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方那一块土》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方那一块土》的读后感10篇

2018-05-29 20:5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方那一块土》的读后感10篇

  《西方那一块土》是一本由钱乘旦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00元,页数:35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一):西方的当代意义

  钱乘旦作为大陆英国史学界的翘楚和元老,对西方的熟稔自不必言,就说早年阅读钱译的三卷本《剑桥艺术史》就很带劲。作为作者,能把西方融于一卷,这是多么“胆大包天”,幸好这是本类似某某讲义的书籍,否则真要重新看待这位重量级的学者。通常写通史总是离不开从希腊罗马中世纪现代这一条主线,难得的是钱把前几章献给了人的出现农业的出现、文明的出现和欧洲文明的起源,这是很难得的,自从《黑色雅典娜》刊布以来,文明史决不能错过近东这块神秘土地。我们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流布,神话人间扮演的角色等等都是需要细细耙梳,即使这样,我们也很难有之后几章那样清晰明了的线性历史观。说大历史,这样的重任不是人人担得起的,历史学家责任不仅仅是梳理掌故、人物制度思想,而且得有一条主线和一种复杂思维,大约是如今中学历没什么地位,大学历史通识课程需要补的东西太多,而我总是以尼摩那本《什么是西方》为准绳来评价每一本400页以内的西方通史,相应的,我们该在书中知晓为什么西方如此发展而来,它遇到了何种机遇挑战,与科技、思想、文艺宗教又有着什么样的纠缠纠葛,这才是一本薄薄讲述西方历史和文明的上佳书籍。显然此书的定位不是这样,作为小学生中学生知识储备,本书是上佳选择,因为西方那些重要节点事件大多有所涉及,有些也算浓墨重彩,钱准备图片很是精到,这点倒是国内教材很少能匹敌的。

  其实,此书每一章都是如此重要,但阅读之后没有这样的感受,这里的重要性指对今人而言,而非仅仅对古人故人,每一章提及的主题对今人重新认识自己世界不言而喻的意义,理应把这种意义传递出来,启迪读者,教材或讲义的功能应该还有一种批判的意义在其中,这种批判让今天反思自己的处境心灵,为重新认识自己而做好思想积累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二):钱乘旦的历史观

  本文所阐述的历史观,是钱乘旦在本书的写作中所体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有可能是钱乘旦原创,亦有可能是他从别处习得,我无从一一考证。不过,无论是何种类型,皆可看成是“钱乘旦的历史观“,并且毫无疑问,本书所体现的历史观必然在一定程度结合了作者自己的思考

  1.“文化概念的界定

  “本书的“文化”和“文明”差不多,是指社会整体存在方式,包括社会的制度设计生活状态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物质创造精神导向,等等。“(前言

  2.制度观:实用主义制度观

  可以说,制度观是钱乘旦在本书中强调最多的一种历史观。此处的制度,包括各种制度,以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为主。具体而言,钱乘旦的制度观是这样的:第一,对于国家来说,有保障权利交接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就是一片混乱。罗马帝国没有形成这种制度,这是它最终灭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P93)第二,一种制度只要符合一个时代的需要,能解决这个时代的问题,它就可以被视为“好”,有它的时代合理性。(P58)一旦时代不需要了,它就被淘汰,新的制度就会出现,不要相信历史会有终结。(P212)第三,政治制度的变化完全依据当时的需要,不存在“进步”或“退步”的问题,类似的情况在古希腊与古罗马都曾经发生过。(P91-92)

  3.地理环境与文明发展

  作者认为,早期文明在其产生、发展与传播过程中,地理因素起着极大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西方的两支最早的文明,其产生与发展皆与地理环境相关,其中,两河流域文明的产生是因为处在一个开放交流地带,古埃及文明的产生则是因为处在一个闭塞的安全的地带。甚至,在文明之前,人类的出现,也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导致了部分灵长类动物的直立行走,解放双手开始制造工具;而冰期的到来导致了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进而农业带来了文明。

  人类的史前史,从三四百万年前到文明的出现,乃至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地理因素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越是在人类的早期,地理因素会越重要,因为人自然控制能力小,环境的影响当然就大。(P26)

  4.对文明发展的焦虑

  说是“焦虑”不一定准确,也许是迷茫,也许是沉思,总之并不是一种非常明朗乐观态度。有两点,第一点非常打动我,作者引用人类学家的说法,说渔猎采集的生活悠闲的,人们不需要做很多工作就可以吃饱肚子平均每天三四个小时出去寻找食物就够了,足以维持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营养状态也很好,不比现在的营养结构差。而农业劳动可能更加艰苦,“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P15-16)对此,我想补充农业社会后面的两个阶段人们的生活现状工业社会,工人们在流水线重复各种机械动作,或者站在炼钢炉旁汗流浃背,相比于农业社会,他们的劳动强度更大,且没有所谓的“农忙”“农闲”之分;信息社会,写字楼的白领们不仅全天候高强度工作,晚上还常常加班到深夜,节假日也常常需要加班,除夕也许是当天下午才刚刚下的飞机回到家。

  第二点是作者提出了一个思考题:现代文明的悖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可以无限发展吗?其次是科学究竟是解决的问题多还是制造的问题多?再次是物质丰富伴随产生的“精神贫乏”问题;最后是一系列人口贫穷、安全、发展问题。在书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这样的思考:现代文明将把人类带向何方?

  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许也是人文学科存在的最大意义。

  5.对西方的偏见

  并不是说钱乘旦对西方人是完全否定或充满偏见的,而是说,在某些方面,存在一些偏见,如下:第一,站在现在看过去,知道了结果说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西方的历史观始终建立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的原点上——历史是安排好的。(P8)第二,巴勒斯坦裔美籍学者赛义德指出,西方在很久以前就学会了制造“他者”(the other),然后把他矮化、丑化、妖魔化,从而为打压和欺凌他人寻找意识形态基础。钱乘旦认为,这是理解西方的一个很值得注意视角。(P65)第三,一直到现在,仍旧有许多西方人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思想上是高人一等是西方殖民扩张的精神依附,而正是这种思维定式,构筑了西方在近代以后的话语优势。(P266)罗马是古典帝国主义和古典殖民主义的典型代表,但是现代西方人却对罗马情有独钟,将其扩张说成是传播文明,于是就有了道德合法性。(P85)第四,美国人相信他自己是不可分割的,别人却是可以分割的,所以到处对别人说,应该让人家独立,独立是“人权”。(P300)

  6.改革革命

  第一,改革是现代化转型的一种可能的模式,现代化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主线。第二,只有在稳定的社会状态下采用稳妥措施才能进行改革,动荡局面无助于改革成功,只能造成玉石俱焚。(P87)西欧封建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不如东方几个文明地区,如印度、中东、东亚,其原因就在于内部混乱。(P177)第三,任何一次可以叫做“革命”的革命必定有它的意识形态。(P218)第四,大革命不可能完成民主化任务,因为革命依靠暴力,而暴力就是强制,与民主的理念背道而驰的。(P327)

  7.宗教观

  第一,真正的宗教都会要求人们做好人好事,否则它就不是正教而是邪教。(P200)第二,宗教只是信仰,相信就可以了,不需要考证。(P114)第三,中世纪的宗教信仰其实是建立在无知的基础上,恐吓是其手段。(P135)第四,宗教从来都是双向的,它既可以为政权服务,也可以成为推翻政权的武器;在很多情况下,宗教很容易统治者利用。(P115)

  8.关于历史划分/历史节点的观点

  人们不可能用刀把水砍断,也不可能用时间把历史隔开。特别是,人们越来越不把历史只看作政治史,如果把社会看成历史的完整舞台,那么王朝的兴替、事件的发生,都只是大舞台上的小事情,社会的变化是连续的,也是逐步的,王朝和事件只是其中或大或小的插曲而已——这就是今天学者们日益表述的历史观。(P122)

  9.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对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钱乘旦的认识是这样的:

  马克思用数学公式计算剩余价值,他的理论因此成为了“科学的”理论:为什么资本家可以拿走这个差价……原因在于资本家掌握了生产资料……为什么资本家能够掌握生产资料?原因在于私有制。因此马克思提出必须消灭私有制。(P318)

  我们看到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追赶先进国家的一种手段,换句话说,是落后国家追求工业化、追求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它不是对发达资本主义的一种超越或者取代,而只是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一种替代,用一种不同的方式实现现代化。(P320)

  不难看出,钱乘旦只是将社会主义看成一种经济制度,将其看成了现代化的一种手段,对其政治属性避而不谈。但实际上,政治制度方面,钱乘旦在此前的论述中已经强调过很多遍了:政治制度无所谓好坏,它是时代的产物;并且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需要有专制制度。

  10.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或者说是“历史发展中的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

  我们今天说人的出现是进化的结果,那不意味着进化一定出现“人”;在几百万年前,什么可能性都存在。有一些比较偶然的因素凑在一起,结果就造成动物向“人”的方向演变。(P2)站在现在看过去,知道了结果说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而且是近代西方人观察历史的方法。用这种思维来解释历史,那么一切都是必然的。可是这样去解释历史,历史就不需要解释了。(P8)

  11.西方文明东来说

  钱乘旦认为,西方的古典文明,与中世纪文明,都传自东方。

  讲到现在,我们只讲了西方文明的一个源头,而这个源头其实是今天西方人自己说的“东方”,也就是中东地区;我们介绍了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文明,它们都是传自于这个“东方”。西方文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源头,这个源头是基督教,而基督教的源头仍在“东方”。(P103)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三):——《西方那一块土》:西方文明历程干货精华通俗读本

  《西方那一块土》用通俗语言讲述西方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同时也是一部浓缩版的世界史,分析鞭辟入里,干货满满,因为是课堂讲义,所以阅读流畅易懂,很是享受

  人类文明的起源

  人类起源东非大裂谷的分裂,一边仍然是森林,一边却成了草原,人、猿自此分野,为了生存抢食,人类解放了双手,并学会了创造工具(注意不是使用工具),由于冰期来临又结束植物不适应新环境大量减少,可猎取的动物减少,人类为了生存开始驯化植物(或者说是被植物驯化),农业把人束缚在土地,开始定居,定居导致人口增长,需要扩大农业,于是出现了协作,协作产生领导者领导者领导组织,组织演变成国家,出现文明。

  四大文明

  最早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然后是埃及文明,随后是印度文明,最后是中国文明。苏美尔文明之后是巴比伦文明,然后是亚述人,之后产生新巴比伦,最后被波斯所灭。埃及文明,经历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历经20个王朝,背后被波斯所灭。

  欧洲文明的起源

  欧洲文明由古希腊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蛮族文化组成(来源《你一定爱读的极简欧洲史》)。首先是古希腊神话时代,也就是古希腊青铜时代,从克里特文明到迈锡尼文明,到蛮族多利亚人入侵,开始黑暗时期,直到古希腊时代。古希腊又民主制度的起源,有丰富哲学、艺术、政治等文化,最后灭亡,直接原因是蛮族马其顿入侵,根本原因是死于早期民主制度,经历希波战争(雅典:马拉松战役,斯巴达:温泉关战役)、伯罗奔尼撒战争。马其顿在亚历山大灭亡波斯死后分裂成3个王国:托勒密王朝、塞琉西王国 、马其顿王国,马其顿王国被罗马所灭。

  古罗马

  古罗马经历了所以得政体形式,唯独没有民族制。(个人认为和经济基础有关:罗马以农业为主,希腊以经济为主),从早期王政时代到共和国时代都是(贵族制),到屋大维开启帝国时代(君主制),五贤帝的黄金时代后,罗马开始衰落,军人强人政治统治者戴克里改革,东西罗马分裂(导致基督教分野),西罗马被日耳曼蛮族入侵灭亡,东罗马帝国后变成拜占庭帝国。罗马灭亡原因:内战、腐败、奴隶枯竭导致经济下降、蛮族入侵(直接原因)。罗马对欧洲文明的贡献之一:罗马法,是大陆法系的起源,民法、万民法、自然法。东方的法是统治者个人的法,西方的法是自然法。

  基督教文明

  基督教起源于希伯来人,最初在两河流域的乌尔,祖先是亚伯拉罕,亚伯拉罕之子以撒带领族人迁居迦南,为了更适合生存又迁居埃及,被迫害,在摩西的带领下离开埃及(出埃及记)想返回被腓尼基占领的迦南,与上帝订约确定一神教,建立以色列王国想抢回迦南,经历扫罗王、大卫王、所罗门王,以色列分裂成以色列国和犹大国,不断被外族入侵,亚述人灭以色列国,巴比伦人灭犹大国。后被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压迫,救世主耶稣降临,形成新约,耶稣被犹大出卖,基督教产生与犹太教分野。君士坦丁堡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东西罗马分裂,形成天主教和东正教,后来天主教又经历宗教改革形成新教等多个派别。宗教起源的原因:人开始有自我意识,并意识到外部自然界强大力量,恐惧和感恩,形成宗教。基督教成为欧洲人的主要意识形态,因为日耳曼蛮族占领欧洲定居后的精神和文化需要。(个人观点:神权兴起于王权衰落)

  中世纪

  蛮族迁移征伐,导致封建制的形成,国王需要贵族帮忙打仗,分封贵族,贵族需要下面的人打仗往下分封,权力跟着土地走,权责只在于贵族与农奴之间,所以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农奴制,束缚农民,黑死病和农民起义导致农奴制解体。教皇为了加强神权发起了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主要动机;宗教信仰(God)、东方财富(golden)(个人补充:荣誉如骑士,glory,形成3G)。十字军东征促使欧洲从中世纪醒来,开阔眼界,向往东方财富(大航海)。交换的需求导致城市和商业兴起,形成城市与国王联盟,对抗贵族,一方面加强王权直接统治(直接纳税),另一方面促进城市民主自治兴起。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个人从宗教中解放,导致神权衰落(个人观点:王权增强),同时,民族独立战争和长期的国家间,王权增大,专制王权形成,(个人补充:促进民族认同,想象的共同体),重商主义,近代国家形成,推动欧洲走向近代,形成早起的资本主义。

  大航海时代

  重商主义促进地理大发现,(个人补充:动机包含3G)。宗教改革,加尔文派认为人成功就是获得上帝启示和拯救。海上霸权转移: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海上马车夫)-英法-英国(日不落帝国)。

  大革命

  英国光荣革命:新教意识形态,结果形成君主立宪制(个人观点:封建制与宪政的长期积累:金雀花王朝)。法国大革命:三权分立。

  英国法国区别:法国,计划目标不妥协。英国:遇到问题解决问题,走到哪里是哪里。

  启蒙运动:科学、理性。工业革命起源英国:宽松的政治经济环境,产生自由主义。

  美国崛起

  美国传统来自英国(包括自由主义),英国移民美国原油:土地、宗教迫害、政治理想。美感崛起原因(个人补充外因:两次世界大战):南北战争,走上工业化道路,赶上工业革命,出现组织形式的变化(垄断)、管理方式(科学管理)、发明创造(创新)。

  世界大战到现在大家都比较熟悉,作者也讲得简略,我也就不写了,本书虽好,但也有缺陷,比如对某些问题分析简单,比如中世界城市兴起的原因。又比如思想太正统,比如对帝国主义批判和马克思主义的推崇。但整体是一本难得西方文明史好书。

  交流微信号:xpweekly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四):那一块土

  这本书主讲的是西方文化通论,但文化离不开历史,书中梳理历史的脉络很清晰,但限于篇幅必然不能详尽。在书中对西方文化的起源发展有着比较客观的评价。

  关于中西对比,我们总是陷入两极对立之中“盲目崇拜外”“夸大吹嘘我”,给我推荐这本书的人说书中的观点很新颖,在我看来,新颖未必,但是客观倒是做到了(绝对的客观不纯在)。面对西方道路西方文化或是西方价值观,我觉得拿来主义还是要有,但并不能是照搬主义。

  西方自启蒙运动后迅速超越东方,总有人说中国没有启蒙运动,所以不能实行民主,但民主这个东西未必就是个好东西。民主的反面并不是集权,而是暴民政治。但凡打牌之前都要讲清楚规矩,政治也一样,要不然打不了一会儿就要干仗了。民主也一样,不是一个启蒙运动就能解决问题的,中国现在的文盲率是历史上的最低点,在世界上都很低,但开民智未必能开民主。如果按照分工理论看,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治国。

  关乎科学、民主、或是意识形态,他们本身没有方向,运用它的人才是关键。制度也好,意识形态也好,适合脚的鞋子才是好鞋子。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五):一点小感想

  要想粗略地了解西方文明史,或者想发现西方文化的不足,可以看看这本书,文章是通过课堂录音整理而成,所以通俗易懂。西方信仰基督教上帝导致了个人英雄主义崇拜忽略了人与人这一最重要的现世关系,西方从自由放任的经济主义到高福利社会式民主制度,社会将会被所谓的民主制度绑架从而减缓发展速度,对比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层精神内核后,我更加坚定了之前的看法:中国重回第一指日可待。中国跟英 法 德 美等国家相比从来都是资优生,中国的文化绵延5000年不断,不断吸收包容外来的文化,中国从诞生之初就是属于早熟文化,因为太早过于强大所以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睡了500年的觉,但是这一巨人一旦觉醒,立马同样拿着西方人以前使用过的武器,凭着自身文化上的优势,再度重回第一的愿景是肯定可以实现的。一个美国从无到有到坐稳第一宝座也不过三百年多年时间,何况凭着中国自身的优良基因短短30几年就冲到了第二,我真心觉得我们的文化很强大,为什么还是有人要一味的崇拜的西方呢,何况他们崇拜的还是一百年前的西方内核,时间是流淌的,世界是运动的,没有什么是一层不变的。是不是该暂缓向外崇拜的趋势,而把眼光重新聚焦在自身的历史文化中呢?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六):西方这一块连着东方的土

  西方连着东方,地球是圆的,中心在哪里?西方觉得东方很特殊,同时也将自己“特殊化”。

  钱乘旦的这本西方文化通论针对“西方”,梳理其支持其文明脉络的价值基础和思想方法,与其说突出了西方文化的精髓,不如说其实是解开了西方文化的密码,将构建出的西方的“特殊”和“优越”的面纱一层一层的剥开,以流畅和连贯的讲述,作出了他自己的历史叙述。历史不是事实,而是史观。本书抓住了著名的历史事件,却不限于程式化的解读;叙述了历史的脉络,却不忘历史与现实的两相对照。作为课程讲述,很引人入胜。

  窃以为这本书非常适合20左右受过初高中历史程式化训练又对人类历史和当代问题颇有兴趣的青年。我早已结束大学,不能说有多少积累,但是读的时候会频频点头,与自己的史观契合,如果早个十来年,我一定会惊叹,啊呀怎么跟中学讲得不一样?这本书就好像是把我十来年零星思考和感悟的历史织成了完整的长卷。当然,不是说我对内容样样赞同,而是本书的思维方式让人愉悦。

  作为教材,本书既有知识,又有形成知识的过程,还有对既有思维方式的反思。在把握西方文明的几个关键问题上,比如科学和宗教的关系,封建与专制,民族国家的建立,民主制度的形成等,作为通论,细节不多,但关键事件鲜明;虽有单独的概念阐释,又在时空上彼此串联。虽是西方文明通论,但毕竟东方分享着同一个时间,一些东西方对比,意不在对立分割,而是强调社会情景的作用。

  因此,在本书里你会看到熟悉的概念的不同解释和深层思想的探寻,你会看到熟悉的史实的不同的解释,你会看到对西方标榜的种种优越的略带调侃的反对。最重要的是,你一气呵成的看完,会有新的想法,想去探究更细节的历史,不将东西对立,不盲目相信贴着标签的史实。

  略略列一些有趣的内容,希望激起你的阅读兴趣:

  现代西方阐述文明史必提罗马,那么战争扩张真的是传播文明?

  社会动荡,乱局重重,你是要民主还是要强人?

  从“原罪”到“拯救”,为什么西方人总是这样谈?

  专制(despotism)和专制(absolutism)的差别?

  到底是“封”建还是“统”建?

  牛顿为什么会虔诚的赞美上帝?

  常被并列的英法,光荣“革命”和流血“革命”是怎样的不同?

  美国的制度真的是一水的新东西么?

  现实的社会主义和理论的社会主义有什么区别?

  最后推荐Jack Goody 《偷窃的历史》。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七):不仅仅是简单梳理了一遍西方文明

  不仅仅是简单梳理了一遍西方文明

  这本《西方那一块土》其实是十五次课时的讲稿整理,所以段落分得挺清楚,遣词造句也比较口语化,易于理解。西方文明自然是相对于东方文明而言的,本书从人类刚刚出现讲起,直讲到当代,时间跨度很长,但讲述起来,倒也不是浮光掠影,而是很有重点,也有亮点,还时不时纠正一般人对于文明文化认知上的误区。

  有些问题上,钱乘旦教授不会仅仅转述通常的观点,比如“劳动创造人”这个大家都知晓的道理,但在钱教授这边,他就在逻辑上深挖下去。比如看到一个东西在劳动,那他就是人了,因为只有人能劳动。但那人已经在劳动了,那劳动又怎么去“创造”他呢?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劳动创造工具,从而创造人,这一描述有点太表层化,更准确的说法是“站”解放了双手,才会让人类创造工具,劳动起来,成为可能。

  虽然是讲西方文明,但实际上它还是起源于东方。苏美尔文明是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的,离现在大约5500年,这是最早的文明,埃及文明出现在大约5000年前,接着是印度文明,离现在大约4500年。中国有据可考的远古文明离现在不到4000年,跟通常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说法有点距离。因为夏王朝缺乏考古证据。

  要说西方文明的源头,得从希腊神话讲起,而近来的考古发现,神话中有历史的踪迹,而不仅仅是怪力乱神。而罗马人又非常推崇希腊文化,同时又有自己的创造,比如政治制度,除了民主制之外,人类各种政治制度都在罗马出现过。

  之前一直搞不太清楚基督教跟一般宗教的区别,在本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是一神教,只信奉一个神灵,而不像别的很多宗教,在天上有无数个神仙。之后耶稣的出现,在旧约的基础上,新添了内容,变成了新约,新宗教是全人类的宗教,但也带来另一个后果,即拯救全人类成为基督教的基本口号,一直贯穿于西方文化中。

  接着是无法跳过的黑暗的中世纪,但钱教授认为中世纪也有光明的一面,就如同这时的教会,虽然已经特别强势和极端,但在继承和传扬文化,艺术上还是有应该值得肯定的功绩。黑死病的肆虐,在造成生灵涂炭的同时,也让农奴制崩溃。而接下来的文艺复兴,也不像是一般人想象中,是跟基督教完全对立。文化复兴还是在基督教的艺术框架里,把人的位置慢慢提高,或者是把神的光环褪去,呈现人性的一面。

  然后因为地理大发现,以及马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让欧洲在很多方面都发生巨变。钱教授在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强调,政治制度本身没有简单的好坏之分,关键在于适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这是他最为看重的观点,所以他对于美国的日裔学者福山的一些观点,比如历史终结论等,都不能苟同。

  工业革命前后,西方世界难以抑制扩张的野心,欧洲诸国各显神通,彼此较量。一百多个西班人就征服了印加帝国,当然这不是因为西班人太强悍,也不是美洲土著太懦弱,而是因为西班人身上还有各种病菌,而土著因为之前不跟外界接触,没有抵抗力,于是纷纷死亡,因为劳动力的缺乏,从而导致黑奴贩卖的开始。

  最老牌的殖民国家英国,到后期也不要殖民地了,因为那不合算,他们要的是无形帝国,不要占领,不需派军队和官员,只需要强制而来的所谓自由贸易。但这种情况没持续多久,别的强国如德国美国实力也赶上了,加入进来一起瓜分世界,于是无形帝国让位于有形帝国,英国也只能重新加入。接下来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的崛起,又让世界格局重新洗牌。

  在最后一课时中,钱教授总结了西方文明的历程与得失,还提到了马克思主义。最后他以一个问题收尾,人类走了五千多年走到今天,走进了一个现代文明。可是很多问题让我们不得不去问这最后一个问题,现代文明将把人类带向何方?现代文明是从西方首先开始的,但人类将走向何方?

  《西方那一块土》读后感(八):给历史课补上一课

  本书是钱乘旦教授给北大本科生的开设的一门通选课,语言流畅生动,内容环环相扣,因此读书过程中我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才能确保没有遗漏,简直好像我是正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讲的一位旁听生了。除去补充了本该在更早时候就了解的若干历史常识,书中对于历史观的阐释和对于当今西方国家的行为与思维的溯源是更令我受益匪浅。

  在第五讲古罗马政治制度部分中,钱教授谈到“我们习惯了一种思维方式,叫‘历史进步论’,意思是说历史总在‘进步’,越到后面越好”,由此引出了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某种政治制度,甚至如何看待历史的问题。第九讲谈到欧洲向近代过渡,欧洲各国历史都表明:专制王权的出现是西方历史的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但专制王权若放到现代,一定会被打上各种负面标签,那么这样就可以给它定性了吗?当然不。正如钱教授所说,“历史是流动的,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要求,会演化出自己的制度。”专制王权也曾凝聚起民族精神,集中了举国之力,与争取民族利益紧紧相连,但它一旦完成了这个使命便变成了国家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从谁先建立专制王权谁先发展,到谁先摆脱专制王权谁先发展到新阶段,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地”对待“专制王权”。

  一方面,西方文化有其生长的一方土壤。既有古希腊独树一帜的民主制度,也有源自古希腊时期希波战争的“东方专制主义”矮化策略;既传承古罗马“法高于一切”的先进理念,也仿效罗马帝国一统天下的“罗马的和平”(Pax Romana)力图打造一个“美国的和平”(Pax Americana)独霸世界;既崇尚自由和人权,也一厢情愿地从十字军东征到帝国主义殖民再到介入伊拉克、叙利亚和利比亚,还美其名曰“拯救全人类”和传播先进文明。另一方面,历史上的西方与东方并非势不两立,西方文明的两个重要源头都与东方有关,一个是西方古典文明源自中东地区,一个就是基督教也是“东方”的精神遗产。因此,中国人对待西方文明的科学态度不应该是“美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而是“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取长补短。

  立足历史,着眼西方,关照人类,这是一本能给大脑解渴的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