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的读后感10篇

2018-06-11 21:1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的读后感10篇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是一本由[美]彼得·格雷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80元,页数:2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一):信任鼓励,做孩子的粉丝

  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积极的,喜欢尝试的:他一张开眼睛,就尝试着到处看;他能控制自己动作时,就开始到处爬、到处摸……但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了,反而胆小了呢?因为每当孩子尝试着做第一步时,总有家长预见到危险性,马上惊呼“不要!危险!”就是家长这一次次的惊呼与呵斥,他如爸妈所愿,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但也种下了自卑种子

  书中最后一章,提到了 做一个充满信任的家长,将玩与自由还给孩子;提到了信任型教育培养孩子责任感独立思维、自发性、创造性想象力和甘愿冒险的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我不是一个家长,但我感谢我的父母对我信任型的教育。从我高中时文理分科,到大学专业,再到毕业后在哪里从事什么工作父母都给予了我充分的信任与权力。让我能够在范围内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我不确定我以后是否也这样培养我的孩子,但我想至少我可以做到每一次对孩子说出“不”的时候想想,我们曾经也是孩子,渴望着父母的信任与鼓励。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二):要鼓励孩子多玩耍

  我一直鼓励孩子多玩耍,但是我的方法比较随意,尽管我有这样一个理念,但有很多地方考虑得还不够周全,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的一些“断档”的想法,而且还有了更好的提示

  玩耍的力量对人的影响很大,我觉得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对某些事物爱好追求可能成人之后会一直持续下去,有的人很聪明的把最初的那种美好感过渡现实中来,拥有快乐的一生。而什么样的生活是快乐的呢?能做自己喜欢并且热爱事情就是最快乐的。

  在玩耍过程中,孩子所得到的暗示是可以塑造他们的性格的,大量的信息以及各种感受通过玩耍传递给他们,而且这些信息还是在一种比较轻松愉快气氛中获得的,所以他们会更容易接受正面引导

  小孩子大多都是比较容易情绪化的,往往在儿时就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他们的共性就是,都不会拒绝玩耍,更不会拒绝来自父母的关爱(偶尔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可能比较特别一些,但是他们的内心也是渴望爱的,只是表现的方式更叛逆一些)。所以,要和孩子们沟通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他们玩,玩耍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的很多想法,你会发现那颗小小的心里面其实装了很多有趣东西,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都应该更加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建立更融洽亲子关系

  可是很多成年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总是会有一种无从下手感觉,玩什么?怎么玩?真是一个令人困惑问题。所以说,还是要先了解孩子才能打开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其实和孩子玩很简单,但是却需要父母付出足够多的耐心,更是一个考验父母创造力的事情。

  这是一本非常棒的书,我喜欢作者的教育理念,推荐给所有爱孩子并且寻找更好的亲子关系的父母们。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三):成功是玩出来的,优秀是玩出来

  书里的许多观点挺有启发的,而且里面提到的一些游戏的方法,也蛮实用的。以前只希望孩子和大一些的孩子玩,现在看来,这种做法也是不对的。其实,和年龄小一些的孩子玩,也是能学到许多东西的,比如培养孩子的爱心学会体贴人、照顾人,往大里说,还能锻炼孩子的领导能力。再一个,对孩子们的玩耍还是有点担心,有点安全方面顾虑,唉,离开大人视野,总是不够放心。再说,现在玩耍的地方也不多,比如说公园,也不是天天能去的,小区里的同龄孩子真不多。但我还是很同意作者说的,孩子要多玩,要会玩,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没有玩耍的学习,其实是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有知识但不会用,更别说社交能力,还有好的性格了。就我观察到的,凡是善于玩的孩子,情商都挺高的,好的情商有助于孩子将来的长达成才呀。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四):用玩耍的方式开发孩子的创造

  拿到新书开始迫不及待,特别棒,完全可以学以致用,容易上手。

  这本书的重点,是讲述玩耍重要性,以及玩耍如何开发创造力的,从而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玩耍精神,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另一方面,作者建议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玩耍,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他天真烂漫纯真无邪,感受快乐,不要把他遗忘在你的童年中。

  让你心中的“小孩”与你的孩子对话,就会感受到孩子的真正需求,放下家长的架子抱负,让孩子的笑声带领你往前走。游戏力就是这么一本书,让你找回心中的“小孩”,学会孩子的语言,进入孩子的世界,让孩子在充满爱的游戏中获得力量,勇敢的去面对真实的生活和未来挑战

  看过很多种育儿图书,但《玩耍精神》是最与众不同的一本,没有那么多冗长大道理,也没有难懂理论,而是教会如何用孩子们的方式(也就是玩耍的方式)去了解孩子,关爱孩子!

  当然,《玩耍精神》也是我看过的最有用的一本书,虽然是美国家庭,但孩子捣乱搞怪的招数还真雷同呢。那么多来自生活的例子,拿来就用!

  真诚推荐给大家读一读,相信一定能让你学到一种轻松的方式解决问题!

  作者本身就是心理学教授,很权威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五):玩的真正意义

  从来没有人告诉我,随意地玩耍比在课堂学到更多。

  作者从孩子们的心理出发,向我展示了玩耍中的孩子在想什么。他们会为了游戏的持续性,控制自己,分享自己的物品与知识,不断挑战难度精进自己的技巧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游戏释放了积聚在心头的压力,玩耍时没有负担,只有自己开心与别人也开心。

  注重提及的民主学校Sudbury Valley School,一个没有课业竞争,完全由孩子与成人共建的玩耍与自我学习的地方。学生们通过和混龄的孩子玩耍,与成人辅导员交流互动,辨别是非发现自己喜爱与擅长的方面,没有考试没有作业,只有兴趣和自我教育。对,孩子是天生喜欢挑战自己完善自己的。

  因为社会的快节奏以及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少的互动,很难想象家长会同意让孩子单独地与不同孩子玩耍而完全不担心。许多负面的新闻时刻刻提醒家长外面的世界是多危险。我们以在课堂学到的东西而压抑孩子们玩耍学习的天性,认为只有在课堂学的到知识,只要是解题工具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其实越接触社会越发现,往往是在课堂之外自由玩耍的孩子,才是最了解自己又最适应社会的人啊。

  最让我有感触的作者的一句话," 想要培养促进人的某种特质,最有把我的方法,就是以ta已经拥有这项特质的方法来对待ta。”孩子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玩耍中不断突破自己掌握新技能,而我们又为何那么不信任孩子可以做到他们认为能做到的事情呢。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六):在玩中学最有效果

  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一步,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最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

  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书中深刻分析,显然来自深厚的专业功底,然而全书几乎没有出现专业名词,轻松的阅读中处处能体会到一位游戏大师幽默与亲和。

  最难得的是,书中对父母没有批评,只有体贴和建设意见,因为作者本人也是一位父亲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七):我暂且把他叫做伊万

  伊万是谁?伊万是彼得•格雷笔下的假想人物。一个中等阶层社区儿童,每天准点被母亲叫醒去上学,路上必须坐校车以保证安全,一天必须坐在教室里乖乖上课,放学后必须接受全面培训,晚上必须完成几个小时的作业,从周一忙到周末,伊万做得很好。只不过感到有些“精疲力竭”。事实上,很多人在高中毕业或者之前就同样觉得“精疲力竭”了。

  心理学家彼得•格雷在《玩耍精神》中描述的这些景象与我们国家的儿童、青少年境况一般无二。童年消逝所导致的青少年的心理失调现象触目惊心。几十年间,儿童、青少年以及大学生焦虑抑郁程度直线上升。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自由玩耍地位的持续下滑。

  当彼得•格雷回忆人生的时候,他承认自己有过许多伟大老师,但最优秀的一位是6岁的鲁比•卢。在他5岁的时候,与鲁比•卢结识并天天在一起玩耍的时光,学习自行车、爬树,以及在情感上的相互抚慰陪伴,是童年所能收获的最好的最难忘的教益。相对于那个时代的童年,现下的孩子们的生存状况,如希拉里所言:“我们是那样独立,被给予那么多的自由,不过现在我们都无法想象把这样的自由教给今天的孩子。这是整个社会的巨大损失之一。”

  儿童自由的减少与心理失调的增多,这一对矛盾的相关鲜明地呈现在了公众面前。《玩耍精神》中对此给予了充分的阐述,即自由意味着儿童可以真正掌控并维护局面,自己做决定,解决自己的问题,制定并遵从规则,与他人平等相处。而在学校中,儿童无法自己做决定,只能按照别人要求的做。“被成人指导保护、迎合、分类评判、批评、表扬奖励”。这样的时候,是孩子们快乐程度最低的时候。以安全名义剥夺孩子们的自由也是不容忽视的现实。但同时也剥夺了孩子们“面对生活中的危险和挑战所必须的理解、勇气和自信。”

  彼得•格雷的论证无疑是清晰有力量的。在将采猎文明农业文明进行对比的时候,他指出了采猎文明所具有的真正的玩耍精神,诸如自治、分享、平等、信任,而将人类束缚田地和劳作上的农业文明,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养育目标,“工作”成为核心大事。历数强制性教育的七宗罪之后,他指出了人类天生具有自我教育的本能,玩耍在学习心态、社交、情绪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混龄教育在儿童自我教育中的关键作用。

  在详述游戏的重要性的同时,彼得•格雷也对父母们的担忧困境给予了深切的理解,诸如邻里关系的改变、网络恐惧传播、就业的不确定以及学校权利的增大,这些都是身为父母者能够切实感受到的压力。由此,彼得•格雷给父母们提出的建议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加充满信任的家长”。

  的确如此,当我们对伊万的生存情状感同身受的时候,即使顶着巨大的现实的压力,我们也会在穹窿的广漠之间为孩子撕开一道自由呼吸的湛蓝,拼尽全力捍卫孩子游戏的权利,将玩耍精神植入骨髓

  为了孩子活得像个孩子,长大了活得像个人,把游戏还给孩子。这是为人父母的权利也是必须承担的责任。只因,值得。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八):我们为什么要引进这本书—— 编辑的话

  孩子进入小学以后,课业负担日渐沉重。看着小家伙早上背着书包恋恋不舍离开家门,傍晚欢呼雀跃地走出校门,却又不得不用还很稚嫩的小手拿起笔,端坐在小书桌旁,一本正经地写作业,我的心不自由地沉重起来。说实话,作为一个年轻的家长,我希望孩子还能像以前那样无忧无虑地玩耍,不要被老师布置的作业折磨得连吃饭睡觉都要赶时间。

  我知道,绝大多数家长的心情和我一样,面对学习的负担,大家的心情都很纠结:一方面我们固然知道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另一方面又想,别人家的孩子都在学习啊,都在参加这个培训班那个补习班,我家的孩子如果不好好学习岂不是要落后啦,更别提万一孩子学习差了或在学校表现不好老师会对我们耳提面命。天下的家长,心理都差不多。

  可是,为了学业,真的应该舍弃玩耍的时间吗?为了将来有一份好工作,为了所谓的前途,真的应该舍弃眼前的快乐吗?难道玩耍和成长真是一对矛盾吗?我想,这也是令全中国的家长都在纠结的话题。

  打个比方,假如此刻你的孩子正在玩电脑游戏,非常投入。相信我,天下的孩子都爱玩电脑游戏,不喜欢电脑游戏的孩子我还没有发现。你是一个妈妈,把饭做好了,在等待孩子回到桌边来吃饭。你几次三番地催促,小家伙却好像无动于衷,甚至让你怀疑他是不是听到了。说真的,这怨不得小家伙,你要知道,现在的电脑游戏设计得实在太有吸引力啦,连许多成人都抵挡不了它的诱惑。这时候,你的心情不免焦躁起来:玩游戏,连饭都不吃了吗?玩游戏,我的话都听不进去了吗?焦躁的结果是,你会继续催。如果这个时候,小家伙还是沉迷在游戏中,你会怎么做呢?让我们来做个选择题吧:

  做法一:我是一个体贴的妈妈,我会把饭菜端过去递到他身边,必要时甚至会送到他的手上。

  做法二:我是一个温柔的妈妈,孩子只顾玩不吃饭,我就陪他不吃饭,他想玩我就陪他玩。

  做法三:我是一个有原则的妈妈,我会和他约定时间,他老是不听话,我会严厉地批评他,甚至把饭菜倒掉,以提醒他没有规矩可不行,约定了规矩,就要按规矩来执行。

  做法四:我是一个严厉的妈妈,既然已经催了几次,我会直接过去把他拉到桌旁来吃饭,甚至直接上前把电脑关了。

  你会怎么做?

  我不知道大家都会怎么选择,但我知道,每个家长都会选择不同的选项。这几个选项就代表了家长面对孩子玩电脑,甚至是对于玩耍的几种心态:孩子玩得开心就好,家长也很坦然,不惩罚;顺从孩子,孩子高兴胜过一切,通过自虐来博得亲子关系的和谐;让孩子边玩边愧疚,家长心情不好;让孩子不痛快,家长也立刻把负面情绪表现出来,名曰“不娇纵”。

  现在,把问题变一变,假如孩子是在做作业,家长会怎么处理呢?还会继续催孩子吃饭吗?

  真诚地问问自己,前后两种情境,你的选择有没有变化?如果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不同的选择有什么说法呢?

  学习过现代育儿观念、接受过现在教育思想的“好妈妈”会怎么选择呢?

  老实说,在我第一次接触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有点迷惑。作为年轻的爸爸,我太需要现代育儿观念啦。就在这时候,由全美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彼得·格雷教授著述的《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被一个朋友推荐过来,郑重地摆放在我的工作台上。

  作为一直关注亲子教育图书出版的老编辑,一看到书稿,先粗略地看了几章,就被深深地打动了!作者说得太好了,当前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出现了问题:孩子们的笑脸越来越少,睡眠越来越少,玩耍越来越少,作业越来越多,书包越来越重,压力越来越重!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结果?

  孩子为了学习,活得这么累,这是我想看到的吗?愿意看到的吗?

  我能替自己的孩子做什么?

  我能替天下的孩子做什么?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

  有没有改变的方法?

  这一切,我想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答案。

  越往后读,越有惊喜!本书颠覆了我过去的许多对“玩耍”的错误认知,颠覆了我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让我对于学习、对于玩耍、对于成长,有了全新的理念。然后,我试着把我从这本书里学到的东西用在孩子身上。我想,改变不了社会大环境,也改变不了学校和老师,至少我可以为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天性的环境。最起码,这也是家长的责任。难道不是吗?试验得越久,越是觉得其中别有洞天。

  这本书从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和生物学的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玩耍在人类社会,尤其是儿童成长中的重要价值,作者把深刻、抽象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把艰深、晦涩的人类学知识介绍得妙趣横生,结合发生在自己身旁的育子案例,既有理论,也有实操,让我们既能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更知道“所以然”。其中,对“玩耍精神”的反复强调和多方论证,不啻是家庭教育的警示名言:我们家长实在不能为了孩子的学业而错误地舍弃掉他们玩耍的自由。

  正如阿里巴巴的马云不久前在一次演讲中说的:“我毕业于杭师院,我有时候在想,如果我毕业于北大、清华,可能现在每天就在做研究了,因为我是毕业于杭师院,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经历。文化是玩出来的,会玩的孩子、能玩的孩子、想玩的孩子一般都很有出息。”我们现在的教育重在“教”,而把“育”的东西拿走了。

  就拿被许多家长谈之色变,唯恐自己的孩子避之不及的“网络游戏”来说,它真的那么可怕吗?在彼得·格雷教授看来,电子游戏、网络游戏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坏。觉得玩网络游戏会“上瘾”,会影响学习,甚至担心网络游戏中有暴力、色情的东西,强制孩子和网络游戏隔绝,这种观念和做法如此深入人心,但它并不符合事实

  第一,电子游戏的确很有趣,随着科技和思想的发展,游戏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第二,孩子们在真实世界中越来越多地被成人监督控制,虚拟世界成为许多人依旧拥有自由的地方。

  正是因为我们家长没有提供可供选择的自由玩耍机会,孩子们才会选择了电子游戏。电子游戏跟其他真正的玩耍形式相似。电子游戏能帮助孩子释放焦虑、抑郁和无助感,而它远远不是导致这些灾难的元凶。研究也表明,经常玩电子游戏的人在社交方面的适应性要优于不玩电子游戏的同龄人。

  作者断言:今天的孩子们需要在电脑方面具备更高的技能,正如采猎社会的孩子需要在弓箭或长矛的使用上有更高技能一样。为了培养这些技能,他们需要自由和机会去使用电脑,毕竟它是现代最主要的工具。但为了健康成长,他们也需要自由和机会在户外玩耍,走出家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这里的关键词是自由和机会—而不是强迫。

  无独有偶,搜狐的张朝阳也说过类似的话:“未来的世界是互联网的世界,如果现在不让孩子熟悉互联网,等于剥夺了孩子在未来世界中公民的资格,让他们未来的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网络是互动的,孩子在网上是一个互相探索的过程,对智力开发非常有好处,如果只有单向的、填鸭式的教育,孩子只能越学越傻。”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不折不扣的事实。

  令我欣慰的是,当我把书中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介绍给身边的亲友后,他们也纷纷表示认可,并且迅速投入实践。一段时间以后,都说和孩子的关系更融洽了,孩子脸上的笑容更多了,再也没有之前管教时的那种负疚感和纠结的心理,因为他们从这本书中找到了理论支持。

  我坚信,这本书在中国出版后,一定会非常畅销,像一些优秀译著一样,比如《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极有参考价值。从某种程度来说,没有玩耍就没有成长,不会玩的孩子没有未来!

  我和身边朋友们的实践也证明:对自由玩耍怀有偏见,孩子没有玩耍精神,对孩子只“管”不“教”,不知道如何释放孩子的天赋和潜能,孩子只会一直活在沉重的世界里,没有快乐。越是让孩子远离成人,与其他孩子玩耍,孩子们才越能学会自己做决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冲动,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与他人沟通协作,结交朋友,也才会活出精彩,超出家长的预期。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亲爱的爷爷奶奶们,亲爱的老师们,让我们抽出时间,仔细研读这本书,实践这本书倡导的游戏精神,用轻松的、正面的、原始的管教方式,还孩子们一个自由玩耍的世界吧!

  《玩耍精神:会玩的孩子真的有出息》读后感(九):玩是孩子的天性

  玩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玩对孩子是多么重要。

  玩是孩子的天性。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中融入娱乐,必然会事半功倍。孩子在快乐的时候,最易于开放思维,接受新事物。

  家长王龙君就巧妙地抓住了孩子的这种特点:

  孩子害怕写作文,每次老师布置完作文题,他就愁眉苦脸、抓耳挠腮。有一天,他又坐在桌子前苦思一篇作文,王龙君凑上前一看,才写了一个作文题目“有趣的一件事”。他想了一会儿后,对孩子说:“走,我们去玩。”孩子听了十分高兴,马上与父亲准备工具一起去捉黄鳝。孩子按照父亲的方法,好不容易捉着一只大黄鳝,兴奋得眼中放光。有了亲身的体验,孩子马上就很自如地写出了一篇饱含真实情感的作文。

  通过一次亲身的体验,孩子写出了文采飞扬的作文。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社会活动都是有联系的,我们不能把它与生活、娱乐等相割裂。热爱学习的孩子,也热爱生活,也喜欢玩。父母可以多采取一些寓教于乐或寓乐于教的方式,让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识。

  玩是缓解孩子压力的最佳途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