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伤心者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伤心者读后感10篇

2018-05-26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伤心者读后感10篇

  《伤心者》是一本由何夕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伤心者》读后感(一):真实世界的伤心者——谨以此文纪念埃弗雷特(Hugh Everett)

  伤心者,其实戳中了很多理工男的痛处。我脑中闪过一个名字,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多世界诠释的提出者,一生默默无闻,直至死后理论无人问津。直到如今开始进入人们视线,开始慢慢被学界接受认可,然而斯人已逝,那些迟到的鲜花掌声,埃弗雷特在也感受不到了。

  实话是,我读伤心者这篇时,的确动了感情,不仅因为书中人物,更应为如书中的伤心者,在现实世界真实出现过,一次又一次,这些大师诞生了,创作了,期待着,然而再屡屡面对世界的冷漠嘲讽后,他们沉默了。就此埋头走完余生路,也许有失望不甘吧,对世界,对自己,然而更多的,可能热情压抑后的抑郁绝望

  这些人如梵高、卡夫卡,甚至现在开始慢慢进入大众眼帘的佩索阿。然而在科学界,这些被人忽视的大师,可能永远没有被正名的机会,永远消失在大众面前。

  其中之一,就是休`埃弗雷特(Hugh Everett)。多世界诠释(如今被广为传颂为量子多重宇宙)的提出者,这一理论几乎是现代科幻小说家灵感源泉,也成功解释了薛定谔的跨世纪假说——薛定谔的猫。

  我还是想说说这个理论的美妙天才,我刚读到它,内心震撼无比,好像突然拥挤俗世一步跨入浩渺无垠的大千世界。是啊,小时候觉得宇宙何其浩渺,而那一刻我才知道,这个浩渺的宇宙无穷无尽,自己只是身居亿万个分身之一。

  经典的哥本哈根解释量子效应,是说,当观测一个处于共存状态的量子时,会引起这种共存状态的崩溃,从而使量子只显现粒子的性质(波函数坍塌)。多世界诠释认为,观测时分离出无数个平行宇宙,每个宇宙都有一个确定的状态,而我们只是在其中的一个特定宇宙。

  简而言之就是,我们每做一个选择或者一个观测,就能分裂出一个全新的宇宙,这个宇宙没有概率,每个概率都是一个全新完满的宇宙!

  薛定谔的猫 (详细见后文)

  《伤心者》读后感(二):何夕很忙

  科幻小说做为一种将科技幻象结合在一起的小说,不仅可以做为对于人类未来生活的一种启迪,也籍由尖锐观念碰撞矛盾冲突,将对社会道德思考带给每个人。何夕的作品无疑完美的展现出了科幻小说的功用。

  阅读这本《伤心者》的读者不免会惊异于作者超凡的想象力,那存在于《山海经》中“长五寻,大五围”的木禾重现人间并且为苦难的人们制造了划时代奇迹,可以对人类进行审判工具横空出世每个人都将面临最终对于灵魂的拷问,十亿年后的生命出现在地球上人类面临灭顶之灾治疗艾滋病的疫苗研制成功却伴随着无尽的痛苦利用分时系统恋人出现了分身是否真的可以两全,在何夕的科幻世界中,充满了奇诡的想象与同样不可思议的冲突,在阅读每个故事时候,都有别样惊喜悬念

  在无尽的想象之外,何夕的作品也不缺乏对于社会制度伦理道德、人性善恶的探讨,并且更加鞭辟入里,这在他的每篇作品中都表现得格外显眼,《伤心者》对于社会浮躁以及急功近利批判,《田园》对于社会以及人类的盲目生存现状担忧,《十亿年后的来客》则展现了对于科技疯狂盲目追求严重后果,而尤其给人留下深入印象的则是《人生不相见》以及《审判日》。在人类迈出脚步走向宇宙的过程中,创造出的先行者披荆斩棘来到未知星球却无法享有人的同等待遇,所谓的“宪章”貌似公理正义,却对先行者冷酷无情,这份设定恰到好处的展现出了人类利己以及自私一面,其实在这个地球上何尝不是每天发生这样的事情男女歧视种族歧视,无不因此而生历经千年不衰。看了这个短短的作品,是否给你以惊醒、以激励呢?而《审判日》则结合了宗教与人性、隐私与公义,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古老命题,窥看每个人的人心深处是否符合伦常,是否尊重个人隐私?人类的意识形态千千万万,能否用一个统一简化的标准加以衡量?而人类如果期望通过审讯的方式来制止道德败坏,那么这个方法真的有用吗?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书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却又在阅读之后掩卷深思。

  同样作者也不缺乏情怀,《故乡的云》篇幅虽短,却蕴含着家国情仇、侠骨柔肠,以及淡淡的忧伤,如一首隽永的小诗使人怀想。另外,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本身何夕这个名字的热爱,本书的九个故事中,无不有何夕的身影掺杂其中,在阅读之余忍俊不禁,不仅要感叹一下:何夕很忙。

  《伤心者》读后感(三):伤心者——熬出来的伟大

  谈到科幻小说,刘慈欣《三体》是当然的王者至尊,但何夕《伤心者》的精致凄迷,却又如此真实。

  这是一个不曾发生的真实故事。天赋异禀的数学家何夕,为出版自己的学术专著,付出母亲27年的买断工资,然而他的成果在当时毫无用处。为安慰何夕,母亲把这些书偷偷放进小学图书馆,假装卖掉了。谎言揭穿,何夕疯了。150年后,何夕的成果被重新发现,在一项关键研究至关重要。文中对何夕这类人如此评价: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叶子和花——因为它们是根。

  很多人认为,天才故事和我们距离太远,其实,它近在咫尺邻居孩子是中科院上海研究所物理学博士,某天突然精神崩溃,据说原因经济和感情的问题。他的寡母接他回家,梳洗、休养、调理精神,和小说的情节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他最终恢复神志,重回研究所,巧的是,他也姓何。

  小说把高智商个人同经济社会的实用主义冲突扩展,变成精彩至极的故事,但这份精彩若发生在个人身上,就会酿成致命后果。究竟如何让损失最小化,才能避免何夕式悲剧呢?

  首先,要做到身心强悍。身心脆弱拥有天赋,那不是上帝祝福,而是命运的诅咒。何夕没有强大内心来保护自己不受世俗伤害类似科学家并不少。数学家伽罗瓦和情敌决斗而死年仅21岁,幸亏他通宵记录研究成果,后人据此开创数群理论。若非伽罗瓦太过玻璃心,数学研究提前百年也未可知。

  其次,承认弱点,寻找同类。何夕个性孤僻自视甚高,因为不屑与人交流,丧失求救机会。人不是万能的,研究可以单打独斗,但应用必须群策群力发明一个绝妙工具,可能是一件装置一种算法甚至一条定理,发明者不会用都很正常申请专利推广宣传,说不准在哪里就用上了。最早水下硬化的特种水泥源于欧洲,刚开始质量差到极致,用来造桥,还没完工桥先塌了,后来被美国人改进用来修运河,结果工期缩短成奇迹。

  何夕悲剧表面来看是成果无实用,其实人类的艺术、研究、乃至商业创新,真正开发出实用价值实在少之又少,但这些成功原因不过是拥有足够的支持者。人类排斥异己乃是天性普通人有理解天才的义务,更没这种能力,同道中人只能加强交流抱团共生。何夕如果不疯,坚持微博、办公众号、甚至从事他鄙视的教学,可能会聚拢粉丝,最后学术界开始接纳。

  最后,无论多牛逼也别着急,伟大而悲惨,只因活得太短。塞麦尔韦斯的术前洗手产妇死亡率降低90%,他自己却在疯人院死于细菌感染,其实他只需再熬一年,就有巴斯德开创细菌学为他平反。海蒂拉玛幸运得多,若非熬到83岁档案解密,她的盖棺定论是好莱坞脱星,而非CDMA之母。再来看液晶的历史,1888年人类发现了液晶,1961年RCA公司才做出第一个样品,但直至倒闭都没做出想象中的超薄电视。日本公司接棒后,将其普及电子表、计算器上,直到90年代才出了小型彩屏放在手机上,但很快与中韩竞争又被赶超了。实用性液晶屏都得跨越百年演进,更何况从理论到应用要跨越的困难呢。

  世界比想象更复杂变化和未来都不可预测,所以智慧做法就是承认无知拥抱未来和科技,让自己随时随地被新思想打碎,自身才会不断成长,罗振宇说,打碎不要紧裂痕也不要紧——因为裂痕乃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伤心者》读后感(四):三驾马车?马和车轮

  《伤心者》 ★★★★

  不知道在哪里看到过一句关于何夕老师的评价,说他是中国最会刻画人物的一位科幻作家。私以为,《伤心者》对得起这个称号,也是全书唯一对得起这个称号的一篇文。

  《爱别离》 ★★★

  1.人物的行为都是为了情节而情节,而非用其性格来推动。

  对妻子怀有无比愧疚深沉爱意的叶青衫,在看完妻子的信之后,内心一定是挣扎的,他不是圣人,遵照妻子愿望代价失去最心爱的人,是否可以让叶青衫多一点犹豫之后,再做出这个决定

  林小菲得知艾滋的真相之后的心路历程,从恨到原谅,除了在信件一笔带过的方式,是否有更好的展现方法?

  2.样板戏式的反派人物形象,对主人公压力作用几乎为0。

  贪财的肖野、为自己续命不惜一切的裴运山,单一呆板。在全文中对叶青衫的行为改变也几乎没带来任何影响,仅仅勉强推动了情节,制造了些许矛盾。

  3.何夕老师在这篇文章中极力想摆脱样板戏式的人物形象,却又力不从心

  科学家何夕的形象过于单一,于是何夕老师在几乎文章的最末,赶紧加了近四百字的心灵独白,企图让他成为一个为了全人类也为了自己成功半反面形象的人物,却如鸡肋,徒让人感受到他想要摆脱板戏式的人物形象的美好愿望。

  4.借助大篇幅的故事梗概,通过信件的形式展现,来推动情节,这样的手法,我就不评价了。

  《平行》 ★★

  穿越文套个科幻外衣——哦不不不,有扎实科幻知识的何夕老师是用科幻文套了个穿越故事,可惜没能将两者巧妙融合不伦不类

  《小雨》 ★★

  故事性太弱,此文形式上倒像女作家风格,轻轻地喃喃自语。

  《人生不相见》 ★★☆

  完全明白范哲和叶列娜有何存在的必要,如果把耗费在他俩身上的笔力倾注到何夕和于岚身上,也许这篇文会成功许多。

  《故乡的云》 ★★☆

  好的故事是在行文中不经意讲述背景,在我看来何夕老师最大的短板便是爱用故事梗概来介绍背景。本应该是个淡淡的、不错的故事,可惜。

  《田园》 ★★★☆

  这个故事不错,私以为只是结尾处戛然而止地未免有些过于急躁了。

  《十亿年后的来客》 ★★★

  给三星只是因为儿时对卫斯理无尽的喜欢。何夕版卫斯理,毛病太多,无力吐槽。

  《审判日》 ★★☆

  虎头蛇尾

  全书评价:★★★

  全靠《伤心者》和《田园》拉分。看得出何夕老师是有能力的,只是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到每一篇文章的打磨里面,希望编辑们也不要因为科幻作家的稀缺而对故事的要求水准降低要求。

  最后,对于营销朋友说几句:

  不要事事都提刘慈欣,更不要动不动就打冲击星云奖、雨果奖这样的口号

  这样做也许能让一两本书多那么点销售额,但毁掉的是整个中国科幻的口碑

  《伤心者》读后感(五):因为它们是根——读《伤心者》

  小说创作于1999年,主人公何夕的背景设定也在1999年。这个近20年前的科幻作品,除了引入了“时空转换”这个概念以外,似乎没有任何“科幻”的影子。它就好像普通人何夕一生的缩影,再点缀上数学天才何夕所奋斗一生的称之为真理的东西。它们彼此交织渗透,才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敏感固执的何夕,和一个理智感性的故事。

  理想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矛盾,放到20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有变化,甚至更加深刻。或许我们大部分人都在追求“有意义”,在试图让自己变得“有用”,但幸好,我们还能欣赏这些看似“无意义”的事情,并为这些做着“无意义之事”的人们而感动着

  “科学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试错。”

  对于科学,我真的只有敬畏,以至于读完小说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如何下笔。它太美妙了,我几乎没有办法去描绘它。这也许就是科幻小说的魅力,它让那些可能没办法直接接触到科学的人,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科学不可言说的力量和美妙。

  “可我必须完成它,这是我的宿命。”

  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的“何夕”,因为他们的时代不能容纳他们超时代的思想和理论,被抛弃、被遗忘。或许每个人活着都是没有意义的,倾尽前半生追求真理和美的何夕,和碌碌一生追求实用和利益的刘青和老康,在他们的时代结束之时,并没有谁的生命比谁更高尚。但历史会为他们做出最公正评判,我们没有立场责任何一位“唯利是图”的“实干家”,他们也的确会为这个时代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我们更需要尊敬感谢那些投身于纯理论的研究人员,他们让我们看到科学和科研者最本质的样子,而他们的这份本质和坚守,也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刻成为人类发展和探索的重要助力。

  “这个世界上你唯一不用感到内疚的只有母亲。”

  这是一篇非常不科幻的科幻小说,因为它太生活太接地气了。或许它不是社会写实的映射,却实实在在是社会某些方面集中的缩影。家庭贫寒、情场失意、社会冷漠、事业不受理解就像一座座大山倾压于何夕身上,最终压垮了他。于是母亲这个形象从何夕崩塌的社会生活中耸立起来,母爱也成了文中与科学并行的另一条主线。痴呆的何夕去世前呢喃的那两句“妈妈”,让何夕从超越时代的天才身份重新归于一个普通的“人”,他在自己的执着探索的过程中忽视了母爱,也在屡屡受挫中重新正视了母爱,在失去一切智慧、才能甚至作为正常人起码的行动自由后,终于拾得了母爱。

  “对于有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作者何夕的原名就叫何宏伟。这个奇妙的联系投射到小说中,似乎是作者给何夕圆了一个梦。150年后的“何夕”凭借他的微连续理论,得到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得到了所有人的惊叹和掌声。络绎不绝的掌声响起,那是属于“何夕们”的胜利,虽然他们永远也无法看到这一刻,又或者说,但他们永远也无法看到这一刻。他们的生命殒于昏暗的时代,他们的贡献却熠熠闪烁在人类浩瀚纷繁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贡献闪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而他们的生命却没于昏暗的时代灰尘里,像亿亿万万个生命一样。

  “在他们的时代,他们都是伤心者。”

  《伤心者》读后感(六):何夕的阴谋:感动下的警醒

  书早已看过了。但对于如何评论《伤心者》却一直迟迟未动笔。曾在知乎写过一篇”论科幻的高冷与艳俗“,但总感觉架子拉得太大,想说的话很多,跟帖的楼层盖了100多,然后就忽然感觉萧索无味了,去他娘的高冷与艳俗吧。在这里,我只想说说对《伤心者》这本书的一点点读后感。

  首先到来的情感体验是深深的遗憾。为主人公何夕遗憾,为女友江雪遗憾,为妈妈夏群芳遗憾,即便是老康——作为赢得江雪的“胜利者”,我相信他是爱江雪的,但这种爱只是索求而得,并非彼此给予。

  何夕,这么一位不知人情,不懂世故,单纯得像个——用现在的许多人的价值观来说,像个傻B又十足书呆子的人,是否存在呢?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呢?他就像是一条浮出水面的鱼儿,在内心深处把干涸的堤岸虚幻为金光闪闪的龙门,然后就毫不犹豫且拼尽全力地甩了一下尾巴。这一甩,付出了他的一切,自然又决绝!

  付出,谁又没有付出呢?妈妈夏群芳、江雪、导师、老麦、甚至老康,甚至那个无良的胖眼镜编辑——即便以正常的价格收取出版费用,何夕也已经注定了他自身的悲剧,这位编辑只是把加速度略微提高了一些,何况他“帮”何夕完成了《微连续》的出版。在《伤心者》这个故事中,我无法以一个读者的身份去恨任何一个角色——哪怕在我听过和看过的无数故事中,总有那么一个王后或者毒苹果存在着。

  《微连续》出版了。

  何夕划着了火柴。

  然后,疯了。

  悲剧也许从故事的开端就已经悄然上演,那最后两句“——妈——妈”。一声含混,一声清晰。是悔恨?是痛苦?是无奈?还是眷恋?都是,又都不是。

  谁的过错?是何夕本身?或者说是时代?

  当我们拿起良知、道德、律法等来反思并拷问时,我们往往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时间。

  唯有时间永恒,唯有时间能证明一切。所以发掘了何夕“大统一微连续理论”的何宏伟,穿越回去,目睹并向一百五十年后的人们展示了何夕的一切时,他谦卑且含情脉脉的演讲震撼了所有的人,包括这本书的读者——无数人将会肃然起敬,无数人黯然泪下。

  但是,这终归是建立在人类的科技水平不足以支撑自己迈出打破壁垒的那一步的基础上,我们只能且唯一能说的是——唯有时间永恒,且证明一切。若突破出去,谁能保证人类的野心不会埋葬自己曾以为的伟大和不朽?

  从这一点上来说,人类可能会是在茫茫宇宙中冷眼关注着我们的,某一个高级生命体眼中的伤心者。

  《伤心者》读后感(七):有些名字的背后,是沉重的伤心……

  全篇麻木的看下去,心情没有任何的波动,没有任何的沉重……。

  经历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的书,我以为自己已经冷血了,但是,这一次真的心痛了,痛了撕心裂肺,痛的流下了眼泪。

  整个世界都在沉默着,为着这些伤心的名字。

  一直以来,平静的压抑,麻木的旁观,我仿佛在看一件略带伤感的故事。

  奇怪的视角,平淡的故事,现实的社会,还有一个癫狂的梦想,所有人都不看好的坚持。

  到了最后,结束的那一句,那一句沙哑到逐渐清晰的“妈妈”。

  是啊,“妈妈”。

  眨了眨了眼睛,一点点的湿润又涌上心头,真是让人伤心啊。

  明明都到了最后一句,为什么我却没有忍住眼泪,满篇文章,最后一句妈妈,让每一个人都伤心的泪流满面。

  有些人有自己的坚持,坚持的这条路上,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坚持的路上充满了孤独,黑暗,也许全世界没有一个人会理解你,你的世界里会充满了压抑,痛苦。

  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

  quot;古希腊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有些人的坚持,往往到了他们死后才会重新被世人发现,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的进步。

  身前籍籍无名,死后名扬天下,只留下一个伤心的名字。

  本书主角,何夕,一个不被世人所理解天才,坚持着一个完美却似乎无用的微积分理论。

  亲朋好友没人理解,导师苦心劝其放弃,众人嘲笑,相爱的女友也远离他而去,时间一点点过去,压抑,痛苦。

  最后,他疯了,痴痴呆呆。

  而他的母亲,一个普通的妇人,她一直相信支持着何夕。

  她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不懂儿子所坚持的什么,却尽了一个母亲的本分,支持,关爱着儿子。

  为儿子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高兴,为了支持儿子的出书,不惜拿出自己一辈子的积蓄,为了让儿子开心,不惜拿着书偷偷藏进图书馆,回到家后,在开心的说又有图书馆买了她儿子写的书。

  每一次,都是那么的开心,然而,眼颊的皱纹,枯黄的头发,这都是一个可怜的母亲为了孩子所付出的啊。

  然而,她的儿子却痴傻了,她就那么带着慈祥的面容,一直照顾了何夕的一辈子,直到她永远的闭上了双眼。

  淡淡的哀伤回荡在每一个文字之间,我的心仿佛被一颗沉甸甸的伤心压住了,压的我喘不过气来。

  到了最后,一句妈妈,一句逐渐清晰的妈妈,压在我心头的伤心仿佛有了一个喧泄的口子,泪水,在也止不住了……

  一切都明白了,一个忧伤的故事,一个伟大的理论。

  一个伤心者,一个个伤心的名字。

  《伤心者》读后感(八):何夕与他的科幻作品——读《伤心者》

  文/凡悦颜

  虚幻的作品里更能看清现实,我想这也是写作的意义。

  《伤心者》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的,集结了何夕创作的九个作品,就是那位号称中国科幻界三驾马车之一的何夕。

  1.谈谈书名和同名作品

  “那些孤单的、疯狂的,那些值得骄傲的,全都一样,所有的伤心都值得收藏。”封面上我们可以看到一颗开满鲜花的树,根的部分是一个蜷缩的身子,脊背上有层叠连接的轮子,那是在用心血和生命推动历史、革新时代的人,那代表了埋没在泥土中、尘封在历史记忆中的一个个伤心人。

  与本书同名的那篇《伤心者》在2003年获得了银河奖,讲述了一个数学硕士生令人叹息的一生,冷门专业本科毕业的他,因工作四处碰壁而选择读硕士,为着研究自己认定的真理(微连续)搭上了自己的青春、搭上了买断母亲工龄的所有资金,女朋友丢了,负债累累的将研究成果自费出书,最终却一本也卖不出去。周围曾有无数的劝阻的声音,告诉他不能为数学而数学,要适可而止,美好的日子就在一念之间。可他偏偏执迷不悟,一味的坚持只能苦果自尝——在疯痴中了余生。现在看来,不被认可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因为这个世界衡量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有用,人们不会关心一百五十年后,他的微连续理论会助力去实现人类伟大的科学梦想,更不会在乎他会引导哪个后来人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

  “有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正如苏格拉底对哲学、梵高对艺术、曹雪芹对红楼梦,他们超越时代的太多、走的太快,所以承受了不公的待遇,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一个个伤心人的付出,人类才能拥有现在的文明。

  2.谈谈这本书

  全书集结的九个故事各自独立,却也加入了一个共同的主角,名字恰好也叫“何夕”,在这个何夕身上,我们或多或少可以看到现实中何夕先生的影子——希望世界变好的愤世嫉俗者,他睿智幽默,他洞悉一切却心怀悲悯,他用心血和对世界的爱铸就作品,也难怪封笔两年又被粉丝“抓回来”写作,无论是胸怀还是实力,何夕都配得上。他用生动传神的语言、简短有力的句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的人物个性鲜明,心理描写细致入微,故事情节环环相扣,设定的悬念令人不忍错目。内容里穿插了很多基础理论,涉及数学、医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古生物等等,一系列专业名词的阐述过程兼顾了读者的理解能力,让人读起来却没有生涩拗口之感,可见他这个杂家解说的很有水平。

  3.科幻中深刻地揭露现实

  如果说何夕的作品有什么共通之处,我想最深刻的便是对现实深刻揭露,幽默里针砭时弊、情节推动中传达力量。

  小处说个人,当今社会上,有很多苦读十年书,出来仍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人们,没有背景、没有资金,生活处处受挫,但也不应放弃,更不应该埋怨父母,因为父母虽然没有给我们最好的,但他们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就像夏群芳那位伟大的母亲,为了孩子的梦想她花光了自己的钱,像疯子一样推销儿子的书,在儿子痴傻之后像照顾婴儿一样不离不去,也是她让看似无意义的坚持有了价值。人不能忘本,人应该感恩。

  再说社会大环境,或许是时代发展太快,让人们有了一些错误的观念,比如没有钱解决不了的事,没有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欲望越来越强,强到令人毛骨悚然。爱别离中讲述的血变,表面是叶青衫的血基因突变了,实则影射社会上利益熏心的人们。但总有那么些人,选择完成更崇高的目标,他们用行动乃至生命唤醒良知。

  最后聊聊科幻,本书的作品基于一个可能出现的未来,那里有机器人和外星球、有分时系统和时空穿越甚至有比测谎仪还强大的审判机器,科技的发展让人们控制自然的力量越来越强,于是开发外星球、研究更高级(8进制)的生命,虚拟的世界里人们为所欲为,由此也引发出一系列十分犀利的问题,拷问人性、引人深思。比如就算发明出审判机器,如何避免特殊人群拿到审判豁免权,如何设定一个合理的阀值,如何避免被有心之人利用?更何况,如果真的开始,又有几人能禁得起审判?公道自在人心,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就是自己的终极审判台,慎独处,记得三省吾身,莫在繁华与欲望中丢了自己。

  《伤心者》读后感(九):恍然不知今夕何

  看了B站科幻拜年祭的何夕同人曲《今夕何夕》,又被安利了《伤心者》而来。 这本集子的封面真的好看啊啊啊! 然而!槽一下出版社的宣传语。能不能别总是什么都带上刘慈欣?“继刘慈欣后本土最具实力冲击星云奖、雨果奖的作家”是什么鬼?感觉这充满开玩笑意味的话,作为书籍的宣传语有所不妥。 另,直到我翻开书才发现这只是一本短篇小说集……

  何夕的文字有点苍白。缺少必要的铺垫,导致有些发展来得有点突然,有点莫名其妙。人物形象很刻板,没什么特色。

  但他的一些点子足够让我受到冲击(为了尽量不剧透,大概只有看过的人才懂吧): 《平行》里“是你赐给我们火,你在火里与神女结合……”; 再比如《小雨》的结局; 《人生不相见》里出现的“生殖隔离”; 《田园》里的禾木; 《十亿年后的来客》里的“生命”; 《审判日》里的由“审判者”系统而发生的一些事。

  《伤心者》的科幻意味并不算很浓,文中的一些东西也经不起推敲,但它所表达的东西够动人了。今天又一次看了《今夕何夕》,又一次看见视频里依次排开的各种物品……看到最后叠起的三本《微连续原本》,泪崩。其实何夕写的这几篇内核都不错,只是行文太粗糙。可能《伤心者》适合年少时读,一下被它击中,文笔再如何不好,倒也无所谓了。

  《田园》《审判日》是我在这本集子里最喜欢的两篇,非常刺激。读到《审判日》里那句“那你为什么不留下来亲眼看看狂人的覆灭”时,血!脉!喷!张!我一边看一边想这书评怎么写,本以为何夕的风格可能写不出这样的句子,但,他在《审判日》中就做到了!

  《爱别离》是这本书里最普通的一篇吧,没触动我,也没啥好说的。 《故乡的云》我没读懂结尾,不好评价。

  另,许多点子都跟生物有关,我这个高中生完全能读懂。越发觉得生物很有趣啊。

  再一次安利《今夕何夕》,网易云有音频。这次书评的标题就来自于歌词“十二世界交错,恍然不知今夕何”——这本集子里的每一篇,主角都叫何夕。

  《伤心者》读后感(十):我还是更喜欢喜剧结局---评何夕的《伤心者》

  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对我个人而言何夕的文章的确是国内科幻作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我非常喜欢这种在科幻中揉进人文情怀的文章,类似的我以前有看过宝岛的《超人》。大刘的三体宏大是很宏大,但看了总感觉没什么味道,感觉幻想的距离太远,而何夕的文字则很亲切,就像是发生在普通人身边的故事,当然这不是说大刘不好,这是由他们的创作风格所决定的,不同的风格有不同的读者群受众。

  然后,关于伤心者一文(此处单表此文),确确实实起到了催泪弹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很孝顺的,对父母之恩感念很深的读者,必定会在此文找到极大的共鸣。我最早是多年前在科幻世界看的开头,那时年纪小看不太懂就没看完,近来重拾此文,一口气看到完,泪流满面,但伤心之余也多了一分理性,仔细推敲起来的话,这里另外要时说的是文中的一些bug,比如何夕到底是为何而疯?是为离去的女友吗?是为还不清的债务吗?是为自己的心血无人问津吗?是为无条件为自己倾注一切的母亲吗?可能这些原因都有,但总得有一个最主要原因,文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其实刘老师在何夕做决定之前已经再三警告过他了,何夕想必也早有心理准备,也就是说书出版之后的惨淡光景他也应该预先有数了,那么为什么又会变疯呢? 一般来说,人会变疯,主要可能是因为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或者计划某事的结局和原先预期的背道而驰太远太远,然而这两条对何夕都不适用,第一这不是突如其来,他有心理准备,说出“这是我的宿命”时坚定决绝的神态犹在眼前;第二这也不是和预期背道而驰,导师警告,女友规劝,何夕肯定明白坚持自己的道路最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这样看的话,何夕其实没什么理由变疯,顶多是一段时间里变得非常颓废罢了。 其他书友的评论里也说过类似的话,何夕的疯,于是就变成了为疯而疯,为催泪而催泪,这疯的效果显得有点刻意了,但我们说艺术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一定程度的夸张也是可以接受的。 个人理解,如果硬要塞个理由的话,可能就是何夕内心深处还是对社会抱有一定幻想和侥幸心理的,证据就是他要出书,按照作者的理解何夕出书仅仅是为了要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而且很美这样一个纯粹的理由,但按我的理解和猜想,何夕想出的是推向大众市场的商品书,而不仅仅只是写篇论文完事,他很可能是想把自己的idea商业化(注:产业化短期肯定不行,所以只是商业化的出书),他是想赚钱,想出名,想在事业上和老康(可能还有加上老麦)拼一把男人尊严的(前文的铺垫就是四人吃饭那次何夕突然要争着买单,要和老康一较高下,后文的铺垫就是烫金封面,暗示着何夕想要出名发达的渴望)。他幻想着自己的著作出版后,不说很快,但一定会在一段时间后引起国家的注意,得到政府科研部门的鼎力支持;他幻想着自己的书销量逐渐上升,一版再版,甚至有很多城市邀请他去签售会,很多读者成为他的粉丝;他幻想着他终于可以叉着腰站在导师面前骄傲的说:瞧,我的是对的吧,售书所得的百分之三十归你;他幻想着自己终于不再一穷二白,终于可以给母亲最大的回报,让她住进舒适的套房,让她不用再去和卖菜小贩争几毛钱,让她有时间可以去中老年人文化进修班补上当初因为十年浩劫而留下的缺憾;他幻想着自己终于可以扬眉吐气地赢回江雪,终于可以在请客吃饭问题上不再低人一头可以毫不犹豫地豪上一回,哦不,是好几回,哦也不,是随时想豪想怎么豪都可以;他也幻想着,自己的成就也为自己带来了名声,吸引了不少有志同行一起为了新理论的应用出路而奋斗,幻想着自己的研究能有朝一日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为自己的祖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幻想着自己的研究不仅能生根,也能开花,结果,幻想着几十年后自己能和那些历史上科坛巨匠们的名字比肩!。。。是啊,多么美好的幻想,如果我是何夕的话,免不了我一定会这么想,不说上面全都想到,至少想到一两条应该会有的吧,没错,这就是人性的多面性,就好比王晶在《倚天屠龙记魔教教主》里刻画的张无忌在练得神功之后,冲天发泄要当年逼死父母的人血债血偿,哪怕后来在光明顶张无忌不仅没有兑现血债血偿,还在对手失去平衡后扶了一把,个人举得这是非常有创意的改编,是人,多少都会有一些阴暗心理,尤其在面对残酷的社会时,当然张无忌本性肯定是仁厚善良的,不然他也不会在冲天发泄后顿时又冷寂了下来,一脸落寞,是啊,自己变强了,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复仇,然而那股热血的冲劲一过,心底的那份仁厚又浮现上来,复仇又能怎样呢,能使父母活过来吗? 自己更大的心愿难道不是让世间多一份理解和宽容,而少一分仇恨和血腥吗?如果自己真的可以做到的话,相比之下,父母的私仇又算的了什么呢? 个人感觉王导此版的魔教教主堪称绝妙。 再回到伤心者,其实何夕(作者)的问题(就明面上来说)就是把何夕刻画得太伟大和太纯粹了,伟大得超凡入圣,纯粹得不食人间烟火,这样就难免陷入脸谱化角色的窠臼,个人见解,往何夕身上加一些市井气息的(我上文提到的)幻想不仅不怎么会影响他的伟大,而且能够加剧后面的冷酷现实的反衬,也使得何夕的幻想最终破灭而精神失常有了更合理的解释(典型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初出社会的傲气书生的悲哀)。

  接着,得谈谈我的标题,没错,我个人肯定是喜欢happy ending的,哪怕我也从不否认悲剧会比喜剧更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又哪怕通篇90%都是悲剧,我也希望结局能够让读者获得一些温馨和鼓舞。 比如说,《狮子王》吧,木法沙的死确实是一大悲剧,然而辛巴却能够最终成长起来用勇气面对一切黑暗最终迎来光明,这就足够让每一个观众带着满满感动而又雀跃欢欣的心情走出电影院。 再比如,《不能说的秘密》,小雨死的时候,想必不少女性观众哭得梨花带雨,然后影片尾声却给湘伦一个救赎的机会,也算是happy engding了吧,个人始终觉得,文艺作品,合理的有起有伏,起起伏伏,最终给一个“起”或者“和”或者“救赎”,相较与伤心者看完几天灰蒙蒙的心情,这是我更喜欢的方式。 有人可能会说,伤心者最后不是何宏伟替何夕“平反”了吗?这不算HE? 个人感觉不算,150年,过去太久了,逝去之人早已尝遍人间悲苦,这就好比是梵高,不仅作品不被世人欣赏,一生穷困潦倒,在爱情上也没有得到心爱的人的眷顾,最终精神失常自杀,年仅37岁,就算之后世人奉他为天才,那又怎样呢,没人能否认梵高悲惨的一生。不过再怎么说,有“平反”总比没有“平反”好,尽管这个“好”,当事人是无论如何也感受不到了,所以我想说的是,文艺作品和真实历史是不一样的,历史已经那么残酷,文艺作品为什么不能够温馨一点呢,伤心者是列举了很多历史上为科学做出杰出的有“延时效果”的特殊贡献的人,然而人类社会也在不断进步,人类史上的那些黑暗时刻应当不会再重演,那么当代那些为了某一领域虔诚奉献的人呢,他们为什么又一定要复蹈前人的悲剧?为什么就不能给他们一个相对光明的结局来鼓舞更多的人投身这些伟大的事业? 这样难道不是更有意义吗? 相对于一个虽然能给人与震撼但也仅限于给人与震撼的悲剧结尾而言。

  如果我是作者,我会怎么写这个happy ending?首先,我不会去更改何夕的书出版之后的那段惨淡时光,但我也不会让他一直处于这种状态,然后我会在貌似全文已经完结后的几百行的空行之后,写一个 真-结局 ,就像我在前文写的他可能存在的幻想里,我会给他设定一个临界值,比如说十年后(在日新月异的现代,十年可以发生很多巨变),在他的精神马上就要撑不住的时候,某个国内(或者国外)的科学界大师发现了何夕的理论潜藏的巨大底蕴,对何夕提出了邀请,给他一个全奖读博的机会,而且关于他理论,有另外的科研经费,藉由这位有影响力的大师引荐,何夕逐渐走上正轨,也慢慢地重拾斗志,事业也渐渐发展了起来,家里的经济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一直操心照顾处于疯癫边缘儿子早已满头白发的母亲终于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真挚笑容,而不再是为了骗儿子开心的小伎俩和假笑。 当然,我也会给何夕留下遗憾,那就是,江雪最终还是被老康赢得了,人生自古谁无憾呢? 江雪和功成名就的何夕重逢的时候,他们也都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苦衷,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然而老康,其实也是个真男人,十几年前吃饭时说不能和何夕做朋友,只能是情敌,然而在看到何夕的理论书稿后,不仅表示了“像音乐一样美”的赞叹,而且对于出钱出书,毫不犹豫,附加不写借据。十几年后在何夕的势头不断起来的时候,还主动牵头,与何夕一起探索寻找新理论的应用市场并将其产业化的方向。 人生得一真正的知音(知己)是多么的珍贵,我想尤其对何夕这样的孤独求索者来说,更能明白其中的蕴意,奇妙的是这两个本来互为情敌的男人,最终却成了一辈子的挚友,共同奋斗的战友,江雪和这样的男人在一起,从另个角度上说,其实也不算遗憾了,此外,我也会为何夕另觅佳人,那位提携何夕的大师的孙女,尽管年龄差10多岁,仍倾心于何夕的才华,何夕此时36,37左右,也不算太老,正当壮年,且大师孙女本身也是出自书香名门,冰雪聪明更胜江雪,如果大师是国外的话,还可以是一段跨国恋了,这是我能想到的在不变动原文主要结构基础上最大团圆的结局,如果读者都能读到这里,之前的阴霾应该都会一扫而光吧,某些研究理论的理科生们也可能会重新充满豪情地想在自己的领域大展一番拳脚,没错,就像当年的《壮志凌云》那样。

  最后,得回到科幻的主题上来,再怎么文艺,毕竟也是科幻小说,这又得说到前文提及的《不能说的秘密》,周导此片可以归类于科幻片了,文艺类型的科幻片,且与伤心者有些异曲同工之处,不错,就是大家都说烂的“时间倒流”,或者是“回到过去”,“穿越”之类的。 其实认真计较的话,《秘密》的结尾很特别,表面上看是happy ending,但如果细究,其实还是bad ending,因为那个小雨,那个和湘伦拥有共同回忆的小雨,其实还是死了,最后和湘伦在一起的小雨,是原先小雨还没穿越前的分支,所以姑且算是bad end good end 的特殊共存吧。 类似的情况还可以参考《七龙珠》,80后肯定不陌生,特南克斯为什么要回到过去,就是因为他身处的未来实在太悲惨了,他太孤独了,他太想见见死去的父亲,悟空叔叔,悟饭师傅,还有其他的伙伴们,他太想让悲剧不要再重演了,让悟空不要死于心脏病,不错,他办到了,大家都见到了,现代线的悟空也挺过了心脏病,让地球化为废墟的人造人危机也得到了平复,然而属于特南克斯他自己的未来,仍然是那副末世的样子,丝毫没有改变,因为现代线和未来线的时间维度不同,改变过去并不能改变未来。 所以,尽管时间穿越本身被说烂了,但是和不同时间维度是否会互相影响有关的理论,则还有非常深的挖掘空间,伤心者完全可以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当然,这样做的话,文章的一些结构势必会产生变化,比如文中很少出现的那个若有若无的“我”,该如何定位和刻画,又会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课题。 比如说吧,时间维度联系到前面说的我偏好的happy ending,该如何写,这里我提出一个可能的设想开头:150年还是过去了,何夕和他妈妈还是悲惨离世,何宏伟发现了何夕的理论并发扬光大,制造了时光机能够回到过去,未来的人们都为了何夕的悲惨身世而不平,希望能通过时光机补还原本属于何夕的荣耀,然而因为一些理论或者技术限制,能够以互动者存在的时光机回朔的时间有限,再往前都只能是纯观察者模式,当“我”找到何夕的时候,他已经垂老已已(年龄不算很老,是糟糕的精神使他显得垂老),而且神志不清,“我”亮出了手里的何夕烫金封面著作说了一些他理论方面的言语,何夕那双已经失神空洞的双眼突然间重新焕发了光彩,仿佛又变回了年轻时睿智的明眸,消逝的神智一下子全部回来了,“我”告诉何夕在150年后的未来,他的理论终于成为了某项人类历史里程碑的奠基石,何夕老泪纵横,终于,终于,终于,他的理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我“告诉何夕未来的人们都希望通过时光机把何夕理论的蕴藏伟大在这个时代公之于世,让他得回应有的荣耀,何夕一开始是欣喜的,然而很快他又表现出了一丝的犹豫,说考虑几天看看,之后接连几天何夕都在病榻上架一个小桌子在纸上涂写演算,“我”也陪在身边,参与研究,时不时讨论一下,这段里可以插进一些术语流程解析和关于时间维度的科幻遐想,最终何夕得出了结论,他告诉“我”:他不打算接受我的建议,因为经过他的演算,在方程中改变一个因子或者系数的话,会对求解产生巨大影响,而且一定几率是非常负面的影响(解落在某些区间段的话),就是说如果他在这个时代理论得到了世间认可和赞誉,就等于是一次重大历史进程的改变,这么做的后果是会使未来的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可能产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变,比如说原本不会发生的巨大灾难。 前段时间看过《龙珠超》的童鞋们肯定不难理解,比鲁斯大人说过类似的话,随便滥用时间机器改变过去的话,可能会在未来诞生毁灭世界的恶魔,比如说黑悟空和那个什么新晋界王神,就非常可能是特南克斯当初穿越改变人类社会进程而产生的突变因子。 因为“我”这几天也在参与演算,所以对几率也有所了解,几率不大,甚至可以说是微小,但是何夕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说不能拿人类的未来冒险,自己的荣耀不算什么,妈妈才是对他最重要的,此时何夕的母亲已经在弥留之际,何夕在耳边亲口告诉了母亲自己的理论在未来终于有用了,昏迷了好几天的母亲回光返照般的慢慢坐起来,把何夕抱在怀里嗝咽道:好孩子,我就知道我的孩子是世上最聪明最优秀的,隔壁那谁,老李啊,还有三楼那谁,好像是王大妈,我明儿就找他们说去,我儿子多么有出息! 母亲越说越慢,越说越小声,最后了无声息,脸上挂着欣慰安详的笑容。何夕对“我”说,谢谢你这次来,你和未来人们的好意我心里明白,这个世界我已无什么牵挂,多余的事就不必要了,接下来,我要去陪我的妈妈了,那个为了我倾尽一生的人。 “我”经过这几天和何夕在一起,加上之前捡到他的著作,也算是他的学生了,说,老师,我理解你的选择,这里有一枚未来联合国颁发给你的白金骑士勋章,还有这个22世纪最杰出诺贝尔数学奖的证书,请务必收下。何夕说,好,我收下,但这事不要告诉这个时代的其他人。 “我”问到,真的什么人都不要说吗? 何夕想了一会,说,能帮我找到江雪吗? 我想见她一面。 “我”马上答应了。。。几天后,江雪来了,一个中年妇人,但保养得相当好,所以尚显年轻,他们的最后见面却没有尴尬,江雪在何夕床边慢慢坐下,拉起他的手说:对不起。。。何夕满脸慈祥地说,没关系的,我知道你的难处,现在的你,幸福就好。之后他们就再没说话,默默注视着对方,时间慢慢过去了,忽然在一个瞬间,何夕的眼帘慢慢地合上了,再也没有睁开。 任凭江雪如何呼唤,就是不醒,医生进来了,认真检查之后说,何先生已经过世了,但奇怪的是,他的身体并无大恙,只是他的精神,好像突然松懈下来,放弃了继续生存的意志(我是星战影迷,同好们一定知道我这里的意思)。 何夕和他的母亲一起入葬的那天没什么人来,亲戚们早就淡忘了这对不正常又潦倒的母子,在场的是老康江雪夫妇,和“我”,没想到老麦也来了,此后的每一年清明,在那个公墓群不起眼的角落,都有一群衣着略显奇特的人来祭奠,奇怪的是,他们好像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没有人认得他们,他们悄无声息地来,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这样,可以说不是happy ending,不过已经能够算是一个“和”的结束,在基本没有影响全文灰色主基调的同时,进一步升华了何夕的奉献精神,同时也给了他一个相对于原文平和很多的结局,在可以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他放弃了自己原先可能存在的赚钱出名的幻想,以一个科学家的角色做出了最严谨也是最无私的的选择,比起原文的被动让残酷世俗结束悲惨一生,可以算得上温馨很多了。我想当那个作者,给这个伟大的科学家以及和他同样伟大的母亲最后的一点温暖,我更想给何夕一个机会,让他把最深沉的人文关怀留给全人类社会。 同时加入时间维度的理论(我前面只是简单说,当然可以更深入展开),算是扩充一下原文在科幻方面匮乏的内容,这样被人说这不是一篇科幻小说,而是催泪文艺小说的几率就大大降低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伤心者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