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压力测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压力测试》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3-22 03:0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压力测试》读后感精选10篇

  《压力测试》是一本由蒂莫西·F•盖特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压力测试》读后感(一):关键时刻的关键人

  金融危机是一场从美国开始的,进而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沉重的打击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让整个世界此后多年经济增长陷入泥潭,原有的发展进程被打断,影响时至今日,我们的全球经济仍然在复苏之中,全球化的量化宽松实质今日刚有要结束的趋势,在美国才开始加息,才开始有提出有缩表的可能。这一次的全球危机,也让我第一次的体会到了什么是全球化,全球经济的紧密程度已经到了何种地步,也是在那时才第一次正确认识金融,了解到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这两个名词,金融危机对许多中国人来说甚至是一场金融启蒙运动。至少对我是如此的。时隔多年,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最终也进入了金融行业,还是创新最集中的投行行业;犹记得当年考研究生时候的一道笔试题就是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对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这次金融危机进行分析,大体答案今天还有一点印象,好像大概的意思就是美国超前消费、借贷消费啦,储蓄少啊等等,金融创新过度啊什么的,是当时的主流意见,现在想来还是肤浅和认识不深的。从业之后,专业知识多了起来,认识不敢说深刻了,但起码更全面了一点。读这本书的原因也是很简单,一是从业后要读一些专业书,二是看了那么多分析金融危机的文章,还是想从亲历人身上了解一下故事的缘由、解释,毕竟全面经历过的和道听途说的还是不一样。

  全书读下来,收获不少,美国作为金融市场最繁荣、最发达、创新最多的国家,值得学习的太多,但值得吸取的教训也很多。对我来说最大的感触是能够对金融市场的整体有了深入了解,对于创新的发展有了了解,更重要的是对金融危机的起源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识。盖特纳也算是年纪轻轻功成名就,先是财政部工作,就参与到各地区的小型金融危机处理上,积累了丰富的危机处理经验和财政经验,并结交了一批财政高官,受到提拔赏识,来到联储后,又积累了丰富的货币政策的经验,后又正好赶上金融危机爆发,顺势成为了最年轻的财政部长,也算是时势造英雄。通过本书,盖特纳对自己的少青年时代一笔带过,对财政部初期经历也是交代了一下,全书重点还是纽约联储到财政部的这一段岁月,以金融危机的从开始到结束为主线,进行了描述。可以说,为我们展示了监管角度的金融危机全貌。

  综合来看,金融危机有不可避免的意思,经济经过一段太长时间的高速发展,信贷大幅增长,金融创新的不断加码,造成对未来的过度乐观,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实体经济的非理性扩张,泡沫的积累,最终从房地产开始导致了牵连全球的金融危机,可以说房地产的非理性繁荣是导火索,并非主因,就算房地产的泡沫不破,其他资产的泡沫也必然会到来,总之多年急剧的风险集中释放,其中当然监管的滞后和放松也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起源于过度乐观,爆发于信任危机。是盛久必衰,是长久繁荣后带来的释放。就像经济周期一样,根植于人类社会,可见的未来很难摆脱,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的劣根性,好了伤疤忘了疼,同时又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方面在长久的安逸面前,忽略了长期积累的潜在危机,一方面在危机中又过度悲观,矫枉过正。所以,未来当全球经济再一次进入大繁荣,也必然会又下一次经济危机,在你最乐观的时候发生。而仅针对金融危机来说,全球化带来的是全球合作,是资源的全球配置,是资本的全球流动,是市场的全球联系,而这个体系好处是极大的带来了繁荣,密切了交往,改善了民生,但这个系统却是脆弱的,甚至是不堪一击的,它根植于信任的基础上,如果一旦信任失去,那么这个脆弱的系统就将崩溃,且波及范围极广,所有受益的也都成为受害者,除非你不参与,否则没有置身事外的可能。盖特纳的危机经验让他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他明白这种系统的脆弱性,也明白拯救的办法,他知道完全的市场自由是无法尽快摆脱危机的。也许自由市场能够最终摆脱这种危机,并自愈,但代价是我们所不能承受的。所以他稳定信息,在信用崩溃的市场中,提供流动性,并用美国的国家信用兜底,进而带动整体市场信任的恢复,同时抑制不受控制的创新,加强监管,建立必要的防火墙。用科学的手段分析评判金融机构。多管齐下,力图让美国尽快摆脱这场金融危机。可以说,十年过去了,现在看盖特纳的办法是基本正确的,美国的强劲复苏于欧洲及部分新兴国家的缓慢复苏形成了鲜明对比。欧盟的各主体无法协调导致的后来债务危机可以说就是金融危机的延续,都显示了盖特纳加强政府作用,强化监管,在市场失灵时候政府介入的优势。虽然批评的声音也有很多,盖特纳的这本书也是全捡好处说,有为自己政策辩解的意思,比如对他亲近金融机构,帮助作恶大资本的解释等,有用力过猛的感觉,但通观金融危机,我认为他总体的办法是正确的且有效的,至于道德风险,这里其实我是认为,当恶绑架了世界的时候,我们还真的不一定能够完全惩罚恶,因为惩罚恶,世界也将深受其害,所以我认为盖特纳的辩解是有合理和真实感受的。我们也不必要用过多的阴谋论来看待一个大国财长得道德底线的。

  最后,我想说,最近中国从最高层面开始防范金融风险,去杠杆,加强监管,协调监管统一步调,我认为大方向没错得,我们虽然金融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但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金融创新繁荣期,积累了大量存量风险,金融存在过度创新,非理性创新,违规创新的情况。所以,我是认为中央还是主要到了,并且很及时的采取了措施,现在忍住经济压力暴露一些风险,总比风险大规模爆发,造成极大破坏后再补救的要好很多。避免系统性风险的产生,让经济有一个更稳定的发展基础。美国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美国的教训也极为珍贵,更值得我们反思并引以为戒。防患于未然毕竟还是上策,没有约束的创新也必然走向深渊。最后我还想说,我认为实体经济还是基础,虚拟经济是搞活、搞好实体经济的有益补充,不能本末倒置。

  《压力测试》读后感(二):哥斯拉与创可贴

  这本书非常丰富而详实,用美国年轻财政部长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思所为,充分地描绘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图景——大致上就像金融市场跑出两百只哥斯拉在闹市区横冲直撞之后,政府部门却只有创可贴和胶布用来修补损害的图景。

  在普通人看来,美国政府无疑是很强大的,但是当面对金融危机的时候,它却又明显是那么虚弱,无力,内外交困——这远不仅仅是政府部门和国际资本巨头谁力量更强大的问题,而是因为双方在自身的基本特征在竞争中就有着决定性的优劣差异。

  一边是需要征税来维持运转,另一边却可以自行生成巨额利润(我们姑且不问方法);一边不得不承担日益沉重的社会、安全、道德、法律方面的重负,而另一边却能够以效率和收益为理由堂而皇之地推脱这些重负;一边不得不艰苦地从官僚主义、代理人矛盾、内部政治斗争造成的诸多低效中保护自己的正面成果,而另一边的却可以在经历了同样的问题之后几乎丝毫不影响其破坏性。

  本质而言,政府部门由于自身种种性质,在经济活动中的低效性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充分竞争的结果就是它们最终无法采取积极行动,而只能处于被动防守状态,就像一帮被人围在谷底的骑士一样左支右绌,而金融机构在经济活动中的高效性就像高速火车一样难以匹敌——唯一的问题是这火车装满了硝化甘油,你可以确定它必然(而且实际上也确实)经常性地爆炸,然后把车身和乘客摔得满地都是——只有这时候才轮到骑士们来抢救现场,但是,骑士们却永远无法阻止爆炸发生——原因很简单,火车仍然全速前进的时候,他们永远也追不上。

  所以寄希望于政治组织限制金融机构是注定无望的,骑士和商人的胜负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已经盖棺定论了,美国设立过一系列负责监督和管理金融秩序的机构,但是注定只能处于被动守势的它们一个个被积极进取的金融力量所超越、适应、同化,最终形同虚设,而危机依旧。因为在这场斗争中,防御方只能钉一些木栅栏,而进攻方使用的却是空气传播的生化武器。

  是的,真正的情况更类似于“生化污染”而不是“华尔街的贪婪”,当一个问题是系统问题的时候,就意味着个人选择基本不产生影响,“在华尔街工作的人贪婪”既不是真的,也根本不重要,他们造成那么大的破坏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他们有同等巨大的贪婪,而是因为他们手上在运作非常非常多的钱——巨额资金的力量,就像其他任何巨大力量一样,根本不需要使用者有任何主观意图,就足以造成灾难性的破坏——雪山下的人被雪崩所掩埋的根本原因是大量的积雪和重力法则,而不是因为山上的人多打了一个喷嚏——只要山在那里,雪在那里,你在山下就永远都不可能真正安全。

  而在金融危机里面,掩埋我们的大雪,是有自己的意志和生命的——金钱的迷因,就像所有基因生物一样渴望繁衍和增殖。当然,我们都知道,社会要素并不是一般定义上的自然生物,但是由于它存在于人类这种生物的群体活动当中,最终我们会发现,它们实际上具有了类似生物的规律性活动——事实上,正是这样形形色色的社会迷因决定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包含了人群内的自由意志彼此抵消之后剩下的合力——以及大量的无意识形成的自然法则——这正是为什么道德主义者和自由意志主义者在这个问题上毫无胜算,经济形态决定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决定意识形态——道德主义者在对抗的是自己造物主的造物主,与其说毫无希望,不如说他们唯一能做的只有自我放逐而已,然而每一次当放逐者们试图重建社会,一切按照自然法则重演就只是时间问题。而自由意志主义者得到的本来就是全人类自由意志充分发挥之后的结果,个体的自由意志对抗集体的意志已经极度艰难,如果面对的根本是集体无意识所形成的舞台法则呢?

  所以,并不是华尔街试图统治世界,而是华尔街早已沦为金钱迷因繁殖欲的奴仆——戒灵不过是小角色,金色的圆环才是问题的源头——但是显然这次我们没法找个哈比人把它扔到末日火山里来解决问题了(那会直接把人类社会打回史前时代)

  金钱的迷因欲望其实并不特别,和其他单细胞生物别无二致——聚集起来、一刻不停地自我增殖、尽一切可能扩大种群数量,而不考虑(也没那个智能考虑)任何后果。之所以金钱造成的威胁格外严重,是因为它早已渗透在人类社会的一切经济生活当中,所以它和其他社会要素争夺“养分”——人类注意力的情况会无所不在,而由于其他经济活动对金钱的高度依赖,泡沫破灭时造成的连锁死亡也格外严重。金融市场只不过是金钱迷因找到的高速增殖的温床而已,和道德基本没啥关系,因为和需要有意而为的人类意志不同,迷因系统在无意识状态下照样能二十四小时时刻运转。

  这些图景可能是拿着石斧谈论“贪婪”的道德原始人们无法认知,而唯一的问题是怎么办?政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正如算盘战胜不了二极管一样确定无疑,要战胜二极管、你需要晶体管、要战胜晶体管,你需要集成电路,在攀登技术力世代之战的台阶上,下一站的主题是信息。

  对信息掌控力的提高,实际上就是提高人类意识的水平层次,缩减广泛存在的无意识所控制的领土和力量。金融投机中的集体狂热和集体恐慌实际上都是信息掌控不足引起的,没有准确而必要的信息,人类不可能做出恰当的判断,而只能委身于种种欲望、偏见、盲从、非理性和无意识。今后的世界将会成为信息所主宰的世界,自身检索和分析信息能力不足的人,将永远无法摆脱在无意识状态下被别人所支配的命运。但是,如何获得这样的能力?谁来运转这样的机构?大多数人根本没想过这个问题。

  顺便再提供一条多余和无关的信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对神奇国度的政治环境感到不满,但是,事情却有可能为时已晚,被视作大敌之物也许会在在被自由民击败之前就先变得无关紧要,亚投行对欧洲的成功吸引,显示着红色贵族们正稳步向着全球资本巨头的角色转化,这意味着,也许当人们终于攻占铁王座的时候,却发现对手早已稳稳坐在魔力更加强大的金王座上面好几代人了,于是寡头统治将会继续,而自由斗士却连这个战场的作战纲领都尚未想过。

  《压力测试》读后感(三):无间地狱

  从2015年5月10日开始,央妈在母亲节给了全国人民一个大礼,宣布从5月11日起同幅度下调存款和贷款的基准利率0.25%,但是存款利率的上浮幅度最高可以为基准利率的1.5倍。

  按照一些专家的看法,此举已是基本实现我国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对老百姓、对股市重大利好,对银行重大利空。

  而在2015年5月11日中午,我在此书最后一章“后记 金融危机的反思”中,看到了一句精彩的表述:“宽松的货币整的在危机中只有有限的力量,因为当借款者不想再借款,放贷者不想再放贷时,低利率不起任何作用。”

  那么,当前的经济形势到底是不是可以算做危机,这个就见仁见智了。但是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我可以直言,目前的状况对各银行来说已经是苦不堪言,用“无间地狱”来形容不足为过。

  我们可以参考本书的很多精彩表述来针砭我国的金融时弊。

  本书说:“这种易发生挤兑的杠杆融资与大幅增长的长期借贷模式的组合是造成所有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这点,我赞同,因为银行为了短期利益(或是存款或是利润),自愿或非自愿地去放大了杠杆倍数去触碰本身不能控制的风险,短贷长用的情况更是普遍,信贷产品与客户需求的不对等以及产品期限的错配失败,直接导致了银行面对不良贷款的“塌方式”涌现。

  本书说:“这次风暴成为完美风暴的原因就是,非银行机构的行为就如同银行一样,但却没有受到对银行的监管和保护,使得超过一半的国家金融活动对于挤兑冲击不堪一击。”

  本书又说:“但是一般来说,根本的原因是过热、杠杆,还有随时可逃离的短期融资。”

  这两点,我赞同——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的影子银行。影子银行这种脱离了监管却又从着类似于银行的资金融通功能的组织或个人,可以随时对资金进行抽逃。对于趋势向好的经济形势,影子银行可以点火助燃,而对于不断下行的局面,他们能做的只能是釜底抽薪。

  本书还说:“在关于住宅市场和股票市场看似无限乐观的时代,投资者更乐意为杠杆率大幅增加的机构提供融资,而资金往往流向监管约束最薄弱的机构。”

  这点很犀利,我认为在我国也可以指向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是一个统称,其外延及其丰富,既可以指向一个机构,也可以表明一种行为,诸如违规的小贷公司和担保公司、信息中介、资金掮客以及其他民间中介,甚至包括因为股市火爆和悄然兴起的配资炒股,都是影子银行,总之就是哪里有热点有利润,他们就朝着相应的监管最薄弱的一环突围。

  另外本书说:“当你陷在一个坑洞里,你应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停止挖掘。”这对我们那些已经深陷风险危机的银行来说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最后本书说:“金融改革的目标是为将来建立一个当企业倒闭时更加安全的金融系统。它不是为了防止个别因承担太多风险而经营不善的公司倒闭,而是减少这个公司倒闭所引起的整个体系的后续不良反应。”

  而我国的银行业又恰恰缺少这么一个防范后续不良反应的应对机制。

  当然,我国金融行业的各种缺失还远不止这些,一系列的不足下来,导致了现在这种金融业面临的困境。

  从一线银行来说,企业、银行、影子银行三方已经互相缺乏信任,金融这个三方一起玩的游戏,谁都不能退出,但是又没有一个人愿意掷色子往前走。大家都在观望,结果死的是银行和企业,因为企业资金链断链,筹集不到钱——一方面银行抽贷、惜贷,鉴于此,另一方面影子银行处于恐慌之中也不敢向企业注入资金,最后企业死掉,再最后银行死掉,期间顺带捎走一批不走运的影子银行。

  说到底,大家信心没有了。回到本文开头第二段引用的话:“宽松的货币整的在危机中只有有限的力量,因为当借款者不想再借款,放贷者不想再放贷时,低利率不起任何作用。”

  因此,只有恢复三方的信心,这局游戏才能继续进行下去。对此,美国用的是压力测试,而我国用的是股市。但是,靠造一个牛市真的可以吗?

  文末,很高兴的发现,截至到今天,我在豆瓣里面看到的关于这本书的所有书评,几乎可以肯定没有一个作者是从事金融行业的,所以,我是第一个。

  但是,作为一个一线的银行从业者,是无法左右这个时局的,面对当前银行利差不断收窄、业绩压力越来越大、不良贷款不断涌现、现有市场不断被互联网金融蚕食的局面,最后甚至是薪水收入也下降了,这对于我们银行从业者来说无异于遭受无间地狱版的精神和肉体折磨。

  我以后会不让自己的孩子做金融了,至少我现在这么决定。

  《压力测试》读后感(四):预警经济危机的压力测试

  关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我们知道些什么?

  关于美国财长盖特纳,我们知道些什么?或许,用一般思维理解,他大约等同于中国的财政部部长——他高高在上,似乎看不到什么值得底层民众看到的那些现实情况;他掌握国计民生财政大权能影响国家经济政策的实行……如此这般,我们理所当然的以为他不过是《纸牌屋》的另一个党鞭罢了。在这本《压力测试》里,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盖特纳,和不一样的美国金融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盖特纳总结了一个论说非常有道理,那就是“任何金融危机都是信心危机”。纵观经济学发展,每每有大的经济浪潮波动的时候,无疑也是信心最为缺失的时候——人对人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一切可信的事情缺少信心。盖特纳赶上这次经济大波动浪潮,身临其境,在事件的中央为我们揭开2008年故事的开端,书中论述的一些事实情况远比我们自身感受到的现实要真切。金融危机就是信心危机,失去信心,人还剩下什么?金融危机失去信心,惨不忍睹的想那哀鸿片野的惨状,何其哀哉。

  盖特纳不是家族显赫的富几代,也不是一穷二白的穷几代,本书前几章详细介绍了盖特纳本人,这也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的了解美国财长盖特纳。在介绍中,非常普通,非常简单,非常不像中国伟大人物那样“从小看到大”的小说般的传奇人生;在他几次辗转各地求学的过程中,他给我们分享了他成长的快乐和痛楚,这些分享对了解今天的盖特纳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我们看到,又一个普通的人走上了自己的人生巅峰,也代理了他的团队解决了美国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信心危机”。

  在接下来我认为大家都熟悉的故事中,盖特纳给我讲述了一个特别版本的“金融危机”。似乎,他对金融危机的认识和态度转变,影响了我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看法。书中娓娓道来盖特纳初入白宫法眼的情景,内心没有太多紧张却表现很糟糕,对这个小事件的处理让我认识了盖特纳不是一个特别性格开朗但绝对认真、专业的人。处子秀的失利并不能昭示未来处理金融危机余波阵阵,在对待金融危机及以后的余震的过程中,他表现出了足够的谨慎和认真。这种认真让他大刀阔斧不择余力的捍卫着美利坚的荣耀,来自个人内心的自信以及国家荣耀的驱动,他成功的让金融危机的走出方案得以改变美国金融危机的窘状。

  美国制造业领先全球开始回暖,昭示着美国紧急开始走向正轨。在制造业回暖开始缓慢前进的过程中,盖特纳大胆的做出了正确的决定:限制金融的魔力,翰旋在市场“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看得见的手”之间,把金融危机留下的荼毒开始剥离,政府注入各种资金到实体企业保持美国整体经济稳定、快速恢复,在保证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就业率有序增长,这一点,是美国人民最看重也是最值得庆幸的事情之一了。

  整本书酣畅淋漓,详细的介绍了金融危机之后的种种余波阵阵的境况。这些比金融危机更害怕的余震,展示出了大国战略的恢弘勇气以及捍卫人民权利的决心。盖特纳站在处理金融危机的第一现场,给我们全视角的讲明白了自1929年金融危机之后最关键也是最意义重大的一场金融危机。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把一件事情说清楚,即使复杂,即使皱折。

  《压力测试》读后感(五):压力测试,大国崛起必修课

  压力测试,大国崛起必修课

  【《压力测试》,[美] 蒂莫西•F•盖特纳著,益智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4月版/58.00元】

  区别于其他回忆录的意义在于,该书并不侧重自吹自擂,更多的在于其站在国家政策层面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对美国金融制度中管理漏洞的批判,对一味追求资本膨胀的无序批判,也将政府面对的道德危机展露无遗——救市不啻于为虎作伥,甚至鼓励金融市场继续肆无忌惮的无视风险,胡作非为;不救市则可能目睹更多的银行、金融机构倒闭,直至影响实体经济,又被批判为袖手旁观。

  作者出版的一个重要初衷在于,要通过对金融危机的反思,让更多的新兴市场学习规避、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新兴市场,中国需要引入压力测试的方法,客观评估审视国内金融风险:地方政府盲目扩建、产能过剩,举债带来的银行呆账死账,地方房地产商空置率居高不下引来投资风险叠加,民间资本形成热钱对各种农作物、生活必须品的无良炒作……这些虽尚未形成经济危机,但是却也如一场压力测试,暴露出了我们金融掌控中的不少短缺。

  站至国际舞台,我们需认识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形成与其金融帝国的地位休戚相关,也正因为此,他们显然不会对区域性的金融帝国崛起熟视无睹。而反之,中国的复兴梦、大国梦,必然需要奠定其金融领域的全球号召力,否则难免仰人鼻息,在美元话语权锁定之下难免失去发展主动性。这组矛盾展现在美国对亚投行的不同态度之上,将中美的大国竞争展露无遗。

  经济危机,对于金融机构而言是一场压力测试;对于大国而言,更像一场成人礼,只有具有足够经济把控能力的国家,才能最大可能的利用金融杠杆作用,实现国家的经济腾飞,实现不良产业的淘汰;同样,忘战必危,当我们回顾“广场协议”等历次金融战争,就需牢记,只有学会金融战争这一利器,才算真正傲立在世界之林。正如该书中所讲的:“最值得汲取的一个宝贵经验就是,对待非常规的金融经济形势,需要维护本国的核心利益,以强大的决心去贯彻,而不是鼠首两端、犹豫不决”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