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在唐诗里孤独漫步》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的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1: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的读后感10篇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是一本由夏昆著作,海峡出版发行集团 鹭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一):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诗者留其名

  当欧洲还在茹毛饮血蛮族入侵,当中亚信仰之火刚刚点燃,当波斯文明正式被阿拉伯文明所代替,古老的东方,已孕育了足以令千年后世界为之精彩的文明——唐诗。就算后人再也无法体会到盛唐气息,但从传延至今的唐诗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其中的魅力。

  对唐朝的崇拜和向往,不仅仅是因为四方拜服的天可汗称号,也不仅是因为曾经有一段“东亚病夫”的不堪历史,更有二百九十年间诞生的不朽唐诗,他将那个时代的浪漫与潇洒,自信与豪放,诗人哲者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都荟萃其中,让我们得以窥一斑而知全豹,得以在世界舞台上走出独属于唐人的骄傲。

  说起唐诗代表人物,都知道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可是很少人知道唐诗是从“酒鬼”王绩开始的。《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可以说他打破了齐粱文化带来的脂粉气,也可能酒喝多了喝出了男人味,唐诗开始有了男儿气。

  王绩的故事还没完,“唐初四杰”之首的王勃,其实是他的子侄,这位“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狂少年,不仅写出波澜壮阔的《滕王阁序》,更写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博大心胸。英年早逝带给人遗憾的同时,也引领了卢照邻,骆宾王,杨炯等人继往开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鹅鹅鹅,曲颈向天歌”不只影响着唐朝诸位先烈,更在千年之后影响着我们。“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身处一个大时代,独领风骚的永远不可能只有几个人,所以尽管初唐四杰已经很拉风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的陈子昂一出场也是惊叹四座,就算只是出来打个酱油的张若虚也有”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传世名句,更有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几首儿时便学习背诵的名诗。初唐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独特的率性与真实,还有解放般的潇洒自由,更有种刚出红楼梦的大观园,便一头钻进水浒传大碗喝酒的男孩儿味。

  原谅我只能暂时用男孩儿味来形容初唐的伟大诗人们,因为只有经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等几个轮回,先贤们的男人气息才会真正爆发出来。

  王维号称诗佛,无论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还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画面感十足,又有些淡淡的禅意其中。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瀚”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先哲们,无一不爆发着自己的小宇宙,将才华最大限度的展现给世人,或许他们仕途些许不顺,可是文坛的高度足以令所有后人仰望。

  原谅我中间略过了很多伟大的诗人们,因为我已经迫不及待跟着书来膜拜酒仙人李白了。在作者的眼里,李白介乎于神灵与人群之间,但是他不知李白早已在各种小说里描绘成谪仙人、青莲剑仙,更在我眼中有着侠客、挚友等多重身份。我会向往着与他对影成三人,想象着与他一起飞在青云端,呼来白玉盘,也会在异地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肉体或许还在尘世间,灵魂早已自由翱翔在天际,天地同寿,日月同辉。因为他的大不同,所以尘世间的皇帝容不下他,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暂时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是永恒的。仰天大笑出门去,不做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云帆济沧海;一日同风起,更有扶摇九万里。在我心里,他永远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最伟大仙人。

  读到这里,我合上书,庆幸可以遇到同样爱好古诗词的作者,庆幸这本书带我重新回味千年唐人文化,庆幸可以重新领略先哲们的文化魅力。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诗者留其名。

  今宵酒醒无梦,

  沿着宿命走入沉思,

  梦里回到唐朝。

  12月14日凌晨

  微博:Demon大王 http://weibo.com/drawerzhang

  微博读书推荐作者 微博读物帐号 途牛签约旅行家 微博头条文章作者

  和大家分享一些有趣的书以及文字 日更一篇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二):【书评人俱乐部】有限的生命,永恒的诗歌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周边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说到唐诗就不得不提下唐朝的发展史。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强盛的大一统帝国,历经289年,共21位皇帝。唐朝全盛版图东至日本海,西北到达咸海,包括今天的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全部或一部分,北境直抵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包括蒙古全境及俄罗斯的部分,南至越南及西沙群岛,领土面积超过1200万平方千米 ,为汉人王朝版图最大。

  而唐诗更是在这样强大的历史背景下诞生而出。随着唐朝的兴盛衰退,唐诗在这对应的4个时期,初唐时期,盛唐时期,中唐时期和晚唐时期,亦是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本书亦是遵循此规律,分别讲述对应时期的诗人的生平事迹及所著作的诗歌。

  初唐时期,以“初唐四杰”为代表,终于摆脱了齐梁时期的卑微和猥琐,摆脱了臣妾式的献媚和调笑,突破了宫体诗,转到更广阔的空间,来到了自信,骄傲,尊严,同情,潇洒,乐观的时代。

  而盛唐时期,经济昌盛,国家繁荣,所以这个时期的诗人,自信乐观,潇洒骄傲,敢言别人不能言,敢为了自己的清高买单,这个时期的诗人太多太多,而最著名当属浪漫诗人李白和现实诗人杜甫,韩愈曾言:“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当然这个时期还有王维,贺知章,王昌龄等为代表的田园诗和边塞诗,都达到了顶峰。

  到了中唐时期,随着安史之乱的钲鼓,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初唐时期的诗人也被打回了现实,从雄心万丈,豪迈高蹈,转入了深深的忧虑和悲哀,这个时期以大历诗体为主,并出现了大历十才子,分别是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和夏侯审等人。之后是韩愈和孟郊的韩孟诗派,后有贾岛,李贺等苦吟诗人,贯穿了整个中唐时期。

  本书共46个小章节,分别对43个诗人单独列出一章,从他们的简介开始,结合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他们所做的每首诗的由来,经过,以及意境进行了描述,借由作者的笔,我们了解到很多我们所熟知,甚至是朗朗上口的诗歌,其背后真正的意义。

  譬如:

  咏鹅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乃是骆宾王七岁所作。作者说,唯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才能感悟美,才能用这么简单的字,勾画出一副有声有色的看鹅画面。

  而《节妇吟》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初看诗的话,描写的是郎情妾意未能在一起,并且最后一句“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传诵为千古名句时,后人也多从男女情爱方面来玩赏,可实际上是“寄懂平李司空师道”,才知道是作者张籍想委婉的拒绝李师道的拉拢,他不愿同流合污。

  根据一些史实,就剖析出每位诗人当时的人生际遇场景,我想如果不是对唐朝,唐诗熟烂于心,是很难做到的。

  反过来看看作者的简介,

  夏昆,七零后,早生一年就成六零后,本想做音乐,因考了师范而只好当老师,毕业后开始教一群七零后。现在成天跟一群零零后厮混,于是发现教育最浪漫的事就是孩子长大我变老。爱看电影,爱听音乐,有时间也写字。写了不少文章,出了几本书,多染指教育、历史、音乐、电影、诗词,但最想出的不是书,而是专辑。

  也就不难理解能够写出如此通俗易懂的,深入浅出的著作了。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三):挖掘诗歌的精神花园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却以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带读者走进诗歌的世界。阅读的时候会发现,诗歌,不仅仅是平仄声韵的组合,不仅仅是诗人的感慨牢骚,它和这个时代充斥在我们世界里的网络用语、流行词汇、emoji一样,可以是鲜活的,灵动的,有趣的。而历经时代的洗礼,更裹上了一种永恒的生命力。而这正是诗歌之美的真正价值所在。我想,这样一本从历史、文学、美学以及哲学入手解读诗歌的书,对于每一个曾经感受过诗歌之美的人来说,别具意义。至少在读完后,我发现,诗歌,不仅仅是诗歌。

  诗歌是最直白的情感流动。

  情感流动是文艺创作的灵魂。在小说里,它需要大量的百转千回的情节铺垫;在戏剧里,它需要尖锐矛盾的争锋相对;在散文里,它需要读者拨开迷蒙的面纱去捕捉推敲。与之相比,诗歌的情感流动胜在直白爽快。直抒胸臆是大胆明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求爱是热烈坦白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黯然销魂是不加矫饰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讽刺是直接尖锐的——“战士军前生半死,美人帐下犹歌舞”。而诗歌直白的情感流动,并不是一股脑儿泼水似的简单。盛唐诗人的诗歌,托生于当时昂扬积极向上的豁达环境,所以诗人写诗往往像“喷诗”,那种豪放潇洒的情感爆发,往往像火山一样需要长久的积淀。中唐诗人的诗歌,脱离了盛唐时期的飘逸浪漫,二是从骨子里血液里绞尽脑汁逼出来的椎心泣血,故有“苦吟”一说。到了帝国没落时期的晚唐诗歌,更多侧重在个人境界以及情怀,所以才会有更多沉重的喟叹并借鉴历史长于用典。所以,好的诗歌的情感流动,似深海,表面不动声色但内里自有汹涌。而不是岸边浪花一样的浮滥。

  诗歌是最简洁也最瑰丽的文字游戏。

  好的诗歌往往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我看来,这里的言有尽并不仅仅只是篇幅的长短,更是对每一个字眼看似恰到好处实则吹毛求疵的选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平淡无奇的几个字,却构成了直线曲线优雅的几何线条,进而带入了壮阔的边塞画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种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的情况,被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概括凝练。像是小说读到最后一页却意犹未尽。到最后问没问?为什么不问?问了又如何?这些问题都已不重要,“不敢”二字,就以足以概括解释每个人生命中无法解释的尴尬。最平淡简单的字眼,却具有如此深厚磅礴的表意功能,如果说法语美在精准明确,意大利语美在音韵顿挫,那么汉语在这些优点兼而有之的情况下更多了一层强大的表意功能。这不能不说是每个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汉语之美。

  诗歌是诗人的另外一张脸。

  相信每个学生都干过这样的事儿,给课本上的诗人化妆。添几跟胡须,换一个发型,或者大手笔地该换整套行头。这样的涂鸦固然挺有意思,但是诗人早已借助诗歌给我们展示了他们另外的一张面孔。或调皮,或率真。张籍的“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是拒绝藩镇节度使拉拢的无奈面孔。朱庆馀的“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是揣测前途时惴惴不安的面孔。“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乍读起来有几分悲凉的味道,回想一下焉知不是王翰在战争面前以戏谑态度直面残酷?号称“诗豪”的刘禹锡,也能够体会“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小儿女情态的细致的一面,像个大哥哥。最绝的是杜牧,那么多歌颂江南的名篇之下,犹爱美女,流连秦楼楚馆到上司派人保护安全的地步,还不忘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足见其潇洒俊爽的风度。了解到这些轶事,课本上那些长胡须的严肃小象,也不再那么古板无趣了吧?

  诗歌是诗人境界的直观体现。

  诗歌是诗人的另外一张脸,在于诗人总有不一样的、层次丰富的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便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这句话对于诗歌来说,亦是一样的道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样的心态,古已有之。但是中国人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样源远流长,否则不会有李欣既感慨我方“连年战骨埋荒外”,又悲怜敌方“胡儿眼泪双双落”。向来以禅意入诗的“诗佛”王维,也能写出“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至此,谁又会说佛不懂相思?年幼时背诵“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并不能解其意,长大后认为这不过是诗人黛玉葬花式的伤春悲秋。读了此书才明白,诗人最宝贵的,乃是一颗敏感于外物的内心。一轮月,一瓣花,都可以唤醒人心底最初的一份善意,一份怜惜。如果诗歌成日只是诗人抒发愤懑、直诉欲望的工具,那才是真正的无病呻吟。至此,方能明白杜甫以己之苦而渡他人之苦的境界,“诗圣”封号不虚。

  唐朝开明的环境成为了滋养诗人的温床。毕竟,如果没有如此宏大的气魄,文字狱至少要提前800多年,也就不会有《过华清宫》或《长恨歌》。而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诗人,有对独立人格更清醒的认识以及对知识更热切的追求。才会有如此伟大的诗篇。毕竟,当文艺创作不再是政治通知的工具时,才能展现它最变化莫测的瑰丽容颜。而对比现今,压抑的环境下,我们缺少文史哲一线打通的老师带领我们如此领略诗歌。(或者说在这样的体制下老师也被压抑了?)而更多现代人顺应着属于自己的时代洪流,每个人即是独立的,但更是孤独的,因为缺乏与自己的交流,所以鲜少能够再感受到返璞归真的艺术之美、人性之美。我这并不是在批判现代人营营役役,我理解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使命。不必拘泥于“复兴传统文化”这样的官样腔调,但是倘若只是单纯想要给自己一个休憩的心灵家园,不妨借助一下我们最珍贵的文化宝藏——诗歌。而《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这本书,至少给了我们一个挖掘诗歌花园的不错的指引。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四):唐诗背后的精彩人生

  

01

这个春节,微信朋友圈除了各种秀吃秀喝秀玩的,还被一档综艺节目给刷爆了,那便是中央电视台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关于诗或词,中国人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情结。怀古伤今、出世入世、触景生情……都离不开诗词。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史一直伴随着中国历史。

  说起诗歌,自然是绕不开唐诗。唐代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于唐诗的欣赏、解读之作,也是层出不穷。夏昆老师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把唐诗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中去,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同时,每篇又从诗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作诗缘起及影响等角度,对诗人进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绍,最终撩起时代的面纱,让诗人从悠远的作品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夏昆老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自封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因为他除了主课语文以外,还给学生教“诗歌鉴赏”、“音乐鉴赏”、“电影鉴赏”3门课。著有《率性教书》、《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中国最美的语文》、《教室里的电影院》等。曾撰写论文、教育随笔、散文上百篇,发表于国内各大报刊媒体。夏昆老师还曾参加了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在赛场上,夏昆老师挟多年诗词积淀功力,连克对手,杀入总决赛,是人气极高的“擂主”。

02

  对于唐诗,我们自小就开始接触。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他们的代表作,我们可以说是张口就能来几首。有这么一首诗,今天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它是千古名篇,甚至还给它及作者冠以“孤篇压全唐”的至高荣誉。但是,让我们难以想象的是,这首诗自诞生至明代中叶,几近一千年的漫长时光,几乎没有人注意它、欣赏它。它就像一个掩埋在泥土里的明珠,等待着有缘人将它身上的泥土拂去,让它以耀眼的光芒向世人表示:我一直在这里!这首诗便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不是一首标准的“唐诗”,尽管它创作于初唐。这首诗延续的是南朝以来的乐府风格,它是一首舞曲,用来在宫廷里载歌载舞地表演的。这类诗歌有一个不太好的定义:宫体诗。夏昆老师在《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中的《用一首诗来为前辈赎罪——张若虚》中如此写到:

闻一多先生说,南朝的宫体诗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贫血而畸形的宫廷生活催生了贫血而畸形的诗歌,两者又互相影响,于是整个社会都处在绮靡委顿的笼罩之下。于是,在“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的诗风影响下,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人人的心灵都被毒化了。

  唐朝建立之后,皇帝大臣总结南朝灭亡的教训,其中一条就是沉溺于亡国之音。因此,唐代诗人们对南朝以来的诗风是采取革命态度的。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因此也就不受待见了。

  历史的车轮迈入20世纪后,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终于等来它的有缘人——闻一多先生。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对《春江花月夜》大加赞赏: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这种诗面前,一切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它超过了一切的宫体诗有多少路程的距离,读者们自己也知道。

  正是闻一多先生的慧眼,拂去了它身上的泥土,让它升格为唐诗中不可或缺的名作:

至于那一百年间梁、陈、隋、唐四代宫廷所遗下了那分最黑暗的罪孽,有了《春江花月夜》这样一首宫体诗,不也就洗净了吗?向前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因此,向后也就和另一个顶峰陈子昂分工合作,清除了盛唐的路,——张若虚的功绩是无从估计的。

  在被宫体诗毒化了一百多年后,张若虚用《春江花月夜》揭开了盛唐的序幕。

03

  从古至今,有一些感情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无论何时何地,人们一谈起这些感情,就会触动自己心中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母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类感情。孟郊的《游子吟》,作为歌颂母爱的代表作,可谓尽人皆知。

  孟郊是个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直至46岁才考中进士,50岁才担任了溧阳尉这样一个小官。这对于孟郊来说,实在是算不得成功。但他在意的是,他有了稳定工作和工资,便可以将自己的母亲接来,奉养母亲,让其安度晚年。在接母亲来溧阳时,孟郊写了这首著名的《游子吟》,并自注标明:迎母溧上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母亲为临行的孩子缝制衣服的画面。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施蛰存先生在《唐诗百话》中解释到:

第三、四句从来没有注解,但如果不知道这里隐藏着一种民间风俗,就不能解释得正确。家里有人出远门,母亲或妻子为出门人做衣服,必须做得针脚细密,要不然,出门人的归期就会延迟,在吴越乡间,老辈人还知道这种习俗。

  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细微的地方流露出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儿女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儿女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加之诗人出以反问,意味尤为深长。

04

  夏昆老师的《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基本按照唐朝的发展顺序,向我们介绍这些诗人。夏老师不光介绍他们的生平经历,还介绍他们的部分优秀作品,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对作品予以讲解。从初唐,到盛唐,到中唐,直至晚唐,夏老师娓娓道来,我读起来从容惬意。每一首唐诗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夏昆老师用他的笔,让我们管窥其根叶,细嗅其沁香。

  人生自有诗意,生活不止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感谢夏昆老师!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五):与大唐帝国同呼吸,与璀璨诗人共命运。

  我脑海中的诗歌是有画面的。

  讲台上,一个老学究,手捧经书,大声朗读。

  讲台下,一群小屁孩,摇头晃脑,齐声跟读。

  有动作,有声音,这也算是我的诗歌启蒙。

  其实在中国古代,最初诗、歌、乐、舞是合为一体的,

  只是后来它们各自发展,自成一体。

  诗与歌,以入乐与否来区分,入乐为歌,不入乐为诗,现在统称为诗歌。

  由此可见,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诗歌和音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也许,摇头晃脑,正是为了保持节奏。大声朗读,就是为了寻找旋律。

  追根溯源,触类旁通。

  通过合乐,在诗歌身上,找回失联已久的音乐属性,从而达到内在的和谐统一。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我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奋进,时而徘徊。

  千里莺啼绿映红,满架蔷薇一院香,无边落木萧萧下,北风吹雁雪纷纷。

  读着读着,我仿佛漫步在风景绮丽的宫殿里。

  与大唐帝国同呼吸,与璀璨诗人共命运。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四季轮回,交替上演。

  每一个季节,我都能看到不一样的景致。

  每一个时代,我都能感受到诗人不一样的情怀。

  唐朝,真心无愧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最高峰的称号。

  就让我们回到唐朝,徜徉在唐诗中,一发不可收……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六):思想境界高的人都很孤独

  唐诗,从两三岁接触的《咏鹅》、《春晓》,到后来接触的《望岳》、《春江花月夜》等,处处可见唐诗对我们生活的深入。虽然在诗中,一些事物被美化,但是并不代表诗人的现实生活就是美好的。读完《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后,我看到了诗歌背后所隐藏的历史以及情感。

  唐代诗人是才华出众的。有些虽科举不中,仕途不顺,诗却流芳百世。初唐时期的王勃、骆宾王,盛唐时期的李白、张九龄,中唐时期的李贺、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杜牧、李商隐。科举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一种二次证明法,真正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不需要这些!唐代诗人大多如此。

  唐代诗人是轻狂奔放的。在我们眼中,他们的诗句是狂傲的,他们的日常言语举动是狂傲的,似乎他们的生活态度中只有一个“狂”字。是他们自我造就的吗?不见得。当然有才华,有抱负,自信高傲是难免的,但更多的正如书中所说,为“失意而狂”。过多的命运不顺,自己满腹的才华,抱负没有用武之地,对当局,对朝庭的失望。

  唐代诗人是重情重义的。用现在时下流行语说,叫“情商高”。但“酒肉朋友易寻,知音难觅。”往往同样情操的诗人更能和知音情投意合。有同样仕途经历的诗人更能彼此鼓励,成为生死之交。

  唐代诗人的心大都是孤独的,无助的,他们只能以酒为消愁之物,借诗来吐露心声。世态之状,他们看到了,体会到了,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唐代慢慢由盛走向衰弱……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七):群星闪耀之时

  若以中国文化为璀璨的星空,则唐诗一定是那片最闪亮的星群。当人的目光久久停留在群星闪耀之处,必然会被其深深吸引,如入黑洞不能自拔,唐诗就是如此的魅力。

  作者一定是唐诗的粉丝,而且资深,只有痴迷于唐诗的魅力才会有愿望和能力写下这样一篇篇文字 。作者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着手,或辨析诗文,或介绍诗人,让我们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诗句,更向深远处拓展,将话题延伸至诗人的人生乃至于整个唐朝,不仅谈诗歌的意境,也谈历史,谈人生。

  当读到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时,我们往往被诗人的才思所折服,而容易被忽视的是,在诗句意境的背后,却可能隐藏着很多鲜为人知的背景故事。如卢照邻的困顿,宋之问的负面人生,被误读的元稹,欲言又止的李商隐。可以说,每一首诗的背后,都有一个可叹可悲可泣的离奇人生。而在千年之后,春风化作秋雨,诗人的人生凝结成一段段诗句,永存于中国人的血液中。骆宾王变成了鹅鹅鹅,贺知章化作离乡老者,王之涣仅余下玉门关的绝句,陈子昂也只剩下幽州台。悲耶?喜耶?

  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文章让诗人们从诗句后面走向前台,让更多人了解他们,使诗人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他们或骄傲或悲戚,或成功或短命,形象重归丰满。而在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对诗句也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

  限于篇幅,作者无法就诗人们的人生进行更多展开,这也是让人略感遗憾之处。不过对于爱好唐诗的人来说,这本书无异于打开一扇通往诗人身后的大门,让我们对唐诗本身和这些诗人们有更多的了解,让我们知道,在群星闪耀的背后,也有非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八):【花两个月读《在唐诗里孤独漫步》】

  这本书读的很慢,陆陆续续读了两个月时间。

  本来当做是是注解或是意译来看,后来觉得反倒是作者把唐诗拿来给自己的文字做注,为他想表达的在漫长历史中的孤独做解,读来甚有体悟。

  书按盛唐,中唐,晚唐三个气象梳理诗人和他们的诗歌,把诗和诗人的命运和他们所处的政治时事环境结合起来,真倒是让稀里糊涂读了那么多年唐诗的我看到了一条明晰的脉络。

  不过,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如何讲述了诗文表面之下诗人遗世而独立的内心,那种苍茫大地无处遁形的或狂放或孤独或悲天悯人……那种隐藏在简短文字背后的大段大段的内心变迁。

  稍有点遗憾,即便晚唐诗歌的昌盛随着整个世道的急转直下已确实没落,但是对晚唐诗人的描写也未免着墨太少,还好有我最爱的李商隐,才得以一弦一柱思华年。

  还会去读这个语文老师写的《温和的走进宋词的良夜》,毕竟宋词的世界里还有一个我最爱的词人——苏轼,我要看看他如何释义“竹杖芒鞋轻似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摘抄习惯了,附几段分享:

  ——但是,宦途的失意在这个帝国实在太常见,太普通了,个人的悲凉,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很快被冲淡,被遗忘,而在自然中,诗人更是无法找到疗伤的良药:自然太大,自然太长,如蜉蝣一般的人生际遇,在这无限的空间和时间面前实在渺小得可怜,渺小得滑稽。

  ——这钟声已经不一定来自遥远的寒山寺,而是来自唐朝的那个秋夜,来自发黄变脆的书简,那秋夜和书简,已经被深深埋藏在人们的内心,只有当钟声再次响起的时候,那扇隐秘的大门才会“吱呀”打开,容纳所有的欢喜,所有的悲哀。

  ——秀美的江南在公元九世纪与失意的诗人猝然相遇了。

  ——以悲剧情绪投入人生,以幽默情绪超脱人生,是两种意义的人生态度。两种人生态度都在估定人生价值,悲剧的人生态度是肯定超越平凡的人生价值,而幽默的人生态度则是在平凡人生里肯定深一层的价值。

  ——诗人和政客的不同在于:诗人是用心灵思考,而政客是用心机思考;诗人最高的维度是善和美,而政客终极的目标是利益。诗人的眼光应该是超越于政客的厚黑学之上的,可是,这种超越,其代价往往是孤独。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九):在唐诗中感受诗人风骨

  唐朝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鼎盛时期。唐诗代表着中华诗歌的最高成就,其意境之优美,对仗之工整,音韵之铿锵,节奏之和谐,既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唐诗的美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二者的完美组合将唐诗艺术推到极致。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作者起先把唐诗放回历史的大背景下去读,以唐诗发展的轨迹为线索,突破传统,结合音乐、电影等审美对唐诗进行知识性解读;每篇又从诗人的命运沉浮、人生际遇、作诗缘起及影响等角度,对诗人进行中肯而不失趣味的介绍,最终撩起时代的面纱,让诗人从悠远的作品中走出来,走进我们的生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