果。精要主义者则恰恰相反,他们看重每一个小胜,明白成功是靠一点一点的积累

  如果说这三组图让我认清了自己在工作与生活中感到压力巨大原因所在,那么格雷戈在书中给出的精要主义者养成的三大步骤和15个要素,则让我看看到了改变的希望。这些要素中有些听上去似乎有点老生常谈,但结合书中给出的案例细细品味,就能发现这些看似谁都知道的东西,恰恰是我们平时所忽略的。我承认,完全实现这15个要素会有一些困难,不过完全可以从其中某一个对我们自己而言最重要、最关键的要素入手,逐渐转换思维方式行为习惯,最终变身成为一名精要主义者。

  此外,书中还有一个让人感到非常贴心。作者将一些具有警示意义,能够引人深思话语用大号的字体凸显出来。我摘抄了几句贴在电脑上,塞在笔记本里,每次被非精要的事项困扰时,就会拿出来重读一遍,提醒自己秉承精要主义的理念处理这些问题。摘抄几句与大家分享

  如果不能自己安排生活的优先次序,就只能任由别人替你安排。

  为了找到重点,我们需要抽身而退,权力聚焦。

  每个人的头等大事,就是确保自己有能力决断什么才是头等大事。

  如果答案不是一个肯定的Yes,就是一个肯定的No。

  《精要主义》读后感(二):精要主义=简约主义=断舍离=专注力

  精要主义者提出的问题是“我要的是什么”,这是断舍离思想在工作领域的一种运用。选择在当下做更少的事情,以便在未来做得更多。掌握有效拒绝无效任务技巧充分的授权委托,使精要主义者花在行动时间更少,花在思考的时间更多,大脑的备用精力也更充足

  精要主义者会留出空白时间来思考。世界变得越喧闹,我们就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灵修就是一天启动的最好方式。而阅读的时间也是思考的时间,这时的思考是根据阅读内容的定向思考,更有针对性。

  精要主义者关注事情的要点趋势,能把复杂的事情,用类似报纸导语”的形式来归纳出来。

  精要主义者坚持日记。做自己的观察者,为大脑提供记忆的备份。写下的日记,会定期重读,延长信息的衰减期。

  精要主义者把睡眠放在比工作重要的位置,因为人们许多重大的错误都是在睡眠不足情况发生的。世界上优秀小提琴家每天平均睡眠为8.6小时。8小时是保证我们一天精力的基本睡眠要求

  精要主义者不考虑沉没成本,发现方向的错误,就承认错误并且脱身,忽略已经沉没的成本。这个原则在考虑职业更换、购物、甚至阅读纸质书还是电子书的选择上都有参考的意义。精要主义者小心避开“禀赋效应”(没有的时候就高估价值,拥有以后低估价值)

  精要不仅包括删减和精缩,还包括纠正错误。精要主义者有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核对清单

  精要主义者认为“完成比完美重要”,迅速推出最低可行产品,然后再慢慢改善。就像我们印刷宣传手册,每年慢慢改版。

  《精要主义》读后感(三):更努力不一定带来更多收获,“更少但更好”可以

  核心原理——二八法则

  世界上充满了不平衡性,20%的人口拥有80%的财富,20%的员工创造80%的价值,80%的收入来自20%的商品,80%的利润来自20%的顾客等等。到人生中,是80%的成果由20%的能力创造。

  核心观点——更少,但更好

  努力工作当然重要,但并不是说更努力就一定可以带来更多收获,“更少,但更好”可以。

  精要主义养成的三个步骤——

  如何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着力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一、如何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1、选择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选择的能力。”

  选项(事物)会被拿走,而进行选择的核心能力(自由意志)却不会。

  忽略了选择的能力,就等于选择了无助。时间久了,可能会成为习得性无助。不加思考的努力等同于习得性无助。

  2、“重要少数法则”

  “重要少数法则”,即人们可以通过解决问题当中一个微小部分极大提高产品的质量

  对“不重要的多数”和“重要的少数”的区分可被用于人类各种大大小小的努力中。

  努力和收获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遵循幂次定律,某种努力与其他努力相比,确实会使成果呈指数增长

  3、探索更多选项

  精要主义这实际上会探索更多的选择项。因为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能引起非精要主义者的兴趣,忙于追逐每一个机会和每一种想法,让他们在选项探索上花费的精力少之又少。精要主义者则在专注于某项事情之前,广泛探索和评估各种选项,以确保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4、留出思考的空间

  唯有思路不受打搅和干扰才能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你还记不记得无聊是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再也不会出现了。但是“一旦无聊的机会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事实上,世界变得越喧嚣,我们就越要开辟出一片可以安静反思的空间,真正实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

  比尔盖茨经常性地在日常工作中抽出一个礼拜时间,仅仅是为了思考和阅读。在公司发展史上最繁忙、最迅猛的时期,他依然为自己创造时间和空间。

  二、着力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1、优雅说“不”的力量

  精要主义者接受自己不能始终都让所有人喜欢的现实。诚然,怀着诚意合情合理并且优雅地说“不”,会在短期内带来社交成本。但是,精要人生的题中之意,就是认识到从长远来看,受人尊重比被人喜欢重要得多。

  一个明确的“不”比一个模糊的“是”更优雅。

  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的估价,往往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扔掉这些东西就更难。所以我们必须懂得,任何时候你没有对不重要的事情说“NO”,就意味着你默认自己对它说了“Yes”。

  2、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精要主义者视界线为一种授权。他们承认,界线保护了他们的时间,使之免受劫持,界线也让他们摆脱了对有利于实现他人目标而非自身目标之事说“不”的负担。他们知道,清晰的界线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淘汰各种要求和累赘之事,以免自己精力分散,无法专注于真正重要之事。

  三、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一旦确定了哪些行为和努力要在人生中加以保留,你就必须设立一套体系执行。不能等到衣柜满得要被撑破时,才去用超人般的努力来清理。

  你必须有一套体系,这样保持衣柜整洁不过是例行公事,毫不费力。

  1、设置缓冲区域

  基于最佳情况,考虑最坏可能

  1)作完善的准备

  2)比预计时间多留50%

  只需要在我们估算的任务或项目完成所需的时间上加50%的缓冲量即可。

  3)做好情景规划

  问自己5个问题

  在这个任务重你面临的风险是什么?

  最糟糕情形是什么样的?

  它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影响?

  它将在财务方面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怎样做最有投资以降低风险并增强财务和社会应变能力?

  2、扫除“最慢行进者”

  1)弄清核心目

  2)锁定障碍

  3)扫除障碍

  4)从小处开始

  3、珍视小胜的价值

  研究表明,在所有形式的人类动机中,最有效的莫过于进步。为什么?因为一个小小的但却实实在在的胜利能够创造推动力,并让人们对自己未来的成功持肯定的信念

  成就和对成就的认可,是人类行为的两大主要内在驱动力。

  做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运用这种动力创造下一个生理,再下一个,长此以往。

  持之以恒和不断重复是力量之源。

  激励小胜的三个技巧

  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

  做好最低可行性准备

  直观地嘉奖进步

  4、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非精要主义者凭借蛮力执行重要事务;精要主义者则会设计一种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规,让执行毫不费力。

  不正确的常规会成为例行公事,但正确的常规实际上可以提升创造力和创新性,因为它减少了对精力的占用。我们无需再把有限的自律性用于一次次地做同样的决策,只要把决策嵌入到床鬼塚,就可以把这种自律调拨到其他精要事务上去。

  常规一旦建立,会成为永不枯竭的馈赠

  5、专注当下

  非精要主义者满脑子充斥着过去和未来,考虑过去或者未来的重要事务,为未来担心,为过去焦虑;精要主义者则专注于当下,专注于当下的重要事务,享受当下。思维导图

  《精要主义》读后感(四):穷忙是你的标签吗?

  “小S, 有空吗?能不能帮我看下这个报告怎么写?”

  丫的,不知道我正在忙吗(工程师的思路不能断啊)!

  临近下班,工作群发来会议通知,被各种会议包围。

  社交寒暄套路“:最近怎么样啊?忙不忙啊?”

  推荐朋友看一本书,得到的反馈是:“我最近忙没空。”

  工作和生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忙,已成为我们生活的标签。

  但我们很多人用穷忙来掩盖我们战略上的懒惰

  我们需要事业和生活的断舍离,设计精要的人生。

  精要主义以精要思维为基础,从探索、排除、执行三个主要部分讲述我们如何精要,形成一个循环体。

  核心思维:更少,但更好

  精要主义不是一种教人再多做一件事情的方法,而是一种教人如何做事的不同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

  对成功的追求反而成为失败的催化剂,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有太多的外界干扰最终导致我们选择困难,迷失了我们的方向。

  选择权:绝不拱手相让,不让外界的人和事来替自己做决定

  相对于我而言,我是个不喜欢做选择的人,颇有道家“无为”味道

  这也导致自己的决策力差,多优柔寡断拖泥带水

  事情总是到了眼前还没法做决定。

  而外界的干扰也在不断的增加,导致自己决定疲劳,要做的决定越多,决定的质量越差。

  绝不将选择权拱手相让,不再让外界的一切来替我做选择。

  甄别出外界多余的干扰,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看到某人会一个技能,总感觉别人的东西高大上,自己的活就不行,总想去尝试新鲜的东西。

  扫描自己和环境,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少数。

  选择自己的少数,放弃那些对自己无意义的大多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精简我们的目标。给自己列个目标清单,大刀砍去无意义的。

  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每天给邮件、电话、会议、微信包围。

  互联网时代,信息量过大,观点过多,导致自己无法思考。

  想要得到的太多,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

  给自己留足思考的空间,每天对自己进行复盘。

  给自己的人生做减法,精选自己面对的一切。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人生的“stay topic”。

  学会说不,让自己不受外界打扰,更高效。

  确定哪些事情和努力不能帮你实现个人贡献值不够,淘汰它们。

  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做好充足的准备,提早出发,宁可悠闲地等,也不要焦急地赶。

  做个悲观者中的乐观派。

  弄清什么是重要的,淘汰掉不重要的,执行精要之事。

  集小胜成大胜, 不妄想一口吃成胖子,暴富是不可能的。

  将精要变成自己的习惯。

  写公众号不为什么,不为钱、不为利,只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思维,成为自己人生的记录者。

  保证自己至始至终都在一条跑道上,没有偏航。

  从今天去做个精要主义者,精要自己的人生“衣柜”。

  :阅读本书,不一定要统篇看完,采用速读。

  本书的核心在第一章的核心思维。后续的三章都是详解和tips

  《精要主义》读后感(五):专注目标,简约生活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忙的时候,而越是忙的时候越能体现一个人对人生管理的有效性。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去抱怨要做的事太多,而是需要想办法解决自己忙到焦头烂额的现状。天天忙到没空闲时间,一定是自己无法分辨事情的重要性,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如果想要让自己不那么忙,我们就必须明确自己做事的目标,只有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方便我们去拒绝一些繁琐事情。

  精要主义知道自己追求什么,能够区分事情的轻重缓急,也就能轻松的安排先后顺序,甚至是排除掉许多看似重要却可有可无的事情,做到真正解放自己。而非精要主义则不善于拒绝别人,也没有清晰的目标,结果只会是一事无成,如果我们不懂得主动安排自己的人生,等于将自己的人生让别人做主。

  文中对如果成为一名精要主义者做了深刻的分析,也提供了许多改变的方法。大体分为三个阶段,探索,排除,执行。探索就是在众多事情之中找到最重要的那个,去发觉自己真正想要的以及最核心的事情,寻找真正目标不容易,这里面可能会受到社会环境,公司发展,个人性格和人生追求等众多影响,但是一旦找准目标,那么所做事情都将具有目的性,更有高效性。找到目标以后,就是排除一切与目标无关的一切杂事,学会拒绝,才能拥有足够时间去完成重要的事情。当目标找到了,与目标无关之事也排除了,最后一步就是执行了,按照自己规划的一样一步一步将其进行到底,坚持下去必定会有想要的收获。

  《精要主义》读后感(六):精要主义:少做点,做好点

  现代生活的问题:瞎忙,感觉自己一天中做了好多事情,但仔细一想好像也没做什么。

  我们每天面临的选择实在太多,然而大脑还没进化到可以处理这么多选择。所以我们的大脑会选择优先处理简单的小事情,不重要的事情,复杂的事情会被拖延处理或是直接忘掉。已经有调查报告指出,我们普通人每天查看手机达150次。

  但是最后决定你价值的是你能解决多少事情,而不是回复了多少邮件或发了多少朋友圈。

  精要主义提倡我们去设计自己想要过的生活。作者从自己的生活中学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这也是他写这本书的初衷:如果你不为自己的生活设置优先项,别人会跑来给你设置。

  精要主义所说的设置优先项,不是一般意义上提倡的所谓将所有事情都放入日程,划分轻重缓急的做法。而是要选择几样重要的事情,把有限的精力投放到最重要的几件事上。

  社会规则/人际规则误导你去相信所有事情都是重要的。精要主义则认为99%的事情都不重要,绝大多数事情就是噪音而已。我们应当与这些急吼吼的事情保持点距离,冷静观察这个事情到底重不重要。

  工作中如何实现精要主义?

  矛盾在于你想得到什么:是短时间内招人喜爱,还是得到同事的长期尊重?

  想要短时间内招人喜爱,就得对所有人的所有事都帮忙。无论同事提出任何要求,你都无法拒绝,否则就会被人说闲话。

  想要得到长期的尊重,就得选一些真正算得上“做贡献”的事情去做。虽然你做的事情少,但是人人都记得你做出过几个大贡献。

  当然,未来避免被炒鱿鱼,我们只能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说“不”,千万别给你老板的老板摆臭脸。什么是我们控制范围的事情呢?比如在着手处理一件事情前,把手机拿开。然后每天工作的头十分钟,想想一年后对自己很重要的事情,从最重要的事情开始做。

  总的来说,精要主义的要点在于选出最重要的几件事,把精力重点投放到能给你带来有利结果的事件。Be a master, not a good server。

  最后是注意保持。有的人一开始做的很好,但时间推移,自己设置的界限慢慢模糊了。时不时地问问自己:我3-5年的目标是什么。明年的目标,90天后的目标。多做周计划,而非日计划或月计划,不要偏离了轨道。

  《精要主义》读后感(七):精要主义 效率人生

  观点很管用,不过也得结合自身实际灵活运用。另外本书有点啰嗦。

  第一部分 精要主义者的核心思维模式

  时间与精力只用于有意义的事

  01 模式一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02 模式二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03 模式三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第二部分 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一步:探索

  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04 要素一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05 要素二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

  06 要素三 游戏,拥抱内心孩童的智慧

  07 要素四 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08 要素五 精选,只接受前10%的机会

  第三部分 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二步:排除

  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09 要素六 澄清,做一个以一当千的决定

  10 要素七 勇气,优雅说“不”的力量

  11 要素八 放弃,止损就是最大的赢

  12 要素九 编辑,看不见的艺术

  13 要素十 边界,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第四部分 精要主义者养成的第三步:执行

  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14 要素十一 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15 要素十二 扫除,锁定你的“最慢行进者”

  16 要素十三 进步,小胜的价值

  17 要素十四 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18 要素十五 专注,当下最重要的是什么

  结语 存在,设计你的精要人生

  附录 从精要主义者,到精要领导者

  译者后记 不在琐碎中无足轻重

  《精要主义》读后感(八):精要10点

  看完整本书后,印象较深的10点及延伸:

拒绝有什么能做,寻找我想要做的要掌握选择权,你不选择自然有人替你做选择,这样会受制于人及时止损——联想到万维钢的书,关于概率。你认为自己失败了那么多次,下一次肯定会成功,“RP守恒定律”。实际上,每次都是独立事件拒绝——停顿的方法,不只是拒绝,做决策时也适应;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你有完成很多事的能力,但是你不能完成所有事设置限制,制定自己的规则设计机制,程序——触发点,把坏的变好的eg.看到面包店想吃面包——你原本需要拒绝;想吃零食去背单词。以不变应万变——1.总结元规律 2.形成习惯睡眠很重要buffer——未雨绸缪yes/no只有一个,不是100%yes,就拒绝

  《精要主义》读后感(九):《精要主义》读书摘要

  精要主义不是如何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如何做好对的事情。它也不是提倡为了少做而少做,而是主张只做必做之事,尽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时间和精力投资,从而达到个人贡献峰值。

  为自己而活,不只是偶尔说说“不”,而是要有目的地、深思熟虑地、战略性地淘汰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不仅要摆脱那些明显浪费时间的事情,还包括放弃一些很好的机会;不要疲于应付那些让你在多条战线上作战的社会压力,要学会减少、简化,并通过淘汰其余一切来聚焦于绝对重要之事。

  假设你把衣服归为两类,一类是“必须保留”,另一类是“可能需要处理掉”。但是,你真的打算把“可能需要处理掉”的衣服塞进袋子里送走吗?归根结底,这里面有一种沉没成本:研究表明,对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人们对其价值的评价要高于其实际价值,因此要放弃就更难。如果这还不能令你信服,那么就试试这个要命的问题:“如果我现在没有它,那么我会花多少钱来买它?”这么问往往能奏效。

  换句话说,仅仅确定了哪些事情和努力不能帮你实现个人贡献峰值还不够,你还要积极地淘汰它们。

  探索:区分无意义的多数和有意义的少数

  排除:摆脱无意义的多数

  执行: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选择,一种战无不胜的力量

  精要主义者不仅重视选择能力,而且还庆幸它的存在。他们深知,一旦将自己的选择权拱手相让,那么就不仅给予了他人这种力量,而且还明确地授权他人来替自己作出选择。

  甄别,几乎一切都是噪声

  “帕累托原理”指出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产生的。

  取舍,我要的究竟是什么

  抽离,为探索和思考留出空间

  今天的世界充斥着各种玩意儿,人们受着过度的刺激,因此,毫无疑问,如今要实现这样的专注思考已是难上加难。“你还记不记得无聊是什么感觉?这种感觉再也不会出现了。”在几年前,如果你因为航班晚点而被困于机场,或者在候诊室等待时,你可能会坐在那儿,发呆发愣,百无聊赖。然而现在,所有在机场候机的人和在候诊室里等待的人都会选一样高科技工具,死死地盯着不放。当然,没有人会喜欢无聊,然而一旦所有无聊的机会都被剥夺殆尽,我们也同样丧失了可以用来思考的时间。

  审视,关注真正重要的事情

  非精要主义者也不是不听,但是他们听的时候,总想说点什么。他们会因为无关的噪声而分心,而且太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他们听到的,是最大的那个声音,但得到的,却是错误的信息。由于急于做出反应,他们抓不住要领。这些非精要主义者的所作所为就像在洪水泛滥的时候拿着灭火器跑来跑去,弄错了事情的关键所在。

  睡眠,保护你的身心资产

  投资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精神。最珍贵的资产莫过于我们自身。如果不能对自己进行足够的投资,我说的是自己的思想、身体和精神,那么我们就毁坏了用以达到个人贡献峰值的最佳工具。人们,尤其是充满野心的成功人士,用来破坏这种资产的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就是睡眠缺乏。

  没有差不多。不是YES!就是No.

  如果自己彻底地、无条件地确信要去做什么事,那么就答应,这就是德雷克法。任何事情,只要不是那么确信,就断然拒绝。“如果答案不是一个确定的YES,那么就应该是一个肯定的NO。”

  扔掉旧衣服并非易事。毕竟,人们还有点恋恋不舍,也还会担心“假如”过了几年后悔不该扔掉那件带着大大的垫肩和花哨的条纹的上衣,那怎么办。这种感觉是正常的,研究表明,人们对于自己已经有的东西的估价,往往高于它们的实际价值,于是扔掉这些东西就更难。如果你还不舍得抛弃那件比喻中的上衣,就问问这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它,我愿意花多少钱去买它?”同理,在人生中,在决定要淘汰哪些事情时,也问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做什么来得到它?”

  没有明确的目标,人们往往会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虚掷光阴,耗费精力。当他们足够明确自己的目标时,就有能力在真正重要的领域实现更大的突破和创新,这种成就甚至连他们自己都不曾认识到

  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在做着类似的事情。一旦我们不清楚人生的目标究竟何在,换句话说,我们对于目标、追求和价值缺乏明确的意识时,就会设计自己的社交游戏。我们浪费时间和精力来力图把别人比下去。我们高估了不重要的东西,比如把豪车美宅、Twitter上的粉丝数量或者自己上传到Facebook上的照片等虚无缥缈的东西看得过重。结果,忽略了真正重要的事情,比如花时间陪伴心爱的人,滋养自己的心灵,关心自己的健康,等等。

  每个人都在贩售一些东西——一种想法,一种观点,一种主张,来换取你的时间。清楚地知道被贩售的是什么,有助于我们更加谨慎地决定是否去购买它。

  人生中一半的麻烦源于答应得太快,拒绝得太慢。

  沉没成本,该忽略就忽略。沉没成本指的是,由于已经投入其中的成本无法收回,而对某项已知的亏本生意继续投入时间、金钱或精力的倾向。毫无疑问,这很容易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投入越多,就越想破釜沉舟坚持到底,直到投资获得回报。在某事上投入得越多,要从中抽离就越困难。

  你是否也曾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不断投入时间和努力,而不是斩仓止损?你是否也曾在成功无望的投资上越砸越多,而不是收手脱身?你是否也曾在没有前途的道路上一条道走到黑,因为不想承认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尽管已经深陷想补偿损失反而损失更多的怪圈,非精要主义者却依然不愿迷途知返,冲破藩篱,挣脱陷阱。而精要主义者却有勇气和自信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脱身抽离,忽略已经沉没的成本。

  陷阱:禀赋效应。主人翁意识效力非凡。就像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世上从来就没有人会洗租赁的车!这是禀赋效应在作祟,也就是当一个人没有某件物品时,他就倾向于低估这件物品的价值,而当他一旦拥有该物品,就会倾向于高估它的价值。

  在你的生活中,我相信你一定可以想到这样的东西,一旦你想要放弃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会显得更加有价值。不管它们是否对你有用或者让你高兴过,它们属于你这个事实,都会让你觉得它们比不属于你的时候更有价值。

  对策:假装你还不曾拥有它。简单的克服禀赋效应的方法。不要问:“这件物品我估值多少?”而是问:“如果手头没有,我愿意花多少钱来得到它?”对于机会和义务,也应该采取同样的方法。不要问:“如果错过了这个机会,我会有怎样的感受?”而是要问:“如果我没有这个机会,我愿意花多大的代价去得到它?”同样,我们也可以问:“如果我不是已经参与了这个项目,我愿意费多大的劲儿来参与其中?”

  只有当我们承认自己犯了错,才能让这个错误留在过去。而如果我们总是一味地否认错误,就会始终漫无目的地原地打转,无法取得任何进展。承认错误,没有什么可羞耻的,因为我们真正承认的,是自己现在比过去更聪明了。

  设定界限会带来自由

  有一个关于一所学校的故事,巧妙地阐述了这个道理。这所学校临近一条繁华的道路。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们只能在操场上一小片划出来的区域里玩耍,这片区域临近一幢住宅楼,大人们可以在那里看着孩子们。但是后来,有人围着操场筑起了一道围墙。现在孩子们可以在操场上的任何一个地方玩耍了。他们的自由,实际上比之前增加了一倍还多。同样,如果我们不在自己的生活中设定界线,那么就只能被囚于别人替我们设定的限制之中。相反,如果我们有了清楚的界线,我们就能自由地从整个领域中进行选择,或者从我们精心选择的要去探索开发的全部选项范围中进行挑选。

  让有意义的少数做起来毫不费力

  缓冲,充足准备带来优势

  在《圣经》中有一个关于约瑟夫的故事,是他把埃及从一场长达7年之久的可怕饥荒中拯救了出来。埃及将迎来7个丰收年,但之后会遭受7个荒年。因此,他建议法老委派一个“谨慎且智慧”之人将7个丰年中每一年的收成保留1/5,积蓄起来以备荒年之需。法老同意了这个提议并委任约瑟夫为地位仅次于他的高官,掌管埃及事务。约瑟夫成功地推行了他的计划,当7个饥荒年到来之时,埃及和周边地区的所有人,包括约瑟夫一大家族的人都幸免于难。故事虽简单,但其中包含了一个很有用的经验,精要主义者们运用它来使执行变得毫不费力。我们生活的世界无法预知,这是确定的现实。像饥荒这样的极端事件自不待说,意料之外的事情更是比比皆是。谁能知道交通状况是畅通无阻还是拥堵不堪?谁能预知自己要搭乘的航班将会晚点或是被取消?谁能料到自己明天会否在光滑的路面上滑倒摔伤手腕?同理,在公司里,我们无法预先知道供应商会迟到,同事会出错,或者客户会在最后一刻变卦等。无法预料却是我们唯一可以预料的(确定无疑)。既然如此,我们要么坐等这样的时刻到来然后对此作出反应;要么提前准备,设置缓冲,未雨绸缪。

  你是否也曾低估过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如果是,那么你就和很多人同病相怜了。这种现象被称作“规划谬误”。它指的是人们倾向于低估任务完成所需的时间,即便是在以前已经承担过相同任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我们永远无法预测所有情形和所有可能性,并做好万全准备,未来实在是太难预测。精要主义者对于这样的现实不是采取回避的态度,而是通过建立缓冲来减少意外事件带来的摩擦。

  在商业小说《目标》中,三个月内要把小工厂扭亏为盈的任务压得主人公艾利克斯喘不过气来。刚开始的时候,他看不到一丝可能性。后来,一位教授指导他说,只要他能找到这家工厂的“瓶颈”在哪儿,就能在短时间内创造不可思议的进步。所谓的瓶颈,他知道就是那些阻碍整个体系运转前进的障碍。教授告诉他,就算他对厂里其他各个方面都做出改进,只要不能破除这些瓶颈,工厂就很难有实质性的起色。在努力弄清楚这些话的含义的时候,他和他的儿子及一帮朋友进行了一次徒步旅行。作为童子军领袖,他负责在太阳下山之前,把所有男孩子都带到营地。但是,所有参加过这种旅行的人都知道,让一群小男孩都以同样的速度行进并不掉队,这实际上是很难的。艾利克斯很快就碰上了一个问题:有些童子军走得很快,而另一些却走得很慢。特别是一个叫赫比的小男孩,走得最慢。结果,走在队伍最前面的男孩和落伍的赫比之间,距离相差好几公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起初艾利克斯用的办法是让走在前面的那些人停下来,等等落后的人。这办法让队伍在短时间内聚了起来,但是一旦又开始前行,同样的差距就再次形成。因此,艾利克斯决定换一种方法。他把赫比放在这组人的前面,把其他孩子按速度进行排列:从最慢到最快。虽然,把走得最快的人放在队伍的最后面是违反常理的做法,但是这么做能让这群人开始以整齐划一的队列行进。每个男孩都可以跟上自己前面的那个男孩。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他马上可以看到整个队伍的情况,男孩子们可以安全、同时到达营地。不利之处在于,这个队伍现在是以赫比的速度在前进,因此他们将会晚到。那么,艾利克斯该怎么办呢?他找到的对策是,想尽一切办法为赫比减负。因为走得最慢的小孩恰恰在队伍的最前面,如果赫比每小时都能走快一米,整个队伍就能以同样的增速更快地到达营地。这个发现对艾利克斯来说意义重大。赫比的任何一点加速,哪怕极其微小,也会对整个队伍的行进速度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他把赫比背包里的东西(他随身带的多余的食物和用品)都拿了出来,并分给了队里的其他人。这种方法马上奏效,队伍行进速度立刻加快。他们最后提前到达了营地。仿佛从中顿悟,艾利克斯明白了如何运用这种方法来让自己的工厂扭亏为盈。他不再费力地去改进厂里的一切状况,而是找出其中的“赫比”:工厂运行程序中较之其他部分更慢的那个部分。

  进步,小胜的价值

  每天都做一点接近美好未来的事。

  人们常常觉得,要有所改变,就得从某件宏伟的大事开始。就像我认识的一个经理人,他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要给女儿们建造一个精巧的玩具屋,可是后来,由于目标过于庞大和浮夸,他不得不放弃了这个不能承受的重负。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常常被一种逻辑所迷惑:要干大事,就必须从大处着手。然而,想想企业里所有那些“庞大的”、激动人心的壮举,最后还不是像那位经理人的玩具屋计划一样,没有任何成效。

  不要再从大处着手,然后除了浪费时间和精力,一无所获。要真正做好重要的事情,必须从小处着手,创造动力。然后,运用这种动力创造下一个胜利,再下一个,长此以往,直至取得重大突破。如果这样做,我们就能毫无阻力、毫不费力地取得进步,突破性进展就仿佛在一夜之间降临。

  1.关注最低可行性进步。

  在硅谷流行着“完成比完美更重要”的理念。这并不是让大家去制造垃圾。其中的思想,在我看来就是不要在不重要的事情上虚掷光阴,而是要把事情做成。在企业界,这种想法被表述为创造一种“最低可行性产品”。它指的是:“对目标客户有用且有价值的尽可能简单的产品是什么?”

  同样,我们也可以采取“最低可行性进步”的方法。问问自己:“对于我们努力要完成的重要任务,有用且有价值的最小进步是什么?”

  应对一个重要目标或一个最后期限,有两种截然对立的方法。一种是早动手,小步前进;另一种是晚动手,一日千里。“晚而大”意味着要在最后一刻完成全部,通宵加班,把它做完。“早而小”意味着以尽可能少的时间投入,尽可能早地开始。

  直观地看到自己正在朝着目标进步,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单位里,不要不屑于把这样的方法运用到你自己的重要目标上。

  相较于设定庞大的、高远的和不现实的目标,从小处着手,奖励进步,才能成就更多。

  心流,常规造就天才

  在人们所做的选择中,有40%是深度无意识的,我们并不在一般意义上思考它们。这其中,危险和机遇并存。机遇在于,我们可以发展新的才能,它们最终会成为本能;危险之处在于,我们可能会建立一些常规,它们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果缺乏充分的意识,我们会深陷于一些非精要的习惯之中——比如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查看电子邮件,每天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买个甜甜圈,或者浪费午餐时间在互联网上胡言乱语,而不是利用时间思考、反省、充电或与朋友及同事沟通联络。因此,我们该如何摒弃那些让人受困于非精要习惯的例行事务,代之以让重要事务执行起来毫不费力的常规性活动呢?

  几乎所有人都有自己想要改变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少吃些垃圾食品,少浪费些光阴,还是少一些烦恼。但当我们努力做的时候,就会发现哪怕是改变一个最最简单、最最微小的习惯,都困难得如此令人惊讶、令人不安。仿佛有一种引力无情地把我们拉回到炸薯条暖洋洋的怀抱中,那个有着傻瓜猫图片的网站上,或者对自己无力把控的事情不断升级的担忧里。怎么才能摆脱这些习惯的巨大牵引力?

  每一个习惯都是由刺激、常规和激励组成。这个刺激就是一个触发器,指示你的大脑进入一种自动模式,以及选择要使用的习惯。然后就是常规活动,即行为本身,它可以是身体的,精神的,或者情绪的活动。最后是激励,它将帮助你的大脑弄清这个习惯是否值得记住。久而久之,这个循环——刺激、常规和激励,将会因为刺激和激励神经性地相互交织而变得更加无意识。

  这就意味着,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常规,你并不需要真的去改变行为。你需要找到引发非精要活动和行为的刺激事件,并设法让这个刺激事件与确属精要的事情相关联。比如,如果下班回家路上的那家面包店是导致你买甜甜圈的触发器,下一次路过时,你就要让它提醒你去街对面的熟食店买一份沙拉。或者,如果闹钟一响你就会去查看电子邮件,那么就用它来刺激你起床读书。刚开始时,要抵制进面包店或查看邮箱的诱惑的确是困难的。但是,你每次执行新的行为,每次拿起沙拉,都在强化大脑中这种刺激与新行为之间的关联。很快,你将会下意识地、自动地执行新的常规。

  让攻克一天中最困难的任务成为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情。把精力集中到最难的事情上去。

  事情的难易取决于努力与否,你若刻苦,它便容易;你若闲散,它便困难。

  阅读的最大成本。

  读者在选购图书的时候,往往把成本支出的焦点放在书价上,其实不然。时间才是读者付出的最大阅读成本。阅读的时间成本=选择花费的时间+阅读花费的时间+误读浪费的时间。

  《精要主义》读后感(十):《精要主义》之“Priority”还是“Priorities?

  周末在家闲来无事,开始泛读《精要主义》这本书。上周六听了波波杨老师的轻松读书分享,大概对这本书有所了解,但并没有感觉是多么值得一看的好书。但是,打开电子书读到书中对“Priority”这个词的分析时,忽然就觉得这本书,确实值得大家来读一读了。

  书中介绍“priority”第一或优先这个单词,最早于15世纪被发明出来,之后的5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是以单数名词形式存在着,但是由于人类的贪婪,在20世纪为其创造了复数名词“priorities”。这个复数名词的出现,反映出人类从那时起,就不能随自己的心去设计人生,而是受别人——老板、同事、客户、甚至是家庭的驱使,设计出了“priorities”的人生目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