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了不起的杰作》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了不起的杰作》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4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了不起的杰作》的读后感10篇

  《了不起杰作》是一本由[加]阿什莉·斯拜尔(Ashley Spires)著作,重庆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一):“你”,值得最美的微笑——《了不起的杰作》

  个人喜好工作原因关系,我读过许多绘本。绘本总能在给人以美的享受之余,一并赠予人们积极阳光能量。从主题上来看,市面上的绘本或是教会孩子养成良好习惯,不断进步;或是温情引导孩子对待他人宽容友好,懂得感恩分享;亦或是鼓舞孩子独立坚强自信勇敢,追寻更卓越自己。很少有一本绘本能像《了不起的杰作》这样,用简单流畅笔触幽默画风,告诉孩子——在追梦的路上,无需过分焦躁

  你可以失败。每个顶了不起的主意,变成现实曾经历过许多次失败和调整小女孩敲敲又打打,量来又量去,锯开再粘上,装好又弄直,尝试了各种不同办法,做了满地的作品,但是,没有一个是她想要的,挫败感简直快让她窒息了。她生气,她狂吼,她爆发了。你看,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人都会面临许多失败,失败并不可怕,你当然也不例外

  你可以选择。“这个我一点儿都做不好。我不干了。”看着她耷拉着脑袋的懊丧样儿,继续停留原地只怕也想不出好点子了,助手小狗爬起来叼来遛狗绳,建议她出去散散步。孩子,你不要忙着焦虑,是放弃还是卷土重来,你可以冷静下来后再自己选择。不要盲目给自己太大压力,更不要急着否定自己。当你像小女孩一样愤怒转为微笑时,你会发现脑子里的东西全都不一样了。

  你可以让别人知道你有不足十全十美只有高高在上的神,而不是我们身边的人。每个人毫无疑问都有缺点,不用懊恼他人知道你的短处。之前的每一件作品在小女孩看来都有缺陷,她却并没有一股脑扔进垃圾堆,或者藏得紧紧地当做它们从不存在。她把这些“错误”陈列在了人来人往大街上,并且还能仔细地再三审视这些失败,再从失败中发现那些相当不错地方,最后用到那件了不起的作品上。换个视角改变用途,这些“错误”甚至能有益于他人,成为了不起的宝贝

  绘本最后附有一则“精彩导读”的小册子,内有一段对作者阿什莉▪斯拜尔的采访,从中可以大略领会她创作这本书时的一些念头。作者没有给小女孩和她的狗狗名字,她要将这本《了不起的杰作》献给世界上所有的小小完美主义者

  凤凰不因其生来华美而超群,却因其火中涅槃而卓越。因此,不要因一两次失败而皱眉沮丧,不要因暂时落后于他人而暴躁狂怒,不要因遇到挫折而急着否定自己,轻易放弃。更不要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开始尝试。有余地犯错的你,无需过分焦躁。给自己一个微笑,因为你比别人多了一次审视错误,完善自己的机会。在这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早已没有了最最了不起的杰作,只有——了不起的你自己。

  (如有转载经授权后方可,请豆邮联系笔者)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二):为梦想友情坚守—读《了不起的杰作》

  y:洁yuanyuan

  每个人的成长中都有梦想,或大或小;同样,每个人的成长中也都有友情,或多或少。梦想和友情就像生活中的两味调料,让生活多了许多的色彩味道。而这次,我们在《了不起的杰作》中再次体会到这两种纯净的色彩和味道。

  封面上一个身穿红色外套的小女孩左手拿着一卷纸,右手拉着一个小车子,车子里有好多铁质零件,前面一只呆萌可爱的小狗撒腿狂跑,这一人一狗是什么关系呢?他们这是要去干什么呢?带着些许的好奇,我和大皓很快走进了故事

  故事一开始就解答了我们的第一个疑问,原来这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和她世界上最好的朋友。一说起朋友,我想很多人都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女孩和小狗也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一起赛跑、一起吃东西、一起去探险、一起休息

  有朋友的生活是美好的,而女孩又为生活加了一剂好味道,因为她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东西。两个好朋友开始设计图纸、收集材料、反复的实验。这个过程有挫折,有无奈,有伤心,有难过,但为了梦想,又始终有最好朋友的陪伴,所有的痛苦都像加了糖的蜂蜜甘甜可口。最后,我们看到了小女孩的心中“了不起”的杰作,原来是一辆专为好友小狗打造的兜风车。看到这里,心里瞬间被满满的友情充满,这不仅仅是一件了不起的杰作,更是一件刻满友情、凝聚着浓浓爱意的作品。

  整个故事的画面干净细腻,很多小细节描写把女孩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其实这就是一个怀揣梦想的普通女孩,她的努力、她的坚持,都让人肃然起敬;而她的小脾气同样让人想要给她一个暖暖的拥抱

  借着这个话题,我问大皓在幼儿园有哪些好朋友,都在一起玩什么啊?打仗游戏可能男孩的的最爱吧,一说起这个,大皓兴致勃勃。我突然想起,有次大皓对我说:妈妈,褚童鞋流鼻血啦,他没叫老师,是我拿纸给他堵住了鼻子诸如此类的和好朋友一起的小故事很多很多。我想,只有真正的朋友才会去观察对方关心对方吧。

  其实这个小小的故事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但我们最感动于这份梦想与友情,而其他的美好元素则有待你去发现!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三):了不起的杰作,了不起的到底是什么?

  一个女孩,一只狗,一个想法,一个行为成就一个故事

  简简单单的故事,但每次翻开却有不同感受。我想这就是《了不起的杰作》这本绘本给我最大的感受吧。

  最初是被书名吸引,《了不起的杰作》啊,到底有多了不起呢?

  翻开绘本,一个普通的小女孩,过着最普通的生活,但某一天,她想要做一件最了不起的东西,这个了不起的东西在她的脑子里,想要将其形象具体,却是要用行动来展现的。故事的进展自然是小女孩开始动手了。但是既然是了不起的东西,能这么容易做成吗?小女孩反复琢磨,一直达不到她理想状态

  故事到此,更让我好奇了。小女孩到底想要做什么东西?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用的呢?小女孩理想中东西的模板又是什么呢?可是我们都不是小女孩,无法真正明白脑海中那个最了不起的东西。

  而此时小女孩的耐心也告罄了。她看着自己的作品没有一丝满意,只有满满的嫌弃。此时她能想到的只是放弃。这时她的助手小狗登场了,它带着无比烦躁的小女孩去散步。小女孩虽然不觉得散步有用,但她还是去了。一路走来,烦躁慢慢远离,再看到自己的作品时,竟然也看到了自己作品中的可取之处。

  一段无形的心理治疗慢慢在我脑中呈现。从不满意的发泄,散步中慢慢放松,到再次面对自己作品的客观评价。作者没有过多的笔墨,却将人的整个心理过程展现出来,这让我想起人本主义的基本思想相信人都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有很大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小女孩是一个孩子,遇到挫折,会生气,会发泄,会想到放弃,这是很正常反应。但是她真的会放弃吗?

  我注意到作者在这里特别画出了路人们看到小女孩作品的反应。

  “这东西,遇到熊的时候用来防身,再好不过了。”

  “有了这个,就不会再漏水了。”

  两句话的内容,肯定了小女孩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作者没有特别指出小女孩有没有听到路人的赞赏和肯定。因为整个故事中小女孩是在自愈。她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有可取之处后,就开始了新一轮的敲敲打打。这一次我们终于看到了小女孩心中了不起的作品。

  如果有人问我,看到小女孩的完成品是什么感受。我会回答,有种失望感觉。因为那真的是了不起的作品吗?

  合上绘本,我反复体会“了不起”这三个字。到底什么是了不起呢?

  或许了不起的是小女孩的善良,因为她有着一颗为狗狗着想的心。

  或许了不起的是小女孩的想法,那是一种创新,并为之付出的心。

  或许了不起的是小女孩的坚持,面对挫折,她纠结但依然不放弃。

  仔细想来,了不起的或许重来都不是某样东西,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坚持自己想法,并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吧!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四):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多一点单纯勇气

  每一个人在小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想象了一个东西,但不同的是,我们的父母通常不太让我们去做。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助理,他帮助这个小姑娘,在遇到很多的困难的时候,继续努力前进,不懈的去努力。她做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连她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直到这本书的最后才发现小姑娘想做的就是一个能够带小狗狗一起去兜风的滑板车。 一直兜兜转转,跟着小姑娘故事一起往后翻,仿佛随着她的一次次失败都着急起来。

  我们每个人也会有很多失败的经历,但从不同的角度去重新思考,不断的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是一个小朋友不断成长的过程。成长的意义不仅仅是身高体重增加,更重要的是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往前走的勇气。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每一个失败的东西也都会有不同的功用。故事中每一个失败的小物件,在不同人看来都是能用得上的宝贝。没有什么真正的失败,只是不同而已。

  这个故事看起来是鼓励小朋友的,但也是一个让我们重新回顾和思考的故事。对于孩子来讲,鼓励每一个孩子从小区尝试,特别是失败后的再接再厉非常重要。而即使是失败,也可能会找到不同的功用,成为别人的宝贝。而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讲,我们长大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勇气和创意早就没有了,每当我们想做什么的时候发现太过麻烦一定会直接放弃,我们着急成功和成名,早就没有了创造和思考的耐心。而自己动手做做东西的心思,早就被淘宝所占据,花时间精力不如自己买一个来的痛快。可是当我们有小孩子的时候,开始为他们做点什么小东西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是有多么渣。

  这本小小的绘本其实也是在提醒我们所有为人父母的成年人,不要遏制孩子的想象力,鼓励孩子的每一个创造发明,即使失败也只是不同,并不是没用。也要同时也是让也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当我们想要放弃,觉得任何事情非常难的时候,坚持一下,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单纯的勇气。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五):每个孩子都是我们“了不起的杰作”

  周六下午陪孩子一起读了这本可爱又富有意义的绘本——《了不起的杰作》。

  本书讲述了一个小女孩和她的狗狗为了完成一件完美的作品而经历了各种困难、挫折,直到最终克服并且完成的故事。

  整本绘本中,小女孩和她的狗狗一直是绝对的主角,背景只是简单的线条,大致交待了下故事所处的场景,这倒很好的突出了主题。

  我想首先这是一个关于爱和友谊的故事,如果不是因为小女孩对她的狗狗满满的爱,她又如何会想到“一个特别棒的主意”,要完成那件“了不起的杰作”。

  而爱是相互的,所以我们也看到了狗狗对小女孩从始至终的陪伴。

  在阅读的过程中,9岁的女儿不时羡慕的说,“要是我也有只狗狗就好了~”

  我常常觉得女儿很可怜,虽然她的童年生活与我的童年相比,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书也可以买很多很多,但是她没有经历过去海边翻螃蟹、到山里捡落叶、从土里刨出地瓜等等的乐趣,她经历的是没完没了的课外兴趣班,就连小狗都不能养一只。

  有时候我都会很困惑,关于成长,我们现在对孩子所做的究竟是否真的有益。

  当然,这也是一个关于坚韧和勇气的故事,让孩子在阅读过程中认识到面对失败需要勇气,更加需要解决问题的坚持。

  我的女儿像很多孩子一样,只喜欢赢而接受不了输,所以常常一件事情没有达到她的预期的时候,她就会放弃而且彻底破坏

  就像她画画的时候,稍有一笔没画好,她就会赌气的用橡皮狠狠去擦,直到把纸擦破。学习复原魔方的时候,也会因为魔方块转不过来而甩手去做其它的事。

  放弃很简单,坚持很难,所以小孩子很容易选择向简单的方向去走。而父母在这时候就要学会引导,其实就像书中的那只小狗一样,不仅要陪伴她,还要在她因失败而气馁的时候,告诉她再坚持一下,或者换换另一种方法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

  美国《书单》杂志将这本绘本推荐为“学前班至二年级孩子们阅读”。但我感觉这本书适合所有人来阅读,毕竟成人的世界里也有那些面对困难和挑战就选择退步不前的人。

  此绘本通过简单的图画轻松的阐释了何谓坚韧和勇气以及友谊,虽然并不是每一个好的选择都能有好的结果,但这不可以成为我们选择放弃的借口

  让女儿能在阅读之后,明白不要因为一时不顺就轻易放弃,这就是这本绘本带来的最好的事。

  看完整本书,女儿跟我说,她也要做一件了不起的杰作,用楼下路边被吹掉的树叶拼一幅画给我,因为她很爱很爱我。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六):每个人都有梦想

  ◎加拿大屡获大奖的童书作家阿什莉•斯拜尔广受欢迎的代表作品。

  ◎美国亚马逊儿童成长类五星畅销绘本。

  ◎美国《学校图书馆》、《书单》杂志强力推荐,《三联生活周刊》主笔陈赛撰写长文推荐。

  每个人都有梦想。对孩子来说,有时候,梦想可能只是做一件自己想要的东西,关乎最要好的小伙伴。故事里的小女孩就有这样一个梦想,可是一次次努力、一次次尝试之后,却是一次次失败。

  作者阿什莉•斯拜尔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一直热爱做手工的她深深明白这种“到头来发现做错了”的挫败感。在这本书里,她用机智、坦诚而有趣的方式描述了一种我们都深有体会的经历。故事最后,女孩终于做出了世界上“最了不起的杰作”。而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面对失败不怕重来,帮助孩子们重新思考、不断尝试,最终体会梦想实现的喜悦。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七):别浪费你的创造力,跟着这本绘本了解产品研发流程吧!

  在我上班的第三个年头,领导扔过来一个定好了题目的课题,申请人早已不知去向。捧着那薄薄的几页纸,我翻来覆去好几天睡不着:接还是不接?因为,我真的不知道,那云里雾里的题目说的是什么?我要做出来的是什么东西?要命的是最终还要上线应用!那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尽管在其他领域已经类似的应用,但是在整个产业经济领域还没有一个在应用。

  没有人告诉你,没有人能帮你,你只能在黑暗中摸索。好几天,我觉得自己胸中有一只鸟在扑腾,胃里有一块大石头在坠着……

  后来,后来的后来,又多次遇到这种新挑战。每一次,还是会有失眠,也还会有兴奋,但是,不都过来了吗?

  说说这本《了不起的杰作》。其实我已经忘记,当我第一次阅读这本《了不起的杰作》感觉了。唯一记得的是心中有着巨大的疑惑,快快的把它读完,想知道它那个“了不起的杰作”到底是什么。

  但是我每一次重新读它,都不能不折服,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小的事情,向我们描述了创意产生到实施的过程,让我们看到了这个过程所面临的乐趣和挑战。

  故事只有两个角色,小女孩和她的宠物——小狗。女孩爱骑滑板车,小狗旁边跟着跑。小女孩爱动手做东西,小狗在旁边破坏。突然有一天,小女孩想到了一个很棒的主意,她要做一件了不起的东西。故事开始发展了。

  她,画出了自己心目中想要的东西每个部分的样子,她对自己充满信心:她一直都在动手做各种各样的东西。

  她找来了各种废旧的物品,开始动手,测量,钉钉子,装了又拆,第一个作品出来了,可是根本算不上了不起,甚至连马马虎虎可以接受的水平都没达到。

  她又开始重新做第二个,第三个……方的圆的长的短的毛茸茸的,路过的人都很赞赏,可是她自己不满意不满意不满意,这不是她想要的那个了不起的东西。

  她非常的生气,非常生气的重新开始做,忙中出乱,终于使自己受伤。身体的疼痛,引发彻底怒气爆发,以及对自己的极低评价:“这个我一点都做不好,不干了。”她对自己彻底失望了。

  虽然路边的人都在赞美这些东西做得不错,但是别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一个“了不起的东西”是什么,也就没有办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更不可能替你决策,创业是孤独的!

  接手助手——小狗的建议,女孩去散步的时候,心情从沮丧慢慢的好转。

  当重新走向以前的作品时,她发现每一个作品里面都有一些好的可用的地方。她重新开始动手。终于做完的时候,这最后一个作品,其实也并不完美,颜色还能再好看,重量也比预想的重了一些,稍微有点向左。不过就这样子,也是很好的了。

  小女孩,用这个“了不起的杰作”——车斗,带着她的小狗,在马路上飞驰。

  故事讲完了,你有没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

  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友谊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一个关于坚韧的故事,有人说这一个关于劳逸结合的故事,但是我觉得,这个故事算得上一个简化版的“产品研发过程流程”:

  (1)创意:来自于“骑滑板车+做东西+小狗”。

  (2)计划:画图纸,设计各部分的部件。

  (3)实施:找各种废弃的物品,动手实施;当然,想是一回事,做出来又是另一回事儿,所以,你会发现,你头脑中设想的那个伟大产品,跟你现实中能做出来的,有很大的差距;接下来你会失败,你会觉得自己很失败,很不满意;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去透一口气或者转换一下思路,是个不错的办法;也许你会也许你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也许你会找到重新思考问题的角度,也许你会修改原先的设计。

  (4)结果:所有这一切努力都不能保证,一定会设计出一个伟大的了不起的产品,所以用户只好接受一个差强人意的现实版本。

  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个动手喜欢做各种小东西的人,雕塑、画画、刺绣、微电影,所以深深的了解最后出来的作品不如想象中好的那种感觉,这也是故事如此真实动人的原因。

  另外,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书的版权页上有这么一句话:“致世界上所有的小小完美主义者”。每个孩子在面对自己写出来的作文不如想象中好、做出来的手工不完美、画出来的画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水平的时候,都会有挫败感和对自己的能力的质疑和失望,他们常常会以为只有自己才这么笨,才这么不够好。

  有人问英国知名的童书图画书作家安东尼·布朗,每次完成作品时是什么样的感觉时,他回答说是有点失望和不满意。很奇怪吗?根本不是我们以为的兴奋和高兴。

  如果,连知名的作家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每一个人在做一些新的东西时会经历这样的结果,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惧怕的?Just do it!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了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那句“ 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这个故事完全再现了1%灵感和99%汗水的过程。为什么一个故事的影响力比名人的一句话的影响力,更大?(抱歉,徐徐风的文章里总是给人提出更多的问题)

  下面是不是该来一句:你还不快给孩子们读绘本读故事?哈哈。

  上面啰嗦了那么多感想,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

  如果未来是不确定的,如果未来的很多事物是现在不存在的,如果“未来是什么样的”需要每个人都去重新创造,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从现在开始,着手去做一件“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我们为什么不带着孩子,去做一件谁也没做过的“了不起的东西”?

  在孩子们开始做事情的时候,或者在孩子们做了什么事情不满意的时候,来读一下《了不起的杰作》。

  或者在不为什么的时候,Just read it!

  徐徐风 爱阅公益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八):更了不起的是创作杰作的过程

  《了不起的杰作》封面书名的杰作二字,你可以清楚地看到螺丝、起子、锤子等工具,可以想象,这些将是小女孩的创作工具,看小女孩手里拿着图纸,身后拉着一小车的废旧物品,她搞得创作明显跟小车里的杂物有关系,很难想象,一只旧靴子能创作出什么作品来。

  很喜欢这种透明的腰封设计,封底是一颗大树,大树底下是小女孩使用的各种工具,天空中,一只小鸟从大树里飞出,很有一种天高任鸟飞的感觉,意境自由宽阔,很有想象空间。可见这本书的魅力从外而内,开始吸引读者。

  这是一本亲子共读的佳作,书内附有精彩导读小册子,可供家长阅读,并理解这个故事,以及对孩子该怎样引导阅读。

  其实阅读童书,尤其对我而言,我觉得是跟孩子沟通的非常好的模式。孩子虽然不识字,但是通过画面和家长的讲解,其实在这过程里他已经开始理解这个故事,况且孩子对故事的兴趣还在反复,在反复阅读后更加深了孩子对故事内容的纵深理解,所以一般我不会先引导,而只是读给他听,等他开始发表意见,我试着跟他交流,我们都可以发现对方从故事里看不到的细节。

  这是一个发生在一个普通小女孩身上的故事,她的好朋友是一只小狗,好朋友是什么样的呢?在我和宝贝的阅读过程中,宝宝一直说,小狗什么也不会,算什么朋友,我说,是因为它不知道小女孩究竟要做什么,所以帮不上忙,但是它没有像之前那样小女孩做东西,它来破坏。这次它是非常耐心地陪在小女孩身旁,小女孩此刻就需要这样的助手。

  事实上随着孩子的疑问,我也在思考该怎么告诉孩子朋友是什么?但是,我很快就在故事里找到了最好的诠释,小女孩看着自己所做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那样,她很沮丧,很暴躁,她感觉自己做不出心底所想到的了不起的作品,她开始爆发了,她彻底觉得很失望,那感觉真是糟糕透了,可是她的小助手这个时候建议她去散步,开始她觉得很没必要,但慢慢地,她觉得心情好像有点变化,她不再像刚才那么生气。

  当她回头再看他的那些作品时,她已经可以看到每一个作品的优点,于是她重新开始,这次出乎预料的顺利她做出了自己想要的那样的了不起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可以带他的朋友小狗一起去兜风的小狗专座。这下小狗也可以尝试一下乘坐滑板车的感觉。原来她精心设计的作品就是为了小狗而做的。这真的可以充分表达小女孩对小狗的喜爱。

  关于小女孩这个作品,宝宝跟我产生了分歧,他认为小女孩不应该给小狗坐着滑板车座,因为小狗跑的很快,比滑板车还要快,小狗坐在滑板车旁,会让小狗不舒服。这是一次尝试,我这样解释道,因为小女孩想要跟小狗一起分享骑滑板车的快乐!对于小狗来说,这也是一次不一样的体验呢!宝宝表示认可。

  我觉得这个故事对于友谊的诠释真的非常直观,孩子理解起来很容易,而且这是坚持自己梦想的过程,朋友非常重要,自己的坚持也很重要,遇到挫折时情绪糟糕时,有朋友的安慰和陪伴,是非常难得的理解或力量,朋友是生命中非常重要的陪伴者。这是宝宝对于陪伴对象从家长开始扩展到朋友的一个有情感体验的故事。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九):当挫折来敲门

  第一眼看到《了不起的杰作》,我就在心里大叫,这是我的菜。未读绘本之前,就能感受到它风格凸出,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记。读完之后,我这么定义它——在个性和棱角之下,有一颗坚韧柔软的心。

  这是一本画功够棒,主题够清晰,对于重点把控极强的儿童绘本。

  学龄前到小学低年级这一阶段的孩童求知欲强,好奇心盛,文字识别能力弱,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还需要家长陪伴阅读,绘本的直观生动可以很好的吸引他们,但是若绘者把握不好,极易造成小读者的注意力被场景和细节分散,忽视绘本想表达的真正涵义。不知有多少家长遇到过这种情况,明明在讲书上小鸡和小鸭子的故事,结果孩子的眼睛一直盯着树叶上的一只小瓢虫,或是天上的一只小鸟,连贯的故事就这样被打乱了,故事表述无形中被弱化很多。这并不是说绘本画的细腻多彩或极度写实一定不好,但是一本重在讲故事而非自然科普的绘本,还是轻重有别才能讲好故事。

  《了不起的杰作》的绘者阿什利·斯拜尔手中的绘笔表达十分到位,在画面感和故事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这是一个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城市的特点是车水马龙、熙来攘往、建筑鳞次栉比,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如何才能让读者聚焦在女孩身上?绘者使用消去背景和弱化背景的技法结合,整本书既不显得空洞单调,又不显杂乱。没有背景的图画上,大幅色块交替使用,减少空旷感。其它背景则用点和面的表达方式搭配,最常见的是街边的建筑物,绘者用手绘线条来表现高楼、前庭、围墙,简约不简单,明明只是空白上的黑色线条,但是由于合理的构图和正确的透视,空间感随之而生。线稿的建筑物中有些小物,例如小花盆,小猫被涂以颜色,增添了趣味感,又不会喧宾夺主。

  书中人物除了小姑娘和她的尖角脸小狗之外,还有许多路人,人物面部特征大多相似,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漂亮,大大的眼白,深色的面庞,带有浓厚的阿什利个人风格。一开始,路人的表情是木纳和淡漠的,不明白也不在乎这个小姑娘在做什么;后来小姑娘做出了一大堆千奇百怪的物件儿,路人的表情松动了,开始围观,有了好奇。引起大家注意的小姑娘,此时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了,为“了不起的杰作”奋斗呢。

  阿什利是一个手工爱好者,我也是,小姑娘的经历我们体会过无数次。即使是成年人,看着那些有瑕疵的、或事和设计图有出入的、或事使用不便利的手工成品,都会难过失落,何况是小小孩童。阿什利将这本书献给小小的完美主义者,每个孩子小时候都是完美主义者吧?至少我家孩子就是,涂色涂到画框外,剪纸剪歪了,橡皮泥推不动,她都会有挫败感,内疚自己做的不够好,相应会产生畏难或者愤怒的情绪。这是身心尚未发育完全所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很正常,影响人体情绪和行为的脑前叶甚至要到二十五岁才能发育完全。家长们是不是都希望自家孩子和书中的小姑娘一样,不屈不挠,坚韧善良,挫折面前能够调整心情达成目标?首先我们自己得理解孩子渴望完美的心理,正视“完美主义”小小孩们愤怒的原因,适当引导他们调整心情——就像助手尖角脸小狗做的那样。

  孩子们看了这个绘本,也会懂得,挫折并不是独独敲开自己的门。每个人都会在不同时间被挫折敲响大门,面对挫折,痛哭愤怒无济于事,要么放弃目标,要么再次上路,又或者让理想和现实达成共识,走一条不那么了不起却独一无二的路。不管是哪种选择,重要的都不是结果,而是自己能够决定自己的选择。

  文/团团花哚 2016.01.10

  《了不起的杰作》读后感(十):致世上所有小小完美主义者

  完美主义,到底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缺陷?

  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一个人最好的学习体验来自于参与某种形式的设计、创造、发明或自我表达,尤其当他所创造的东西对于自己或者身边的人有某种特殊意义时。所以,当我第一眼看到《了不起的杰作》(The most magnificent thing)时,立刻就很喜欢。

  有一天,一个小姑娘有了个好主意。在她的狗狗助理的帮助下,她打算做一个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东西”出来。她做好了计划,准备了材料,开始动工了。

  但是,做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东西,原来比她想象的要难得多。她敲敲打打,修修补补,左量右量,但最后总是不对。她一次次重来,又一次次失败。终于,挫折化作怒气……就在她快放弃的关头,狗狗建议出去走走。

  当他们回来的时候,她在那些失败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新的视角,终于完成了她最后的杰作,也许不完美,却的的确确是“最了不起的东西”。

  这本书不是关于一个角色(小姑娘和她的狗狗连名字都没有),或者一个故事,而是一种体验——每一个孩子都曾经历过的,想将自己脑海中的一个想象变成现实。更难得的是,作者着墨更多的,不是关于创造的乐趣,而是其中的挫折感,以及失败的价值——除非你一次次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尝试,重新思考,重新检查问题,否则无法获得成功。这样的题材在儿童绘本中是很罕见的。

  我采访了绘本作者阿什莉·斯派尔,她是一位可爱迷人的年轻女画家,和她的狗狗住在加拿大一个海边小镇。她说自己从小就喜欢做东西——

  “我总是和我的猫坐在一起,做一些小雕塑、小手工、刺绣、画画、拍一些小动画电影之类。但是,我也深知‘做的不好’的那种挫折感,那种无法随心所欲、达到完美的感觉让我备受折磨,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为了把每一本书做好,我经常把自己弄的痛哭流涕、尖叫,恨不得把头发一根根拔出来。”

  “我从不把我的素描本给别人看,因为那是我最自由的地方,我可以自由的犯错,而我最好的想象都来自那里。”

  “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性,是我至今十分纠结的东西。这也是我画这个绘本的原因——提醒自己要对自己有耐心。”

  当她跟小朋友在一起画画的时候,发现他们也是一样的。所以,在绘本的开篇,她在一个小小的角落写上:“致世上所有完美主义的小人儿们”。

  斯坦福心理学家Carol Dweck曾经将“完美主义”划分为两种。第一种将完美视为一个静态的,绝对的目标/结果,对这些人而言,“完美主义”意味着对“混乱的恐惧”,对“自己不够好”的焦虑,“部分的失败与完全的失败一样糟糕”。就像玛丽·波平斯阿姨,试图在任何一个层面上维持完美。这种“完美主义”非常伤元气,尤其是当你的“完美”还不够好,或者你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做到最好。

  第二种则将完美视为一个动态的,可变化的过程,这种“完美主义”在工作和生活的每一个层面都为自己设立最高的标准。就像阿什利·斯派尔女士说的,“完美主义”对她而言是一种驱动力,它让她每一次提起笔时都想做的更好。如果没有这种近乎绝望的驱动,她恐怕会一直重复同样的东西。

  Carol Dweck是在她的僵固/成长式二维心智模式的框架内讨论“完美主义”的。

  作为心理学家,她一向痴迷关于成功与失败的研究。为什么有些人好像生来就是成功者,做什么事都很顺利都很成功,而另外一些人则一直很无助,好像这辈子注定是个失败者。

  她在一个小孩子的拼图游戏实验中找到了关键性的启发。实验是这样的:她给一群四岁的小孩子们两个选择:重新做一组他们已经做过的简单拼图游戏,或者选择更难的一组拼图。

  她惊讶的发现,这些孩子呈现了两类完全不同的行为模式——第一类孩子一次又一次选择自己已经会做的简单游戏,因为他们相信聪明的孩子不会犯错误,所以他们选择最安全的游戏,以确保自己的“聪明”。另外一类的孩子则在碰到更难的智力拼图时候表现的更兴奋,因为那些难题不断挑战他们的智力,让他们学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当Carol Dweck把这些孩子带到她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测量他们的脑电波,观察他们的大脑面对问题和反馈的反应时,事情变得更有趣了。她发现,第一类孩子只对对他们当下能力的直接反馈感兴趣,而自动过滤掉那些能帮助他们学习和进步的反馈。当他们知道自己答错了某个问题时,甚至不想知道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第二类孩子则恰恰相反,无论他们的回答对错,他们对于能帮助他们拓展现有知识与技能范围的信息最为关注,他们的首要关注点是学习,而不是成功/失败两分法。

  Carol Dweck认为,第一类孩子的可悲之处在于,他们在才华与努力之间划上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相信自己的性格、品性、智力、创造力是天生的,无法改变,而整个世界就是由一个个为了考察你的才华而设置的测试组成。如果你真的有才华,就不会犯错,也不需要努力,因为努力就像失败一样,意味着你不够聪明或者有才华。她将这样的心智模式称为“僵固式心智”。

  第二类孩子的可贵之处则在于对学习的热情,而非对肯定/认可的饥渴。他们相信自己的性格、品性、智力、创造力都可以通过努力得到不断培养和提高。通过犯错,通过各种努力(实验证明,我们大脑前额一个叫“丘脑”的部分会在一系列与犯错相关的认知模拟后变大),他们以更有效更深入的方式投入了学习的过程。她将这样的心智模式称为“成长式心智”。

  总结起来,这两种心智模式的核心差异其实就在于对待失败的态度。前者认为失败是愚蠢的证据,后者认为失败是成长的跳板。说起来好像一点都不新鲜,各种成功学的书上都会写,“失败是成功之母”。

  但Dweck的理论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植根于关于心智(尤其是正在发育中的心智)如何运作的严谨研究。一旦你开始理解这两种心智的差异,你就会看到一件事情是如何导致另外一件事情——一种信仰系统如何将你导向一系列的想法和行为,另一种信仰系统又如何将你导向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了不起的杰作》中只有小姑娘和她的小狗助理两个角色,因为阿什莉·斯派尔认为,创造是一种很个人化的体验。但事实上,父母对于孩子心智模式的形成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现在的父母都愿意以表扬和赞美(很多时候是违心的)激励孩子,以为这样可以给他们持久的自信,但Dweck认为,这样恰恰将孩子们推入了“僵固式思维”的陷阱。因为如果你告诉一个孩子他/她很聪明,这一认知就会变成他/她的弱点,因为他/她会觉得自己一旦搞砸了,就会被人发现自己原来并不聪明。“聪明”的孩子会特别害怕犯错,而犯错是学习和成功的关键。

  这是否意味着孩子取得成绩时,我们不应该表扬呢?我们要克制对他们成功的赞赏吗?

  并非如此。这只意味着我们应该避免某种赞扬方式——评判他们的智力或才能,但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的表扬他们成长与进步的过程——他们通过切身实践、认真学习、坚强、毅力和采取正确战略所取得的成就。

  陈赛 青豆书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