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的经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10篇

2018-06-05 21: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10篇

  《历史经验》是一本由史杰鹏著作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一):书名起的大过内容实质

  本来是要买南怀瑾的《历史的经验》,结果错买成这本了。也就信手翻来看看,按照作者说的,学历史也许可以让我们活得更加明白。书里很多都是历史的小故事,举一个段子:话说齐景公得了一个火疖子,问一个叫高子的大臣

  “烫不烫手?”

  “有点烫”高子说。

  “多烫”?

  “烫得像火一样

  “色彩呢?”

  “像没熟的李子”

  “多大呢?”

  “豆子那么大”

  “有没有破皮”

  “破了,像皮鞋裂了条缝”

  过了一会儿,晏子来了,齐景公同样的问道。

  “烫不烫?”

  “烫,像丽日”

  “色彩呢?”

  “像苍青色的玉”

  “多大呢?”

  “如玉璧”

  “有没有破皮”

  “像珪”

  哎呀我去,这真是说话的艺术,你也可以认为这是虚情假意,恭维人的开始吧。

  整体来看,这本书写的很浅显,最近作者也颇多争议,不推荐大家读。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二):《历史的经验》与历史的经验 来自微博网友@发愤蛀书

  期待@梁惠王 的新书《历史的经验》很久了。这是因为他以前在微博上发布过部分篇目,嬉笑怒骂、冷峻刻骨,文风非常符合我个人口味。而且这本书没有序、没有跋,也没有面目可憎的腰封。不过,当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心里还是略有些小小的不爽。无它,书名太俗气,就像迎面走来一个风情万种的现代美女突然旁人大声喊她“翠花”一样。

  大家总说“读史使人明智”,意思大概是说,史书里的确是有所谓“经验”的。但我看见,鄙国总在关键时刻奔着最坏的结果绝尘而去,或者总是从一堆坏人中挑出最坏的那个下流坯子当政,所以忍不住疑心所谓“历史的经验”的存在,或者“历史的经验”真的有甚么鸟用。

  一

  梁惠王怕鬼,他的粉丝也常以取笑这事儿为乐。其实怕鬼是好事,举头三尺有神明,是以怕鬼的人一般不敢干什么坏事。另一方面,怕鬼说明心思细腻,心思细腻的人才能从时序代谢品出悲喜、从字里行间读出吃人。神经大条如我者,狐仙鬼姬固然不敢近身,但也因此失掉了读书的诸般乐趣

  说梁惠王心思细腻,他的读者应该不会有什么异议。读他回忆少时生活系列散文,各色似曾相识的人等、种种破败萧瑟的景象宛在眼前。南昌市郊那个叫做“绳金塔”的地方,我一辈子都没有去过,但却奇怪地没有丝毫陌生感。而他那铁公鸡一般小气的爹,我这半辈子起码见过五十个类似的,闭着眼睛都能分辨出来。

  以前特别讨厌某些文章乱给“阅读”一词加宾语,像“阅读生活”、“阅读比赛能力”。感受你就感受吧,拽着“阅读”这样的大词装啥大尾巴狼?读了几年梁惠王后我屈服了,生活是可以阅读的,人心是可以阅读的,跟史书一样。而且,阅读生活、阅读人心的能力,和阅读史书的能力差不多是相通的,只要你能举一反三

  @梁惠王是一个特别的史籍阅读者。他的眼光之毒、战斗力之强,相当于一个历史偶像强拆队。我前半生的人生偶像辛弃疾,就是被他生生强拆掉的。读过辛弃疾的人谁不喜欢?他年轻的时候率五十骑于五万敌军中取上将如缚小鸡,这可不是意淫出来的传说,而是大刀斫出来的勒石雄文。至于其为文,英雄气纵横与小儿女天真无缝切换,得之心而应于手,出于口而形诸章,想不佩服都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云云,更是一度成了我的人生理想。国家危难,匹夫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功成身退,归隐瓢泉,管他后世嚼舌根。鲁仲连、张子房和他相比,多了一点仙气,却输了三分豪情。但梁惠王却冷冷地指出,了却“君王”之事就是给赵宋当奴才,不管是抗金还是镇压茶商军,总归是为皇帝维稳,维稳就是当奴才。只不过像辛弃疾这样,当奴才也能当得如此豪气干云、理直气壮难得一见——这一凿子下去,辛老英雄的形象就像冰川一样,裂开一条缝、裂开两条缝继裂开无数缝,土崩瓦解,在我面前碎成了渣渣。

  《有关奴才的感想》篇最后说:“应该把各种字典里‘奴才’的‘才’和‘才华’的‘才’归为一个义项,今后没有才华的人,就不配称奴才,只能称奴隶。”放眼当今,奴才罕有,奴隶倒是一堆一堆,如鲫过江,如蛆附骨。

  二

  梁惠王之所以能读出深刻的“历史的经验”,应该是因为他勇于怀疑、敢于思考。《历史的经验》就是通过温情脉脉的历史故事,撕开血淋淋的真相

  “文景之治”,一个多么美好的词。帝王勤俭,垂拱而治;百姓乐业,鸡犬相闻。看到这个大词,历史爱好者就不由得乱发思古之幽情,害得我也有点向往起“岁月静好”了。不过且慢抒情。我们看到的汉文帝是一副宽厚仁慈模样,梁惠王的眼球构造不一样,他看出了汉文帝的法家思想造成的恶劣后果

  法家好不好?立法绳奸,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点当然好。不过,法家终究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反人类学说,它不把人当人,而是把人看成国家机器上的一个零部件。你对这架巨型怪兽有用便好,你若是孵蛋大学孵出来的那种“自由而无用的灵魂”,恐怕都要归入“蠹”类,送到奥斯维辛执行肉体毁灭了。汉文帝让人屈从于现世安稳,用一釜温水慢慢熬煮着丧失戒惕心的青蛙们。他治下的子民,饭基本吃饱了,而且暂时不会担心被杀人盈野、流血漂橹的噩梦惊醒。但是,光靠吃米我们就能活得像个人样么?

  “有吃有喝,你还想要什么?”《文景之治》篇里这一句着实惊着我了。其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诡辩。毛时代一穷二白,给娃儿扯块布做个裤头都要凭票供应,没有城市户口可能营养性死亡”而且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爆了原子弹、打败了美帝野心狼又如何?况且自从美帝夹着尾巴逃跑以后,你眼里的荣耀,其实就成了你身上越来越紧的枷锁呀。邓先生解开了体制身上的几根绳子,让我们的物质生活丰裕起来。这就够了么?当然不够,我们还要得到所有人作为人尊严

  还有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不到长城非好汉,据说是太空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古代人力工程。当然,这不是我所关心的。我关心的是,长城挡住了北方蛮族的入侵,使得我们的先祖免于披发左祍。可梁惠王却疑心长城的却敌之功,他从张家山汉简里读出了另一面,原来长城“非徒以备外,亦以防中国之奸邪放纵,出为寇害”。也就是说,长城不让外人进来只是部分功能,它另一部分不为人知的功能是严其关防,关起门来虐民。要不然屁民们都“适彼乐土”去了,还剩谁生生世世与汉家皇帝为奴?

  揭开历史华丽的袍子,里面全是虮虱和毒疮,触目惊心。历史确实给我们提供了经验,不过前提是你得有洞悉一切的眼光,能够抽丝剥茧,露出里面从来没有见过阳光的部分,然后举起荆条,细细地抽打。

  三

  抽打暗黑历史和自身灵魂的过程就是反思。人若连反思都不敢,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梁惠王临时客串中国文化的验尸官,从发黄的书简里拣拾出兴废之由,条分缕析、苦口婆心地讲给读者听。他意欲通过自己的反思,希望能够帮着打破我们住了几千年的铁屋子,让文明之光照耀无际。

  《历史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样本。反思之根本在于直面暗黑。一句“中华文化是世界最优秀的文化”,阉割了一切改变可能性固步自封、讳疾忌医、曲为辩解,最后让所有人一起腐烂成一坨黢黑的花泥,膏育下一批茁壮的奴隶。为什么统治者宁死不肯放松手里的权力,即便顶着杀兄弑父的骂名也要登上权力之巅?因为权力能带来快感。《权力的快感》篇引晋平公的话,道是:“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也就是说,手里有了绝对权力,自然就成了宇宙真理化身,谁也不敢说个不字。正因为权力能带来快感,千百年来,统治者都紧紧地握住权杖,至死方已。一句“主席大权还在您的手上”,就足以让风烛残年老者枯井般的眼里再度焕发出令所有人胆寒的蛮力。只是,这种快感爽了独裁者,却苦了人民。历史就在这种变态的快感中螺旋,却不见一丝一毫的上升。

  梁惠王悟到的这些“历史的经验”,因为有悖于爱国青年们所受的教育,总被他们理解为“黑”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文化、“黑”我们的伟大领袖。红太阳晒久了,容易皮肤癌,黑黑更健康同志们。

  他的微博里,时不时会有一票爱国青年啸聚其间,怒目而视、戟指而骂。青年们赠给他各种款式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帽子数量之巨,大约义乌那样的巨型市场都难以消化。

  辱骂不是战斗。再说了,人家梁惠王又不只是“黑”我们可爱的祖国,他还黑他老爹、黑他老婆甚至黑他自己呢。

  四

  话说我也颇读过几本古旧的史书,但是要说从里面品出了什么“历史的经验”,大概也就一条“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已。《历史的经验》让我意识到,再暗黑的历史也能给后人提供有益经验。只不过需要所有的人都明白这个“经验”,它才能真正起作用

  不到30块钱就可以买到大把现成的“历史的经验”,足以帮助爱国青年们完成从紫河车到正常人类的跨越。爱国、不爱国的青年,你们还在犹豫什么呢?赶紧下单吧。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三):我坚决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历史的存在理应是客观的,但是历史流传总需要载体,或文字,或图像,或语言作为流传的载体,文字图像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因主体差异而对历史的讲述有所偏颇。尤其是在评价某一历史人物事件时,更是如此。读完史杰鹏老师的这本《历史的经验》,我再次感慨“我虽不赞同你的观点,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史杰鹏是北师大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在出版这本《历史的经验》前已出版多部长篇历史小说。而史教授此前在微博上发表的一篇《军人是最可爱的人吗》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反感抨击,他在微博里也放出两篇出版社不敢出版的散文。由此可见,北师大教授的观点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得住的。《历史的经验》也是这么一本“奇书”,通过一个个小历史故事解读中国人性格(我不敢苟同作者副标题用的“奴性”)与信仰。八十多篇文章,虽然有部分观点我不认同,但是总体上来说很多解读的视角却很独特,很值得我们深思。

  在《中国人的卑贱》里史教授通过鲁迅的小说《孤独者》里的主角魏连殳,只有当魏对周围的人非打即骂时反而“受宠若惊”就得出“中国人的卑贱和势利真是浸到了骨髓”,也断言“鲁迅那个时代的我们和今天的我们在本质上并没有丝毫不同”。这篇散文短短几百个字,就通过鲁迅时代的一个虚构人物而得出这么一个结论相信任何一个有思考能力和辩证能力的人都不会轻易赞同的。每个时代都会有每个时代的性格,中国传统文化固然会对国民产生根深蒂固影响,但是时代的剧变带来的必然有思想上和性格上的改变。所以,这是我不敢苟同的地方之一,起码是不够说服力。在其他一些文章里也有会有这样的感觉

  既然有如此多的网民批评史教授,也就可以看出史教授的一些观点确实够新颖够前卫,却不一定不是对的,只是某些保守思想的人还不能接受而已。史教授认为长城不仅仅是为了防备外敌,更是为了防止里面的人逃跑出去,以至于减少奴隶的数量,边境奴婢出逃造成不稳定等。一直以来,中国人都以古长城为傲,在世界文化遗产里,古长城也一直以“成功抵御外敌”的功绩被视为世界奇迹,现在有人站出来说为了防止我们走出去,要是大家都赞同的话,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了吗?

  这本书要是一定要从大体上来说就是,我不能完全同意他的观点,但是书中很多观点却值得我们思考。我不知道该如何总结,只能举那上面一两个深刻的例子来抒发一下。

  这本书值得推荐,不强制你接受书中观点,却能给你不同思想上的撞击。众人不能接受的观点后面往往能窥探出人性的一二。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四):读书便是自己思考的过程——评历史的经验

  读书便是自己思考的过程——评历史的经验

  作者史杰鹏是很有自主观点的学者,我在百度上找到的社会评价是:也许是经历了青春躁动的狂热,他如今的狰狞思想都隐藏在不露声色的谈笑中,不难接近,但不易理解,还有一些痴气。

  当我读完《历史的经验》这本书时,我确实有些被震惊,我十分庆幸虽然经过了九年义务教育外加三年应试教育的我思想却不是那样的“中国”,庆幸虽然读透高中那几本政治书却只为考试,否则我一定会拍案而起狠狠的将这本书丢到地上说不定还会踩上几脚,面红耳赤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虽然我并不是十分同意书中的部分观点,但是我却十分乐意看他对中国文化及如今一些现象的批判。

  作者部分观点与语言尖锐的让人有些难以接受,因为他批判的并非有理有据有时候却像胡搅蛮缠为批判而批判,作者是在思考的他的批判虽然并非无理取闹或是哗众取宠,他观点鲜明但是却没有足够多的理由为自己的观点取证,他切入点的独特有时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但是却也不是没有反驳的点,就像《汉文化下的奴性基因》中提到关于奴性的一些观点,说汉文化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奴性,看古文要去除古文中的奴性思想。

  但是有些观点我却是很赞同的如在《古装剧与历史感》一文中作者提出“一部好的历史题材影视剧或者古装剧,在满足历史的可能性这个前提之下,还应当做到另外几点,比如历史细节的考证,称谓、衣物、器械,等”这些便是很多古装剧的通病,作者正是讲出了我们所想。

  读书便是要自己思考作者有作者的观点,我们读者也全然不能随着他的观点毫无反驳的接受。此书便是这样,我们阅读作者的思想与观点,同时自己思考与判断。

  《历史的经验》读后感(五):历史有什么用?

  近来,“然并卵”开始走红,一时间,似乎什么都可以用“然而这一切并没有什么卵用”来解释,很不幸,如果要公投“然并卵”学科,历史不出意外应该是要高票当选的。

  国人多喜欢历史,尤其喜欢以历史为组成元素的故事,上至七老八十目不识丁的老者,下至说话方才利索的小孩,似乎谁人都能张口就来几段历史故事,“然并卵”,你若问及历史学了有什么用,怕是没几个人能回答上来。

  当然,这个问题,终究是不会有什么终极答案的,但每个人尤其学者的观点,却是值得思考。英国学者培根就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而本书作者史杰鹏先生则给出了个更接地气的说法:“学历史也许可以让我们活得更明白”。

  之所以只是“也许”,是因为很多时候历史尽管深刻,却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汲取到养分,君不见机场乎?其书店内满地成功学,亦不乏裹着历史为外皮,以厚黑为手法的成功学题材书。君又不见我泱泱中华数千年历史乎?一部《资治通鉴》便可看出的历朝历代惊人相似,却从未有过多人能总结出规律更好的做自己。

  历史,也许注定将成为聪明人的学科,我们很难找到某个风云人物是不熟悉历史的,如果有,那也只能说他本身就是在创造历史。《历史的经验》,副标题是“从大历史角度解读中国人的人性与信仰”,看着题目很大,翻开一看,却是无数作者的随笔感悟,劝带着大期望来拜读的各位老兄切莫生气,史先生有自己的“微言大义”之笔,我们亦可有自己的“春秋大义”之悟,很多时候,衡量一部书对自己的价值大小已不在书本身,而在于自己的看法了,历史书,尤其如此。

  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没有用,但,“学历史也许可以让我们活得更明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