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互联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互联网+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5 21:41: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互联网+的读后感10篇

  《互联网+》是一本由阿里研究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8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互联网+》读后感(一):噱头下的小品合集

  互联网+貌似成为了这两年互联网领域最热的词汇,以至于自7月21日开始的“互联网大会”都被媒体誉为“互联网+大会”。最近在实验室也和周围聊起了这个事情,其中最大的疑问就是“到底互联网+是什么?”,这也构成了我读这本书的最初目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可以归为“合集”类别,从书前一开始马云大佬共6个的书序就可以看做长微博“合集”,其中不乏对“互联网+”更多是工具还是思想上的理解不一,但针对这种“新兴产业”,此类序言倒也在意料之中。而后的内容基本可以算是拼接起来的流水账,应该是来自书后罗列的贡献者的个人作品,可以很明显感觉到格式、文风的区别,以及严重缺乏总体组织必要逻辑性,这对于一项挂在总理嘴边的战略性产业,实在是缺乏整体的掌控,也让我觉得本书的实质内容也就是“interesting”级别了。不过如果硬说成这是一本对“互联网+”“智者见智”的小品合集也未尝不可。

  相比于内容的实质性,个人觉得更不好的是阿里研究院并不具备公平的“学术性质”,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感觉到对“风清扬”的个人崇拜以及对阿里帝国强盛的鼓吹,至于其他公司针对“互联网+”的布局及所做努力,似乎是有的但是也仅仅是值得提一次的。这也让我们只看到了BAT在“互联网+”时代中的A,多少有片面了。如果书名改为“阿里的互联网+:从IT到DT 的思想合集”或许更为合适

  对本书的不认同并不是对阿里的偏见,反而就个人而言,我十分欣赏阿里,并且认为阿里的大阿里布局会是未来国内互联网最坚实力量,也就因此提高了对本书的期许,反而却形成巨大落差。如果单纯的以各篇独立方式来看此书的话,书中还是有一些非常好的理解或想法,例如:互联网的基础性,数据在未来的价值,C2B带来的逆驱动效应,C2B模式匹配的组织模式等等。

  作为一个IT人来看,书中并没有阐述什么是“互联网+”尤其是“+”,或者说只是无法阐述。因为“+”其实并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内容,就如书中所提到的“作为一项新兴技术,互联网已经完成经济扩散的前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和规模化阶段,目前已经发展到推动组织和社会转型以及自我持续性创新和发展阶段。”“+”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到推动组织和社会的转型阶段,其本身就是属于信息革命的一部分,就像其实并没有“蒸汽机+”和“电+”一样。所谓“互联网+”时代,只是由于互联网终于达到了既定规模并且形成了相关技术可以推动特定行业转型而已。

  从我个人的观点,“互联网+”的“大热”其实更多是概念上的。如果以圈子情况来看的话,作为了解诸如“支持1680万RGB配色“等互联网营销的人来说,这些概念性质并没有多少意义类似于上个互联网泡沫中”忽悠“所用的3大定律其实并不完全成立一样。虽说赶不上楼市,毕竟当前互联网行业还是存在不小的泡沫,想要维持或消化这些泡沫,当然需要一个蓝海般的领域去支持,这才有了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诸多词汇堆砌起的”互联网+“,如果不是”3D打印“离互联网较远,相信这也会成为”互联网+“的热门技术。从发展本身来看,”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必然是未来信息技术领域炙手可热的革命性技术,其在未来广阔应用性早已在2-3年前热炒这些名词就被反复提及。放到”互联网+“的概念中再说一次,无非就是构建一个更大的噱头,毕竟这些词在互联网行业中早已被炒烂了。

  与前几次革命性技术相比,信息革命并没有直接带来”生产力“的跃进,而是通过简化相关操作间接的带来了价值,书中也明确说明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带来的改造有三个重要方面,即盈利模式、运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其中最关键的在于组织形式。”这三方面都不直接与“产品”相关,并且在各个行业有着不小的差异性,这使得“互联网+”的推进过程并非是像“蒸汽机 +活塞”或是“电+220V流”那样,对于不同的行业,互联网的“+”好像还没有出现,只是单纯的依靠“通过连接,产生反馈互动,最终出现大量化学反应式的创新和融合。”,就好像期待哈登+霍华德的化学反应等于NBA总冠军一样,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所以,仅代表个人观点的话,“互联网+”更多的是互联网行业诞生的新名词,其是否出现都不会影响互联网技术在各行业的深入应用。但是,这个过程并不单纯需要互联网行业发展,跟多需要传统行业在生产技术、管理能力、营销能力等等各方面的改变,如果有一种技术或方法或思想能够实现传统行业完成利用互联网的改变,那这种技术或方法或思想才称得上“互联网+”。至于其已上升的国家层面,就好像美元仍作为世界货币一样,毕竟,除了互联网行业,在我国貌似也找不出更好的“经济推动力”了吧。

  《互联网+》读后感(二):对于互联网+的概念有三种解读

  这本书中,存在着不少广告

  这一点,也是阻碍着我开始阅读

  集团总裁是个技术控,他推荐的。

  还是买来,昨天前天认真读了几段。

  1. 开头的几篇推荐序,感觉不错,毕竟 业界大佬的一些观点。有点意思

  2. 互联网+,是一个新概念,目前仍然处于推广期,可以讲,一千个人听到这名词,可能有一千个概念。

  总理的提法,也只是一个概念,

  所以,我认为,此书提出一个区分,非常有必要,也有参考价值。

  (1)如果你认为传统企业+互联网,那就是”+互联网“,”互联网化“,而非真正意义。是将互联网当作一个工具而已。不是本书讨论的内容。

  (2)如果你认为,互联网是一渠道,它解决了我传统企业的渠道问题,那么,这也只是一种理解,过于浅表过于功利,而且远没有触及 互联网+的本质。这也不是本书讨论的重点

  (3)如果你认为,需要用互联网来重构我传统企业的业务,互联网成为基础 设施,OK,对了,这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本书讨论的范围与内容。所以,所有的例子都应该是与此相关的,当然,由于中国的企业目前仍处于不断前进中,所以,有的例子不是很高大上没关系,中国还要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快速迭代,不断推陈出新,让互联网+演进得更加出色

  3. 静下来读一本书,不太容易,所以,

  拜托阿里研究院,下次写文章 尽量简洁一些。也顺带谦虚点。

  《互联网+》读后感(三):类似于古代书本发明一样的互联网

  在没有汽车之前,我们用马骡这样的牲畜作为交通工具,那时候马路也没有这么宽。对于上个世纪的互联网建设,这个世界的目标是让信息传递速度能够加快,还有处理的速度,上个世纪留给这个世纪最大的变革就是对信息处理和传播方式的革命。在人们满足了基本的衣食住行需求之后,如何跨越地理上的界限提升自己对整个世界的知晓的能力,这样的需求成为客观的存在。经过短短二十年的发展,围绕连接这个关键点的革命时刻都在发生,我们超出预期地实现了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虚拟世界上的一个点,持有终端设备我们就可以不受时间地域物理限制享受丰富的信息交互。现有的人围着机器转,因为那些互联网终端是连接个体与这个世界的重要媒介。而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满足于此,我们一定会让机器和连接围绕着我们转。随着万物联网的不断实现,人们只要简易地发出指令就可以通过网络控制物理设备。人们的各类需求包括喜爱依赖东西行为习惯等等均会通过连接来体现,所以某种程度上传递的数据中包含着我们每个人特有的属性特征分析这些数据要比分析我们自身方便快捷廉价高效得多。以后,似乎人类就是地球万物的大脑,只管发出指令,不用动手动脚去做任何一件具体的事情就可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和保障。留给我们发挥的是如何愉悦自己,在感受这个捉摸不定的东西上下功夫艺术文学这类文明的瑰宝将成为人类要攻占的最后的堡垒,这其中必然包含着对人类自身最根本属性的研究与剖析。

  数据时代、数据科技总结一切人类最大公约数的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满足那些仅占少数比例与众不同的需求,这将给全世界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革。信息,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千方百计想要留存下来的,为之付出那些艰辛探索的,现在已经完全被我们征服。我们可以规范一切存在的东西,沟通交流几乎无成本可言。我们规范了我们大多数的欲望和需求,使得指令的一致性和理解的准确无误,大同世界离我们近了许多。

  未来,我们必然更加依赖网络,就像千百年来,我们依赖书本获取知识一样。互联网的发明类似于古代纸质书的发明一样,将成为我们获取信息,了解世界,适应世界乃至某种程度上管理世界的不二选择

  《互联网+》读后感(四):阿里公关稿,数据与案例不够全面客观,电商部分有一些生动的例子

  本书是阿里研究院的集体创作,当然要从阿里的视角写,因此其他的互联网巨头的信息很少涉及,对阿里不利的案例很少涉及。

  关于“互联网+”,关于“互联网+”跟互联网的区别,书的开头有一点介绍。我感觉总体来说直接把书中的“互联网+”批量替换成“互联网”,全书的思想基本不会有变化

  书名中的DT指“数据技术”。

  书中比较生动有趣的是前半部分,讲电子商务,举了一些依托阿里的成功案例。这部分的缺陷是用个案说理,只举非常好的案例,剩下的海量的阿里商户的情况如何完全不提,不够全面客观。

  后面讲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如医疗、旅游、教育金融等)的前景,则基本是一些展望,阿里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阿里健康的前景要依赖政府的医保政策,如果政策允许凭医院处方到药店买药,则阿里健康可能会有比较大的发展。

  阿里妈妈的“时光可逆”功能比较有意思。可能是把tealeaf之类的网站用户跟踪工具的功能做到了阿里的系统中。

  以下是书中一些有点意思的数据与观点:

  2013年百度的广告收入超过了央视;

  中国百货企业的自营比例大约5%,欧美日韩则超过30%;

  预计2016年淘宝将超过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平台

  美国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的公式开始失效;

  2014年,阿里研究院在全国发现了212个淘宝村;

  《互联网+》读后感(五):未来的商业升级

  一个星期花50元买书是必要的花费,这个星期买的就是这本书,很受启发,故写书评复盘下。

  阿里巴巴的曾鸣这么说的,任何重大技术革命的背后都有科学哲学世界观的巨大变化。对于互联网而言也是如此,互联网通信技术对我们的影响绝对比我们想象的要大的多。首先,来说明下DT时代是什么。

  按照马云的说法,我们正在从以控制为出发点的IT时代转为走向以激活生产力为目的的DT技术。

  这本书提出的第一个观点是,DT时代的消费,从以客户中心到以人为中心。

  如何理解?

  因为互联网生态下的消费者行为正在从个人行为转变群体行为,消费者不再是单独的个人,而是一个有共同兴趣爱好与价值的群体。每家公司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与消费者共建文化部落,并且成为这个文化部落的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

  比如很典型的是哔哩哔哩和网易云音乐。这两款产品最伟大共同点就是分别建立了以二次元和音乐为中心的部落。然后小心翼翼的维护这个社区。再有就是小米公司和罗辑思维

  人们在互联网上花费大量时间来寻找自己的同类,形成自己的部落。

  在大数据时代,事物的发展不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主要有三种力量来使其产生相关性

  价值观聚合,如锤子手机

  情绪聚合,即产生情绪共鸣

  还有兴趣聚合。

  这三种相关性会产生消费潜力,老罗曾经是这么说的,未来卖羽毛排卖的最好的应该就是那个教羽毛球教的最好的人,因为未来人就是媒体,只要认同你的人多,就自然而然会有人购买你的产品。

  仔细想想,我们为什么要去星巴克喝咖啡?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去罗辑思维那里购买超级贵的书?为什么哪怕在小米手机并不占性能优势的时候会有人去买小米手机?因为认同,对创始人的认同,对公司价值观的认同,使其转化的消费力量。

  所以,未来公司的发展必然是互动化,粉丝化。越来越接近于文化消费。

  未完待续

  《互联网+》读后感(六):马云、曾鸣、涂子沛几位大佬的序言,非常不错

  不错的内容,推荐阅读,尤其是马云、曾鸣、涂子沛几位大佬的序言,非常不错。

  马云:从IT到DT

  阿里巴巴有一个“农村淘宝服务站”团队,专帮农民朋友“触网”。他们发来的“战报”是这样的:

  浙江桐庐,张大伯打算开个“农家乐”,他上网买了6张床,6个空调,6个电视,还定制了厨房用的不锈钢架子。贵州铜仁谜路村,杨大叔打算做土石方运输生意,在阿里巴巴平台采购2辆重型卡车。浙江昌化镇白牛村,村民在淘宝购入6700个山核桃钳子——当地不少农民身为淘宝卖家,购买核桃钳子搭配自家的“山核桃套餐”在网上销售……

  这些故事让我感觉特别踏实。

  过去20年,互联网产业做的非常成功,但我发现很少有互联网公司能健康的,平静的活过3年。问题在哪里?缺了什么?

  无论你是否喜欢,过去20年互联网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许多传统企业讨厌互联网,因为互联网毁掉了他们的生意。与此同时,那些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如Google,Facebook,Amazon,eBay和阿里巴巴,我们所有的人天天担心。

  如果一个行业中的公司常常不能活着超过3年,那这个行业永远无法成为主流,永远不可能深深根植于社会经济。我们要做什么才能找到解决方案,让公司能够活得长久而健康?

  今年3月份我在德国曾有一个演讲。我认为,互联网必须找到那个缺失的部分。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是鼠标和土地、水泥携手合作,找到一个方法让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能够结合。只有“互联网+”,互联网公司才能活下来,才能开心的活30年。

  世界正在快速改变,很多人还不知道IT是什么,今天IT已经在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 IT科技和数字科技,这不仅仅是不同的技术,而是人们思考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待这个世界方式的不同。

  IT时代是方便自己控制和管理,“信息”是一种权力。而DT时代是利他、激发大众活力为主,DT是一个数据更充分流动的时代,会更加透明、利他、更注重责任和体验。

  我们设想,在未来,经济将不再由石油驱动,而由数据驱动;供应链商业模式将是C2B(customer to business)而不是B2C;机器不仅会生产产品,它们还会说话、思考,还会自我完善;企业将不再关注规模,不再关注标准化和权力,他们会关注灵活性、敏捷性、个性化和用户友好;在未来,企业与企业、国家与国家之间不会那么注重对抗,而会在竞争同时增加合作,并重视对整个社会的关怀和责任。

  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体力”,那这次技术革命释放了人的“脑力”:梦想、激情、想像力、科技信仰、创新冲动……

  我一直认为,不是每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改变了世界,是技术背后的梦想改变了世界;不是单个的梦想推动世界改变,而是一群人、无数人的梦想,以及背后一整套的技术基础、制度安排推动世界改变。

  我相信,中国在线的6.5亿和尚未在线的另一个6.5亿人口,不仅是全球最蔚为可观的消费市场,最灵活的智能化制造基地,也是“互联网+”创业创新最活跃的试验场。这些力量不仅会渗入中国的农村,渗入所有人的思想意识,也将同步促进知识、资源、制造、服务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整合——这是“互联网+”,这是与数字化同步进行的全球化。

  这是一个精彩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年轻人的世界,这是一个属于未来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