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拉丁文帝国》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1 21:1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精选10篇

  《拉丁文帝国》是一本由[法] 瓦克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2016-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一):语言秩序的固化与精英教育的迷思

  世界上有很多种语言,其纷繁变化超乎人们想象。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种语言无声无息地消失。像拉丁文这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地位特殊的语种,它为何在如今成了一种渐趋没落的“死语言”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知其果,究其因。法国文化学者弗朗索瓦•瓦克认为,追溯拉丁文在西方文化中的踪迹,首先要从学校着手。根据他的考察,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洲的学校和拉丁文一直紧密相关。拉丁文是小学基础课程,以主人姿态垄断中学教学用语,在大学里坐享稳固学术地位,因此瓦克将学校称为“拉丁文的摇篮”。不过,即便是在拉丁文一枝独秀时间段,它的权威始终遭遇质疑。国家母语和当地方言更加明白晓畅,但却长期不能被教育系统接纳使用,为何如此?花费大量精力学习复杂繁琐的拉丁文语法,实际上却没有几个人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的精髓,有何意义?过度重视拉丁文,因而蔑视本国语的态度,是否可取

  这一连串问题是瓦克在《拉丁文帝国》里开篇即摆在读者面前的思考。他无意于把这本书写成百科全书式、面面俱到的语言学作品,而是着力探寻造成拉丁文当代命运原因。但凡读者稍具心思,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并非拉丁文独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民族的文化演进都与其他文化犬牙交错,呈现为交流与融合的错综复杂的过程。

  拉丁文原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区方言,它是怎样变成“欧洲符号”的呢?拉丁文的地位有着人为抬高的迹象,它起初是罗马帝国征服与同化的结果。最初的情形可能类似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普鲁士强迫战败割让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改教德语,或许不一定是暴力方式,就像中国历史上扬鞭中原的少数民族往往被汉族文化悄然同化。语言的更弦易张好比一把钥匙,封锁了一个文化体系传播渠道,而让另一种文化思想徐徐浸透。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拉丁文的地位不降反升,则有赖于基督教的认可和传播。瓦克将教会称为“拉丁文的堡垒”。拉丁文直到今天依然是梵蒂冈的官方语言,是天主教会执行弥撒圣祭和施行圣事的礼仪语言。

  《创世纪》讲述了巴别塔的故事:“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融合一体化、超越自然发展人类社会形态而构建的群体意义上的身份认同,并将这种认同稳固下来形成全面更具凝聚力约束力的象征意义体系,这些活动必然需要一种统一的明确的语言意识仪式促使一个群体记住能够强化他们身份的知识重复仪式实际上就是传承相关知识的过程。对于基督教而言,拉丁文的难以掌握、无法亲近,恰是它的优点。相比不断变化的活语言,凝滞固结的死语言更适合担当礼仪用语。它是古老的、传统的、崇高的,神圣信仰可以借助这个媒介得到体现

  我们还要面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不同需求。文化并不仅具备凝聚力,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分层与分裂的效果。拉丁文教育成了精英现象,凡是有分量的学术著作,都默认必须以拉丁文的形式发表。但这其实也是人为设置的障碍,它将高等教育限定为上层社会权力,各人按照自己的社会地位接受各自的教育。它长期将女性隔离于拉丁文教育之外,并以拉丁文处方制造医生病人之间的隔断。学习拉丁文更能促进智力逻辑抽象思维的发展?这个说法无法得到科学证明,它引发的学龄儿童的厌学情绪反而是显而易见的。瓦克陈列的这些弊端展示出人文主义者对文化专制批判。对文化的反思在一个更广阔层面上成形,这种反思通过拉丁文这个主题而变得发人深省

  瓦克提醒,20世纪60、70年代是一个重大的顿挫标记。这个时间点正是西方新旧文化交替纷争时期作为政治标识和权力表达的拉丁文正在消亡,而作为文化传承、保留和研究时代的拉丁文仍有其用途。继承了它的遗产并加以改进的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蓬蓬勃勃地活着,国际文化和语言的变化更加开放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二):如何优雅的显出自己的傲慢

  最近几天小孩生病,一直没有时间书评,但是读书还是照读,心中的草稿也打好,就等上班以后能抽空数落数落。

  《拉丁文帝国》这本书是法国人写的,一谈到法国人大多数人会先想到浪漫,其实历史上法国在文化史上比较著名的确实傲慢,比如看不起英语什么的,这个也是法语浪漫的滥觞一个开端,其实我不觉得法语有什么浪漫的,真正提的上桌面的其实是它作为拉丁语系一脉继承的语法和格。

  这本书的作者承袭了法国作家一贯的“”优点“”——Superbia,翻译过来就是“傲慢”,作者从历史到文化,再到教育,再到语言,各个方面都表达出对拉丁语辉煌的崇敬和作为“死语言”的现状惋惜。其中有法国文人特有的引经据典和咬文嚼字的优越感。如果你以前没有接触文艺批评类的法国文学,这本书能给你一个正确的“偏见”——原来法国人是这么用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作者首先介绍了拉丁语的使用历史,然后用大半本章节介绍了拉丁文在法国的历史,冲初兴到盛行再到辉煌再到衰落最后再到“死语言”,期间也夹杂了拉丁语在其他欧洲国家,包括美国的发展流行历程。作者在叙述拉丁文的影响时,通过各种名校名人对拉丁文的见解来叙述自己对拉丁文没落的无限惋惜。

  作为一本科读物,你不能指望他提供给你更多的关于拉丁文的专业知识,但是里面“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东西却值得一位有志学习拉丁文的朋友珍视,比如古代拉丁文的教育方法,历史名人对拉丁文教学的见解,以及拉丁文对历史、文化的贡献等等。总体来《拉丁文帝国》作为开胃小菜足够让初识拉丁文的朋友继续有信心深入的学习下去,如果你正在学习这门语言,这本书会扩展你的知识面,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三):现实的巴别塔,缺少的不是“世界语”

  “拉丁文勾勒出无知者的巴别塔和学者的一元化社会之间的分野。”欧洲文化史专家弗朗索瓦·瓦克此言,足以窥见拉丁文自带的优越感。一种死语言,在失去了其主宰地位数百年后依然占据人们视野,当然不只基于实用性,《拉丁文帝国》一书由此而来。

  瓦克由拉丁文盛衰史展开,拥趸也好,争议也罢,拉丁文的独特魅力确定无疑。拉丁文并不适合用作通行语言,除了读音的不统一,对它的毁誉多半集中在其文法的复杂性上:聪明学生认为,学习拉丁文是智力的挑战乐趣成就感而来;天资平平的大多数人却深受其苦,学习多年仍一知半解,甚或在离开学校后彻底遗忘

  待欧洲各国的教育改革呼声甚嚣尘上,拉丁文的意义发生微妙变化。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拉丁文、能否学以致用,光是“学过”拉丁文,就如同一层镀金的履历,能将不同阶层区分开来。而作为一种只有少数人能理解的语言,拉丁文也用以书写仅供有识之士阅读的著作。岂料,居高临下排除“无知群众”的用意,成为某些人装模作样工具:记诵常用词典以免在社交圈出洋相;胡乱涂抹几个拉丁词,赤脚医生显得很专业;用模棱两可蹩脚拉丁语定契约,骗取无知者信任……“在关系平等环境中,只要恰如其分地运用拉丁文,就可作为强制他人的手段”。这些,难道不是人为制造的巴别塔吗?

  或许站在旁观者角度,很容易洞悉个中真相——倘在现代,我们必会借助一些资源去甄别判断,不会轻易虚张声势者蒙蔽。可是,人造的巴别塔却并未在我们的世界消失,阶级的偏见、对虚名追逐,对新概念的盲从,自以为是的我们甚至也会有“学过拉丁文”式的沾沾自喜,怎知没有落入历史的窠臼?

  瓦克提到,历史上屡次有人想用拉丁文解决全人类的沟通问题,抑或发明一种基于拉丁文的改良版“世界语”。各国各行其是,就像旧时说着地方特色、互不相通拉丁语的人一样,终究无法实现设计初衷,反倒是英语,仅就实用性论,堪称当代拉丁文了。然而,现实的巴别塔需要的不单是易学、易用的统一世界语,理解语言只是最表层的诉求,其次是文化和人性。当被阻隔的人们忘记了修建通天塔的共同目标,语言只是他们的托词,随之凋零的,正是今日我们应当重拾的不为语言所附庸的希望、爱和勇气

  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从集中营获释,在语言不通的地区,用拉丁文向神父问路,“荒谬杂乱无章”。美国作家唐纳·塔特的《校园秘史》中却有这样一个桥段主人公欲加入古典学院派小团体,无果,在某次插话解答希腊文语法难题后,被诚心接纳。巴别塔不是他乡,我们会逾越,因为更好的语言在我们心中。

  ——丙申年读弗朗索瓦·瓦克《拉丁文帝国》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四):书中的小错误

  没有对照原文仔细看译文,只是随手记下碰到的一些小错。

  第13页:Tacites,当作“塔西陀”。又见43页。

  第18页:France,当作“法朗士”。

  第29/31页:《耕作的艺术》,当作“农事诗”。又见43页。

  33页:Gousaz,当写作Crousaz。

  35页:le gerontif没有译对。

  39页:小标题译错。“实习的共同体”,不通。“较少轶事”,生硬

  60页:哲罗姆,译成拉罗姆,不知为何。

  68页:母音、子音,大陆说的是元音辅音。

  77页:“要求还是很严苛”,译反了。“反与障碍”,不通。

  78页:Quimper,不是Cuimper。“拉丁语文盲”,双关语Palatins没译出。

  94页:“特殊法律规定”,应该是特许。

  107页:John,误写成Jhon。

  134页:illa误作ilia。

  142页:有漏译。

  167页:Thien-chotang,怀疑就是天主堂(而非天浊塘)。

  185页:新小说的Butor,误写成Buter。

  212页:拉丁文有拼错的字。

  235页:mystification译成骗局,恐误。

  267页:nihil写成nibil。

  275页:Sorel的名字写成Et Sorel。

  340页:Valla的名字居然写成Pour Valla。

  总之,译文能看懂,但不能深究。

  《拉丁文帝国》读后感(五):拉丁文的衰落

  曾经欧洲存在1500多年的拉丁语,据悉只有梵蒂冈使用。它曾影响着西方的文化、学术、印刷等将近2000多年,但在现代世界几乎消失,到底是什么使这样悠久的语言衰落,《拉丁文帝国》将恢复一个古老的语言王国,重现拉丁文的兴衰。

  作者法国作家弗朗索瓦•瓦克,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主任,专注于欧洲文化。可能因为作者本身为法国人,所以以法国为例,描述着拉丁文的兴衰,本书主要讲述着一种占据欧洲悠久的拉丁语言逐渐消失。从内容上,笔者从拉丁文的表达、含义成就等多个方面陈述了拉丁文千年来重要的地位,以及它慢慢地衰落。从方式上,文中采用举例论证,插入大量的素材来证明不同层面的拉丁文。

  拉丁语,原为意大利中部拉提姆地方的方言,因为罗马的扩张、基督教的影响,流传至整个欧洲。拉丁文成为天主教会的礼仪语言,而教会也成为了拉丁文的堡垒,就算这样,也没有挽救拉丁文的命运。书中第二章描述了拉丁语的尴尬,16世纪上半叶,宗教改革家发动了对古老语言拉丁文的抨击,伊拉斯谟呼吁将《圣经》翻译成当地方言;为了稳固神职人员依然效忠罗马,1800年召开的外省教务会议上,还是支持传统和拉丁文,天特会议着重神职人员的拉丁教育,但却事与愿违,在法国,神职人员的拉丁文程度在17世纪初特别差。如戈龙堂区有位助理司铎拉丁文读得很糟,甚至也完全不懂自己在诵念什么。教会本应该是拉丁文历史长流的福地,然而它却成为拉丁语消失的原因之一。

  除了宗教,使得拉丁语消失还有很多原因。古老的拉丁文一直是外交必不可少的语言,普鲁士贵族偏爱法文,但也不得不在教育训练中保留拉丁文。然而这一切也将改变,如,1840年,马扎尔语取代了拉丁文成为匈牙利的国会语言、当局交流语,在与克罗埃西亚发表演说时要求对方必须说马扎尔语,否则视同无效。本国语言逐渐取代了拉丁文的地位,古老的语言逐渐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18世纪的欧洲,拉丁文与拉丁文教育成了一种精英现象,也造成了社会地位的等级之分,西班牙改革家认为,拉丁文对大多数的人民而言是危险的,它给了人们达不到的职业又不切实际的憧憬,最终会造成民族的衰弱,国家经济的困窘。1747年,斐迪南六世正式控制了拉丁文学校的数量,拉丁文教育也被限制;在印刷方面,因为单一的拉丁文著作再也满足不了资本主义需要的利润,使得更多潜在的语言加入进来,冲击拉丁语。

  拉丁文的消失,最根本的原因应该还是罗马帝国的消亡,以及对世界逐渐不具任何意义了。可是我们还是在挽留这古老的语言,因为它代表着一段非常悠久的历史,同时也纪念着一种语言的魔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