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东京塔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东京塔读后感10篇

2018-06-06 21:20: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东京塔读后感10篇

  《东京塔》是一本由利利•弗兰克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东京塔》读后感(一):东京塔

  整本书都是日常生活琐事,越读越深深感受妈妈的隐忍与不喜欢给人添麻烦,不喜欢给人添麻烦但又不得不寄人篱下短暂的一辈子只有人生的尾端才有了个像模像样的家,在别人家里时母亲是否偷偷地流过泪?那其中又有多少心酸苦楚

  所以,书中的妈妈在儿子自己来东京时,内心应该是窘迫欣喜的吧,尤其是儿子问道爸爸的安顿问题时,妈妈用有些尖的语调说道:“你爸爸跟其他女人住在一起呢,早就住到一起了。”那种不愿提及的尴尬小心翼翼守护自尊秘密,内心隐藏的委屈,都只包含在这一句话中,这么多年以来,母亲不曾说过爸爸抑或是奶奶坏话,尽管自己的处境已是如此。

  “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雅也患上赤痢被隔离的时候,妈妈以一个健康人的身份来到了隔离病房楼,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血缘至亲的爸爸在烟盒被护士用消毒剂猛喷的时候,看儿子的眼神也变了;上大学时被传染了风疹,儿子让对面公寓朋友给弄点吃的,那朋友把食物放在门口,就直接回去了,生怕传染给自己,当儿子打电话给妈妈时,妈妈只是平静地对儿子说:“没事的,明天一早我就过去,你等着我。”结果,母亲坐早上第一班新干线过来,明明母亲电话里的声音是平静的。

  而妈妈对爸爸的感情也是含蓄的,妈妈住院,爸爸来看她时,儿子注意到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的戒指被换到了左手的无名指上。妈妈对爸爸的感情,让我一直在好奇:妈妈这样的守望是否值得?毕竟,儿子的爸爸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并不会去将就考虑他人的感受的人,一如儿子自己所想:妈妈是一个人把我抚养长大的······有些东西非常珍贵,光靠嘴和金钱是传达不了的,只有时间身体才能传达。爸爸的人生看上去很开阔,而妈妈的人生在十八岁的我的眼中显得很狭窄,因为妈妈把她的人生都分给了我。而爸爸是怯懦的,不能体谅别人的,在婆媳关系矛盾中,他只是冷眼相对妈妈,竟对妈妈说你出去住好了。也许爸爸是不够爱妈妈的吧,所以才不知道妈妈曾经多少次强扮坚强样子,只说妈妈是个不服输的女人。而妈妈在生活上从不肯让儿子觉得自家过的贫寒准备吃的总是准备一大桌子,儿子总是借别人的摩托车骑,母亲二话没说,给儿子买了摩托车·····凡此种种,不胜列举,现在社会上说儿子要穷养,妈妈却不曾穷养过儿子,尽力给孩子最好的,交代儿子男子汉做什么都要堂堂正正的,不要偷偷摸摸,亦不肯给儿子添麻烦,在死前就已经把自己的身后事处理交代好,甚至把自己的葬礼钱都准备好了,而想到妈妈这一生付出,又怎能不令人唏嘘潸然泪下

  《东京塔》读后感(二):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

  婆娑境里,当下所有感人的故事都不是第一次发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名是在别人的书单里的5星推荐,当看到封皮上写着“日本哭泣小说首席代表”,“千万不要让妈妈读到这本书,让妈妈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便迫不及待得想要去读这本书。

  《东京塔》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孩子从三岁时,母亲独立抚养他的故事,两人不断的转换住所,无论是在福冈的小县城、渐渐荒凉煤矿小镇药水味的医院,还是在东京充斥着保龄球重击声、列车声的租屋,尽管不断变化住所,不变的是母亲仍然陪伴在身身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一直只有母亲。父亲在这场人生大戏里,偶尔过场,温馨之处甚少,也弥足珍贵。让我们看到“女子本弱,为母则刚”的那一面。母亲,是没有欲求的,为子女付出。 功课在烂,也不曾对成绩单发表任何意见的老妈;只有一个人吃饭,也会做好几道菜的老妈;为了让他早上去酱菜,定好闹钟半夜起床搅拌米糠的老妈;明明手头拮据,却当场付了十几万现金买车给我;得了胃癌的临终,还拼命用不能动嘴唇,不放弃的想最后留一点给我;怕死后麻烦别人,预先为自己的葬礼每月存三千块钱的老妈;而他却一面怀着愧疚歉意的心,一面却糟蹋着这份心。直到母亲得了癌症,才真正的后悔人生中多事情,在你想要珍惜的时候,其实就是你将要失去的时候,能做的事情没有做。五月里有人说“一个人就算是在孝顺,也还是会后悔的,这个,那个,要是也做了就好了。”

  摘录几句书中的句子分享一下。

  人生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打转着,旋转着,重复着,就这样被拖拽着,被叩击着,我们燃烧殆尽,生命狼狈不堪。

  世界上所有的思念都是围绕着孩子,没有比这种思念更深沉热烈的了。

  只有一生下来就明白的,早已认为理所当然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才是世界上唯一强有力不会背叛你的关系。

  如果总是害怕这样的死亡,那活着本身就会令人觉得恐惧,所有的思考自己未来,在死亡面前都失去了任何意义

  你去做你喜欢的事吧,不过从今以后才是真正的麻烦

  孤独,能让你的感伤得到愉悦的迷醉,内心内心隐隐的不安,是诉说梦想时最必不可少的佐餐。

  真正得孤独存在寻常普通得社会中,真正得不安存在于平凡生活的角落

  一个人就算在孝顺也还是会后悔的,这个,那个,要是也做了就好了。

  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如何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得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在昂贵礼物,也不及我得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的度过一生。

  微信公众号:城邦星辰

  微博:灯著茶盏

  《东京塔》读后感(三):《东京塔》

  昨晚失眠,起床看书《东京塔》。一部中川雅也的自传体叙事书,讲述作者成长故事。主人公在母亲的庇护下,从童年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毕业以后的成长历程,从小镇孩童最后踏足繁华都市东京的成长故事。文章前篇描述了与爸爸妈妈,奶奶和姥姥在一起的童年生活。忽然那一瞬间想到了我的姥姥,想起一件20年来被遗忘的事情。小时候,姥姥会陪我去枫泾玩。我想要什么,姥姥都会舍下血本给我买。这就是姥姥对外孙女的一份爱。可现在姥姥老了,这个外孙女在干嘛呢,她能给姥姥什么样的回报呢?一生很短,成长很快,转眼我也已经靠近三十。父母老去,更别说八十多岁的爷爷奶奶外婆了~我们一路成长离开亲人,慢慢失去年少时那份单纯感动需要面对亲人的老去和死亡,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和探索。书中有句话:“老妈就像橡皮擦,越擦越小......”最终,在我们远去的方向,消失不见。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请好好珍惜还尚属于你的那个港湾那份温暖

  《东京塔》读后感(四):中川雅也回忆录

  利利·弗兰克是中川雅也的笔名,不知道他为何会起一个颇具女性色彩名字

  这本书讲了什么?围绕身边的母亲、父亲、亲戚和朋友展开,记述雅也从小到大的人生经历。小说在结构上并无特殊技巧,依循年龄时间线逐步推进。

  雅也的童年在一个煤矿小镇上度过,小孩子大多顽皮,上山下河,摸爬滚打

  老爸是个酒鬼,日本的老爸很多酒鬼(例如北野武的老爸菊次郎),可能是生活压力过大的原因,做什么都三分钟热度。之后,父母分开,雅也和老妈一起生活。

  青少年时代的雅也时常逃课四处闲逛,大学留级,毕业后一个人在东京打零工,经历了好几年窘迫拮据的生活。

  越自由,越不自由。

  后来,雅也的生活终见起色。几十年的岁月,他和老妈一直过着东搬西搬的日子,因此,雅也将老妈接到东京一起住。

  这本书在事实情感上不加掩饰,不知应该说是坦诚还是直白,有的部分会说到大家在平时难以启齿的一些事情,和卢梭《忏悔录》相似(以前我在读《忏悔录》的时候没读进去,如今对内容印象稀薄)。中川雅也提到哪些难堪的事情?在此我就不写明了,可以去原书中体会

  这本书为什么让人触动?不论你过着怎样的生活,它总会或多或少地让你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曾经的经历也好,以后的未知也好,中川雅也的人生轨迹不会和大多数人的相差太远,也许唯一会有所不同的就是他没有在人生之海中沉下去。

  《东京塔》读后感(五):东京塔读后感

  断断续续地读了小半年,终于读完了这部传说中哭泣小说的首席代表。想象中的我读完应该会鼻涕眼泪的,害怕眼睛第二天肿的厉害特意留了一部分今日早晨再看,纸巾都准备好了,眼泪确没有汹涌而至。但是此时此刻却好想抱抱我的母亲,对她说一声谢谢全文平淡朴实,文中的母亲和我的母亲无异,或许全世界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她们是这个世界上对我们最无私的一个人,总是默默地默默地。她们把最好的笑容留给我们,而我们总是回报以最糟糕的一面。我们不厌其烦地对陌生人提供帮助,耐心地为其解释,确不愿多花时间教文化不高的母亲如何使用智能手机,或许她们也是想更靠近我们一点,一点点。 让我泪湿眼眶的一幕是:母亲过世后作者才在信中说出口的谢谢以及母亲在遗书中对作者说的谢谢,两个谢谢直击我内心深处,我自恃为一个有礼懂礼之人,我的一天或许跟无数人说了谢谢,出租车司机食堂阿姨公司同事,甚至可能是一个路人甲,唯独遗漏了母亲,那个一天到晚为你牵肠挂肚而你却视而不见的人。 作者说:“如果是现在,我一定好好地对你,说更多的话,一定让你吃更多的东西,一定让你尽情去想去的地方旅游,然而当时,为什么就没能做到呢?”人总是这样,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真的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那一天,失落遗憾和恐惧一定会像魔鬼一样从四面八方向你涌来,让你体无完肤喘不过气来。 厨房飘来阵阵扑鼻的香味,不说了我要去好好抱抱我的母亲顺便夸一下她做的那可口饭菜了。

  《东京塔》读后感(六):东京塔

  封面写着哭泣小说代表作,所以买来一看究竟。书买了很久,直到上周学校放假才真正想起来看一看。我不会用太美妙文字描述我看书的感觉,只能浅浅的表达一番。打开书本扑面而来生活的质朴真实。我常常在读到这个孩子在拿着母亲辛苦挣来的钱去挥霍时,内心有种绝望无可奈何。这种情绪伴随了我很久,后来母亲和他住在了一起,他内心的想法也那么的真实,他是希望母亲有点积蓄的。真实感常常会带给读者反思,我也是。我想到很多和母亲相处时光,这个陪伴你最久,给你关怀最多的女人,我们用了不计其数不耐烦回应着。也许直到离开了我们,才能有所察觉。然后往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读到最后我忍不住眼泪。我知道我也一样,最怕的是在你身边唠叨的女人,离开的那一天,房间里静悄悄的,唯独少了最重要的一个。

  《东京塔》读后感(七):爱是最柔软刚强力量

  爱是最柔软而刚强的力量

  文/夏边

  《东京塔:老妈和我,有时还有老爸》,是几个月前第一次在豆瓣线上活动中奖的小说,刚拿到手的时候看到"哭泣小说”几个字,不忍心读,这类书籍,最能用平淡琐碎的文字将内心的洪堤击溃。

  果然。

  听书名就觉得有小小的遗憾,然后故事开始。这是作者利利•弗兰克的自传式小说,以第一人称缓缓追忆与母亲相伴的岁月。一个平凡的母亲,在雅也三岁时,便带着孩子离开丈夫,独子抚养,开始了母子两人辗转漂泊,相依相伴的生活。无论是在福冈的小县城、渐渐荒凉的煤矿小镇、药水味的医院,还是在东京充斥着保龄球重击声、列车声的租屋,尽管不断变化住所,不变的是母亲仍然陪伴在身身旁。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一直只有雅也与母亲。父亲在这场人生大戏里,偶尔过场,温馨之处甚少,也弥足珍贵。而母亲和所有母亲一样,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从不为自宽考虑。她总是乐观、充满微笑,为了生计不同的地方打工,为孩子买他想要的玩具,为孩子做他喜欢吃的米糠腌菜,为孩子买毛衣唱片、车等等。在她的生命里,最重要的永远是她的孩子。她从不过问孩子的成绩,却对孩子的教养问题极其认真严肃。她是个传统的乡下母亲,优雅温婉素养令人敬佩,她出门、见重要的人都会化上淡妆,穿合适宜的衣服。她教育孩子多为他人着想,别因为自己的不愿意而麻烦别人;而自己呢,她为了不麻烦别人,自己每个月预存自己葬礼的费用……

  回忆的线很漫长,尤其是描述母亲与胃癌抗争片段速度变慢了,母亲顽强的与病魔抗争,抽痛,呕吐,眩晕,发烧,消瘦直到最后的离去。作者也是希望能在回忆里多与母亲相伴长一点的时光吧。

  这样可爱的母亲,就像樱花三月的阳光温暖。活在人心里的样子都是正能量的。她总用诚挚语言说:加油、谢谢、很高兴呢、对不起、拜托了。

  她给了我们不一样感觉的东京。因为她,她所带来一切温暖和关爱。东京里和她有联系的人,都被她感动着。最后,她在疼痛里走完了颠簸的一生。还好,有一群一路相伴的朋友送行,也算是幸福的吧。而雅也也会从失去里懂得珍惜,走出来,重新好好生活。

  读完,心里是堵得慌。这本书,写的明明是作者,不知从哪段开始,自己也掉了进去。 因为我也在“东京”吗? 或许是吧。

  这场人生活回忆录,不单是在写亲情,还在写夹杂大量引人共鸣的、赤裸裸人生感触和控诉。细腻的文字像细针一样锋利,总能准确无误的刺中我们疼痛的地方。而来自母亲的爱,源源不断、不厌其烦,就像涂伤疤的药,治愈孩子大大小小的疼痛,而从不需付药费。

  这本书轻而易举的引起共鸣,明明很悲苦却充满着正能量。每个你我或许都是雅也。在回忆里感悟童年的快乐和天真,感受渐渐长大的无奈和心酸,感受大城市里的迷失和彷徨。时代变迁,人情冷暖。我们在不断的适应,又不断的失望和绝望。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或是全世界。每一个人,都曾渴望离开狭小的家乡,到更远更大的地方追求某种东西,某种脱离父母、脱离“牢笼”的更加自由而绚丽的天地。然后在孤身一人在庞大的关系网里体验冰与火,或是堕落或是飞起。这里很公平又从不讲公平。这里的"我”又何尝不是在千千万万个活在像‘东京’这样城市里的“我”!

  爱是最柔软而刚强的力量,尤其是来自肚脐相连之爱。她让我们变得不再恐惧害怕外面的世界。在最脆弱的时候,一个浅浅的点头都可以让我们瞬间屹立强大,在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下将我们的身体和意志重新拉回来。像荣子母亲微笑着对雅也说:加油哦。

  《东京塔》读后感(八):家人间的牵绊

  并不是书评,只是借此记录下自己的家庭关系。

  ————————分割线——————————

  是家中的姐姐,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已经工作,而我尚在读研,明年大概也会工作吧,应该会在离家稍远的地方。家中有着六种关系,夫妻,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姐弟。这二十多年,爸妈关系还算融洽吧,可以打八十分以上,以后我和弟弟不在他们身边(其实现在已经不在身边了),他们可以互相扶持,互相陪伴。暑假里有一次妈妈肚子痛,胡思乱想之际最放心不下的便是爸爸了,害怕自己如果率先“离开”,爸爸会没有人照顾,她最大的愿望大概就是可以比爸爸活得久一些了吧,家里没人做饭的时候爸爸总是弄得乱七八糟吃的不知道是什么,而我和弟弟又不愿意真正去弄清楚爸爸的心思,那个善良的,话很多的可是大部分时候都不知道怎么表达的爸爸。

  弟弟出生前,我睡爸妈中间,弟弟出生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一家四口也都是睡在一张床上,弟弟跟妈妈睡床头,我和爸爸睡床尾。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床,再后来弟弟跟我一起睡,再再后来弟弟虽然和我睡一房间也睡自己的床,再再再后来,我和弟弟分房睡了。弟弟洗完澡总是只穿个内裤,我看到会大叫着跟妈妈投诉考虑一下家里还有个少女啊!弟弟却总是不在乎的说我们是亲姐弟,这有啥关系。现在家里就只有爸爸妈妈咯,我和弟弟的床都很少有人睡了。

  小时候爸爸妈妈吵架,我总是站在爸爸一边,而弟弟站在妈妈一边,包括现在也是,遇到什么争议性问题都是这样,不知道是我性格更像爸爸弟弟性格更像妈妈,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站队。

  弟弟和爸爸这对父子,没有什么矛盾,可我却是亲眼见证着从十几岁长到二十几岁这段时间里弟弟对“父权”的反抗。弟弟和妈妈,其实,我也不知道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感情,作为家中小霸王一样的长女,眼中很少有弟弟,更看不到他跟妈妈的关系。只是现在,明显能感受到,妈妈对于老了之后的寄托更多的在于弟弟那里,弟弟是她的儿子,是她未来的希望,大概爸爸也是这么想的吧。他们会希望我好好学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梦想也好,什么都好,去努力去实现,可是却想让弟弟留在他们身边。

  可是我知道他们像爱弟弟一样爱我,虽然儿子和女儿终究是不同的。

  而我和弟弟,这几年妈妈总是教导我们要相亲相爱,互相扶持。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先后在妈妈的子宫里获得温暖,身上有同样的温度和气息,在一起的时间会那么那么久。

  希望以后可以常常和爸爸妈妈一起生活。

  《东京塔》读后感(九):我为什么喜欢《东京塔》

  一方面,它实实在在地在描述一种无微不至的母爱。

  主人公雅也的妈妈,是那么温柔坚强又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存在。

  是,在“我”换了幼儿园的时候,担心”我”被忽视,每次看到附近的小孩,都拜托他们跟”我”一起玩的,关怀备至的妈妈;是,当”我”因为赤痢被隔离的时候,由于担心我,作为健康人毅然跟“我”一起被隔离的,无所畏惧的妈妈;是,从没有责备过我,做事永远更多为别人考虑的,博爱无私的妈妈;是,只要我明确提出想要的东西,一定会买给我的,那么大方的妈妈;是,得了癌症,却假装若无其事,不想让我担心的妈妈;是,几乎从不在我面前表现出无助和叹息的,那么坚强的妈妈;是,盛情款待与我有交集的朋友,积极融入我的生活的,随和的妈妈;是,临终前还用尽全力紧握我的手,言不成声却想要嘱咐什么的,放心不下的妈妈。

  这样的一生只为了”我”而活的妈妈,怎么能不让人感动呢?

  另一方面,它很真实地记录一个普通人是怎么慢慢长大的。“人生就像陀螺一样。不停地打转,旋转着,重复着。就这样,被拖拽着,被叩击着。我们燃烧殆尽。”

  文中记述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小事,玩耍、上学、工作、与朋友相处……可是就是因为太日常了,才更加让人触动。因为,世界再五彩缤纷,我们也只是普通人们啊。所以,或多或少,都从雅也身上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也一样,一边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体谅妈妈的孩子,一边却花着妈妈的血汗钱而理所当然地吃喝玩乐。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兴趣,想追寻自己的理想,可是悲哀到,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干什么。小的时候,我们所认识的美好而充满爱的世界,都会在某天、某个节点轰然崩塌,剩一地残片,支离破碎。总觉得自己可以成为很厉害的人,就像小时候 “我的理想”中写的,我要成为医生、警察或者大明星。可是越长大却发现自己不得不归于平凡。平凡的工作、平凡的家庭。终有一天,离开学校踏入社会,就得过柴米油盐的日子,也许会很好,只不过生活的苦难就接踵而至了。

  这本书在向我展示这个世界的现实,却同时带给我一些温暖和向上的力量。我们还是要做很多不为什么的坚持,那样才能有一天变得足够坚强,为妈妈挡风遮雨呀!

  五月里有人这样说:

  “当我们在鸟笼中渴望飞向蓝天,我们会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在所拥有的自由,有限的自由,其实这个时候才是最自由的时候,才是自由的真正含义。

  东京也好,乡下的小镇也罢,哪里都一样。与谁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就算再孝顺,也还是会后悔的。啊,这个,那个,要是也做了就好了。”

  《东京塔》读后感(十):爱需要觉悟

  好久好久没有看过小说了。看到这本书的封面,柔和的色调,让人觉得异常温暖,评价也不错,就囤了来,并很快就读完了。《东京塔》被称为日本的国民小说,特意问了在日定居的表姐,经她确认,确实如此。本书对平淡生活的描述和记录,细致入微、真实入骨,比用华丽辞藻的堆砌,难上许多,却更为感人,不由让你有所思考。

  看到作者的简历和成就,一定会误以为他就是典型的成功人士代表、励志的经典,然而非也。作者的父亲是是一个成日喝酒,极其没有责任心的人。在作者的一生中,父亲扮演的都是“有时出现”的角色。而在他三岁时,其母亲因婆媳关系不融洽,又得不到其父支持,就独自带着他离家生活。作者十五岁正值青春叛逆期,独自去上美术高中,开始混沌人生,经常逃课。因为不知道要干嘛,才上了大学。结果继续混沌,留级大五才毕业。毕业后,不想工作,再混沌了五年,经常提着行李搬家,租住的房子一度被停水停电。期间,一直是母亲到处打工供养他,虽然居住环境流离失所,但母亲一直提供给他好的食物、好的衣物。直到作者三十岁时,因为母亲罹患癌症,才搬到东京和他一起生活。但生活也不是一直只有温馨,就如作者所言:“也许是本该如此的那几年,我没有和妈妈在一起,所以我的反抗期推迟了二十年才到吧。”但在母亲弥留之际,他真的表现出了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母子之间亲密无间。待母亲走后,在母亲的日记本里侧,有一张发黄的剪纸文章,上书一首小诗:“所谓的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的孩子将如何伟大/会多么富有/都不重要/心底深深希望的是/他每天都能健康、快乐/就算有再昂贵的礼物/也不及我的孩子可以心地善良/幸福美满地度过一生/所谓的母亲/当真是没有任何欲求的/因此,让母亲哭泣/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为的事情。”

  我不喜欢针对本书的一个说法:“日本哭泣小说首席代表”。哭泣,是因为失望、伤痛;但感动和爱,是哭泣无法代言的。我读完这本书,以身为女儿、母亲、妻子多种角色出发,体会最多的是四个字:爱要觉悟。一如书中所言:“作为家庭成员的自己,作为父母的自己,作为一个有配偶的自己,作为一个男人的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自己,这些都需要我们有觉悟。”

  亲密之爱要有觉悟。若没有这种觉悟,“一对夫妻所建立的家庭就像空中楼阁,暴风雨以来就会被吹倒,最后把家人的残骸留在沙滩上。 ”比起父母与儿女关系,人们轻易地结成了“夫妻”。“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加法,但是家人之间还有减法”。作者在书中对于“有时出现的父亲”是这么描述的:"分居长达三十年以上,只有户口上能体现出些许的夫妻关系以及父子关系。这一纸相连的家庭关系让人能够有所意识的,充其量也只是:此人可能是爸爸吧。对我的前程、妈妈的病,作为父亲、丈夫,我想他只是发挥了最底线的作用,只是强烈地觉得不得不做而已。”而作者的母亲,作为妻子,却从来没有在孩子面前抱怨丈夫一句。这个不负责任的丈夫,这个混迹酒馆的无赖,这个绝对的自我中心者,却在妻子病逝后,失声痛哭。最终还写出了这封信:“雅也,辛苦了。你妈妈尽管知道自己来日不多,却从未放弃活到最后的希望,任谁都不能做到的这种姿态,她却做给我们看了。让我们二人为如此优秀的妈妈干杯。说起妈妈的事情来,爸爸自己都会埋怨自己,那些事情再从此往后的一生,都将是爸爸背负的枷锁。”如若对亲密之爱早有些觉悟,这枷锁也不复存在,或者至少会轻上许多。

  亲子之爱要有觉悟。一旦夫妻丧失亲密之爱的觉悟,那座空中楼阁般的小家垮塌之后,“孩子就像被埋在沙子里的贝壳,一直注视着风浪的走向。孩子的这种注视不带威严,也并不背上,只是冷眼、客观地看着这一切。这一切,都是弱者保护自己的本能。”所谓母亲,是没有欲求的。我非常认同。书中的母亲,独立、坚强、伟大,很多方面值得学习。但对于其中一点,即青春叛逆期放任孩子“自由”这事,值得引起的重视和思考。读着作者在高中三年、大学四年、留级一年、无业五年的“自由”人生,我的内心觉得无比压抑。“缺乏自控的人,所拥有的低级的自由,把他们的思维和感情麻痹掉,把他们引到了路旁的阴沟里。“自由,其实是相对存在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因为绝对的自由本不存在,所以带来是“享受绝对自由”的假象,实际上却已被自由束缚,却仍不知。我尽力营造和孩子的良好亲子关系,但我是她的母亲,我不是她的朋友。她的朋友替代不了我的母亲角色,我也替代不了她朋友的朋友角色。因此,在给予孩子自由,特别是青春期孩子的自由这个问题上,我一定会明确界限在哪里、底线是什么,也许在孩子的未来人生道路上,可以少几年混沌,多几年获得“真正自由”的时间。

  原生之爱更要有觉悟。这种觉悟就是将爱体现在日常,要及时说出感谢,做出感恩。作者的在母亲离去后,痛点就在于此:“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好好地对妈妈说过一次谢谢。细小之事、重要之事、每天的事情,本应一一说出感激的言语,却在不知不觉之间认为理所当然,却直到最后也没能表达出来。总是想,至今为止的辛苦劳碌、种种麻烦、担心忧虑,这一切总会再某时有所报答,于是把它们弃之脑后。结果最终,不仅这些回报未能做到,就连一声谢谢也未能说出口。”养儿方知父母恩。为人母后,才会知道父母对我的是真正的原爱,唯一、坚固、永不背叛。感恩父母之爱,让我在滋养中成长,才有了勇气、长了翅膀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美好温暖关系,并把爱传承下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东京塔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