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切未曾遗忘》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切未曾遗忘》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40: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切未曾遗忘》的读后感10篇

  《一切未曾遗忘》是一本由[美]温迪·沃尔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在回想起来,在尚不懂事的年头,我也曾遭到过性暴力。

  那时还是九十年代末,正在闹下岗潮,我家在磷肥厂,周围的大人们仿佛整天无所事事一般。回家路上,不满十岁的我被一群抽着烟的中年男人给拦了下来,这些男人我都认识,都是我们厂里的,是我一些玩伴的父亲,也是我爸妈打麻将的牌友。下岗之后,他们也变得游手好闲。

  我还小,爸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会逗逗我,问我“更喜欢我爸还是喜欢我妈”这种调拨离间的无聊问题。可这会儿,我就一个人,孤立无援了。

  “你知道你爸妈晚上在房间里干什么吗?”他们这样问我。

  我说不知道。

  “你进去偷瞄过你爸妈在干什么吗?”

  我说没有。

  “你爸妈会干这个。”说完,一个男人做了个很形象的手势,几个男人彼此相视,随后哈哈大笑起来。

  这是一段很模糊的记忆,所以,上述的描写可能要更加猥琐和不堪一些,而我尽量修饰地让它显得有一丝善意和暧昧,像是老师在教学生不知道的知识一样。

  可每当我想起来的时候,这个片段又会像一块酸胀的肌肉一样隐隐作痛。它让我小时候萌发了对性的一种偏见,那就是原来性是如此的肮脏,像是见不得光的老鼠,只能由人去偷窥,而我爸妈做着这种营生和勾当,成了他们口中的笑料。

  后来我想,我要怎么去定义这样一件事情呢?一群成年男人对一个孩子的性骚扰?听起来似乎太过于正式;性猥亵、性侵?这些也都言过其实。对于这群男人来说,彼时只不过是一场无关大雅的玩笑,只不过是一个逗逗孩子的把戏罢了。而对我而言,在懂事之后,每当这个片段在我为数不多的童年记忆里浮现出来时,它更像一场幻灭,一场对成年世界的失望。在我的成长当中,它不着痕迹地影响着我,你不能说它小事一桩,不能说它无关痛痒。

  幸好,幸好,十多年过去了,它也与我融为一体,我既没有向它俯首称臣,也没有将它刻意忘怀,反而是和平相处。我告诉自己,若是我遇到一个孩子,定会好好的守护他的纯洁。

  我曾听到过一些朋友的自述,这才发觉,其实很多人在童年乃至青少年时期,都或多或少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性骚扰/性猥亵/性侵。

  一个朋友说,一个夏天,穿着背心和裤衩的他被邻居的一个哥哥抚摸私处,还拉着他的手摸他自己的。那时,懵懂而天真的他以为这并非一种邪恶,所以谁也没有告诉。直至人事稍通,渐明事理,才觉得恶心至极。

  一个朋友说,小时候晚上跟堂叔一起睡觉,堂叔抱着他,用下面抵着他。他又惊又慌,却只能装作睡觉,一动也不敢动。直至今日,他仍抗拒和别人睡同一张床。

  另一个朋友,小学五年级的时候被一个小混混堵在巷子里,因为长得清秀,他强迫他给他口交。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男女关系都变得混乱不堪,不明白为什么一个男人逼迫他做这些。他告诉我,他之所以变成一个同性恋,这件事也许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并没有女孩向我吐露过这些,而我想,男孩犹如此,女孩何以堪?也许对有些曾遭到性侵犯的女孩来说,这些都是耻辱。想起《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的那句话,“他发现社会对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强暴一个女生,全世界都觉得是她自己的错,连她都觉得是自己的错。罪恶感又会把她赶回他身边。罪恶感是古老而血统纯正的牧羊犬。一个个小女生是在学会走稳之前就被逼着跑起来的犊羊。那他是什么?他是最受欢迎又最欢迎的悬崖。”

  就像小说里的另一个受害人饼干,在被李国华奸污以后,她的男朋友觉得她“脏了”,饼干求他留下来,可他绝然离去。饼干皱起来、矮下去,慢慢地熄灭了 。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结尾,房思琪疯了,魔障了,而作者林奕含自己,选择更为决绝的方式。

  我不是她,不曾遭到过皮肉上的侵犯,更不曾被人以爱之名欺骗过,所以我的语言都是一种无力的言之凿凿。可我还是想说,作为曾被侵犯的,我们要如何与童年/青少年时期留下的伤疤共存呢?

  这是我读完《一切未曾遗忘》后想过的一个问题。

  我时常想,若是房思琪也曾接受这样的心理疗法,她是否会避免走向精神病院的结局。就像我们总以为,忘记一个人给我们带来的伤害,我们就能若无其事地继续生活。但是答案并不是的,那印在身上、深入骨髓的伤害终究会笼罩我们一生,而这话听上去竟然是那么绝望。

  杜鲁门•卡波特曾在写完《冷血》后关于佩里曾这样说:“我们像同一间屋子里长大的孩子,只不过我从前门出来,他走了后门。”他和佩里有着同样的童年过往,然而,一个成了纽约城名噪一时的顶级作家,一个却沦为阶下囚,即将面临死刑。人生演化成的天壤之别的遭际,读来让人颇生感慨。

  两本书,像一道光束折射成了两道,让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如我们一般的受害者。我多希望,这个世界不仅应该让罪恶被审判,而更应当让那些被伤害的温柔以待。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二):忠于本性

  而塔米是一个戏份很少的角色,却十分的生动。一见钟情的开始,奉子成婚的续集,在一起后却只能假装高潮的落寞。她自认为深爱着肖恩,却在肖恩出任务的时候感到放松,她对自己感情的无处安放让人感到心疼,却又觉得自尝苦果。她还不懂她想要的是什么,还没有上路。

  总体,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值得去挖掘,但忠于本性(万物本性),才能真正打到自己的目标。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三):遗忘的记忆和不能遗忘的伤痛

  在看到本书的梗概时,我连0.5%的阅读兴趣都没有,看起来不过是个老套的故事罢了。若非因为一份善意的缘故,可能就会和这本书擦肩而过。人生就是这样有意思,原先想着帮助别人,结果受益的反而是自己。

  这本《一切未曾遗忘》,全书内容比梗概精彩太多。

  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用了十七年来构思本书”,我猜想是某年发生的事件让作者一直在思考和关注,而在这十七年里,不断地听闻目睹新的事件,促使作者不断地产生新的感慨和思索,最终,组成了本书。因此,读者会发现被激发的兴趣点相当多:

  什么样的记忆才是理想而合适的?

  家庭会对一个人的终身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面对突如其来的伤痛该怎么办?

  亲人犯罪应该大义灭亲还是该亲亲相隐?

  为什么青春会遭遇伤痛?

  如何调整自我认知并克服那些负面的影响?

  非专业人士怎么才能识别出心理治疗师的平庸或非职业?

  ……

  一、悬疑式美剧

  在说内容之前,先说本书的写作结构与风格。

  这本书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剧。首先,吸引眼球的要素一个不少:青春期的无助、中年期的迷茫、单纯平静的小镇突发凶残的罪案、表面幸福却千疮百孔的生活、丝丝入扣的推理、艰难推进的侦破、问题百出的婚姻、混乱不堪的情感、权力与法律的搏弈、人性与现实的考验、还有应激障碍和心理治疗,诸如此类,一应俱全,但读者并不觉得在刻意的堆砌、生硬的拼凑,因为作者将故事设计得很自然。

  如果常看美剧的人,可以说,边读此书,眼前已经是人来车往,动感如画了。

  其次,全书309页,作者在296页才公布罪犯是谁,把悬念留在最后一刻。最开始是毫无线索,接着是疑似犯罪嫌疑人被排除,然后书中的主人公安排迷局,误导警察,偏偏那个被怀疑的人作了伪证证明自己不在犯罪现场。作者的故事行云流水,一个接着一个的悬念迭起,引导着读者的好奇心,直到全书完结,回顾前面的章节,才让人恍然大悟。因此,本书的可读性、好看度都很高。

  二、失忆的人会是幸福的吗?

  这本书大量提及了有关“记忆”的心理内容。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记忆是一种信息加工的过程,有意识参与的,也有无意识的记忆,而记忆的信息往往和场景、气味、声音、感受、情绪有密切联系。回忆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重新构造和选择的主动加工过程,在这加工过程中,如果出现新信息,会使回忆出现偏差。但是,以上的理论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出现在书中,作者巧妙地设计成了故事情节,这也是本书耐看的原因之一。比如最后一点,就是书中主人公——一个专业心理治疗师——运用来设置迷魂阵,引导受害人和父母走入阵中,从而达到自己不可公开的目的。所以,略有心理学知识的人阅读此书,可能看懂的“梗”会比较多;而不是很了解心理学知识的人,可以由此书大开眼界。

  三、原生家庭的烙印

  作者借主人公之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终身都影响重大。书中的主要人物无一不是问题重重,深掘他们的童年:家暴、虐待、父母吵架甚至打架、母亲吸毒、父母离异、母亲工作而忽略对子女的照拂、禽兽继父、丧失双亲无人教导、父母过于强势而又要求严厉,于是子女叛逆、堕落、人格分裂、寻求不正常的依恋、懦弱而少主见、报复心重而缺少同理心,不一而足。作者在叙述一桩桩事件时,也在剥笋壳一般,逐渐地剥离出每个人伤痛的过去、缺爱的内心和不知所措的现在。

  剧中的人物在主人公的帮助下,一一分析过去,面对自我,终于克服缺点与不足,完善了自我人格,走向更美好的生活——除了罪犯以外,这是主人公唯一未能治疗成功的人。最后,主人公运用心理技术,击溃了罪犯的内心。个人觉得,关于罪犯的犯罪动机,是全书中稍显单薄一点的地方,尽管作者有交代,但着墨太浅,使得罪犯对主人公的情感依赖不那么令人信服,或说不那么令人印象深刻,因此罪犯的报复来得有点突兀。

  话题回来,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不管每个人是否被原生家庭负面地影响,甚至于伤害,也不管是否清楚自己现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原生家庭,都要正视自我,并拿出勇气去克服和完善自己,不能麻木不仁地放任自己,否则结局不是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我,很多时候,是两败俱伤。

  我想,这可能是作者表达的众多主题中最核心的一个,那就是如何面对伤痛:来自于无力可控的原生家庭、来自于无法选择的父母、来自于突然降临的悲剧、来自于身边亲人的伤害……是假装伤痛并不存在?是臣服于这悲伤的记忆?是忘却?还是隐瞒?是用伤害他人的方式来获得内心的满足?是抑止自我的欲望虑及他人的感受?

  看完此书,相信你将会有自己的答案。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四):法律保护什么

  温迪.沃尔克曾做过银行投资家跟律师,现专职做作家,一切未曾遗忘是她的处女作。一入大众视线就被华纳兄弟买下版权并让奥斯卡影后出演成电影。温迪.沃尔克的作品总能让你心灵一颤,特别是她尖锐的笔锋直戳伤痕的黄痂,读者只能顺着她的思路不能自我。

  然而法律不是道德,现代不是古巴比伦。在汤姆日日夜夜打电话催警察办公的每天的半个小时里,在汤姆的老板既他妻子的情夫多次逃匿于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时,在夏洛克纠结继父与她乱伦的每个夜晚。当罪犯停滞在法律与道德的灰色地带,已经造成多少家庭的破裂。法律终究只是保全大部分的利益,那真正受害者的利益该由谁保全?

  我们可以期待法律的完善,道德的提高。但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角色时,该如何反应?当我们的至亲受到怀疑时,我们是否会像艾伦一样不顾一切的包庇自己的孩子。我不是父母,但我能感受但为人父母的爱。今天晚上十点半拿小朋友的课本给家长,一路聊的全是他。我现在在机构做家教,刚接手的我对于孩子不能像之前得过且过。母亲对我说孩子闹哭的时候,我看到那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如果有谁伤害我的学生,如果有谁伤害任何一个母亲的孩子,夏洛克的疯狂我们都会有。法律保护的是什么?我们想要的其实是有一种无形的契约保护我们的生活。

  《一切未曾遗忘》读后感(五):未曾遗忘,不愿遗忘

  我对于一本好书的定义是,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更应有让阅读者有重新认识自我及审视自我人生的思考。《一切未曾遗忘》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书的封面不错,但书纸一般,建议采用更好的纸张。增加更好的装帧设计。

  这是书籍本身的内容简介,然而,这个简介给我的感觉却很平常。让我震惊的是,这本书的内容远远大于我的期望,这本书绝对值得一看,尤其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下,尤其是又出现了红黄蓝这种恶性事件之后的中国社会中。我们迫切需要这样的好书。

小说开头不起眼小说的厚度,性价比很高

  非常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不能剧透过多是为了让你在阅读中有更深的自我体会,随着故事情节和线索的一步步展开深入其中。跟很多的书一样,前部分的铺垫很长,以心理医生艾伦的角度叙述这一事件及介入其中,所挖掘出的每个人那内心底那无法被忽视和遗忘的过去,看似普通平常的人有那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及自我的挣扎。而你又是否能对自我客观的审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自我的缺憾,当你或身边亲近的人,遇到无法衡越的重创,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或选择?如果这世上真的有抹除记忆的药,你会真的选择吃下或直面现境。当然事情没有发生在自我身上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当然的这样或那样理性或感性的说,因为更多的时候我们都只是看客。一如现在的江歌案,作为一众旁观者的我们是否想过自己是否有资格去指摘别人的行为?

  有时更多的对受害者的伤害,可能并不是事件的本身,而是在经历过后旁人所做和表现的种种,那才是一种真正的折磨和无法回避,事件并不是无法逾越,而是事件过后该怎样生活。老话总说舌头根下压死人,当身边有令人受到伤害的事情发生,请选择正确的看待,至少闭起嘴巴,不要让自己的愚论重新将可能愈合的伤口再次撕裂。

  看完这本书,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凝视幼小的孩子,或者平凡和平庸都不是一个很好的词语,但可能也不失为一种幸福。我希望他健康快乐的成长,即使平庸也幸福的生活。

  不是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光鲜亮丽,但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度过了昨天也不代表就能完全的理解今天。那些曾经让自己感受重创的人或事,也都会由将来的人生中所遇到的人或事来抚慰,给自己多些理解,也给他人多些宽容和空间。人生只有一次,不要纠结过多,乐观和希望的看待,活在当下,活在每一个不同和崭新的今天。

值得强力推荐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一本非常值得反复思考的书。反思江歌案,反思红黄蓝案,反思我们自身,反思我们的周边,这是一本真正值得反思的书。

  建议大家在看书的同时,可以同步观看电影<熔炉>和电影<素媛>,这样,我们会有更加强烈的反思。

  我们可曾希望我们遗忘?不!我们永不遗忘!

  [老当毅壮学英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