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窥视印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窥视印度》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7 20:42: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窥视印度》经典读后感10篇

  《窥视印度》是一本由[日] 妹尾河童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窥视印度》读后感(一):从纸上看世界

  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记,妹尾河童作为一个舞台设计家,看待事物角度常人不同,当游人忙着在各种著名景点之间奔波的时候,他拿着素描深入印度的大街小巷记录一切新奇事物,各地古建筑,印度街景,包括在各地住的风格迥异的酒店,从布局详细尺寸,虽然是黑白线稿,但仍有身临其境感觉

  最羡慕河童的是在印度游走,不在乎时间,可以慢慢地体会一个国家到底是如何,他们的宗教,他们的风俗,他们的历史,用他的话说是印度并非是只有一种面貌的国家,这个国家贫穷富有两极分化,天堂就在地狱的旁边。他们信仰着不同的宗教,尊重对方的信仰,各个宗教的教徒也有自己独特地方,其中对只占0.05%的袄教徒印象最深,他们集中在孟买,经济能力颇佳,社会地位高,源于他们十分团结有用强烈的相互扶持的精神。他们信奉鸟葬,即死后将尸体放在寂静之塔,将尸身献给鸟类,作为是他们人生中的最后一件功德。看完这部分,对宗教十分感兴趣好奇信仰的魔力,到底是否真的能让人为之奉献一切,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宗教信仰已经变成很小的一部分,从未接触虔诚信徒

  《窥视印度》读后感(二):图文并茂阅读体验

  两个月前刚结束为期一个月的印度旅行,对印度十分着迷,也想在去过后加强一些对这个国家的了解,于是入手此书。这是一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十分有趣平常只阅读纯文字的书,以素描画配合文字的书我还是第一次看,非常新颖,毕竟那可是1983年时候的事了,不得不赞叹妹尾河童的创意还有他精细的画功。书中有很多历史遗迹的文化历史背景介绍混合着一些他本人在印度旅行时候的感触,当我读到曾经去过的地方时感觉十分亲切

  有两三处的描写放在三十年后的印度今天仍能见到,真有些不可思议。回看中国变化可是翻天覆地的了。对于比较怀旧的我来说,这也许也是我喜欢印度的原因之一吧,还是能看到许许多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极为坚固的本国文化。当中有好有坏,但是这才足够鲜明

  打算还会去印度,这本书正好也让我有了些新的目标,希望下次旅行时能也去看看。

  《窥视印度》读后感(三):尾声摘录

  不管到过印度几次,也没办法说对印度已经有个大抵的认识。太多面向无法一概而论

  我只是一个偶然到访的旅人,没办法看到那么深,那已经超过我所能理解范围了。光从片段窥见,若不承认彼此的差异。就没办法生活下去。

  如何将无法统一东西同纳一处?

  在印度,人们恪遵各自的宗教信仰,谨守戒律地生活。

  对我而言,会让我说出“这就是印度!”且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便是:每个人自然而然地认为“彼此有差异是件天经地义的事”。但也不是说他们就会轻易同意对方、进而被同化,或没有任何异议。换言之,纵使民族语言和宗教不同,既然成为一个国家,那么若是扼杀不同意见,或者将之排除,便无法共存。如果这么做,就会招致激烈反弹。因此所有人便抱持着各有的差异,不相互排挤压迫。我想,或许他们从长久以来的历史纠葛学习到“互不侵犯”。

  问印度人有关印度的事情——即使是同一件事,也常得到各式各样答案;所以会让人搞不清楚何为真。其实,这并不代表他们的回答正确,每个答案都是真实的。答案的差异乃源于每个人的生活环境、所在地区,或是宗教观各不相同。其中也有近似瞎掰的,我想,那不过是个人见解罢了。

  日本人一般的想法通常与其他人差不多,所以大致上猜得出来,也不太会碰到极端不同的意见。看起来每个人都走相同路线的日本人到了印度,之所以会收到极大冲击,我想也是基于这个原因吧。

  同一个人,无论经历过多少年都会有不变之处,但同时也会有激烈变动的部分。我觉得印度就是这样。

  《窥视印度》读后感(四):我以为作者是个萌妹纸(⊙o⊙)

  妹尾河童。

  听名字真以为是个妹子好吗。

  读着读着才发现是个汉子,而且是爷爷啊。

  爷爷你这样卖萌真的好吗?

  初看这本书的时候,是有点担心的,因为身边一个非常严肃朋友说:“这本挺不错的。”我心想,完了,肯定是一本严肃无趣的书,肯定是正儿八经地讲印度的历史政治宗教。

  结果先被素描吸引了,爷爷的图画得不要太美不要太萌啊。我也想买彩铅来涂色!比《秘密花园有意思多了!不管人物还是建筑,都很有感觉,其中有个人物,生动到让我想到了《生活大爆炸》里的Raj!继而脑海里响起了他一口印度英语……而且还经常给出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比如甘地的凉鞋,哈哈哈。每次图里面都有很可爱的小标示,萌化了有木有。

  爷爷喜欢用省略号,每次不想直接表达内容都用“可是……”“所以……”之类的代替,特别可爱。嗯“像我这么没有原则的人”,哈哈哈哈,爷爷你也知道你很没原则啊。

  原来并不喜欢印度这个国家,存有一定偏见。但是跟河童爷爷旅行一趟之后,会觉得印度其实也是个很可爱的国家,一切让河童爷爷惊异的事情也会让我们捧腹大笑

  而且译者也非常精到,有个词是河童先生用来形容自己的,我不懂日语,也不知道原词是什么,姜淑玲译为“超级好奇宝宝”。嗯。河童爷爷就是超级好奇宝宝,别人没兴趣的地方他都想去看一下,以至于带着我们认识了一个角度不一样的印度。

  印度本来就是一个神奇的国家,如河童爷爷所说,有的人去了再也不要去,有的人回来还想再去第二次第三次。儿河童爷爷也是一个神奇的作家画家呢,弄得大家都想去看看。

  《窥视印度》读后感(五):旅行何为?

  生病好多天,终于看完一本书。

  这本书是一个很有趣的姐姐推荐给我的,她说,妹尾河童是个有趣的老头,他的书很有趣,可惜对我们的论文没什么用。一直因“审美功利性”而读中文博士的我来说,在看书的时候还是不免被功利化了。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当然是插图了,几乎所到之处都有精细的现实主义插图,甚至标有旅馆价格电话、室温,各处尺寸,颜色具体到“鲑鱼般的粉红”,对于忘记标记之处竟然深表歉意。河童先生不会是处女座吧,这种强迫症般对所到之处的精致体验,令我这个在旅游中贪图享受的人不免羞赧,比如他看到印度火车站熙熙攘攘,甚至过道上也躺了不少人,他竟然立马躺下,试图体验他们的生活。这让我想到80年代左右中国的候车厅,虽然我没有经历过,但是相关作品中这些场景总是带给我一种遥远模糊痛楚,这是集体意识中关于贫穷、阶级味道

  这种既能住五星酒店,也不排斥二等火车生活态度真的让人莫名喜欢,或许旅游的精髓之处就是”体验“二字,要体验该国家文化境遇下最接近”贵族“也最接近”民间“的两种形态,对该国的日常可能会”窥视“一二。或许我们没有财力去接近那种奢侈生活,可是能够在三十五度的天气选择坐没有风扇的二等车,光想想就很值得钦佩的。

  但是体验也应该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河童先生在浑浊的”圣水“中沐浴的体验,以及对街边凉水饮用的体验都是造成其旅途肠胃不适的原因吧。最令我佩服的还是他为了登塔门顶俯瞰玛杜拉,需要冒着掉落的危险素描,并且下塔门极其不便,塔内在平时漆黑一片,点上打火机看到的却是“蝙蝠粪便,还有许多垃圾,颇为脏乱,”他虽然直呼这”根本惩罚“。可是第二天,他竟然又去只为了体验开着灯的塔内步行,并不乏幽默地说道

昨天的黑暗简直像一场骗局,不仅光线充足,连垃圾都请得一干二净”。这种对心目完美体验过分追求者不愧为艺术家

  我们的旅行常常只是在朋友圈的一次摆拍,一次在自己看来成功的潜在心理期待,在看完或真诚虚伪评价和点赞之后,这些作为记忆的底片而存在常常遮蔽了很多值得深思的事情。毕竟面对不同的宗教、文化难免会有强烈的冲击感,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差异,是旅行这一路需要不断修行的。读这本书对那句”身体心灵,总有一个要在路上“的陈词滥调有了新的理解,其实旅行哪能不带心灵呢,在面对巨大的宗教差异、阶层差异,甚至是面对南印度百姓反对机械化的言论时,河童先生只是颇为幽默而不乏深刻地说道

无论别人怎么认为,他们找寻适合自己的东西,相信自己觉得合理的事物与信念,不为眼前一时的利益方便左右。总而言之,价值观是不一样的。那样的'世界观'实在很难与其一较上下。如果可以的话,我宁可躲开这种严格的自我质疑。

  在图片和类像的时代,文字所传达的理性思考却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看了那么多画面,将自己一次次放逐于虚拟世界之中,总感觉时间和空间都被网络这一媒介给切割得支离破碎,所以我们带着难掩“优越”的心理去旅行,看到那些本应令人震撼风景时,却失去了本能中对自然、历史的审美情绪,毕竟这一路太“慢”了,玩一局王者荣耀只要半小时、看一场电影要两小时、看一部电视连续剧要一周,而对一处深度的了解却要那么多年,我们的旅行,尤其是跟着旅行团那样紧张走马观花的游览,只不过惊鸿一瞥,一路的奔波之为拍这样一张照片,摆一个文艺而做作的姿势,算是对一路辛劳交代。然后我们再返回那属于我们虚拟而真实的城市生活中,那些被生活中对“快感”所遮掩的美感仍然在沉睡。而阅读这本书,仿佛钩沉起内心深处对于土地丰厚思绪,尤其是河童先生去观看印度人插秧那一段,那些在炎热作业农夫在看到有人试图拍照时

几近裸体的壮汉们急忙整理身上的腰布,一阵骚动,然后所有人笑嘻嘻地立正排成一列。”

  这些从事着最原始农业劳作并且欣然接受这样境遇的农人们面对”城市文明“的侵扰,是这样淳朴从容,不为现代文明神秘高端而羡慕也不因自己古朴原始而羞愧,或许在我们体验他们这样一种原始生存状态时,他们也在体验另外一种文化的样态,即使作为”精明、警戒心高“的城市人难免会有着启蒙心态同情,觉得”心口一紧“他们“既不是期待收到小费,也没要求我将照片寄给他们;他们根本不会看到自己的照片,只是一心想要被拍而已。"

  这样随意的片段,却蕴含着让人感动张力。我仿佛回到20世纪80年代河童先生的身旁,与他见证 那些印度农人劳累满足的田间生活,我想告诉他,请不要担心吧,河童先生您不是也早已说过,印度是这样一个容纳各种不同的地方嘛,或许我们为了生存蝇营狗苟姿态在那些农人看来也是值得同情的吧。

  我想,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们从一个日本作者的精细视角中可以构建出自己心目中的印度来,不是风景展览式的旅游宣传游记,而是一场关涉心灵成长的游记,我们可以看到妹尾河童,可以看到印度的民生百态,甚至能够看到自己的心灵博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