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乡关何处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乡关何处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8: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乡关何处的读后感10篇

  《乡关何处》读后感(一):《乡关何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尘世间的际遇,不过是一碗酒、一支烟、一段故事暖心间。僻壤之地,世俗叨扰的少些,虽逃不开人情冷暖,却能养育性情真人。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仅一个“真性情”,不知能驱散多少鬼魅魍魉?

  土家、利川,好山好水好人家。那些还不曾散乱在时光中的,是乡土文化的根基,是时代变迁、山水轮回都不曾散佚的质朴,是人与人世代相传的信任,是轻商重耕尊士的文化传承,是被如今将要遗忘的道义人心。

  真正懂得悲悯的人,是慈悲众生。穿梭于疾苦人间、薄凉寡淡,如同温酒一壶,与曲中人和、与曲中人饮尽。冷眼旁观,恩怨分明,慈悲度人,无情度几。纵使世事无常,却也何妨?故乡坟茔,裹覆埋葬所有的年少轻狂。终究,一切皆尘土飞扬。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乡关何处》读后感(二):永不停歇

  《乡关何处》读后感(三):随便写的不知道叫啥

  《乡关何处》读后感(四):人生何处

  很早就听说了《乡关何处》,因为一些事情,总是没能读到,后来,渐渐地就把它忘了。这次在图书馆偶然翻到这本书,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于是,慌忙将它从一堆书里面抽了出来。

  《乡关何处》读后感(六):利刃不婉转,刺蜂不踟蹰

  向来读书不愿过多探究作者的身世、背景与境况,甚至于写作幕帘之后的种种缘由及意图,只因觉得,那是独属于他们个体的唯一而不可亵渎的血肉魂灵。

  不仅如此,还因为,作为一介匆匆擦肩的读者,即便是翻阅了史料无数,掌握了可观、可靠的引证脉络,绘起人物素描来栩栩如生更近乎以假乱真,也大抵是无法当真与作者本体合二为一,从而跳出同频率的脉动的。

  ··· ···

  故而还是单纯一点,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地做拜读者为好。

  以最原始的冲动去体味埋伏于字里行间的个中情绪,拿纯粹的内在去碰撞抛撒于遣词造句的热血悲悯,不暗自揣测,不望文生义,仅仅是成为那一千分之一的哈姆雷特。

  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或许比不上刨根问底、充分论证来得确凿、透彻,但到底是直白的、坦诚的。

  那就好似不暗音韵的门外汉听曲儿,虽讲不出确切的写词谱曲之高深所在,也道不清详尽的编曲制作之精妙出处,却还是无法抹去被打动的那一刻最直白的感同身受。

  也便是:未尽完整,却最真实。

  这在我看来,方才是“阅读”最为重要而宝贵的真谛。

  ··· ···

  此间,有一种酣畅的快意交杂着难言的悲怆之感油然漫上心头,继而向上侵浸了力竭声嘶喑哑的嘴,覆盖住目睹现实疮痍的眼,最终完整地没过头颅,兀自沉入黑暗无光的洞深海底。

  不再有一丝的动静,或者声响。

  ··· ···

  与此同时,他的笔触还有些许反骨——在所谓的和谐社会常被这样那样的主义人士称之为“消极”——像野蜂,尾刺杀敌,杀敌而自损,却是那么地决绝,决绝而不踟蹰。

  ··· ···

  那些好似用尽了气力书写下的文字,重如铅块,压在心头,像要摁出血来。

  比如,他写自己的母亲:

  “我突然发现母亲已经衰老了,她一生的坚强无畏似乎荡然无存,竟至一下虚弱得像一个害怕孤独的孩子。”

  “只有我相信母亲真的去了,她的一生刚烈决绝,一生对我们的挚爱,在那个艰难勉强的时刻,她绝对会选择尊严而从容地赴死。她要用她的自沉来唤起我重新上路,来给我一个无牵无挂的未来。”

  ··· ···

  又比如,他写自己的外婆

  “外婆的到来实在恍若救星,她几乎没有享受到女儿的幸福,却无端地分担了太多的灾难和屈辱。”

  “那时粮食危机已经威胁到成年人的生命,外婆以她一生的灾年生存经验来对抗着人世间的无穷劫难。”

  “外婆哭着用身体包围我,结果左手无名指被误伤一棍,竟被打得骨折。她一直隐忍着也未医治,至死那个手指依旧还弯曲着。”

  “她有时会流泪,有时会叹气,当我说我一定要让您回老家时,我真切地感觉到她粗糙的手在我手中紧握且摇动了几下。”

  “可是好人却无好命,这几乎已经是这个世界的潜规则。这些好人来到这个世界,就是来承担磨难的;他们像一粒糖抛进大海,永远无法改变那深重的苦涩,也许只有经过的鱼才会知道那一丝稀有的甜蜜。”

  ··· ···

  再比如,他写友人“烈士王七婆”:

  “在一个真相至今尚未呈现,罪恶不被清算的时代,我从来不屑于泛泛高谈什么宽恕。快意恩仇向来是男人的正业,一个淡仇的人,难免也是一个寡恩的人。同样,一个没有罪感的社会,也必然将是一个没有耻感的社会。”

  “前几年,明显沧桑了的王七婆,赶去成都接他的儿子出狱。我和李亚伟等大群哥们,为他们父子劫后余生的重逢接风。他那还只有高中生年纪的儿子,已然沉默寡言如成人。他略显歉疚地为儿子夹菜,儿子陌生无言地不愿正视这种迟来的父爱。对此两代人都躲不过的囚徒命运,举座黯然。”

  “许多年前,他有名句曰——带刀的男人,不带表情,带着偏执与狂傲,向未来砍开通行的路。如今,几十年砍砍杀杀下来,他感叹的依旧是——路边有三朵野花,一朵是我,一朵是妻,一朵是女儿;我们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家……”

  “他一边行走江湖,一边在心底构思诗画,他终其一生似乎都想和谐地处置好自己。然而生活的荒谬,往往如其所说——当政权和我发生摩擦时,我选择了远离专政的心脏最大限度地绕道而行;在一个绝对生存的高度怀揣一颗圣洁的心,把自己绕进了雪域的牢房。”

  “如果我们这一代都自个悄然刨灰,无声地埋葬自己,我们的儿孙何以知道,我们曾经历怎样一个三刀六洞的时代啊……”

  ··· ···

  正如柴静为他做序的文章里描述的那般——

  “这样的写作,如同土家祖先的巫术,是要让死者复活,像是一次招魂。”

  但绝不是没有!

  《乡关何处》读后感(七):烟波江上使人愁

  烟波江上使人愁

  小时候的我喜欢当警察,原因就是喜欢警察身穿制服的威武,手握枪支的气势,在孩子的世界里他无所不能。长大了以后我喜欢那些智者,看惯了风云变幻,超脱的云淡风轻,即使再大的冲击挑战,用深邃的眼光读懂一切,在微微的笑容中已经化为渺小甚至虚无。小时候的我渴望长大,希望走出大山离开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如今在城市里蜗居下来的我,经常在挂完给父母的电话之后,南望着遥远的故乡,回忆着儿时的美好,慰藉我在城市里的伤痛。

  从农村到城市,从学校到社会,这条万千学子走过的路中也有我的印记,读的书越来越多,见过的人越来越多,想的事情越来越多,于是在一定的年纪之后,突然想总结一下,或者是有些迷失,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开始考虑所谓的意义,即“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用”,这种考虑不外乎当前下的权衡以及着眼未来的打算,想的脑袋疼了,也就不想了,但是想一想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做事情慢慢有思路了,不会那么幼稚天真了。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一点点的习惯,经常喜欢在特定的阶段停一停,想一想。就像时常拿起一本书,或者寻找想要的知识,或者寻求熟悉的观点,或者纯粹就是为了自己的时光消磨。

  离开家以后,慢慢知道了家的的好处;自己成为父母以后,更能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了。于是经常会想家,想起家里的老父亲母亲,然后会给他们打打电话;想起以前曾经的小事情,脑袋里过电影般晃过的小伙伴们的身影;想起父老乡亲和那片曾经养育我长大的土地。工作累了,生活累了,都会把乡愁那杯酒拿出来慢慢品尝,以调解我内心的压力和苦楚,然后待酒醒之后再度前行。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016/5/9

  《乡关何处》读后感(八):再来一锤又何妨

  并不全是。实际上,我们在追求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有一个广为认可的答案,三个字——真善美。初三时的教导主任说的那句话,我记忆犹新,真就是善,善就是美。同理,无真何有善,无真谈何美?冯唐《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中说,他在协和学会的十件事情之一就是不作假、不说假话,哪怕再难听的真话,也比假话强。正是因为很多悲剧所蕴含的真实性,才让我们体会并向往善,才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美。还有,我们说的“悲壮美”、“凄婉美”,这些美,正是由于“真”才得以“美”。

  《乡关何处》读后感(九):杂感遗记

  故乡不是一个方位,更多的是经过了多年以后,你是否仍然记得它的一切。无论生活富贵,还是贫窘,你是否能抽出一些时间,想一想故乡、故人和故事。

  迁客凝伫,乡关何处?

  :柴静的序写得真好。

  何日何故阻归程?

  《乡关何处》读后感(十):乡关未见,何处江湖?

  “不知原谅什么,诚觉世事尽可原谅。”木心说。

  乡关未见,何处江湖?

  乡关随着世事变迁再寻觅不得,江湖也不再是那个江湖。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