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腐败》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腐败》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1: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腐败》读后感10篇

  《腐败》是一本由[美]迪特尔·哈勒(Dieter Haller) / [新西兰]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腐败》读后感(一):人性的复杂让贿赂有了存在空间

  看完还挺感慨的,我们对“腐败”的认识实在浅薄得很。“在一些社会中,送礼,包括给官员送礼,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把贿赂与礼品 区分开来解释说‘贿赂意味着互惠而礼物则不会’。”对于这个说法,我不是很认同。礼物往往是贿赂的开始。

  送礼送的多了,不管是医生,老师,还是官员,总会给送礼人一些方便。比如,医生会给你多一点的照顾和关心,老师给你的孩子更多一点关注,官员也许是给你提供一些消息或通道。给对方送了礼物,虽然不是要马上行个方便,但是,以后总有机会需要你给个方便。中国文化里有“来而不往非礼也”,就是没道理我给你送了东西,你不回我一点儿什么。所以,我认为在关系并非十分亲密的关系中,表面是礼物,实质还是贿赂,最开始的是感情上的贿赂,到后面会转化为经济上的互利关系。

  人人平等,人人公正,是理想的社会。但是,人性复杂,有善的一面,有恶的一面,是没有办法抚平的。人在得到一点后,往往会再想得到更多一点,欲望的沟壑难以填满,越来越深。正如《乌合之众》里说到的“感情在与理性的博弈中,从未输过”一样,一点点的贪念就可以让一个人几十年的理性修养溃不成军。

  而书中另一个现象,柳德米拉在孩子出生前给医生索芙娜送礼品,这让索芙娜感到不舒服,认为自己被贿赂,被认为不收受礼物就不能好好履行医生的职责。可是,他们又抱怨患者在结束医疗后,没有给医生说一声谢谢或者送上一盒巧克力。由此可以看出,医生希望自己付出的专业技能与时间得到肯定,但不是在治疗期间而是在治疗结束后。

  这也正证明了在前苏联时期,全民免费医疗福利制度下,医患之间矛盾的、复杂的关系,更是人性复杂的两面性——既有公正的一面,也有虚荣的一面。也正是这样矛盾的人性下,贿赂有了可以生存的空间。

  《腐败》读后感(二):腐败研究的三个切入

  腐败是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也许是因为腐败是历史长河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也因为腐败带给人类一种深深的不平等之感,而当代政治哲学(除哈耶克一派)在人类平等上的诉求似乎已成为共识。但腐败的原因和腐败在不同国家和文化圈中的面貌却是不同的。对腐败的研究经历了道德主义、修正主义、后修正主义、后功能主义和新综合派的演变过程,但我仅仅选取我认为最重要的三个视角:

  一是制度的有限性,制度和文化通常是不同步的,制度和大众的心智发展也是不同步的,制度的表现方式通常是法律、文件,而这些是非常线性的,没有多少人把普法当作一项真正重要任务来对待,自然,线性的制度也仅仅停留在文书中,加之民主实践的协商一环并不能清晰地理出如数学般精确的公理-推理-结论,所以让制度去约束腐败,似乎如河伯入海。

  二是腐败是社会流动中的重要一环,去除道德因素而言,腐败的确是社会流动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的一环,不可否认,阶层划分在今天并不想某些学者提出的网络社会那样起到模糊阶层的作用,它依然清晰,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除了自身天赋、家庭、努力程度等,腐败也是重要的一项,与上层阶级交易产生向上流动的可能性,这是人之常情。

  三是全球政商关系不正常,因商业贸易竞争已发生在全球,而政治家首先关心的是秩序,秩序很大程度上由就业率影响,在地方上会发生地方政府之间为争抢某个大企业而不得不使出非正常手段,而全球治理中也是一回事,结果贫富差距越拉愈大,所以我觉得腐败研究也别仅仅盯着政府官员,腐败的地盘比想象的更广阔。

  《腐败》读后感(三):反腐是一场人性的考验、制度的建设和文化的约束

  从人性的角度讨论腐败其实已经不是新鲜事物。

  但这本书的13位作者都是人类学家,且不说他们为腐败:人性与文化这一课题历时数年、足迹遍布各大洲,单是他们多方走访,查阅资料,为我们呈现了这么一本首次从人性角度剖析腐败的大作,就足以让我们竖起大拇指。

  是的,这不是从犯罪的角度分析腐败的书。其实腐败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词,需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情景来判断,就像腐败、贿赂与礼物的界定,在不同的地方肯定是不一样的。人类学视觉为我们更加全面的分析腐败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性。

  腐败关乎人性,所以腐败在遍布全球,是一场残酷的、没有硝烟的战争。不独独哪一个国家特有,也没有哪一个人能独善其身。

  但是也不是没有办法,反腐是一场人性的考验、制度的建设和文化的约束。

  我们预设人性,我们建设制度,我们培养文化,以便约束腐败。

  《腐败》读后感(四):索尼娅的红包

  《诗经》的《木瓜》 一诗中写到:“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从此算起,中国人已经有两千多年以互送礼物来表达情感的历史了。“世味年来薄似纱”,陆游的一句诗,是对人情冷淡的嘲弄,这样看来,中国人似乎一直对世态人情有美好的期待,而这种期待却往往落空。

  《腐败:人性与文化》这本书,讨论的腐败问题包括三个部分,共有10个章节,每章都有血有肉,都给人以极大启示,本文主要谈谈书中第一部分“社会转型期的腐败?”中的第2章:《贿赂、礼品及红包:反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医疗保健体系中的腐败现象》。这个章节里,谈到送礼的问题,颇值得玩味。

  前苏联时代,全面免费医疗是其福利制度的一个标志,这也着实让外人艳羡。但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制度,其实并不怎么好。因为免费,所以候诊队伍很长,每位患者只能接受草草治疗,医院仿佛成了工厂,“通过官方渠道获得的医疗护理,就像把自己摆在工厂的‘流水线’上”。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恐惧感,是任何患者都不想要的。所以他们一直都在寻求制度外的途径,以提高安全感。

  文中举了一个例子,孕妇索尼娅经朋友介绍,结识了波里索夫娜医生,两人言谈甚欢,孕妇送了一块华夫饼,医生坦然收下,整个谈话过程轻松愉快,两个人都把对方当做好朋友,而之后的手术过程中,医生也尽心尽力,对她照顾地无微不至。另一个孕妇柳德米拉,与波里索夫娜医生素昧平生,很冒昧拘谨地请求关照,并送了巧克力和威士忌(就像中国人的送烟酒类似),得到却是医生公事公办的冷脸,因为医生和她没有交情。

  柳德米拉送礼完全是被动的。是基于对医生的不信任,而索尼娅送礼却是基于信任与尊敬。一个是冷冰冰的上不了台面的报酬,一个是热乎乎的可以不避外人的人情。动机不同了,如何界定礼物性质,变得不好说了。

  医患关系,在中国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病人送主治医师红包,也是被划成陋习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红包也许在名义上被禁止了,在暗地里依然大行其道。

  有一部分红包,是心怀恐惧的柳德米拉送的,政府应该完善医疗制度,消减这些人的恐惧。人们安心了,这种红包也就没人送了。一部分红包是索尼娅送的,这种红包装着温情。如果送这种红包时,还要鬼鬼祟祟,那才是人心不古呢。

  《腐败》读后感(五):全民反腐

  腐败是一种隐蔽、神秘、不道德的现象,腐败存在于各个时代,各个角落,腐败源自人性,遏制腐败必须靠文化和制度。

  《腐败》读后感(六):我们怎能不腐败

  腐败一事,源远流长,可以说自从人类开始兴建自己的文明的开始,腐败就已经跟在人类屁股后面了。 远了不说,单从我们自己的地盘来看,从秦朝时的赵高,到清朝的和珅,再到习大大上台后揪出来的一群达官显贵。一条时间线就这么拉了两千多年。 但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腐败现象每年都有,反腐运动也几乎每朝每代都有那么几次,贪官污吏也会一不小心就被揪出来。 可是同样的,即便反腐运动进行的是风生水起,但是依旧有不少抱着“天高皇帝远”和“我上头有人”这几种心态的官吏顶风作案。 所以说,腐败这种事应该是无法根除的,那么它到底是因何出现,又到底是如何成为社会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的呢?

  很多人认为腐败这种事主要是因为法律的严谨性不足导致的。这使“腐败”与发展滞后、贫困落后、愚昧无知、妇女压迫、原教旨主义、狂热盲信以及不合理性一道,登上了通常用来评价“异类”国家负面特征的榜单。 换句话说,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将西方世界与第三世界隔离开来,认为腐败是处于社会转型期国家的特有现象。 他们普遍认为,腐败是因第三世界国家政治不稳定并且缺乏“社会纪律”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病理学症状。而在发达国家,这种事是可以被避免的。

  然而事实上,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的可信度,法律的不严谨往往导致国家机器对自身行为的不确定,也就使得钻法律空子这种行为显得轻而易举。 但是西方世界真的像他们认为的那样,不会有腐败行为吗? 这自然更是不可能的,2001年,美国安然公司因为项目的公开化,导致腐败问题暴露,一个大型的产业自此宣告破产,便是打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的脸。 法律的严谨化也许会将腐败行为减少,但是绝不会成为杜绝腐败行为的有效手段。 所以说,腐败行为的产生并不依赖于法律或者道德,它应该是一个更为复杂的过程。

  就像有人认为的那样,腐败应该是一种滥用职权而谋取私利的过程。但是这一点仍然值得推敲,因为很多时候公私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分界线,而且深层的动机还无法确认。 甚至说,这种论调连密特朗总统利用非法资金来资助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的竞选活动这种事都划出了腐败的范围。 于是作者在本书中提出,若想真正了解腐败,首先要意识到腐败是一种人际关系,也是一种官官相护的科学。通过腐败,人们建立了一种复杂的身份建构过程。 就像一句俗语说的那样“拿人钱财,与人消灾”,提供了人情而寻求帮助更有可能被接受,也就更有可能成功。 一张复杂的关系网通过互赠人情得以展开,刷脸刷钱刷关系得以叫嚣。于是一切都变得流行起来,甚至都已经融入了各种文化。

  人们甚至认为贿赂是获得公民身份后的第一个行为,是维系政治主体与政府的纽带,同时使市民能够意识到政府的存在。 就像我暑假打算去一家精神病院见习时,我的爸爸首先想到的是先打通关系,即便被我否决后也打算让我请科室里的人吃饭一样。 然而官员的腐败始终会激起社会的愤慨,很多官吏中饱私囊而没有作为。反腐组织的出现也就成为了民心所向。 这些组织的出现对于腐败行为无疑有着威慑的作用,毕竟每个人都对于自己的社会形象有所关注。 反腐成为了一种道德力量,反映出普通民众以及善于表达的精英们对社会不公的愤怒。 然而反腐却未必完全公正,任何人都被自己的社会关系所困。只要反腐变成了控制资源及维持对他人控制的一种工具,那么反腐组织,就沦落为取悦捐助者并获得资金的工具。

  本书从社会因素以及道德法律方面给出了足够的答案,虽说案例太多而搞的像是砌墙,但也有足够的说服力。 但是说到这里,我们还有一点没有考虑到,我们并没有从那些所谓的贪官污吏身上考虑腐败发生的因素,这也是本书欠缺的一部分。 我私下认为,所谓贪污腐败,大多是源于人本身的劣根性,就像现代人对高热量的食品的难以抵抗一样,这是我们的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囤积的欲望。 另一方面,所有的工作者往往都会希望自己的工作被人认可,也就是当你帮助他人的时候被人赞扬,这个时候人们对别人感谢的行为便没有了多少抵抗力。 再者,也是因为人情世故,每个人都希望被自己身边的人认可,若是对于朋友的请求置之不理,那么就可能被朋友孤立。 所以说,腐败这种事,真是可怕的紧啊。

  《腐败》读后感(七):腐败的文化根源在哪里

  腐败的文化根源在哪里

  《腐败:人性与文化》的背景源自数个偶发事件。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2001年底美国能源公司安然垮台所带出的巨大的欺诈及腐败丑闻。这些丑闻撼动了整个美国企业界。本书的部分作者当时就预言,在未来几年内,安然事件将超越9•11恐怖袭击,成为美国社会一个更为重大的转折点。这种论断似乎有失公允,但它不由地引人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分析已经发生的事件,我们能够获得什么样的更深层次的教训?

  《腐败:人性与文化》是全球13位人类学家历时几年,对全球6大国家包括美国、葡萄牙、俄罗斯、意大利、欧盟、玻利维亚进行实地考察、披阅资料,从人类学角度做出的对全球腐败现象的深刻解读。作者们指出,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于腐败困扰,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全球通病,是一场人性、权力和道德的无硝烟战争。当前,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到各个国家各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作者从人类学角度而非政治角度解读腐败,是想指出:虽然腐败来自于人性,但文化与制度却可以控制腐败的程度及其危害性。总之,反腐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大事,任重而道远。

  主编:(新西兰)克里斯•肖尔(Cris Shore):新西兰综合排名第一的大学——奥克兰大学人类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人类学、国家政策及政府治理方式。(美)迪特尔•哈勒(Dieter Haller):美国最大的公立大学之一——德克萨斯州大学人类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人类学、边疆问题、性别研究以及地中海问题。

  文中做过介绍,1998年夏,作者在圣彼得堡进行实地调查。作者向一位名叫娲娅的朋友咨询她在获取医疗保健时采用的策略,当时她为了能成功受孕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娲娅告诉我,她在老朋友尼娜的安排下在一家口碑极好的诊所接受治疗,并向她介绍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弗拉基米尔•谢尔盖耶维奇。我问娲娅是否要为此支付费用,如果要的话,如何支付。她解释说,尼娜与谢尔盖耶维奇达成的协议是,娲娅支付给他150美元,外加几瓶伏特加。这笔钱不通过医院,而是直接支付谢尔盖耶维奇。前苏联宣扬人应该无偿劳动,这种无稽之谈也该结束了。作者觉得他应该付钱,作者也付得起,所以理应为他们的专业技能和付出的时间付钱。”

  《腐败》读后感(八):从医患关系看腐败

  腐败,在我看来,不论是受贿方还是行贿方,都跟人性相关,想要得到,所以觉得要付出,但是行贿懂得付出最小的代价,收获最大的收益。对于得到方如不是贪欲求之,便也不损失什么,久而久之便会习惯得到。这跟人性的贪欲相关,本来不是自己所求,但是得到的容易,习惯了,这种得到一旦断接,就会陷入痛苦的失去感中,因为想要得到,所以……

  书中的俄罗斯的医患关系描写的很真实,医患关系在当今社会应该是较为敏感的的,病人需要得到更好的医治,求大医院,求名医,而大医院,名医,资源有限,于是这里的关系就当成了特别微妙的润滑剂,甚至是沟壑!

  现在的患者大都抱怨医生不注重医德,但是医生在强大的工作压力面前很难做到周到地照顾到每个患者的感受。我记得自己也曾挤着慕名去挂了专家号,但是不管你去的路途多么坎坷,医生分给你的时间也就那么几分钟,加上你很难把病症统统讲完,这样也会影响医生的判断。

  本书里就本不贪心的医生总会被行贿的患者当做贪心的医生,总认为,拿了自己的东西的医生,才会认真的帮自己看病。可是有些情况是医生也无法预料的,比如生孩子,我在妇产科医院就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医生,接到一位产妇送的鲜花,像宝贝似的供在办公室里,她说这是百年不遇的,终于有生完孩子,还惦记着医生的产妇,这是对她职业最大的肯定,那种满足感真是溢于言表。

  当然,我也是生完孩子没有送花或道谢的那群人,只是我也没有想着给医生送点东西,就寄希望于她能保我和孩子的健康。可是我非常能理解,医生心中的那种满足感,远远不是送高档礼品能够满足的。顺利生产之后,哪怕没有鲜花,一个电话,一声谢谢,也会令她们对自己的事业有着重燃激情的感动!也许会有人说,这是五指山得到满足后产生的精神需求。

  但我仍然相信,现在的很多医生,还真的很在乎精神世界,他们常常直面生命的残酷,除了冷静和理智,我想也还有对生命的情怀。虽然这不是主流,但从这个角度看,反腐败,但从受贿方治理,显然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倘若价值观得到认可,我想对于物质欲而言,才是很好的平衡。

  这本书 是从人性的角度研究腐败,在全球腐败故事的章节,看到的印度农村的腐败,与医患关系不同的是,这里的腐败似乎更难定义,但明显,村长是得到了好处的,包括和他相关的那些关系网都会有好处,但是毕竟他们修了路,农村的腐败网络显然更为复杂,各国反腐办法也是各有特色。

  这本书主要讨论了三个范围,社会转型期的腐败;制度化腐败与反腐机构;日常腐败叙事与实践。看似简单,但其实是个大命题。这是个绝对复杂的问题,只是作为普通人很难从理论上去把握这个大命题,而是从自己的角度来理解反腐,而我认为,反腐从人性方面解读的话,那就是说需要自己管好自己。管好自己的欲望,才可以为反腐做出实质性的行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腐败》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